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獨一上帝

宗 教信仰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成多神教或泛神教,不僅是聖經,就是在人類的歷史中,也沒有清楚的交代。然而到了選民於曠野四十年的飄盪時期,多神觀念已瀰漫在 西亞的各民族中了。因此,在近東各民族中,宗教的外表形式不但「多采多姿」,而且既繁頊且殘忍,完全悖逆了人道和神道的原則,諸如劃身、獻身,甚或讓孩童 經火,既殘暴且帶有淫蕩之色彩。於是在這種大環境中成長和混雜成慣的以色列民,要一改過去的崇拜方式,建立起一神的觀念,絕非一日可成,所以才有後來亞倫 為百姓造金牛犢事件,這一點,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章可證。

《申命記》所論述的獨一神觀,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藉著當時選民在曠野四十年的隔離生活,和耶和華在百姓面前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來印證耶和華真神的獨一性。因此,我們僅就《申命記》五-十三章所載的神觀,針對「獨一上帝」之特質加以說明:

耶和華是自有永有的上帝

當耶和華在不燬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並呼召他時,就作了如此的表明:「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出埃及記三14-15

時間是宇,空間是宙,人本就受限於時間和空間,無法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然而耶和華則是「自有」──存在於永遠的過去,也是「永有」──存在於永遠的未來,是為當時以色列百姓所不認識的,且與以色列民在當時所看到的「」截然不同。

耶和華一再藉著摩西,向以色列百姓宣示:「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你們的上帝!耶和華是你們列祖的上帝!」(參:申命記一10,二7,三18,四24,十三3418),也就是不斷提醒選民,祂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你們的上帝,也是你們列祖的上帝,不但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是時空的主宰者。

人 類對上帝的認識,尚有所謂的「上帝在無限永遠的過去就有了祂,而且上帝也存在於無限的永遠」,然而對耶和華而言,時間永遠是「現在式」,沒有所謂的過去, 也沒有所謂的未來,凡事都在祂眼前,沒有遮掩的,所以從時間上來說,耶和華上帝就和世人不同,人有所謂的過去的歷史和未卜的未來,但這些所謂的過去的歷史 和未卜的未來,在耶和華上帝來說,都是現在,所以「自有永有」,是用人的角度來說的在上帝沒有所謂的「自有永有」。
耶和華是創造的上帝

耶和華真神告訴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祂是天地的創造者(參:申命記十14),萬物都是祂造的,世人也是祂造的(申命記四32-33)。所以世人,尤其是以色列特選之民,更該單向祂膜拜、敬畏,遵行祂的道(參:申命記六1-2,十12)。

上帝甚至不允許選民去訪問其他「神」(參:申命記十二30),更不可去參拜、求問、隨從(參:申命記六12-14),進而塑造各種神像(參:申命記五8-10),違悖之人,耶和華必發怒而滅絕之。在信仰上,上帝是忌邪的靈(參:申命記25),人不應該去拜被造之物,也不可棄創造萬物之上帝不敬拜。

耶和華是獨一的上帝

在《申命記》的條例中,尤其強調耶和華上帝的獨一性,祂是「獨一」的上帝,不同於眾神之中的任何一位神。

出埃及時,上帝就在西乃山,以親自刻在石版上的十誡向選民宣告祂是獨一的上帝(參:出埃及記二十3-7),摩西是上帝的宣告人,到了進入迦南的前夕從摩西復述的十誡中,又可以看出這一論點: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上帝。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受,直到千代。」(申命記五7-10

其實在頒佈十誡之前上帝就如此吩咐說:「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祂是上帝,除祂以外,再無別上帝。」(申命記四39

耶和華對摩西和百姓再三地申明祂是獨一的上帝,就是要選民改變過去他們在埃及及將來要進入的迦南地,那種多神和泛神的環境中,所感染的錯誤神觀,重新去認識這位至大、至尊超群絕倫的上帝:祂無上權能、神聖不可侵犯,是既公義又慈愛的獨一上帝,絕不是其他之「神」可比的。又告訴他們:「因為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祂是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至大的上帝,大有能力,大而可畏…」(申命記十17)。

