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救恩歷史的成全為原則
我們談到新約解釋舊約的人,事與物時,曾提及希伯來書指出舊約經常指向將來,除了希伯來書的許多例子外,在新約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不少實例,都是作者在舊約歷史上看到某些救恩的原則,然後指出新約時代的應驗。
例如,在詩篇第八篇,表面上這似乎是一篇創造的詩歌,但是由於它實際是一篇救恩的詩,新約中二位作者都把這篇詩歌當作一種有待實現的應許,加上在他們的觀念 中耶穌基督是新造人類的領袖,這篇詩歌應驗的關鍵也自然是耶穌基督。因此希伯來書作者解釋說:“既叫萬物都服他,就沒有剩下一樣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們還 不見萬物都服他,惟獨見那成為比天使小一點的耶穌……”(來二:6-9)保羅則說:(盡末了所要毀滅的仇敵,就是死。因為經上說“上帝叫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林前十五:26)
馬太記載耶穌基督降生後埃及再回猶太地的事,說這件事是應通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太二:15;何十一:11)
根據先知何西阿的話,上下文中分明是在講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為什麼馬太會說這是“應驗先知”的話呢?真正的原因,便是馬太認為耶穌的降生是神在世上救恩成全的開始,耶穌以無罪的代替了有罪的(參太八:17),代表世人成全諸般的義(太三:15),因此,耶穌的出埃及是舊約出埃及故事的成全。
二、以歷史文化解經法為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豫言的解釋,仍舊是以歷史文化解經法為基礎。上文所引的二個例證,表面上看來很象“寓意”,誰能看出這兩段經文是“預表”呢?
我們說這種 解釋不是寓意,主要是因為新約作者解釋舊約經文時是根據主題思想而不是僅僅在用詞上劃等號。譬如說,寓意解經者解釋詩篇第八篇時,他們便會說:人是代表基督,天上飛鳥代表天使,海裏的魚代表魔鬼,地上走獸代表地上的帝國……新約對這段經文的解釋,顯然不是這樣。但是,他們都極注意“用詞”,二人都強調神說 的是包括了“萬物”,保羅甚至超越了經文中的用字,指出“萬物”不僅包括各種生物,也包括了“死亡”……表面上又是讀出聖經沒有說的,但任何人閱讀詩篇第八篇所根據創世記載(創一至三章),都不會說保羅無理。反而,我們可以說,新約作者們不但讀到原文說什麼,他們也瞭解原來的用意。
希伯來書作者認為創世記十四章亞伯拉罕將十份一戰利品給麥基洗德是預表基督(來七章),也是同樣的原則。在解釋過程中,他並沒有說創世記故事中“四王與五 王”代表什麼,但他卻注意到舊約記載中的麥基洗德是“無父,無母,無族譜”,又注意到他是“撒冷王”(“撒冷”在希伯來原文確是平安之意);更進一步地從 當代習俗看出:“從來位份大的給位分小的祝福,這是駁不倒的理”(來七:7)。因此,麥基洗德是“與上帝的兒子相似。”(來七: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