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五經來源之底本說

  1.十八世紀之前,絕大部分人都接受摩西是五經的作者。

          2.1750年起,學者開始提出底本說,用稱呼上帝名字的差異將五經的來源分為E (稱上帝為「伊羅興」的經文)、J(稱上帝為「耶和華」的經文)、P(來自「祭司階層」的經文)、D(申命記學派的經文)。

  (1)J典(耶典):大約是在西元前950-850年,由一位南方的作家寫的。

            (2)E典:大約是西元前850-750年,可能是亞哈時代的一位先知所寫。被認為跟北國比較有關。西元721-650年間有人將J與E合成一本。

             (3)D典(申典):可能成書於西元前690-630年,希西家時代。執筆者是一群由北國逃亡到南國的人。

            (4)P典:西元前520-500年,被擄後的作品。

            3.底本說的學者認為西元前450年,一位或多位祭司將上述四種底本編成現有的五經(文士以斯拉可能參與編纂的工作)。

  4.底本說的根據:

            (1)不同的名字:Elohim、Yahweh、Yahweh Elohim,且出6:3| 指出耶和華(Yahweh)一名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未曾知道的,因此出現「耶和華」的名字應該屬於後期的作品。不過最近發現當地的一些文獻,也不少用不同的名字稱呼同一位上帝(參考「天道聖經註釋」,卷一)。

            (2)矛盾的記載:例如「別是巴」與「伯特利」的兩種出處。

            (3)重複的記載:許多情節接近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明不是同一個人的手筆。

            (4)超然的思想:認為摩西時代不可能有一神觀的看法。有人認為摩西時代沒有文字。不過考古發現摩西前一千五百年人類就有文字,出身於埃及皇宮的摩西不可能不會用文字。

             (5)申命記和約西亞:認為約西亞年間所尋獲的律法書就是「申命記」。因此申命記(申典)是為了支援約西亞改革才寫的,屬於西元前第七世紀的作品。

            (6)寫作風格不同,神學思想不同....等等。

          5.後來的發展整理:

  五經發展過程:

            a.口傳資料零碎流傳        西元前1800-1200年

            b.口傳資料依主題編纂      西元前1200-1000年

            c.耶典編成                西元前950年

            d.伊典編成                西元前850年

            e.耶典、伊典合成一本      西元前第八世紀

            f.申典編成                西元前621年

            g.祭典編成                西元前550年以後

            h.五經編成                西元前400年     

          6.近期的研究:

      許多學者認為P典並非一個獨立的文件,而是後來編者編修的痕跡罷了。越來越多人懷疑到底有沒有E典的存在,整個創世記也可以當成只有J典的作者是主要作者。

背逆的人與信實的上帝

 

      先知書與歷史書在舊約中占了很大的篇幅。無論是歷史書也好,先知書也好,都是上帝針對以色列人進迦南地之後所講的話,為他們分析過去與現在,並指引將來。在這 個歷史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申命記所講的真理:以色列人是頑梗犯罪的百姓,但上帝卻始終遵守祂立約的應許。在這大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主題。

  1.存亡的關鍵

      由於上帝的信實,祂一再地呼召以色列悔改,遵守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上帝告訴他們:他們的生死存亡完全是在乎他們是否守約,照上帝所吩咐的去做,什麼時候他們照著 耶和華的話去做,他們就凡事亨通;什麼時候不照上帝的話做,他們就受懲罰。這一個主題貫穿整個先知和歷史書。例如,摩西死亡之後,上帝對約書亞說:“只要剛 強,大大壯膽,謹守遵行我僕人摩西所吩咐你的一切律法,不可偏離左右,使你無論往那裏去,都可以順利……”(書一:7-9)由於上帝的同在,以色列人不需一兵一卒,便奪得了堅固的耶利哥城;亞干犯了耶和華的律法,以色列大軍就被擊敗。

      士師記讓我們看到以色列人由犯罪而遭懲罰,由悔改而得拯救這麼一個迴圈不息的歷史,原因是什麼呢?士師記告訴我們:因為他們離棄了耶和華,違背了他們所立的約(士二:1-10)。

      同樣,列王紀下十六章告訴我們以色列人亡國……好像是上帝的應許不應驗……原因。北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風俗去行,不專心敬畏耶和華,不全守自己的規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華吩咐雅各後裔的律法,誡命。(王下十七:34)跟著,在末後的八章聖經中,我們又看到南國滅亡的原因:他們不聽從上帝所吩咐的一切律法(王下二十一:7-9)。但是,在希西家時代,上帝卻拯救信靠祂的人,使他亨通(王下十八:3,十九:3—5等)。

      先知們的信息也是一樣,以賽亞責備以色列人,要他們:“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賽一:17)耶利米說:“我怎能赦免你呢,你的兒女離棄我,又指著不是上帝的起誓,我使他們飽足,他們就行姦淫……”(耶五:7-9)。摩西律法是先知們衡量以色列人的標準。