耶和華是自主的上帝

如 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以色列人豈有居住迦南地的權利?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原世居於吾珥(今伊拉克境內),他們本來就是外來之民,是過河而來的希伯來民 族,這塊地本不屬他們的,人口數是因雅各全家下埃及,才在埃及成為大族,所以他們沒有佔居迦南地的主權。因此,在各族群盤據的大地上,以色列民除了寄居之 外,似乎毫無落腳之地,他們儼然成了一群強權統治下的求生者。

但耶和華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上帝告訴他們:不僅是這些「蠻荒」之族,就是宇宙萬物和眼前大地,以及人的生命和所有的一切,其真正的主宰權,不是在世上那些主政者、掌權者的手中,其主權乃在耶和華,這就是耶和華一再向選民和世人所要宣示的訊息。

摩西指示百姓說:「日後,你的兒子問你說,耶和華──我們上帝吩咐你們的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麼意思呢?你就告訴你的兒子說,『…耶和華將我們從那裏領出來,要領我們進入祂向我們列祖起誓應許之地,把這地賜給我們。』…」(申命記六20-23

以色列民出埃及,其主權乃在耶和華;選民得應許之地,其主權也在耶和華,祂之所以如此施恩於以色列人,乃出於祂的揀選和憐憫,有誰能抗拒,有誰能強嘴呢!(參:羅馬書九19)。

上帝之應許

論 及應許,也是《申命記》中值得注意的神學核心之一。自從耶和華向亞伯拉罕應許開始,這應許成了整個舊約歷史演進的軌跡和導向,而以色列史幾乎成了一部聖地 的保衛史,緣起於耶和華對先祖亞伯拉罕的應許,並且一直延續到今日,而亞伯拉罕的子孫,至今仍然是為此而戰,對他們來說,沒有所謂的「勝與敗」的結局,而 是「非勝即死」的掙扎。

話說回來,耶和華在揀選之初,就向亞伯拉罕作了七大應許(參:創世記十二1-3):

1。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2。我必賜福給你
 
3。我必叫你的名為大
 
4。你也要叫人得福
 
5。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
 
6。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
 
7。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自那時起,舊約歷史就沿著這應許的核心而發展,以致後來才有應許的百姓、應許的美地、應許的國度、 應許的 君王…。。而《申命記》就是耶和華上帝向選民宣示的「應許條款」。

那麼自從上帝向亞伯拉罕應許開始,經過六百年後,摩西帶著大批百姓來到迦南地的門檻──摩押時,上帝對亞伯拉罕承諾的「應許之百姓」和「應許之美地」即將實現和應驗,這是多麼振奮的一刻。

摩西重申律法時,就提到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一事(參:申命記一8), 而且在警戒百姓時,又重述了上帝的應許,他說:「你們果然聽從這些典章,謹守遵行,耶和華──你上帝就必照祂向你列祖所起的誓(應許)守約,施慈愛,祂必 愛你,賜福與你,使你人數增多(成為大國),也必在祂向你列祖起誓應許給你的地上賜福與你身所生的,地所產的,並你的五穀、新酒,和油,以及牛犢、羊羔。 你必蒙福勝過萬民…。」(申命記七12-15)又說:「所以,你們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使你們膽壯,能以進去,得你們所要得的那地,並使你們的日子在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給他們和他們的後裔的地上得以長久;那是流奶與蜜之地。」(申命記十一8-9

歷史證明,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子孫的迦南美地,雖然在整個歷史中,偶或因選民之悖逆而有所失,但直到今日,這個應許仍然在成全,祂的應許仍然沒有變更。

再說祂所論的福氣:地上的萬族,都要因耶和華向亞伯拉罕的應許而得福。保羅向羅馬的教會闡釋猶太人在歷史上的價值時,向世人明示:「這樣說來,猶太人有甚麼長處,割禮有什麼益處呢?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上帝的聖言交託他們。」(羅馬書三1-2)。 上帝的聖言不外乎往昔耶和華向亞伯拉罕的應許,所以才延伸出後來的律法,為了應驗祂的應許,成全祂的旨意,祂曾說:「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 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十二2-3)這就是從耶和華的應許中,所要成就於亞伯拉罕後裔和萬國萬民的大福。

