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二) -歷史和文化解經(5)

6。5     地理解經:
如 果歷史是聖經時間上的背景,那麽地理就是其空間上的背景。解經者必須認識經文中的山、川、平原、五穀、植物、動物、季節、和氣候等。要瞭解出埃及記中的十 災,解經者必須瞭解埃及的地理、埃及的諸神、埃及的植物和動物。要瞭解使徒行傳,解經者必須瞭解當時的保羅,特別是他傳道旅行所經之地的世界。
爲何耶穌說:必須經過撒瑪利亞(約四:4)?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素來沒有交往(第九節),按正常情況,若猶太人要從南面的猶大地進入撒瑪利亞以北的地方,他們會走靠近約但河或地中海的公路。但耶穌卻直接進入撒瑪利亞,來到敘加,目的是要在那裏向一名婦女談道。
啓示錄爲何責備老底嘉教會的人如溫水,也不冷也不熱(啓三:16)?這反映了老底嘉教會的屬靈情況,就如他們城裏的水一般。這城的水是用水管從六哩以外的希拉波立引入的。當那些水從希拉波立流出時,是熱騰騰的溫泉水,但流入老底嘉時已成了溫水。
這裏介紹一些參考書:
·                                 The land of the Bible, Aharoni, Y.,Westminster, 1967
·                                 聖經地理 - 貝理丹尼著,呂榮輝譯,文藝,1986
          The Wycliff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Bible Lands, Pfeiffer,C.F.& Vos,H.F., Moody, 1967

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

         更正教會的解經法  ,

         更正教會的釋經法   ,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一)-定理和推論    ,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二) -歷史和文化解經           ,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三) - 字義解經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 (1)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2)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3)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4)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5)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6)  ,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7)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1]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2]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3]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4]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5]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6]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7]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8] ,

        更正教釋經體系(五) - 文體和修辭解經(一) [9] ,

      預言文體的解釋(1)    ,     預言文體的解釋(2)    ,    預言文體的解釋(3)     ,

      預言文體的解釋(4)     ,   預言文體的解釋(5)   ,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一)-定理和推論(3)

這裏有幾個原則可作參考:
 
5。2。1。1     相信聖經無錯誤性並不表示所有的經文含義都是清楚的。

使徒自己對他們所寫的東西也有迷惘(彼前一:10以下),何況是我們。彼得也承認保羅所寫的,有許多事情很難理解。(彼後三:16)
除 了聖經本身說到有些經文是晦暗難解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到聖經的本質。因爲聖經是用古代的語言寫成的,其文化背景是我們所陌生的。而且聖經所提到的人物、地 點、和事件都沒有其他的文獻可以拿來加以確定,所以我們可以預料到,經文中一定有一些難解的地方。令人興奮的是,考古學的發現,部分澄清了原來晦暗難解的 地方,如聖經提到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二十三:19),原來這是一種異教的儀式。
主禱文裏的“我們日用的飲食”一直困惑很多聖經注釋家。考古學家戴斯曼在蒲草文獻上發現了這句話,它是指所發給工人或士兵的次日之口糧。所以他將這句話重譯爲“求你今日就賜下我們明日所需用之口糧。”

5。2。1。2      相信聖經無錯誤並不是說聖經單獨的一段經文,就能把某一個主題的內容全部說出來。

        我 們說聖經沒有錯誤,必須按歷史的角度,從整本聖經來看。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理想,一直到新約的時代才清楚說明出來。在舊約時代,因爲人類在倫理和神學觀念上 尚屬幼稚期,所以有許多事情上帝都容忍他們。在新約時代,上帝啓示的光輝已經照耀一切。我們不可拿舊約早期的一些事來和新約作比較,以爲這是互相矛盾。上 帝對某一個主題的全部心意,應從啓示中所含有的相關資料,按照歷史的、對照的方式來加以瞭解。我們不能把某一個教義單獨從整本聖經的發展過程中孤立出來, 而指責聖經內容矛盾。
 
5。2。1。3      相信聖經沒有錯誤,可以引導我們確信,聖經內容並無矛盾之處。

 聖 經裏所謂矛盾的地方,其實少之又少。達慈明確指出新約聖經有六個互相抵觸的地方,並以此作爲他不接受聖經無誤論之理由。其實在一些保守派的聖經注釋,都已 經對這所謂矛盾提出可以令人滿意的解釋。譬如,在醫治格拉森那個被鬼附的事上,原來人們很難相信,那些豬會跑到三十五哩之外的湖邊,然後跳下去。因爲格拉 森城距湖有那麽遠。經過經文鑒定學者的研究,格拉森原來是寫爲格拉沙尼斯才對。而這一座城也經過考古學家發掘出來,它的位置是在海邊的一個懸崖上。
有些問題,特別是在數位方面,很可能是因爲抄本字體腐蝕而造成的。例如,
林前十:8,保羅說,在一次瘟疫中死了二萬三千人,但是民數記二十五:9卻說,死了二萬四千人。林前的抄本在這裏大概是被腐蝕了。
王上七:23 說銅海的直徑是十肘,圍是三十肘。徑和圓周的比例不正確。可是,如果作者的意思只是要大略說明圓周的長度,那麽根本就沒有衝突。
馬太記錄的家譜是縮略的,並且以十四代爲一個單元,而且每一個單元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所以這份家譜不能和路加的完整家譜相對照。
醫治瞎子巴底買的事件,馬太說有兩個瞎眼的(太二十:29),路加和馬可卻說只有一個。(可十:46 - 52,路十八:35 - 43)在醫治格拉森被鬼附的人,馬太也是說有兩個(太八:28),路加和馬可卻說一個。(路八:27,可五:2)馬可和路加可能只是挑選出二人中比較有名的那個,而就以他作爲整個事件的主角。
醫治巴底買的記錄,一說是出城時(太二十:29),又一說是進城時(路十八:35)。原來耶利哥有兩個,一個是新耶利哥,另一個是舊耶利哥。假如醫治巴底買的事發生在新舊耶利哥的中間,那麽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
我們可能把兩件不同的事當作是同一件事:潔淨聖殿的事,可能有兩次。(約二:13 - 22,太二十一:12 - 13)上山訓衆可能講過好多次。(太五,路六) 

