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認識出埃及記

  出埃及記  , 出埃及記大綱 , 出埃及記主題 , 出埃及記簡介 , 出埃及記概論 , 出埃及記介紹 ,
  出埃及記概論(1)  ,  出埃及記概論(2)  , 出埃及記的背景與分段 , 出埃及記的重要性 ,

   《出埃及記》介紹 ,

   出埃及記介紹   , 出埃及記簡介  ,      出埃及記概論(1)   ,  出埃及記概論(2) ,

  摩西一生  , 以色列百姓 , 會幕的意義 ,

   埃及的歷史背景   ,

 出埃及記的神學思想 ,

  以色列人的增長和遭遇的壓逼(出埃及記1:1-22) ,

 摩西的出生(出埃及記2:1-25)  , 摩西在米甸曠野(3:1-4:31)  ,

 法老王的拒絕(5:1-6:30) , 十災(7:1-12:36) , 法老與十災 ,

 逾越節(12:1-36) , 出埃及的人數(12:37) , 離埃及的行程  ,

 往西乃山(曠野的試煉)(15:22-19:2)  ,

 在西乃山(19:1-20:20) , 約書(20:21-23:33)  ,

 會幕的條例與建造(25-31章;35-40章) ,

 金牛事件(32-34章) ,

   出埃及記的背景與分段 , 以色列人的增長和遭遇的壓逼(出埃及記1:1-22) ,

      摩西的出生(出埃及記2:1-25) , 摩西在米甸曠野(3:1-4:31) ,

      法老王的拒絕(5:1-6:30) ,    十災(7:1-12:36) ,

      逾越節(12:1-36)過逾越節6個步驟逾越節羔羊如何處理逾越節羔羊 ,

     牛膝草無殘疾的羔羊 ,

      出埃及的人數(12:37)離埃及的行程西乃山(曠野的試煉)(15:22-19:2) ,

      在西乃山(19:1-20:20) , 約書(20:21-23:33) ,

     會幕的條例與建造(25-31章;35-40章)祭司的設立(28-29章) ,

     金牛事件(32-34章) ,



出埃及記

(一)簡介:
1.作者:摩西
2.日期:1420B.C.
3.地點:西乃山麓曠野
4.主旨:以色列從奴隸的國度進入神的國度
5.主題:神的救贖(神的能力、聖潔和智慧)
(二)內容:
1.大綱一:以色列在埃及(1-12)、以色列出埃及(13-18)、以色列在西乃(19-40)
a.以色列在埃及(1-12)
(1)拯救之原因(1)
(2)拯救者之預備(2-4)
(3)拯救之過程(5-12)
b.以色列出埃及(13-18)
(1)往紅海(13)
(2)過紅海(14-15)
(3)往西乃(16-18)
c.以色列在西乃(19-40)
(1)賜給誡命(19-31)
(2)打碎誡命(32-33)
(3)重賜誡命(34-40)
2.大綱二:出埃及(1-18)、立約(19-24)、建會幕(25-40)
a.出埃及(1-18)
(1)苦難(1-4)
(2)救贖(5-15a)
(3)鍛練(15b-18)
b.立約(19-24)
(1)誡命(19-20)
(2)典章(21-23)
(3)律例(25-40)
c.建會幕(25-40)
(1)設計(25-31)
(2)延宕(32-34)
(3)完成(35-40)
3.結構:
a.約章:出二十四章。(創世記:創十七章)
b.摩西之約:神對以色列國的計劃、目的(出十九4-6)。祭司-橋樑。
(三)要點:
1.十災:水變血之災(7)、蛙災(2)、蝨災(1)、蠅災(2)、畜疫之災(2)、瘡災(1)、雹災(1)、蝗災(1)、黑暗之災(3)、殺長子之災(1)。
2.十誡(出十3-16)。神與人(一至四)、人與人(五至十)。
3.摩西:領袖的塑造與授權。
4.出埃及路線。出埃及過程與基督徒靈程的對照(林前十1-13)。
5.會幕(屬靈含意):
a.庭院:與外邦人區別。
b.會幕:聖所、至聖所。
c.銅壇:燔祭壇。
d.洗濯盆:基督有潔淨能力的血。
e.陳設餅桌:基督是生命的糧。
f.金燈台:基督是世上的光。
g.香壇:基督的代禱、聖徒的禱告。
h.內幔:基督的身體。
i.約櫃、基路伯、挽回座(施恩座):
(1)約櫃:代表神在祂百姓中,與他們同在。十誡兩石版:象徵神的恩約與律法。
(2)施恩座:象徵基督在神面前的代贖。
(四)信息:
1.」出」埃及,」入」迦南。
a.徒二十六18: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
b.彼前二9: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2.誡命:道德法(永久性)、典章:民事法(暫時性)、律例:宗教法(禮儀法)(暫時性)。
3.領袖:
a.領袖的塑造(出二11-四17)。
b.領袖的授權(出十七8-16、十八13-27)。
4.什麼是敬拜?(羅十二1-2)
5.對神蹟應有的觀點與態度?為何今日沒有(較少)神蹟?
(五)難題:
耶和華使法老的心剛硬?(出九12)神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叫誰剛硬就叫誰剛硬(羅九18)

