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為何要研究預言

    多年來,學者對於如何解釋聖經預言都有不同的主張,但聖經其實已提供一些研究預言文學的原因。

1. 預言安慰人心
   
保羅向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保證,已死的信徒會比那些還活著的聖徒更先被提,他寫道「所以,你們當用這些話彼此勸慰」(帖前四18)。保羅這個資訊帶來安慰和鼓勵。
     
耶穌在摟房裏,以「你們心裹不要憂愁」(約一四1)數語,帶出他將要回天家的資訊。當門徒聽到耶穌說:我會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裏」(3節;參一七24),毫無疑問地,他們得了安慰。

2. 預言安定人心
     
我們的世代充斥著不道德、暴力、不安、仇恨及漠視屬靈事情的情況增加,然而真正可怕的日子尚在後頭(提後三1-5)。雖然如此,基督徒還是可以安心,因為上帝知道和掌握未來。因此,基督的再來又被稱為「盼望的福」(多二13),能為屬他的人帶來福他。

3. 預言改變人心
     
    在使徒行傳中,使徒講了幾篇道,其中包括上帝對未來的計畫,結果有許多人信了主。彼得在使徒行傳三章十二至二十六節的大部分資訊都是印證耶穌如何應驗舊約的預言。「聽道之人有許多信的」(徒四4)。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講道,結束時肯定地說上帝「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一七31)。因著保羅的資訊,結果有一些人信了主(34節)。
     
    當保羅被軟禁時(徒二八30),他仍傳講上帝國的道,並且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31節)。在本世紀,亦有許多人因為聽到有關預言的講道而信了主。

4. 預言潔淨人心
     
信徒明白到主可能隨時回來,這促使他們過討主喜悅的生活。保羅說完「盼望的福」之後,便立即提到主的心願是[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二14)。信徒若是嚮往新天新地,就應該「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彼後三14)。約翰確定地說「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他還說:「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約壹三2-3)。

5. 預言激勵人心
   
由於人生短促,主亦很快再來,如保羅所說,是「在一霎時,眨眼之間」(林前一五52)便會發生的事,因此信徒務要「堅固」,不能因任何事而搖動,並且要「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一五58)。因為每一個信徒都必會「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林後五10),所以我們應「勸人」歸向主,使他們得著救恩(林後五11)。「原來是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促使我們採取行動(林後五14)。

6. 預言說明將來的事
   
聖經的預言詳細地描述了許多上帝會在將來成就之事。這些事在聖經中比比皆是,呈現了上帝將來對教會。世界、不信的人、列國和撒但的計畫。

無千禧年派的釋經基礎

1、教會中的國度
   
無千禧年派的釋經系統假設上帝的國度今日已在教會中得到彰顯。奥古斯丁是首先提出這觀點的人。

2、上帝子民的合一
   
既然上帝一直在他的國度中統治,而他的國度現在又於教會中彰顯出來,無千禧年派人士便下結論說,上帝在歷世歷代中只有一個整體的計畫,就是為上帝的子民(不論是摩西時代之前或之後的人)提供救恩。這個計畫是由三個約完成的:

第一是工作之約,亦即上帝與亞當所立的終,上帝應許亞當,他若順服便得生命,若不順服就會死亡;

第二是救贖之約,亦即三位一體上帝之間彼此所立的約,決定提供救贖;

第三是恩典之約,上帝與被揀選的罪人立約,藉此賜下救恩。

3、以色列和教會
   
    由於有一個為了各時代「上帝的子民」而設立的救贖計畫,因此在上帝的心意中,以色列和教會並沒有獨特的「計畫」,他們共用這延續不斷的計畫,所以上帝給以色列的應許亦適用於教會。

    如阿裏斯(Allis)所說:「在靈意的解釋來說,千禧年在基督徒的教會中已經實現了。」

4、將預言「靈意化」
   
    究竟給以色列的應許(有關地士、國家及主權,參創一二2,一五18-20及撒下七12-16)和上帝國的應許,與教會有何相關?無千禧年派將這些預言「靈意化」,目的是要明白預言中所謂的「屬靈意義」。他們認為以賽亞書十一章六至九節有關猛獸會被馴服的應許,是指一種屬靈的改變,正如大數的掃羅從一個殘暴的迫害者,變為一個順服跟隨基督的人。

    然而,在預言找「屬靈意義」,並將之與教會扯上關係,就是不以正常的意思解釋經文。無千禧年派人士駁斥說,儘管新約常不按字面意義去解釋舊約,但預言是可以靈意化的,因為預言包含很多比喻及象徵語言。此外,聖經的偉大教導是屬靈的,而非屬世的。

前千禧年派的釋經基礎

1、經文正常的、文法上的解釋
     
    對於前千禧年派來說,正常的解經方法,就是按字面意義來解釋基督的再臨,在地上建立他的政權一千年的應許。他的國度現正存於天上(徒二八31 ;羅一四17 ;林前四20 ;西一13),但在基督再次降臨世界時,這個國度會在千禧年中彰顯於地上。信徒屬於上帝現在的國度或統治的一部分。(約三35

