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上下文 (Context)

英文 Context 這個字,若指的是文字方面 (Literary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上下文」或「文脈」。但是若指的是歷史方面 (Historical Context),通常中文譯作「情境」。不過為了方便與統一,以下討論我們都用「上下文」。

文學上下文 (Literary Context) 指一段聖經前後的經文。每段經文的上下文可以用同心圓來理解:最相關的上下文是最靠近的段落,然後由近而遠,全章、全卷書、同作者著作、新約或舊約、全本 聖經,都是上下文。

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關注的是為甚麼會有這卷書,包括:作者是誰?受書對象是誰?他們之間是甚麼關係?受書人的地點在哪裡?他們的處境如何?甚麼導致作者寫這卷書?作者的目的為何?其主題或關心的是甚麼?等等。

在解經領域裡有個說法:Context is king,意即決定經文意義最終的歸依是上下文。「斷章取義」是脫離上下文 (out of context) 的理解,這是解經的大忌。

許多基督徒常犯這個錯謬而不自覺。特別在所謂「背金句」上,因為只背一節經文,看不見上下文,就很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取代作者原意。因為背的都是著名的經文,結果是錯謬朗朗上口,代代相傳。例如,啟三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被廣泛地用在傳福音的呼召上,不明就理的人就以為這節經文說的是主耶穌要叩慕道友的心門,但是稍微注意一下上下文就會看見,這是主在呼籲老底嘉教會悔改。

上下文告訴我們,這節金句是在對基督徒說話,不是在對非基督徒說話。我非常鼓勵「背金句」的操練,但提醒大家背的時候要稍微看一看上下文。

要正確理解上下文,除了每次研經時觀察該段經文的上下文以外,還應當對整卷書作系統性的宏觀研讀。作法包括以下四步驟:

1.         速讀全書,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
2.         探討本書歷史上下文,寫成報告。
3.         探討本書特點,寫成報告。
4.         寫出全書大綱。

1. 速讀全書

這裡所謂「速讀」,講究的不是要讀的多快,而是講究要一次讀完,就是不要停頓、一氣呵成的讀完。重複幾次,直到你能掌握全書為止。每次可以換一個不同譯本,選擇翻譯流暢、有助於速讀的譯本。

要養成獨立客觀的讀經習慣,不要帶著「包袱」來讀:如果你曾聽過傳道人講解這卷書,暫時拋開它,要當作你今天是第一次讀到這卷書。如果你用的是研讀本聖經,或者你的聖經裡作有筆記,不要看那些註解筆記。

讀的時候除了用眼,也記得用手:一面讀、一面在草稿本上寫下初步的觀察與想法。初步的想法可能對、可能不對,有待後面的步驟印證,但是即使是不對的想法仍然有價值,比方你帶查經的時候就可以回答組員說:「我起先也是跟你一樣的想法,直到我看見……」。
 
2. 探討歷史上下文 (Historical Context Study)

你的報告中要回答五個問題:作者(Who)?受書人(Whom)?寫書時間(When)?寫書地點(Where)?寫書原因(Why)

要 從哪裡得到這些資料呢?一卷書本身所提供的資料一定是最有份量的。你已經把這卷書讀過幾次了,現在再讀一次,但是這次專門尋找所有提供作者的資 料。我們要的資料不是只有他的名字,還要包括他是甚麼樣的人,他的年紀、身分、個性氣質、處境等等,例、他很喜樂還是憂愁?他認識不認識受書人?……把所有相關經文記錄下來。其他受書人、寫書時間、地點、原因也是一樣作法。

除了這卷書本身以外,還可以用聖經串珠(cross reference)、經文彙編(concordance)或電腦搜索人名地名,看看聖經其他地方還提供了甚麼資料。例如我們要探討哥林多後書的受書人,當然一定先讀哥林多後書,然後要讀前書,然後使徒行傳提及哥林多的部分。聖經還有沒有其他地方提及哥林多?有的,提後四20

整理你的資料,將重點寫成報告。
 
3. 探討書卷特點 (Character Study)

你的報告要包括四項:作者寫書目的(purpose),全書信息(message),內容範疇(scope),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要測驗你是否抓到一本書的特點,就要看你能不能簡明的把其特點敘述出來。所以這分報告不可超過一頁。

寫書目的通常可見於作者的勸勉中,措詞應當反映所期待的行動(action)。要明確(specific),不要籠統。要選定一個中心目的,不要陳述好幾個不同目的。

信息(message)基本上是重述寫書目的,只是把對象從當時的讀者改到今天的讀者。

範疇(scope):這本書都在討論些甚麼?例如,如果是一本歷史書,它涵蓋哪一段時間的歷史?它記錄了甚麼事件?如果是教義性的書,它涵蓋哪一方面的教義?有甚麼顯著或不尋常的教導?換句話說,在報告的這部分,你將這本書的內容摘要地寫出來(summary)

