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羅馬書的內容要義


          羅馬書是新約保羅書信的第一卷,其內容要義,是記述人類普遍的罪惡,得救的福音,律法與恩典的功用,因信稱義的真理,稱義後的福氣,罪與恩的由來,得贖的盼望,得勝的信心,信與不信者的結局,奉獻與成聖的生活,以及問安勸勉等事。

    總觀全書要義,乃論聖道之根基,證明得救之門路,是與加拉太書相互發明,同為注重關於因信稱義之大道。

    據多數人之意見,都認本書為得救的指南,為保羅領會福音性質一本最完備詳盡的註解,其重要性僅次於四福音書,故本書被列於保羅十三卷書信之首,且因其主題講論因信稱義為主也。

羅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一、本書的條理清晰,是最系統化的一封保羅書信,讀起來較像詳盡的神學論述,而不像一封信函。

          二、本書的道理豐富深奧,它所涉及的神學主題之眾多與重要,遠超其他書信,諸如:罪、救恩、恩典、信心、義、稱義、成聖、救贖、死亡及復活。

          三、本書是作者的嘔心傑作,巧妙靈活地引用舊約:雖然保羅常在他的書信中引用舊約聖經,但在《羅馬書》裡,他用『串珠』文學形式見證真道,甚且在他的辯論中經常在前面採用舊約經句(特別是9-11)

          四、本書道出作者深切關懷以色列人:保羅寫到以色列目前的光景,與外邦人的關係,以及最終的得救。

          五、本書的遣詞用字別出心裁,依其段落而有不同的講究,例如:《羅馬書》從1-8章講到主的救贖,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是1:1-5:11,專講血而不講十字架,且複數的罪字(sins)特別顯著;人的罪得著赦免,被上帝稱義,是因著血。第二大段是5:12-8:39,專講十字架而不講血,且複數的罪字一次都沒有出現,而單數的罪(sin)字,卻再三的被使用;因為前一段是說到血對付我們『所作』的,本段則說到十字架對付我們『所是』的。

          六、本書第6章有兩個王――罪與恩典――罪在『己』的身上作王,恩典藉著義作王;第7章有兩個丈夫――律法與基督――人是藉著死脫離律法,而歸於基督;第8章有兩個領導――肉體與靈――隨從肉體或隨從靈。

          七、在《羅馬書》中,『律法』一詞共出現了七十次多,所含意思不盡相同,至少可分為下列五種:

                1.指摩西律法而言,例如:『你稱為猶太人,又倚靠律法』(2:17),很顯然地,這裡的律法即指猶太人所特有的摩西律法。

                2.指整本舊約聖經,例如:『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3:19),這裡所謂『律法上的話』,是指前面3:10-18節所引用的話,而那些話乃引自舊約《詩篇》和《以賽亞書》的經文,故應是指整本舊約聖經。

                3.指摩西五經,例如:『有律法和先知為證』(3:21),這裡的律法乃代表摩西五經,而先知則代表先知書。

                4.藉以判斷對錯的原則,例如:『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是用信主之法』(3:27),這裡的『法』在原文即是『律法』,但不是指摩西律法,而指一般原則。

                5.指生命中的本性和傾向,例如:『心中的律』和『肢體中犯罪的律』(7:23),即指人本性中的善惡之爭;又如:『生命聖靈的律』(8:2),原文無『聖』字,這裡乃指人在信主重生之後所得的『上帝生命的律』。

羅馬書的主要結構和主旨要義


          羅馬書根據第1625-26節總結語中的三個『照』字(According to),可分成三項主要結構:

          一、『照我所傳的福音,和所講的耶穌基督』:1-8章說明上帝福音的內容。首先由上帝宣佈全人類的罪,使人無可推諉,接著指明一條逃避死刑的路,因信入耶穌基督得以稱義(算為無罪),因獻上自己得以成聖,最後因身體變化被提而得榮耀。

          二、『照永古隱藏不言的奧秘』:9-11章說明上帝福音的計畫。首先上帝憑祂的主權揀選以色列人,又因以色列人的過失,使救恩臨到外邦人,最後又藉著外邦人激動以色列人,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藉此顯明上帝那豐富難尋的智慧。

          三、『按著永生上帝的命,藉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12-16章說明上帝福音的果效。上帝藉著祂的話說明信徒蒙恩後所該有的光景,就是披戴基督,為著死而復活的基督而活,將基督彰顯在萬國之中,使榮耀因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上帝。

          總之,道成肉身、死而復活的基督,乃是上帝賜給人的福音。上帝在基督裡豐滿的救恩,要臨到祂所揀選、所豫定的人身上;並且上帝還要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在所有蒙恩的人身上作工,使他們達致救恩完滿的結果。


羅馬書的重要性


          《羅馬書》在聖經中列在書信的最前面,足見它的重要。馬丁路得稱《羅馬書》為福音摘要;又說基督教只要有《約翰福音》和《羅馬書》就不致消滅,仍必發揚光大。他也勉勵信徒讀這書;他說人可儘量研讀《羅馬書》,研讀得越多,越能發現它的寶藏。加爾文也見證說:『任何人若通曉此書,便是找到了一條明白整本聖經的通道。』

          事實上,本書是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聖經書卷。奧古斯丁因讀到本書第十三章而悔改歸主;馬丁路得因藉本書而領悟到『因信稱義』的真理,乃掀起了宗教改革;約翰衛斯理因聽見別人朗讀馬丁路得的《羅馬書註釋》而體會到得救的確據。

          總而言之,本書乃是經中的大經,無論就它所論到的題目之大,所引用的舊約聖經之多,所敘事物的範圍之廣,以及上帝所豫定的救恩之豐,均非其他經書所可比擬。



羅馬書寫作的動機


          保羅寫本書的目的至少有三:

          一、保羅當時在羅馬帝國東方幾省的福音事工似乎已告一個段落,他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開闢新的福音工場(15:23~24),而羅馬正位於往西班牙路線的中途,必須經過那裡,因此他打算藉寫此書信與在羅馬的教會建立密切的關係,作為支持他今後西向事工的後盾,為此他必須使那裡的眾聖徒熟識他的異象和負擔。

          二、保羅也切切的想到羅馬去,要把他屬靈的恩賜分給那裡的眾聖徒,以便與他們同得堅固和安慰(1:10~15)。羅馬乃是當時羅馬帝國的首都,也是全世界的權力中心。若能建造一個剛強的羅會教會,對於福音化全世界必有很大的助益。

          三、保羅不能肯定他會否安全抵達羅馬,也許在他去羅馬之前,很可能在耶路撒冷遇害(20:22~2421:12~13),因此他請求在羅馬的眾聖徒為他代禱(15:30~32)。萬一他不能去羅馬,則本書至少能夠提供給那裡的眾聖徒一個得著造就的材料,特別是關於救恩的基要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