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 星期五

七十個七

      但以理從那利米(耶廿九10)得知,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要淪落70年,而此時,期限即將屆滿;但未來則另有70個七(但九20-27),分成三組︰(1)7個七;(2)62個七;(3)最後一個七。490個星期(即年)被分成49、434和7年。在490年未到之前,九24由6個不定詞來形容這等待年日的光景︰

  止住罪過

  除淨罪惡

  贖盡罪孳

  引進永義

封住異象和預言

膏至聖者(或至聖所)

     當完全的救贖未來之前,這些事件的次序,包括徹底從罪過和罪擘中得釋放,先知活動的終止,引進義的國度,在錫安的聖膏者蒞臨,就如結四十—四八;亞三9ff.;和其它早期先知所預言的。

     大部分注釋家都同意,490年肇始於亞達薛西王二十年(紀元前445年)發出諭令時(尼二1-8)。他發詔書準許重建耶路撒冷城,這事歷經了483年,直到彌賽亞的第一次降臨。不過注釋家對於第一個69個七,即483年,和最後一個七的末了一星期之間,究竟為時多久,各家說法不一。而且,當第一世紀司提反殉道,開始了早期教會受逼迫,是否就表示末了的那星期,也未能確定。前者的立場對62個七之後,彌賽亞的剪除(大約西元30年)、聖殿被毀,持有時間性的看法;後者則認為,26節的『受膏者』和『一王』指同一位,而70個七的最後一星期,則已在紀元前第一世紀來臨了。

     我們的論點認為,『受膏者』(九26),『君、王、受膏者』(25)就是但七13的『人子』,在他受苦至死後,終必再以得勝者的姿態重返地上。

 

哈巴谷書神學

         哈巴谷書的神學  ,  義人必因信得生,

義人必因信得生

     若說西番雅強調,謙卑和靈裏貧窮是信徒得著利益的先決條件,那麼哈巴谷則要求信心是最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而這些都不過是同幅畫的一部份。

     西番雅關心於猶大拜偶像和宗教上的混合主義,哈巴谷則驚覺到不法、不義、邪惡、悖逆等事的日漸增多。他的心對這些事極為敏銳,以至於他要向上帝求得釋放;要嘛他自己先被改變,要嘛就是百姓的罪要在審判中解決(一2-4)。

     上帝解決的方法極為直接了當,以至困擾了這位先知︰巴比倫人要入侵猶大,懲罰她(一5-11)。這只徒然增加先知的痛苦,因為上帝怎麼可以用一個較壞的代理人,去懲罰一個比較不那麼壞的百姓(12-17節)?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一直拖延到二6-20五個禍哉中才加以披露。哈巴谷在這裏提醒巴比倫,正如以賽亞第十章對亞述的警告一樣,上帝正是揮動審判之斧的那一位。因此,列邦在所參與的戰役中,最好格外注意他們所使用的方法和人選。

     無怪乎哈巴谷稱他的信息為『負擔』(一1)。『負擔』在舊約中出現67次,可能是從『舉起』這個字根演變來的。這個字第一次用在預言上,其詳細內容記載在王下九25-26。那戶在那裏提醒他的軍長畢甲,耶和華是怎樣說出『負擔』來抵擋他的父親亞哈︰『耶和華說,我昨日看見拿伯和他眾子的血,我必在這塊田上報應你。』那戶提到的是以利亞在王上廿一19,29的預言,並稱之為一個負擔。因此『負擔』不折不扣就是上帝的『宣判』,這是因亞哈和他的兒子殺拿伯奪其葡萄園之故而加在他們身上的。在以賽亞書中,11次針對外邦的默示有9次被稱作是『負擔』。這些預言一致強調了其內容的嚴重性與嚴肅性。哈巴谷獲知上帝對猶大罪行的判決,以及巴比倫在執行上帝對猶大之審判時的過份殘暴。

     然而,在『負擔』中,除了上帝的審判之外尚有他物。在哈巴谷書二4最重要的默示中,我們找到盼望和拯救的話。這話的重要性是藉著一個指示顯明的,就是要將之明明的刻在石版上,使路過的人易於閱讀(2節)。當事實證明,上帝絕不背乎他自己的話,這石版就要在末後的日子成為見證。