      在北國以色列歷史中,亞哈王可說是在聖經評價中最壞的一個,聖經提及他的不當的行為,在宗教上是敬拜推羅西頓的神,在社會行為上則是他奪了拿伯的葡萄園。在拿伯這件事上,耶洗別從她外邦背景看事情,便對亞哈說:“你現在是治理以色列國不是?”(王上二十一:7)在耶洗別看來一個國王要不到一個老百姓的財產簡直是笑話;為什麼亞哈要不到呢?這是因為摩西律法規定了祖業不可賣(參利二十五:23)。因此,當亞哈依從耶洗別計謀,不但侵奪私人財產而利用上帝的律法謀殺時,他便受以利亞大大的責備。

      反過來,在舊約的歷史中士師混亂時代,聖經讓我們看到一幅美麗的田園故事……路得記。波阿斯為路得所做的,在禾田中讓路得拾麥穗,又為她贖回土地,娶她為妻,都是遵從了上帝在摩西律法中保護窮人和寡婦的法例(參利十九:9-10,二十五:23-25;申二十五:7-9),波阿斯是路得至近的親屬,也就是她的救贖主。

  2.神權政治的典型

      在亞哈與拿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以色列國王的許可權;作為一個國王,他也必須晝夜讀上帝的話,以上帝的律法為國法,而且自己遵從。在舊約的傳統中, 一個國王並沒有絕對的權威,他的權威是由上帝而來,也必順服在上帝的權威之下。因此,做為一國之君的亞哈聽到拿伯不賣祖宗的田產,也就無可奈何,反而耶洗別文 化背景中的國王是有絕對權威的獨裁者人要怎樣做就可以怎樣做。

      在舊約聖經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二個遠離上帝所定下的模式的君王,一個是掃羅,另一個是耶羅波安。根據申命記,一個好的君王不但是晝夜思想上帝的話,他也不可以為自己多立妃嬪或為自己蓄積金銀(申十七:14-20),而且以色列國中任何人都不可以隨從;迦南地的風俗使兒女經火或行邪術,交鬼(申十八:9-14)。當以色列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時,撒母耳也曾以類似的話警告以色列人(撒上八二10-19),而掃羅做了國王以後,果然是做了這些事,而且自己去求問交鬼的(撒上二十二:7,二十八:3-25)。另一個成為以色列人警誡的,是北國以色列第一個國王耶羅波安,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便為以色列人立了金牛犢,從此“耶羅波安的罪”便成為形容以色列一些背叛上帝的以色列王行動的代名詞(參王上十四:16,十六:31;王下十:31,十七:21)。

      在另一方面,上帝在以色列中建立祂的國度,為祂統治百姓的王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大衛。在南國的歷史上,一個王的好壞,便是以那位國王是否照他祖大衛的榜樣為衡量的標準(王上三:3,十五:11;王下十四:3等)。大衛是一個“合上帝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大衛與掃羅一樣,出自卑微,(參撒上十八:18),但耶和華卻借著大衛為以色列大行拯救(撒上十九:5;撒下三:18),以色列人中一切被欺壓的和困苦的都跟從他(撒上二十二:2)”。但是,大衛始終在上帝面前保存一顆卑微的心(撒下六:22)。當他犯了姦淫與謀殺的罪以後,他仍然能悔改,接受上帝的懲罰(參撒下十五:25)。聖經作者敍述大衛生平,記載他自己所做的一首詩歌,其中有一段大衛自己的風見證說:“祂救我脫離我的勁敵,和那些恨我的人;因為他們比我強盛。我遭遇災難的日子,他們來攻擊我,但耶和華是我的倚靠。祂又領我到寬闊之處。他救拔我、因祂喜悅我。”(撒下二十二:18-20)。大衛的一生在行為上並非沒有罪過,但他卻是一個倚靠上帝,曉得悔改的人,難怪在先知書中、耶利米和以西結也以他為上帝應許的救主的典型(耶三十:9;結三十四:24)三十六:24)。可惜南國猶大的君王不是每個人都效法他的榜樣。

  3.盼望的緣由

        倘若人一再失信,還有什麼希望呢?舊 約先知與歷史中讓我們看到,人有盼望的第一個緣由是因為上帝是歷史的主宰,以賽亞豫言說“耶和華以色列的君,以色列的救贖主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是首先 的,我是末後的,除我以外再沒有真神。自從我設立古時的民,誰能像我宣告,並且指明,又為自己陳說呢?讓他將未來的事和必成的事說明……我豈不是從上古就 說明指示你們嗎?”(賽四十四:6-8)上帝是創造的主。也是歷史的主;因此祂知道未來,又啟示將來必成的事。