找出鑰字或鑰詞(keyword or keyphrase)可以印證你是否真的掌握書卷特點。這個字或詞是這卷書所特有的,並且可以表達全書要旨。如果你有兩三個可能的字,或者你不確定你是否選對鑰字,把全書再讀一次,看你選的字是否適切。

示範:彼得前書特點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信息:當我們今天面對逼迫、或處在不信主義高漲的不利環境中,我們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神的恩典,彰顯我們的品行。

內容範疇:彼得這卷書很像保羅書信,前半是信仰的敘述句(1:1–2:10),後半是信仰的命令句 (2:11–5:14)。 彼得提醒收信者他們寶貴的救恩,這救恩給他們盼望與喜樂,也給他們過聖潔、相愛、勇敢生活的基礎。彼得告訴他們預期試煉,試煉臨到時,要儆醒禱告、彼此相 愛與服事、順服,在外邦人面前彰顯他們的品行。彼得勉勵他們,面對苦難,不是消極忍受,而是積極行義,因為這是基督的榜樣。不要懼怕灰心,反要因為基督受 苦喜樂,因為苦難之後要得享榮耀。這是賜諸般恩典的神所應許,彼得也見證「上帝的真恩」(5:12)

鑰字:「品行」(anastrophe),這字在全本新約只用過13次,而其中6次在彼得前書(1:15, 18; 2:12; 3:1, 2, 16)2次在彼得後書(2:7; 3:11)。中文譯作「品行」「行為」「行事」「為人」等,英文譯作conductbehaviorway of life等。

4. 作全書大綱

    按照經文次序作的大綱稱為解析性大綱 (analytical outline),乃是有別於主題性大綱 (topical outline)。大綱不需要作得太細,否則反而失去宏觀的作用。任何人讀了你的大綱以後,應該等於看見作者的思路計劃圖一樣。大綱作法如下:
]
    大綱的排列依序按照羅馬大寫字母、英文大寫字母、阿拉伯數字、英文小寫字母、羅馬小寫字母。

    每一項綱目寫成一個完整的句子 (full sentence),並註明經節段落。

    各項目句子之間應尋求一致與對稱。

    用一個句子敘述作者目的,放在大綱之首。

示範:彼得前書大綱

目的:彼得勉勵分散在小亞西亞經歷苦難的信徒,要藉著喜樂、成長、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仰賴上帝的恩典,彰顯他們的品行。

I. 彼得勉勵收信者雖面對試煉苦難仍要喜樂與成長 (1:1–2:10)

 A.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試煉中為著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 (1:1-12)

   1. 彼得寫信向小亞西亞的信徒問安 (1:1-2)

   2. 彼得肯定他們能夠因為上帝的救恩與應許喜樂,即使他們的處境艱難 (1:3-12)     a. 彼得為著救恩與基業讚美上帝 (1:3-5)     b. 彼得肯定信徒喜樂,雖然他們面對試煉且不能看見基督 (1:6-9)     c. 彼得肯定救恩的重要,因為這正是先知和天使想考察明白的 (1:10-12)

 B. 彼得勉勵收信者如此生活與相愛 (1:13–2:10)

   1. 彼得勉勵他們過聖潔生活,因為有救恩與盼望 (1:13-21)  

   2.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因為有清潔的心 (1:22-25)

   3. 彼得勉勵他們在神的話裡成長,因為神要藉他們作工 (2:1-10)

II. 彼得勉勵收信者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順服,好叫他們能榮耀上帝 (2:11–3:12)
  A. 彼得先給一般性的勸勉,要他們品行端正,好叫外邦人歸榮耀給上帝 (2:11-12)

 B. 彼得再給特別性的勸勉 (2:13–3:7)

   1. 彼得勸勉他們順服執政掌權,好堵住無知人的口 (2:13-17)

   2. 彼得勸勉僕人順服主人,包括乖僻的主人,好反映基督的樣式 (2:18-25)

   3. 彼得勸勉妻子順服丈夫,好將他們感化過來 (3:1-6)

   4. 彼得勸勉丈夫敬重妻子,好叫禱告沒有阻礙 (3:7)

 C. 彼得總結勸勉他們相愛與和睦,即使受惡受辱 (3:8-12)

III. 彼得勉勵收信者要為基督受苦 (3:13–5:11)

 A. 彼得勉勵他們效法基督為義受苦的榜樣 (3:13–4:6)

 B. 彼得勉勵他們彼此相愛與服事,因為基督再來之日近了 (4:7-11)

 C. 彼得勉勵他們為基督受苦要喜樂,將自己靈魂交託給上帝 (4:12-19)

 D. 彼得勉勵他們牧養神的群羊,彼此順服,在苦難中堅固抵擋魔鬼 (5:1-11)

IV. 彼得表白寫信目的並致安 (5:12-14)

    歷史上下文、書卷特點、解析大綱,在所有的聖經導論類的參考書都有,許多註釋書、研讀本聖經也有。不過如果時間許可,最好自己作,你對一卷書的掌握會大大不同。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歷代志上下著者與著時