5。2。1。4      相信聖經無誤論並不需要原始手本,也不需要一份完美的手抄本。

 當 我們說現在的聖經經文和原始手本有出入,並不是否認默示,或默示中的一個問題。根據抄本與原本有出入,就說沒有默示之存在,那是不合邏輯。我們主張聖經經 文乃是上帝所默示的,但在抄錄傳遞過程中發生了一些錯誤,其間並無矛盾。現在新約聖經最古老的手抄本是一份約翰福音的蒲草碎片,(P52 John Rylands Papyrus Fragment, 只有3.5" X 2.5" 記載了約翰福音第十八章 31 - 33,37 - 38節)可能屬主後一百二十五年之作品。在發現死海古卷之前,舊約聖經最古老的抄本是列寧格勒抄本(Leningrad Codex),其年代是主後九百一十六年。現在我們有以賽亞和但以理的抄本,以及其他舊約經文抄本碎片,年代約在基督降生以前一百多年。在鑒定這些相隔一 千多年的抄本內容時,學者發現幾乎沒有什麽出入。格林說:“我們可以相當有把握的說,沒有其他任何古典著作能像聖經這樣,被正確的保存傳遞下來。”有位學 者Hort 主張,新約經文有出入之處,不到千分之一!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先知與預言

一. 舊約預言的起源
  1. 摩西
    第一個先知 最早正式承受先知職分的是摩西。
    摩西從神領受一個特別的呼召,將摩西帶進神的同在裡。摩西與神相會後,回到百姓群中,成為中保,為神闡明祂的作為,使神的旨意完全表露出來。
    神透過先知所說出的宣言(forthtelling)和預言(foretelling),必會實現。先知表達的信息不單指將要發生的事,更進一步構成整個救贖過程的一部分。
  2. 先知傳統
    整個先知傳統的基礎建立在西乃山之約。
    先知的基本信息,是呼召以色列百姓在「今日」要重新委身,信守西乃之約。先知在南北國分裂時期扮演極重要角色。北國的地理環境,助長他們拜巴力,易受異教文化的影響,特別適合先知傳統的產生。
    早期的先知,希伯來文稱為Nebii'im, 即先知之意,也有人稱為先見(seers)或神人(men of God)。他們常結伴同行,也聚居一起,或有恍忽失神(ecstasy)的經歷,多與音樂有關聯(撒上10:5),有超凡的洞察力,成為神話語的發言人(撒上28:6,撒下16:23,王上17:24)。他們也常大有能力施行一些特殊的神蹟(如以利亞和以利沙,王上17-21,王下2:9,16)。很多先知行為表現異於常人,然而他們的ecstasy是專注式的,而非迷醉式的,在接受話語的同時,並沒有失去自我,是神的靈和神的話進入先知,驅使他們用言語和行動表達出來,與那些狂亂的受神祇附身的希臘先知,是完全不同的。
  3. 君主政制
    君王時期,有些先知已失去改革精神,敬拜環繞著禮儀,先知成為宗教的技工。有些先知則被來世的異象激發,這些是所謂的古典先知,是舊約信仰的核心。
二. 古典先知
  1. 先知的性格
    先知都經歷到神的呼召,代神發言。先知必先跟神有個別的經歷,使他們對神的公義與憐憫有既真且活的認識,才能以所說或所寫的,來把神的話帶進世界,與時尚的言行對抗。
    舊約的先知對祭祀崇拜猛烈抨擊,所排斥的並不是制度,而是以色列民在這制度下所表現出的心態信念(耶5:12,6::14,7:4,賽1:4)。先知所要指出的,是在罪惡景況裡,任何宗教儀式都於事無補。
  2. 先知的信息和歷史哲學
    先知的基本信息是要譴責以色列人的罪。
    先知既經歷到神,就能無懼直言,如拿單斥責大衛(撒下12:7),阿摩司在北國抨擊社會的不公,何西阿力斥當時信仰上的混淆和錯謬,以賽亞在南國指責徒具外表的宗教及社會不公(賽1:11-15),彌迦攻擊錯誤的宗教與罪愆(彌3:5-12)。
    以色列民的罪,要從神過去對他們的救贖恩典來理解。神把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他們卻跟隨假先知,而要真先知閉口(摩2:9-12)。
    有時,為王的會慎重聽取先知的信息,藉此修正其治民之道,如希西家(王下18:1-8)受彌迦激勵(彌3:9-12),約西亞讀大祭司清潔聖殿時無意尋得的律法書(王下22-23),就帶來復興的改革。西番雅和耶利米向人呼召悔改,以色列人的律法要求雖高,罪惡卻不停的發生,宗教所帶來的,很多十時候是虛假易得的安全感,而非誠心的悔改。
    猶大亡國之後,人開始懷疑神約的應許。先知傳達出神追討罪的概念(耶4:8,結8-11,哈巴谷書),但神有公義的審判,也有救贖的一面(哈3:2),人絕不要放棄神的應許(哈3:17-18)。先知也肯定神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何西阿喻之為夫婦,以賽亞喻為父子(賽1:2)或園主與葡萄園(賽5:7),以西結喻為牧者與羊群(結34:6),耶利米喻為窯匠與泥土(耶18)。先知的信息最後帶給人一個活潑的盼望:「我離棄你不過片時,卻要施大恩將你收回。」(賽54:7),並且這救贖的應許還要藉猶太人擴及鄰族,有一天萬國都要一齊榮耀神(賽2:2-3)。
  3. 先知的歷史觀
    基本上先知所關注的,是神與惡勢力的道德爭戰,而戰場就是人類歷史。歷史是在神的引導下進展。
三. 預言與宣告
先知的基本任務到底是預言或是宣告? 其實,先知發預言時,腦中關懷的是同時代的人,而宣告神話語時,又與將來有關。先知的時代信息應驗神過去的應許,並為將來的發展立下意義。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一):概說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二):五經的傳統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三):契約的關係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四):先知的信息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1)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2)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3)    ,     舊約神學的思想架構(4)    ,