      “尼希米記第一章便清楚地讓我們看到以色列的“回轉是由於上帝掌管了歷史(尼一:4-11)。尼希米凡事倚靠上帝,每事默禱,上帝便感動君主的心,使尼希米凡事亨通。以斯拉記更讓我們看到上帝可以借著一個不相信真神的君主來完成祂要成就的事情(拉一:1)。在以斯帖記中,我們幾乎找不到上帝的名字,但是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以斯帖要求同族人一齊禁食禱告(斯六:2)在整個過程中。以斯帖一點把握都沒有,處處充滿了危機,上帝似乎不存在,卻是在掌管一切。在被擄之後,聖經讓我們清楚看到上帝不僅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也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主宰。

       第二個人類盼望的理由是上帝自己救恩的應許。先知哈巴谷的信息讓我們看到上帝在歷史上的作為:當猶太人犯罪時,上帝借著外邦人的帝國力量懲罰他們,然而這並不是表 示祂支持外邦人的殘酷,祂也會跟著責罰那些外邦帝國,並自己成為猶太人的拯救,像祂在埃及一樣。因此,雖然面臨災難,相信靠上帝的猶太人仍可以有喜樂與生活 的力量(哈三:16-19)。

      在猶太人被擄前,上帝已借著那豫言耶路撒冷將被毀的耶利米宣告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他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二十九:10-11)。 上帝的百姓犯罪,祂必定刑罰,但祂在刑罰中仍有恩典,因為祂刑罰原不是為了降災禍,而是希望祂的百姓回頭,得平安。若是上帝的百姓知道自己無力遵行上帝的旨 意,上帝也借耶利米告訴他們:“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中。”(耶三十一:31-33)。先知以西結也以類似的話告訴以色列人:“我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結三十六:26)。以賽亞則豫言上帝的禧年必定來臨(賽六十一:1-3)。

      當上帝與祂的百姓另立新約後,先知們一般上都以上帝原來給亞伯拉罕與大衛的應許描述那時的境況。例如,猶太人的國境要像原來所應許的國境(摩九:11-15),統治他們的將是大衛王(耶三十:9;結三十四:23等),他們要恢復聖殿與祭祀(結四十,至四十八),以及正確的守安息日(賽五十六:6-7)。不過,將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更完美的世界,它是新天新地(賽六十五:17-25),那時的聖殿也會流出生命的江河使不毛之地也有活物(結四十七:6-12)。“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國度就歸耶和華了”(俄:21;參但七:13-14,28)。先知何西阿告訴以色列說,這一切之所以會實現,是因為耶和華的愛(何十一:8-9);而以賽亞又進一步指出,在上帝的愛中祂差遣了一位僕人為眾人受苦,擔當他們的罪(賽五十二:13,五十三:12)。

申命記的寫作過程

  有一個日子為申命記的了解發生了很大的作用,那便是一九四二年七月八日。在這一天,數年前去世的名聖經學家 Martin Noth 向某一學會 (Die Konigsberger Gelehrten Gesellschaft) 作了一篇演講,提出一個新的學說,認為由申命記到列王記下(包括申、民、撒上、撒下、列上、列下)這六卷書是一大部歷史書,可名之為「申命記學派的歷史著作」:由一位申命派的作者執筆,把以色列民族從公元前十三世紀佔領巴勒斯坦起,直至他們於公元前六世紀被出巴勒斯坦而放逐到巴比倫為止,這七百多年的歷史作了一個交代。

  以前大家按照舊約諸書編排的次序,很自然地把申命記看作摩西五書的最後一部書,這當然有其道理。如今按照Noth 的新學說,申命記却是一部歷史著作的首篇,成了該歷史寫作的標準,這一看法解釋了不少聖經本身所有的一些現象,因此大受歡迎。我們這裡不必進到這研究工作的細節裡去,而只採取新學說的一些透視來加深我們對申命記的了解。

      首先我們將申命派歷史著作(即由申至列下這六部書)的寫作宗旨澄清:這部包括七百多年的以色列歷史蒐集了許多古老的、有時也是互相獨立的資料和經典。不過這部歷史著作的主要目的倒不僅是歷史事實的報導,還在於將以色列歷史用盟約文書的尺寸(約等於申五~廿八)加以解釋和評價。作者清楚地指明,耶和華百般慈愛,千忍萬忍地要以色列民族免於災禍,但以色列因了自己的過失—特別因了國王們的過失,終不免於浩刼。為何作者要如回顧以色列的過去歷史呢?他的目的是要引領 在放逐中的以色列回頭改過,轉向耶和華。

      明瞭了申命派歷史著作的宗旨,便能進入申命記這部書的探討或其寫作的過程,因為上文說過,該歷史作者是以申命記為評價的尺寸。申命記這部書又是怎樣來的呢?關於這個基本問題,聖經學者 Norbert Lohfink,  S. J. 作了很多研究,這裡只能精簡的將其研究結果略加介紹。

      申命記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一)申一~四章

  (二)申五~廿八章

  (三)申廿九~卅四章

       中間最長的一部分(五~廿八)最長也最古老,很早就獨立存在,被視為盟約文書,很可能就是在約史雅王期在修茸聖殿時(公元前六二二年)所發現的法律書,這可當做最原始的申命記。這一部分又可分為:

