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研究聖
經敘事的基本方法很簡單:就是要讀它!許多人自幼就熟知福音書或舊約的歷史故事,但都是單獨來看;很少人坐下來,從頭到尾地讀,以捕捉這些故事的戲劇力,
看它們在全景中如何互相搭配。文學批判家發展出一些技巧,能大大幫助我們「細讀」經文,注意到結構佈局、角色衝突、觀點、對白、敘事的時間和環境,這一切
都能幫助讀者偵測經文的流向,看出上帝的手如何感動聖經作者,來陳述他的歷史。福音派釋經學者過去常強調作者對聖經各卷書的用意,但獨缺對敘事部分的看
法。我們忘了每卷福音書都是各自發展的,必須分別來讀,從頭讀到尾,才能領略上帝所默示的資訊。
自從克理格(Krieger)
以來,常用圖晝、窗戶,和鏡子,來作經文這些方面的隱喻。透過文學層面的引導,讀者在讀經文時,就像在流覽一幅圖畫或肖像一般,看故事怎樣呈現所要描述的
世界。聖經的歷史性,使人視故事為一扇窗戶,看出經文背後的事件。最後,由於聖經和今天非常相關,經文又成了一面鏡子, 意義「鎖定」在其中,讀者從中只看見自己--經文是為了所有的信徒群體,而讀者是其中的一部分。這理論主張:這三項因素都是聖經有效解釋的一部分;忽略任何一個因素,都會對經文不公。
敘事體的解釋有兩方面:詩學,就是研究經文的藝術層面,或作者如何寫作;意義,就是重新發掘作者要傳達的資訊。「如何」(詩學)帶往「什麼」(意義)。司登柏格(Sternberg)稱敘事為「功能性的結構,為達到溝通之目的而用的方法,是敘事者與聽眾之間的交流,敘事者要透過一些安排,來產生某種效果」。至於這些「安排」的圖解,我借用查特曼(Seymour Chatman)和考彼波(Alan Culpepper )的圖,並將之發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