摩西五經概論

 五經──前五卷書    , 摩西五經的名稱  , 五經之總論 ,

律法書入門  , 摩西五經總論 , 五經導論   ,  五經導論(2)   ,

 摩西五經 , 來源批判摩西五經之形成  ,  摩西五經作者與來源  , 

  五經來源之底本說  ,

 摩西五經的複雜性   , 摩西五經之統一性   ,   摩西五經之合一性 ,

  摩西五經整體結構  ,   摩西五經成書時間  ,  摩西五經之名稱 ,

  舊約導論摩西五經 , 摩西五經中之彌賽亞 , 摩西五經的主題 ,

   摩西生平    , 摩西五經的作者    ,  摩西五經與靈命更新 ,

  律法書導引  , 律法書之歸納 , 摩西五經作者之探討 ,

  認識《妥拉》(Torah)  ,   《妥拉》與摩西五經  ,  《妥拉》與智慧  , 

  認識《米示拿》(Mishnah)  ,  米示拿(Mishnah)之介紹  , 

  《米示拿》和《革馬拉》   , 舊約導論摩西五經   ,    認識《塔木德》 ,

    《他勒目》簡介613條誡命   ,  「西瑪」( shema)  ,

律法書入門

1.五經內容:略分為三大部份
a.人物:佔23%,以創世記四族長-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和出埃及記-摩西為主。
b.律法:佔40%,按性質可分三大類-道德法、民事法、禮儀法。
c.史錄:佔37%,其他歸此部份。
2.人物研讀法:
a.傳記法:是研究聖經人物的生平經歷。
b.段落法:注重人生命中的特殊經歷,並僅引述一些事實作為申論某個信息的骨架。
c.預表法:聖經表達啟示漸進的方式之一。
d.歷史神學法:將該人物放回民族史、救贖史、啟示史的背景去瞭解他。
(1)作者如何追溯他的血脈淵源?
(2)他在救贖史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3)神如何透過他自我啟示?
3.律法:
a.律法內容分類:
(1)道德法:即十誡,是引導生活的一般性原則,也是更詳細民事法與禮儀法的基礎。
(2)民事法:針對平常的社會關係定下明確的指示。
(3)禮儀法:與宗教事宜有關的明確指示。
b.律法的形式:
(1)絕對法:一種帶有不可抗拒之權威的命令。十誡屬這種形式。
(2)相對法:是照情節論理,或按前例習慣執行。這種形式大部分屬於社會律例(民事法)。
c.律法的意義(有三重意義):
(1)歷史性的意義:成為當時之百姓進入迦南地生活時的指引。
(2)救恩性的意義:
(a)律法的頒佈在出埃及後,而出埃及預表救贖,可見救贖在先,律法在後,得救非因行律法而得的義。
(b)律法是一種福音的預工,不是福音本身。
(3)啟示性的意義:顯出立法之神的本性。
d.基督徒與舊約律法:
(1)舊約律法是約的條款,是約束耶和華及其子民以色列。
(2)舊的約(西乃之約)不是基督徒之約。基督徒是要按舊約律法所啟示的精意而行。
(3)全部舊約律法仍然是神的話,即使它們不是神給予基督徒的直接命令。
(4)新約更新了部份舊約。(太二十二37-42)