2、以色列國與王在應許之地
   
    因為上帝應許以色列成為一個大國、可以被招聚及得地為業,有彌賽亞王統治他們。這些應許是無條件和尚未實現的,待將來必然會應驗。這可見於三個聖經盟約的本質一一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新約。

來利(Ryrie)指出這種釋經法的重要性:
   
1)亞伯拉罕之約是否應許以色列國度永遠存在?如果是,則教會並沒有實現以色列的應許,反而以色列國還有尚待應驗的未來;

2)亞伯拉罕之約是否應許以色列永遠擁有應許之地?如果是,則以色列將來必擁有一塊他在歷史上從未完全擁有過的地士。

3、以色列和教會
   
    由 於以色列仍未在彌賽亞王統治下擁有應許之地,這應許便沒有轉移給教會。因為教會是從五旬節開始,他與以色列國分開了,所以不能繼承以色列的應許。因此文法 解經將以色列和教會明確地區分出來。教會現在並非擁有以色列的應許地巴勒斯坦。新約時代,自從教會開始至今,未得救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與教會之間,仍然是有 所區別(林前10:32)。

4、釋經的一貫性
     
前千禧年派堅持認為其釋經原則是前後一致的,他們沒有以正常的意思解釋非預言的經文,並且將預言靈意化、不按字面意義解釋。

解釋預言應遵守甚麽原則

1、根據釋經系統的正常原則--歷史、文法、文學解經
   
解釋預言時要考慮歷史 因素,即考慮先知當時的文化背景及情況。先知代表上帝說話,負責將來自上帝的資訊傳達出去。先知通常論說他們那個時代的狀況,有時會指出上帝在不久的將來 有何作為,有時也會預測一些在很久以後才會應驗的事情。換言之,上帝的話並非離開歷史的潮流而獨存,即使是保羅那有關教會被提的講論(前四13-18),都是針對帖撒羅尼迦信徒正面對的問題而發出的。當信徒正在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 tian)統治下遭受逼迫時,使徒約翰便寫了啟示錄給他們。當第一世紀的基督徒讀到上帝的計畫,其中包括基督將在地上建立治權,毀滅他的敵人時,得到極大的安慰;自此之後,每一世代的信徒亦在這資訊中找到同樣的安慰。
     
摩西、撒母耳、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但以理,以及由何西阿直到瑪拉基的十二個先知,還有新約的先知,都是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傳講上帝的預言。

2、按字詞正常的丈法意義去解釋預言
     
    聖經沒有任何一處指出當我們讀到經文的預言部分時,可以不理會字詞和句子的正常意義。預言文學跟非預言文學一樣,應按文法的準則來解釋。
     
    我們應當按照預言的字句來解釋預言的應驗。以賽亞提到千禧年時說,許多人的壽數會超過一百歲(賽六五20),我們沒有理由不按正常的文法意義來解釋這個預言。接著的一節(2l節)說:「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經文中也沒有任何地方暗示應將建造房屋象徵化。
     
    當然預言的經文運用了許多象徵和比喻,但這並非表示所有的預言均為象徵或比喻。我們應先假設每個字都以正常意義來解釋,除非經文指明用了修辭手法或象徵,否則不應尋求更深一層的神秘意義。
     
    有些預言是以聽眾的回應為條件,然而也有預言是無條件的。在創世記第十五章中,當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時,他單獨承擔責任,並在他所劈開、分成兩半的祭牲肉塊中間經過(創一五12- 20)。上帝應許將那塊土地給亞伯拉罕後裔時,沒有附帶任何條件。重申亞伯拉罕的約亦顯明這個約是「永遠的約」,「迦南全地」將屬於他們,作為「永遠為業」(創一七7-8)。同時請參考創世記十七章十三、十九節,二十六章二至四節,二十八章十三至十五節;歷代志上十六章十六至十七節;詩篇一○五篇九至十節,可見此約的性質是永恆的。
      
    由於以色列還沒擁有創世記十五章十八至二十一節所清楚劃出的疆土,我們便應將亞伯拉罕之約視為無條件的、尚待成就的應許。

3、考慮能辨認比喻及象徽語言的文學因素
     
    聖經的第一個預言是記載在創世記三章十五節,其中包括修辭用語。「你要傷他的腳跟」,預言撒但會傷害夏娃的後裔,包括大部分的人類及其後基督的受難。接著女人的後裔基督要「傷你(撒但)的頭」,擊敗撒但,這可能運用了舉隅法(synecdoche),用部分來代表全體,以撒但的「頭」來代表撒但。基督在第二次再來時便會成就這預言。
     