     但這句話並不像哈巴谷所可能期望的,立刻成了對巴比倫的非難。以某種方式而言,對巴比倫的譴責在哈巴谷書一11已經說了︰『他以自己的勢力為上帝……顯為有罪。』猶大、哈巴谷,以及後來的世代所應該知道的,是惡人與上帝公義百姓兩者間特性上驚人的對比。點出一個人的特性,等於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

    哈巴谷書二4描述了巴比倫的特性︰『看哪,他是個自高自大的人,他的心也不正直叫他志得意滿的樣子,與西番雅所提謙卑、靈裏貧窮的信徒,正是一個強烈的對比。與這邪惡王國高傲領袖之妄自尊大成對比的,是哈巴谷書二章4節下半段對信徒的描述︰『惟義人必因信得生』。因此,正如哈巴谷一12所應許的,義人『必不致死』,反而在將臨之審判的恐懼中『必要得生』(二4)。  

    對哈巴谷和他的聽眾而言,『因他的信心』而活是什麼意思呢?用在物質層面,它的意思是『堅定』(出十七12),但在道德領域中,它的意思是『道德上的執著』,或在日常生活或買賣上的『可靠』(箴十二17)。

 

用在上帝身上,它也指上帝對他話語的忠誠,因此是值得信賴的(申卅二4)。但在哈巴谷書二4,信心僅指著毫不動搖地信靠上帝的話。與惡人蠻橫的氣質成強烈對比的,乃是信徒要像亞伯拉罕在創世記十五6,以及以賽亞在賽廿八16;卅15中所言的,要對上帝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因上帝已應許他的救恩以及要來的應許之子。那就是堅定、完全地降服耶和華,『像孩子一般,謙卑且真誠地信靠上帝救恩信息的可靠性。』

     因此,縱然巴比倫渴想建立帝國,仍有另一股權勢要掌握土地︰『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哈二14)顯然這是用了先前的以賽亞書十一9,但作了小小的變更。

     作了這勇敢的宣告之後,哈巴谷求上帝得勝的再臨快快來到。藉巴比倫之手進行的審判,不論要發生什麼事,他都祈求這些事,對上帝的工作能產生有利的影響,即古老的計劃得以更新,雖然忿怒必定來臨,但仍有憐憫散布其中。

     接著,哈巴谷借用了上帝在西乃山顯現的辭句(三3)以及上帝藉約書亞所彰顯的得膀,在一次大冰雹中日頭停止照耀,月亮遭斥責(書十12-14)等,藉以描繪日後另一次上帝的顯現。他顯然因上帝在這『災難之日』所顯現之榮耀的威嚴而恐懼戰兢,然而他在同一位耶和華身上也找到了喜樂,因他學會如何信賴倚靠祂。上帝對其子民的救贖(三13)要包括彌賽亞的拯救,這位受膏者要『打破惡人的頭﹝也就是王國或朝代﹞』(三13)。因著不敬畏上帝之人的王國已被殲滅,它就不再能保衛其中的居民,但上帝子民的救贖卻被確定。因此,先知充滿了信心和喜樂(三16,18-19)。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俄巴底亞書神學

     以東和應許︰俄巴底亞    ,

     俄巴底亞書的神學  ,

以東和應許︰俄巴底亞

     先知書中第一次提到『耶和華的日子』,是在俄巴底亞書。因為以東的狂傲(1-9)和他對兄弟雅各的暴行(10-14),所以在耶和華的日子,必像外邦遭同樣的報應(15-21);就好像亞瑪力人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在曠野惡待他們(出十七8-15;申廿五17-19),所以,以東用來代表屬人的國度,如今是『外邦的典範』(俄15-16;賽卅四2,5;結卅五14;卅六5)。

 

 凡蔑視、取笑耶和華的產業以色列家的(如︰結卅五15),就是在蔑視耶和華;因祂專愛這國、這民(申四33ff),為要完成普世的救贖。不但如此,祂還要做萬國的統治者(申卅二8、9),因此,凡嘲弄上帝的工作者,必從地上被剪除。因此,以東必不能逃脫像上帝對列邦審判的刑罰。