創世記概論

   認識創世記   ,

  創世記之寫作相關   ,  

  創世與早期人類的歷史(第1-11章)  ,

  族長歷史(第12-50章)   ,

    

創世記

(一)簡介:
1.作者:摩西
2.日期:1420B.C.
3.地點:西乃山麓曠野
4.主旨:以色列起源(萬物始源)
5.主題:神救贖計劃的開端
(二)內容:
1.大綱:
a.太古時期(1-11)
(1)創世(1-2)
(2)墮落(3-5)
(3)洪水(6-9)
(4)巴別(10-11)
b.先祖時期(12-50)
(1)亞伯拉罕(12-24)
(2)以撒(25-27)
(3)雅各(28-36)
(4)約瑟(37-50)
2.結構:四件事(1-11)、四人物(12-50)
a.筆法:1、2章及10、11章的倒敘、回筆。
b.措詞:10章-families、lands、nations、languages;12章-you、land、nation。
3.思路:藉我賜恩福(使別人因你得福)
(三)要點:
1.創造:神為人預備美好的一切(創一31)。神設立婚姻的美好(創二18、23-25)。
2.墮落:人被誘惑(神豈是真說?)而犯罪(想要如神),因人不謹守、聽從神的話,神的挽回(用皮子作衣服,創三21)與懲罰。個人犯罪擴及家庭的犯罪(該隱與亞伯-嫉妒,創四-神看重我們這個人重於我們所作的)。
3.洪水:族類的犯罪(放縱情慾-塞特後裔與該隱後裔通婚),洪水的懲罰,揀選挪亞。
4.巴別:世人犯罪(傳揚自己-人本主義),神變亂其口音-眾人分散在全地。巴別是變亂的意思。
5.亞伯拉罕
a.約:
(a)後裔-王國(創十二2、十三16、十七6、二十二17)、(b)土地-國土(創十三15、十五5)、(c)恩福-萬國(創十二3、二十二17、18)。應許(12),訂約(15、17),誓約(22)。
b.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獻以撒,信心的高峰
(1)信心初階(試驗):離家→饑荒→財富→勝利→延遲
(2)信心進階(經歷):代求→膽怯→生撒→逐庶→立約
(3)晚年:買地→娶媳→後裔
6.以撒:早年順服,中年蒙福,晚年憂傷,一生成敗參半,在神盟約應許上是承先啟後的環節,列於信心偉人行列中。 超然的誕生→全獻在壇上→慈母的去世→父作主娶妻→承繼父家業→父親的終老→ 祈禱得雙子→欺騙人事件→挖井之爭執→與人結盟約→為雙子祝福→雅各出遠門
7.雅各(以色列):以色列民族-十二支派,生命被神雕塑、改造的人 腹中相爭→奪長子名→欺騙父福→離開父家→(伯特利天梯) →娶妻受騙→二妻相爭→工價改逃→懼怕以掃→(毗努伊勒捽跤) →未到西珥→示劍築壇→戮示劍族→底波拉死→(伯特利築壇) →拉結之死→流便之恥→住希伯倫→葬父以撒→ (在迦南)→以掃後裔→約瑟被賣→猶大事件→埃及糴糧→ (在埃及)→下到埃及→祝福法老→祝福兩孫→預言十二子→(死)葬在迦南
8.約瑟:神掌管約瑟一生的遭遇,也因著約瑟對神的敬畏與順服,使他生命中的患難,轉為機會,完成神的目的(預表耶穌)。一生面對苦難、情慾、世俗、寬恕的試探。 彩衣(父家)→僕衣(主宅)→囚衣(囚牢)→細麻衣(王宮)。
(四)信息:
1.信心:甚麼是信心?信心的特點?信心如何增長?信心是在實際生活事件中操練、成長。
2.揀選:神揀選甚麼樣的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均是有缺失的人,但卻是在各樣患難中,願信靠、跟隨神的人。
3.管道:我是否成為使人蒙福的管道?我是否常把我生命中的經歷、體驗,與人分享,成為能影響人的人,使人蒙福。
4.創造:認識神的全能(美麗、複雜),有甚麼事對神而言是太難的?
5.墮落:罪-羅五12;救恩(得救)-羅四17-25
(五)難題:
1.日:地質年齡或階段
2.墮落:分別善惡樹的設置,非神自找麻煩,乃是人不可能不面對試探,人要在試探中,選擇信靠神,才是真信仰。神不是要一個機器人。
3.洪水:全球性或局部性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何謂「聖經神學」?

