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七十士譯本》的源起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從希臘北部的馬其頓進軍。公元前332年,他征服了埃及,第二年,他又控制了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在他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伐,領軍馳騁歐亞非三大陸,建立 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他也把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發揚遠播。由於亞歷山大,希臘人給世界貢獻了一個單一的語言,所謂「koine」,即「普通希臘語」。到亞歷山大去世時,歐洲已成為雙語的世界,希臘語已是每個人所使用的第二語言。這對於我們要說到的《七十士譯本》,是非常重要的。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猶太地和埃及為亞歷山大原來的將軍托勒密一世所統治。公元前285年,其子繼位,成為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前285-246年在位)。托勒密二世是一位傑出的統治者,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他的首都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是地中海地區的文化中心,尤以其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而聞名。

        亞歷山大是一座希臘城市,許多市民的祖宗都是希臘人。他們講希臘語,寫希臘字,觀看希臘戲劇。在托勒密王時代,大量猶太人離開家鄉遠赴國外,到包括埃及在內的國家生活和學習。那時,除了猶太地之外, 居住在亞歷山大的猶太人是最多的︰在亞歷山大的5個城區中,猶太人佔了2個城區的大部分;這些猶太人雖然持守著自己的信仰,但他們生活在一個希臘化的社會裡,講的是希臘語,生活也越來越希臘化。這時,這些離散的猶太人被稱為Diaspora(希臘語意「離散」),他們發現已經無法閱讀自己的希伯來語的聖經。如果聖經不譯成希臘文的話,這一情形就關乎到他們將要切斷《希伯來文聖經》的使用、傳統的禱告以及感恩。這時將希伯來語聖經翻譯成希臘文就成為勢在必行的事情。公元前3世紀,第一本希臘語產生了。這也是希伯來語聖經首次被翻譯成其他語言。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把希伯來聖經翻譯成希臘語是應托勒密二世之命。這一說法是一個被稱為《亞里斯提亞書信》的古代文獻記載的。書信的作者亞里斯提亞在信中 告訴他的兄弟說,托勒密王希望亞歷山大圖書館長德米特裡(Demetrius)將世界上所有的書籍都複製一部,放在他著名的亞歷山大的圖書館中。收集了20萬冊書籍之後,德米特裡向王匯報他的進展,並提出希望將圖書館的藏量擴充到50萬冊。德米特裡表示,那些尚未入館的書籍包括猶太人的律法書,他認為值得將這些書翻譯出來,藏入皇家圖書館中。

因為想急於擁有猶太律法書的譯本,托勒密王就下令起草一封書信(起草人為亞里斯提亞),送予耶路撒冷的猶太大祭司以利亞撒(Eleazar),使計劃達成。此時,亞里斯提亞也藉此機會,要求王釋放由其父擄去的十萬個猶太人作為一種友善的姿態。接著亞里斯提亞起草的書信由德米特裡向王陳述,信中請求大祭司從每個支派中各挑選六位學者擔任翻譯工作,這些人必需在品德上可堪讚譽,又通曉律法。於是王首肯,並派亞里斯提亞和另一位官員安捷亞(Andreas)負責送信及禮物到耶路撒冷。大祭司以利亞撒接獲王的信件後,禮貌地回覆其要求,並將72位學者的名字列出︰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小部分人名是希臘名字(例如TheodoisusDosithus),大部分均為典型的希伯來姓氏。72位學者到達亞歷山大後,受到盛宴款待及皇室的禮遇。然後當權者賜給他們一個位於地中海內的小島,這個島離岸一公里遠,十分安靜,讓他們在那裡工作。這些學者彼此分工,互相商量,72天就完成了翻譯工作。當他們把譯本讀給當地的一個會堂聽時,得到了很高 的讚譽。實際上,人們認為這一譯本太精確了,所以任何人敢對其進行改動都將受到詛咒。托勒密王對這一譯本也很滿意,並對那位賜予律法者的天才感到驚奇。他贈給他們許多禮物,將這些學者送回家。

《亞里斯提亞書信》真實與否尚有爭議。一些學者認為這封信是偽造的,應寫於托勒密時代之後,有可能在公元前2世紀或公元前1世紀。後來這個故事出現了更多的版 本。但無論翻譯工作是如何進行的,這一名為七十士的譯本已確實出現了,很快就成為猶太聖經的標準希臘文譯本。但按照《亞里斯提亞書信》所記,當時被翻譯成希臘文的只是摩西五經或稱之為律法書的部分。隨後直到公元前150年,希伯來聖經中的其他書卷也被翻譯成希臘文,一般也認為是《七十士譯本》的一部分。

何謂《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該詞取自於拉丁文septuaginta,即「七十」,或用羅馬數字 LXX 表示 70 這個數字)這名稱源自一個流傳,認為有猶太七十二位學者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將他們自己的希伯來語摩西五經翻譯成希臘語。但在翻譯的人數上,有的認為是七十位,有的認為是七十二位。但基本上七十二位是較傳統的見解,因為在《亞里斯提亞書信》(Letter of Aristeas)裡提到翻譯人員是從猶太人十二支派的每個支派中各自派出六人,總數七十二人,並詳細列出他們是何許人。後來卻約化成七十位,可能是為了 表達「七十」是一個象徵數字,對比出昔日七十位長老聯同摩西在西乃山與神立約(出埃及記第二十四章)。
        