經過數千年時光的考驗,直到如今,可以證明《申命記》是一卷世界上使用最久、影響歷史層面最深、涵蓋社會範圍最廣的「成文律法」。其中包括隱含的「神學思想」,以及顯露的「法律制度」,可以說是希伯來民族幾千年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制度保存的捍衛者。

申命記的結構

摩西是一個大有學問的人(參:使徒行傳七22),他的著作都頗有層次,是故,有關他所寫的經典,段落都很分明。以下就來說明《申命記》一書的結構,以便助於學習和記憶。

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若從全文敘述的角度來分析的話,《申命記》的結構大概可分為六大段:

一、歷史的回顧(一1-43

美 國著名文學家愛默生,曾如此說過:「歷史留給人類的教訓,就是人類忘記歷史的教訓」,亦有人說:「不知道歷史,則不懂為人」。不知歷史的教訓或忘記歷史的 教訓,以致於不能以歷史為鑑,結果重蹈了歷史的錯誤不說,所犯的錯誤反而更嚴重,這是人類最大的失敗和教訓,所以學習歷史,不但可以明白歷史的史實和檢討 其本質,而且還可以供後人作為最佳的警惕。職是之故,任何人都不可忽略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摩西瞭解在過去40年 的歲月中,以色列民有太多的失敗,而這些失敗,足以作為在曠野成長之新生代的警戒,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先人「何時聽從耶和華的話,遵守祂的律法,何時就蒙 福,何時忘記神的律法,他們就在何時受咒詛,不得蒙福。」所以他將四十年的往事,擇其印象最深、且最值得作為後人鑑戒的教訓,重複的敘述、警戒,以使眼前 的新生代,免於重蹈先人的覆轍,這也可以看出摩西的用心良苦,以及他對以色列民那股永不灰心、永不氣餒的關注。一千五百年後的使徒保羅,同樣的對歷史教訓 的重視,也引證了這四十年曠野的歷史,作為外邦信徒的鑑戒和教訓(參:哥林多前書十1-11),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摩西重述這段殘酷而痛苦的回憶時,其意義還是在於希望眼前的新生代,以及往後的歷代百姓,都能確實的記住:「永遠遵從耶和華的律法,就必長久蒙受神的恩典」。

那麼從摩西在第一章到第四章中的簡敘,我們概略的可以瞭解到,他對往事中幾件回顧和當時的事蹟,給予新生代一些重要的機會教育:

1。引言(一1-5
 
2。宣示從何烈山啟行之事(一6-8
 
3。揀選智慧人為各族之長(一9-18
 
4。加底斯巴尼亞窺地之鑑(一19-46
 
5。自加底斯直走到撒烈溪(二1-15
 
6。經過摩押亞捫二族之地(二16-25
 
7。基底莫敗希實本王西宏(二26-37
 
8。在以得來再敗巴珊王噩(三1-11
 
9。約但河東地給二支派半(三12-22
 
10。摩西自訴不得渡約但河(三23-29
 
11。勸導百姓務要遵循律例(四1-40
 
12。吩咐要在河東設立逃城(四41-43
 
二、謹守神律法(四44-十一章)

這 一段是《申命記》內容的第二單元,也是本書的主要部分,因為歷史的重述固然重要,但律法的重申更重要。摩西之所以作此書,其目的當然是要叫這些即將進入迦 南美地的以色列民,切記並遵行神的律法、誡命、典章、法度,否則摩西就不用這麼費口舌去申述這些律法,所以重申律法是有其必要的,尤其「見而後能知,知而 後能行,行而後能蒙福」。這些百姓已看到擺在他們眼前的事實,包括各種神蹟、奇事、異能,接下來就是研讀和尊重律法,遵行律法的規條,才能蒙福,這是不變 的原則,如此,重申律法才有意義:

1。西乃律法重申之楔(44-49)
 
2。十條誡命基要地位()
 
3。主恩廣被領受產業(-)
 
4。苦煉靈性蒙神稱義(-)
 
5。牢記主言神眼眷顧(-十一)
 
三、生活的指南(十二-二十六章)

這一段才是摩西第二次律法重述的主題和重點,他完全針對一般選民,綜合了《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三卷有關信仰生活的條例,作了非常清楚的交代,使世世代代的百姓都能明白,在信仰生活中,依這些條例而行,就免於逾越律法的規範:

1。聖民崇拜生活法則(十二-十六17)
 
2。選民領袖品格特質(十六18-十八)
 
3。刑事法則詮釋嚴明(十九)
 
4。與敵聖戰教戰守則(二十)
 
5。明訂社會生活規範(二十一-二十五)
 
6。兩種典禮及勸勉詞(二十六)
 
四、福咒的抉擇(二十七-三十章)

在 作完了律法的整體申令之後,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要強調律法的效力和遵循的效益,這兩者,決定於百姓在未來的生活中,自我的選擇,就像摩西向他們陳明的:「以 上這些吩咐,都是明顯易懂的道理(律法),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參:申命記二十九29)所以他們務必選擇「守道蒙福」,而不可「悖道受詛」,故摩西給了他們以下幾點的指示:
 
1。命立石錄律(二十七章)
 
2。遵行與違逆(二十八章)
 
3。選民之永約(二十九章)
 
4。應許與誡命(三十章)
 
五、訣別的贈言(三十一-三十三章)

摩西在40年的辛勞之後,縱使他的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申命記三十四7),身體仍是那麼的硬朗,但釋下重擔的日子總是要來到的。因此,從整卷的角度來看,《申命記》的全卷,都算是摩西臨終的贈言,不過他在敘述完基要教理之後,仍然再以所作的詩歌,供世代留傳並作惕勵:

1。勉勵世代學習敬畏神(三十一章)
 
2。作歌判定選民的是非(三十二章)
 
3。針對十二支派的祝福(三十三章)
 
六、臨終的交棒(三十四章)

任何一件事奉工作,都是神的計畫和目標,所以工人的生命雖是短暫有限,但神的工作則是永續無止,絕不會因事奉者的更替而有所中斷或改變。所以無論任何人,包括摩西本身,都不可忘記: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進迦南,是神歷來的計畫和目標。

是故,在摩西要蒙召歸回時,他毫無怨悔地承受不得進迦南地的打擊和安排,甘心樂意的將棒交出。而接棒者約書亞,還是要前仆後繼的背起耶和華託付給摩西的「十字架」,繼續奔那未完的前程,直到取得選民日夜所期盼的迦南美地,完成神的託付為止。

關於這件移交的工作,就記載在本卷的最後一章,大概可以分二個小單元:

1。摩西的安息(三十四1-8
 
2。約書亞的興起(三十四9-12

以上是《申命記》的結構和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上的說明中,簡略的看出《申命記》的大概內容,也就可以很清楚的從各段落中,瞭解到摩西在每一段所表達的要旨。

約書亞記導論

約 書亞記是摩西五經的延續;五經的內容連貫、各卷末了記述的事件,都非靜態的結束,而是帶有一種期待的性質,作為另一個高潮的伏筆。申命記在五經之末,以選 民即將進入應許之地那一刻作結尾;但藉摩西的離去,一代領袖階段性任務終將完成,新的領袖約書亞於是出馬,選民歷史的新頁也告揭啟。摩西的大功是過紅海, 約書亞的大功是過約但河,前者是脫離奴隸轄制,後者是進入自由,得享產業,這是上帝救贖計劃的兩大部份,若只有「出埃及」而沒有「進迦南」,則救贖大工就 不算完全的。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要承受迦南地為業,現在應許終將實現,約書亞記就是記載約書亞領導軍事作戰,從迦南人手中奪取應許之地,並將這地分給 以色列十二支派為業的故事。

這段攻城掠地,佔領擁有的歷史,實則為吾人「努力進天國」的寫照(太十一12原文「天國乃是強奪的」)。而不過,迦南非天堂的象徵,因為天堂不再有戰爭,這是指基督徒蒙主帶領要進入的豐富生命的意思。「約書亞」譯成希臘文即「耶穌」,意為救主,故約書亞乃豫表教會的之元首基督,衪要把一切應許的豐盛,成就在教會裏面,所以卷中的諸多事跡與原則,是要作為啟迪基督徒屬靈的體驗,給予我們不少信心、順服、恒忍和屬靈領導的榜樣。