    約 翰在啟示錄一章十三至十六節形容榮耀的基督時,使用了幾個明喻,比喻詞有「如同」、「好像」。啟示錄中正有許多修辭手法,例如隱喻、借代、擬人法、誇張法 和反問。啟示錄十八章五節便是一個誇張法的例子:「因他的罪惡滔天。」啟示錄十三章四節包含了反問:「誰能比這獸?」另一個反問可見於十八章十八節:「有 何城能比這大城呢?」
     
    聖經預言文學中大部分是記載先知在異象中所見之事,稱為「啟示文學」(apocalyptic literature),包括以西結書、但以理書、部分撒迦利亞書,以及大部分敵示錄。[“Apocalyptic”源自希臘文“apokalypsis”,在啟示錄一章一節譯為「啟示」(revelation),意為上帝所揭露的事。]

    大 多數的啟示文學,是先知在以色列本土以外的地方寫成的:以西結及但以理在巴比倫,使徒約翰在拔摩海島。撒迦利亞雖已由巴比倫返回耶路撒冷,但他寫作的時候 以色列仍然受外邦人的統治;他於大利烏王第二年,即主前五二○年寫下了前六章的預言;他又於大利烏王第四年,即主前五一八年寫下了後來的預言(亞七至一四 章)。這些效示的作品能激勵、鼓舞正在受壓迫的上帝的子民。

    啟示文學除了在被擄時期或受外邦人壓迫時期寫成之外,還有四個特徵:

1)由詳盡的異象構成的預言;

2)包含許多象徵;

3)天使時常出現於異象之中,並解釋異象;

4)包括描述久遠的未來資訊。

    預 言文學中大量的象徵語言,使解釋預言分外困難。這亦導致許多解經學者有這樣的假設:預言中有部分是象徵性的,因此預言的全部內容都帶有象徵意義。這是一個 錯誤的假設。若我們依循正常文法的基本釋經原則,則我們便會理解到預言文學和其他形式的聖經文學一樣,是應該按著其正常的、普通的字面意義來解釋的,除非 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持,才能按比喻或象徵來解釋經文。

    例 如啟示錄八章一節記載天上寂靜「約有二刻」,沒有理由不按字面意義來解釋,也沒有理由不按字面意義來理解第七節的「雹子與火攙著血」。約翰在同一節寫道: 「地的三分之一和樹的三分之一被燒了,一切的青草也被燒了」;同樣,在最近的上下文中,沒有一處指出這些字不應按普通的意義來理解。然而,在同章的第八節 寫道:有彷佛火燒著的大山扔在海中」,由約翰的用字看來,他不是指一座真實的山。

    若 經文按普通意義來解釋,是不可能或不合邏輯時,則表示該段經文運用了修辭手法。因此第十節裏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眾水 的泉源上」,很可能不是一顆真實的星,因為我們知道所有的星球都比地球大;有些人認為這顆[星]可能是一顆流星。第十二節記述一位真實的天使吹號角,那顯 然沒有理由不將日頭的三分之一、月亮的三分之一及星辰的三分之一解釋為真實地遭到擊打。然而下一節(13節)說到一隻鷹大聲說話,因為鷹不會說話,所以這顯然可以理解為象徵語言。淫婦顯然不能同時坐在七座山上(一七9),因此我們可以斷定那些山是象徵性的。事實上,在同一節中已有解釋:那七座山代表七位王,亦即表示他會控制七位王。根據第十四節,有十王
「與羔羊爭戰」,從其他經文可知羔羊是指耶穌基督(約一29 ;啟五6-13),因此這是象徵,然而「爭戰」(一七14)卻應是真實的爭戰。

    預言文學中的數字又當如何解釋?有一個作家建議:「聖經中幾乎所有數字都具有象徵意義(七印、七號、七碗等;十四萬四千個以色列人;四十二個月/一千二百六十日/三年半),難道一千年不應視為一段很長的時間,而非實際的一千年嗎?」

    但 是這些數字果真都是象徵嗎?它們真的不是普通的真實數位嗎?若七、四十二、一千二百六十非真實的數目,則十一章三節所提到的兩位見證人又如何呢?若一千不 過是指一個很大的數目,則十一章十三節的七千人又指甚麽呢?我們根據甚麽來說那七千不是真實的呢?若一千果真是一個很大的約數,那麽四位天使(七1)及七位天使(八6)是否指很少的數目?若啟示錄中的數字果真沒有正常的、真實的數字價值,那麽對正常的文法解經原則有何影響?七章五至八節明明指出那十四萬四千以色列人是由以色列十二支派中各取一萬二千人集合而成,我們怎能說那是一個象徵數字呢?
     
