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撒迦利亞書簡介
撒迦利亞和哈該是同時代在耶路撒冷工作的先知,而且兩人都關注聖殿重建的工作。不過,以他們各人的書卷的內容來判斷,他們是非常不同類型的人,哈該比較實際,而撒迦利亞則講究異象。哈該書比較簡短和易明,而撒迦利亞書比較冗長和難以了解,形成一個大的對照。
撒迦利亞書對異象的敘述和信息,它的啟示性記載和對將來的暗示,都是難以解釋的。然而探究這本書的困難將不會使讀者卻步,因為它的信息正適合後來的時代。
撒迦利亞書之作者和寫作日期
先知撒迦利亞被描述為「易多的孫子比利家的兒子」(一1)
說明有一個名叫易多的人,是祭司的後代,他與所羅巴伯和約書亞一同從被擄之地回來;如果這個人就是撒迦利亞的祖父,那麼先知應來自祭司家庭。
書中提供的日期,清楚把撒迦利亞的事工和哈該連結起來。記載稱他的事工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一1)開始,即接近主前520年11月。
撒迦利亞的異象被指發生(或開始)在大利烏王統治的第二年11月24日 ,接近主前519年2月15日(一7)。
撒迦利亞書的文學形式
開始的八章大致上被認為有統一的思想和內容。
撒迦利亞本人三次被提及,和若干日期連在一起,而這幾章的內容,不論是如何難以理解,仍可以與先知的時代和聖殿的重建聯繫在一起。但這卷書的後一部分(九至十四章),其形式和內容卻是頗為不同的。先知的名字既沒有清楚提出,也沒有指出日期。
這卷書的頭一部分主要用散文;而後一部分則用詩體。而且本書後一部分的啟示性內容,也與第一部分的異象的內容有所區別。
既然一至八章和九至十四章之間存在廣泛的差異,這就難怪許多學者認為後面的幾章不是撒迦利亞的親手著作。對於本書的結構和統一問題,採取較謹慎的看法,是比較明智的。
一. 不管這卷書的兩部分,是否從撒迦利亞而來,重要的是知道它們之間的不同,包括在神學和年序兩方面。
二. 一至八章清楚地記載著日期,內文主要是關於異象的敘述和先知的信息。九至十四章分成兩段:
(甲)九至十一章,
(乙)十二至十四章,
兩部分都以「信息」(或「默示」)引出來,類似瑪拉基書的樣式。
三. 如果這卷書的兩部分從不同的作者而來,那麼,必有一位編輯把它們編纂在一起,這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說,不論這兩部分如何不同,我們也應該尋找它們之間的相連主題,按文學上的編排,明白前人怎麼理解它們。
撒迦利亞書之信息
十四章的撒迦利亞書傳遞的一個信息,就是它首先以自己的時代為依據,然後又同時可打破時代的障礙,向後來的時代傳達信息。至少在開始的那幾章,哈該書中主要論及重建聖殿的事實在撒迦利亞的異象中可以看見。
好
像哈該一樣,撒迦利亞是一位有實際使命的人,但是他比哈該更加強調深遠的神學意義。撒迦利亞和他同時代的人,從事實際的建設工作,但是他能夠看見的,遠超
過其他人;他看見了他們實際的活動,在上帝為祂百姓所設計的更大屬靈計畫中的重要性。聖殿是上帝與祂百姓同在的記號;然而,聖殿的重建,象徵(甚至以神祕的方式展開了上帝對祂的選民的更新,遠超過當時的時代和地區以外。
在
本書的後一部分中,時間和歷史的基礎讓位給較大的異象。這幾章充滿著一種緊張的情景,抓住了善與惡之間的永恆戰爭,但卻指出這種戰爭正和上帝的選民和他們
的未來有關。雖然這一段結束時充滿著上帝得勝的情景,但是它是黑暗的一頁,滲透著絕望和暴力。在某方面,它道出宇宙中善與惡之間的衝突,雖然它具有明顯的
猶太色彩。
然而,意識到這種困難之後,我們也必須注意先知所用語言的簡樸。為甚麼撒迦利亞向他同時代的人講述這些事呢?為甚麼他的話要保存給以後的世代呢?「先知」絕不是未卜先知者。
給新時代的舊信息
撒迦利亞書一章1-6節
這裏記錄先知撒迦利亞的第一篇講章,是在重建耶路撒冷聖殿正式開始幾星期內發表的。雖然這講章的聽眾,即先知宣講的對象,並沒有清楚指明是誰;但是整體而言,先知似乎正對著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一般聽眾傳講。在聽者之中有城中的領袖、從事重建工程的人、和一般的市民。
表面上,先知的信息並沒有直接關聯到正在進行中的重建工程,但是先知的講詞點出幾個重要的主題,為以後的內容奠定基礎。
一. 中心信息
撒迦利亞一開始就從信息中帶出一個主題:「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要轉向我,我就轉向你們。」(3節)
先知重複那個古老的信息,表示他的中心信息並無新意;的確,他引述了早期先知已經宣講過的內容(4節)。
但是缺乏新意絕不減少他信息的重要性。以色列人立約的信心經常是上帝和祂選民之間的關係重心;而先知則是以色列的良知,當百姓轉離上帝,先知呼召他們回轉,要求他們去恢復與上帝的親密關係。在這方面,撒迦利亞堅定地持守古代先知的傳統。
然
而,在被擄後的年代重複這種古老的信息,對一些聽眾而言,好像一股清涼的泉水。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裏,許多人必然以為上帝和以色列人所立的約已經結束,在被
擄之後被埋葬了,並以耶路撒冷的毀壞狀態為象徵。那麼多立約的記號都已經失去,很難叫人相信上帝所賜予的關係還一直存在著。但是上帝確是一直在施恩,正如
撒迦利亞所表明的;百姓仍然可能回轉歸向上帝,祂在等待。
我們是難以去重新體會先知信息的感力。他的同胞如今在遭毀壞的國土上,正為著生存而奮鬥,必然已經盡失當初的異象。然而先知從上帝那裏來的信息,卻說「轉向我,我必轉向你們……,」並且對每一世代重複著。
二. 從過去學習
撒迦利亞覺察到這種從過去錯誤中學習的道理,認為對於他自己那時代是重要的。早期的先知也像撒迦利亞一樣面對同樣的聽眾,宣講同樣的悔改信息。他們忠心地宣講,但是過去的聽眾並不聽從,因此經歷了先知曾經警告過的審判(4節)。只有當審判藉著被擄臨到他們時,他們的祖先才得到啟;然後他們悔改了(6節),但是卻遲了一點。
撒迦利亞時代的災禍,主要是過去世代的失敗累積而成的。這位先知清楚地看出了一切:除非過去的失敗得到更正,很難有希望擺脫現在的災難。因此他要求他的百姓:「不要效法你們的列祖」(4節)。
這是一個必須宣布的悲傷信息,但卻是真正的信息。而列祖所作出的災禍性行徑帶來的後果,對所有聽見撒迦利亞講章的人是清楚可見的。這樣,先知呼召那些離棄上帝的同胞作出反省,並去回想當初的古舊信仰,就是那對上帝忠誠的信仰。
三. 信仰和聖殿