     舊約神學思想結構之建立  ,

「律法」的觀念與發展

一. 「律法」的觀念
希伯來文torah一詞在聖經中出現約220次,有「帶領、教訓、指導」的意思。律法的基本意義是「訓誨」,由祖先(箴言3: 1;1: 8),賢哲(箴言13: 14),先知(以賽亞1: 10)等遺傳下來;更基本的是,神透過祂的中保「摩西」,把這訓誨「啟示」下來(代下33: 8)。
二. 「律法」在舊約的背景
律法是用來表達「約」,即表達「約」所期待的「生活型態」。律法多以負面的語氣表達出來,為了是讓人更自由地過有創意性的豐盛人生。律法的頒佈是神開放自己給祂的約民,去實踐祂的愛(出埃及19: 5-6);所以律法的基礎在於神立約的目的。
三. 「律法」在舊約的發展──包括律法的架構和律法的產生:
  1. 律法的架構:任何群體的形成是靠1.政策(policy)2.措施(procedure),這兩個條件來維繫。這兩者的角色和功能如下:
    1. 政策(policy):意義較籠統,卻是構成整個群體的基礎,基本上是從「法」的角度來認定「生命」該如何維繫。在以色列人的例子裡,這政策的目的是要讓神的子民瞭解自己是屬於「約」的群體,需要依賴神的揀選和支持。律法告訴以色列人,甚麼樣的行為才堪稱為神的選民,所以律法是因「約」的緣故而頒佈。然而以色列人並不是因為守律法而成為神的子民;相反地,他們是先成為神的選民,再依約而生活。
    2. 措施(procedure):是指落實政策(policy)的「方法」,提供具體可行的步驟。
  2. 律法的產生:除了西乃山所頒佈的律法之外,舊約中的律法素材大都是「從實際的生活疑難中產生出來的決定」。當問題出現時,以色列人會去「求問祭司」(該2: 11-13),祭司所作的決定被稱為「律法」,其內容包括:
    1. 從當地借來的迦南律法:如出埃及記22: 2「人若遇見賊挖窟窿,把賊打了,以至於死,就不能為他有流血的罪。」
    2. 摩西從啟示得來的誡命:出埃及記第20章「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
    小結:這些彙集而成的法則被放置在聖殿裡,由祭司監管(申命記31: 24-26)。其中最早的一卷稱「約書」(Book of the Covenant),最後構成了「摩西五經」。
四. 「摩西五經」的形成
包括「十誡」(Ten Commandments),「約書」(Book of the Covenant),「祭司法典」(priestly code),「聖潔法典」(holiness code):
  1. 「十誡」(Ten Commandments):隨著「約」的頒佈,十誡就成為神在約上的要求,因為以色列人是無條件地被呼召順服神,因此「順服」被看為是「生命之道」(申命記30: 15-20)。除了兩個例外的命令外,所有律法都是以負面的語氣表達出來,因為耶和華神並沒有命定人當如何與祂建立關係(是開放和創意的),但神禁止人破壞祂與人的關係。
  2. 「約書」(Book of the Covenant):錄於出埃及記21-23章,包括禁制式「你不可…」(Thou shall not…)和定案式「若是…則…」(If…Then…)的律法條文。這兩種律法都提供了一些措施(procedure),給執法者有施行的憑藉。
  3. 「祭司法典」(priestly code):專司制定獻祭的儀式,利未記第一至七章。
  4. 「聖潔法典」(holiness code):是教導以色列人如何保持潔淨的群體生活之法則,記錄在利未記第十七至廿六章。「聖潔」反映在祭祀(利17章)和家庭(利18章)的生活中,以屬人的方法,反映出神的性格(參利20: 26)。
五. 舊約律法與鄰族律法的不同點
雖然律法的表面很相似,但舊約律法的頒佈者是「神」,不是君王。而且,所有舊約律法都是宗教性的,摩西問:「又哪一大國有這樣公義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們面前所陳明的這一切律法呢?」(申4: 8),以色列人知道「別國神沒有這樣待過」(詩147: 20)。以下有幾樣區別:
  1. 律法是用來保障「約」的關係:因此鄰族的「偶像祟拜」受到嚴厲的遣責(出20: 23;22: 20)。比較舊約律法與影響古代世人的「漢摩拉比法典」(Hammurabi,出現在公元前1800年):
    舊約律法漢摩拉比法典
    限制野蠻無道的處分死刑很普遍且殘酷
    沒有階級觀念,所以沒有為自由人和奴隸分設律法,反而保障奴隸以抵制暴戾苛刻的主人(例:出21: 2-6、26、27)。大都按人的身份和地位來決定應得的懲罰,主人和僕人所受的懲罰不同
  2. 婚姻是神所建立的:一切有損婚姻忠貞的事都會受到神嚴厲的處分,只在舊約裡看到,行淫苟合的會遭死罪(申22: 22-24);如引誘未受聘的處女要娶為妻(出22: 16)。利未記對男女的正常關係有很清楚的教導和嚴厲的警告,因為婚姻失守在舊約裡是極可憎的罪,神也常用這關係來比喻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何西阿書),可見神對婚姻之約的看重。
  3. 對寄居的外人和身體缺陷者的眷顧:有保障盲啞(利19: 14)、孤寡(出22: 21-22)、窮人的律例(申15: 7-11)、外人受到保護(出23: 9)。受害的群體給神的子民帶來作見証的機會,藉此表明神憐憫和慈惠的心。
六. 律法在以色列被擄後的發展
猶太會堂的誕生和口述律法的形成是其特徵:
  1. 猶太會堂的誕生:以色列被擄期間,支持律法制度的王制、聖殿、定期祭祀被一掃而空,律法成為唯一的遺傳。被擄期間和以後,研習背誦律法取代了聖殿獻祭,會堂因而誕生。
  2. 口傳律法的形成:對律法的反思帶來了口述的律法,而且筆錄律法難以應付在波斯和羅馬統治下所造成的生活變化,重新解釋律法的趨勢就應運而生,致使口述律法威信高於聖經。
七. 作業
律法多以負面的語氣表達出來,為了是讓人更自由地過有創意性的豐盛人生。若是如此,我們當如何應用律法來過豐盛人生?耶穌說:律法的總綱是愛神愛人,可以幫助解釋嗎?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更正教釋經體系(四) - 文法解經 (1)