     但和列國的毀滅有強烈對比的是『餘民』︰『一群逃脫的人』;(珥二32;賽卅七32);在錫安山(俄17),他們要在上帝所賜之力量的推動下再次得勝,然後,以色列將再次擴展他們古時的迦南地及其周圍的領土,包括南地、非利士地、在東約但和敘利亞的基列地,以及像撒勒法那樣北方的利巴嫩。這些土地都是當初上帝給族長雅各和約瑟的(俄18-20)。大衛和所羅門也曾經統管了這大部份的土地,但後來又失去了。以色列民必在那日重新收復失土。

     上帝要用這種方法建立祂的統治︰就是透過一位『拯救者』來執行『審判』和『管理』的工作,就像在士師時代的情形一樣(士二16,18)。錫安(即耶路撒冷)將是他們的中心,而且『國度必歸耶和華』(21)。

     正如這預言的應驗方式,俄巴底亞書把歷史中個別的不同時代和事件,混在一個影像中。確實,馬克比(Judas Mac-cabaeus)、許爾堪(John Hyrcanus)、詹紐氏(Alexander Jan-neaeus)和反抗羅馬統治的奮銳黨等,都帶來了以東或以土買人的完全毀滅。但那只是上帝最終對所有與上帝為敵之國家的一個範例而已,因為耶和華的日子涵概了上帝國的歷史,因此在某特定時間發生的特殊審判事件,是『耶和華的日子』的完全實現即將臨近、迫近的證據。

 

彌賽亞降臨的預言

   上帝賜給撒迦利亞先知八個夜間的異象,都是關於列國的審判,和以色列人在將來的國度中的榮耀。這些異象有近期的應驗,也有將來的應驗,兩者的比較,可在本章末的圖表中看到。


 
這些異象論及以色列人的苦難(一717),苦難的結束是彌賽亞毀滅壓迫者(一21﹞,當以色列人的仇敵被毀滅,耶路撒冷便擴張伸展(二113),這是發生在以色列的罪惡得以潔淨之後(三110)。然後以色列民要作列國的光——這原是上帝的心意(賽四十九6,六十13;亞四114)。以色列人得著祝福之前,上帝要彰顯他的聖潔,根據他的聖潔標準,審判個人的罪(五14)和全國的罪(五511)。審判是從耶路撒冷施行的,那裡是聖潔的上帝所立的中心地。(六18


 
國度的福氣是從彌賽亞開始的,彌賽亞又稱為苗裔(六12),他也要作祭司及君王施行管治(六13)。在九章至十四章,撒迦利亞形容這榮耀的國度怎樣來到,彌賽亞以人的身分進入耶路撒冷(九9),作好牧人,但他被拒絕,被人用三十塊銀子出賣了(十一1217)。這位好牧人受到傷害(十三6),又被自己的子民所殺(十三7),但當他第二次再來,他是完全得勝,去拯救一個悔改的民族(十二1014),救他們脫離敵人的手(十四14),將耶路撒冷作為一個真理的出口(十四10)。他要在國度中管治世界各國(九10)。


 
彌賽亞要救贖罪人,到那日,所有在耶和華面前的人都被潔淨,成為聖潔,歸於至聖的主(十四2021)。


撒迦利亞的異象

第一個(一717
安慰和鼓勵,因為外邦人掌權──聖殿將要建立。
脫離外邦人的管治。


第二個(一1821
掌權的列國將被推翻
彌賽亞要結束「外邦的時期」──巴比倫、瑪代波斯、希臘、羅馬。


第三個(一113
耶路撒冷要在他們的世代復興和重建。
耶路撒冷在千禧年國度中昌盛,得著福氣。


第四個(三110
代表猶大國的約書亞被潔淨,讓猶大國可以事奉上帝。
彌賽亞潔淨以色列民,讓以色列民作列國的光。


第五個(四114
上帝讓以色列人完成聖殿的建造工和(四67)──藉約書亞和所羅巴伯的手完成。
上帝讓以色列民作世界的光──藉彌賽亞的能力完成。


第六個(五14
上帝很快便在這個復興的國家中審判個人的罪。
上帝要在「外邦人的時期」結束後審判罪。


第七個(五511
在復興的日子,上帝要審判那些詭詐經商的人(尼五113)。
各國中詭詐經商的人被審判,永遠消除(啟十八)。


第八個(六18
上帝準備審判以色列民的敵人。
上帝要審判列國︰北方有亞述、巴比倫、羅馬;南方有埃及。





阿摩司書神學

  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 ,

  阿摩司書的神學   ,

重建大衛倒塌的帳幕

     正當此時,上帝預備了一位提哥亞牧人,也是一位修理桑樹的人。提哥亞城位於猶大西邊耶路撒冷的東南方,主前765-745年左右,這位南方人帶著審判與拯救的火熱信息,奉差到北國。