先知同時也關心聖殿的重建工作,不會令同胞產生一種虛假的信心。重建工程已經進行了幾個星期,但是即使重建的工作正在進行,撒迦利亞仍然有疑惑。以前的世代曾經相信聖城是難以攻陷的,因為它是上帝聖殿的所在地。但是主前586年,當聖殿被毀時,其中的居民才發現,他們的聖城好像其他城市一樣易於攻破。但是重建的聖殿工程,不論是多麼重要,也會在那些不提防的百姓心中,製造古舊的虛假信心,這正是造成衰落的原因。
所以撒迦利亞的講章,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回到根本去的信息。意思是:聖殿正開始重建,這是光輝偉大的,但千萬不要忘記最初和最主要的東西──上帝要求祂的百姓順服和忠心。當這些東西不存在時,便應該藉著轉向上帝去把它們重拾回來,這比向敬拜的地方奉獻金錢和物力更為重要。
夜間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一章7-17節
撒迦利亞書第一部分的大部分內容,主要是先知在一章七節至六章十五節的八個異象。所有的異象都歸於一個日期(一7),這天大約是主前519年2月15日,在聖殿的復建工作開始以後幾個月。根據經文的暗示,所有的異象發生在「夜間」(一8);它們不太像是夢,而是被一位意識清醒的先知看到的異象。我們不能夠準確地知道獲得這種不尋常經歷的方式是什麼;但是“異象”的確是先知接受上帝啟示的方法之一。從第一個異象的內容判斷,很可能撒迦利亞默想的地方,正是耶路撒冷城外一個安靜的山谷。
異象常常透過附近的現實環境來作出它的啟示:假定撒迦利亞在那個峽谷中,身邊是一些石榴的叢樹(8節(和合本譯為「窪地」),突然他看見一位騎紅馬的在石榴樹之間。在他後面又有另外三匹馬,也許都有騎士,而且每匹馬有不同的顏色。
除了馬匹以外,有一位天使出現在先知身旁,因此先知問這位天使:「主阿,這是甚麼意思?」
天
使把問題轉向騎師的領袖,他就告訴撒迦利亞這些騎師是上帝的偵察兵,奉差遣到來遍地巡視。然後偵察巡視的領袖告訴這位天使,說他們已經巡視全地,而且所見
的都平安。扮演中間人的天使,以向上帝發出的一個禱告,作為對巡視報告的回應,而文中並沒有注明上帝在當時出現:他問上帝還要多久祂才不再停止施憐憫給耶
路撒冷和周圍的城市。上帝惱怒選民的城市已經有七十年了(12節:請參見耶廿五11);相信這段時間應是一個約數而不是確實數字,七十年往往表示一生人的時間。
上帝的回應對天使明顯是一個安慰,因為他後來要把這些指示傳給撒迦利亞。十四節的「宣告說」表示先知的信息依次向他的百姓宣講。上帝並沒有中止祂對耶路撒冷(錫安)的
關心,其實祂也惱怒世界列國,他們當時正處於和平興隆之中。上帝以前曾對耶路撒冷發怒是事實,但是世界各國針對耶路撒冷的審判,已經超越了所有合理的界
線,因為他們無休止地只求爭權奪利。因此,上帝的同情將再一次向耶路撒冷展露,她的聖殿的重建,和這座城市的復興。貧困的時代,將由一個豐盛發達的新世紀
替代;新的安慰和紓解將會平復痛苦。從這第一個異象的內容看,撒迦利亞信息的一些主題開始出現。
一. 上帝並沒有放棄祂的百姓。異象向先知揭示,即使看來上帝不與他們同在,上帝的騎士仍然巡視這個世界,並且他們集結的地方緊靠著聖城。對於撒迦利亞,一部分異象的意思是清楚可見的:儘管以色列人覺得被離棄,但夜間的異象啟示上帝一直在祂的世界中作出行動。
二. 和平的問題。察看世界各國的情況,顯示他們都是「安息平靜」(11節)。
按正常來看,是一種可喜的狀況,但並不總是這樣。在主前五一九年,大利烏領導他的龐大帝國,控制整個大局,並且至少有一段時期,國際之間的衝突平息下來。
但是世界和平對於在耶路撒冷的許多人來說,卻是一種困擾。他們曾經經歷過無情的戰爭和許多年的被擄,這種審判是他們應得的,但是先前的敵人和許多曾經剝削
耶路撒冷、使他們過著悲慘生活的人,現在卻得以平安。相信上帝能夠對祂百姓的邪惡施行審判是一回事,但是要使信心去看見其他邪惡的國家得平安沒有被上帝的
手所懲罰,這是一種對信心的試煉。和平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考驗信心,而且對上帝的公義提出疑問。就在這個令人不安的時代,先知再一次覺察到一個更大的事
實:「我甚惱怒那安逸的列國」(15節)。
四個角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一章18-21節
第二固異象是由四個角組成。這個異象的描述很簡單,信息也不是立即看得清楚,所以先知必須問他的傳譯者:「這是甚麼意思?」(19節)
他看見四個角,但到底這些角有沒有連在動物身上尚未確定。許多注釋家,常嘗試去不同的國家代表這四個角,但是還是不能完全把其中的意義解釋。相信這四個角所象徵的意義是更廣泛的:這四個角代表所有從四面各方而來,對選民有敵意的國家。
天使回覆說,這四個角代表「打散猶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國家(19節)。可見先知的異象,看來跨越了許多世紀,不但包括他自己的國家和城市,而且也結合以色列這個已經在二百年前亡國和分散到列國去的國家。
四個匠人在四個角之後接著出現,先知被告知匠人是去毀壞那些角的。好像那四個角曾經威脅過猶大人,同樣,匠人也要威脅這些角,他們手執大槌,就像要把一頭危險的牛的角脫去,以便減除牠對的威脅。這些大國也要由上帝任命的匠人消滅它們的力量。
第二個異象的力量加強了第一個異象的信息。儘管猶大的敵人力量強大,也儘管在當時的歷史沒有顯示任何因素威脅他們的政權,然而有一力量存在,足以粉碎藉這四個角所面對的敵對勢力。
一座無牆之城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二章1-13節
先知還在城外見異象的地點,他見到一個測量師經過身邊,手中拿著一條量度的準繩。這種情景無疑喚起第一個異象的內容,在那個異象中上帝曾經說過:「準繩必拉在耶路撒冷之上。」(一16)
撒
迦利亞問這位測量師他要到那裏去,而這個人回答說他正要去測量耶路撒冷並決定她的尺寸大小。然後有兩個天使出現在異象中,其中一位是作過先知同伴和傳譯者
的,另一位是新出現的。這個新的天使走近先知身邊的天使,並要求他向這個少年測量師說話。給這個少年人的信息是這座城市將擁巨大數目的人口,而她將由上帝
保衛,不是靠一般城牆來保衛。
隨異象的描述之後,便有一篇傳統式的先知宣講(6-13節),
它完全以詩的形式寫出來。這篇宣講在原文聖經是與這個異象分開的,很可能是先知在另外一個時間或地點宣講的信息,但是它放在這裏是有意義的:它指出這個城
市人口增加的來源,並強調上帝必將成為這城市的保護者。耶路撒冷城人口的增長,一個原因是許多被擄的猶太人回園,也有從外邦列國來的長(11節)。這城市不會藉著她的城牆和軍事設施而得到保衛,而是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這是耶和華說的。」(10-11節)