    上下二卷原是一卷,以後則分為二卷。看本書之內證,可知本書是著於被擄至巴比倫以後(三19-24,九1-2,代下卅六21-22)。

    舊約全書既成於西元前約四百年,尼希米尚健在時;則此書或著於西元前四百五十年左右。

    據歷代相傳,謂此書是文士以斯拉所編述,特於此混亂時代之中,表彰上帝對於猶大之意旨,且重述宗教史綱,而發揚救道,使被擄而回之猶大人.對於他們的世是易於考查。

    此書對於當時之猶太種族,並日後彌賽亞之國度,確有最大關係。

列王紀和歷代志有何不同



列王紀上下與歷代志上下,它們同樣是記載歷史的,也都是記載王的歷史,但二者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列王紀只講歷史,而歷代志則含有聖靈的解釋。

因此,如果要對列王紀所發生的事深入了解其屬靈的原因,那麼解釋都在歷代志裏。歷代志是以斯拉寫的,他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同時上帝也特別用他,使他根據聖靈的默示來解釋那段歷史。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哥林多前書15:1-11釋經報告

一、經文
哥林多前書15:1-11參考和合本與希臘文聖經自行翻譯
1弟兄們!我使你們知道那先前我傳給你們的福音,你們也領受了(這福音),又靠著它站立得住,2除非你們是徒然相信,我所傳給你們的信息,若能持守也必因這(福音)得救。3我領受了又傳給你們的:首先,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4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5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6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有許多直到現在還在,卻也有些已經睡了。7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8這些事最後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9我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曾迫害上帝的教會。10但是因著上帝的恩惠我是我所是,且他對著我的恩惠不是空的,而我比他們所有更加勞苦,然後不是我而是與我在一起的上帝的恩惠。11這樣,無論是我,無論是他們(指眾使徒),我們如此傳,你們也如此相信。

二、前言
    保羅寫這段文字是面對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說沒有死人復活的事(林前15:12)所寫的。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身處於希臘文化的環境,不相信神蹟,更不相信復 活。今日,在台灣的處境,許多人認為「死人復活」是荒謬、不可信,不合乎科學原理和理性,更是視之為神話。對慕道友而言,相信「死人復活」更是他們成為基 督徒的重大關卡。
    保羅在此表明,耶穌基督的復活是教會所確認的傳統,有相當的人數可以確定這事件的真實,保羅自己也是這事件之見證人,他一生更是為此努力不懈的事奉。藉此,要哥林多信徒們,持守他們所信仰的福音,以免失去上帝的救恩。
    本文是使用經文脈絡分析和歷史背景瞭解,來明白經文的意義,並應用到今日的教會當中,使弟兄姐妹透過此段經文,得著復活的盼望,來支持他們對主的信靠,並經歷上帝永不改變的愛,讓他們的喜樂滿足,進而向世人見證主的福音。

三、分析經文的脈絡
(一)較廣脈絡:哥林多前書全書
    哥林多前書是保羅在以弗所時(林前16:8),從革來氏家裏的人聽到哥林多教會中間有紛爭(林前1:11),和哥林多教會的來信(林前7:1),於是寫下這封信。
      哥林多教會成立後,面對最大的挑戰源於哥林多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市內不單商業發達,各色人種,各樣思潮,充斥著整個社會。哥林多教會面對第一個挑 戰就是人的智慧和學識。人知識廣闊,就歡喜討論,進而結社組黨,輕視屬靈事物和生命學習。第二挑戰源於社會富裕,人慾橫流,道德標準下降。[1]另一方面,教會也在敬拜事務上面對困難和混亂。面對人豐富的知識,信徒自然追求屬靈能力。加上來自四方八面的各色人種和語言,五旬節所發生的奇異方言,也就成為信徒所探討、追求和高舉的恩賜。[2]
       面對這些挑戰。哥林多教會產生生了種種的問題,總括如下:結黨(林前1:11-12);嫉妒分爭(林前3:3);自以為有智慧(林前3:18);有 人娶繼母(林前5:1);包容這惡事(林前5:2);弟兄與弟兄告狀,並且告在不信人面前(林前6:6);信徒中有淫亂(林前6:18);婚姻的爭辯(林 前7:1-40),包括應否結婚,未信前的婚姻在一方信主後應否繼續等等。另外,哥林多教會也在吃祭偶像之物上產生很大的爭辯(林前8:1-13),並且 進而涉及拜偶像的事。 至於面對社會風俗,哥林多信徒隨從潮流,姊妹不再蒙頭(林前11:13),在會中說話(林前14: 34)。在敬拜的事上,因分門別類,混亂了主的晚餐(林前11:18)。在恩賜上,高舉方言恩賜,忽略了「那更大的恩賜」(林前12: 31),和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14: 12)。在真理上,也有人傳講沒有死人復活的事(林前15: 12)。[3]
    所以,這段經文(林前15:1-11)是屬於在面對「人傳講沒有死人復活的事」的論述。而且是最基礎的部分,就是基督復活事件之真確性的論證。可以使讀者確定復活不是空想,事確確實時會發生的事件。[4]
    保羅更從基督從死裏復活,成為初熟的果子,延伸在基督裏的眾人也都要復活(林前15: 22),改變成榮耀、屬靈、屬天、不朽壞的形體(林前15: 43-54)。[5]所以我們今天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15: 58),務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穩,要作大丈夫,要剛強,因為主必要來(林前16: 22)。[6]
(二)直接脈絡:哥林多前書15章1-34節
復活是使徒們所傳福音的中心,也是我們對耶穌基督信仰的中心。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但因著復活,顯明他是上帝的兒子(羅1:3-4)。上帝讓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17:31)。
哥林多前書15章1-34節是說到復活的確據,其分段如下:
                  (1)基督復活的見證:1-11節。
                  (2)從基督的復活證明死人也要復活:12-19節。
                  (3)死人要按自己的次序復活:20-28節。
                  (4)復活的盼望影響我們的行事為人:29-34節。[7]
    從耶穌基督的復活,表明祂已經戰勝了人類最可怕的仇敵--死亡;也表明了祂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8]如果耶穌沒有復活,那麼基督徒信的就是枉然,保羅說,他所傳的也是枉然(林前15:12-19)。保羅舉出許多人證來論復活:耶穌復活有五百個人以上看見,這些人大半都還活著,如果有人不相信,大可以去求證。所以,直接脈絡落於此。

