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苦難神學詮釋例子:為主名受苦有盼望因由(彼得書信)

  彼得書信是使徒彼得在年老時寫作的,從他受苦的經驗裡得著主的栽培,信心日趨堅定,生命更加成熟。他寫給分散在小亞西亞各地的信徒,因為他們為逼迫或其他的苦難,必須離鄉背井,流落他方。他們多麼需要安慰與鼓勵。彼得自身的經歷,也實在可以體切他們的痛苦。這部書信實在是他眼淚的產物。

照當時歷史的環境,在小亞西亞的教會,似不受羅馬政權的逼迫。他們遭遇的苦害是社會的憎恨與敵對。他們是分散的,也是寄居的(彼前1:1)。又稱是客旅(彼前2:1),無固定的居所,飄流無定,無家可歸,或有家歸不得。經濟有困難,常在貧乏之中,為社會唾棄的一群。他們受苦的情形似乎是經常的,日復一日,長久在社會的壓力之下。

在彼得前書4:12-16

「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你們若為基督的名受辱罵,便是有福的,因為上帝榮耀的靈常住在你們身上。你們中間卻不可有人,因為殺人、偷竊作惡、好管閒事而受苦。若為作基督徒受苦,卻不要羞恥,倒要因這名歸榮耀給上帝。」

彼得在此處指出信徒受苦是必有的,無法避免,也不應逃避,尤其是為基督的名受苦,更不可以為羞恥的事。為主受苦是有福的,因為與主一同受苦是有盼望的,應該引以為榮。

信徒在受苦時,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憎惡與輕視,因為他們好似罪犯一樣,被目為刑罰,苦是罪應得的後果。這些罪是很嚴重的,因為破壞社會的安寧,殺人偷竊令人髮指,作惡多端也是有危害性的。「好管閒事」在中譯詞似無十分嚴重的性質,其實這字的本意(allotriepiskopos),是窺探與偵查,動機不良,行為不端,目的詭詐不正,是極不可取,而且不正大光明,是小人的勾當。但是社會一般的觀感,竟將基督徒與這些惡人同列,確帶給信徒許多苦惱。

但是彼得鼓勵信徒在受苦中喜樂。信靠主並且愛主必有這樣的經驗:「你們雖然沒有見過祂,卻是愛祂。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前書1:8)

信徒在受苦中喜樂,因為愛主,就必學效主,順服祂(1:2),跟隨主的腳蹤行,學效祂受苦(2:11-25)。彼得勉勵的,不只是個人,而是團體,因為信徒個人必在教會相交的群體之中。當時的家庭教會在相交上使他們有十分緊密的連繫,是屬靈的,遠超任何社會的團體,他們彼此相通,一同預嘗天國榮耀(4:14)。他們在教會中,有聖靈所給的恩賜彼此服事與造就(4:10,11),他們就在艱苦中成長與茁壯,滿有聖靈的能力。

當他們與基督一同受苦,為基督的名受苦,必充滿著盼望,展望將來的榮耀,認為苦難是受得起的,因為有喜樂可以體驗。基督是彌賽亞,祂卻以受苦來承受國度的使命。祂是受苦的僕人。但是十字架不是終極,十字架之後還有復活與升天。受苦之後,一定有尊榮。可見苦難不是最末的,而是次要的實際(penultimate reality)。基督徒的盼望是末世的,前瞻上帝國的榮耀,將來必將實現。

信徒在受苦中盼望,於是苦難就不是只以消極來忍受,而有積極的承受,來從事福音的事工:「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2:9)

受苦的信徒應有生活的見證:「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2:12)

行善可以堵住那糊塗無知人的口,因為這是上帝的旨意(2:15)。彼得再具體地加以解釋:「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3:14)

行善是外面的行為,卻先有內心的盼望與堅定的信心:「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毀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3:15,16)

為基督的名受苦(4:14),與基督一同受苦(4:13;5:1「作基督受苦的見證」),都是喜樂與盼望的根源,真正活在上帝的旨意與聖潔之中(1:15-17)。在罪惡的世界中,信徒應以善行來作見證。

受苦與盼望連在一起,因為受苦究竟是短暫的,真正的福樂才是永遠的,所以盼望是必有的。受苦是否有意義,在於希望是不是真實的,有真的盼望,看苦難就不同了。這正如保羅在羅馬書8:18所說的,「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我們與主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可見受苦與盼望二者是不可劃分的。

彼得強調盼望帶來喜樂:「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4:13)於是苦難的情形越加深,盼望的心必更加深切,嚮往將來的榮耀,不僅內心安慰而且喜樂。

誰都不願受苦,但是信徒對苦難是預期的,所以「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噬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5:8-9)。受苦不但與基督,也與眾信徒,「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5:8)。受苦是與主相交,也與眾信徒相交,這是必有的經歷。

受苦是以主的恩召為信心的基礎:「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5:10)祂也賜給應許,使受苦的信徒有力量,蒙上帝堅固。這應許是鑿實的:「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賜力量給你們。」(5:10)

歸納言之,彼得前書以福音為盼望的因由,他說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的福音就是這道。上帝藉著基督已經勝過罪惡與苦難。信徒在地上要有得勝的生命,不僅勝過罪惡,也可勝過苦難。所以信徒在受苦中有盼望,苦難是帶著盼望。

彼得書信的後半部—彼得後書,是否屬於書信,引起經學家不少辯論。雖然一章一節署名為彼得,但可能借用使徒的名義書寫的,而且內容與猶太書十分近似。猶太書二十五節中,有十九節與本書二章一節至三章三節幾乎完全相同。但此處並非研究作者,而是注意信息,對受苦者究竟有什麼安慰的教訓?

當時假師傅充斥,混在教會中,使主的道混亂(彼後2:1)。他們降低道德,否認基督再來的盼望(3:3-7)。信徒一方面為社會風氣日下已經十分憂心,另一方面教會中不注重德行,更使他們感到傷痛。所以作者極力倡導屬靈的真知識(1:2,3,5-6,8,20;2:20,21;3:3,17-18)。

在世上有任何的苦楚都可以忍受,如果有活潑的盼望等候主再來。「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來到。」(3:11,12)

信心加上德行再加上知識是最首要的,生活有節制,苦難中有忍耐。向上帝虔敬,才會對人有愛,這是信徒必需追求的,信心堅定,盼望才活潑,以致在地上受苦只是短暫的,必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1:4-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