從這個第三個異象和信息,我們開始看到先知對上帝未來工作的認識:
(一)重建城牆是無用的
不要忘記那城牆在主前587年並不能成功阻止巴比倫軍隊的進攻。
(二)上帝將來的工作將包括各種民族
撒加利亞期待著被擄歸來的,不單從巴比倫,也將從世界的四方(6-7節)。他更進一步期待外邦列國的居民,加入選民中間,並且變成上帝的子民(11節)。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先知期待著外邦人加入回歸聖城的洪流,是藉著基督教會的誕生和成長而實現的。
(三)上帝的同在
約書亞與撒但之異象
撒迦利亞書三章1-10節
這時,在先知的腦海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在異象中出現了。撒迦利亞看見約書亞,他是耶路撒冷的大祭司,正站在上帝和祂的天使面前。背景好像是一個法庭:上帝在其中擔當法官的角色,撒但也在其中扮演控告者。(注:撒但在希伯來語中,意思是「控告者」)
法庭上的對話,以上帝對控方的斥責開始。控告是突然被中止了的:「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麼?」(2節)
這
話暗示猶大已經為她的罪多次受苦,現在得了保護。大祭司約書亞在這裏看來是代表參加敬拜的人,他站在法庭面前,穿著污穢的衣服,這也許代表百姓犯罪所帶給
猶大的狀況,以及他們敬拜的不完全。法庭的景象沒有詳細記載,事實上,當有指示要把約書亞污穢的衣服除掉時,異象已發生。在除去污穢衣服之後的說話,清楚
地顯示這個行動的象徵性:「我要使你脫離罪孽。」(4節)
而當穿上新的大祭司衣裳時,暗示也同樣清楚:代表百姓的大祭司現在獲得了一種新的權力。而突然之間,撒迦利亞自發地說話,自己也進入了異象中:「他們就把潔淨的冠冕戴在他頭上,」他是感覺到大祭司衣服的不整潔而這樣說話。
完成了這個重新穿戴服裝的儀式,接下來是上帝向約書亞講話。祂對約書亞說,如果他遵守耶和華的律法和所有祭司的職責,他就會有權柄管理聖殿和它所屬的地方。
第八節所指的「苗裔」意思有些不清楚;雖然直接地可以指約書亞的同伴所羅巴伯王,但是這些話可能有含有彌賽亞的意義。而第九節的「石頭」的解釋也不清楚;可能象徵除掉這地的罪。
這
個異象是對撒迦利亞和百姓說話。約書亞穿著他那可悲的破衣服站在上帝面前,象徵著這個國家可憐的屬靈光景。他們犯了太多的罪,並且腐敗了祭司的職分。所以
給約書亞新衣服的異象,是對他們現行重建聖殿的活動表示鼓勵。這個異象在後來的教會中也得到回應:「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布,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
義。」(啟十九8)
燈臺之異象
撒迦利亞書四章1-14節
在
接受第五個異象之前,他必須被叫醒,而且他再一次被問及他看見了甚麼。這個異象是一個金燈臺:那裏有一枝柱子,其上有一個燈盞,裏面裝著燃油,一共有七盞
燈,從燈盞裏伸出來。在燈臺的每一邊,先知看見兩棵橄欖樹。撒迦利亞問他身邊的天使這個異象是甚麼意思;他沒有得到直接的答案,雖然有暗示他應該知道他所
看見的象徵意義。雖然先知沒有得到他的問題的答覆,卻得到一個向所羅巴伯王宣告的信息。
上帝給王的信息是:他的任務就是重建聖殿。工作的完成將「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6節)
第七節的「大山」是一種隱喻,說明像大山一樣的困難擺在聖殿完成的路上。所有復建任務的障礙,將要夷平成為平原,一直到最後一塊在殿頂上的石頭──標誌著這個工程已經完成的記號。
最後的幾節經文,異象的象徵意思再一次被提及。燈臺上的七盞燈是「耶和華的眼睛」。相信七這個數目字象徵完全。也許因為他始終不肯定,撒迦利亞就繼續去問他身邊的天使。這兩棵橄欖樹代表甚麼呢?先知得到的答案是這兩棵樹代表「受膏者」,那就是約書亞祭司和所羅巴伯王。
飛行的書之異象
撒迦利亞書五章1-4節
先知再一次進入他異象的境界,這一次他看見一本飛行的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部非常大的張開的紙卷。它的大小尺寸,大約為30×15英尺,表示這不是「普通」的飛行的書,而是一卷非常大的書本,因為一般的紙卷是較為小的。這卷書飛過全地,把它的信息帶給所有看見的人,就好像一幅商業廣告橫額,被飛機拖著經過群眾。
然
後撒迦利亞被告知這飛行書卷的意義:它代表上帝的咒詛,並且它來回飛行,進入偷竊和起假誓者的家,在它所到之處盡行毀滅。這種飛行的咒詛比律法的膀臂還要
長,因為它好像是自動駕駛的,毫無差錯地落在那些行為招致上帝咒詛的家中。它的受害者是那些干犯兩條十誡的人,而十誡是立約生命的中心;換句話說,這個咒
詛是直接落在那些行偷盜,和在法庭上提供假見證顛倒正義的人身上。
甕中的怪物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五章5-11節
第七個異象的焦點是一個伊法(ephah),這個詞含有兩個的意思:一是度量單位(約 五加侖),另一是量器。這裏指的是後一種意義:先知看見一個大的缽或者量器,明顯地大過普通的量器,好像紙卷大於通常的書籍那樣;這個量器看來即將移到地上(5-6節)。
撒迦利亞被告知這個量器代表遍地人民的「惡」,它的移動象徵著這種罪惡,在整個社會廣泛散布的趨勢。然後先知又看見量器的蓋被舉起來(和合本譯作「一片圓鉛被舉起來」),令他目瞪口呆地看到有個女人在量器裏面,她正從這個量器的口窺視。好像甕中的怪物,這個女人遍地遊行,在她所到之處散布她的魔力。撒迦利亞得知,這個女人代表邪惡。
然後這個異象繼續移動:這個女人被拋回到容器裏面,然後那個蓋穩固地關閉好。接下來有兩個女性天使出現,她們有寬闊的翅膀好像鸛鳥,她們舉起量器,把它帶著飛走。撒迦利亞問她們要把量器帶到甚麼地方;他被告知它的目的地是示拿,即是巴比倫。在那裏有一間房子(或者殿)將為它建造起來,而且它將永遠保存在那偏僻的地方。
前面異象曾提及一些所犯的罪──偷盜和作假見證,而這個異象中則泛指邪惡。這邪惡在此還被人格化為在量器中的女人。異象中使用了一個女人代表邪惡,同樣地,女性的天使代表善良。
馬與車輛的異象
撒迦利亞書六章1-8節
第一個異象的馬重複出現在最後的異象中,但現在加上了車輛。
在第一個異象中,那些馬偵察了全世界之後回來;這裏是描述牠們正要出發去參加一場軍事戰役。牠們從銅山的谷中而來;銅山象徵著天門,而馬從那裏出發到世界的四角去完成牠們的任務。
這些馬和車接受了「普天下之主」(5節)的命令,而且不休息直到使命完成。異象強調了那輛「往北方去」的車(6節),因為那裏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勢力,就是波斯帝國的地方。
