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
事觀點是故事中不同角色或局面所採取的看法。它大半和敘事者相關,因為敘事者與故事內的活動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互動,使故事對讀者產生效用。換言之,敘事觀
點指向故事的真意或意義。每位元作者都有一個資訊要傳給讀者,聖經故事也是如此。敘事觀點引導讀者進入故事的意義,也決定了作者要給故事的真正「形貌」。
事實上,誠如柏琳所指,一個故事通常會有多重看法,因聖經的敘事者就像電影的鏡頭,在情節發展中,時而 對準某一景,時而對準另一景,藉此引導讀者同時看到幾種意義的方向。
學者辨識出敘事觀點操作的五個範疇:
a.心理範疇
a.心理範疇
研究敘事者如何提供「內在」資料,即如角色的思想和感受。在這方面,聖經故事是「無所不知」的;它告訴讀者的事是沒有人能知道的。福音書是最明顯的例子。路加描述,當西面和亞拿看出嬰兒耶穌就是彌賽亞時,內心的思想和感覺為何(路二29、38);又提到腓力斯想從保羅收受賄賂(徒二十四 26)。約翰告訴我們耶穌的想法(約一43),以及他知識的範圍(約二23,四1)。至於故事中某些角色的觀點,他們的看法就是有限的,也常是錯誤的。要瞭解參孫的故事,線索之一為:參孫本人充滿情慾、錯謬的眼光(士十三~十六),與敘事者無所不知的評論正成對比。這樣,讀者就可以深刻體會到這故事中含何等劇烈的衝突。
b.評估或意識形態的敘事觀點
b.評估或意識形態的敘事觀點
這是指敘事體中頻現的對錯觀念。劇中人經常彼此不合,而由敘事者判斷孰是孰非。在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中,合理的尺度為 「體貼上帝的意思」,相對則為「體貼人的意思」。這是真門徒的標準。約翰列出三個層次,看個人對耶穌的信心回應而定:以色列領袖的意識形態使他們拒絕耶穌;群眾的觀點讓他們就近耶穌,但主要是因他行神跡,而非真有信心(約二23-25;參六60-66);門徒的信心讓他們跟隨耶穌,不計代價(約六67-71)。讀者必須在這三個觀點中作選擇。
c.空間觀點
c.空間觀點
這是指聖經的敘事者「無所不在」;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到各個地方,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敘述故事。在海面行走之神跡中,敘事者同時和門徒在船上,又和耶穌在海上(可六48;注意「意思要走過他們去」)。結果,敘事者就能帶領讀者更深入故事之中;若非如此,就無法作到。在為以撒尋妻的故事中 (創二十四),讀者從一無知之地(迦南),來到試驗之地(亞伯拉罕從前的家鄉),在那裏,一個不凡的慷慨舉動,帶領僕人認識了利百加。在整個故事中,隨著 地點的移動,讀者一直有所期待。
d. 時間觀點與上面一點密切相關,就是可以從故事本身(從當時的觀點)來看一個動作,也可以從未來的角度來看。約翰最著稱的,是從復活之後的觀點來敘事。路加 很謹慎,將耶穌的「榮耀」觀念放在復活的故事中;但約翰則強調一項事實:從信心的眼睛來看,耶穌的榮耀一直是可見的(一14,二11;參一 51)。同樣,在耶利米蒙召時(耶一4-19),上帝講到耶利米在他計畫中的重要性,既提到過去(5節),也講到未來(7-10節)。另一方面,尼希米記是 用第一人稱文體寫的,顯示對事件和未來的知識都有限。耶路撒冷荒涼的消息傳來,尼希米便哀慟(尼一2-4)。於是讀者便有如身歷其境,感受到故事內的劇情;這與採用上帝的觀點來寫的經文,給人的感覺相當不同。
e.措辭觀點是論到敘事中的對白或講論
d. 時間觀點與上面一點密切相關,就是可以從故事本身(從當時的觀點)來看一個動作,也可以從未來的角度來看。約翰最著稱的,是從復活之後的觀點來敘事。路加 很謹慎,將耶穌的「榮耀」觀念放在復活的故事中;但約翰則強調一項事實:從信心的眼睛來看,耶穌的榮耀一直是可見的(一14,二11;參一 51)。同樣,在耶利米蒙召時(耶一4-19),上帝講到耶利米在他計畫中的重要性,既提到過去(5節),也講到未來(7-10節)。另一方面,尼希米記是 用第一人稱文體寫的,顯示對事件和未來的知識都有限。耶路撒冷荒涼的消息傳來,尼希米便哀慟(尼一2-4)。於是讀者便有如身歷其境,感受到故事內的劇情;這與採用上帝的觀點來寫的經文,給人的感覺相當不同。
e.措辭觀點是論到敘事中的對白或講論
此我們又可見到作者的無所不能。讀者可以聽到一般世界上不可能聽到的對話;例如,哈曼和他的妻子與朋友的談 話(斯五12-14),或腓斯都和亞基帕論保羅無辜的私下對白(徒二十六31-32)。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互動成為故事的高潮,而讀者得到極珍貴的內部資 料,知道劇情的發展和神學的教導為何。金斯伯利(Kingsbury)指出,馬太福音的各個講論中都引用舊約的話,使得敘事者和耶穌能與上帝的觀點相連,整 個福音書的權威性也因而增加。
以上這些觀點構成一卷書「敘事世界」的看法。前面曾提到,聖經的歷史書所呈現的是真實的世界。沃爾浩特(Walhout)注意到,虛構小說和歷史經文有一重大的差異:
歷史家所持的立場,不但表現在如何描述(或敘述)某些資料,也表現於對這些資料的解釋與評估。……歷史家聲稱(斷言),經文所投射的世界(故事),以及作者的觀點,既構成故事本身,也成為真正發生之事的解釋。
然而,所描繪的圖只限於經文本身有限的水平面。因此,作者能夠和讀者溝通。基淦(Keegan)說:「到了故事的結尾,暗示的讀者對於這個經過仔細界 定的敘事世界,會有一幅相當清楚的圖畫」。作者並不受真實世界的約束;他可以提供形形色色的觀點,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如此一來,讀者便感受到,故事的背後有上帝同在,而這種上帝的權威也彌漫在全書之中。
以上這些觀點構成一卷書「敘事世界」的看法。前面曾提到,聖經的歷史書所呈現的是真實的世界。沃爾浩特(Walhout)注意到,虛構小說和歷史經文有一重大的差異:
歷史家所持的立場,不但表現在如何描述(或敘述)某些資料,也表現於對這些資料的解釋與評估。……歷史家聲稱(斷言),經文所投射的世界(故事),以及作者的觀點,既構成故事本身,也成為真正發生之事的解釋。
然而,所描繪的圖只限於經文本身有限的水平面。因此,作者能夠和讀者溝通。基淦(Keegan)說:「到了故事的結尾,暗示的讀者對於這個經過仔細界 定的敘事世界,會有一幅相當清楚的圖畫」。作者並不受真實世界的約束;他可以提供形形色色的觀點,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如此一來,讀者便感受到,故事的背後有上帝同在,而這種上帝的權威也彌漫在全書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