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結構分析
一
開始,我們要詳細研讀經文本身,尋找故事流程,對結構佈局有初步的概念。第一步是從宏觀的角度,注意到整個作品的發展。然後才從微觀的角度,分析各個小段
落,或小故事。每則故事再一一細分為「動作」單位。這些都可以列在圖表上,來判斷各個角色如何互動,衝突如何起落--在單個故事中,也在整個大故事中。接
下來,我們要研究背景(地理、時間或社會)對結構佈局發展產生的效應,並將整個故事放在一起,來看其結構發展。
馬太福音的復活故事(太二十七 66-二十八20)是個很好的例子。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故事是以與反對耶穌之人打交道的幾個故事為結構。從個別單位看,可以發現以下的進展:祭司想要守墓(以攔阻上帝的計畫;太二十七62-66);與其平行的,是婦人們私下造訪墓地(她們是要膏耶穌的身體,不是要慶祝它的復活;二十八1)。這兩件事都被翻轉,因上帝以奇蹟干預,使耶穌從死裏復活(二十八2-4節;請注意,馬太喜愛超自然的景象;二十七到51-53)、又有天使向婦人說話(5-7節),以及耶穌首次向婦人的顯現(8-10節)。祭司第二度想要攔阻上帝的計畫,他們賄賂守衛,對復活的事說謊(11-15節);與其平行的,是門徒的懷疑(17節)。這兩件事都被大使命翻轉過來(18-20節)。值得注意的對照為:守衛(嚇昏了;4節)和婦女(不要懼怕的勸慰; 5節)、祭司(要人說謊;11-15節)和耶穌(要人承擔使命;18-20節)。在背景方面,既有時間(二十七62,二十八l注明時間),也有地理(前面 「佈局」段落中,曾說明耶路撒冷-加利利的意義)。
2.文體分析
馬太福音的復活故事(太二十七 66-二十八20)是個很好的例子。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故事是以與反對耶穌之人打交道的幾個故事為結構。從個別單位看,可以發現以下的進展:祭司想要守墓(以攔阻上帝的計畫;太二十七62-66);與其平行的,是婦人們私下造訪墓地(她們是要膏耶穌的身體,不是要慶祝它的復活;二十八1)。這兩件事都被翻轉,因上帝以奇蹟干預,使耶穌從死裏復活(二十八2-4節;請注意,馬太喜愛超自然的景象;二十七到51-53)、又有天使向婦人說話(5-7節),以及耶穌首次向婦人的顯現(8-10節)。祭司第二度想要攔阻上帝的計畫,他們賄賂守衛,對復活的事說謊(11-15節);與其平行的,是門徒的懷疑(17節)。這兩件事都被大使命翻轉過來(18-20節)。值得注意的對照為:守衛(嚇昏了;4節)和婦女(不要懼怕的勸慰; 5節)、祭司(要人說謊;11-15節)和耶穌(要人承擔使命;18-20節)。在背景方面,既有時間(二十七62,二十八l注明時間),也有地理(前面 「佈局」段落中,曾說明耶路撒冷-加利利的意義)。
2.文體分析
詮釋者必須辨識呈現題材的各種文學技巧,看它們如何使結構佈局更生動,怎樣使故事高潮起伏。我們要找出交錯法或括弧法(框架技巧)、重複、斷層、對立、象徵、反諷等文學特質。每一項都能使經文增色。我們也要研究作者個人的文體傾向,看出它在個別故事中的運作。
馬
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用了幾個基本技巧。例如,有一個斷層,即馬太沒有描述復活,只是讓讀者從上下文來揣測。祭司用盡人的力量,想來阻擋上帝的計畫,使懸疑性