《七十士譯本》,最初只指摩西五經,後來才通指全部包含二十四卷的聖經(舊約)。根據譯文的語言,最早五卷完成於公元前285-247年間,其餘部分約到公元前150年完成。

《七十士譯本》各卷的次序與希伯來原稿不一樣,除了希伯來聖經正典,此外還加上了15卷次經(Apocrypha)和偽經 (Pseudepigrapha)。新約聖經不少引用舊約的經文均出自此譯本,後來再譯成多種文字。《七十士譯本》原書已失傳,現存的是公元四至五世紀的抄本。

聖經的譯本



 
    大部分的舊約聖經乃由希伯來文所寫成,大部分的新約聖經是由希臘文所書寫。最早的舊約聖經譯本很可能是用亞蘭文口頭翻譯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這可能就是亞蘭文聖經(Targum)的前身。

    Septuagint (LXX)七十士譯本則是最具影響力的舊約希臘文譯本。亞歷山太圖書館館長向托勒密二世 (Ptolemy II,主前285-主前246) 建議:若是要使希臘人認識猶太人的律法,最好是找人把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然後將此翻譯本放置一卷在他著名的圖書館內。托勒密二世接受此建議,於是派了 一個特使團去耶路撒冷,見大祭司以利亞薩;然後他們選了合適的翻譯者,並帶著一卷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返回亞歷山太,於是便開始進行翻譯工作。摩西五經應是 主前三世紀在亞歷山太譯成,接著成書的是晚期先知書 (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及小先知書),然後才是前先知書的翻譯。聖書部分則是最後才譯成的。除了上述第一卷書是在主前三世紀譯就外,七十士譯本的傳道書有一引言,那裡顯出作者寫此引言時是主前132年,而當時有部分經卷還未譯成希臘文。

    七十士譯本經卷的數目和排列次序,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舊約聖經不一樣。原本希伯來文聖經把全書分作「律法書」、「先知書」和「聖書」;但七十士譯本卻不採用這分類。此外,它又把我們現今稱之為次經(Apocrypha)的書卷加在聖經正典裡面 (其中包括所羅門智慧書、猶滴傳、多比傳、巴錄書等)。此外,七十士譯本所根據的希伯來文抄本,也與我們今天用的希伯來聖經不相同。例如:七十士譯本中的約伯記就比我們現在的希伯來文聖經中的約伯記短少六分之一;而列王紀上卻又多了好幾段是希伯來文所沒有的;耶利米書的編排亦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由於希臘語是耶穌時代猶太人最廣泛使用的語言,所以大部分猶太人都採用七十士譯本中的希臘文舊約譯本,而非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早期教會也都一致接納七十士譯本為權威的翻譯版本。新約作者甚至更從七十士譯本直接引用舊約經文。    到了教父時期,差不多所有教父都視七十士譯本為舊約的標準版本,那時已經很少有人能閱讀古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了。直到5世紀初(405C.E.),耶柔米(Jerome)的武加大(Vulgate)拉丁文舊約譯本問世後,教會才開始通行另一版本(武加大)的舊約正典。《武加大譯本》後來就成為516世紀間西方最具神學影響力的聖經譯本。

    最早的英文版聖經乃是英國神學家威克里夫(Wycliffe)14世紀中(1384)與一些學者合力將武加大拉丁譯本翻譯成英文版。1526年時,丁道爾(William Tyndale)又再依據希臘原文聖經將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德文譯本,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所翻譯的。當時研究古希臘文和古希伯來文的風氣非常強盛,他以當時一般通用的語言,將隱晦的古老語言用清楚明朗的字句譯出來(例如:加2:16的「惟獨信心」就是一例)。他的德文譯版在改教時期 (the Reformation)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現今基督教中文、英文聖經的舊約正典書目與編排,都是按照拉丁文武加大(Vulgate)譯本而來。而翻譯方面,則是依據《馬所拉希伯來文聖經Masoretic Hebrew Bible》而翻譯。馬所拉希伯來文聖經乃為主後約800年左右的希伯來文手抄本。1947年所發現的「死海古卷」聖經希伯來抄本則是主前200年左右的抄本,是目前所發現之最早的聖經(手抄)版本。因此,近年許多西方聖經學者逐漸依據「死海古卷」聖經抄本去修正過去翻譯上的訛誤。

偽經



 
    偽經(Pseudepigrapha,原意為false writings) 指的是那些假借某個知名人士的名義所寫成的著作。在基督教內,特別指那些以舊約或新約裡面的人物之名為書名(或作者名)的作品;其目的是要讓該作品在基督教群體中更有影響力。

    雖然也和次經一樣,也是未被收錄於正典之中但卻流傳於教會之間的基督教早期著作;但和次經不同的是,它的地位比不上次經的地位。若說次經可視為是信仰、靈修及教義方面的參考,那麼偽經可能只算是宗教層面的文學作品。