    新後千禧年派人士(neopostmillennialists)也傾向於將啟示錄中的數字象徵化。例如奇爾頓(ChiIton)說敗示錄二十章四至六節的一千年是指「一個很大的約數……代表『眾多』的意思。」
     
    許多無千禧年派人士推論啟示錄既然是一卷極度象徵化的書卷,其中大部分的預言文學應不單按字面解釋,而是加以「靈意化」。阿裏斯支持此論點,說:「上帝是靈,聖經中最寶貴的教導均為屬靈的教導。」

    聖經中的確涉及許多屬靈的事實和真理,但不能根據這點將預言文學靈蒼化,不按照正常的文法來解釋經文。例將「錫安的民」(亞九9)解釋為教會是沒有根據的。該節的其他部分指到他們的王基督「騎著驢」也應該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因著其連貫性,錫安的民及耶路撒冷的民都指猶太人,而非教會。

    有時無千禧年派會反駁說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在屬靈上已實現於教會之中,因為現在的信徒稱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加三729 ;參羅四11 ;加三914)。這些經文指出自亞伯拉罕開始,信徒都是因信得救,正如亞伯拉罕因信稱義一樣(羅四1-391316-17),就這一層意義而言,所有信徒都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我們因信蒙恩得救,正如亞伯拉罕一樣,故此我們在靈性上與他相連,此事實絕對不會使亞伯拉罕肉身的後裔那得應許地為永遠產業的應許失效。

4、預言焦點主要在於彌賽亞及其統治權的建立
   
    這原則和以下四個原則均與聖經是上帝寫的書這個定理有關。既然聖經的作者是上帝,若說聖經預言是集中於基督第一次及第二次的降臨,自然不足為奇。正如天使對使徒約翰說:「預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啟一九10),預言的目的是見證耶穌基督,使它得榮耀。他第一次降臨,目的是要在地上建立統治權,但以色列民族卻棄絕他(約一11),因此他說上帝的國必從他們中間奪去,賜給將來的世代(太二一43)。耶穌對們徒說:「他必須先受許多苦,又被這世代棄絕。」(路一七25
      
    聖經清楚地指出耶穌會再來,在地上建立他的統治權。他現正在天上掌權,但當他親自再來時,他的統治將會彰顏在地、上。詩篇將他描述為將要進到耶路撒冷城門的「榮耀的王」(詩二四7-10)。根據以賽亞書九章六至七節,世界的政權會落在他的肩頭上,他會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他是大衛公義的後裔,他必「掌主權,行事有智慧,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耶二三5)。出生於伯利恒的耶穌,「在以色列中……作掌權的」(彌五2),「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彌四7)。撒迦利亞說:「他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上」,他「必降臨」,「必作全地的王」(亞一四4-59)。
     
    歷史的發展,是根據上帝所定的計畫前進的,基督再來時便到達終點。他繼而在地上統治一千年,接著便是建立新天新地的永恆國度。顯而易見地,我們若將上帝的國度變為僅是主在人心靈中的統治,又或認為他的國度就是信徒的永活不死,那些見解均是錯誤的。

5、認識「縮簡」(foreshortening)的原則
     
    先 知們預見基督的兩次降臨,就如同兩座中間隔有低谷的山峰一樣。他們可以看見山塞,卻不見其中的低谷。若由我們的觀點來看,我們回顧便會發現基督第一次與第 二次降臨之間有時間差距。舊約常常將基督兩次的降臨混為一談,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至二節便是例子。主在拿撒勒會堂宣讀此段經文(路四16-21) 時,他讀到第二節中間「報告耶和華的恩年」便停住了,並沒有繼續讀完「和我們上帝報仇的日子」,後者顯然是指主在第二次降臨時,會向他的敵人報仇。以賽亞 書九章六至七節是另一個例子。第六節的前半段是指耶穌的出生,而第六節中段至第七節則提及政權將落在他的肩頭上和他必在大地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此指向 他的第二次降臨。
     
    舊約先知未能分清基督兩次降臨的事件,亦不明白那將如何展現。就加彼得所說:「論到這救恩,那預先說你們要得恩典的眾先知早已詳細的尋求考察,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裏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甚麽時候,並怎樣的時候。」(彼前一10-11
     
    「先知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於藉著異象啟示出來的事,其中大部分是他們一無所知的。因為預言縮簡的關係,先知可能只見到頭尾的事件,對於中間的事件則無任何頭緒。」

    約珥預言在主耶和華的日子(珥二28-32),聖靈將被澆灌在以色列人身上。當彼得在五旬節講道時,他指出當時聖靈的降臨「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徒二16)。然而,這只不過是部分的應驗,因為約珥不但預測到聖靈的澆灌,同時也預言人民要作異夢、見異象,且有非比尋常的奇事「在天上地下」顯現出來。顯然「血、火和煙柱」及[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珥二30-31)並未發生於五旬節,因此這都是未來才應驗的事件。故此在五旬節時,約珥的預言只是部分應驗,而最終的應驗則有待未來。我們最好將此視為「部分--終極的應驗」 (partial-final fulfillment),而非「雙重意義」(double mean- ing)或「多重應驗」(muItiple fulfillment)。一件事件,是另一件更大的、終極的事件的預兆。

