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經文(鑑別)批判學(Textual Criticism)

  經文鑑別學可算是最早的批判學。目的和工作就是要恢復和確定聖經的原始經文。這可算是解經所必須作的第一件事。

  有幾個原因說明這需要:

一.經過幾千年的傳遞,聖經各書卷的原稿已失去。現有的許多聖經文件(manuscripts)都是一些翻譯本。

二.當時的不同版本都靠手寫。由於是手抄本,所以錯漏之處在所難免。

     研究經文批判學的範圍可分為舊約和新約的經文鑑別。

* 舊約文件

    舊約形成的時間表達一千五百年。以色列人很早便有文字。舊約的書卷,最初是怎樣寫成及在何時寫成,郤不能確知,因為沒有一份早過主前三世紀的抄本留存下來。只好靠現有的舊約文件(抄本)來鑑定一本舊約聖經出來。現有的舊約文件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撒瑪利亞五經(The Samaritan Pentateuch)(S 代表)。撒瑪利人的正典只有五經,原因是聖卷和先知書都沒有被收集入內。它與瑪所拉版本有許多不同之處。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觀點略為修改字句。例如,申27:4在瑪所拉版本中是以巴路,在撒瑪利亞五經卻是基利心-撒瑪利亞人的聖山-不是猶太人所說的錫安山。撒瑪利亞的五經比較與七十士譯本相同;約有一千個地方,撒瑪利亞五經與七十士譯本一致,但卻與瑪所拉版本不同。

二.瑪所拉版本(The Masoretic Text)(用 M 來代表)。這是猶太人的聖經。今日的英文舊約聖經和中文舊約聖經都是翻譯瑪所拉版本而來。這是一本有加上母音(希伯來文原本沒有元音,後來(公元後第六世紀始)才創製用“點”(pointing)來為原本的希伯來文聖經加上母音。使意思更加清楚。

三.亞蘭文的他爾谷(Targums)(用T 來代表)。被擄歸回後,猶太社會的希伯來語變為亞蘭文。舊約就被翻譯為亞蘭文在會堂裡用。他爾谷多是意譯而非翻譯,因此對經文批判的研究價值不大。從他爾谷發現到未有官方版本之前,經文是不固定的,那時翻譯者處理經文的時候,有相當程度的自由。

四.七十士譯本(The Septuagint)(用 G 來代表)。七十士譯本與他爾谷的形成過程相同;因為需求,產生了非官方式的譯本,然後在早期教會被統一起來,成為教會權威性的舊約聖經版本。七十士譯本的內文有頗多分歧,包括神學觀點、文字、及文本的準確性等。近來經文批判學對七十士譯本的研究比較多,發現有許多不同的希臘文譯本在初早期教會中流傳。

五.古敘利亞譯本(Syriac version)(用 S來代表)。通常稱為「伯賽達」(Peshitta)。古敘利亞文是亞蘭文的方言。

六.拉丁譯本(Latin version)(用L來代表)。古拉丁譯本是以七十士為藍本,所以對希臘文有參考價值。後耶柔米翻譯了《武加大》(Vulgate)譯本,是天主教的權威版本聖經。

七.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ols)(用 Q 來代表)。一九四七年開始,於死海附近各山區中發現了許多儲藏舊約經卷的山洞。至今十四個洞所找出來有兩千個舊約希伯來文經文,為研究聖經的工作籌下了一個里程碑。這些文件是主前猶太人所用的聖經。

* 新約文件

     現有的新約抄本(NT Manuscripts (MSS))可分為三大類:

     一.希臘文抄本 (Greek MSS)

     二.早期各語文譯本 (Versions)

     三.初期教父引用經文 (Patristic Citations)

一.希臘文抄本(Greek MSS)也可歸類成:

      A.蒲草本 (Papyrus) :用 P 作為代號。著名的有:
                  P45 - 福音書、徒(III/第三世紀)
                 P46 - 保羅書信(III)
                  P47 - (III)
                  P52 - 18:31-3337-38 (II)(是最古老的古卷)
                  P66 - 1:1-4:11; 4:36-14:15(III)
                  P72 - 彼前後、猶 (IV)
                  P74 - 徒、雅、彼前後、約一、二、三、猶(VII)
                  P75 - 路、約(III)