這個使命將要「在北方安慰我的心」,換句話說,它將要建立起神的勢力,勝過北方的帝國。
加冕的預言
撒迦利亞要去拜訪一位名叫約西亞的人,一個高貴代表團正在他家裏作客,他們是從巴比倫來到耶路撒冷訪問。這分散各國的猶太人的代表團,帶來了「金銀」的捐獻,相信這是一個禮物,去支持在「故鄉」的復興工作。先知用這些金和錢造了一個冠冕,然後舉行了一個加冕儀式。
祭司約書亞是第一位接受冠冕的,但是耶和華通過撒迦利亞對他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12節),也就是所羅巴伯。看來好像加了冠的祭司後來會為君王加冕。在第十三節的描述 包括了 君王也包括祭司。他們都分擔管理和「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13節)。這樣雙重的加冕明顯是象徵性的行動,而不是一種真實的王帝加冕。
這個信息的一個動人之處,是介紹三個人,只有這裏提到,這三個人是黑玳,多比雅,和耶大雅。他們長途跋涉,從原居地巴比倫來訪耶路撒冷,帶來他們的問候和禮物。
當他們出發旅行的時候,他們不知道禮物將有何用途。用他們的金和銀製成的冠冕,在用過一次以後,將被放在聖殿中。他們的禮物將提醒以後的世代,大君王將要來臨,上帝沒有忘記祂的百姓。
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關於禁食的問題
撒迦利亞書七章1-7節
這一段經文比較難解,在希伯來文的文法,不知誰差遣誰。一般翻譯是「從伯特利-沙利色差遣利堅米勒和他的隨從到耶路撒冷尋求耶和華的恩惠。」
伯特利在耶路撒冷以北十二里之處,它原來是北國以色列的一個敬拜中心,並不屬猶大。但是為甚麼一個從伯特利來的代表團要來到耶路撒冷呢?相信伯特利─沙利色是一位在巴比倫被擄社會中的官員;而利堅米勒是一個發言人,他被差遣是為了要為一個宗教習俗問題得到答案。
問題是複雜的;那個遵行多年在第五月的禁食習俗,還要不要保存呢?這不是一個關於禁食的普通問題,它原本是要記念聖殿被毀的哀悼和禁食,它已經在第五月舉行了好多年(王下廿五8-9)。
這問題假定了當聖殿完工時,記念它的被毀是無用的。先知對這問題回答(5-8節)。撒迦利亞以三個問題,作為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每一個問題都要求他的聽眾去思想;而每一個問題都說明禁食的意義:
(甲)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禁食悲哀,豈是絲毫向我禁食麼?」你們真的為聖殿悲哀嗎?或者只是一種儀式;
(乙)第二個問題(6節)指出禁食的反面,吃與喝,實際上和禁食沒有差別。吃與喝滿足人類的需要,好像禁食也可以,但是禁食應該是為了達成某些外在的目標,而不是去滿足自己;
災難先於禁食
撒迦利亞書七章8-14節
相信九至十節是一則主前587至586年耶路撒冷被毀之前先知的宣講。
上帝的要求,已經在第一次聖殿被毀之前提出來了。
(甲)「按至理判斷」:這句指向兩方面,即適當的法律行為,和在社會中實行公義。
(乙)「慈愛憐憫弟兄」:上帝對祂百姓的憐憫和慈愛,應該在他們的交往中反映出來。
(丙)「不可欺壓……」:以欺壓弱小者,去達到個人的財富。
(丁)「不可心裏謀害弟兄」:不單欺壓,而且還有許多內心的計謀。
上帝的要求在聖殿未毀壞之前,已經清楚的在律法(妥拉)中確立,並且被先知一次又一次地重複(12節)。但是百姓卻一再拒絕去聽上帝通過祂僕人所說的話,因此當災難臨到,要毀滅他們和他們的聖殿時,那世代的人民也發覺上帝同樣不聽他們的呼求。
撒迦利亞書概論
撒迦利亞書簡介 , 撒迦利亞書之作者和寫作日期 , 撒迦利亞書的文學形式 ,
撒迦利亞書之信息 , 給新時代的舊信息 , 撒迦利亞書 , 撒迦利亞的生平 ,
撒迦利亞書的大綱 ,
撒迦利亞書第1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2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3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4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5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6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7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8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9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10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11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12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13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第14章結構與註解 ,
撒迦利亞書中的異象 ,
撒迦利亞書異象二:四角與四匠 , 四個角的異象 ,
撒迦利亞書異象七:以法蓮的婦人與忿怒之器 , 甕中的怪物的異象 ,
撒迦利亞書異象八:四輛車 , 馬與車輛的異象 ,
冠冕戴於大祭司約書亞頭上 , 加冕的預言 ,
關於禁食的問題 , 災難先於禁食 ,
撒迦利亞的講章 , 再來之王 , 救贖的來臨 , 進一步默想牧者主題 ,
上帝要來的日子 , 撒迦利亞預言基督再臨 , ,
撒迦利亞的講章
撒迦利亞書八章1-23節
在這一章的講章中,對過去事情的記憶漸漸轉為對將來事情的期待。先知與上帝分享一幅新耶路撒冷的異象與當時的實況成強烈的對比。這座城不再像主前518年的悲慘狀況,它將轉變被稱為:「誠實的城」(3節)。
在
撒迦利亞的時代,住在那城中的市民,很少有年長的;很多百姓在年輕或中年時就已死去,而那些被擄的年長的,很少會長途跋涉,回到應許之地來。但是一個社會