  五~十一歷史回顧,首要誡命的頒佈

  十二~廿六:個別義務的頒佈

  廿六16~19締結盟約的行動

  廿七~廿八:祝福與詛咒的預報

      以上這個分配早已在一九三八年為 G,. von Rad 分析出來,正與以後所發現的近東赫特「臣服盟約」不謀而合。

      第一部分、即申一~四章是申命派歷史作家給他的歷史著作(申~列下)所寫的前言,大約分兩次寫成,先在放逐初期寫了一~三章,然後仍在放逐期校對他的作品時寫下了申四1~40。

      至於第三部分、即申廿九~卅四包括在摩阿布立約及立約書亞為繼承人(廿九~卅二)。摩西的祝福(卅三),及摩西之死(卅四)。這一切也為同一申命派作者所寫,目的是給下一部約書亞書所叙述的佔領福地舖路。但不像申一~三那樣是他的創作,而是採取了也許與申五~廿八同樣古老的資料其或經典而編寫的。

      申命記是與上主訂立盟約制度及盟約神學中含義最深,也最具現實性的一部書,其系統化及統一的程度為舊約任何其他一部書所不及。它將人與上主之間的關係撮要的用一條首要誡命說出:「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申六5)這就是日後耶穌所採用的誡命,而以之為最大的誡命(見馬廿二37及平行文)。這誡命在日常生活中能變得很具體,如在順境中不要忘記上主,不要把掙得的財富歸於自己的才幹(參閱申八11-17)。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情同手足。「兄弟」一詞在申命記中出現約四十二次之多。國王也不過是兄弟之一,應由弟兄選出,不可心高氣傲,把自己看弟兄之上(見申十七15-20)。上帝所許的那位先知也由弟兄中興起(見申十八15-18)。若一個以色列人落魄而變得窮困了,他有一個簡單的稱呼:「你窮苦的弟兄」(申十五7)

      這種手足親情的最大象徵是唯一聖殿的慶典,他們在那裡共同獻祭,然後一同歡宴。這一主題在申十二章及以後的法律中一再的出現。

這樣我們便觸及申命記的另一特徵:它是禮儀慶祝中的一種盟約文書。當申命記面對以色列列人民念出時,聽眾假定是在進入福地以前。他們一方面已獲得救恩,另一方面還期待救恩。因了這種禮儀用途,申命記的寫成雖然很晚,但仍然能當作摩西的話說出,而構成申命記的現實性。禮儀使「過去」成為「今天」,正如申五2~3所說的:「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在何烈山與我們立約。這約不是與我們列祖立的,乃是與我們今日在這裏存活之人立的。

      不僅如此,禮儀既然能打破一切時間的界限,那麼不但過去能成為現在,現在的種種經驗也實在植根於過去,現在的發展就是過去的重複。這樣一來,摩西五經的編輯者將王國期結束後的作品(申命記)放在摩西生命的末刻,也不是一種歷史的冒允或偽飾。因為如此更說出了摩西一生的真實意義,比只記載一些路程或數字要更加真實。

申命記式歷史的分段法

 

  A.     申命記

  申命記乃全歷史書的引言,作者透過摩西的演說,將以色列的歷史由出埃及至摩押平原,作出最重要的事件記載, 特別是律法的宣佈,而申命記則強調以色列人與上帝的關係,在信仰上只有一個百姓,只有一位上帝、亦只有一個宗教,神人關係的溝通是透過會幕內的祭祀,所以宗教 禮儀包括敬拜上帝的方法和神學思想。故此申命記一書帶出一上帝、一民、一宗教的觀念,成為整卷舊約歷史書的引言。

  B.約書亞記

  描述迦南地之征服,應驗上帝賜土地之應許,和描寫約書亞為好的領袖,要他剛強壯膽,遵守律法。而約書亞記是連接申命記的。第一章訓勉約書亞。V.1-4地土之範圍,V.7應許地所在,V.5-6與申31:7-8對摩西之訓勉相似,述語相仿,約書亞重申兩個半支派之責任,要幫助其他支派打仗,申23:12-13與約書亞1:10, 11, 16, 18同樣相仿,所以約書亞記的精神,內容也是承繼申命記的。到約書亞記廿三章中,約書亞演說,一方面回顧過去,上帝賜應許之地,而另一方面訓勉遵守律法,否則會有刑罰。

  C.士師記

  士師記中應驗了約書亞記的警告,所以立約與土地是不能分開的。士師記記載百姓不守律法,受到刑罰,當他們呼求上帝的時候,上帝就拯救他們,所以約書亞的說話在士師記 中表達出來。

  D.士師時期直到撒上1-12章

  王國建立前以百姓的生活艱難為記載的重點,而士師末期則記載開始亡國的原因,因為以色列人犯罪受上帝的刑罰,然後悔改認罪,於是士師出來拯救他們,但之後又再犯罪,所以充份表現亡國的先兆。撒上十二章的結束也記載到 撒母耳的講說,又再回顧過去,重提他們要遵守律法。這時才正式結束士師時期,以警告百姓,倘若離棄上帝就必滅亡。