      共有 P1 P98(Nestle-Aland 27)。另有幾百個未編好。

      B.大楷本(Uncials):用 XAB,… ,046047..0295。著名的有:
          X(01) -西乃山抄本(Codex Sinaiticus) (IV)。包括全部聖經。
          A(02) -亞歷山大抄本(Codex Alexandranus) (V)。包括全部聖經。
          B(03) –焚地崗抄本(Codex Vaticanus) (IV)。福音書,徒,保羅。
          C(04) -以法蓮抄本(Codex Ephraemi) (V)。包括全部聖經。
     D1(05)-伯撒抄本(Codex Bezae) (VI)。福音書,徒,046 - (X)。啟。

          共有 01-0301 已編好,還有許多未編好。

      C.  小草體抄本(Minuscules) :以家系 f1…或 號碼 1,…2950
           f1  - 包括 1,118,131,209,1582 (XII)
           f13 - 包括 230,543,788,826,828,983,1689,1709 (XII)
           f28  - 含四福音 (XI)
           f33  - 新約(除啟示錄) (IX)

          共有 f1 - f2829 已編好,還有許多未編好。

二.早期各語文譯本(Versions)可按語言來分類:
   
 it   - 拉丁文譯本已編的約有60本。著名的有《武加大》譯本(Vulgate)(IV),由耶柔米編。
   
  syr  - 敘利亞文譯本已編好的約有15本。著名的有《別西大》譯本(Peshitta)(IV)
   
 cop  - 科普替譯本(Coptic)約有10本已編好。
    
goth - 哥德文譯本(Gothic)
   
 eth  - 衣索比亞文譯本(Ethiopic)
   
 arm  - 亞美尼亞文譯本(Armenian)
   
 geo  - 喬治亞文譯本(Georgian)

      連同其他語文的譯本總共約有150本。

三.教父引用經文(lectionaries)也有2211份可供參考。用 l1,2…

    因此新約抄本總共約有 98 + 301 + 2829 + 150 + 2211 = 5589。另有20,000份向未編好。

例子:帖前3:2 就有八個不同的經文背景:
    
 a. 「在基督福音上與神同工D33(Nestle-Aland).
    
 b. 「在基督福音上同工的B1962.
   
 c. 「在基督福音上作執事」一些 OL(RSV).
     
d. 「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的XAp81(最通用)(和合本).
     
e. 「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和同工的G,一些OL.
    
 f. 「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和我們的同工K88104.
    
 g. 「在神福音上作執事和我們的同工並基督的同工syr-pal.
    
 h. 「在神福音和基督的父上作同工arm.

又如:來2:9

「因著神的恩」有 P46 X A B C D K P  33 81 88 104 181 326 330 424 436 451 614 629 630 1241 1877 1881 1962 1984 1985 2127 2495 Byz Lect it vg syr cop arm eth mss Origen Eusebius Athanasius Faustinus Chrysostom Jerome Cyril Euthalius…

「因神離棄」有 0121b 0243 0424c 1739 mss vg Origen Eusebius Ambrosiaster Ambrose mss Theodore Theodoret Vigilius Fulgentius A Snastasius-AbbotPs-Oecumenius Theophylact…

    經文批判學就是要從許多抄本中去鑑別出一本“最接近原稿”的新舊約聖經。經過四百多年的經文批判工作(尋找、分類、定規、釋疑),迄今聖經公會再次為教會提供了最好的新舊約原文聖經:
   R.Kittel, Biblia Hebraica Stuttgartensia (Stuttgart, 1967/77)
   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 (Stuttgart, 27th ed. 1981)
   United Bible Soc.,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London, 4th ed., 1975)

  今日的解經者必須依靠這些成果來確定一段經文。這也是首要的工作,也是解經步驟的第一步,就是去肯定所要解釋經文的正確性。當然,今天我們不會說要解釋一段經文時才去鑑定經文,因為聖經公會所提供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聖經已足夠確定性。

早在改革宗時期,路德已提出在解經時認識和掌握原文的重要性。今天在解經中引起任何爭論時,不管是經文的權威性或解釋引起的混亂,皆要回到原文去來對正。對於不認識原文的學生來說,今天已有一些中英文的原文工具書幫助查考原文。盼望在未來有先進的原文電子工具書幫助我們的解經工作。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認識聖經神學


