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Sanders(艾德·山德斯)被廣泛認為是「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 簡稱 NPP)的奠基者。他於1977年出版了劃時代著作《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保羅與巴勒斯坦猶太教),大大改變了西方學界對猶太教與保羅神學的理解。以下是山德斯保羅新觀的核心思想整理:
📘 一、山德斯的背景與研究動機
在他之前,許多基督教神學家(特別是受宗教改革影響者)認為:
二世聖殿時期的猶太教是一種「律法主義宗教」,即人靠遵行律法(特別是善行)來賺取救恩。
而保羅則被看成是「因信稱義」神學的創始人,反對這種「靠行為稱義」的猶太教。
但山德斯深度研究了大量猶太教文獻(如《米示拿》、《塔木德》、《以諾書》等),認為這種理解是誤解猶太教的本質。
✨ 二、「聖約稱義論」(Covenantal Nomism)
這是山德斯最重要的貢獻。他認為:
猶太教不是靠律法「賺」救恩,而是基於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的聖約。進入聖約是因上帝的恩典,而守律法是對聖約的忠誠與回應。
🧩 定義:
「聖約稱義論」是指:人在恩典中被揀選進入聖約群體,藉著遵守律法而維持這個身分,若違背也可以透過悔改與贖罪來恢復。
🧭 其五個要點:
- 進入聖約是因恩典(不是因行為)
- 律法是對恩典的回應
- 順服律法是維持與上帝關係的方式
- 違背律法可經由悔改與贖罪恢復
- 得救仍是出於上帝的憐憫
簡言之,山德斯主張「猶太教是宗教性的恩典主義,而不是律法主義」。
📖 三、保羅與猶太教的張力
山德斯的另一個核心觀點是:
保羅反對猶太教,不是因為猶太教是律法主義,而是因為他相信耶穌基督是救恩的唯一方式。
他總結保羅的神學為:
🧩「從解決方案到問題的轉變」(Solution to Plight)
- 保羅首先經歷了基督救恩的啟示,得知耶穌是主。
- 然後他才回頭檢視人類的狀況,認為:若不是因信耶穌,無人能得救。
- 因此,猶太人倚靠律法而拒絕基督,是無法得救的。
這個順序顛覆了傳統理解,傳統是「人有罪 → 需要恩典 → 保羅提供因信稱義的答案」,而山德斯說:
保羅不是因看見人的罪才找基督,而是先遇見基督,才重新定義罪與律法的問題。
⚖️ 四、對傳統神學的挑戰
主題 |
傳統保羅觀 |
山德斯的新觀 |
猶太教 |
靠行為得救(律法主義) |
恩典中的聖約之民(聖約稱義論) |
稱義 |
對抗律法主義的信仰教義 |
是因基督已成就一切,不再需要律法 |
保羅與律法 |
批評猶太人自義 |
批評猶太人排他、不接納外邦人進入基督裡 |
信心 |
人的信心接受恩典 |
基督的信實 + 信徒對祂的信靠 |
律法 |
是絆腳石,無法成義 |
曾是聖約生活的標誌,但在基督裡被更新 |
🧠 五、評論與影響
- 山德斯的研究啟發了整個「保羅新觀」運動。
- 他本人對保羅的稱義觀沒有很詳細的系統化(不像後來的 N.T. Wright 或 James Dunn)。
- 有人批評他太過正面看待猶太教,忽略其中確實存在的行為主義傾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