四、形式分析
(一)文學形式
    本段經文的主要文學形式為書信,文學形態為敘事的方式。面對哥林多教會的問題,無法親臨指導或糾正,只有藉著書信來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哥林多信徒藉由書信之宣讀,在聖靈動工下,生命得更新,教會得建立。

(二)結構
   a.復活事件與福音:1-3a節。
b.復活事件為被接受之傳統:3b-5節。
c.復活事件之目擊證人:6-8節。
d.復活事件是使徒資格之基礎:9-11節。[9]
(三)發展過程
    保羅將福音與復活事件放在一起討論,一開始告訴我們若能持守福音,就必蒙上帝拯救;除非人徒然相信,也就是相信虛空的,就無法得著上帝的拯救。因此,信仰內容是很重要的。如1-3a節所述。[10]
    從3b-5節知道:福音的內容就是使徒的傳承,那麼甚麼是使徒傳承呢?就是接受復活事件。而這個事件在保羅寫哥林多前書時,已經成為教會的傳統。復活事件 早在舊約聖經就有預言(詩16:10;何6:2),而實現是在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這個復活事件是真真實實的,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對復活的記載也相當多, 而這些累積成為教會當時的傳統。[11]
 為了說明耶穌基督復活為真實的歷史事件,保羅藉由五百多人的見證來說明。這樣的說明,使得復活事件不僅是個人主觀經歷,更是多人相同體驗之客觀事 實。而保羅自己也是目擊證人之一,教會領袖雅各也是這事件的見證人。所以,6-8節讓我們肯定復活的福音是建立於上帝真實的作為。[12]
 保羅也以自己為復事件之見證人的基礎,來表明自己也是使徒。並且因未對這身份之肯定,將這樣的肯定歸於上帝之恩典,也為這恩典而更加殷勤事奉,其他使徒也是如此來見證上帝的作為與恩典。當然,保羅之如此見證是為要使哥林多教會之弟兄姐妹信而的救。如9-11節所說。[13]
(四)關鍵字研究
1. 福音
    保羅在此宣告福音的內容是:耶穌基督照聖經所說的,為我們的罪而受死,並且在第三日復活。所以,福音就是指耶穌基督所施行的救贖大功。而我們也只能靠著耶穌基督所行的,才能在上帝面前站立的住,才不會徒然的信靠。然而在此除了用名詞的「福音」
External image
,更用了動詞的「傳福音」
External image
(第一簡單過去、關身、直說語氣、第一人稱、單數),這表示有經歷就要做見證,就要宣告耶穌基督的作為,也就是說我們是福音的出口,上帝在我們身上有作為,就是祂大能的張顯,不必說我們信仰成不成熟,口才好不好,只管放膽傳講即可。[14] 2. 復活
    保羅在此的復活是用
External image
, 文法上是「動詞、完成、被動、直說語氣、第三人稱、單數」,也就說耶穌基督的復活是來自上帝的大能,這也暗指屬基督的人將來復活,是要靠上帝之大能。同樣 在基督徒信仰的建立,事起因於耶穌基督的復活,上帝的作為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祂是主動的力量。而時態是「完成式」,也就說耶穌基督復活是一直在進行到永 遠,過去、現在、未來耶穌基督復活都是我們可以經歷到的,也就是說我們天天都要經歷復活的大能。[15] 3. (顯)給…看
    「(顯)給…看」
External image
, 文法上是「動詞、第一簡單過去、被動、直說語氣、第三人稱、單數」,使用次數有5次,也就說基督復活早先是顯給人可以看見,好使人確確實實相信耶穌基督復 活。但是上帝有更廣大的啟示,需要透過聖靈進行。為了讓聖靈能降下來,耶穌基督必須升天。所以,自耶穌基督升天以後,人不能再看見基督復活的形體。因此, 在文法上用「第一簡單過去」也就是要表達此意念。也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確信使徒和早期基督徒,確實看見耶穌基督的復活,或說是復活後的基督,雖然今日肉眼 看不到。[16]
五、歷史背景
(一)作者、成書時間與地點
    在信中作者表明自己是使徒保羅(1:1;3:4-6),這是聖經內證部分。在外證方面,早期教父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亞力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坡旅甲(Polycarp)、愛任紐(Irenaeus)及特土良(Tertullian)等,都以此信為保羅的著作。凡此種 種,都指向保羅乃是本書作者。[17]