沒有年長的一輩,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它缺乏經驗和智慧。因此,撒迦利亞重建社會異象的一個基本要素,是老一輩的居民。老年的男女將要坐在街上(4節),享受陽光和豐裕的城市生活。
雖
然在撒迦利亞的時代,街上只有很少的少年人;但是在新的耶路撒冷,兒童將要成為活躍生活的一部分。許多帶著年幼孩子的家庭不會冒跋涉的辛苦,從巴比倫來到
耶路撒冷重新開始。而對尚留於耶路撒冷的家庭而言,疾病和貧困在年青一代之中,敲起它們的喪鐘。但是先知預見一座城市,有孩子在街上玩耍,表明只有年輕一
代才具有無憂無慮的喜樂生活。他描述男孩和女孩的說話(5節),這些孩子的歡笑使整個社會生活更加豐盛,而這就是他希望向讀者描繪的社會。
但
是除了有老年人和孩子以外,撒迦利亞也預期整個社會的復興。向著一個毀掉大部分的城市,這是一個難以令人理解的異象,它的貧困居民正掙扎著,而大多數人的
親戚,還一直生活在遠方被擄之地。但是這些被擄的將要回歸,人口要增長,與上帝所立的約將要再一次堅立起來:「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上帝」(8節)。
這種充滿活力和繁榮的城市的異象,對於那些和先知一起,在耶路撒冷中掙扎的人,將是一種力量的源泉,產生鼓勵作用(9-17節)。他們必須繼續勇敢地重建聖殿的工作,相信完成時,將有一個和平的新世紀。葡萄樹必再一次結果子,甘露將降在五榖上(12節)。這城曾被列國嘲笑,但它將再一次繁榮起來,因為這種轉變是上帝旨意的一部分。但是人民為這將來的遠景而工作,他們的工作預示了彌賽亞世紀的降臨。
撒迦利亞超越現在,看見一個新的世代,傳達兩個信息。
一. 禁食(18-19節)。先知回到七章二至三節的信息,原本禁食是為了紀念耶路撒冷和聖殿的毀壞。但是現在有所不同了。禁食將轉變為歡樂的節期,悲傷將被「歡喜快樂的日子」取代(19節)。
論八福 (The Beatitudes)
耶穌是「上了山」,坐下來,講完後就「下山」(太8:1)。路加記錄說耶穌到山地去,整夜禱告,設立十二使徒,下了山,站在平原上,然後卻是述說“四福和四禍”(路6:12-26)。相信這是出於馬太和路加對各自所收集資料的編排秩序;馬太有意把所有耶穌的倫理教訓擺放在一起看。登山寶訓的內容多是關於一些生活倫理原則。相信是針對當時的信徒而講。更有人說。登山寶訓是出自當時教會中的“初信班”(Catechism)資料。
從內容來看,登山寶訓含有以下的性質︰
一、舊約律法是基督國度正式法典的背景(太5:19),
二、宣告耶穌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太5:17),衪關注的不只是外表的行為,也看重裡頭的動機(太5:27-28;6:1-6),
三、確立了公義和完善的標準(太5:48)。
馬太指明「許多的人」,有意說明耶穌的教訓是“普世性”的。
第一福:「虛心」原文是“在靈裡貧窮”,是指那些因困難而需要上帝幫助的人(詩37:14;40:17;69:28-29,32-33;賽 61:1;66:2)。路6:20是用「貧窮」,引用自賽61:1(路5:17),是指靈裡貧窮。可見兩位作者都是取自舊約的觀念。“在靈裡”說明不是依靠物質的幫助,因此那些「願意依靠上帝」的人是有福的。
第二福:和路加的第三福、第一禍、第三禍含意相似。相信「哀慟」是指那些受逼迫或受壓制的人,特別是那些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受虧損的人,他們必得上帝的安慰(賽61:2)。
第三福:「溫柔」原文是“謙卑”,與詩37:11;賽61:1含意一樣。「地土」是指上帝的國所在的土地。可見第三福和第一福是平行對句;「虛心」相比「謙卑」, 「天國」相比「地土」。都是回應賽61:1。說明那些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的人將享受上帝國(天國)的福氣。
第四福:「飢渴慕義…」這裡似乎是回應賽55:1;61:3;49:10。指喜好追求上帝的義的人。上帝的義(希臘文dikaiosune含有聖潔或好行為的意義)一般是指公義聖潔,有好行為。
第五福:「憐恤人的」是“施慈悲的人”(詩18:25;cf.路6:36)。猶太人講究施慈悲,尤其是施慈悲給憐憫的人。他們也相信好施悲的人上帝也必向他施慈悲(詩18:25-26;路6:36)。這裡似乎有意說明那些施慈悲的人一天即使落在困難中也必蒙別人的憐恤。
第六福:「清心…」這是引用詩24:3-6的教導;手潔心清的人才可以朝見上帝。
第七福:「使人和睦」(詩34:14)是指那些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爭執的人。「上帝的兒子」一般是指真以色列人(申14:1;何1:10),或統指屬於上帝的兒女。
第八福: 「為義受逼迫」似乎是指當時教會中已有逼迫的事在發生,但是上帝應許把天國賜給這些人。
這八福都以μ(μακαριοι有福了)來作押韻開始。按拉比的解經法排在頭的字為最重要,排在後的為次要),耶穌論八福的重點在於「福氣」:那人是否獲得上帝的祝福(μακαριοι原意是指“由上帝來的祝福”)。前四個和後四個都有36個字(按照希臘文聖經)組成:成為一篇平衡的兩部詩歌。前四個是關係門徒受逼迫的情景,後四個關係門徒在逼迫中的道德行為。
十一和十二節是特別指那些受逼迫的人而說:由「他們」這第三人身稱呼轉了「你們」這第二人身稱呼;有意對著一班門徒而言。有學者相信這是在八福以外的“第九福”。
從內容來看,登山寶訓含有以下的性質︰
一、舊約律法是基督國度正式法典的背景(太5:19),
二、宣告耶穌來到世上是要成全律法(太5:17),衪關注的不只是外表的行為,也看重裡頭的動機(太5:27-28;6:1-6),
三、確立了公義和完善的標準(太5:48)。
馬太指明「許多的人」,有意說明耶穌的教訓是“普世性”的。
第一福:「虛心」原文是“在靈裡貧窮”,是指那些因困難而需要上帝幫助的人(詩37:14;40:17;69:28-29,32-33;賽 61:1;66:2)。路6:20是用「貧窮」,引用自賽61:1(路5:17),是指靈裡貧窮。可見兩位作者都是取自舊約的觀念。“在靈裡”說明不是依靠物質的幫助,因此那些「願意依靠上帝」的人是有福的。
第二福:和路加的第三福、第一禍、第三禍含意相似。相信「哀慟」是指那些受逼迫或受壓制的人,特別是那些為了上帝的緣故而受虧損的人,他們必得上帝的安慰(賽61:2)。
第三福:「溫柔」原文是“謙卑”,與詩37:11;賽61:1含意一樣。「地土」是指上帝的國所在的土地。可見第三福和第一福是平行對句;「虛心」相比「謙卑」, 「天國」相比「地土」。都是回應賽61:1。說明那些願意在上帝面前謙卑的人將享受上帝國(天國)的福氣。