    聖經神學的基本前提,就是聖經所宣稱且認定的「啟示與默示的原則」。霍志恆(Geerhardus Vos)在他所著的《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的前言中,清楚指出且堅決主張這一點。他所奠定的首要原則是:「由這個名詞所構成的所有正當神學用法,最基本的就是承認啟示的無誤性。」

    他正確的主張說,這是基督教一神論的精華。「如果上帝有位格、有意識,那麼以下的推論是無可避免的,即無論祂是用什麼方式啟示自己,祂總是能無誤地表達祂的本性和心意。祂向世人傳達祂的思想時,這思想會帶著神性的印記。不然的話,我們就必須說祂受阻於這世界的有限性和相對性,表達的媒介妨礙了祂跟這世界的交流。」

    現今有一個普遍假設,即啟示不在於傳達上帝所啟示的真理。這個想法本身不是來自聖經。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能夠、也的確透過眾先知和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傳遞啟示出來的真理。

    霍志恆強調,聖經神學必須承認啟示的客觀性。「意思是說,從上帝而來的真正傳遞必定是外在的。輕蔑的看待『聽寫』的觀點,並藉此否定這種外在的傳遞,這是不公平的!『聽寫』沒有什麼不光彩的,特別事發生在上帝和人之間。此外,這樣的否定並不合乎科學,因為領受啟示的人,在他們的著作中,已經常常表達他們是『聽寫』的!」

    霍志恆並不否定內在的啟示,因為這樣的啟示很明顯出現在詩篇裡。霍志恆要我們避免把聖經裡的所有啟示,都簡化成為內在性的類別,以致於剝奪了聖經的無誤性。

    霍志恆把聖經神學定義為:「解經神學的分支,所處理的是上帝自我啟示的過程,而這過程就是記錄在聖經裡。」

    理解聖經神學的最佳方式是;承認啟示具有歷史和漸進的特色,以及表明他所宣告的上帝的計劃具有一致性。
 

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以色列先知體系的發展


亞伯、以諾、挪亞、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及其他的族長。

摩西時期:   摩西本人是一位偉大的希伯來先知,
他的姊姊米利暗被稱為女先知(出十五20)
他的哥哥亞倫也被稱為先知(出七1)

士師時期:底波拉被稱為審判以色列的女先知(士四4)

撒母耳時期:撒母耳

王國時期:拿單、迦得

王國分裂時期:亞希雅、示瑪雅、米該雅、以利亞、以利沙

大小先知書一共十七本,五本大先知書、十二本小先知書。

大小先知書主要目地:

被擄前→警告百姓上帝要審判,希望他們悔改。
被擄時→告訴百姓上帝仍掌權,帶給他們盼望。
被擄後→幫助百姓重新定居、重建與上帝的關係。

聖經的分卷、分章、分節

1)分卷:摩西五經是最早的時候是連在一起的,後因方便查考才有分卷的出現,而在希伯來文聖經中的撒母耳記、列王紀及歷代志原稿是沒有分上下兩部份的,可是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十二小先知書是各自被合成一部的。今天舊約的分卷排列方式並名稱是始自舊約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出現。新約的分卷卻沒有舊約般複雜,惟正典問題較多爭議。
2)分章:十三世紀中葉,一位天主教紅衣主教休各(HUGO)為作更容易參考聖經而把當時的拉丁文聖經分章。
3)分節
a)舊約:在十五世紀中葉,一猶太人拉比末底改.拿單 (RABBI MORDECAI NATHAN),為更方便查考聖經,按休各的分章,再把舊約分成節數。
b)新約:在十六世紀中葉,一法國印刷商及印刷聖經者羅拔.司提芬斯 (ROBERT STEPHENS)按照休各的分章及拉比拿單的舊約分節,再把新約聖經分節,並且於一五五一年完成。