     阿摩司的事奉記錄,恰好可以分成三部份︰

 

(1)在一1至二16,他譴責以色列及其鄰國,對上帝及彼此之間的不義;

 

(2)在三1至六14,他吩咐以色列要尋求上帝(五4,6,14),否則他們將預備迎接一個面對面的緊要關頭(四12);

 

(3)在七1至九15,他領受了五個異象,其中的災難起先尚可逃避,最後終至無可避免的地步,除非上帝提供末世的盼望,才能扭轉現今的命運。

     其中最明顯的信息,就是阿摩司所看見的上帝,乃是超乎全地之上有權能的主,他不僅是拯救以色列出埃及和亞瑪力人之手的救主(摩二9-10),他更指向新的出埃及(九7)︰是領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領亞蘭人出吉珥的,這些人都將和古實人一起,特別蒙耶和華的恩惠。最後,萬國都必須滿足他公義的標準。凡是沒有達到標準的國家,都將被定罪,不是他們各人的神,而是獨一的上帝耶和華的定罪。阿摩司一一列舉上帝對這些國家的深惡痛絕︰大馬色(一3-5)和亞捫(13-15節)在戰爭中的野蠻行為;非利士(6-8節)和推羅(9-10節)的奴隸搜捕與買賣;以東對兄弟雅各的敵意(11-12節);摩押將以東王的骸骨焚燒成灰(二1-3);猶大拒絕上帝的律法(4-5節);以及北方十二支派的道德偏差(6-16節);萬國都應當盡快學習耶和華憑著他德行與律法所設定的規範。這位以公義統治的上帝,將藉此作為對列國施行普世性審判的標準。

     這位歷史的主,也是藉創造權力統管的統治者。阿摩司在三篇詩中,甚讚他的偉大︰『那創山造風,將心意指示人……』(摩四13,參五8-9;九5-6)。的確,萬軍之耶和華是他的名,他不僅是創造主,也是掌管歷史與人類命運的主宰,饑荒、乾旱、蟲害、瘟疫和戰爭,都可以有救贖性的目的,使人們可以聽取,若是人們無法由上帝僕人先知們的話語中獲知概念,或許他們會從接二連三的刑罰中聽見——這不是對他們罪惡的報應,而是攫取他們注意力的忠告。請注意在摩四6-11的五項刑罰,有如喪鐘,一聲接一聲地敲著葬禮的挽歌,在每一回上帝爆發性的審判後,有如哀悼者的疊句,說道︰『你們仍不歸向我,這是耶和華說的。』(四6b,8b,9b,10b,11b)最後,最致命的一擊終於臨到︰『以色列啊,我既這樣行……你當預備迎見你的上帝』,有如裁判在被按住的摔角席上數著︰一——二——三——四——五——,然後說︰『出局!』最後迎見上帝的這場相會,將是北國的終局!以色列與猶大都應該一同受到警告,因為這正是上帝處理萬民與列國的方法!他們的警戒,混合了審判或蒙福的抉擇,端視乎他們的反應如何,這點可以溯及利廿六章及申廿八章。事實上,阿摩司在這些信息中所採用的某些辭彙,和許多同期先知表達這主題的詞句,幾近雷同。

     上帝不僅在歷史中行動,他也說話,他既發命,就迫使阿摩司必須說豫言(三8)。在三2-8以一系列的因果敘述,說明領受上帝預示、含意、解釋或宣告,與先知宣講這其間的關係。例如︰當城中吹起號角(有如今天的空襲警報),百姓豈能不害怕?兩人若不約定時間,豈能相會(特別在大庭廣眾之間)?所以,上帝說話,阿摩司豈能不發豫言?