甚麼是「聖經神學」?我們既以聖經為信仰的惟一基礎,那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亦即是我們的神學)就必須以聖經為惟一的來源,我們的神學應該就是「聖經神學」。但問深一層:這「聖經神學」如何組成?它的內容是甚麼?問題就似乎並不這樣簡單了。

    也 許有人說,我們的信仰不是包括「啟示觀」、「上帝觀」、「人觀」、「基督論」、「救贖論」、「聖靈論」、「教會觀」和「末世論」等嗎?「聖經神學」不就是 將聖經有關這些教導整理出來的嗎?換句話說,「聖經神學」就是研究聖經的啟示觀、聖經的上帝觀等等。但如此一來,「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有分別嗎?兩 個名詞是指同一的內容嗎?有人認為沒有分別,故稱自己的神學為「聖經系統神學」,但明顯有人(而且不少)認為有分別,否則神學院也不會有「聖經神學」和 「系統神學」的分科。「聖經神學」和「系統神學」的關係是一個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聖經自己並沒有討論「啟示觀」、「上帝觀」、「基督論」等,若說「聖經 神學」是研究「聖經」的「神學」,為何需要這樣分類?這樣的分類是源自深受希臘思維影響的西方文化,今日我們有必要用這種方式去表達我們的信仰嗎?至少舊 約的以色列人和早期教會並未用這種方式!

    而聖經神學牽涉的問題如下:

1)聖經神學本質應該是探討聖經作者本身所要表達的「信息」。我們用「信息」而不用「神學」,因為「神學」一詞已被注入太多既定的方法、結構和內容,而聖經作者所要表達的未必能被套入這個框架內。

2) 聖經雖是一本,卻是由數十位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的作品結集而成。在找出個別作者本身的「信息」的同時,是否能將這些「信息」整合起來?換句話說,是否 真的能有一個聖經神學?是否有一個中心可以統攝這數十位作者的思想?當中牽涉一個許多學者在討論聖經神學時不願考慮的問題:上帝的默示。如果聖經的確只有 上帝一位作者,而上帝的啟示是要顯明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救贖計劃,那麼上帝的啟示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指向。這是一個信念,是我們研讀聖經的一個前設,未必能 用學術的方法加以證明。

3)聖經本身的「神學」並不是學術的討論,而是要針對當時聽眾的切身問題,那麼我們今日又如何去做我們的神學?讓聖經神學停留在過去,成為一項歷史的研究,而今日的問題就用今日的思潮去思想?聖經神學如何與今日的處境連結起來?我們是否需要這樣做?

聖經神學之建構

        聖經神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可追溯至1787年,加布勒Phillip Gabler在德國奧特多夫(Altdorf)以拉丁文發表其就職演講,致力創導聖經神學必須自教義神學中獨立出來,自此奠定了聖經神學的地位。
         他認為「聖經神學」是一個「歸納性、歷史性和描述性」的學科,而研究的方法包括:
(1) 不要考慮任何「默示」的存在,只要研究聖經作者們的思想;
(2) 貫徹使用歷史批判方法(包括對文體的批判、資料來源的批判、對書卷歷史背景的批判等等),以收集個別作者的思想和意見;
(3) 既為一歷史研究的學科,則必須清楚分辨不同歷史時期的宗教演進。故此,所謂「聖經神學」,就是研究聖經中宗教思想的進化史。

    這些「過去」的思想對今天不一定有意義,而有意義與否,則要由我們的「理性」去決定。

        聖經神學做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至今,正如巴爾(James Barr)1999年出版的《論聖經神學的概念》一書中指出,「聖經神學的定義至今仍有待確立」 。巴爾進而從相反方面著手嘗試為聖經神學尋找定義,他以五種學科與聖經神學作一比較而指出聖經神學非他也!他指出聖經神學有別於(1)教義神學Doctrinal Theology (systematic, dogmatic or constructive); (2) 非神學性的聖經研究(Non-theological study of the Bible); (3) 宗教歷史 (History of religion and corresponding approach); (4) 哲學性神學/神哲學或自然神學 (Philosophical theology and natural theology); (5) 對部份聖經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parts of the Bible as distinct from the larger complexes taken as wholes)。同時,巴爾也確定了五點:「聖經神學是(1)由聖經(新舊約)學者所做;(2)是新的東西,既是它在尋找一些仍未知道的東西;(3)普遍被認為存有合一的潛能;(4)它可能有別於一般正統對神學的認定;(5)它之所以明朗化只有當其置身於聖經內的時間語言與文化中被理解只認為或相信為神學。」