6、尋求上帝在經文中固有的解釋
     
    有時聖經預言本身已包含了解釋。先知看見異象的時候,通常都會有一位元天使從旁解釋,這些都記錄作啟示文學。在但以理書第二章,尼布甲尼撒夢中大像的金頭代表尼布甲尼撒王(但二37-38),銀的胸膛和膀臂代表繼巴比倫帝國而起的瑪代波斯國(39節),銅的國代表下一個國,即希臘(39節),從山而出的一塊石頭代表上帝的國度(44-45節)。
    
    一位天使向但以理解釋那第四獸(亦即第四國)的十角代表十王(但七24)。雙角的公綿羊代表瑪代和波斯王,公山羊則代表希臘王;公山羊兩眼當中的大角,就是希臘的頭一個王(但八20-21)。撒迦利亞在異象中見到坐在量器中的婦人,
代表以色列人的罪惡(亞五6)。
     
    滕慕理(Tenney)指出啟示錄有數個象徵都已有了解釋,其中包括七星代表七個教會的使者(一20);七燈檯代表小亞細亞的七個教會(一20);七盞火燈代表上帝的七靈(四5);香代表眾聖徒的祈禱(五8);大龍代表撒但(一二9);獸的七頭代表七王(一七9);獸的十角代大十王(一七12);淫婦坐的眾水代表「多民、多人、多國、多方」(一七15);淫婦所代表的大城(一七18),即是十八章二節的巴比倫。
     
    啟示錄中也有些象徵是沒有解釋的,那些包括一塊白石(17)、柱子(三12)、二十四位長老(四4)、兩個見證人(一一3)、身披日頭的婦人(一二1-214)、酒酵(一四19-20,一九15)。然而,有些象徵是可以根據當地的風俗來解釋的。
   
    例 如,白石可能是用作投票的選票,或是在免費娛樂時當作票根的小石,也有可能是審判官在宣判犯人無罪時所投擲的小石。同樣地,柱子可能是指那些在羅馬神廟中 用來支撐屋頂或裝飾門廊的柱廊。因此,每一位信徒都被喻為穩重莊嚴的柱子,只不過它們不是在羅馬的神廟中,而是在上帝的殿中。

7、比較平行的經文
   
    因 為聖經中有許多經文在寫成之時是預言性的(約有四分之一),又因為它們全都是聖靈所默示的,故此當我們看到這些預言的經文並合成一幅連貫的未來圖像時,實 在無須大驚小怪。這些即將發中的事件的所有細節,彼此不會出現矛盾。啟示錄第十三章與但以理書第九章彼此關聯,故應對照研讀,而約珥書第二章結尾的經文應 啟示錄第十九章對照研究。以賽亞書第九及二十四章、約珥書第二章、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及啟示錄二十章一至十節等多處記載了千禧年的經文,亦應同時考查。

    薛弗雨(Chafer) 指出舊約有七個主要的預言主題:有關外邦人、以色列國、以色列的分散及歸回、彌賽亞的降臨、大災難、耶和華的日子及彌賽亞國度的預言。接著,他又指出新約 預言的主題包括新的教會時代、上帝的新計畫、以色列國、外邦人、大災難、撒但及邪惡勢力、基督第二次再來、彌賽亞國度,以及永恆的國度。這些事件都是和 諧、不存矛盾的,並在上帝的默示之下互相配合,成為一幅連貫的未來圖像。

8、尋找已實現和尚未實現的預言
   
    如前所述,我們必須知道,約珥書第二章結尾的經文,只不過是部分應驗在五旬節中;約珥書二章十八至三十二節最終的應驗,則要等到基督在千禧年統治的時候。

    既然聖經是上帝寫的書,我們自然會期望它是前後一貫的。這意味著既然有些預測按照字面意義實現了,我們則可以預期那些尚未實現的預言,亦會同樣地按照字面意義應驗。「事實上,那麽多的預言已經按字面意義應驗了,這使我們確信尚未應驗的預言也將會同樣按照字面意義應驗。」

    總而言之,下列的問題是我們在研讀聖經預言時應該問的:

      1.何為有條件的?何為無條件的?

      2.何為象徵性的?何為非象徵性的?

      3,何為已應驗的?何為要等到將來才應驗的「遠」預言?

      4.甚麽是上帝已在經文中作出解釋的?

      5,甚麽是在平行的經文中找解釋?
     