    按本書16:8的記載,保羅寫這書信時住在以弗所,那時應是冬天或是春天,因為他計劃停留至五旬節。當日以弗所羅馬帝國第二大城,在耶路撒冷被毀後成為基 督教中心。保羅在以弗所前後工作大約三年(徒20:20)。保羅寫這書信的時候,大約是公元55-56年,他也五十五歲,離開了哥林多大約三至四年。哥林 多教會眾多問題的產生,就是在這短短的三、四年間的事。按歷史來說,《使徒行傳》18:12節記載了迦流作亞該亞方伯。按羅馬人記載,他是在公元52年六 月至九月為亞該亞的方伯。這樣記保羅是在公元52年未離開了哥林多。[18]
(二)哥林多城及哥林多教會之背景
1. 在地理上
    哥林多城位於希臘愛琴海的西岸,它的東西都是海灣,陸地只有5,950公尺寬,船隻如果不想繞到南方危險的馬利亞角(Cape Malea),就會設法在哥林多轉運貨物,或者直接把船拖過這個地峽,或者卸貨換船再上貨。哥林多不但是東西方貿易的轉接要地,就是希臘南北的交通也要經 過它,因為它就位於這個地峽的頸項地帶。哥林多城在地理上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位居海路和陸路交通要道,為附近商品的轉運中心。且以產銅和製造銅器出 名。另外陶器、染料、玻璃、燈是很有名的。[19]
2. 在歷史上
    哥林多城原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據說希臘第一艘三層槳座之戰艦船就是在哥林多製造的。但是在公元前146年,哥林多領導對抗羅馬軍隊不敵,反被全然摧毀,當 地居民遭到殺戮,哥林多城變成一片廢墟。公元前44年,亦即哥林多城被毀的一百年後,凱撒大帝重建它,有新的居民聚居,新建的哥林多城市成為亞該亞省的首 府,涵蓋希臘全境。[20]
3. 在政治上
哥林多城重建之後,再度成為商業、政治上的一個重要的城市。它和腓立比一樣,是羅馬的殖民地,根據殖民地條例,該地居民都是羅馬公民,有投票權,亦 能擁有羅馬式的政府。這個新興城市吸引了羅馬帝國境內各方人馬前來居住,有退役的羅馬兵、商人、海員、猶太人、流動人口等等,富裕的、貧窮的,各色各樣的 人都有。[21]
4. 在文化上
由於迅速的發展和成長,哥林多城發展出一種虛浮的文化,追求歡樂,奢華,淫慾娛樂。哥林多變成了放蕩不羈的代名詞,「哥林多式的生活」在希臘文中已 經成了專有名詞,表示酗酒、放蕩、敗壞的生活。該地附近山上的女神亞弗羅戴特(Aphrodite)的廟宇,據說擁有一千名廟妓,每到夜間就會下山進到哥 林多城裡拉客賣淫。因為是希臘化城市,他們喜愛希臘哲學,推崇智慧。教會處於這樣的生活環境,信徒也多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難免受到一些影響,而顯出該教 會特有的問題。[22]
5. 保羅與哥林多教會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創立的(4:15)。《使徒行傳》十八章,保羅第二次傳道到哥林多時,與一對猶太人夫婦亞居拉和百基拉同住,他們都以織帳篷為業 的。他們在會堂,針對猶太人和希臘人中展開傳道工作。後猶太人抗拒譭謗,保羅退出會堂,在猶士都的家,開始獨立福音事工。他在哥林多一年六個月。新的總督 迦流上任,猶太人在他面前告保羅。迦流以公正羅馬法律,不理這一樁案件,所以保羅在哥林多順利完成他的使命。當他離開時,教會已經相當穩固,信徒大部分是 外邦人,也有貴族,但大部分是平民和奴隸,也有小部分猶太人。[23]
從哥林多前後書透露出的線索,我們可以整理出保羅一共訪問哥林多城三次,而共寫了四封信給該地的教會,哥林多前書是第二封,哥林多後書是第四封。哥 林多前書之前還有一封信,保羅曾給哥林多教會寫過信,叫他們不要與淫亂的人相交(林前5:9)。但哥林多教會的人卻誤會了保羅的意思,以為要與世俗的人隔 絕(林前5:10)。第二次訪問,是痛苦的訪問。是從哥林多後書12:14 與13:1-2推論出來。在保羅第三次佈道旅行中,他曾逗留以弗所有三年之久(徒19:10;20:31)。從痛苦的訪問回來後,保羅再寫信回去(林後 2:4-9)。這是一封「心裏難過痛苦,多多的流淚」寫的信。哥林多後書:我們知道這卷書是從馬其頓寫來的(林後2:13;7:5-7)。保羅在五旬節左 右離開以弗所,在特羅亞逗留一個時候,就往馬其頓去了。後來提多把好消息帶來。這時約在主後57 年。保羅就寫了哥林多後書,緩和之前那封痛苦的信,然後叫提多與兩位弟兄一起回去哥林多,要辦完一年前在哥林多所開始捐款的事(林後 8:10;16:24)。第三次訪問是在保羅回耶路撒冷之前,曾到哥林多去渡過一個冬天,目的是把哥林多信徒的捐款帶回耶路撒冷(林後 1:15-17;9:1-5;徒20:3)[24]