         雖然時至今日巴爾還在致力於確定聖經神學的本質與定義,以聖經神學為書的著作每年還是有幾本面世。其中的信念仍然建基於聖經是基督教/基督信仰的基要經典,基督教的神學信仰必須解立於聖經神學,因此聖經神學也被設定為綜合聖經內容整合為基督教信仰的基礎神學的學科。由於作為基礎性的神學,它自然對聖經內容信仰神學的綜合性(integrative)與整合性(unity)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為絕大部份人所接受的聖經神學實為教義神學(doctrinal/dogmatic theology),它經綜合性的整合後所論證的一致性(coherence/consistence)與統一性(unity)也被視為鞏固信仰的理性基礎,甚至以此來引證聖經是神所啟/默示的經典。

       綜觀上個世紀聖經神學家所論述的,無非是環繞著主題/中心/系統/統一性等課題抽絲剝繭;新約神學的中心主題如「上帝的國度」、「基督中心」、「因信稱義」、「成聖」或舊約神學的中心主題如「契約」、「應許」、「基督中心論」、「拯救」、「救贖」等。

        這種以整合性及統一性為基礎所整理出的聖經神學,在聖經學者仍然處於以歷史和文字考據為主的釋經法時代還可以相安無事;可是在當代詮釋理論或文學批判-解讀理論當道的廿一世紀文本解讀趨勢中,聖經神學就有必要重新定位。其中將面對的挑戰乃多元的聖經解讀與整合的聖經神學彼此間之兼容性。
        聖經詮釋學於七、八十年代後所受到的衝擊無非是來自當代詮釋學的解讀理論和文學批判/解讀理論。有別於歷史與文字考據的解經法,它肯定與重視作者、文本和讀者的社會、經濟、文化、性別取向、階級、種族、政治意識形態等作為詮釋取向(directions)與旨趣(interests),也因此生產了多元性的聖經文本解讀旨趣。聖經詮釋的目的也因此在自我詢問:「詮釋學是否只純粹為我們提供對文本的重要而普遍的看法;抑或它也針對特定的神學課題提供重要的詮釋資源。」
        由於解讀旨趣(interests)有意無意地支配了對文本的理解,而沒有任何解讀是獨立或抽離於任何旨趣,對聖經文本所進行的解讀與神學整理是否也意味著生產多元化的聖經神學是一種必然的結果;那麼,巴爾對聖經神學的合一性潛能(ecumenical potential)的期望,也不無他的道理。聖經文本解讀的多元化若能得到它的合法性,從中所進行綜合性地整理聖經神學的進路就必須棄絕排他性和以主客分級的取向,而採取兼容性強的共存性方法,孕育一種「批判的聖經神學」(A Critical biblical theology)

上帝的自我啟示

. 前言
   
人本能地知道天地間有一位上帝,但並不曉得上帝所需要或不需要的究竟是什麼?諸如上帝怎樣看我們、上帝要給我們什麼、怎樣使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上帝怎樣拯救我們,這些是我們鮮少知道的。因此,我們要學習以色列人,從上帝向他們連續的顯現中,去認識這位自我啟示的上帝。
. 上帝的自我啟示的原因
   