關於本書的作者,一般大多可以接受係約書亞所作,因為他應具有寫作的才能(參二十四25-26),當然有小部份必由他人補述(2429節以後),成書約在士師時代初期。

全書可略分為四段:
一、-五章為進入迦南(包括渡河、窺探、安營)

二、-十二章為征服迦南(包括首役,南、北戰事皆捷)

三、十三-二十二章為佔領迦南(包括分地業、設逃城、築壇)

四、二十三-二十四章為約書亞之死

很多人研讀此書,樂於與以弗所書並論,因為兩卷都記載上帝為選民預備美地的恩典,先後呼應互為表裏:

1。應許賞賜基業

(創十三14-15、書一2-3)  (弗一3-411)

2。因信領取獎賞

(書一1-3)  (弗二8)

3。順服元首帶領

(書五13-15)  (弗四11-16)

4。經歷各項靈戰

(
書十1442、二十三310)   (弗六10-18)

本書中,所要彰顯闡明的有幾個主旨,也是基督徒應該建立的生活態度。

一、信心的生活。
從出埃及,過紅海,到過約但河,身處頑敵蠻荒之環境,無一不是以信心面對,但上帝使他們腳入湍急河中,河水立起成壘;遵上帝吩咐,六日圍城,七日吹角呼喊,而致城塌;又命日月停止,使其遂行殺敵聖戰——人非有信,不能得上帝喜悅,上帝的應許,須以信心領取,有信心。就必見上帝的榮耀。

二、戰爭的生活。

迦 南地靠戰爭取得,我們信仰生活亦即一場爭戰,是與空中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故當穿載全副軍裝,自我裝備齊全,與世俗為友,即是與上帝為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 子,隨時尋覓可吞食的對象,稍一不慎即被惡者擊殺,末日愈近,牠愈是氣忿忿遍行各地,故一切靈性睡著的人當速醒過來,枕戈達旦,如聰明童女的儆醒。

三、得勝的生活。
屬靈戰爭得勝的要件是要聖潔;所以過河之後,約書亞先為以色列民施行割禮,以分別為聖(這些壯丁都是在曠野出生,未行割禮),人非聖潔,不能見主,追求聖潔才能合乎主所用,作貴重器皿。再者,戰爭須有主帥,主親自允作其主帥,今日我們不是靠血氣或己力爭戰,乃是倚靠聖靈,方能成事,連於元首基督之下,才能穫勝。

其它,我們也要從本卷中領受若干信息:

一、上帝的信實,永不落空(21-45)

二、我們要勇敢領取上帝的應許( 1-3-11 ),應許的褔氣已擺在前頭,有行為的信心,才是活潑有生命的信仰。

三、上帝憎惡一切罪惡;迦南七族被殺滅,出自上帝對罪惡的憎惡,但喇合(二章)的獲救,預表耶穌寶血要拯救一切悔改的人。

四、本卷中的戰爭,都有屬靈爭戰的預表,迦南人象徵各種私慾、罪惡及一切屬靈仇敵,靠主基督帥領,必能得勝一切,讓世界的王,在我們裏面是毫無所有的。

五、上帝應許「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要賜給你們!」(3)

    但可惜最後並沒有竟全功,這要歸究於:

1. 從未攻取非利士人所佔的沿海之地。

2. 與基比亞結盟,留下禍根。

3. 沒有徹底掃蕩戰敗的仇敵,所以與上帝同工,讓主旨得成,是我們應竭心盡力的。


六、「你年紀老邁了,還有許多未得之地。」(11)作工須趁著白日,莫等機會失去才作無用的懊悔,我們當思想是否已充份利用上帝所賜的生命,用腳掌踏入應許之地?

總之,本卷是激勵我們剛強壯膽,永不退怯,在天路上靠主基督,邁向標竿,領取賞賜的美好勉勵。

讀經之要件

讀經是基督徒應有的生活習慣。摩西告誡以色列選民說:「你們要將我這話存在心內,留在意中,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也要教訓你們的兒女,無論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又要寫在房屋的門框上,並城門上。」(申十一18-20

以 色列民族曾經亡國兩千多年,歷經列強的統治欺壓,在世界各地飄蕩流離;整個民族卻奇蹟似的保存下來,沒有被同化消滅。其中原因除了上帝特別的保守之外,主 要就是上面那段經文所說明的一件事,他們極其看重上帝的話。這也是今天在教會中值得思考的問題,如何能不被世俗的潮流所同化?讀經的精神正是關鍵之所在, 因為關乎個人靈命和教會的興衰。