     阿摩司也一再提到,以色列在歷史中顯著的地位︰『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三2)。他並不是宣稱,以色列具有蒙恩的資格,或上帝對她盲目的偏愛,他所提到的只是上帝的揀選,由盟約的背景來看,『認識』一詞與辨識、認知一個人的行為無關,乃是指上帝揀選的恩賜——這種非功德的揀選,在申七8及其他處經文都說得很清楚。

     如此一來,在例常聚會、筵席、獻祭和曲調中,一切妄自尊大的驕恣縱情,都是在攻擊這位鑒察人心的上帝。要使宗教儀式有意義,其適切的先決條件就是公義與公平(五21-24)。若非如此,一切宗教活動都將為耶和華所藐視和拒絕。

     有人想望主的日子,對當代百病叢生的社會,有如一帖萬靈藥,就好像當時以色列人的說法(五18-20)。然而,那些對主的日子毫無準備的人,那將是個黑暗的日子,阿摩司繪聲繪影地描述那些宗教的逃避主義者。那日子,好像一個人躲避獅子,又遇見熊,當他機靈地逃過獅子和熊,進入屋子,手扶著牆,又被蛇咬。如果人沒有在真理中生活行走,那日子可不是鬧著玩的,或是可想望的。

     在六1-8中最大的危險,莫過於自滿自得,對他人的需要,或撒瑪利亞陷落的燃眉之急,無動於衷。當先知成為以色列禱告的中保,以色列就得以獲救,脫離兩件災禍(七1-3,4-6);但當公義的準繩垂掛在這國時,她在道德上就顯出不合格(七7-9),它的災難就如早先意料中的結論(八1-3;九1-4)。

     雖然如此,在撒瑪利亞陷落的危機中,仍然有盼望。九11-15來到一個重大的神學高潮,就是上帝應許重建大衛的家室。以現今荒廢的景況來看,他有如『倒塌的棚子』或『帳幕』,素來被稱做『大衛的家室』(撒下七5,11;王上十一38;賽七2, 13)或大衛王朝,很快就要傾倒,出現破口,落入毀壞的光景中。這個希伯來文主動分詞所強調的是現今的狀態——『正在倒塌』的家室,或迫在眉睫的荒涼情景。這家室『即將倒塌』,以致大衛的王朝將受苦,但上帝會將他由荒涼的景況中挽回,因為他曾應許大衛,他的家室是永遠的家室。

     神學家對九11詞彙很感興趣。注解這段經文︰『其中的破口』,僅是提到大衛家室(象徵上帝的國)的悲劇,分裂為南北二國(參六2,『你們的國』)。然而,上帝將『堵住其中的破口』。因此,早在以西結(卅七15-28)描述北國十支派與南國二支派聯合之前,阿摩司就已預見同樣的結果。『的荒場』,是指大衛自己。在將要來的新大衛統治下,這位曾蒙應許的彌賽亞,他毀壞的家室將由廢墟中興起,上帝會『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是指倒塌的帳幕將重建。但『像古時一樣』,則顯然是回溯到撒下七11-12,16的前述神學,上帝應許他將興起大衛的後裔繼承他,並賜他寶座、王朝及國度,一直存到永遠。

     在此(摩九12),阿摩司再度重復解釋撒下七章大衛的應許,乃是一『人類大憲章』(撒下七19),『使以色列得以東所剩餘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對許多人來說,節的問題比11節還多——特別是他對『以東所餘剩的』。

有學者留意到,阿摩司提到餘民的主題,有三方面的用法,(1)乃是驕傲的宣告,所有以色列人都是餘民(三12;四1-3;五3;六9-10;九1-4);(2)是以末世性的角度,形容以色列中真正的餘民(五4-6,15);(3)包括『以東所剩餘的』,和其他鄰國同被視為大衛應許的蒙恩者(九12)。在俄巴底亞書,我們可以看到以東具代表性的角色,此處再度挑出。很令人驚訝的是,在12節的附加說明︰『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並未將以東算在被大衛或以色列軍事武力所除滅的角色中,甚至說到他和所有稱作他名下的外邦國家,都一道兒拼入大衛復興的國度里。