第四福:「飢渴慕義…」這裡似乎是回應賽55:1;61:3;49:10。指喜好追求上帝的義的人。上帝的義(希臘文dikaiosune含有聖潔或好行為的意義)一般是指公義聖潔,有好行為。
第五福:「憐恤人的」是“施慈悲的人”(詩18:25;cf.路6:36)。猶太人講究施慈悲,尤其是施慈悲給憐憫的人。他們也相信好施悲的人上帝也必向他施慈悲(詩18:25-26;路6:36)。這裡似乎有意說明那些施慈悲的人一天即使落在困難中也必蒙別人的憐恤。
第六福:「清心…」這是引用詩24:3-6的教導;手潔心清的人才可以朝見上帝。
第七福:「使人和睦」(詩34:14)是指那些堅持以和平方式處理爭執的人。「上帝的兒子」一般是指真以色列人(申14:1;何1:10),或統指屬於上帝的兒女。
第八福: 「為義受逼迫」似乎是指當時教會中已有逼迫的事在發生,但是上帝應許把天國賜給這些人。
這八福都以μ(μακαριοι有福了)來作押韻開始。按拉比的解經法排在頭的字為最重要,排在後的為次要),耶穌論八福的重點在於「福氣」:那人是否獲得上帝的祝福(μακαριοι原意是指“由上帝來的祝福”)。前四個和後四個都有36個字(按照希臘文聖經)組成:成為一篇平衡的兩部詩歌。前四個是關係門徒受逼迫的情景,後四個關係門徒在逼迫中的道德行為。
十一和十二節是特別指那些受逼迫的人而說:由「他們」這第三人身稱呼轉了「你們」這第二人身稱呼;有意對著一班門徒而言。有學者相信這是在八福以外的“第九福”。
甘特利(R. Gundry)指出說當時馬太的教會是受到逼迫,因此特別注重信徒如何面對逼迫的教導。
「一點」與「一劃」
馬太講明耶穌對律法的態度,衪是來成全律法(太5:17-20;路16:16-17或Q資料的講話),並非推毀。「律法和先知」也就是希伯來聖經的前兩部,也代表整本聖經。「成全」有不同的解釋。一般解完成先知的預言。這裡可能指耶穌要把律法和先知的話完全或真正應用出來。
「一點」在希 臘文說指ι(最小的一個字母),「一劃」在希伯來文是指 ’,都是最小的字母。
「一點」在希 臘文說指ι(最小的一個字母),「一劃」在希伯來文是指 ’,都是最小的字母。
猶太人抄寫聖經時極其小心,一點一劃皆不可少。抄完後,還要一段段用來比長短,稍有出入不同,就要毀掉。說明聖經的絕對權威。
福音書作者也有意說明耶穌的教訓如聖經一般的重要。「文士和法利賽人」應是一個統稱。他們是猶太人中最尊重律法的一群。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 說:「法利賽人自認比其他人更虔誠,對律法的解釋也更正確。」(Jewish
War 1.5.2)
施偉則(Schweizer)說:「法利賽人對上帝的律法嚴格遵守:除了當納的一切稅項以外,他們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作慈善事,他們寧可毫無抵抗地被殺,也不願破壞守安息日的誡命,他們為了保全他們的聖經遭受了最可怖的殉道…。」
醫治癱子
對猶太人來說,叫癱子行走完全是一個新/令人驚奇的神蹟。在這敘述中,作者進一步的說明耶穌不只有醫治的能力(如前一個事件,耶穌潔淨長大痲瘋者),而且有赦罪的權柄。這是要証明耶穌是“人子”,他如上帝一樣,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這裡也說明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加深了。
法利賽人在福音書中顯明是猶太教傳統的保護者,不容易開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釋,尤其是一位不是出自拉比學校的耶穌。
情節的開始指出耶穌是一位特別受歡迎的人,不只是人們願意聽他講道,也千方百計的把有病的人帶來給他醫治,情節和可1:32-33一樣。相信耶穌在迦百農名聲遠播(可1:28),馬太說是耶穌「自己的城」(太9:1)。
人子,是耶穌常用來自稱的字眼,代表榮耀和權柄的人物(但7:13)。在猶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彌賽亞的意義(以諾書37-71三次提起人子要行使審判的權力,在以斯拉四書2-52講論這位人子是在創世之前已存在。他要在末世之前降臨錫安山,用口中的火滅絕地上邦國,保謢「餘民」)。耶穌最喜歡使用這名字來自稱。兩約中間的猶太文件繼續發展這彌賽亞的意義。
眾人都驚奇,相信不是因為耶穌赦罪的權柄引起,而是神蹟導致眾人這樣的反應。這敘述者記述耶穌行神蹟後觀察到的意見。
法利賽人在福音書中顯明是猶太教傳統的保護者,不容易開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釋,尤其是一位不是出自拉比學校的耶穌。
情節的開始指出耶穌是一位特別受歡迎的人,不只是人們願意聽他講道,也千方百計的把有病的人帶來給他醫治,情節和可1:32-33一樣。相信耶穌在迦百農名聲遠播(可1:28),馬太說是耶穌「自己的城」(太9:1)。
癱子是被抬上屋頂,然後從洞口墜下來,一起表明了他的朋友和他的信心。講道加上醫治並不會引起衝突,「赦罪」是真正衝突的起因。耶穌不只是醫治他的病,甚至赦免他的罪,這樣的宣告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認為病與罪連在一起(約9:2)(耶穌對此觀念沒有解釋並不表示他接受這樣的意見)。耶穌有意藉著這事件指出他的“醫治”是全人(身体和靈魂)的拯救。
僭妄,或褻瀆(blasphemy),對猶太人來說是妄稱上帝的名字(也就是妄用上帝的權威),必須治死(利24:16)。耶穌以問題來反問法利賽人,"…那一樣容易呢?”。答案是上帝兩樣都可以作,他也選擇最好的方法去作。猶太人的宗教權勢最後還是以此罪名來控告耶穌死罪(可 14:61-64)。耶穌並不因為將受到這樣的控告而停止去作。
僭妄,或褻瀆(blasphemy),對猶太人來說是妄稱上帝的名字(也就是妄用上帝的權威),必須治死(利24:16)。耶穌以問題來反問法利賽人,"…那一樣容易呢?”。答案是上帝兩樣都可以作,他也選擇最好的方法去作。猶太人的宗教權勢最後還是以此罪名來控告耶穌死罪(可 14:61-64)。耶穌並不因為將受到這樣的控告而停止去作。
人子,是耶穌常用來自稱的字眼,代表榮耀和權柄的人物(但7:13)。在猶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彌賽亞的意義(以諾書37-71三次提起人子要行使審判的權力,在以斯拉四書2-52講論這位人子是在創世之前已存在。他要在末世之前降臨錫安山,用口中的火滅絕地上邦國,保謢「餘民」)。耶穌最喜歡使用這名字來自稱。兩約中間的猶太文件繼續發展這彌賽亞的意義。