一路升高,可是奇妙的對比出現了,上帝的能力令堅強的士兵戰慄、嚇昏過去;這真是最佳的戲劇性表達。另外,還有一大反諷:祭司無可奈何,不得不賄賂守衛,
要他們撒下瞞天大謊,但這正是他們在第二十七章62-66節
中,要求彼拉多要防止的事(耶穌的身體被偷走)。對話的場景讓讀者感受到上帝與人的衝突--祭司的操縱手法,天使的含蓄責備、復活主難以置信的應許。金斯
伯利曾說,馬太結構佈局的要素是衝突,在這一復活故事中的確如此。事實上,
這與耶穌誕生的故事一前一後形成括弧,因該故事也是一場衝突,一方面是上帝的計畫,另一方面為猶太首領(希律王)想攔阻上帝旨意的陰謀。
3.編輯分析
3.編輯分析
對
列王紀-歷代志和福音書而言,源本批判和編輯研究特別有用,可以補充結構與文體的研究,以判斷重點何在。就故事與神學層面而言,編輯技巧可以作為掌控因
素,防止主觀的解釋。方法有兩種,而兩者都要將福音書一行行來對照。第一種技巧為寫作分析,即看作者如何運用其來源。這方法專業性較強,要求字與字的比
較,以及運用字的統計分析,以判斷那個字為馬可或馬太所獨有。此外,它的結果還要倚賴福音書起源的理論。雖然大多數人同意,馬太和路加是用馬可福音和另一
個耶穌語錄集(稱為Q),但仍有人對此說提出挑戰。我認為這看法相當可取,不過在此仍鼓勵讀者要謹慎定奪。
第二種為編輯分析法,這對非專業人士比較有用。把福音書互相比較,能幫助我們看出基本的困難,分辨出添加、省略、擴充,以致可以判別經文所要強調之點。這種比較有外在與內在的標準。
外在方面,讀者要找引入經文的突然變化,即作者改變來源的方法。故事中的「接縫」,就是引入段落,或銜接另一資料的過渡話語,是特定語言和所強調之主題的指標,因為在接縫中,我們可以最清楚看見作者的手。摘要說明(如太四23-25和九35,指出耶穌講道的活動,框出了這卷福音書中的一個重要段落) 是很有用的線索,暗示出一個段落的目的。從編輯旁白和添加的說明,可以辨識出作者獨特的神學。例如,馬太的「公式引句」(formula quotations;如:二5-6、15、17-18)是對他的應驗觀和彌賽亞重點瞭解的關鍵。因此,福音書中或列王紀-歷代志中的變化,是寫作目的和文體特色的重要線索。
內 在方面,學者要找「線頭」,就是作者怎樣用重複的模式與特殊的表達法,將住處傳給讀者。現今最看重的為整體的結構(而非作者所用的資料)。一個段落中小文 體的交互使用(馬可福音橄欖山講論中,比喻、教導題材、啟示文學都有)對整個藝術結構是很好的指標。故事中張力的邏輯或最不明確之處,也可以進一步引導讀 者進入經文的故事世界。在整個福音書中,耶穌一直拒絕直接回答問題,似乎總是讓人感到一頭霧水(如約翰福第三章的尼哥底母)。我們不必讀太多,便會明白這 是故事結構佈局刻意的安排,是整個福音中的上/下結構中的一部分。耶穌刻意從天上的角度來說話,他的聽眾從地上的角度來回應。如此一來,讀者不得不承認兩者的區別,並作出抉擇。換言這,經文運用這種方法,來將上帝在耶穌裏的要求放在讀者面前。
總而言之,詮釋者研究作者如何安排材料,注意他如何運用來源作掌控,把整個故事的資訊更加清楚地表達出來。換言之,我們要將來源和編輯的技巧與敘事批判結合起來,容許這些(有時完全不同)的方法互相影響,彼此修正,以明瞭作者原來要表達的故事和神學資訊。
4.解經分析
第二種為編輯分析法,這對非專業人士比較有用。把福音書互相比較,能幫助我們看出基本的困難,分辨出添加、省略、擴充,以致可以判別經文所要強調之點。這種比較有外在與內在的標準。
