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暗示的讀者

    乍 看之下,這似乎又是學術界吹毛求疵的例子;只有那些成日逗留在斗室的無趣學者,才會用到這種東西。其實不然,對一般讀者而言,這可以說是最實用的工具。這 項理論立基於一個假定,即每卷書心目中都有它的讀者群。這些原初的讀者是誰,「真正的讀者」(今天實際讀的人)並不知道,而由經文的原初資訊,只能看出背 後「暗示的讀者」是怎樣的人。經文要真正的讀者從「暗示的讀者」的角度來讀,與他們的問題認同,也領受同樣的資訊。這個過程能幫助真正的讀者體會經文所宣 示的感情和回應,而不致將其他含義讀進經文中。

雖然文學批判圈大多否定可以發現原初的資訊為何,但我相信,暗示的讀者就是一種形象,讓人能 偵測出經文原初的信息;它不應該是謎樣的實體,讓人可以任意用多種意思來解讀經文。考彼波說:「讀者接納經文加給他/她的觀點,逐一去體會,本來的期待或 落空、或需修改,將經文的某部分與其他部分相連,揣 摩經文要讀者去想像、去解明的部分;這樣,經文的意思便逐漸明朗了。」

換言之,經文會引導讀者,透過「暗示的讀者」等方法,勉強他們進入經文的世界,重新 活在其中,從而領悟原初的意義為何。

解析聖經和聖經神學,能使詮釋者找出經文命題式或神學性的意義,而暗示的讀者卻能幫助我們發 現,故事中任務式或關聯性的意義。我稱這一步為「讀者認同」,要探究的是經文對其心目中的讀者,或暗示的讀者,有什麼要求,然後再與這目標「認同」。換言 之,在讀一段經文的時候,我讓經文來決定我的回應,就是 臣服於它內在的動力,並按照它來調整自己的生活。這樣一來,真正的讀者便能發現,這故事如何可以應用在他們自己身上,或對他們有何重要性。這是傳講聖經故 事極有利的途徑。

   
舉個例子,常有人用迦拿的婚筵來教導禱告應當堅持不懈:如果我們像馬利亞一樣,堅持要耶穌滿足我們的需要(約二3-5),他必會成就。然而,這並不是經文所強調的重點。從第一、二章的場景和二章11節的編輯說明(「耶穌……顯 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來看,此處的資訊是與基督論有關,焦點為耶穌的「榮耀」,而不是如何禱告。馬利亞的請求,是凸顯出耶穌彌賽亞職分的方 式之一(意味他公開事奉的開始),並不是要作門徒的典範。此處要暗示的讀者來 相信他,也就是我們應當與馬利亞一樣,看出耶穌的「榮耀」。

   
同樣,詳細閱讀以利亞和以利沙的紀事(王上十七-王 下十三),會發現其中多處刻意仿效摩西和埃及的事。從這個角度看,列王紀上下的神跡有兩個目的:彰顯耶和華勝過巴力的能力(正如十災顯明埃及神祗的無 能),並展示上帝對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審判。這些故事要求暗示的讀者單單相信上帝,拒絕世俗化的誘惑。現代的讀者無需再去尋求同樣的神跡,只要重新活出這些 故事所呈現的信心與委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