  E.王國初期的全盛時期

  由撒上13章至王上8章的記載為止。在撒上13章記載了典型王登基之手法,而掃羅的登基亦正式標記王國時期的開始,繼而由大衛至所羅門王。 以後國家便分裂,而形容王的情況也很相似,由開始、結束均十分相同,而北國則指出他們的罪,到王上8章說出所羅門獻殿之禱告,所以聖殿是全盛時期的標誌,以後就記載所羅門漸敗壞。

  F.由列王紀上九章至列王紀下

      記載了王國的分裂和衰敗,到列王紀下17章則對歷史作出評論,直至記載他們的滅亡。為証明此時期乃是失敗的,所以君王雖有其他功績成就,但他們在宗教上全是失敗的離棄正確崇拜方式,而王的歷史沒有間斷,直至滅亡。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民眾神學的發展期 

 

韓國教會本身的歷史成為了民眾神學形成的最好資料。

 

一.被接納時期(1876-1896):這是一段韓國人開始接納基督教的時期。教會開始把福音傳給平民,並以韓語(民眾的語言)印製聖經和福音資料。這時,許多宣教團體定下在韓國宣教的路線:在民眾群體中工作、帶領婦女並教育她們、開辦更多中小學校、以韓語翻譯聖經和出版基督教文物。這期間,韓國人民曾數次起來起義抵抗當時腐敗的地主。教會被民眾接納成為抗衡壓制、腐敗,並爭取社會公義、平等和人權的團體。美國式的基督教開始被本色化。可見韓國就如南美洲處境一樣,使民眾神學思想滋生,成為解放受壓制人民的一種神學思想。

 

二.民眾教會的形成(1896-1919):這時期韓國教會極力爭取獨立並為人民爭取人權。當時教會定下三條路線為民眾作事:為民眾爭取經濟力量不再受外國的控制、維持國家獨立不受外國政權影響、抗議政府的不公和貪污。在這段時期內,韓國教會也有顯著的增長。當時教會中充滿了農民信徒,領導者中多是農民。

 

三.非政治時期(1919-1932):為了不與日本起衝突,這時的韓國政府成為了一個親日本權力的政府。許多人民的人權被剝削。此時教會卻不能與民眾站在一起,反而由新興的共產團體起來帶動受壓制的民眾。民眾教會可說在這段時期中對社會的需要失去影響力。

 

四.被擄時期(1932-1960):這時教會處在一個被擄的時期,被日本政權奴隸,甚至敬拜日本神教。學生運動卻是時期的抗衡力量。教會漸漸再參與社會解放運動。

 

五.復興時期(1960至今):藉著一九六0年 四月十九日 的學生運動,教會開始復興,也開始參與社會民眾和政治的權益。韓國教會甚至在一九六二年要求軍人政府交出政權。全力為民眾爭取國家獨立和反對獨裁政府。許多教會團體成立和興起帶領民眾。民眾神學全面被詮釋,耶穌被當著是被壓制、貧窮困苦者的彌賽亞,衪如何全力抗衡當時的羅馬政權和改革猶太社會的腐敗。基於這樣的看見,民眾信徒譽言要跟從主的腳步走。接下來,教會在多次的會議中發出宣言,一方面指責政府的腐敗,另一方面為社會正義申言。

  

無可否認,民眾神學是一個解放神學。

 

羅馬書背景

 

  保羅較早前,在其第二次宣教旅程中探訪哥林多時,在那裏設立了教會,並在城中逗留了18個月(徒十八1、11)。他與剛從羅馬來的百基拉和亞居拉同時到達。保羅住了18個月之後,便被帶往新上任的方伯迦流面前(第12節);迦流到達的日期,可從德爾斐的迦流銘刻中得悉是51年的春天。這樣,保羅便是在49年的冬天抵達哥林多的。

  保羅離開哥林多後,便返回安提阿述職,並安排其最後的旅程,為耶路撒冷向外邦教會收集捐款(羅十五25-29),這是保羅早已教導他們要如此作的(林前十六1;林後九5)。哥林多不斷產生的問題(林前一11,七1)迫使保羅返回該城(徒二十3),在這時期他寫成了羅馬書,從書中最後兩章清楚可知他計劃立即把捐款送往耶路撒冷,然後從耶路撒冷前赴羅馬(羅十五23、24)。

      因此,當時寫書的處境是告訴羅馬人他即將來到,好叫他們預備協助他前往士班雅(24、28節)。除了歌羅西外,羅馬是唯一非由保羅建立的教會。羅馬書並沒有反映羅馬信徒有任何特別的困難,所處理的題目都是廣泛的,對任何教會皆有幫助。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故事帶出神學