外在方面,讀者要找引入經文的突然變化,即作者改變來源的方法。故事中的「接縫」,就是引入段落,或銜接另一資料的過渡話語,是特定語言和所強調之主題的指標,因為在接縫中,我們可以最清楚看見作者的手。摘要說明(如太四23-25和九35,指出耶穌講道的活動,框出了這卷福音書中的一個重要段落) 是很有用的線索,暗示出一個段落的目的。從編輯旁白和添加的說明,可以辨識出作者獨特的神學。例如,馬太的「公式引句」(formula quotations;如:二5-6、15、17-18)是對他的應驗觀和彌賽亞重點瞭解的關鍵。因此,福音書中或列王紀-歷代志中的變化,是寫作目的和文體特色的重要線索。
內 在方面,學者要找「線頭」,就是作者怎樣用重複的模式與特殊的表達法,將住處傳給讀者。現今最看重的為整體的結構(而非作者所用的資料)。一個段落中小文 體的交互使用(馬可福音橄欖山講論中,比喻、教導題材、啟示文學都有)對整個藝術結構是很好的指標。故事中張力的邏輯或最不明確之處,也可以進一步引導讀 者進入經文的故事世界。在整個福音書中,耶穌一直拒絕直接回答問題,似乎總是讓人感到一頭霧水(如約翰福第三章的尼哥底母)。我們不必讀太多,便會明白這 是故事結構佈局刻意的安排,是整個福音中的上/下結構中的一部分。耶穌刻意從天上的角度來說話,他的聽眾從地上的角度來回應。如此一來,讀者不得不承認兩者的區別,並作出抉擇。換言這,經文運用這種方法,來將上帝在耶穌裏的要求放在讀者面前。
總而言之,詮釋者研究作者如何安排材料,注意他如何運用來源作掌控,把整個故事的資訊更加清楚地表達出來。換言之,我們要將來源和編輯的技巧與敘事批判結合起來,容許這些(有時完全不同)的方法互相影響,彼此修正,以明瞭作者原來要表達的故事和神學資訊。
4.解經分析
在詳細查驗作者的編輯抉擇之後,接下來學者要運用前面所講過的一般釋經學原則,用文法-歷史法來看經文。文法可以讓人對字的關係更清楚,從而對故事的流向更明白;語意的研究使原來的意義更澄澈。當然,不一定要完成了第一到第三步,才這樣作;事實上,這些方法是合在一起運用的。例如,文法和字的研究亦是文體分析的層面;它們相互倚賴。此外,編輯-批判分析也是研讀故事文學的解經工具。從一個角度而言,解經的作用是其他方法的 綜合摘要;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它乃是一種掌控,因為許多故事研究忽視了認真的解經,結果並不令人滿意。
背
景資料在故事研究中亦非常重要。這些故事是在某種文化內寫成,而我們並不熟悉這些文化;若缺乏這類資料,我們只能發現表面的結構佈局,但卻無法深入瞭解
其重要性。當然,這些方面與以上所提的編輯研究也分不開;其實,這些都是故事全面性研究的一部分,包括敘事的技巧、作者如何運用來源,以及經文的文學-歷
史構造。
5.神學分析
5.神學分析
學者必須區分何為一段經文之內細節上的重點,何為主要的神學線路,就是將這些連到大段,以及整卷書的脈絡。這樣就能產生經文的大點與其下的小點。故事包含戲劇層面,也包含神學層面;神學層面與意義的命題因素有關,戲劇層面與意義的動力或使命因素(與實用相關)有關。
詮 釋者對經文的這兩方面都必須留意。我們被帶入故事的敘事世界時,戲劇會使我們與結構佈局和角色對應,並使我們與暗示的讀者站在同一邊。就在這時,神學教訓 也貫徹全劇,我們與故事對應時,無意間便有所學習。在解釋時,這兩個因素互相倚賴,不可分開。理論若沒有實用之例就枯燥無味,而實用若沒有理論就毫無內 容。例如,馬太福音的復活故事是以基督論為中心,教導耶穌為復活之主,總結了馬太所強調的事:耶穌為上帝的聖子、具耶和華的權柄(18 節)、無所不在(20節)。同時,它也教導:反對神的計畫必徒勞無功,而作門徒卻寶貴無比。最後,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成為第一卷福音書的高峰,強調要「到萬民去」(19節)。