六、經文主要信息
一般人可能受自然主義或者唯物主義的影響,在聽到「屬靈的」或者「精神的」這些詞時,多少總是有點覺得這些不是實在的。比如,一說到「身體」,就認 定必須是物質的,而在「只有物質才是實在的」這種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前提下,接受復活的實在性,特別是身體復活的實在性,就很困難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 為要想在一個不承認上帝的前提下,來問如何相信一個承認上帝的主權、大能才能理解的命題,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保羅在歌林多教會的環境下,也是面對這樣的問題,所以他要透過教會傳統與個人經歷,向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說明,耶穌基督耶穌的復活是不爭的事實, 好更進一步宣告基督徒也要如同基督一樣,是肉身復活不是希臘文化的靈魂不死。也要對抗希臘文化中重視靈魂不重視身體的觀念,認為肉體本來就是低下,可以隨 意而行,不需受任何管束;這與基督信仰所說,「要遵行上帝旨意,脫去暗昧的行為,做光明子女,榮耀上帝」的觀念相左。[25]
(一)復活事件與福音:1-3a節
    保羅在此說到,他是先「承受」福音,後才能傳給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他們要用「信」來承接,也因為信才能靠福音站立得住,也要靠福音得到上帝的拯救,也 就是脫離罪和死的轄制,領受聖靈為印記,得著上帝所賜的新生命。也因為如此,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復活的展現,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才能真正有復活的盼 望,這就是福音的內容與動力。[26]
(二)復活事件為被接受之傳統:3b-5節
    說到復活,必先說到「死」,沒有「死」就沒有復活。然而死亡在人的看法是沒有心跳、呼吸,經過一段時間搶救,仍然沒有就由醫生宣告死亡。造成死亡的原因,通常是疾病或外力。
    耶穌基督的死是外力造成的,他是在十字架上受刑罰而死,而這樣的死是照著聖經所說的,因為祂要為「我們」的罪死,而且埋葬了。而這裡的「我們」是指誰呢? 在保羅寫這書信時,是指著「基督的教會」說的,也就是凡在基督裡的人(林後5:17)。關於基督的受死,舊約中《以賽亞書》53章5-6,8-9節,有清 楚的宣告。[27]
    當然耶穌基督並不是只停留在墳墓中,祂在被埋葬後第三日復活,正如舊約《何西阿書》6章2節所預言。而耶穌基督復活代表祂勝過死亡,使人不再受死和罪所轄 制如《哥林多前書》15章53-58節所說。也因此屬基督的人之地位,從有罪變為無罪,從必死的變成也會復活的。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將一切都更新了,就 是都要過去。[28]
    然而耶穌基督復活要成為一件真正的歷史事件,必須是有具體證據。這具體的證據是來自使徒們的目擊見證,包括磯法和十二使徒。這些人,我們可以由福音書和使 徒行傳的記載,看到他們經歷到耶穌復活之改變。本是膽怯、懦弱、無見識的鄉井小民,轉化為翻天覆地的使徒。若不是耶穌基督真正復活,他們是不可能有如此的 變化,肯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做見證到一個程度,命都可以不要了!要是耶穌基督沒有真的復活,這樣的犧牲是毫無意義的、是徒然的。也因為透過這十二使徒的見 證,耶穌基督的復活,成為教會的傳統。[29]
(三)復活事件之目擊證人:6-8節
    當然耶穌基督的復活事件若集中在十二使徒的見證,免不了讓然感覺這只是神祕事件,少數傳人才有資格看到。這事件的真確性,不僅讓人懷疑,也讓人覺得沒有普 遍性和拓展性,這就算不上福音,更不是像耶穌基督的所宣告的,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所以,這五百位見證人的加入,是要人感受福音的普遍性,也感受到復活是 真實且開放的福音,凡願意信的人都可以經歷到。更奇妙的是,兩個本來是與福音為敵的人(保羅和雅各),竟然也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讓人更有指標性的意 義。這也進一步向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姊妹說明,復活事件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現在正在進行的事件,是每一個受到呼召的人都可以參與的事件。[30]
(四)復活事件是使徒資格之基礎:9-11節
    保羅是因為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生命得更新,原是迫害基督徒的,轉變成為一位使徒。也就是說,保羅之所以有今日,是耶穌基督復活的緣故,他自己本身就是一 個活生生的例證。當然,耶穌基督復活的大能,是保羅遇見耶穌以後,天天不斷進行的一事件,使他感受這是上帝的恩典。也因為這樣的恩典,支持著他不斷向前, 天天向人做見證,傳揚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這是哥林多教會弟兄姊妹可以看見的。這也是向哥林多的弟兄姊妹宣告,要不是耶穌基督的復活,就每有今日的保羅。 然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上帝的愛,祂願意俯就卑微的我們,差遣祂的愛子,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隱藏祂那令人站立不住的榮光,甚至為人死,敗壞掌死權的魔鬼, 勝過死亡,從死裡復活,並呼召人成為教會,如明燈向世人張顯上帝之榮耀。[31]