8。1     聖經,容我再強調,惟獨聖經才是更正教的信仰。此句出至十七世紀英國更正教徒 William Chillingworth 的名言,總結了宗教改革運動對聖經的態度。但我們不要忘記,十七世紀詩人德來敦(John Dryden)在他的著作中也說:不單只是正統信仰訴諸聖經,就是異端也訴諸聖經作爲支援。請看他的詩作:
不是起初的亞流、現今的蘇西尼否認聖子爲永生神嗎?他們也不是單憑著福音書否定我們的教義和堅持他們自己的嗎?不是所有異端都同樣裝著,訴諸聖經以作自己的辯護嗎?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釋經/解經,以免誤人誤己。
如果單字是語言的單位,那麽句子就是思想的單位。在上一章,我們看過研究單字的價值,這一章,我們要從單字在句子裏的排列次序,按文法來瞭解一個句子的意思,更好地掌握解經的技巧。


8。2     聖經的原文
基督徒相信上帝是透過聖經把自己啓示給世人。既然如此,如果我們能對聖經的原文有認識,一定會得益不淺。聖經裏有三種文字:希伯來文、亞蘭文和希臘文。亞蘭文主要是用在但以理書二:4 - 七:28和以斯拉書四:8 - 六:18;七:12 - 26,其他舊約的書卷都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至於新約的書卷,卻是用希臘文書寫。研究聖經的人要知道,希伯來文跟英文不同,一個句子的意思不取決於單字的排列次序,因爲它是屬於分析性的語言。至於希臘文則是一種強烈的合成語言,它跟英文和中文的構造截然不同,所以我們要對這兩種語文的獨特味道先有點認識。

更正教的釋經體系(三) - 字義解經(2)