眾人都驚奇,相信不是因為耶穌赦罪的權柄引起,而是神蹟導致眾人這樣的反應。這敘述者記述耶穌行神蹟後觀察到的意見。
大筵席的比喻
路加福音記載的“大筵席”明顯的是關於『上帝國...』(路14:15)的事。類似的比喻在馬太福音是『天國好比...』(太22:1)。
【路加與馬太經文比較】
兩個比喻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相異的地方。
類似之處:都是一個筵席,所有被邀請的客人都拒絕參加,有兩次去出的邀請,也有其他的人被邀請(大街小巷及籬笆上的人)。
異別之處:馬太指明是一個王為他兒子娶親的筵席。馬太中的客人沒有講明拒絕的原因。馬太指王的僕人被殺了,然後王就派兵除滅那些兇手。王也把一位沒有穿禮服的參加者丟出去。 兩個比喻的上下文都不相同(馬太是在末世審判的談論時提出來,路加是因為耶穌去法利賽人家吃飯而提出)。
一般上,聖經學者都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比喻。認為是耶穌在不同的時間講說兩個相似的比喻;都是用筵席作背景,針對不同的聽眾和處境。
【比喻的背景】
路加這個比喻是接續耶穌在安息日到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家去吃飯因為各人揀首位引起說的(路14:1),馬太是耶穌在聖殿教訓人被祭司和長老責問而藉此比喻用來指責這些祭司長老(太21:23)。
耶穌也教導說當人請客時,不要只專請親戚朋友,富有鄰居(路14:12),也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4:13)。這些人物也出現在下 一個比喻中(14:21),也曾出現在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時閱讀的經文(4:18;詩61:1-2)。耶穌也說明請這些人來吃飯是有賞賜的:「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4:14)。
有分於義人的復活,乃是法利賽人操練敬虔的整個目的。有分於義人復活的時候,也是進入上帝國的大筵席的時候,這也是猶太人的觀念(路 13:29;22:29;啟3:20),因此有一位同席的立刻提起說:「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路14:15)
有些被邀請的客人不願意參加也不是奇怪的事。不過所有的客人不到來卻不可能發生。客人不來後卻把許多不認識的人拉來倒是怪事。可見說故事的人是在這方面多少隨意創造了一些情節,為了把目的表達得更清澈而修改。
◎人物:
有四種人物;筵席的主人、僕人、被邀請卻拒絕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也有兩類;那些大街小巷中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另一類是路上和 籬笆那裡的人。我們要問誰才是中心人物?如果是筵席的主人,那這比喻的重心就是一個“上帝的邀請”的比喻。那主人就可以比喻為天父,僕人可以比喻為耶穌, 那些拒絕來的客人代表猶太人宗教領袖。如果是拒絕來的客人為重心,那就是一個“不服從的猶太人領袖”的比喻。如果是後來的客人,那這比喻就可稱為 “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就因此得了上帝的拯救”的比喻。
猶太人吃飯是半正式的,吃飯的地方可能就是屋子的大廳,桌子就排在客廳,是四方形排列。當然比較前的座位是給那些貴賓及德高望重的人。從敘述看,入坐前各人為了前坐的位子必有一翻爭執-各人想揀首位坐(14:1)。
猶 太人也一面吃飯一面交談。這些客人對耶穌充滿好奇,或是較前已聽過耶穌所行的事。一些正藉此機會「窺探」他,看看耶穌又想玩怎樣的把戲。耶穌知道他們的心 意,吃飯時醫治了一位犯水腫的人。接著耶穌教導說如果人要設筵如何邀請人的方法。其中一位自以為是而回答耶穌第一篇談話。接著耶穌就講這個比喻。
◎敘述者的意見:
明顯的,敘述者把這比喻擺在路14:7-14之後,是按同類性質來編排,都是關於筵席的比喻。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兩段經文中被邀請的人物是相同的:「貧窮 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路14:13//14:21//4:18//7:22)。這可能與路加福音神學有關;就是注重這樣的人領受救恩。這樣的人 早在耶穌在拿撒勒會堂被提出來(路4:18)。馬太沒描述被邀請的客人。相信是馬太比較針對猶太人讀者,忽略了外邦人。另外,路加記載主人吩咐僕人第二次 到路上邀請其他的人。解經學者相信「大街小巷」的人是被遣棄的猶太人,「路上與籬笆」的人是外邦人。或者這是敘述者“刻意”所創造的意義。
【應用】
【路加與馬太經文比較】
兩個比喻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許多相異的地方。
類似之處:都是一個筵席,所有被邀請的客人都拒絕參加,有兩次去出的邀請,也有其他的人被邀請(大街小巷及籬笆上的人)。
異別之處:馬太指明是一個王為他兒子娶親的筵席。馬太中的客人沒有講明拒絕的原因。馬太指王的僕人被殺了,然後王就派兵除滅那些兇手。王也把一位沒有穿禮服的參加者丟出去。 兩個比喻的上下文都不相同(馬太是在末世審判的談論時提出來,路加是因為耶穌去法利賽人家吃飯而提出)。
一般上,聖經學者都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比喻。認為是耶穌在不同的時間講說兩個相似的比喻;都是用筵席作背景,針對不同的聽眾和處境。
【比喻的背景】
路加這個比喻是接續耶穌在安息日到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家去吃飯因為各人揀首位引起說的(路14:1),馬太是耶穌在聖殿教訓人被祭司和長老責問而藉此比喻用來指責這些祭司長老(太21:23)。
耶穌也教導說當人請客時,不要只專請親戚朋友,富有鄰居(路14:12),也要請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14:13)。這些人物也出現在下 一個比喻中(14:21),也曾出現在耶穌一開始出來傳道時閱讀的經文(4:18;詩61:1-2)。耶穌也說明請這些人來吃飯是有賞賜的:「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著報答。」(14:14)。