起因於亞當的悖逆,破壞上帝起初創造時的和諧,以致才需要上帝重新自我啟示,這也成為舊約啟示的「基礎」。上帝自我啟示的動機可從創世記中找到例子:
1.       亞當的例子:人類犯罪後,上帝主動找人,問說﹕「你在那裡?」上帝不是要求答覆,而是想把亞當和夏娃重新帶回祂身邊,彰顯上帝對他們的憐愛。上帝所要的不是罪人的死,而是罪人的生。
2.       該隱的例子:上帝對該隱的憐愛也出現在創世記4: 6910,衪對該隱的問話﹕「你為什麼發怒呢?你兄弟在那裡?你作了什麼事呢?」上帝希望該隱能親口承認,並回到衪身邊。
. 上帝的自我啟示的方式
主要出現在摩西五經的前兩卷「創世記和出埃及記」中:
1.       上帝的命令(創世記12章):討 論上帝的「自我啟示」理當從創世記十二章開始,第一節開始是個「命令」-「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然而,上帝沒有顯明衪的身 份。我們或許會問:亞伯拉罕如何得知那是上帝,他是否會懷疑過衪?從聖經中我們無法得知答案。但從後面的經文「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 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得知,上帝關心的是「萬國萬族」,只是在開始的 時候,上帝先與亞伯拉罕和他的子孫建立關係。舊約信仰的核心便出現在這裡-上帝與衪的子民之間的親密聯結。
2.       上帝的名字(創世記1517章):聖經中無論是上帝或人的名字,都有重要的意義:
a.       名字界定範圍-人的名字或動物的名字皆如此:
                                                i.          人的名字:人名出現在那裡,那人的活動範圍便在那裡。例如上帝改「亞伯蘭」的名字為「亞伯拉罕」,這意味著「偉大的父」將成為「萬人之父」,亞伯拉罕果真成了因信稱義者的共同祖先「信心之父」。
                                              ii.          動物的名字:當上帝要亞當為衪所創造的各樣活物命名時,亞當就把牠們視為己有,更宣佈他的自由凌駕於整個物質世界之上。為活物「命名」是亞當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法,亞當為牠們取名,也就界定牠們的活動範圍。
b.       名字顯明能力-上帝自稱「全能的上帝」(El Shaddai)來表明祂的身份,強調上帝的大能與人的軟弱,並且上帝能滿足人的需要。上帝把名字顯明給亞伯拉罕,也表明祂向亞伯拉罕「敞開」自己,讓人認識祂,使人可以藉著「呼求」衪的名,請求衪的「同在」,相反地,也可以藉此褻瀆衪,這種人就不可能得救了。
3.       上帝的賜予(創世記28: 13):此經文記載雅各在夢中看見一把梯子通達天上,上帝站在梯頂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以撒的上帝。」之後,上帝給雅各一個應許「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從此,雅各的後裔帶來在世的盼望:他們將得著上帝親自賜予的土地。
4.       上帝的面貌(出埃及記3章):為什麼人不能見上帝的面?乃因人犯罪的緣故(出33: 20),此時上帝以「主的使者」出現,而且以「自我介紹」的方式說:「我是你父親的上帝,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在13節 中,摩西求上帝將名字告訴以色列的子民,顯然人們想知想衪是誰?過去衪是列祖的上帝,現在衪要怎樣對待他們呢?上帝的回答是:「我(現在是,將來也是)自 有永有的」,強調上帝與以色列子民同在,因為衪的同在是對以色列人應許的保證。上帝的回答是有不明確之處,然而,上帝這時拒絕向以色列民有更多的解釋,衪 的心意將逐漸顯明在未來的事工裡。
5.       上帝的新名(出埃及記6: 1-2):上帝是要透過「耶和華」的新名字,使人對衪的同在有新的認識。「耶和華」的意思是「立約的上帝」,與以色列百姓建立信實的關係,因此以色列人現在要親嚐這名字的真確性,經歷他們列祖從未夢想到的事。
<附錄>:近代舊約經文批判學的學者以此經文為證據,把摩西五經拆分為幾個不同來源的文獻:
a.       凡是有「全能的上帝」出現的經文,都來自「P典」(Priestly祭司版);
b.       而「耶和華」出現的地方,宣稱其為「J典」(Jahwist耶和華版)。因此,學者以為摩西五經是後人編輯而成。然而,我們真可以假定當時的以色列族長完全沒有聽過耶和華的名字嗎?乃是值得懷疑。
6.       上帝的作為(出埃及記19: 320: 1-2):上帝對摩西說「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出19: 4),上帝向人顯現的方式從「直接的溝通」「面對面的相會」「作為上的啟示」,以行為來確立衪的應許諾言,上帝在舊約裡一切的作為都是要證明祂的同在。
7.       上帝的屬性(出埃及記33: 18-23):在 此經文,摩西要求上帝顯出祂的榮耀,但上帝拒絕,因為人在有罪的情況下,不能面見上帝而同時又能活下去。然而,上帝還是在摩西面前經過,並宣告衪的名是 「耶和華」,這是上帝以罪人能理解和承受的方式,來顯現祂的榮耀。這是出於上帝的「嗯慈」和「憐恤」,因為上帝寧願以「衪的屬性」代替「衪的形像」來顯明 自己,這正是摩西和當時的人所需要的「啟示」。
8.       上帝的應許(出埃及記34: 5-10):從出埃及記來看,摩西與上帝有特殊的關係(民12: 7-8,此地位也使摩西成為後來先知的模式),然而兩者之間仍有本質上的限制,因此上帝只讓衪的形像得見,卻不公開祂的容貌,只留待將來在天上時相見(林前13: 12)。