7。2     字義解經:
字義一詞,意思是:按照各單字的明顯意思,瞭解一句話的自然意思;不是寓意或是暗喻。這是宗教改革家如路德、加爾文等人所強調的。當我們說字義解經法的時候,其實也含有文法、歷史、語言學研究聖經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同於羅馬天主教的四重意義的解經理論(即經文有歷史的、道德的、寓意的、末世的四重意義),他們使用這種方法解經只是爲了達到加強他們教條的目的。因此,字義的解經是直接反對寓意的解經。
字義的解經也不是字句的解經。字句主義的錯誤是,他們賦予每一個字近乎魔術式的超自然力量,它不能辨認語義上的精細差別。譬如,聖經說基督在末日要從天上的雲降臨,字義解經是能分辨這要按屬靈的意思解釋,而不是死板板的說基督真的會坐著雲降臨。
我們可以這樣解釋字義解經
7。2。1      字義的解釋方法是平常解釋一般文學作品的方法。
我們在讀一本書、一篇論文、一首詩時,都假定這些文字是要按照其字面意思加以瞭解的。除非這一份文學作品的性質,要求我們使用另外的方法加以解釋。如果按字義解釋不通,我們才可以改字義解釋爲神秘、寓意或暗喻的解釋。
所以,我們讀聖經時,首先要按照字義的、或是語言學的方法來解釋,如果讀不通的時候,我們才要注意它的文體,和判斷那段經文是否有深一層的預表、寓意、神話、或實存的意義。
譬如:讀啓示錄第二和第三章基督寫給亞細亞七個教會的書簡,我們首先應該按字義的方法來瞭解它。這裏記載著真實的七間教會,有它們的歷史背景,每一節都是指向發生在教會的事。我們沒有理由像一些解經家把它說成是預言教會的七個時代,只因爲這個數位對猶太教具有特別豐富的意義。
當我們讀下去的時候,看到約翰很喜歡用這個數位,如七印(啓五:1)、七角七眼(五:6)、七雷(十:3)、七天使(十五:6)、七災(十五:8)等等。這裏我們就要小心,這是要按字面的意義來解釋,還是有特別的意義。從約翰的用法,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以來代表完全、完滿、無所不包等。若是以來描寫能力或福樂,那就是豐滿的能力和福樂;若是描寫災難,就代表無可逃避的災難。這樣,我們就不會淪爲死板板的字義解經或字句解經了。
7。2。2      文獻的第二層意義都必須建立在第一層字義的意義上。
比喻、預表、寓意、表像、象徵性的語言、神話、寓言等都假定,這些特殊性意義之前,還有一層基本的意義。撒種的比喻必須根據農場語言的字義才能正確瞭解。用來作爲禱告的表像,也是因爲香在日常生活中的用處,以及一般人談話中講到時的含義而定。保羅在《加拉太書》第四章,用預表或寓意的方式講到亞伯拉罕、撒拉、和夏甲這些人時,也是根據這些人物的歷史事實,這也反映出語言中第一層的字義。因此一切解經工作都應由字義釋義爲著手點。
7。2。3      惟有把字義解釋法列爲最優先,才能避免濫解聖經。
所謂濫解聖經是指教會歷史性和異端教派的歷史中,使用寓意法,或其他方法,把一些奇怪的、非聖經的意義強加入聖經之中的舉動。
教父們就毫無節制的使用寓意法,在舊約的聖經中尋找基督教的神學。羅馬天主教的神學家使用他們自己的方式,用寓意法解釋舊約,以支援他們對聖禮和教階制度的主張。有幾百年之久,福音書中的比喻都沒有得到合宜的解釋,因爲人們使用寓意法而不是字義法來瞭解它們。我們當如何對付各種不同方式的寓意解經派別呢?其實方法只有一個:把字義解經法排在最優先的地位。把字義解經法當作判斷是否應該採用寓意法或神秘法解釋聖經的標準。譬如:有的解經家把基督耶穌所行的神迹預表爲彌賽亞千禧年國度裏的事,就是因爲他們不把字義解釋法列爲最優先。在解釋耶穌的第一個神迹,把水變酒的時候(約二:1 - 11),他們說這是預表彌賽亞千禧年國度裏的喜樂;叫五千人吃飽的神迹(太十四:15 - 21)說是千禧年國度裏的昌盛與豐富;在水面上行走(太十四:26)說是預表國度的環境轉變;平靜風和海(太八:23 - 27)是在國度裏對物質的管制;叫死人復活(太九:18 - 26)說是信徒不會死亡等等。
一個人若把其神學建立在經文的第二層意義上,那麽他就會有憑想像以解釋聖經的危險。很不幸,供給他們想像的那些東西,往往都不是聖經裏面的觀念或材料。瞭解聖經意義惟一可靠的方法,就是按字義作經文釋義的根據。
當然,把字義解經法列爲優先,並不表示我們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聖經裏面的確有象徵性的語法、表像、和預表。所以字義解經絕對不是盲目的字句主義,也不是死板板的字義主義。在字義解經無法給我們一個完滿的答案時,我們才會採用其他的方法。

古今釋經學的一些派別(6)

4。9 宗教改革時期的字義法學派
宗教改革時期,聖經成爲信仰及行爲的惟一權威,改革家的字義解經法承自安提阿學派及維克多修道派。宗教改革時期,社會及教會都面對翻天覆地的衝擊,基本上那是一次釋經法的改革,是如何解釋聖經的改革。在釋經學的改革方面,有兩項主要的因素預先爲它鋪好了路:
· 第一項要素是俄坎(Occam) 的哲學體系。過去,按照多馬阿奎那的看法,理性和上帝的啓示彼此有密切的關係,理性不但可以探究哲學,也可以探究自然宗教。所以,對一個天主教神學家,他 可以把神學教條的權威不但建立在上帝的啓示和聖經上,也可以建立在哲學、教會所召開的大會、信條、和教父的著作等。俄坎的看法卻不一樣,他把啓示和人的理 性分開。啓示是憑信心接受的,所包括的領域有救恩和神學。因此,我們對上帝的認識是全憑啓示,神學教條的權威只能建立在啓示,就是聖經上。馬丁路得受的訓 練是俄坎的哲學體系,他重聖經而輕哲學,被要求證明自己的立場時,他總是根據聖經,而不是其他的傳統。
· 第二項要素是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文藝復興。人們對古典文學,包括希臘文及希伯來文作品又再發生興趣,研究這兩種文字也跟著興盛起來。一五一六年,伊拉斯姆(Erasmus)印行了當時最新的第一版希臘文聖經。而早在一四九四年,希伯來文舊約也已出版。現在人們有整本的原文聖經可供研究。 

