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鄧恩的保羅新觀

 

 

James D.G. Dunn(鄧恩)是推動「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 NPP)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他雖然承接了 E.P. Sanders 的開創性研究,但發展出更具保羅神學脈絡的解釋,特別聚焦在「因信稱義」的原始意義與「律法的行為」的背景意涵。


🔍 一、鄧恩的貢獻簡介

  • 💡 關鍵著作:《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1983年講章後發展而成)
  • 📖 集中探討保羅在《羅馬書》和《加拉太書》中對「律法行為」和「稱義」的觀點
  • 🧩 鄧恩的核心主張:
    👉 保羅反對的「律法的行為」不是「靠好行為得救」,而是猶太人用來區別自己與外邦人的「身份記號」

二、鄧恩的核心觀點總結

1️ 「律法的行為」不是道德主義

鄧恩指出:

保羅批評的「律法的行為」(works of the law),不是指靠行為賺取救恩,而是像「割禮、安息日、潔淨律法」這類猶太人身分記號(boundary markers

這些律法本是上帝賜下的,但在第二聖殿時期,許多猶太人將其視為與外邦人劃界的象徵,成為排他性的記號。

保羅反對的,是這種以族群身分排除萬民進入上帝救恩的作法。


2️ 「因信稱義」是「納入上帝子民」

傳統觀點認為「因信稱義」是個人得救的教義焦點,而鄧恩認為:

稱義是一個群體性的語言,表示一個人是否「被認可為屬上帝子民的一員」。

而這個認可是透過信心(對基督的忠誠與委身),而不是靠律法身分或儀式。


3️ 基督是新的身份記號

保羅所傳的福音是:

猶太人與外邦人都可以在基督裡成為一體,這是上帝拯救計畫的中心。

因此,「信心」不是道德努力的對比,而是取代律法行為成為新的認同基準,唯有信靠耶穌才能成為上帝的子民。


🧭 三、與 Sanders 的差異

主題

Sanders

Dunn

對猶太教的看法

聖約稱義論

接納聖約觀,也重視猶太教社群性的律法使用

對保羅的批評

基督是唯一救恩方式

強調保羅是反對猶太教的排他性

對律法的看法

與救恩無關的聖約記號

是排除外邦人、固守身份的標誌

對稱義的理解

不是與行為對立,而是關於「在基督裡的地位」

是進入上帝子民的群體語言


📖 四、經文解釋示例(以加拉太書2:16

傳統解釋:

人稱義不是因律法的行為,乃是因信耶穌基督。

鄧恩新觀解釋:

  • 「律法的行為」:猶太人身份象徵
  • 「因信耶穌」: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上帝子民的代表
  • 稱義的意義:人是否是上帝的盟約社群的一員

因此,此節不是討論個人如何得救,而是人如何成為上帝的新創造群體。


💬 五、鄧恩的保羅觀的特色與價值

強調保羅對外邦人傳福音的視野
還原保羅處境中的猶太律法問題
展現福音的群體性、公義與合一性

但也有一些批評指出:

  • 對個人罪與得救的討論被削弱
  • 對保羅神學中的恩典與稱義核心不足以全面取代傳統觀

📚 六、延伸閱讀

  1. James D.G. Dunn
    • 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
    • Jesus, Paul and the Law
    • Rom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2. 其他相關學者
    • E.P. Sanders – 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
    • N.T. Wright – 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
    • Douglas Campbell – The Deliverance of Go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