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舊約神學之認識
舊約神學是根據舊約經文來做的研究,而舊約的主題,應是環繞著神權國度。上帝在整個舊約時代,透過不同的中保(mediators), 去實現祂的國度﹔上帝指派人做領袖,祂藉著人去啟示祂的旨意與祂自己。上帝的國度最終實現的形式,就是由耶穌基督做王的千禧年﹔千禧年正是舊約一直所盼望要出現的。
舊約神學可歸納在「國度」這個主題中。從歷史的起頭,上帝一直透過祂所指派的中保來成就祂的工作,他們在整個舊約時期,管理祂的中保國度(mediatorial kingdom)。
解經與譯經的關係
解經的主要任務,是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甚麼,決定上帝所啟示的正確意義,然後用當代當地人民所熟識的語言文字和概念闡明出來,使人明白上帝的心意,而接受為信仰的根基,生活工作的準則。這工作包括釋經和講經。
從公認的正典經文,翻譯為另一種文字語言時,譯者的神學思想,和對兩種文字,文化與哲學的修養程度有極大的決定性。雖然在主前第三世紀,來自耶路撒冷的七十二位文士,在亞力山大城,將希伯來文的舊約譯成希臘文時,他們都是精通兩種文字的學者,但在譯經時,對某一詞的運用,也受當時神學觀念的影 響。雖然一般譯經的原則是“意義相符,效果相等”,但在成語的運用上,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弊病。
許多譯經者常以自己的神學思想確定經文的意義,應用一些不合聖經原意的文字或詞句來譯經,與其說是譯經不如說是解經。這就造成後來不細心研究原文的讀者,或解經者只根據譯本的字句,去發揮聖經的含意,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所以譯經者常作了解經與註釋經文的工作,把譯者對經文原義的見解,當作譯文的正典。使譯文的讀者,在無意中跟從譯者對經文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對聖經正典的誤解,產生錯誤的教義與神學思想。
在譯經的過程中,由於兩種不同的語文和文化思想,所以譯者總要兼任譯經與解經的任務。不過譯者若忠於讀者的話,應該在譯本中有所說明,這譯本是根據譯者們,或翻譯委員會的神學思想,及對兩種語文與文化的認識而翻譯的。英文的新國際譯本,在其介紹詞中提及“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譯原則,使英文 讀者能如聖經第一班讀者,對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一樣地體會原意。
解經與神學思想
解經的正確目標,是將聖經的原意向讀者或聽眾講解。使他們明白上帝在聖經中對人類的信息,旨意和計劃。將上帝對人的信息和啟示,按主題,分題有系統地論述,成為說理清晰,教義健全的理論,就被稱為神學。
多數的神學家以希臘文的“theos”(神)與“logos”(道)二字合起來說:研究上帝的道,或合理,合邏輯地討論上帝的道,就稱為神學。但聖多馬在其神學總論(SUMMA THEOLOGICA),第一部中稱神學是聖教學,是一種受上帝啟示的學問,是超乎人類理性的事,所以人當以信心加以接受,而不可能以處理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上帝的默示。因為神學是藉接受那由上帝默示給他的原則,來討論創造主與受造物的學問,是一實踐的學問,是更高貴更真確的學問。
所以神學思想絕不是以人有限的思想,理性,語文和文化中的觀念與邏輯體系去限制,分割上帝那超乎人類理性的啟示。我們不但要用理性接受那些合乎人類理性與邏輯的聖經真理,更要用信心去領受那些超理性,超邏輯的聖經真理。不是人的理性和邏輯決定聖經的真理,乃是用上帝所賜的信心,去領受聖靈在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以單純的信心,受教的態度在聖靈的啟迪下,接受聖經的全面真理,才是正確的神學思想,才是解經的前提。
在以信心領受聖靈對聖經真理的教導過程上,由於文化與語文概念不斷地變遷,及講解者對聖經真理的領受力與表達的方式,對領受者領悟力的差距,所 以要表達一個真理或神學思想,需要一組的詞句來推理,敘述,說明。由於講解者或領受者,多是靠理性的理解才接受,所以一切的推理要合邏輯,合常理,這就不免流於削足適履的現象。自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掛帥以來,這種現象在神學界更為普遍,凡不合理性的,都是迷信,都當拒絕。因而興起對聖經經文,作者,年代等,以幼稚的偏見作為批評的尺度。凡研究神學的學者當深切的體會,單求合邏輯,合理性的神學理論,不能等於聖經所啟示的全部真理,只能當作合理性的一部分理論,且需要不斷修改訂正,以便更接近全部真理。如果我們篤信全部聖經真理是上帝的啟示,那麼就不應該以某種的神學理論,作為解經的前提;反之,要以全部聖經真理作為解經的前提,和神學思想的基礎。
聖經的神學思想與解經
