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 星期六

列王紀上簡介

 

名稱

  古希伯來聖經取列王紀首句字「大衛王」為本書之名:現在的希伯來聖經則稱本書為「列王」。正如撒母耳記上下一樣,列王紀上下原來也是一本書。

作者

  列王紀的作者是誰,至今還是個謎。無論作者是誰,他指出許多資料的來源,例如列王紀上十一41,作者提到了一本《所羅門記》;而十五31則提到一部《以色列諸王記》。猶太人自古以來認定耶利米先知為本書的作者,因列王紀下二十四18~二十五30差不多完全與耶利米書五十二章相同;加上在猶大國末年,耶利米是當時最重要的一位人物。但是若果耶利米是本書作者的話,為甚麼列王紀隻字不提呢?故認為耶利米為本書的作者的理論只是猜測而已!

年期

  本書未曾提及巴比倫王優待約雅斤,故此書必是在被擄之後寫成的(即主前580560之間)。

目的

  列王紀的作者寫下這一切史實來證明以色列民的興亡,完全繫於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遵守國就興盛,反之則滅。

 

利未記七個節期 (The Seven Feasts of Jehovah)

 

    耶和華的七個節期,分別是逾越節(猶太曆114日)、無酵節(115-21日)、初熟節(除酵節中安息日的次日)、五旬節(大麥初熟後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吹角節(71)、贖罪日(710日)、住棚節(715-21)

   
我們習慣以春夏秋冬來區分時節,加上配合農作物的種植,正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而以色列是地中海型氣候,猶太人主要是以旱季和雨季來區分時節。他們將陽曆4月到9月的這段時間定為旱季,把10月到次年的3月定為雨季。所以和東亞地區的耕作的週期不同

    10
月雨季剛開始時,會下一場大雨,稱作秋雨(又叫做早雨),秋雨過後使得土壤鬆軟含水飽滿,這時候他們就會開始犁田。因此,不同於我們於春天時犁田,猶太人是在秋天開始犁田。到了11月,他們就開始播種。接下來,到了第二年3月,雨季要結束的時候,也會下ㄧ場大雨,稱作春雨(又叫做晚雨),春雨過後,幫助農作物的成長更加繁茂,這時候就開始要收割了,首先是3月底收割大麥(巴勒斯坦地區第一種成熟的莊稼),4月收割一般農作物,然後5月收割小麥,7月開始收割橄欖,最後8月收割葡萄。

   
利未記23-25章中所記載的七個節期, 又稱作耶和華的節期,至今仍為猶太人所遵守。其中有三個節期,猶太人必須要到耶路撒冷過節,這三個節期分別為:逾越節(大約在陽曆3月底4月初)五旬節(大約在陽曆5月)住棚節(大約在陽曆9月)也就是說,因著這三個節期,每年猶太人的所有男丁都必須去耶路撒冷朝見耶和華三次,還好這三個節期都是在旱季的時期中,因此在趕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較不會遇到下大雨而造成不便。或許你會想到,當所有的男丁都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候,牛羊土地妻兒等財產容易發生安全的疑慮。但耶和華上帝向他們掛保證,應允會看顧他們的財產:「你們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見主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我要從你面前趕出外邦人,擴張你的境界。你一年三次上去朝見耶和華你上帝的時候,必沒有人貪慕你的地土。」(出埃及記3423-24

 

    當他們在前往位於摩利亞山上的猶太聖殿(耶路撒冷)朝見上帝時,必須走上登山的道路,一路往上的途中會唱著「上行之詩」,就是詩篇120-134篇。(以色列人在每年的三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的時候,都要上耶路撒冷去朝見上帝,他們在上山的途中,會一面唱著上行之詩。另外,利未人服事聖職,在聖殿登上15層台階的時候,也會一面唱著上行之詩。)

   
猶太人的曆法(宗教曆)與我們的陰曆一樣,也是以月亮運行的週期所制定的。猶太曆的1月,相當於陽曆的3月中到4月中,猶太曆的114日就是他們的逾越節,第二天開始,也就是115日到21日是他們的除酵節,然後到了3月初(大約是陽曆的5月底)就是五旬節,又叫做七七節,也因為當時要開始收割了,因此也稱作收割節。到了71日(大約陽曆的9月底)是吹角節,710日是贖罪日,接下來,到了715日到21日這段時間是住棚節,由於這時候已經開始收藏農作物,因此又叫做收藏節。