    研究預言雖會出現某些困難,在屬靈上卻能帶來極大的祝福。每位信徒都應「愛慕他顯現」(提後四8),亦即嚮往他的再來。正如使徒約翰在聖經未後所說:「主耶穌啊!我願你來」(啟22:20

聖約神學與時代神學有甚麽差異

    聖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是一個人以恩典之約為中心的神學系統,是上帝為蒙揀選的罪人提供救贖恩典的盟約。大部分的聖約神學家都是無千禧年派的,但也有部分是屬於前千禧年派的。

    聖約神學最主要的三個信條為:

1)「教會」包括上帝在每個時代所救贖的人,不單是在五旬節到被提之間得救的人。

2)亞伯拉罕之約、大衛之約及新約都在現代實現了。前千禧年派的神學家則認為雖然這三個盟約有某些層面可能已在現代實現了,其餘的都要待將來才可實現。無千禧年派人士則如聖約神學家一樣,否認這些盟約會在未來實現。

3)上帝計畫的目的是拯救,即以救贖人類為目的。
     
    時代神學主要包括兩個概念:

1)教會與以色列截然不同,

2)上帝計畫的目的是滿有榮耀的,就是使他自己得到榮耀(弗一61214)。

    首先,教會與以色列民族不同,是因為兩者有不同的特徵。保羅書信中提到上帝在一個時代裏使信主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同為基督身體的肢體,這奧秘在舊約時代沒有人知道(弗三5-6)。 在舊約,自摩西之後,上帝主要接觸的對象是以色列民族,但今天則是教會,這教會包括同在基督身體內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三節說到信徒受洗 歸入基督的身體,而十章三十二節則提到以色列民族與教會是有所不同的。將來的時代或政權,就是將要來臨的千禧年國度(弗一10)。羅馬書十章一節亦提到以色列國是一個獨特的群體。
     
    教會與以色列有所不同,不僅是因為具有不同的特徵,也因為有著不同的時間。教會時代姑自基督的復活(弗一20-22)及升天(弗四7-12)。現代所有信徒都受洗成為基督的身體(林前一二13),所以當聖靈開始施洗事工的時候,就是教會時代的開始。彼得說外邦信徒在哥尼流家中「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徒一O47),「聖靈便降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徒11:15)。彼得指出猶太人已經領受聖靈,又說聖靈降臨在他們身上「正像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追述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二章的五旬節事件。顯然,他所指的就是這事件,因為主在升天之先已說他們會領受聖靈(徒一8)。

    姑自五旬節的教會,是一個特別的計畫,將現今世代與以色列民族領受律法的時代區別出來。以色列民族曾得到特別的應許,而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則得到另一種應許。當然,每個時代、每個人都是藉信心得救,而非靠行為得救。

    此外,在頒佈摩西律法之前,上帝治理世界的方式,與祂頒佈律法之後的有所不同。創世記第三章人墮落之前的安排也不一樣。因此,在聖經中最少可以找出五個不同的時代。

    現代主義者一貫的釋經方法,認為釋經系統最重要的基礎在於正常的文法解經法。這個解經基礎引致以色列及教會之間的時代差異。

    拉瑪徹(Radmacher)說:「字義解經……是時代主義的基礎……無疑地,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強調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區別。」

    來利亦提到這一點:「若唯一正確的釋經原則是按普通、正常的方法怯解經,並持續不斷地應用此原則,會使人變成時代主義者。人愈相信字義解經,便會愈堅守時代主義。」

    若按以色列及教會本身一般的字面意義來看,他們分別是不同的畫體。以色列只表示以色列民族,從來不曾與教會這個名詞混淆,而教會這個詞在聖經中也從不是以色列的同義詞,或可以與之互相替代。

    之前曾經提過,時代神學的第二個概念是上帝的榮耀計畫。儘管聖約神學家承認上帝的計畫是要為祂自己帶來榮耀(藉著現在的恩典之約),但他們似乎更加強調主的救贖目的。例如霍基瑪(Hoekema)述說上帝國度的目的「是要從罪中救出上帝的子民。」

    時代主義者也強調上帝藉信心統一各個時代的救贖計畫,但同時他們高舉上帝的榮耀,視之為統一所有時代的基本原則。換言之,上帝在每個時代的計畫或委託,是為了要使他得榮耀。

    聖約神學家及時代主義者都強調上帝的榮耀(doxology)和救贖(soteriology),而時代主義者指出上帝在每個時代的最高目的是要榮耀他自己。他成就此目的之主要方式,是(在每一個世紀)藉著信帶來救贖,但最終的目標則是他的榮耀。