      上帝愛世人:上帝(差派者)差約拿(宣教士)去尼尼微(宣教工場)宣教,特別是作者對頻臨死亡獲救的場景描述──外邦船員面臨的死;約拿面臨的死;外邦尼尼微面臨的死──使我們看到上帝愛世人的本性(約三16)以及上帝對外邦人救贖的計劃,透過他立約的聖民以色列人將上帝的心意帶到外邦。

      上帝的主權:書中經常出現「安排」、「使」等詞來描述上帝主權的彰顯──上帝使風浪大作(一4),又使風停止(一15);他控制水手擲簽的結果(一7);他安排大魚將約拿吞下(一17),又在適當的時候把他吐在旱地上(二20)…。這一切都是為要成全上帝的旨意。所有上帝的創造物都聽從上帝的安排,甚至連外邦的水手都承認『耶和華是隨自己的旨意行事』的上帝(一14)。

      上帝的憐憫:

  A.約拿認識上帝的憐憫,在第一章中約拿逃避上帝,因為他早知道上帝憐憫人的本性──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四2)。後來約拿順服上帝的第二次呼召,到尼尼微城去。其實這只是外表的順服,不是出自內心的真誠。他沒有真正體會上帝的心意,因他心底里仍然恨尼尼微人,不願意看見他們因悔改而蒙上帝的憐憫。

  B.上帝憐憫約拿,雖然約拿不順服上帝,但上帝並沒有致他於死地,乃使大魚將他吞下,使他有機會再回到上帝面前。約拿的感恩禱告間接承認上帝是憐愛他的主(二8),使他免於死亡。

  C.上帝憐憫尼尼微人,上帝的憐憫是不間斷、不死、不會受環境攔阻而退縮的。上帝先差約拿去尼尼微,但他不去。而上帝卻藉著風浪、外邦人的責備、以及大魚、將他吞下等經歷教導約拿,這一切的發生似乎在對約拿說:「約拿,你還是去吧!不要自討苦吃了!」

      上帝再次呼召約拿,約拿不得以去了。

      約拿所傳的信息:「再等四十天,尼尼微必傾覆了。」(三4)

      這信息後半部分是審判,但前半部是恩典。上帝給予尼尼微人四十日的時間來作出悔改的回應,因而引導他們全城悔改。主耶穌遲遲未再來,不是拖延,乃是寬容,祂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當尼尼微悔改時,上帝的憐憫亦催促祂改變原意,收回成命,不降所定的刑罰(三10)。

      本書亦以上帝的憐憫作結束。上帝留給約拿最後一句意味深長的問話:「何況這城,其中不能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的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四11)充分表現上帝憐愛普世的慈父心腸。

      但這問題的發出,並沒有記載約拿的回應。這書最後的話不斷地迴響在讀者的耳中,使人體會憐憫人是上帝的本性,這憐憫不單只臨到尼尼微人身上,同樣亦臨到一位頑梗不順服的先知身上。

 

對觀福音之編修批判

 

      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已經顯示,福音書並非耶穌生平及宣教的傳記。新約的三本福音書在很多方面都有出入,便是最皆的証明。然而,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雖然將問題發掘出來,卻沒有辦法解決這些不同記載所引起的問題。

      在分析過這些不同來源的資料後,問題仍然存在。來源批判及形式批判不能處理這些問題,是因為它們的限制,它們探討的範圍只局限於這些資料在未彙集成現今形式之前的歷史。

      福音書的研究顯示出,它們的作者,在創造現存的架構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式。他們不僅是舊傳統的編輯者,同時也加以詮釋以適應他們所處的時代。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不斷將傳統加以創造、保存及詮釋,可以說,他們是福音書最後的經手人。

      要了解福音書,必先要了解他們對於現存形式所作的特殊貢獻。編修批判是研究新約,最新的一種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編修批判才被學者重視。目前這種研究方法,對於幫助我們了解聖經文獻,已經作了很有價值的貢獻。

      既然,福音書的作者在寫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式,就引起一些問題,就是:他們的動機(目的)為何?

      編修批判,就是要探討福音書作者的「信息」和「目的」,並考查他們寫作的「方法」。此外,也要分析他們使用傳統資料的方式,以及重建他們寫作福音書時的歷史狀況。

      編修批判的結果就是讓我們了解到,不同的福音書有不同的神學。即是不福音書的作者,在使用傳統資料時,有他自已獨特的一個方針、目的和方法;當我們能把握到作者這個原則和系統時,就能理解當時歷史的情況及作者要面對的問題;若我們能將作者這些貢獻和傳統資料分解的話,便可獲得較接近原始資料本來面貌。這仍是現今學者們努力的方向。

彼得後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是一卷「一般書信」或「普通書信」;不是寫給某特定教會或個人,而是寫給所有基督徒的。