   
猶太人對一天算法比較不同,他們把一天中的傍晚設定成第二天的開始。舉例來說,猶太曆114日是逾越節,15-21日是除酵節,因此除酵節開始的時間其實是114日的傍晚(太陽下山之時),對他們而言,那時候已經是115日了。利未記23章第5節提到「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這段話的意思是說,114日的黃昏之際,那時候太陽快要下山,逾越節已經快要結束了,當時的猶太人都在忙著,趁著白天預備著逾越節的晚餐。當他們在吃著逾越節晚餐時,嚴格來說,那時候已經不是114日,而是115日了。當晚他們也會吃無酵餅,因為為期七天的無酵節也是在那時候開始了。

   
在這七天的無酵節裏,每一天都要獻火祭(燔祭、平安祭、贖罪祭...等),而且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要舉辦全會眾的聚會,稱為「聖會」,且在這頭尾兩天之中,禁止作勞碌工。這裡的「勞碌工」,根據他們的拉比解釋,其定義比安息日寬鬆,是指日常的工作或是消耗體力的勞動,例如:建築、紡織、收割、打穀、磨粉等,但可以預備飯食(安息日則是連煮飯都不可以)。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這捆搖一搖。」(利未記 23:10-11)在這七天的無酵節裏,會有某一天是安息日(星期六),在安息日的次日必須要獻禾捆。猶太人要把初熟的莊稼(大麥)帶出一綑,交給祭司,祭司要拿著這綑莊稼在耶和華面前搖ㄧ搖,最後由祭司代表接受,這叫做獻禾捆的搖祭,這一天也叫做初熟節。

   
「你們要從安息日的次日,獻禾捆為搖祭的那日算起,要滿了七個安息日。到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共計五十天,又要將新素祭獻給耶和華。」(利未記 23:15-16)意思就是,從獻禾捆(初熟的大麥)那一天開始算50天,第50天那一天就是五旬節(第七個安息日的次日),當天要獻新的素祭給耶和華。五旬節的時候,是小麥成熟的時候,因此新素祭是指初熟的小麥。從以上的算法可知,五旬節每一年的日期都會不一樣,但一定都會是在星期天(安息日的次日),這種計算方式是撒督該人所採用的算法,猶太人的聖殿還沒被毀之前(西元70年前),都是使用這樣的算法,這也是比較合乎聖經記載的算法,因為聖經並沒有記載五旬節是哪個固定的日期,因為每一年它的日期都會不一樣。

   
但在聖殿被毀之後(西元70年),就又使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原因是聖殿被毀時,很多祭司都逃散了,而祭司都是撒都該人,因此法利賽人便掌握了發言權,使用不同的解讀與計算方式。原本撒都該人認為獻禾捆的日期,應該是在無酵節期中某一個星期六的次日,但法利賽人認為,獻禾捆的日期應該設定在無酵節第一天的次日,原因是由於無酵節的第一天(115日)是禁止作勞碌工的,所以他們就把那一天視為安息日,如此獻禾捆的日期都會固定在116日,這也就是初熟節的固定日期。從116日開始算50天,第50天的五旬節就會固定在36日,而且也不一定是星期日了,這就是猶太人就把36日設為五旬節的由來。

   
耶穌在受難之前,吃逾越節晚餐(最後的晚餐)的那一日(猶太曆114日)是星期四,星期五被釘十字架,星期六的時候祂在墳墓裡面,那一天是安息日(116日),而到了禮拜天,主耶穌復活,那一天是117日,同時也是獻禾捆為搖祭的日子(初熟節),祭司要把這綑初熟的大麥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由此可以聯想到,耶穌在全人類中第一位從死裡復活,第一綑初熟的大麥正是預表著主耶穌。「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20) 當耶穌復活之後升天,到了五旬節那一天,聖靈降臨在信徒身上,教會於焉正式成立。

