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文在當時寫作,當時的意思,當時的背景要有所了解。聖經作者所講的話,我們不應該還未經過適切的解釋就跟隨意的應用到今天的人身上。
舉例來說,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一章所說的:「女人禱告或講道要蒙頭。」如果是直接的應用到今天的信徒身上會發現很奇怪,為什麼我們今天不蒙頭呢?很顯然的, 教會知道,“女人蒙頭”不能夠直接應用在今天信徒的身上的。
我們用圖畫來做為說明;這是一本聖經,這裡有今天的人,要聖經應用到今天的時候,必須通中間的某些文化、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等。也就是聖經應當透過當時的人、事、物之後才應用到今天的人。為什麼呢?因為聖經的第一讀者的環境、背景,跟我們今天有所不同。就以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 教會的書信來說。如果沒有透過當時的人就直接應用到現代的人身上,會產生許多的問題。
譬如說,「親嘴問安」的典節。如果今天的教會實行「親嘴問安」的話,那麼一定把許多姐妹給嚇跑了。因為這種禮節,事實上是當時中東地區的禮儀。再說,「親嘴」也只是彼此「以臉互相擦抹」而已。所以,在解經的時候,我們必須先問,經文對第一讀者--當時哥林多教會的人有什麼意義?這樣的意義對我們今天的人應當如何去使用它?這是很重要的。
以下就舉出四個例子來做為參考,目的仍然是要我們注意,了解經文的背景是很重要的,不能夠 毫無選擇的馬上把經文應用在今天的人身上。而應當先問:「這一段經文,有什麼文化背景 沒有?」經文在寫作的當時有什麼意義? 第一個例子舉出使徒行傳四章十三節:「沒有學問的小民」。這是說彼得和約翰是“沒有學問的小民”。「沒有學問的小民」在今天的人來說是什麼意思呢?很可能大多數的人都會認 為是「沒有讀過小學的人」。
可是,當時對猶太人而言,「沒有學問的小民」是指著,在他們的會堂至少受過七年的教育而言。所以,不能夠以現在在情況,現在的標準去衡量當時的教育程度。事實上,打魚的彼得、約翰並非不識字,一點學問都沒有。而是與大有學問的人相比,就像與大有學問的保羅相比,那他們的學問當然就比不上保羅,顯得是「沒有學問的小民」了。所以,我們必須以當時的教育情況去了解,否則我們就很難想象漁夫彼得怎麼會寫得出「彼得書信」那麼優美的文字?據說新約全書當中,彼得所寫的彼得前後書,其中所用的希臘文,文字是最優美的。可見,「沒有學問的小民」並不是「沒有唸過書的人」。起碼他們都受過七年的會堂教育。
舉出的第二個例子,馬可福音十四章五十一到五十二節說: 「赤身逃走了」。這是記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當眾人起來捉拿他的時候,他就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如果以現今人的觀念來看,馬可可能是第一個「裸奔」的人。但是,如果以當時的背景去想就會了解,耶穌告訴人說,「如果有人要你的外衣連裡衣也給他。」因為當時的人他們穿的衣服分為「裡衣」和「外衣」。而「外衣」在晚上也當做鋪蓋來使用。在舊約聖經裡也有這樣的的記載:「如果有人欠債,就把外衣拿來當抵押品,到了黃昏的時候,你一定要把欠債的人外衣歸還。要不然到了晚上,他就沒有布包裹了。」
所以,我們不能夠以今天那種「赤裸」的情況去了解當時「赤著身子」原來指得是「沒有穿外衣」的意思。許多讀聖經都直覺認為當時馬可真的是「赤著身子逃走了,沒有穿衣服」。部份研究新約聖經的人認為,既然只有馬可福音記載「赤身逃走了」,這句話,而在其他的三卷福音書都沒有記載「赤身逃走」,就以此做為理由說,「馬可因為他寫自己不怕羞,於是肯把自己“光著身子”的事情寫出來。而其他的福音書的作者比較客氣,為了尊重馬可,不好意思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這種解釋看起來是非常合乎情理,但是,卻顯然的忽略了聖經的背景。
舉出的第三個例子: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十二節講到,「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如果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來看,一定覺得很奇怪。一照鏡子,那裡有黑斑斑,哪裡有青春痘看得一清二楚。為什麼聖經說,「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呢?」原來,那個時候的鏡子是用銅做的,是「銅鏡」,而不是現在玻璃做的玻璃鏡,照起來當然不是很清楚。所以, 我們要回到當初的聖經背景去想「當時的鏡子和今天天的鏡子是不一樣的。」
舉出第四個例子,也是解經第五個原則的最後一個例子。馬太福音十章十四節,這處經文使我們深深覺得,我們的救主耶穌,是被誤會最深的一個人。怎麼說呢?因為這處經文告訴我們:「耶穌來不是叫地上太平安」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此有人以此為證,批評耶穌是「好戰份子」,他惟恐天下不亂,要叫地上「動刀兵」。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了解這段經文真實的背景之後 ,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原來,按著猶太人的規矩是這樣的,當兩個人要表達兩種不同的看法的時候,必須做一個決定。通常就是在地上擺上一把刀;支持哪一種看法的,就站在刀的哪一邊。好比說,和我的看法相同的,就站在我這邊。所以,對這處經文,我們應該看經文的上下文,就可以知道,耶穌講完了這件事情之後,接著又說:「我來了是要叫父母跟兒女生疏。我來了,是要叫家庭彼此生疏,很顯然的,耶穌來了就像在地上擺了一把刀。
有人因為信了耶穌,跟隨,就遭到家人反對。而以今天的以色列人來說,今天的情形仍然一樣。如果有人要信耶穌,家人就立刻與他疏遠,甚至把他趕出家門。在耶穌的時代也是一樣。因為他們不承認耶穌是彌賽亞。所以,當我們了解經文真實的背景,才能夠正卻的解釋聖經,絕不會認為耶穌是好戰份子了,而能夠真正的體會出,原來耶穌來了,是要屬他的兒女,為著信仰能夠表明立場,並且為了信仰必須付上代價。既或與家人生疏被趕出家門也在所不惜。總而言之,了解聖經當時的寫作背景,把我們的思想帶到「當初」,就是聖經寫作當時的思想 ,是非常重要的。這樣能夠避免我們以今天的制度和環境來衡量當時的經文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