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5)

 

至於動詞,它比希伯來文變化得更大了,其內容包括時態(tense)、語態(voice)、語氣(mood)、人稱(person)和數目(number)。

時態是表示動作的時間與性質。按時間分爲現在、過去與未來;按性質分爲點的動作(指在刹那間發生的簡單動作)(simple)、線的動作(指連續進行的動作)(durative)、與完成的動作(指動作完成後的狀態或結果)(completed)。

點的動作用aorist tense(簡單過去式) ,也時常用 future tense(未來式)。
線的動作用present tense(現在式),imperfect tense(過去不完成式),有時用future tense(未來式)。
完成動作用perfect tense(現在完成式),和pluperfect tense(過去完成式)。

在許多的時態當中,最令人混淆的是aorist tense (簡單過去式)。一般人總以爲aorist tense 指的是該動作“只此一次”或“一次完成”。譬如,林前五:7 “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已經被殺(etuthe)獻祭了。”指的是基督的死是一次完成的事件。現在的文法專家卻認爲,aorist tense 在一段文句中的意義是取決於該時態和所處前後文的一連串關係,不要單憑一個aorist tense 就建立什麽教義。希臘文時態的基本語義要點是“體觀”(aspect):反映作者對如何表達一項動作的選擇,至於動作時間並不由希臘文時態傳達。所以,我們最好還是看看它所處的上下文。

語態(voice)是表明主詞(subject)和動作之間的關係,有主動語態(active voice)、關身語態(middle)、和被動語態(passive)三種。關身語態是最令人混淆的。一般人以爲只要這個語態一出現,就是反身動作,或是主詞自行作些動作。譬如,“they were teaching one another”,“he hanged himself”。於是,有解經家說,林前十三:8 的關身語態動詞 pausontai(停止)非常重要。先知預言會遭廢止(katargethesontai),知識會遭廢止(katargethesetai),但方言終將停止(pausontai),也就是說,不需要什麽人或事物去廢止。他們辯稱,關身語態說明方言將會自己停止,因方言本來就具備這樣的本質。這種解釋常和另一觀點合併,認爲在正典完全形成前(他們將林前十三:10的to teleion “那完全的”解爲正典),方言在教會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但有了正典之後,方言就自動荒廢並停止,因而導出這樣的結論:今天教會不再具備有效力的方言恩賜。把教義這樣建立在一個關身語態動詞上是非常危險的。

語氣(mood)是表明動作者動作的態度,方式,以及與事實之間的關係,有直說語氣(indicative)、假設語氣(subjunctive)、祈使語氣(optative)、命令語氣(imperative)。反面的禁令(prohibition)是用現在假設語氣(present imperative)加上一個希臘字me 或用簡單過去式假設語氣(aorist subjunctive)加上一個希臘字 me 組成的。不過,它們有一點不同。前者是stop doing an action 停止一樣動作;後者是do not begin to do an action 不要開始一個動作。譬如,約二十:17 “不要摸我”(Do not hold on to me) (希臘文是me mou haptou),這是屬於前者,耶穌叫抹大拉不要再摸他,因爲抹大拉拉住他。有的講道者在這裏大做文章,說耶穌復活之後是不能被人觸摸的。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