    偽經數量非常多,成書時代多在主前200年至主後200年之間。十七世紀學者法布里休斯(J. Fabricius,1668-1736)曾將偽經匯編成集。這個偽經文集中包括:「啟示文學(如《以諾前書Enoch》、《以斯拉四記》) 」、「見證文學(如《十二族長遺言》) 」、「智訓文學」、「禱文和詩篇(如《瑪拿西禱言》、《所羅門詩篇Odes of Solomon) 」、以及「《舊約全書》的增補(如《亞當夏娃傳》) 」。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新約作者在寫作時,雖然未曾引用過次經的內容,但卻引用過部份偽經的內容。引用偽經最有名的例子是:聖經《猶大書》14的內容是引用偽經《1 Enoch1:9的內容。「偽經」不是「異端經」或「魔鬼經」。他們是初代教會中很多基督徒都熟悉的「文學作品」。聖經作者引用偽經的內容來表達基督信仰有其處境的意義。

    因此,引用「偽經」不會扁損「聖經」權威。另一方面,被引用的「偽經」也不可能被提升到「聖經」的權威。

次經



 
    次經Apocrypha (或「旁經」、「外典」)一詞,來自希臘文apo,krufa,原意是「隱藏的事物」。在基督教內,次經則是指未收錄在新、舊約正典之中,但在信仰上仍然具有參考或教導方面價值的經卷。

    次經包括舊約與新約次經兩部分。早期基督教群體較為熟悉的乃是舊約次經。舊約次經的書目包括:《以斯拉續篇上、下卷(1 & 2 Esdras)》、《多比傳(Tobit)》、《猶滴傳(Judith)》、《以斯帖記補編(Rest of Esther)》、《所羅門智慧書(Wisdom)》、《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 or Sirach)》、《巴錄書及耶利米書信 (Baruch and the Epistle of Jeremy)》、《三童歌(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蘇撒拿傳(Story of Susanna)》、《比勒與大龍(The Idol Bel and the Dragon)》、《瑪拿西禱告文(Prayer of Manasses)》,以及《馬喀比書上、下卷(1 & 2 Maccabees)》。

    在希伯來正典確立前,次經已經普遍存在於流通的抄本之中。但當希伯來正典確立後,猶太會堂就只接受正典了,而排除次經。因此日後經文抄寫員(文士)們在抄寫聖經時,就不再將次經的內容抄在正典之中了。

    雖然希伯來文聖經沒有將次經收錄在正典中,但次經卻在希伯來文聖經的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的希臘文版本聖經中保存下來。這是因為在七十士譯本成書(約主前200)時,猶太教尚未制定出所謂的正典。因此正統猶太教雖不接受次經,但散居在以色列國外的猶太人因為多是閱讀七十士譯本的聖經,這些在外的猶太人還是普遍將次經視為是正典。

    在基督教方面,在耶穌及使徒時代,雖然最為普遍的舊約聖經版本是七十士譯本,可是新約作者卻沒有引用舊約次經。倒是初代教會卻接納許多次經中的書為正典,並將次經視為與舊約其他正典有同等地位。到了教父時期,許多教父大量引用次經,尤其是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和亞歷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到了四及五世紀,部分東方教父,如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開始懷疑這些書籍的正典性。西方教父像耶柔米(Jerome),就只接受希伯來文的聖經為正典。他認為:一定要把希伯來文的舊約正典與其他書卷分別出來,於是開始使用「次經(Apocrypha)」一詞來指那些未列入正典的希伯來書卷。他說希伯來文聖經是「正典的書」(libri canonici),而次經則是「教會的書」(libri ecclesiastici)。他所主導翻譯的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Vulgate)就並未將次經列入舊約聖經內,而是將次經置於舊約與新約的中間部分。然而安波羅斯(Ambrose) 和奧古斯丁(Augustine)仍然接納次經為正典。不過因著耶柔米的影響力,所以整個中世紀的教會中都有人懷疑次經的合法地位。

    到了十六世紀,天主教的天特會議第4次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6),正式宣佈次經具有正典權威性,因而將它們收錄於天主教聖經之中;並將它們稱之為「第二(系列)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然而,新教(更正教)基督徒卻明確的否定了次經的正典地位,並將次經從正典書目中刪除。於是形成了基督教的舊約正典書卷數為39(與猶太教相同),而天主教則有46卷的情況。

    不過,馬丁路德在翻譯德文聖經時,卻將次經(除了以斯拉續篇外)收錄於聖經之末,並在其《前言》上提到︰「閱讀它們(次經)是有用和有益的」。但他明顯地不是將次經放在與正典之同等地位。在英國,1611年版本的欽定本雖有次經在內,後來清教徒逐漸在英國得勢之後,在韋斯敏斯德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就指出:次經只是人的著作,地位不能與正典相比。這個決定為大多數更正派教會接納。英國聖經公會甚至不發行包含次經在內的聖經版本。因此今日新教中大多數的聖經版本,是沒有收錄次經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