6.處境化
詮 釋者對經文的這兩方面都必須留意。我們被帶入故事的敘事世界時,戲劇會使我們與結構佈局和角色對應,並使我們與暗示的讀者站在同一邊。就在這時,神學教訓 也貫徹全劇,我們與故事對應時,無意間便有所學習。在解釋時,這兩個因素互相倚賴,不可分開。理論若沒有實用之例就枯燥無味,而實用若沒有理論就毫無內 容。例如,馬太福音的復活故事是以基督論為中心,教導耶穌為復活之主,總結了馬太所強調的事:耶穌為上帝的聖子、具耶和華的權柄(18 節)、無所不在(20節)。同時,它也教導:反對神的計畫必徒勞無功,而作門徒卻寶貴無比。最後,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成為第一卷福音書的高峰,強調要「到萬民去」(19節)。
6.處境化
這
一步是聖經故事的核心,要求讀者把其中的教訓應用到自己的環境中。其實,寫故事的本意,就是要將以色列(舊約)、耶穌
(福音書),或早期教會(使徒行傳)之生活的意義,應用到後期上帝子民的團體中。就福音書而言,有所謂的「耶穌生平情境」和「每卷福音書寫作物件之教會生
活情境」。後者乃是福音書作者所受到的感動,將耶穌生平從合乎當時教會處境的角度寫出來。所以,我們將它應用在現今的需要中,也是合理的。其實,聖經故事
乃是: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實際關係中的神學。
同 時,故事要求讀者對戲劇產生回應。所以我們讀的時候,一定會身歷其境,體會到其中的衝突與教訓。我們會像門徒一樣,對耶穌感到震驚,要敬拜他。我們也會像 耶穌一樣,要順服父神;對我們而言,作門徒也就是要「背起十字架」,即使那「十字架」會要我們殉道--像當年許多門徒一樣。我們的任務是與經文心目中的 「讀者」來「認同」,讓故事來引導我們的回應。許多人認為,講解聖經故事的講道,應當採用「非直接的處境化」,而不是「直接的處境化」。這個主張有其道 理,因為福音書未曾明文指出要點為何。不過,如果我們太不直接,作者想要傳的資訊就會失落在主觀的洋海中。我比較喜歡「對方法和途徑提出建議」,引導會眾 去親身體會故事的重要性。
7.講章採用敘事形式
同 時,故事要求讀者對戲劇產生回應。所以我們讀的時候,一定會身歷其境,體會到其中的衝突與教訓。我們會像門徒一樣,對耶穌感到震驚,要敬拜他。我們也會像 耶穌一樣,要順服父神;對我們而言,作門徒也就是要「背起十字架」,即使那「十字架」會要我們殉道--像當年許多門徒一樣。我們的任務是與經文心目中的 「讀者」來「認同」,讓故事來引導我們的回應。許多人認為,講解聖經故事的講道,應當採用「非直接的處境化」,而不是「直接的處境化」。這個主張有其道 理,因為福音書未曾明文指出要點為何。不過,如果我們太不直接,作者想要傳的資訊就會失落在主觀的洋海中。我比較喜歡「對方法和途徑提出建議」,引導會眾 去親身體會故事的重要性。
7.講章採用敘事形式
處境化意味從解經轉到講章。對聖經故事而言,其中包含了葛利丹努 (Greidanus)
所謂的「敘事形式」。這種形式不像「三點式」的講章,依據經文的要點作邏輯性的架構,而是按著聖經故事的輪廓前進,重述劇情,幫助會眾一步步去體驗故事的
變化與張力。這時,背景資料就成了講章的工具,引導聽眾進入當時的情景,使他們能親身領略到其中的資訊。許多用「敘事講章」的人,