、經文的應用
(一)節期講道:復活節期時可以說明耶穌基督的復活是真實的。
(二)主日講道:耶穌基督的復活大能是天天可以經歷的。
(三)小組研經:說明耶穌基督復活之真實性 。
(四)兒童或成人主日學:邀請祂們參與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件
(五)講道大綱
1. 前言:從現實生活來看復活事件
2. 經文闡釋:由哥林多當時的背景認識耶穌基督的復活。
3. 神學闡釋:由教會傳統來反省耶穌基督復活與我們的關係。
4. 生活應用:讓我們與復活的基督相遇,參與祂復活的事件。

、報告結語
復活是基督信仰的動力來源,復活的大能是我們天天要經歷的。復活的耶穌更是透過聖靈超時空與我們同在,使我們感受復活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天天可以 經歷的。不僅如此,我們成為基督教會的一分子,更是天天可以去參與在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件,這事件仍然在進行中,直到耶穌基督的再來。而因著耶穌基督的復 活,我們也有復活的盼望,因為我們是互為教會(耶穌基督的身體)的肢體,我們不復活,這復活也就不完全了!

參考書目

楊慶球。《證主聖經神學辭典》。香港:福音證主,2001。
張永信。《哥林多前書注釋 》。香港:宣道,1997。
卡森(Carson, D. A.)、穆爾(Moo, Douglas J.)。《21世紀新約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ment )。尹妙珍、紀榮神譯。香港:天道,2007。
霍桑(Hawthrome, Gerald F.)、馬挺(Martin, Ralph P.)。《21世紀保羅書信辭典》
Dictionary of Paul and His Letters)。楊長慧譯。台北:校園,2009。
Perkins, Pheme. First Corinthian.Paideia: Commentaris on New Testment. Grand Rapidas: Baker, 2012.  
Alford, Henry. Greek New Testament Vol. 2. London: Revingtons, 1865.
Murphy-O’Connor, J.. St. Paul’s Corinth. Wilmington: Michael Glazier, 1983.
Morris, Leon.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TNTC 7. Grand Rapids:
Inter-Varsity,1990.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摩西五經之名稱

1. 摩西五經─舊約開頭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因為傳統說是摩西所寫,所以將他們統稱為摩西五經摩西五經這個說法,不但指出作者為摩西,也同時指出它們雖是五卷,但實質上是彼此有著緊密的關係,可以合而為一,表達一個重要而連貫的信息

2. 律法書摩西五經又稱為律法書,通常是因為它們尤其是由出埃及記至申命記記及上帝所頒賜的許多律法

3. “訓誨書”─其實這並不是一個新的叫法,不過是要為“律法”一語作詮釋,指出“律法”一語和它所包含的律例,原不是要作為一套生硬冰冷的規條強逼人去遵守;它乃是一套情理兼備的教誨,讓愛上帝的人懂得依上帝所喜悅的途徑,在上帝面前過聖潔蒙福的生活。

摩西五經的作者

1. 如何確定聖經書卷的作者是誰?

a. 我們相信聖經乃上帝所默示,經文乃真確可信;所以書卷作者在上帝的默示裡的自稱自可信的;

b. 如果作品有說明作者是誰:

1)我們接納作者的自證:作者有時會說明是誰寫了該書卷(例如新約的書信)。

2)補充從經文看內證,看書卷內容如何自證它的作者是誰

a)例如:書卷的用語、神學思想、生平事蹟自述……等;

b)書卷的用詞遣字不是絕對的證據,因為同一個作者在不同的處境裡,面對不同的問題,在文法用字、思想表達上,仍會有相當的彈性。

3從猶太傳統教會傳統看外證

a)書卷的標題(例如舊約先知書開頭的標題)雖然已放在經文裡,其實也算是外證,是傳統對書卷作者的見證;

b)不錯,猶太傳統教會傳統等外證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傳統有時甚至會說法不一致);

c但若跟作者的自證吻合,可作有力的支持

c. 如果作品沒有說明作者是誰:

a)我們要從經文看內證,看聖經如何自證它的作者是誰;

b從猶太傳統教會傳統看外證─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應該盡量尊重

c)從上述分析而作的結論不應違反或破壞聖經的信仰

2. 誰是摩西五經的作者?

a. 主張一:現時的摩西五經,如它所是的包括所用文字和寫作形式;除了例如關於摩西的死三十四和對摩西的評語如民十二3〕),全部都是摩西所寫(保守的看法);

b. 主張二:多位不知名的編修者,經過多時多次多方對經文作出整理修訂而成(批判的看法);

c. 主張三:一位不具名的作者,將摩西和以色列人的經歷編理而成(可以是從不信批判或保守信仰的立場來持這主張);

d. 回應:

1最有可能誰是摩西五經的作者

a)我們不接納批判、不信、破壞信仰的看法。我們相信摩西五經是一人之作;

b)雖然五經沒自稱出自摩西,不等如它一定不是摩西之作

c舊約不少書卷是以第三身來寫的

2)我們仍然可以說摩西是摩西五經的作者

a猶太人的經典他勒目(Talmud, Baba Bathra 14b)說摩西是摩西五經的作者;

b)猶太人傳統補充說,摩西五經最後8節關於摩西去世的經文是由約書亞所補記(Talmud, Baba> Bathra 14b);

c摩西顯然會在事奉裡下有關的資料並且他大概不會只是留下許多零碎的片斷,他應該將他的經歷,和上帝給他的吩咐和指示,卷書

d)若論誰有資格和能力寫下摩西五經的內容,摩西會是最有資格和能力的人;

e後人當然可以在需要的地方,作出適切(但限度)的補充

3)我們說摩西是五經的作者,並不是證明了摩西是五經作者;而是基於傳統和理性的分析,我們仍舊可以相信摩西是五經作者

3. 摩西五經作者跟聖經的真確性

a. 摩西五經實在並無作者的自證自稱,所以不接納摩西為五經作者的人,理論上並不等同他認為聖經有錯;只要他的釋經結論不違反或破壞聖經信仰,他的釋經就不一定是有問題的;

b. 但如果不接納摩西為五經作者,繼而不相信五經的內容,那就顯然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立場了。

4. 對學者批判式研究的回應

a. 批判派學者曾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舊約(參前文“舊約研究概論”裡有關的討論)

1來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或稱底本學說Documentary Hypothesis

2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

3傳統批判(Tradition Criticism

4編修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

b. 關於“申命記學派/申命記神學”,也參前文“舊約研究概論”裡有關的討論;

c. 究應有的前提、態度

1)雖是研究聖經,批判學者卻通常不以聖經為上帝權威的啟示,視之為不過是以色列人傳統的產品,因而不信的研究,達致不信的結論,這是很可惜的;

2)雖然“批判”一語本是中性,批判本身的價值和意義要看從事批判的人用甚麼態度來批判,從而決定那是惡性的批判還是良性的批判

3)但在聖經研究的歷史裡,由於批判的學者許多時候都是在從事破壞聖經信仰的惡性批判,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是少用“批判”一語來形容我們的釋經研經工作為妙;況且,“批判”一語總是給人一個感覺,我們是將聖經放在人的權威之下;

4)不錯,我們要敢於面對問題,敢於針對問題來作研究,但不是用批判(不信、惡性批判)的態度來處理。在信仰的前提下,我們是服在上帝的啟示之下來認識賜啟示的上帝,以及是在信心裡來研究上帝所賜的啟示。

摩西生平

1. 我們接納以色列人在主前十五世紀出埃及的日期

2. 摩西在世120申三十四7,在主前1445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有四十年的日子主前1445-1405,所以推算摩西在世的日子主前1526-1405):

主前1526年,出生於埃及一個利未人的家庭裡

主前1486年,逃避法老離開埃及到米甸

主前1446年,在何烈山蒙上帝呼召、返回埃及

主前1445年,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主前1405年初,死在摩押平原的尼波山上

3. 摩西一生以信心(來十一24-30)和忠心(來三5)來事奉,值得我們學習。

4. 摩西晚年一次忽略了要在百姓面前尊重上帝,導致最終未能進入迦南(民二十2-13),卻成為我們很大的鑑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