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第二聖殿時期的猶太教與保羅新觀的關係

 

 

🧱 一、什麼是「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

第二聖殿時期是指從主前516年(聖殿重建)到主後70年(聖殿被毀)這段時期的猶太宗教與文化狀況。這段期間包括:

  • 巴比倫回歸後的敬拜重建(以斯拉、尼希米)
  • 希臘與羅馬統治影響下的猶太教發展
  • 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等派別興起
  • 律法與身份界線(如割禮、安息日)成為猶太人強調的重點
  • 猶太人渴望上帝來恢復他們的國與聖約(彌賽亞盼望)

👉 在這個背景下,「遵守律法」不單是道德行為,而是「維護猶太民族身份」的記號。


🔍 二、傳統 vs 新觀:對第二聖殿猶太教的不同理解

面向

傳統觀(舊觀)

新觀(NPP

對猶太教的理解

是律法主義、功德主義(靠行為得救)

是「盟約宗教」,靠恩典進入,靠律法維持

律法的角色

成為救恩的手段(負面)

成為身份界線與立約的生活方式(中性)

保羅反對的是

自義、靠行為稱義

將律法當作族群排他工具(誇口)

猶太人的問題

試圖靠律法救自己

拒絕外邦人不經割禮就能進入上帝的家

🔑 E.P. Sanders 的研究指出:

猶太人不是靠律法「賺得」救恩,而是因上帝的揀選進入約;遵守律法是對恩典的回應。


🧠 三、第二聖殿猶太教如何影響保羅新觀?

保羅新觀的三個核心觀點,都建立在重新理解猶太教上:

1️ 稱義 = 進入上帝的約群體,不是個人得赦免而已

保羅不是對抗「靠律法得救」,而是說:外邦人也能因信進入上帝的百姓,而不需要成為猶太人(如受割禮)

2️ 律法 = 身份記號,不是功德工具

保羅批判的,不是律法本身,而是用律法作為「誇口」和排除外邦人的工具。

3️ 上帝的義 = 上帝對祂對亞伯拉罕之約的信實

保羅說「上帝的義已顯明」(羅3:21),指的是上帝如今透過耶穌,成就對萬國的應許。


📖 羅馬書中例子解析

🧩 羅馬書 3:29–30

「難道上帝只作猶太人的上帝嗎?不也是作外邦人的上帝嗎?上帝既是一位,就因信稱那受割禮的為義,也因信稱那未受割禮的為義。」

👉 傳統觀:這是關於如何得救的方式 👉 新觀:這是關於上帝如何讓不同群體合一成為祂的百姓


🌐 現代意義:NPP 與教會實踐

保羅新觀的這種背景重構,對今日教會的啟發是:

  • 🧑🏿🤝🧑🏽 教會是多元文化、族群與背景的合一群體
  • 稱義不只是「得救門票」,而是「新身份、新家人、新使命」
  • 📜 了解律法不是壞東西,而是上帝與以色列人之間愛與信實的記號

📌 小結:保羅新觀與第二聖殿猶太教的關鍵關係

主題

第二聖殿猶太教觀點

在保羅新觀中的作用

救恩觀

靠上帝恩典進入盟約,律法是回應

支持「猶太教不是律法主義」的主張

律法角色

群體認同與忠誠的記號

解釋保羅反對的是「誇口」,非律法本身

外邦人議題

往往需要改宗才能加入猶太群體

保羅強調「因信」就能成為上帝百姓

彌賽亞盼望

等待上帝實現對以色列的救贖應許

耶穌是這個應許的成全,向萬邦開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