那鴻書的信息


一些各先知共有而為人所熟識的主題,重新出現在那鴻書的字裡行間。因為這位先知像其它先知一樣,認為以色列的上帝不僅是他們民族的上帝,而且也是能力統管世界各國的全宇宙的上帝。上帝對罪惡的審判,將會臨到以色列的鄰國,好像臨到選民一樣。然而,撇開這些預言的普世性和國際性主題不談,這本書在基調上仍然屬徹底的民族主義的。亞述將要受的審判,正好是猶大所最感興趣的,因為猶大的居民已經飽嘗亞述帝國的苦頭。因此那鴻書不是一卷無趣味的著作;它反映在上帝的命定以內,一個預期將受到審判的國家,亦曾一度被用作審判以色列和猶大的工具。

不少作者均曾指出,這本書看來受到復仇和諷刺意識的負面影響,因這意識經常出現在它的章節中。那鴻書沒有甚麼有仁慈的話,並不愛護尼尼微的居民,也不關注他們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它與約拿書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約拿書中所表達對尼尼微的態度十分不同(那本書可以和那鴻書一起讀,當作一種平衡)。而若然因在那鴻書中復仇和殘酷的陰影而感到不安,可能會導致誤解了其目的。著者採納了一種神義論(theodicy),為上帝命定按人類的邪惡和殘酷給予報復的理論辯護。

較早的先知,包括彌迦和以賽亞在內,曾經宣佈亞述是上帝對祂的選民施行審判的工具。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神學理論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在選民之中對上帝忠心的人看見國家在墮落,因此合理地接受他們該得的審判。但是亞述這個審判的工具不只邪惡,而且實際上比她所判決的國家更壞。他們能不受懲罰嗎?

那鴻說:不!法官也要受審判,因為邪惡為上帝所厭恨,無論是外邦人或者選民都要為邪惡承擔刑罰。這樣,那鴻慶倖上帝的公平得以圓滿地成全;所有的國家,凡是追隨邪惡和殘暴,將要收割他們自己所撒的種子。然後,在某一方面來看,那鴻書可以被視為在信心動搖的時候的一次信心的勝利。它仍然不是一本討人喜歡的書,而是關係到一個可怕的世界;它指出,如果人繼續追隨邪惡,多行不義,肯定不能永遠逃避審判。

不幸的是,幾世紀以來,那鴻書一直沒有失去它的恰當性。當死海的經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年間在庫穆蘭(Qumran)附近被發現時,在這古代的文獻中找到一些關於那鴻書的注釋。這注釋就主前第二世紀中葉由安提阿哥.伊皮法尼斯(Antiochus Epiphanes)在耶路撒冷挑刜而起的慘劇來闡釋那鴻書。

看來在每個世代,外邦人的勢力都曾經逞兇,而且並未受到懲罰。而且每一世代,這個古老的問題必須一再提出來:如果這種暴行發生而上帝沒有反應,上帝這樣是否真正公平呢?

那鴻書對於神學問題沒有提供哲理的分析。它反而以一種信心,相信在上帝的計畫中,邪惡至終必要受到懲治。兇惡和殘忍將要在曾犯這種罪的國家中作祟。因此這是一本嚴肅厲和可畏的書,因為它的主題是嚴肅的。


那鴻書的性質


那鴻書只有三章;幾乎全是以詩體寫成的,只有幾個簡短的片段是散文。它的希伯來文詩體的風格頗具有活力和略帶誇張。作者是一位很有才華和創作能力的詩人。

有些學者支持那鴻書是一篇禱告文,或者一篇禱文的一部分,這篇禱文是在尼尼微最後遭劫奪時,在耶路撒冷獻上的感恩詩。但是這種觀點不符合這著作。也有人提議說這本書是一種「尼尼微清唱劇」之類的作品,但是這種假設有任何根據。表面上看,可把它當著是那鴻信息的選集。它們之所以被收集和保存,是基於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尼尼微。

我們比較難確定先知宣佈信息時的背景。很可能是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在崇拜節期時宣講的。相信先知宣講這些信息是耶路撒冷收到亞述人正準備入侵的消息。這大概是主前六二六年,當時巴比倫這殖民地決定獨立,並且聯合米底亞的軍隊,反叛舊主人。亞述國的結局發生在主前六一二年。在尼布蒲拉莎的巴比倫年史(Babylonian Chronicle of Nabopolassar)有此記錄,說:「在亞布月中(month of Abu),尼尼微城最後被掠奪了;軍隊攻陷了該城,守軍被殺個片甲不留,使這山丘變成殘垣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