        (二)本書是一卷防備異端教訓的書信;教會自從誕生初期,即已遭受異端的攻擊。

        (三)本書是一卷強調知識之重要性的書信;本書按原文,「知道」和「知識」的同類詞總共用了十六次之多。

        (四)本書是一卷印證聖經乃出自聖靈感動的書信;「經上」或「經書」一詞的原文,含有上帝所吹氣或感動之著作集的意思。

        (五)本書是一卷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加二7~8)所寫的宣教書信;本書的用語和例證為猶太人所熟悉。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舊約正典的問題

 

  猶太人自古把舊約聖經分為三部份:律法書、先知書和其他聖卷(又稱「著作」)。

  近代聖經學者對舊約正典的經過及其年代並沒有一致的說法。好些學者認為正典的形成開始於公元前621年猶大王約西亞在位時。根據列王記下二十二章的記載,當時的大祭司在聖殿裡找到一本法律書(一般相信為申命記),交到國王手裡,國王讀後心知以色列民沒有遵行書上的誡命將導致上帝的懲罰。故召集所有的領袖一同到聖殿去,王當眾宣讀律法書,並向上帝立約,要聽從他,遵守他的法律和書上規定的一切誡命。全體人民也都答應遵守這約,律法書遂公開而隆重的被認定是神聖的正典。

  也有學者認為律法書成為正典是在先知以斯拉和尼西米時代才確定的。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後,先知以斯拉在人民面前鄭重宣讀上帝的律法書,人民痛悔認罪(尼西米記八章)。從那時起律法書才成為正典。

  另有人主張,律法書成為正典應遠溯摩西時代,因為摩西把上帝的命令傳給人民時,全體人民同聲回答:「上帝的話,我們一定遵行。」

  可見當時人們對摩西所宣讀的約書已經有了正典的觀念。其後的兩次事件不過是重新強化這一觀念罷了!

  在猶太人眼中,律法書的地位遠超過其他部份,認為律法書佔有無與倫比的最崇高地位。律法書被列入正典,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任何疑問。

  在以斯拉時代舊約各書中有的還未出現。以斯拉不可能親自完成了全部舊約正典的編校工作。不過根據以斯拉記七章和尼西米記八章的記載,我們或者可以說,以斯拉本人和他率領下的一群學者對舊約各書的蒐集和校定曾經出過力,而部份的短篇先知書也可能是在這時期寫成的。不管如何,舊約正典第二部份先知書在以斯拉時代大概已經截止。比起律法書,先知書中有兩卷「約拿書」和「以西結書」在猶太學者中引起頗多爭論。但終究還是被人民接納為正典。

  至於其他聖卷,在猶太人心目中,這一部份歸入正典跟律法書或先知書不同,是一本一本被接納歸入的(亦即前二者是集體被認定的)。這些書多半不在經常的崇拜中宣讀,只在特定的場合中宣讀(亦即前二者是常在經常的崇拜聚會中宣讀)。

  一般同意這些書是在西元90年的雅尼亞會議中確定的,但不是說這一部份的書在會議前不受重視。在古代一本書的出現必須先有廣大的讀者,因為這樣才有人肯費時費力從事於抄書(那時可沒有印刷術),以滿足民間需求。對於未來討論的新約正典也是如此,並不是因為會議決定後書才盛行,而是先有一些(也沒有比正典的數量多多少)盛行的書才開會決定哪一些可以被接納為正典,而會議的結果也得由民間的接受程度來驗證(這點可由新約的正典形成歷史來說明)。

  當然,比起前兩部份,這些書引起略多的爭議。有四本書「箴言」、「傳道書」、「雅歌」、「以斯帖記」發生過爭議。

  由以上的資料我們看出正典的形成並不依靠任何權威人士或會議加以審定,以色列人民從無數的歷史事件和自己的經歷體驗,深信舊約聖經的話出自上帝,它所產生的力量對整個民族或各人來說,都超越人所能理解的,他所發出的權威又是那麼自然而不可抗拒(找不出以色列人有為舊約正典的書目分黨結派的資料),這一切都成為他們承認和接受正典的根據(當然,有些主觀成分),所謂某某權威人物或會議的鑑定或承認,反而是形式上的問題罷了。

2022年10月4日 星期二

次經

 

聖經之外有次經與偽經。“次經”﹐希伯來文Ganaz“迦納士”﹐希臘文Apokryphos“阿婆格拉富士”﹐是“隱藏”或“封閉”的意思。

 

4世紀教父耶柔米Jerome最先稱這些為“次經”﹐是因為這些經卷次於聖經的“經”。次經也是好書﹐但不能列入聖經裡。有人把“次經”譯為“旁經”﹑“外典”﹑“後典”或“聖經外傳”﹐但譯“次經”較為合適。

 

有人把“次經”稱為“偽經”﹐但“偽經”是另一個字pseudepingrapha﹐下面詳論。

 

舊約次經

佔尼亞會議編了舊約次經目錄﹐計10多本﹐並把這些次經列入《七十譯本》裡。

羅馬天主教所用的《武加大譯本》﹐公元150年譯成拉丁文。除了舊約正典外﹐又加上9卷次經:多比雅傳﹑猶滴傳﹑所羅門智訓﹑西拉赫子耶穌智訓﹑巴錄書﹑馬革比一書﹑馬革比二書﹑但以理書附篇。