強烈反對列出講章的「要點」〔Buttrick重新命名為「動點」(moves)],理由為:這樣作會以知性的資料取代經文情感的動力。但這種想法相當離譜。如果經文的故事中有兩部分或三部分(或「動點」),講章以此為架構,是很自然的事。
此 外,也反對目前否定神學層面的趨勢,理由為:故事是非直接的,不是直接的。這點忽略了編輯批判的結果,因為這種研究已經顯示,聖經故事的核心確實為神學, 它乃是要引導讀者重新活出包裝在故事內的真理。故事不像教訓的題材那樣直接,但是它也有神學要點,並期待讀者和資訊對應。我認為,從某個角 度而言,聖經故事甚至強過直接的教導,更容易應用到人的生活中。
聖 經故事含有神學,正如以上所言,其中的原則或主題是要讀者吸收的。不過,它們主要仍是故事,所以應當以故事的方式來宣講。如果說,傳道人的任務是使聽眾進 入經文的世界,感受到其召喚力。那麼,聖經故事尤然,因為這正是它們的主要目的。故事講章的要訣為:大綱應當由故事的結構佈局發展來掌控。這樣一 來,「劇幕」單們就成了講章的「要點」,只是若從「進展」(一出戲各「幕」)的角度來想,而不視之為論點(這較適合教導性的講章),就更好。
在 完成以上六點之後,要將各種因素(結構佈局發展、對白、神學重點、讀者認同)綜合起來,作成一篇富戲劇性的講章,重塑原來處境化的資訊,讓它對今日會眾說 話。在重講故事時,可以運用背景,讓會眾重新體會當時的情形,甚至彷佛置身其中,而看出其中的資訊如何滿足今日的需要。在重述故事的時候, 一邊說,一邊就會自然地應用(即讀者認同)。這種講道與比喻講道相同,要將地方性色彩(故事內會有的成分)和神學重點(應當配合今日而重新處境化)區分出 來。前者可以幫助聽眾進入故事,感受到它的能力,後者可以幫助他們看出,故事與他們的需要有何關係。在講章中不太需要從現代生活中再舉例子;故事形式之內 已經充滿各種例子,自然會導出應用。
此 外,也反對目前否定神學層面的趨勢,理由為:故事是非直接的,不是直接的。這點忽略了編輯批判的結果,因為這種研究已經顯示,聖經故事的核心確實為神學, 它乃是要引導讀者重新活出包裝在故事內的真理。故事不像教訓的題材那樣直接,但是它也有神學要點,並期待讀者和資訊對應。我認為,從某個角 度而言,聖經故事甚至強過直接的教導,更容易應用到人的生活中。
聖 經故事含有神學,正如以上所言,其中的原則或主題是要讀者吸收的。不過,它們主要仍是故事,所以應當以故事的方式來宣講。如果說,傳道人的任務是使聽眾進 入經文的世界,感受到其召喚力。那麼,聖經故事尤然,因為這正是它們的主要目的。故事講章的要訣為:大綱應當由故事的結構佈局發展來掌控。這樣一 來,「劇幕」單們就成了講章的「要點」,只是若從「進展」(一出戲各「幕」)的角度來想,而不視之為論點(這較適合教導性的講章),就更好。
在 完成以上六點之後,要將各種因素(結構佈局發展、對白、神學重點、讀者認同)綜合起來,作成一篇富戲劇性的講章,重塑原來處境化的資訊,讓它對今日會眾說 話。在重講故事時,可以運用背景,讓會眾重新體會當時的情形,甚至彷佛置身其中,而看出其中的資訊如何滿足今日的需要。在重述故事的時候, 一邊說,一邊就會自然地應用(即讀者認同)。這種講道與比喻講道相同,要將地方性色彩(故事內會有的成分)和神學重點(應當配合今日而重新處境化)區分出 來。前者可以幫助聽眾進入故事,感受到它的能力,後者可以幫助他們看出,故事與他們的需要有何關係。在講章中不太需要從現代生活中再舉例子;故事形式之內 已經充滿各種例子,自然會導出應用。
因此,故事性講道的說服力、推動力,比教導性講道還要更強;後者只是描述基督教的真理,而故事性講道則把這些真理在 「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