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苦難神學詮釋法

    苦難神學是一種處境神學,是神學家藉著聖經回應某些社會的苦難處境或某些信徒所遭遇的苦難而得的詮釋法。

    近代亞洲的苦難神學深受兩個背景影響:

一.  慕特曼(J. Moltmann)的《十字架的神學》(Theology of the Cross)。這位著名的神學家,曾經參加德軍,在戰場上被盟軍捕擄,有三年時間在荷蘭拘留營生活,從中思考出苦難的意義。認為十字架的神學本身就是一個苦難的神學。在其《被釘的上帝》(The Crucified God)一書中,刻意提出一位受苦的上帝,認為十字架的苦難不只是聖子受的,不然,那三位一體的神性就成為難解的道理。子受苦,父也受苦。這樣的思想可追溯至馬丁路德的《十架神學》(Theologia Crucis),著重上帝為人受苦。

    慕特曼氏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當今許多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的神學家。這些地區經常受到許多苦難,藉著苦難神學,使聖經更容易反省處境。

二.  日本的吉打摩理(Kazoh Kitamori)回應日本戰後的處境,編寫《痛苦的上帝的神學》 (Theology of the Pain of Go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