     在舊約中,『稱作我名下』一詞的用法,總是加諸隸屬於上帝的對象,無論是城市(撒下十二28;耶廿五29;但九18-19)、男人或女人(賽四1;耶十四9;十五16;代下七14),只要是稱作上帝或人的名下,就表示屬於他們所擁有或護衛。因此,當以色列憑信心行走時,摩西就應許︰『天下萬民見你歸在耶和華的名下,就要懼怕你』(申廿八10)。然而,當他們不信時,他們就會『像未曾得稱你名下的人』(賽六三19),這個詞和珥二32(三5]非常相像︰『凡求告雅威名的』。

     同樣的,選用動詞『得』,是由於前述神學。在民廿四17一18中巴蘭預言,有一星和一杖將從以色列中興起,『必得以東為基業……以色列必行事勇敢』。巴蘭預言,這位出於雅各的,必掌大權,因為他的國度將延伸到當時人民的代表國︰摩押、擾亂之子、以東、亞瑪力和亞述。阿摩司豈不是在古時上帝的啟示上有所增益,按著上帝的計劃,上帝將由列國得著一群公義信靠的餘民,甚至包括以東?因此,有些相信的以東人,將和其他稱呼主名下的人,用保羅的話說,是『接』在以色列的枝子上,成為上帝百姓的一部份。


 

 

何西阿書神學

    無條件的愛  ,

    何西阿書的神學  ,

彌迦書神學

     以色列的統治者   ,

     彌迦書的神學 ,

以色列的統治者

       彌迦和同期的先句以賽亞,都是強調上帝的無與倫比,由他的名字『誰像耶和華』,似乎已可預期他的事奉。他的信息也以同樣的問句總結︰『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七18)

 

耶和華是『普天下的主』(四13),顯然,就像大多數的先知,上帝有雙重的工作︰審判與拯救。他的三段信息,都是以『你們要聽』開頭(一2;三1;六1)。

 

彌迦數算以色列和雅各的罪,他們的罪含概了一切邪惡的範圍,包括拜偶像(一7)、淫亂(一7)、貪婪(二1-2),對真實教義和宗教的曲解(二6-9;六2-7)、段先知(三5-6)、占卜(7)以及曲枉正直(9-11)。他們一再違背十誡︰所謂第二塊版(六10-12)和第一塊版(六13-15)。

     但是,上帝將介入其中,在一2-4描述上帝顯現的詞彙,帶著我們所熟悉的地震與火,揭開了預言的序幕。耶和華將毀滅的北國及其首都撒瑪利亞,這地區性的介入,乃是上帝審判的開始。審判總是從上帝的家開始,但同樣的忿怒與天譴,也將臨及一切『不聽從的列國』(五15)。

     然而,彌迦的預言並不只停留在審判或最後的毀滅,在他的三段信息中,同樣是以古時應許的閃耀光輝作結。第一處的希望之語出現在二12-13,然後,語鋒突然逆轉,以致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同一位先知怎麼會那麼快轉換審判的話題,在王下十九31以賽亞也有類似的話語。他也注意到13節的城門,與一12『耶路撒冷的城門』和9節『我民的城門』遙遙呼應。因此,它的確符合作者的內在結構與脈絡。

     它有兩方面的含意︰在未來朦朧的某個日子,上帝將重聚他的羊群,[以色列的餘民』,他並且要作他們的『首領』與『君王』,領他們闖過城門。12節三次應許雅各和以色列,會有與出埃及同樣的拯救(出十三21;申一30,33)。彌迦應許『你們』都要被招聚,並且由『開路的』(前導者)領導,闖過仇敵的城門,就像西拿基立將希西家封鎖在耶路撒冷城內,然而一夜之間,亞述卻全軍覆沒。同樣的,在那奇妙的日子,耶和華王也要領導他的百姓,經歷新的轉機。

     彌迦的盼望信息,其核心是在四—五章,在此有三個階段的變動。首先他確言,盡管『耶路撒冷必變為亂堆』(三12),但誠如以賽亞曾說的(賽二2-4),『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彌四1-5)。第二個階段(彌四6-13)類似摩九11,他保證錫安最終將得勝,超乎萬國,即使大衛的『高台』將暫時失去先前的統治權,錫安的女子將經歷產難之痛,但在這最大的預言中看到,多年來的一切陣痛,將換取一位名叫『和平』的統治者,他會應驗古時的應許,誕生在伯利恆的小城(五1-15)。

