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比喻的特色(1)--屬地性

耶穌借用日常生活(失 錢、面酵、浪子)、大自然(芥菜種、稗子)、動物世界(空中的鳥、披著羊皮的狼)、農業(撒種、葡萄園、失羊)、商業(按才授銀、不忠的管家、可惡的租 戶)、王室(王的婚筵)、善心(好撒瑪利亞人)等,來作題材。在這方面,他是循著智者(智慧教師)的傳統,他們是以實際的生活為重。

可是,耶穌也超過智者傳統,因為相似部分只是隱喻的形式或意象層面,並不是真理本身。雖然他的資訊有時含有倫理意味(如好撒瑪利亞人),但那些都是國度的倫理。

   
同時,除非我們能夠瞭解比喻之意象背後屬地事件的細節,否則可能會歪曲比喻的重點。例如,對巴勒斯坦地形的認識,使我們更明白撒種者的比喻,也能作更好的應用。

有些種子撒在「路旁」,是因為有些路穿過田中間,而農夫撒種並不科學化,乃是隨手撒出,所以自然有些會落在堅硬的路面上。

「石頭地」是指巴勒斯坦許多地方,表層泥土底下幾寸就是石灰石的岩礁。這種泥土可以保持水分,植物會很快發芽;但是太陽也很容易把它曬乾,而農作物便枯萎了;因為泥土不夠,無法生出夠長的根。

「荊棘」是一種野草,它生根比農作物更快,將水分與營養都吸收去,擠住了新栽的穀子。

最後,巴勒斯坦有許多地方曾有結實一百倍的記錄,所以耶穌所講的並不是誇大之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