4。9。1 馬丁路得的釋經原則:(Martin Luther 1483 - 1546)
· 心理學的原則:信心和聖靈的光照乃是解釋聖經者個人必備的屬靈條件。信徒必須尋求聖靈的引導,並且倚靠這種引導。
· 權威的原則:在神學方面,聖經乃是最高、最終的權威,所以應該超越一切教會權威之上。
· 字義的原則:這原則取代了中世紀寓意解經的四重釋經體系 - 字義的、寓意的、靈意的和借喻的。(Literal, allegorical, anagogical, tropological)路德強烈主張按字義解釋聖經的重要性。在這個原則底下,還有三個原則:
1. 路德拒絕寓意法:他稱用寓意法解釋聖經爲肮髒無賴陳腐的。他其實反對的是天主教的寓意解經。如果用寓意法解釋的結果是有關基督的,而不是支援教皇制的,那麽他就不激烈反對。
2. 路德接受聖經原文的重要性,他本身竭力鼓吹人多學習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3. 歷史和文法的原則:這是無法和字義的原則相劃分的。解釋聖經的人必須注意文法;注意作者的時代、環境、和條件;注意該段經文的上下文。
4. 獨立自足的原則: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能夠瞭解聖經,不需 要羅馬天主教所提供的官方解釋的指引。聖經是一本清楚的書,不是天主教所說的暗晦不明的書。對路德來說,所有信徒皆爲祭司,所以每一個信徒都能明白聖經。 聖經本身足夠清楚,能使信徒明白其含義,並且它自成一個獨立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以經解經。聖經中若有含義不明之處,天主教就求助於不成文的教會傳統。可是,路德卻以爲解經者應把自己限制在聖經之內,以含義清楚的經文來解釋含義不明的經文。
5. 基督論的原則:字義解釋聖經的方法,其本身不是解釋聖經的目的。解釋聖經最終的目標是要找到基督。路德說:試驗聖經中各卷書的一個正確方法是,看看它是否以基督爲中心。這句話是很有爭議性的,有的人可能因此故意的把基督讀進每一個章節。
6. 律法與福音的原則:這是路德最主要的解經原則之一,就是要仔細分別聖經中的律法和福音。把福音和律法混在一起是錯的,像天主教把福音化爲新律法(行 宗教上的善工等),同樣的,拒絕律法或反律法也是錯誤的。律法乃是上帝論到人的罪以及人的不完全之話語,其目的是要迫使我們在罪惡的重擔之下,屈膝下跪。 福音是上帝的恩典、救贖的能力。所以,我們在解釋聖經時,絕對不可以把上帝這兩種不同的活動,或聖經中這兩種不同的教訓相混淆。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先知書

一、 預言的本質:

一般以為先知是預測未來、占卜,看到未來發生的事;聖經中在先知的職責,是傳講上帝的話語,即便是預言,告訴未來發生的事,但更重要的是期待聽到的人會產生甚麼樣的反應。預言的特質,不是內容本身的重要,而是預言的對象在聽到之後的反應。例如在使徒行傳第2章,在眾人聽完彼得第一次的講道後,37節記載他們的反應。「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這裡顯明先知講預言的期待,是聽者覺得扎心,然後想要知道當怎樣行。當先知提出警告,預言的對象是否覺得扎心,被責備的人會不會悔改與回轉(repent and return)。當預言的對象有行為的改變,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也止住上帝的刑罰。
舊約中以賽亞時期,代下32:25-26記載:「希西家王沒有照他所蒙的,報答耶和華,因他心裡驕傲,所以忿怒要臨到他和猶大並耶路撒冷。」這算是上帝的審判即將來到,「但希西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一同自卑,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在希西家的日子沒有臨到他們。」並非上帝堅持定意臨到你們身上,而是看你們的反應。這是預言的特質,真正重要的是聽者的反應,然後再看上帝的作為會如何。

二、先知是上帝的代言人

舊約中常有這樣的經文:「上帝的話臨到某某人」。

三、先知預言的基礎是與上帝立的約─申27-28章,撒母耳記下7章

要回到舊約的基礎,也就是以色列人存活的基礎;所有的先知書,就是依據申命記27、28章上帝與眾長老立的咒詛與祝福之約。申28:1說明,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就會蒙福,若反之,則以色列人如28章15節之後的經文,祝福翻轉成為受咒詛。
撒下7章 是上帝與大衛所立的約。大衛要為上帝建殿,上帝差先知拿單說出上帝給大衛的應許,記載在9-16節。自12節開始的應許,是針對以色列或大衛後裔;撒7章應許了永遠的國、王位,上帝的慈愛不離開。這大衛之約和申命記27、8兩章的約是舊約預言中的兩個因素。

四、主要的對向適當時的以色列人,附帶周圍的列國

上帝是萬國、萬民的上帝,故先知書預言的對象,包括以色列周圍的國家,一方面可警惕以色列人。

五、先知的作用

1、    先知為執行「約」的媒介——
上帝不僅與人立約,並且積極的執行約的內容——正面的祝福,負面的咒詛。
2、    先知所言並無創新,旨在奉行既已訂立的約
何四1~2 ……這地上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起假誓,不踐前言,殺害,偷盜,姦淫,行強暴,殺人流血,連不斷

由以上1、2兩點來看,上帝立約,並推動這約,藉先知把以色列人導向正面、祝福。上帝不是中立的,袖手旁觀,上帝介入,上帝的慈愛透過先知表達。讀先知書,就是在既有之約上上帝如何推動。當以色列人離棄這約,違背上帝,上帝說:回到我面前來,回來啊,回來啊,上帝一再藉著先知呼喚。先知書的結論與作用,是要人回到上帝面前。

六、先知預言的架構:

1. 先知格式(例:王上二十一17~19)
A. 差遣
B. 先知
C. 指控
D. 宣告審判
先知書與其他書卷的寫法不同。上帝呼召先知出來,有軌跡可行,王上21:17-19短短幾節經文,描述上帝如何差遣祂的先知,以及警戒的對象:亞哈,和指控的事項(原因、理由)。上帝的審判要臨到,上帝差遣先知宣告。

2. 禍哉(賽五;十1~11;二十八1~4;二十九1~4、15;三十1~3;三十一1~4;摩五18~六7;彌二1~4;哈二)
A. 嫌惡
B. 罪行
C. 後果
在上述以賽亞書中的經文,上帝對那些人表示不喜悅、罪行,他們行為的後果是禍哉。新約中類似情形出現於馬太福音23章所記載,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審判。