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腓利門書鳥瞰

一、背景
著者是保羅︰寫書日期約在主後64年,是從羅馬的監獄中寫來的,
腓利門是一個基督徒,是屬歌羅西教會的信徒。他是一個很有錢的人,教會就在他家中聚集。似乎他是保羅的密友。
寫書的緣由︰腓利門的奴阿尼西母偷了他的財物而逃到羅馬。當他在羅馬的時候為保羅所遇。在阿尼西母接受了基督以後保羅告訴他一定要回到他主人腓利門那裡去。
於是保羅寫了此信給腓利門,求他饒恕阿尼西母,並托他將這信帶給腓利門。
二、題旨
這封書信純粹是屬於家務的私人書翰。在保羅所寫的許多書信中這封信還被保存,為的是造就我們。其中的教訓表明上帝的恩典,在一個基督徒心中所顯出的愛憐、溫柔和誠實。
三、主要分段
問安(13);腓利門的品格(47);為阿尼西母代求(821);結束(2225)
四、本書特征
“亞腓亞”(2)無疑是腓立門的太太;“亞基布”或許是腓利門的兒子,不然就是本地的一位主內同工。
十一節的阿尼西母是“有益處”的意思。
十五節所說的“永遠”暗示著我們地上的友誼要擴展到永世裡。
本書信完全表顯出保羅的圓通老練,敏感周到,又客氣又溫柔,懇求腓利門收納阿尼西母,“如同收納我一樣”。
至於腓利門如何收留阿尼西母,聖經沒有提到。但據傳說,腓利門果真照保羅所求的,不但收納了阿尼西母,而且又釋放了他成為自由的人。
根據遺傳阿尼西母後來作了希臘城底利亞教會的監督。
五、大綱
問安(13)
感謝(47)
目的(821)
保羅
阿尼西母
弟兄之愛
結束(2225)
釋放的希望
結語問安
六、特殊教訓
保羅稱自己“為耶穌基督被囚的”,並非是羅馬政府或尼祿的囚犯。這就是說,上帝把他放在羅馬乃是為了特別的見証(腓一21)
腓利門不但是一位主內弟兄,他也是一位親愛、寬仁大度上帝之良僕。無疑他在歌羅西的工作範圍很廣,造就的人也多。保羅與阿尼西母的關係就叫我們看出一切在基督裡的信徒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保羅稱阿尼西母為“兒子”(十節)
雖然阿尼西母信了主,作了基督徒得了自由,但保羅仍然把他送回到他原來的主人那裡。基督救恩的神跡並非在產生革命,乃是內心的完全重生。
保羅應許“償還”阿尼西母所偷去的財物,乃是新約中感人至深的事(十八節)
保羅要去訪問腓利門的應許(廿二節)在他頭一次與第二次在羅馬坐監之間得以實現。
七、鑰訣
本書透徹表明福音如何在人心中作工及其在行為上所結的善果。

猶大書鳥瞰

一、背景
著者是猶大,主的弟兄(可六3),古代教會領袖雅各書著者的親弟兄。
寫書日期約在主後67年。猶大書在許多地方與提摩太後書,彼得後書相似,都是論到教會中有增無已的背道。
寫書的緣由︰猶大似乎要詳述“共得的救恩”(三節),包括他個人對於主耶穌早年在世生活的認識,此時他把這個意念放棄,遂寫了這封書信來揭發教會中背道的情形。
這是給各教會的一封公開信,或許首先致書給那些接受彼得書信的教會。
二、題旨
我們是“為真道爭辯”。
使徒時代末期在教會中有許多假師傅起來,迷惑人吸引人跟從 他們。這些偷進人家,牢籠婦女的假師傅的教訓就是隨從無味的猜測與哲學,許可他們的弟子過一切放蕩無度的犯罪生活。其中的惡劣教訓之一就是說,上帝太仁慈 了,他不會刑罰犯罪的人。為了暴露此項虛偽教訓,猶大特別寫了本書。
三、主要分段
引言與寫書緣由(14);背道之可能(57);假師傅的描述(819);安慰與確信(2025)
四、本書特征
猶大書與彼得後書很相似。所不同的,就是彼得論到背道之必至,然而猶大是說背道已經出現了。
讀猶大書所得的頭一個結果,就是感覺到罪惡的可怕。或許這是新約中最有力的一段。
猶大提及他與雅各的關係(1),這或許是給他所寫的書信加上一些重量,令人尊重其權威。雅各是耶路撒冷大會的主席,是當時教會中一位顯著的人物。
關於主耶穌的早年生活,猶大必知之甚詳,又饒有興趣。但聖靈禁止這種啟示,並沒有叫猶大予以發表,只是著重基督的傳道工作,受死於十字架上及從死裡活。
五、大綱
引言(14)
普遍的背道(510)
描述與應用
個人的背道(1116)
描述與應用
勸勉(1723)
結束(2425)
六、特殊教訓
猶大所用可怕的形容詞並不是描寫世上的惡人,乃是說到教會中的假師傅。
論到基督再來最早的預言就記載在這裡,而且是指著挪亞說的(1415),他活在主前三千八百年。
九節是說到天使長米迦勒為摩西安葬之事同魔鬼有所爭辯。
七、鑰訣
這是一封攻擊假師傅的勇敢爭書信並且鼓勵人要為真道辯護。