     這些事件將在『末後的日子』發生(四1),這個辭匯已經在前述神學中建立,他是屬於主的日子中的一部份。耶路撒冷的命運將翻轉,無論是思想、重要性和到列國的旅程上,他都位居中樞。在這個中樞不僅會產生倫理教義的訓誨,也將為列國仲裁是非(四3)。彌賽亞在錫安的統治,將呈現出空前未有,永不中止的太平盛世(四3-4)。

  其次,彌迦應許餘民將重新聚集(四7),主將在錫安山統治他們(7)。根據那柔米(Jerome)的說法,這『羊群的高台』(8節)可能是近耶路撒冷的某處(創卅五21),離伯利恆約一公裡。也可以轉喻為大衛的降生處,這山(四8)或俄斐勒,在大衛統治時期,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山的東南坡。這兩處地點都將恢復以往支配性的地位(8節)。上帝正根據他的『意念』和『籌劃』(12節)行作萬事,包括榮耀的暫逝與這個國家必經的陣痛。到末了,錫安的軍事力量將有如『鐵角』、銅蹄,勝過她的仇敵(四13,參可能與彌迦同名者,在王上廿二9音拉的兒子米該雅;彌迦原文與米該雅同)。

    經歷生產之苦會結出果實,由伯利恆,或根據它古時之名以法他(參得一2),會降生大衛式的統治者,正如學者的說明︰『伯利恆的範圍,相當一個小鎮,在此將誕生一人,他的名字被神秘地隱藏起來,在提到他時,只有威嚴肅立恭候……甚至接下來另一個神秘的描述,和彌賽亞卑微的降生地,形成很有意思的對比︰『他的根源從互古,從太初就有』;難道這僅是指他的家室可溯及最早的時代,他擁有好的血統?其實(得四11),大衛的祖先可上溯猶大的子孫波阿斯。盡管我們必須承認,在先知的詩體講論中,不見得是指無限的範疇(參摩九11)。在此它毋寧是較緩和的意思,特別是對希伯來人而言,只是由那西這位卑微的祖先。或從猶大的血統一脈相傳,即使是由雅各——亞伯拉罕嫡傳的真以色列人後裔,也可以作如是想。或者這裡有力的描述,包含兩方面的含意,一則是定義時間上的邈遠,一則是教導彌賽亞的先存性。因此,我們可以像約一1;八58所說的,這裡是對基督先存性無庸置疑的見證。因此,我們很難擔保,這種推論是否確實。甚至嚴格來說,我們無法肯定是先存,只能說是源於遠古悠久的年代。在彌七20是用來指列祖的應許。因此,對這段敘述較持平的說法是,這位從伯利恆誕生的未來統治者,在上帝眼中是正在發展中的事件,他的根源植於上帝起初的計劃。』

     這位新大衛統治者的權勢普及全地,他會護衛以色列(五5-6),使他們勝過仇敵(7-9節),並且親自毀去所有的戰爭武器(10-15節)。在未來的那日,當列國想一次徹底解決『猶太人問題』時,第5節的亞述就成了以色列一切仇敵的代表和儆例,在珥三章已可溯及同樣的結局。然而,還有相當人數的首領(『七』位,其實是『八』位,5節)可以面對敵人的每次突擊。『雅各餘剩的人』將有如露水和甘霖(7節),又如獅子或少壯獅子(8節),也就是義人蒙福和征服惡人的力量來源。

     在此時刻,上帝向世人所要的是︰(1)行公義、好憐憫、善待同伴;(2)竭力過信心生活,與上帝有親密的溝通(8節)。這是律法梗概與精髓,當人們把嚴謹的禮儀律法當成目的,就會受到上帝的藐視,並且這對參與其事的人毫無價值。

     彌迦對他信息的總結,是他對未來的堅定盼望,以及他為以色列的禱告(七7-20)。他以深具信心的詩篇禱告(7-10節)『至於我,我要……等候那救我的上帝』(7節)。他祈求上帝對這地與百姓的旨意成就(14-17節;參11-13節)。最後,他唱詩讚美上帝(18-20節),歌頌他無與倫比的赦免與慈愛(18節),正如他向列祖雅各和亞伯拉罕的誓言。他們的罪惡過犯,將被投於深海中,而不是他們本人(19節)。彌迦的神學的確大聲呼喊出賽四十章的問句︰『有何神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