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來源批判

討論舊約研究,我們離不開要先去討論“來源批 判”和“底本學說”。所謂“來源批判”,就是認定舊約書卷的背後有著不同的底本來源;所謂“底本學說”,就是說這些不同的經文來源就是源自幾個不同的底本 或稿本。這種舊約研究原先是應用在摩西五經裡,但隨著這個學說的普及,它已廣泛應用在其餘的舊約書卷之上。雖然這種研究方法已被放棄,但它的前題和概念早已深深烙在繼之而起的別的舊約研究方法之上。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對“來源批判”和“底本學說”有所認識。

“來源批判”或“底本學說”的思想早已萌芽,但使之成說的乃是K. H. Graf(主後1866年)和Julius Wellhausen(主後1876-1884年)。這些說法主張:

a. 簡單來說,摩西五經並不是像猶太人的傳統或教會的傳統所主張的那樣由摩西一人所寫。它們其實主要原是由四個底本或文獻拼合而成。學者按這些底本的特徵,分別用了JEDP來稱呼它們。

1J底本 J底本原先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文稿。在這個底本裡,上帝是被稱為“耶和華”。因學者當時是沿用Jehovah這個名字來翻譯“耶和華”一名,所以就用Jehovah一名開頭的字母J來稱呼這個底本。

2E底本 E底本原先有可能也是一個獨立的文稿。在這個底本裡,上帝是被稱為“神”。因為“神”這個字在希伯來文裡是寫作Elohim學者就用Elohim一字開頭的字母E來稱呼這個底本。

3D底本 D底本原先有可能也是一個獨立的文稿。這個底本基本上就是申命記。因為申命記一名在英文為Deuteronomy,學者就用Deuteronomy一名開頭的字母D來稱呼這個底本。

4P底本 P底本原先並不是一個獨立的文稿。它是泛指摩西五經裡由祭司群體所補充的資料。因為“祭司”一字在英文為Priest(形容詞Priestly),學者就用這個字開頭的字母P來稱呼這個底本。

b. JEDP這四個稿本有不同的源起,而“JEDP”這個叫法正反映學者所認為的它們源起的先後次序。學者認為:

1J底本是最早就有的文獻,約出於主前850年。

2)繼之而起的是E底本,起於約主前750年。J底本和E底本在主前650年左右由一位編訂者(Redactor)拼合為一(RJE)。

3D底本的神學在主前八世紀或七世紀慢慢開始成長。在主前622621年南國猶大王約西亞修理聖殿,大祭司希勒家在聖殿裡發現律法書。學者認為這卷律法書就是申命記在當時的稿本。這份D文獻(Deuteronomic Code)並不是摩西留給以色列人的,而是當時那些有著申命記所反映的神學的人所寫的。他們總結他們的申命記神學,透過這份申命記律法書,藉詞出自摩西之手,利用約西亞的熱心,推行他們的申命記神學。

自此之後,這份D底本還經歷了在猶大人被擄前和被擄後不同時期的編修,最後在主前550年經一位編訂者(RD)之手拼合在JE的稿本裡。這位RD不但編訂了申命記,將申命記放在摩西五經裡,他還按他的神學,在摩西五經別的書卷裡作過修改或補充。

4)在猶大人被擄歸回的時期,百姓重視聖殿的禮儀,祭司也看重他們的職守。許多關於禮儀的律法都在這個時候形成。祭司群體不但看重禮儀的細節,他們也愛好數字、家譜的記載。P底本(Priestly Code)遂於主前450年左右出現。
P底本經編訂者(RP)於主前400年左右編修在五經裡,並在摩西五經不同的地方作補充和編修。









從 來源批判或底本學說的研究角度來說,舊約研究就是要將舊約分析和分拆,務要找出每卷、每章甚或每節經文背後的來源,然後嘗試將所分拆出來的零碎片段,重組 成學者所構想出來的底本文獻,然後研究這些文獻個別的神學。這樣,舊約研究不再是研究舊約,而是透過拆散舊約去研究舊約背後那些被構想出來的文獻。稱為上 帝的話語的舊約,不再是研究的主體;要研究的乃是學者所構想出的那些人為的底本作品。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