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自稱「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一1),就是主耶穌十二門徒中的首徒,原名西門,主另給他起名磯法(亞蘭文),繙成希臘文就是彼得(約一42),聖經常稱呼他為西門彼得(參太十六16)。
磯法和彼得的原文字義均為「石頭」,主耶穌似乎有意藉此改名啟示一項真理,即人在未得救之前原為無用的泥土(參創二7),但主的救恩乃要將人改造成活石,作為建造靈宮的材料(彼前二5)。主耶穌基督乃是建造教會的根基(林前三11),祂要將眾多蒙恩得救的人──眾活石,就是教會──建造在祂這塊磐石上(太十六18),成為上帝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
主耶穌將天國的鑰匙託付給彼得(太十六19),要他領先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開啟救恩的門(參徒二40~42;十44~48)。彼得所負的使命,剛好和他蒙主呼召時所從事的工作相符,那時他正在海裏撒網,主耶穌呼召他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8~19)。所以彼得從主所領受的事工,正是為主得著一批又一批的人,作為建造教會的材料(參徒二41;四4;五14;十44)。
彼得乃是一個天生的領袖人物,時常率先說話行事,領導群倫(參約廿一3),卻也因此而經常被主責備(參太十四28~31;十六22~23;十七4~8,24~27;廿六33~34)。但經過主耶穌三年半的教養訓練,特別是在主死而復活之後,四十天之久藉著聖靈的顯現和講論(徒一2~3),竟使彼得彷彿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個人似的,成為一位謙卑而勇敢、虛心而不自矜、能與人同工且同心的真實屬靈領袖(參徒三1,12;四13;十一17;十二17;十五7~11)。
彼得「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而本書的希臘文筆頗具造詣,因此晚近有些聖經學者質疑本書作者並非彼得本人。然而,根據下列諸多理由,仍宜認定彼得就是本書的作者:
(一)「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乃指他沒有正式受過「拉比」的教育,並非指他完全沒有學過希臘文。希臘語文乃是當時巴勒斯坦地居民的兩大通用語文之一,以亞蘭語文為主,希臘語文為輔。
(二)直至書寫本書為止,彼得來往各地服事主(參徒八14;九32;十1~5,23~24;十五7),已歷數十年,其間必有很多機會操演希臘語文,使他更為熟諳。
(三)在本書結束前透露「我略略的寫了這信,託我所看為忠心的西拉轉交你們,勸勉你們」(五12),按原文可譯為「我藉著西拉」,意指他得到西拉的幫助寫成本書,又託西拉轉交。可見本書可能是由彼得口授或初稿,經西拉代書或修改,故彼得仍為本書的原作者。
(四)至於西拉,他原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人物(參徒十五22),後與使徒保羅同工(徒十五40;十七1)。雖然英文譯名稍有不同(本書譯名為Silvanus,《使徒行傳》則為Silas),但聖經學者相信均指同一人。此西拉應有足夠能力修飾成如此優美的希臘文。
(五)《彼得後書》題到他曾寫了前書(彼後三1)。一般聖經學者相信《彼得前書》所呈現的是經西拉修飾過的希臘文,而《彼得後書》則是未經他人修飾的「原味原汁」希臘文。
(六)本書的內容和特色,也支持彼得乃本書的作者,例如:彼得親眼見過主耶穌(參一8),更見過祂榮耀的顯現(參四13;彼後一16~18;太十七1~2);他雖然曾經抗拒過基督受苦的觀念,如今卻強調歡喜為主受苦(參四1,13,16;太十六21~23);他雖身為使徒,卻也身兼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參五1;徒六1~4);他曾特別受主託付牧養主的小羊(參五2;約廿一15~17);他與馬可一家有很親密的關係(參五13;徒十二12~13)。
(七)教會初期的許多教父們題到過本書,且公認本書為使徒彼得所著,例如:革利免(主後95年)、愛任紐(主後140~203年)、特土良(主後150~222年)、亞力山太的革利免(主後155~215年)、俄利根(主後185~253年)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