   
奇妙的是,一直以來,五旬節當天猶太人都必須準備新素祭,他們要準備細麵,從其中取出0.2伊法(大約4.4公升),加上酵,烤成兩個搖祭的餅,當做初熟之物獻給耶和華。一般素祭是不能加酵的,在這時候可以加酵,是因為它不是素祭(必須放在祭壇上燒掉獻給耶和華),而是初熟的供物(不用燒掉,而是要祭司拿來搖一搖,然後歸給祭司)。為什麼是兩個餅?有人解讀說,由於耶穌就是那第一捆大麥(獻禾綑的搖祭),那麼五旬節所獻的兩個小麥餅(新素祭)就是指猶太教會與外邦教會,也就是所有的基督信徒。因此耶穌曾說:「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翰福音10:16)

   
五旬節當天,除了要獻上兩個餅(初熟供物,最後歸給祭司)之外,大家可以獻上火祭(燔祭、素祭、贖罪祭與平安祭)。如果要獻燔祭,就要預備一歲羊羔七隻、或公牛犢一隻,或是公綿羊兩隻,全部燒在祭壇上,最後要澆上酒(奠祭);如果要獻素祭,要用麵粉或無酵餅,全部燒在祭壇上,也是要澆上酒;如果要獻贖罪祭則是獻上公山羊一隻,最後肉歸給祭司,若要獻平安祭就要預備一歲公綿羊兩隻,肉歸給祭司。

   
過一段時間,到了猶太曆71日,也就是大約西曆的9月底,就是猶太人的吹角節,也是猶太人的新年(像我們的農曆新年),那一天會有人吹兩支銀號,招聚以色列人出來聚會(民數記10:2)。吹角節是新年度的開始,也是即將要開始播種耕耘農作物的時候。然後,猶太人都要開始預備心悔改,直到710日當天是贖罪日,當天,大祭司必須代表猶太全會眾進入至聖所贖罪。

   
大祭司要預備兩隻用來贖罪的公山羊,然後為這兩隻羊拈鬮(抽籤),一隻要被宰殺歸與耶和華,另一隻要活著歸與「阿撒瀉勒」。「阿撒瀉勒」(Azazel)的意思是挪去、遣走。這是替罪的羊,擔當以色列所有會眾的罪孽,被趕到城外曠野去。然後,大祭司要把另一隻公山羊用在贖罪祭,將羊血彈在至聖所內的施恩座上,抹血在祭壇四角上,又彈血在祭壇上,為全會眾贖罪。

   
贖罪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神聖的日子,因此所有的猶太人都必須禁止做一切的工(跟安息日一樣),同時要禁食一整天,同時自我反省悔改。根據猶太人的說法,他們相信那一天自己的悔改程度,將會影響接下來新的一年中上帝祝福的多寡,當贖罪日那一天結束時(傍晚),上帝的赦免之門就會關上,那時候想要悔改就來不及了。

   
接下來是715-21日的住棚節期(又叫收藏節),這段時間是猶太人一年中最歡樂的節日,要快樂的渡過這七天。他們會拿枝條搭成一個小棚子,並且到裡面去住,以紀念他們在從前出埃及時,曾經住在帳棚裡的日子。

   
以上七個節期都要舉行聖會,並且禁止做勞碌工,贖罪日則是一切工都不可作(與安息日相同)。除了逾越節之外,其他六個節期與安息日都要獻火祭。

 

    這些節期,記載在利未記23-25章,如今猶太人仍然在過這些節。「節期(feast)」的原文希伯來文是 moed,就是節日的意思。上帝說,這是祂所指定的日子,值得深入了解。

 

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新的潔淨與新生

      在聖經中能與那利米的新約相媲美的,該是以西結卅六25-35的經文。在此,以西結重申上帝的應許︰『為了他聖名的緣故』(不是因為以色列,卅六22,32),上帝必從各國收取百姓,從列邦被分散之處,引導百姓歸回本地。透過以色列,地上的萬國將認識上帝的作為,和他應許的兌現;祂的聲威和品格仍要璀燦輝煌。