新舊約聖經目錄

一、舊約聖經-共39卷(929章)
摩西五經-共5卷(187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1.創世記

Genesis
Ge
50
1,533
4.93%
2.出埃及記

Exodus
Ex
40
1,213
3.90%
3.利未記

Leviticus
Lev
27
859
2.76%
4.民數記

Numbers
Nu
36
1,288
4.14%
5.申命記

Deuteronomy
Dt
34
959
3.08%
合計


187
5,852
18.81%
舊約歷史書-共12卷(249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6.約書亞記

Joshua
Jos
24
658
2.12%
7.士師記

Judges
Jdg
21
618
1.99%
8.路得記

Ruth
Ru
4
85
0.27%
9.撒母耳記上
撒上
1 Samuel
1Sa
31
810
2.60%
10.撒母耳記下
撒下
2 Samuel
2Sa
24
695
2.23%
11.列王紀上
王上
1 Kings
1Ki
22
816
2.62%
12.列王紀下
王下
2 Kings
2Ki
25
719
2.31%
13.歷代志上
代上
1 Chronicles
1Ch
29
943
3.03%
14.歷代志下
代下
2 Chronicles
2Ch
36
822
2.64%
15.以斯拉記

Ezra
Ezr
10
280
0.90%
16.尼希米記

Nehemiah
Ne
13
406
1.31%
17.以斯帖記

Esther
Est
10
167
0.54%
合計
12

249
7,019
22.57%
詩歌智慧書-共5卷(243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18.約伯記

Job
Job
42
1,070
3.44%
19.詩篇

Psalms
Ps
150
2,461
7.91%
20.箴言

Proverbs
Pr
31
915
2.94%
21.傳道書

Ecclesiastes
Ecc
12
222
0.71%
22.雅歌

Song of Songs
SS
8
117
0.38
合計


243
4,785
15.38
大小先知書-共17卷(260章)
1.大先知書-5卷,183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23.以賽亞書

Isaiah
Isa
66
1,292
4.15%
24.耶利米書

Jeremiah
Jer
52
1,364
4.39%
25.耶利米哀歌

Lamentations
La
5
154
0.50%
26.以西結書

Ezekiel
Eze
48
1,273
4.09%
27.但以理書

Daniel
Da
12
357
1.15%
合計


183
4,440
14.27%
2.小先知書-12卷(67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28.何西阿書

Hosea
Hos
14
197
0.63%
29.約珥書

Joel
Joel
3
73
0.23%
30.阿摩司書

Amos
Am
9
146
0.47%
31.俄巴底亞書

Obadiah
Ob
1
21
0.07%
32.約拿書

Jonah
Jnh
4
48
0.15%
33.彌迦書

Micah
Mic
7
105
0.34%
34.那鴻書

Nahum
Na
3
47
0.15%
35.哈巴谷書

Habakkuk
Hab
3
56
0.18%
36.西番雅書

Zephaniah
Zep
3
53
0.17%
37.哈該書

Haggai
Hag
2
38
0.12%
38.撒迦利亞書

Zechariah
Zec
14
211
0.68%
39.瑪拉基書

Malachi
Mal
4
55
0.18%
合計


67
1,050
3.38%
二、新約聖經-共27卷(260章)
新約歷史書-共5卷(117章)
1.四福音書-共 4 卷(89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40.馬太福音