3. 法庭控訴(例如賽一;彌六;耶二)
A. 召聚證人
B. 陳述案由
C. 控訴
D. 獻祭無效
E. 警告、歸回、順服
以賽亞書第1章,以天地為證人,這是比喻的說法,表達上帝好像也在法庭中,找法官、街坊鄰居來聽。接著是控訴的內容。接著說明是獻祭無效,不是用獻祭這種表面的事情能讓遭受的後果能平息。1:16是教導要如何行。1:2是陳明控告的對象,接著訴說他們的罪行,上帝所期待的是16、17節他們該有的行為改變。第18節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上帝常用這種方式,給人和祂辯論的機會。這樣的一位上帝,竟願意降卑自己在與人平等的地位,令人扎心,也顯明上帝的怒氣。以賽亞書第一章表明上帝的愛、上帝的無奈,牛、驢都認得自己的主人,祂的子民竟然離棄祂。

上帝傷心時,才差遣先知,不是只表達上帝的怒氣,表達上帝的哀傷、憂愁。上帝的子民,「居然」違背祂、背逆祂。這是看先知書要有的態度。

七、歷史背景——

A.         先知書大約集中在主前760~460年之間
B.          當時以色列歷史的特徵是;
C.          史無前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不安動亂
D.         對上帝不敬虔不忠實,無視於上帝與摩西所立的約
E.          人口的遷移與國境的轉變

分裂後的以色列,北國稱為「以色列」,或做「以法蓮」悖逆上帝的約遠超過南方的猶大,阿摩司與何西阿分別預言以色列的亡國,北國以色列於主前722淪亡於亞敘人之手。之後,南國猶大罪孽日漸深重,先知以賽亞、耶利米、約珥、彌迦、拿鴻、哈巴谷和西番雅於此時興起,強權巴比倫於主前586年左右滅南國猶大。之後有先知以西結、但以理、哈該、撒加利亞以及瑪拉基預言上帝將復興他的百姓。以色列人在主後538年開始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奇異恩典-遇見上帝

以賽亞書 6:1-8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

電影『奇異恩典』,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了,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時甚至有超過120個教會在2/18日參與『奇異恩典』的主日,同聲高唱《奇異恩典》,並一起欣賞電影片段。
片名「奇異恩典」 (Amazing Grace) 為知名的聖詩,歌詞由英國約翰牛頓牧師(John Newton)所作,這首歌直到如今都仍是深受喜愛的詩歌,今天我們不是要來談這部電影,仍是要來想上帝的恩典真的是十分的奇妙,整本聖經中充滿了上帝的恩典,以賽亞書6:1-8這段經文多數被應用在回應呼召,但這段經文充滿了上帝奇妙的作為。

1.          會死的與不會死的
聖經說:「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賽6:1)這一節聖經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當烏西雅王死的時候,以賽亞作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從王宮走出來,進入了上帝的殿中。這件事的意義是:他的眼睛從烏西雅王的寶座,轉移到上帝的寶座;從觀看人,轉移到注視上帝。 烏西雅王在位五十多年後去世了,這給以賽亞帶來相當大的打擊,無論如何,過去以賽亞在宮廷中的生活與工作,有一位靠山,就是烏西雅王。但是,現在他的「靠山倒了」。聖經告訴我們,當以賽亞在地上的「靠山」倒了的時候,上帝向以賽亞彰顯祂的恩典,他們世上的君王已經去世,然而,上帝給他一個證據,他在聖殿中看見上帝坐在高高的寶座上,弟兄姊妹!上帝向以賽亞證明一件事,地上的君王會死,但我們的大君王活著坐在寶座上,他仍然掌權,以賽亞的靠山不是烏西雅,而是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上帝才是以賽亞的靠山。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將工作、配偶、產業、財富、學問、健康…當成我們的烏西雅王,如果這些屬地的產業沒有了,我們是否仍相信上帝是與我同在呢?
以賽亞看見自己過去是把人當成靠山,專心倚靠人,但是無論誰坐王位,統治多少年,都有倒下去的一天。
118:9 投靠耶和華,強似倚賴王子。
唯有倚靠耶和華的人,才是有福的,唯有上帝是永遠活著的王。

2.          污穢的與潔淨的
以賽亞是上帝所興起的先知,當時的百姓是犯罪、悖逆的百姓,而上帝是聖潔的,先知的責任是傳遞上帝的話,作上帝話語的出口,所以以賽亞的責任是“說”出從上帝來的話語,使不聖潔的百姓能悔改,嘴是以賽亞事奉的工具。但是當以賽亞看見榮耀的異象,剎那之間,他第一個反應是,他是一個罪人!他說我是一個嘴唇不潔的人住在一群嘴唇不潔的人中間。

什麼是「嘴唇不潔」呢?不是說他沒有刷牙,或是嘴唇上沾有髒東西,或是吃東西之後沒有擦嘴巴。聖經的中「不潔」是指上帝厭惡、不喜悅的事,言語是人最容易、方便去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工具了!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的去掌控那麼很容易有一些字句是會深深傷害到人,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是多說無益的,像社會的八卦新聞,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八卦消息,甚至一些教會中不能榮神益人的事。這些事情講多了,就變成「閒話」。上帝不喜歡我們講閒話,因為閒話中可能含有不誠實的話。