有分於義人的復活,乃是法利賽人操練敬虔的整個目的。有分於義人復活的時候,也是進入上帝國的大筵席的時候,這也是猶太人的觀念(路 13:29;22:29;啟3:20),因此有一位同席的立刻提起說:「在上帝國裡吃飯的有福了。」(路14:15)
按當時的猶太人,一切有體面的猶太人皆
有分於彌賽亞的筵席,法利賽人更以此為他們的特權。相信這位同席的人也感覺自己該有此榮幸。
耶穌就對他講了這比喻作為回應。
【敘述分析】
◎情節(Plot):
耶穌就對他講了這比喻作為回應。
【敘述分析】
◎情節(Plot):
按照風俗,主人會派僕人作兩次的邀請。第一次早在筵席之前(14:16),另一次的邀請是在開筵席之前(14:17)。這是一種“客氣”的作法。當筵席 開始後,還有一小段的時間容許遲到的客人進來。當這時間過了以後,門口的“歡迎”牌子就會被收起來,客人就不能再進入(太25:10)。這樣的的背景與當 時的猶太人社會筵席習俗相吻。
有些被邀請的客人不願意參加也不是奇怪的事。不過所有的客人不到來卻不可能發生。客人不來後卻把許多不認識的人拉來倒是怪事。可見說故事的人是在這方面多少隨意創造了一些情節,為了把目的表達得更清澈而修改。
◎人物:
有四種人物;筵席的主人、僕人、被邀請卻拒絕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後來的客人也有兩類;那些大街小巷中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另一類是路上和 籬笆那裡的人。我們要問誰才是中心人物?如果是筵席的主人,那這比喻的重心就是一個“上帝的邀請”的比喻。那主人就可以比喻為天父,僕人可以比喻為耶穌, 那些拒絕來的客人代表猶太人宗教領袖。如果是拒絕來的客人為重心,那就是一個“不服從的猶太人領袖”的比喻。如果是後來的客人,那這比喻就可稱為 “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就因此得了上帝的拯救”的比喻。
一般上,聖經學者會把注意力放在耶穌是彌賽亞邀請人這重點上。認為是上帝的筵席,藉著彌賽亞的邀請,
那些“有體面”的以色列人不願意接受他,以至救恩就被“其他”的人得到。對基督徒來講,這說明上帝的國度已降臨,他們與上帝一起坐席了。後來初期教會把這筵席 的背景用來形容末世的大筵席(啟19:9)。按照馬太(太22:1-10),“末世大筵席”的意義比較濃厚:拒絕的人都被審判,甚至有一位不穿禮服的人即
仗進來了也被丟出去。
◎佈景:
◎佈景:
相信是在耶路撒冷(13:22),在一個安息日被一位法利賽人的首領邀請吃飯,沒有說明被邀請的原因。起碼從這佈景看出耶穌在耶路撒冷還有這位“友善”的法利賽人領袖邀請他吃飯。相信當時也有其他法利賽人或是猶太人領袖在場。按照當時的習慣,筵席多是設在傍晚。除非是很親的家人女性,不然只有男人會被邀請出席筵席。相信這筵席也不小。
猶太人吃飯是半正式的,吃飯的地方可能就是屋子的大廳,桌子就排在客廳,是四方形排列。當然比較前的座位是給那些貴賓及德高望重的人。從敘述看,入坐前各人為了前坐的位子必有一翻爭執-各人想揀首位坐(14:1)。
猶 太人也一面吃飯一面交談。這些客人對耶穌充滿好奇,或是較前已聽過耶穌所行的事。一些正藉此機會「窺探」他,看看耶穌又想玩怎樣的把戲。耶穌知道他們的心 意,吃飯時醫治了一位犯水腫的人。接著耶穌教導說如果人要設筵如何邀請人的方法。其中一位自以為是而回答耶穌第一篇談話。接著耶穌就講這個比喻。
◎敘述者的意見:
耶穌是第一敘述者,路加是第二敘述者。第一敘述者目的是藉用此比喻向法利賽人指出那些“有體面”的猶太人不肯接受上帝差派耶穌來所作的邀請,因此那些被遺棄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最後得與上帝坐席。第二敘述者當然也藉此比喻告訴當時的教會及信徒。
明顯的,敘述者把這比喻擺在路14:7-14之後,是按同類性質來編排,都是關於筵席的比喻。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兩段經文中被邀請的人物是相同的:「貧窮 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路14:13//14:21//4:18//7:22)。這可能與路加福音神學有關;就是注重這樣的人領受救恩。這樣的人 早在耶穌在拿撒勒會堂被提出來(路4:18)。馬太沒描述被邀請的客人。相信是馬太比較針對猶太人讀者,忽略了外邦人。另外,路加記載主人吩咐僕人第二次 到路上邀請其他的人。解經學者相信「大街小巷」的人是被遣棄的猶太人,「路上與籬笆」的人是外邦人。或者這是敘述者“刻意”所創造的意義。
【應用】
一、身為天上的主人,上帝是非常喜客的。衪預備了救恩的筵席,慷慨地邀請人來享用一切的福氣。
二、耶穌就是上帝特派的全權代理人,上帝藉著衪呼召人進入彌賽亞的筵席。上帝是「樣樣都齊備了」才派耶穌去邀請。「請來吧!」這呼召已繼續不斷地發出了廿個世紀。
三、後來被邀請的人,作夢也想不到會被邀請。這完全是出於主人的恩典,是無條件的施給。當這些人覺得不配時,主人甚至「領」及「勉強」他們進來。讓他們認識到上帝的邀請是真誠的。
四、人若拒絕上帝的邀請,不論是使用何藉口,都是上帝所不接受的。比喻中的三個拒絕原因,都不能成為理由,只是藉口,都是世界的追求:「財富(牛羊,土地)」、「家庭(妻子兒女)」。
五、上帝的筵席是一個宴會,不是食物分派站,不能派代表出席,每個人都要親身出席赴宴。
六、這邀請或是福音信息是一個恩典,但是也帶有上帝的審判。「家主動怒」,不來的人就自然不會享受到筵席,這就是附帶的審判。
七、「還有空位」信徒及教會不要怕不夠位子,更不要停止邀請人來赴上帝的筵席。天上的筵席好大,上帝要等「坐滿了人」才開席。
當時初期教會的外邦人信徒從這比喻身上找到他們得到救恩的印証。也証明了他們是與上帝一起坐席的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當時的人提出一個警告,拒絕上帝的邀請就不能得著救恩。這也是今日基督徒將得到的信息。也是我們今天辦佈道會的一個好信息。
當時初期教會的外邦人信徒從這比喻身上找到他們得到救恩的印証。也証明了他們是與上帝一起坐席的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當時的人提出一個警告,拒絕上帝的邀請就不能得著救恩。這也是今日基督徒將得到的信息。也是我們今天辦佈道會的一個好信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