Matthew
Mt
28
1,071
3.44%
41.馬可福音

Mark
Mk
16
678
2.18%
42.路加福音

Luke
Lk
24
1,151
3.70%
43.約翰福音

John
Jn
21
879
2.83%
合計


89
3,779
12.15%
2. 教會歷史書-共1卷(28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44.使徒行傳

Acts
Ac
28
1,007
3.24%
合計
1

28
1,007
3.24%
保羅書信-共13卷(87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45.羅馬人書

Romans
Ro
16
433
1.39%
46.哥林多前書
林前
1 Corinthians
1Co
16
437
1.40%
47.哥林多後書
林後
2 Corinthians
2Co
13
257
0.83%
48.加拉太書

Galatians
Gal
6
149
0.48%
49.以弗所書

Ephesians
Eph
6
155
0.50%
50.腓立比書

Philippians
Php
4
104
0.33%
51.歌羅西書
西
Colossians
Col
4
95
0.31%
52.帖撒羅尼迦前書
帖前
1 Thessalonians
1Th
5
89
0.29%
53.帖撒羅尼迦後書
帖後
2 Thessalonians
2Th
3
47
0.15%
54.提摩太前書
提前
1 Timothy
1Ti
6
113
0.36%
55.提摩太后書
提後
2 Timothy
2Ti
4
83
0.27%
56.提多書

Titus
Tit
3
46
0.15%
57.腓利門書

Philemon
Phm
1
25
0.08%
合計
13

87
2,033
6.54%
普通書信-共8卷(34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58.希伯來書

Hebrews
Heb
13
303
0.97%
59.雅各書

James
Jas
5
108
0.35%
60.彼得前書
彼前
1 Peter
1Pe
5
105
0.34%
61.彼得後書
彼後
2 Peter
2Pe
3
61
0.20%
62.約翰一書
約壹
1 John
1Jn
5
105
0.34%
63.約翰二書
約貳
2 John
2Jn
1
13
0.04%
64.約翰三書
約參
3 John
3Jn
1
14
0.05%
65.猶大書

Jude
Jude
1
25
0.08%
合計
1

34
734
2.36%
啟示書信-共1卷(22章)
中文卷名
中文簡稱
英文卷名
英文簡稱
章數
節數
百分比
66.啟示錄

Revelation
Rev
22
404
1.30%
合計
1

22
404
1.30%
備註:有關聖經各卷之節數與百分比數字係由『耶大雅聖經工具程式』查得,全部聖經1,189章31,103節,舊約929章,23,146節,新約260章,7,95 7節。聖經中最長的一卷書是詩篇其次是耶利米書。

A Short Plan for Study Bible Passages

(研讀聖經之簡要步驟)
1.   What is the Bible passage you want to examine?
(你要查考哪一段經文)


2.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word-for-word. Jot down any words or phrases that ca tc h your eye as potential key to what the passage is saying. Make a note of terms that are new to you.
(逐字研讀這段經文,並記錄下引起你注意且有助於瞭解此段經文之字詞。對於新辭彙也要做筆記。)

3.   Look up the key terms in a theological wordbook or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Keep a record of what you find.
(關鍵字詞要查閱神學辭彙書籍或聖經字典並記錄下所查到的資料。)

4.   Clarify the literary context of the passage. What biblical material immediately precedes and follows the passage you are studying?
(弄清楚這段經文的文學情境,也就是清楚上下文之文法結構與文章體裁。哪些聖經材料是在我們所研讀經文之前和之後?)

5.   Clarify the canonical context. Where is this passage located in the Bible as a whole? What connections does the passage have to other parts of the Bible?
(弄清楚正典之背景,這段經文位於整本聖經哪個部分?這段經文與聖經其他部分有何關聯?)
6.   Clarify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 What was going on at the time the passage was written Write what you find out about the author, date of writing, place of origin or destination, historical events, issues, and problems.
(弄清楚歷史及地理之背景,經文撰寫之時發生了何事?寫下你所發現有關於作者的事蹟、寫作時間、原始或預定之地點、歷史事件、論點何問題。)
7.   Stat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passage.
(陳述這段經文之原意)
8.   Explain what the passage means for Christian readers today.
(解釋這段經文對現代基督徒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