傳道書概論

    傳道書鳥瞰    ,    

    傳道書概論  ,

    傳道書概說  ,

    傳道書之卷名與作者  ,

     絕對空虛   ,

     傳道書──生之追尋  ,

    傳道書的解釋  ,

    傳道書的重點與內容  ,


傳道書鳥瞰

一、概要
傳道書之英文是Ecclesiastes,意思是傳道者或傳道者的言語,作者所羅門(1)著書時間約在主前975年,鑰節二11,鑰義是世上萬事的虛空,鑰字是虛空。
二、題旨
所羅門雖然是一位特殊而又有恩賜的君王,但他容罪來管轄他,他與異邦聯姻,使他的心遠離對於上帝真誠的崇拜,以致於生活空虛,在靈性上感到貧困,在聖經中我們看不到他為這樣的罪悔改,或許他的獨白就算是他的悔改。
三、大綱
著者的介紹(一章);經歷結果的空虛(二,三章);觀察結果的空虛(三至八章);神秘與結論(九至十二章)
四、特徵 
這是論到人生哲學的書,人生值得活下去嗎?傳道書是聖經中從遠景上來看最暗淡的書,沒有提到“耶和華”這三個字,也沒有提到與救贖之約有關之上帝的名。
五、顯著的教訓
雖然約伯記與傳道書是有關人生問題的哲學講論,可是,前者以音樂結束,而後者卻以悲哀的語氣結束。分別之點──就是說沒有上帝的哲學是不完全的,把上帝有關天堂與永世排除是極其可怕的一件事。
人生問題的解決乃在於︰如果你尋求上帝,上帝必在默默中護佑你。當你記念上帝並承認他時,虛空就變為真實,愁煩變為滿足。日光之下毫無益處,但為什麼不仰望在日光之上的上帝?
六、特色
“結論”(十二1314)仍然是“日光之下”的結論,本書是猶太人在住棚節時誦讀的。
所羅門不能解決的問題,主耶穌已經解決了(路十二15)
七、了解的關鍵
唯有在記憶日光之下的(人為的,有限度的)智慧之後,才能引用傳道書中的資料,實際上本書的真理必須為屬靈的真理所補充。

雅歌鳥瞰

一、概要
雅歌書另外一個名字是“歌中之歌”(希伯來文),意思是所羅門所寫的一千零五首詩中最優美者(王上四32),作者無疑是所羅門。著書時間約於主前1000年,書的性質是詩歌。鑰義是婚姻之愛的喜樂。鑰字是“良人”,鑰節是六章3節。
二、題旨
雅歌書是一部描寫愛情、喜樂的東方詩詞。書中的人物是所羅門及其新婦,在屬靈方面表顯了耶和華的愛以及基督與教會之愛。
三、大綱
就書中的對話顯示了以下的分段︰
(1)1至二6       (2)7至三5
(3)6至五1       (4)2至六9
(5)10至八4      (6)514
四、特徵 
雅歌好像其他希伯來的詩歌一樣,發言者與詩中的情景輪番交迭。如何分辨,必須看所使用的代名詞。
主要人物的名字︰書拉密(男性, 平安之 君)與書拉密女(追求和平者)相當,正如JuliusJuliaFrankFrances相當一樣。
婚約是許多先知與使徒所最愛用的詞句,說明上帝與他百姓的關係。
五、顯著的教訓
在貧苦家庭中的長女顯然是承擔家庭裡的勞苦重擔,她要看顧羊群,栽種所羅門王 的葡萄園。一日,當她看羊時,她看見一位容貌俊美的陌生人,如此而成為朋友,進而彼此深深相愛。有一天,這位陌生人要離開,但答應必再回來。她相信他,信 賴他並等待他實踐諾言。在村中沒有一個人相信只有這位女孩相信,並作夢也想到他的歸來。有一天,這位 郎 君果然回來了,帶了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回來迎娶他的新婦。
有些人以為書拉密女就是這位新婦。還有人說,這位新婦是法老的女兒,還有人說,新婦是他在作王初期與他結婚蒙愛的人亞比煞(王上一3;二2025)
六、特色
本書全書中未提到上帝的名字。
書念是小赫蒙西南坡小山的一個村莊,本書往往是猶太人過逾越節時所念的書。也有人以為,這本書是一篇詩記,是在婚筵席上所唱的。
七、了解的關鍵
那些全心全意奉獻給基督的人才能欣賞雅歌書中的價值,對他們來說,這個關係是了解的。真理是清楚的。

以西結書概論

   以西結書  , 以西結書導論  , 以西結書之特色   ,  以西結書之背景  , 以西結書內容提要  , 以西結書中的聖靈  , 以西結書與盼望神學 , 以西結書的文體 , 以西結書的結構明確 , 上帝的榮耀:十字架 ,

 以西結的讀經  ,  以西結的禱告   , 以西結的異象  , 以西結的生平  ,  以西結之出身與時代背景  ,    以西結書之作者  ,  以西結的背景 , 以西結的事奉 ,

   以西結的蒙召(一1至三21)   ,     預言以色列被審判(三22至二十四27)   ,  上帝對列國的宣告(二十五1至三十二32)  ,  盼望的宣告(三十三1至四十八35)   , 

 

    以西結蒙召(以西結書1-3 章)以色列的刑罰(以西結書4-24 章)  , 列國的刑罰(以西結書25-32 章)以色列的復興(以西結書33-39 章)新聖殿新地業(以西結書40-48 章)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