 

現在我們是要談談舊約的主要次經﹐最少有15卷:

 

1)多比傳Tobit:這是2世紀前半葉的作品。多比是個忠於律法的英雄﹐強調律法中的愛。

 

2)猶滴傳Judith:這是第2世紀中的作品﹐是用希伯來文寫的。她說尼布甲尼撒王戰勝瑪代王之後﹐圍攻多坍的伯多利亞以色列人。正當以色列預備投降時﹐一位虔誠的寡婦猶滴禱告後﹐以誘技殺死所派來的主帥﹐挽救了以色列。

 

3)以斯帖補編:附在以斯帖記之後﹐於公元前130年間寫的﹐內容分六段。

 

4)所羅門的智慧:公元40年寫成。

 

5)傳理書Ecclesiasticus﹐又名西拉赫子耶穌智訓:公元前180年耶書亞用希伯來文所寫﹐是次經中的精華﹐有關日常生活的教訓。

 

6)巴錄書Baruch:是由3篇作品構成的﹐各篇作者不同﹐在1世紀末寫於巴比倫。主要是一篇痛悔禱文﹑一首訓誨詩﹐還有一些哀歌及安慰歌。

 

7)貝爾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這是附在但以理之後的次經。貝爾是偶像的名字﹐有些祭司用來欺騙人和巴比倫王﹐後來被但以理揭穿。大龍﹐其實是大蟒﹐為巴比倫人所敬拜﹐但以理把牠殺死。

 

8)希伯來三童之歌:這歌加在但以理3:23節之後。

 

9)瑪拿西禱文:是公元前2世紀根據代下33:18節寫成的作品。有些抄本把它附在詩篇之後﹐所以又稱《詩篇的附錄》。

 

10)以斯拉續篇(上):又名《希臘以斯拉》﹐內容與以斯拉記多同。

 

11)以斯拉續篇(下):寫於公元70年間﹐是用希臘文寫的﹐專論上帝的公義﹐共有7個異象。

 

12)耶利米書信:這是巴錄書的第6章﹐約是耶利米在公元前4世紀末寫於巴比倫的。內容是“擔心被擄者拜偶像”﹐並指出偶像的虛假。

 

13)蘇撒拿傳Susanna:加在但以理書之後﹐成為但以理13章﹐內容說兩個壞長老﹐要強姦蘇撒拿而不得﹐那兩個壞長老反而誣告她與人通姦﹐將她判死刑﹐但但以理為她翻案。

 

14)馬革比前書Maccabees:他是個愛國者﹐為反抗敘利亞安提阿庫4世伊皮斐尼的迫害﹐使猶太獲得獨立。這書寫於公元前1世紀﹐是最有價值的次經。

 

15)馬革比後書:這不是前書之續﹐只不過是同時間的報導罷了。約在公元前130年﹐耶孫用希臘文寫的。這是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寫給住在埃及的猶太人﹐力勸他們要遵守獻殿節。

 

新約次經

 

1)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原名《十二使徒對外邦人所論主的教訓》。約公元80-120年間﹐用問答式﹐記述學道者﹑受浸與擘餅等問題。

 

2)革利免前書Clement of Rome:他是保羅的同伴。當哥林多信徒起紛爭之後﹐革利免寫信勸勉他們。大約是寫於公元95年的。

 

3)革利免後書:又名《古代訓誡》Ancient Homily﹐書名是偽托的﹐原來是120-140年間的一篇講詞。

 

4)巴拿巴書:約寫於公元90-120年間﹐見於西乃抄本中。

 

5)依格那丟七書Ignatius:他是約翰的門生﹐在第2世紀初他任安提阿主教。他在他雅努皇時被誣控解往羅馬﹐沿途得蒙教會的熱切款待和慰問。因此﹐他在途中寫了7封信﹐勸勉各教會要堅持正道﹑嚴斥異端。他約是在公元110年(117年)殉道的。

 

6)波利甲書Polycarp:他是士每拿教會的主教。他於108年寫了腓立比書信。最後在公元156年殉道。

 

7)波利甲殉道記:大半寫於公元156年。

 

8)何馬牧人書Hermas:115-140年﹐是一本巨著的啟示錄﹐等於教父們著作的總和﹐是早期基督教天路歷程(羅16:14)。其中記有8個異像﹑12條命令﹑9個比喻﹑一章自修規則﹐被列入西乃古卷之後。何馬是筆名。這本次經很受古教會的重視。

 

新約作者有時對次經有所影射﹐但新約不把次經放入裡面﹐也沒有把它們當作正典來引用。俄利根﹑耶柔米等教父都否認次經為正典。奧古斯丁的後期著作也拒絕了次經作為正典。沒有一卷次經自稱是上帝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