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文學批判圈大多否定可以發現原初的資訊為何,但我相信,暗示的讀者就是一種形象,讓人能
偵測出經文原初的信息;它不應該是謎樣的實體,讓人可以任意用多種意思來解讀經文。考彼波說:「讀者接納經文加給他/她的觀點,逐一去體會,本來的期待或
落空、或需修改,將經文的某部分與其他部分相連,揣 摩經文要讀者去想像、去解明的部分;這樣,經文的意思便逐漸明朗了。」
換言之,經文會引導讀者,透過「暗示的讀者」等方法,勉強他們進入經文的世界,重新 活在其中,從而領悟原初的意義為何。
舉個例子,常有人用迦拿的婚筵來教導禱告應當堅持不懈:如果我們像馬利亞一樣,堅持要耶穌滿足我們的需要(約二3-5),他必會成就。然而,這並不是經文所強調的重點。從第一、二章的場景和二章11節的編輯說明(「耶穌……顯 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來看,此處的資訊是與基督論有關,焦點為耶穌的「榮耀」,而不是如何禱告。馬利亞的請求,是凸顯出耶穌彌賽亞職分的方 式之一(意味他公開事奉的開始),並不是要作門徒的典範。此處要暗示的讀者來 相信他,也就是我們應當與馬利亞一樣,看出耶穌的「榮耀」。
同樣,詳細閱讀以利亞和以利沙的紀事(王上十七-王 下十三),會發現其中多處刻意仿效摩西和埃及的事。從這個角度看,列王紀上下的神跡有兩個目的:彰顯耶和華勝過巴力的能力(正如十災顯明埃及神祗的無 能),並展示上帝對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審判。這些故事要求暗示的讀者單單相信上帝,拒絕世俗化的誘惑。現代的讀者無需再去尋求同樣的神跡,只要重新活出這些 故事所呈現的信心與委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