    不僅是如此,最重要的是能藉著個人的信心而進入新的。並經歷學者所清楚陳述的︰潔淨或矯正(25)是藉著上帝的靈賜下新心而有新生(26),使百姓能順從上帝的律例,謹守遵行他的典章。耶你上帝必將你心裡,和你後裔心裡的污穢除掉(申卅6),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不適合服事上帝(創八21)。誠如以色列歷史所顯示的,……上帝也要賜給它的百姓新心,以內心與先前的石心作對比,即除掉頑梗、悖逆的硬心,取而代之的是能對上帝的話敏感、肯順服、內心柔軟以致上帝能將他的律法,寫在他們的心版上,正如那利米所說的。充滿在順服之百姓心中的新靈,就是上帝的靈,故能遵行上帝的典章……。每一個人都必需從水和靈獲得新生。這外在的喜悅,乃是孕育內心恩典之果實的表露,並在舊約的規範下實現(卅六28f.)。這恩典本身,源自上帝平安的泉湧,藉著可見之上帝聖的潔淨而得到的。

     耶穌曾因尼哥底母對新生和聖靈的工作一無所知,而感到訝異(約三10)。他是一名猶太教師,對這段經文應該很熟悉,並應深知其中的精意。才能教導他人。任何人都可接受這位主的潔淨,他將聖靈植在人心中,並賜下新生。有關聖靈的活動,相關的經文在珥二28-32;賽四二1;四四3;五九21都有提到。然後,這潔淨的百姓,方能再次居住在如伊旬園般潔淨的土地上(卅六35),而伊甸園的賜福也將再次毫無攔阻地臨到(37-38)。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解經

   十九世紀之解經  ,  十九世紀的主觀主義、自由派解經法  ,   

   自由派的解經法(The Liberals)  ,

   福音派聖經詮釋   ,

    二十世紀之解經

   新正統派解經法 ,

  布特曼的新釋經學(New Hermeneutic)  ,

   敘事神學  ,

  聖約神學 ,

   時代論 ,

宗教改革時期解經

    宗教改革時期的字義法學派宗教改革時期之解經  ,

    宗教改革後的教條主義和敬虔主義之解經敬虔派的解經法(The devotionists)  ,

      加爾文主義之興起及傳播對解經之影響   , 加爾文主義之外的解經  ,

中世紀時期解經

   中世紀天主教解經理論  ,

   中世紀時期的解經 ,

    中世紀的解經法  ,

   中世紀時期之解經 ,

教父時代解經

    早期教父的解經早期教父的釋經法  ,

    初早期教會的釋經法  , 辯道時期之釋經 ,

    亞歷山太及安提阿學派教父的解經亞歷山太學派教父之解經 ,  

    亞歷山大學派的釋經法(Alexandrian School)     ,

       安提阿學派教父之解經  ,  安提阿學派之釋經(Antioch School)  ,

     晚期教父的解經  , 晚期教父之解經   , 古代教父釋經的意義 ,

新約時代的解經

   耶穌與舊約釋經  , 耶穌對律法的詮釋 ,

    福音書作者與舊約釋經    ,

     保羅與舊約釋經   ,

    希伯來書與舊約釋經

猶太解經

    以斯拉及文士們   ,

    拉比的釋經法-米特拉斯    ,  希列及煞買  ,

    拉比的釋經法(Rabbinic Interpretation)  ,

    昆蘭人的釋經法(Qumranite Exegesis)   ,

    古代修辭學的五個基本步驟   ,

    猶太人的靈意解經 , 斐羅的寓意解經(Philo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

時代論

   聖約神學與時代神學有甚麽差異時代論的定義與特色   , 

     時代論之古代發展 , 時代論之現代發展   ,  時代論之定義 ,

    時代論對時兆的觀察與詮釋   ,  時代論對聖經解釋的一致性  ,

    時代論在華人教會的普及性   ,  時代論的意義 , 極端之時代論 ,

    時代論之特色  , 對時代論神學之評價 , 時代論的釋經學 ,

聖約神學

      聖約神學之概述聖約神學的教義觀點 , 聖約神學之評價 ,

       聖約神學之歷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