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新觀」(New Perspective on Paul,簡稱 NPP)是20世紀末興起的一個聖經詮釋潮流,對傳統改革宗(舊觀)保羅神學——特別是「因信稱義」與「律法」的理解——提出重大挑戰。這一觀點的核心是重新理解保羅與猶太教的關係,並認為保羅所批評的並非律法本身的功德主義(legalism),而是「猶太人的族群優越與界限標誌」(boundary markers)。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學者與他們的貢獻:
🏛️ 1. E.P. Sanders(艾德.山德斯)
- 📘 關鍵著作:《Paul and Palestinian Judaism》(1977)
- 🧠 核心貢獻:
- 提出「聖約稱義論(Covenantal Nomism)」:猶太人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因蒙揀選進入聖約,再藉著守律法保持與上帝的關係。
- 改變西方學界對第二聖殿時期猶太教的理解,顛覆「猶太教是靠行為稱義」的印象。
- 🏆 被視為新觀之父。
🧑🏫 2. James D.G. Dunn(鄧恩)
- 📘 關鍵著作:《The New Perspective on Paul》(1983 論文集,2005 修訂版)
- 🧠 核心貢獻:
- 正式命名「新觀」這個術語。
- 解釋保羅反對的「行律法」(works of the law)是族群標誌(如割禮、安息日、飲食律),而不是指努力賺取救恩。
- 認為「因信稱義」不只是關於個人得救,而是族群之間的合一與教會的包容性。
📚 3. N.T. Wright(賴特)
- 📘 關鍵著作:
- 《What Saint Paul Really Said》(1997)
- 《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2013)
- 🧠 核心貢獻:
- 認為保羅的信息根本是「耶穌是猶太人期待的彌賽亞」。
- 把「稱義」理解為:在基督裡,上帝因信而公開宣告一人為祂盟約群體的成員。
- 「信心」強調的是基督的信實(faithfulness of Christ)而不只是信徒的信心。
📘 其他相關學者(延伸閱讀):
學者 |
主要觀點 |
備註 |
Richard Hays |
強調保羅的舊約神學根基與敘事神學 |
推動敘事保羅研究 |
Francis Watson |
強調保羅的神學必須放在與猶太教的辯證脈絡中 |
一度支持後又質疑新觀 |
John Barclay |
在《Paul and the Gift》中細緻分析「恩典」的多重意涵 |
被視為新觀與天啟觀之橋樑 |
Douglas Campbell |
批評新觀仍保有「律法主義 vs. 信心」的架構 |
提出「超新觀」(Radical New Perspective) |
🧾 新觀簡化對比表(vs. 舊觀)
主題 |
舊觀(傳統改革宗) |
新觀(NPP) |
猶太教 |
靠行為得救的律法主義 |
聖約之內的信實回應 |
稱義 |
個人得救、罪得赦 |
成為盟約群體的一員 |
行律法 |
賺取救恩的行為 |
族群身份的記號 |
信心 |
個人的信靠 |
基督的信實(the faithfulness of Christ) |
保羅與律法 |
對抗律法主義 |
對抗猶太人對民族身份的排他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