為什麼他先看到自己的嘴唇不乾淨呢?因為過去以賽亞的嘴唇都是用在世界和政治的目的上。他是烏西雅王身邊最有前途的政治名人,他是當時政治舞台上一顆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出名的「名嘴」,能言善道,你可以想像以賽亞的生活圈都是政治名流、達官貴人,他可能迎合官場,講一些不乾淨、不該講的話,總之,過去他的嘴唇不是用在上帝的事工上,如今他被要求對他周圍的人,作上帝公義的見證人,他在異象中驚呼禍哉!我滅亡了的時候,聖經說,上帝差派一位天使從壇上取下「紅炭」,沾以賽亞的嘴唇,象徵上帝潔淨的能力。上帝的愛與恩典是這樣的直接,沒有理由,沒有條件,我們的上帝已經勝過一切的污穢,所有的罪祂都能夠赥免,只要我們求告祂的名。

以賽亞在見到上帝、認識上帝的聖潔時,他的立即反應是發現自己的不潔淨,這種認知對服事主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認識自己的不潔與不足,才能夠完全地倚靠上帝、謙卑地服事主。
「奇異恩典」是約翰牛頓寫的,據說約翰牛頓曾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他一直為 上帝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得蒙保守、復建並赦免,指派宣傳福音的事工。”

奴隸船可以說是在奴隸歷史中最慘不忍睹的一頁。那些被抓來當奴隸的非洲人被當成裝進貨櫃的貨物一樣,他們被擠進小小船艙之中。許多黑奴在運送的途中死亡,屍體就被無情的拋進大海。對這些死亡的黑奴,船公司認為是可預期的損失。當約翰牛頓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他看清自己的真面貌,他認清自己是一個雙手沾滿血腥的人,他自己是一個活在許多雙手沾滿鮮血的人群之中。然而,透過歌詞他寫道:「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我們知道透過耶穌基督的寶血洗淨了他沾滿鮮血的雙手。透過他的詩歌,安慰無數心靈憂傷痛悔的人。我們若要作一個有力量、有影響力的基督徒,我們要求上帝先潔淨我們,像上帝潔淨以賽亞和約翰牛頓一樣。

3.          恩典與呼召
上帝接著說:「我可以差遣誰?誰肯為我去呢?」面對上帝這般的邀請,以賽亞毫不猶疑的回答:「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上帝的呼召:
l          蒙恩的:上帝聽了並且同意以賽亞的回答。當然,上帝可以不差遣這個曾經信心動搖的人去傳遞如此重要的信息,上帝有千百個理由對以賽亞說:「不,以賽亞,你的同胞曾經背叛我,我要揀選其他國家來成就我的應許。」但是,上帝並不是這樣做,祂仍然揀選以賽亞,讓他傳揚上帝的話語。這是一個極大的恩典,能夠與上帝同工是恩典,有時候我聽人家說,『沒辦法,上帝選中我了,我不得不啊!』嘿!你知道上帝也可以不用你的嗎?改變我們的心要以蒙恩的態度『哇!我被選中了』來看待呼召,阿門!
l          個別的:上帝祂渴望跟我們每一個人有個別關係,你我都是獨特的個體,你我都不是別人的複製品,上帝對每個人都有個別性的呼召,我們必需渴望追求並且實踐那個獨特的個人呼召。
l          上帝要的:以賽亞被差遣去告知萬民他們將會耳朵、眼睛蒙油聽不進福音,這並不是一件好差事,因為人很少會自己發現自己是有問題的,也因此當有人來到我們當中來指正我們的時候其實一般人是很容易反彈的,以賽亞做這件事是很需要勇氣的,有時候我們很想回應上帝,但我們選擇要聽我喜歡做的事、我想去做的事、我可以做的事,但呼召是回應上帝要我做的事。

當以賽亞在異象中看見上帝,他勇敢的回應了這件困難的呼召,他以感恩的態度面對他的呼召,烏西雅王的死讓以賽亞深切地體驗到上帝在掌權,雖然英明的國王死了,上帝仍舊掌管一切,他不斷的行在他的呼召裡,呼籲以色列的百姓 和 君王要倚靠上帝,事實上,以賽亞的勸試並不是人人都聽從的,在國家兩度危急時,以賽亞先知都向國王提出呼籲,亞哈斯王沒有聽從,國家淪為亞述的附庸,希西家王聽從了先知的勸誡,終於擺脫亞述的束縛。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當你能夠仔細思考上帝的恩典,你會發現上帝的恩典實在非常奇妙。我們會十分驚訝的發現,上帝的恩典常會在我們走投無路,充滿挫折、失望時,臨到我們的。尤其是我們處於這種多變的世界,我們更會樂意看見上帝如此奇妙的恩典。

當我們看著自己所有的隨時可能會因為政府錯誤的施政而失去,世界的局勢隨時可能由於文化、政局動盪而陷入混亂。然而,我們的掛慮及關心的事情,上帝都顧念,祂提醒我們記得祂的慈愛與良善,祂顯示祂的能力,讓我們知道上帝掌管一切,我們不需要擔憂掛慮,或許我們會期待我們的政府、軍隊的能力要保護我們,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更要依靠天上君王的能力,而不是去依靠地上的君王。

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奇異恩典,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權能,那麼就不需要擔憂,如果每個人都知道上帝的慈愛,上帝的兒子甚至為我們而死,那麼我們就會急於悔改。耶穌說過:「來,跟從我,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為什麼是我呢?」你或許會說,為什麼找我?我不配呀,你一定要找一個比我好的人。然而,耶穌回答:「是的,沒錯,放掉你的過去,來跟從我。」

耶穌正在呼招你,你該做甚麼?祂邀請我們與祂同行。祂已經呼招你,讓我們跟隨祂,就像以賽亞一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