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要分辨聖經之教訓對象

 

    聖經裡的話,有些是對基督徒的教訓;有些是對猶太人的教訓,還有一些是對外邦人的教訓。如果不分辨的話,會產生一些錯誤的神學思想或者是解經上的錯誤。

   
首先舉出的例子是「普救論者的誤解」。普救論者他們對羅馬書八章三十四節到三十五節這段經文有了誤解。所謂的「普救論者」,就是在今天的神學思想上主張耶穌基督是博愛的,為全人類釘十字架的。所以,不管「信」還是「不信」反正主耶穌是為全人類釘了十字架。無論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要出生的人,耶穌都為他們釘了十字架。這種普救論也叫「普世得救論」,所引證的經文是羅馬書八章三十四、三十五節所說的「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普救論者根據經文中「沒有什麼能教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這句話下了結論說:「所以,所有的人將來都一定得救;不管是信耶穌也好還是不信耶穌,將來都要得救。」

   
顯而易見的,普世得救論者的理論是錯誤的。因為,我們都知道,人得救只有一個標準就是「信心」。以弗所書二章八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信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這同樣都是保羅寫的,「信的人得救,不信的人沉淪這卻是聖經的道理」。所以,我們不能接受普救論者這種錯誤的理論。

   
事實上羅馬書八章三十四、三十五節的經文是寫給已經信耶穌的人,對象是已經被稱為義的信徒。如果我們了解這段經文是對基督徒說的,就沒有理由把這句話用在非基督徒的身上說,「你們不必信耶穌也可以得救」。

   
另外聖經裡面有一些記載是為猶太人寫的,或者是跟猶太人特色、風俗有關的。這樣的經文我們千萬不可以強行的把它用在外邦信徒當中。在這方面,我們又可以舉出下面三個例子,意思就是說聖經有「猶太性」是不可否認的。怎麼說呢?因為聖經是在猶太人的背景、風俗習慣當中產生出來的。所以很自然的,許多的教訓就牽連到猶太人的文化背景了。

   
所以,解經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有一些教訓是針對猶太人寫的而不是「普世性」的。是不能夠勉強用在外邦人身上的。我們要成為基督徒,是不必先做猶太人,可以直接因信耶穌成為基督徒。以下舉出的第一個例子:

   
使徒行傳十五章,我們通常稱這一章為「耶路撒冷大會」。初代教會為了信仰的問題,由使徒、教會領袖開了一個大會來討論,究竟外邦的信徒要不要遵守猶太人的規條和律法?結果,大會的決議就是「禁戒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以及姦淫」。這幾件就成了普世性的條例,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遵守的。基督徒大可不必拘泥於猶太人的規條、規矩。因為不必先做猶太人,先做了猶太教的信徒才可以成為基督徒。

 
舉出的第二個例子:

   
哥林多前書十六章二十節,這裡說到「親嘴問安」,這裡所說的「親嘴問安」是說到當地的人他們的一種禮節或是一種風俗,而不是要我們照著去做的。舉出的第三個例子是約翰福音十三章十四節:

   
說到「彼此洗腳」。今天教會很少再看到有「彼此洗腳」的做法了。因為那是猶太人當時的一種習慣,是一種當地的禮節,而不是普世性的。約翰福音第二章第六節記載迦拿的婚筵,我們知道那一個人家的門前擺著六口石頭缸;為什麼要擺這六口石頭缸呢?那就是典形的猶太人風俗。猶太地的道路有很多的沙土,夏天晴天的時候塵沙飛揚,下雨天的時候就滿路泥濘,而且當時的人所穿的是草鞋,就像今天的「涼鞋」一樣,外出回來腳上都會沾著滿腳的灰塵。所以,在猶太人吃飯以前有洗腳的習慣。客人來訪的時候僕人就要負責為客人洗腳。這是他們當時的傳統禮儀,是屬於猶太人獨特的風俗習慣。但是,我們不可以勉強的把這樣的習慣實行在今天的教會裡,別忘了,信耶穌的人是不必先做猶太人,就可以直接成為基督徒的。

   
總結以上所談到的原則,就是提醒我們,聖經裡面某些教訓是屬於對基督徒的教訓,不能夠用在非信徒的身上。對猶太人的風俗習慣、禮儀也是一樣。不能夠把它用在外邦信徒身上,如果了解了這一點,而且能夠仔細的分辨,才不至於「陰錯陽差」的在解釋聖經的時候,誤用在不適當的地方。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