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亞當森之雅各書的結構

    當代美國的雅各書學者亞當森(James B. Adamson)認為雅各書是一封類似預言性的(quasi-prophetic)書信,以及含有教牧性的指導。換言之,他認為雅各書乃是一封“教牧書信”(a pastoral epistle),因為作者雅各乃執行牧者的職責與權柄,故他可被視為耶路撒冷的首位“主教”,猶如他在徒15:23寫下的公函,顯示他有寫信之技巧。

    亞當森指出一般讀者對雅各書的結構有兩個錯誤:

  第一,雅各書缺乏合一性和連貫性(unity and coherence)

  第二,雅各對基督教的觀念乃是獨特而非傳統的。

    他認為雅各書的結構與風格乃是「持續合一性」(sustained unity)、它們是不容置疑的。作者雅各有力的語文的使用、其個人性格及基督徒思想都顯露在整本書信中。另外,雅各的特性乃是把其資訊的總結放在引言中,然後重複這些主題,也詳細描述。

    亞當森認為雅1:3,4這兩節中含有雅各的神學思想 ─ “信心”(faith)、“堅忍”(endurance)、“功用”(work),完全、無缺欠和賞賜。

    亞 當森認為雅各書並非將重要的教義都包含在基督徒的信心裏,因為雅各的物件已曉得基督教的信仰。其書信的目的乃是要指出基督徒應當活出上帝的律法。因此,雅 各書是一封實踐的書信,藉此幫助基督徒活出他們的信心。所以書信中經常出現為錯誤觀念的改正、誤解和背道的提醒,希望基督徒的信仰與行為可以相稱。亞當森 認為雅各書應當在新約的亮光下來閱讀,使人更能平衡信心和行為。

  另一方面,雅各書的範圍也較廣泛,其論點包含上帝和人的本質、貪欲和邪惡、驕傲和財富等等。亞當森指出,如果今日的讀者對雅各書有正確的理解,就可讓我們回到初期教會的情況。

    亞當森對雅各書結構的設計如下:
    I.  問候                    1:1
     II.  基督徒的信心                                1:2-11
          1.  考驗、試煉與成就                 1:2-4
          2.  引導的祈禱                       1:5-8
          3.  安慰卑賤的窮人和懲戒傲慢的富人   1:9-11
    III.  福音的應許                                  1:12-27
          1.  忠心忍耐勝過試探                 1:12-21
          2.  聽道與行道者(小心其舌頭)     1:22-27     

     IV.  基督徒的生活                                2:1-26
          1.  社會關懷與社會分裂               2:1-13
          2.  行為證明信心                     2:14-26
          經文:  教師是誰?                           3:1
      V.  基督徒的勸告                                3:2-18
          1.  舌頭的力量與靠不住(邪惡的威脅)    3:2-12
          2.  舌頭的自大爭論與真智慧的對比     3:13-18
     VI.  世俗的愛與神的愛                            4:1-10
    VII.  警告                                        4:11-17
          1.  不可論斷                         4:11-12
          2.  不可為明日謀算                   4:13-17
   VIII.  結語                                        5:1-18
          1.  不義的富人之審判                 5:1-6
          2.  忍耐等候主來                     5:7-11
          3.  不可起誓                         5:12
          4.  教會與活動                       5:13-18
          回應經文:對靈魂的拯救可獲得大賞賜  5:19-20  

    這是一個精妙的「內容」結構形式。可見亞當森對雅各書各主題有深入的分析,因為他將各主題合一連貫性地組織出來,尤其是他以一個「經文」及「回應經文」作為前呼後應的準繩,使全卷書都被連串起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