正確的聖經神學思想是來自正確的解經態度與解經學,所以釋經學的研究是先決的事。但單運用這些解經的原則和體系,是否能正確得到聖經的原意,全部聖經的神學思想?其答案是可能,也不可能。可能,是這些解經法,多是一般敬虔愛慕上帝話語的聖徒所使用的。他們用這些方法,得到正確的聖經全面真理,和聖經的原意,我們若沿用這些方法,豈不也會得到同樣的效果麼?其答案卻不一定。雖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利器在一個不熟練人的手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是很普通的常理。在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只要公式相同,操作的技巧相同,必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在領受上帝所啟示的聖經真理,雖方式相同,前提相同,但若靈命不同,領悟力不同,就很難得到相同的結論。
我們研究上帝啟示真理的方式各不相同,領受神啟示的方式也各不一樣。如上帝對摩西啟示律法條例是面對面的,但對大衛的啟示,有時藉聖靈的感動,有時藉先知的口傳達。先知們傳達上帝的信息方式也不一樣,摩西要傳律法給以色列人,是先將律法刻在幾塊大石頭上,然後召集以色列人,到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傳給他們。然而先知以西結傳信息有時用行動,有時用口頭傳述。領受上帝信息程度的也不一樣,當摩西將上帝的律法傳給以色列人時,百姓都說阿們;但以西結傳信息時,百姓的反應完全不同。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耶利米哀歌在神學上的要旨
1.受苦的意義:
本書作者在國家遭難,內心苦痛中,回顧歷史往事。以色列有耶和華的聖約,不遵守的必遭災禍。可見苦難是為了罰惡,使民族降卑後再得復興的恩惠。苦難使人降卑,尋求上帝的救恩。苦難使民族潔淨,個人也因此蒙潔淨,得拯救。
2.公義的原則:
《哀歌》的信息不住表達先知的神學信仰。
以色列雖是上帝的選民,但是他們叛逆、犯罪,同樣必須受上帝的刑罰,因為上帝的公義是罰惡的。舊約先知有責任指責人民的罪,傳揚上帝的公義,所以被稱為"以色列的良心"。上帝甚至用外邦作為刑罰以色列的工具;審判必須從上帝的家起首,但最後的審判仍將臨到外邦人;尤其因為外邦人往往過分欺壓上帝的子民,上帝必須為子民伸冤。
3.罪惡的因素:
以色列最大的罪,就是偏離上帝,去隨從別神。他們敗亡的原因正在此;以後的危險仍是這樣。《哀歌》必有《《耶利米書》》及《以西結書》為背景,但主要的影響來自《以賽亞書》後半部。例如四七章的形式、結構,及用字,具有《以賽亞書》所記受苦僕人的形像。所以在怒氣中存憐憫;另一方面也深體受苦能救助別人,將救贖的福音帶到外邦。
4.盼望的根據:
作者在極度的憂苦中想起這些,心中就有指望。
他說:"我們不至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衪的憐憫,不至斷絕"。在災難中,他們有陷在無望中自暴自棄的危險,或者自以為義,還認為上帝不公平。這兩種態度都不正常,也不健全。他們應謙卑認罪,憑信心仰望上帝,盼望就產生了。
盼望來自堅定的信心,相信上帝的信實,始終不渝:"你的信實"(中譯詞為"誠實"; 三23)極其廣大!"
5.敬拜的內容:
"哀歌"不僅為以色列人在歷代紀念民族苦難的敬拜的儀式(例如第七個月的贖罪日)中誦讀,也成為歷代教會紀念國難的禮拜所用的經文。
許多教會每年在基督受難週的最後幾天有禮拜,以"哀歌"作為誦讀與默想的經文。可見這書的經文已為我們敬拜的內容,思念上帝的公義與信實,仰望衪的憐憫與救恩。
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
為耶路撒冷的荒涼而作的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記述耶利米為耶路撒冷的憂傷,他曾盡力拯救這城。耶利米在憂傷中仍然不絕望,相信耶路撒冷將要復起(三21,31-32)。耶路撒冷果然照耶利米所相信的,重得興起,將其名給予那有永遠榮耀的被贖之國的京城(比較來十二22;啟廿一2)。
本書是《耶利米書》的附件
《耶利米書》末章,記述耶路撒冷被焚毀及被擄的開始,可以視為本書的緒言。在七十士譯本(TheSeptuagint)中,本書的開始有如下的序言:「以色列人被擄,耶路撒冷成為荒場之後,耶利米坐下哀哭,為耶路撒冷作了這哀歌。」
七十士譯本所依照的希伯來文舊約抄本,必有這序言在內。
在希伯來文舊約中,本書並不像我們的聖經是在《耶利米書》之後,而是被編入詩歌部份之中,此部份稱為「聖書卷」(Hagiographa),即是《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五卷。這五卷都是各自單成一卷的,在各節期中單獨宣讀。
直至今天,世界各處的猶大會堂,都在猶太曆四月初九日讀《耶利米哀歌》(耶五二6),紀念耶路撒冷被毀。
「耶利米之穴」此穴在耶路撒冷北牆外面,猶太人相傳,耶利米曾在這粧哀哭,為他所竭力設法拯救的聖城作了哀歌。這洞穴正在各各他山下,主耶穌的十字架就在這山上豎立。受苦的先知耶利米所哭泣的地方,正是救主耶穌受死之處。
本書是一首「字母詩」本書共含有五首詩,其中之四是字母詩----每節:的第一個字母是按希伯來文字母的次序排下來的。這是希伯來詩最常見的體裁藉以幫助記憶。本書一,二,四章,每章有廿二節,每一節用一個字母為首。第三章中,每三節用一字母為首,共六十六節.第五章共廿二節,但不是按字母次序而排的,所以不是字母詩。
本書當時的用意本書一定是在耶路撒冷被焚至餘民逃往埃及之間的三個月內寫成的(耶卅九2,四一1,18,四三7)。在此三月中,猶大的政府設於米斯巴(耶四十8), 在耶路撒冷西北六哩。大概本書當時被抄為許多份,有的帶往埃及,有的帶往巴比倫,使被擄的人可以背誦歌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