一、飢渴切慕

可拉後裔的訓誨詩這樣形容說:「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詩四十二1

這樣的精神是我們讀經最重要的動機,也是最強的原動力。愛主愈深就愈愛慕上帝的話語,會想盡辦法排除萬難,好撥出時間來研讀聖經;如同山上的野鹿不惜長途跋涉,甘冒著被埋伏在溪邊的凶惡野獸攻擊吞吃的危險,就是為了要去飽嚐甘甜的溪水。

主耶穌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

肉 體會衰老、死亡、歸土,它只是表現生命的物質,並非生命的本質。靈魂才是真實的生命,而上帝的話語就是我們靈命的糧食,猶如食物對身體的重要性一般。身體 一旦缺乏食物就會漸漸虛弱,最後導致死亡。所以健康的身體會積極尋求食物的來源,以維繫生命的存活。同理可以說明,讀經有迫切的需要是因為關乎靈命的存 活。阿摩司先知說:「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饑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在現今這個心靈饑荒的年代,唯有上帝的話才是唯一解救之道。

主耶穌以好牧人的比喻這麼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盜賊來,無非要偷竊,殺害,毀壞;我來了,是要叫羊〔或譯: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9-10

凡從真理入門的人都是主的羊,不只是「必然得救」,而且是「出入得草吃」,能得著豐盛的生命。所以讀經關乎人生命的豐盛和衰弱,耶穌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

飢渴慕義的人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成長進步的人,世間的知識學問只是短暫的工具,上帝的話才能造就更高的生命境界,而且是無遠弗屆。

二、恭敬尊崇

聖經是出於宇宙主宰、萬王之王、天上獨一真神的話語,當人在讀經領受上帝的話語時,就如同領接至高主的聖旨一般,不可草率輕視或當作一般世俗的文學作品來看,這是人對上帝應有的尊敬態度。

選民作詩說:「因為你─耶和華至高,超乎全地;你被尊崇,遠超萬神之上。」(詩九十七9

尊敬上帝就必以極重的份量來看上帝的話,所以讀經前不可忘記用虔誠的心向上帝禱告,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崇拜。

約伯的朋友以利戶向約伯論到上帝這麼說:「上帝行事有高大的能力;教訓人的有誰像祂呢?」(伯三十六22

上帝的話語帶有極大的能力(路一37),唯有祂的教訓能改變人的生命。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必能受益無窮,高傲的心則無法領受上帝話語的能力。

大衛作詩說:「你的公義好像高山;你的判斷如同深淵。」(詩三十六6

至高上帝公義的法典不動如山、永不改變,祂智慧的判斷如深淵不可測量。以賽亞先知傳達上帝向選民的話說:「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十五9

明白人是在這麼偉大的上帝面前領受如此深奧無窮的智慧,自然就會生出恭敬尊崇的心!

三、堅信不疑

保羅告訴提摩太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既然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就是上帝要用來向世人宣告信息的工具,那麼上帝當然能超越時間的隔閡和種族文化的差異,也一定能突破語言文字的障礙,讓這個從天上而來、關乎萬民的大好信息,可以正確無誤的臨到每一個信祂的人。

所以重點就在於「信心」,讀經必須對聖經堅信不疑才能真正得著生命之糧。希伯來書的作者說:「因為有福音傳給我們,像傳給他們一樣;只是所聽見的道與他們無益,因為他們沒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來四2

耶穌時代的文士和法利賽人精通律法,也熟記先知書上的諸多預言,但是缺乏真實的信心,到頭來反而將彌賽亞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是何等遺憾、悲哀又不幸的事!

亞伯拉罕對上帝的話深信不疑,即使要獻上自己的獨生子也沒有異議。雖然他無法理解眼前現實的狀況,但是只因為他知道上帝的話一定會實現,因而通過信仰最高峰的考驗,成為以後世世代代的人因信稱義的表率(來十一17-19)(創二十二1-19

在末世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了,就氣忿忿的來到這個世界(啟十二12),用盡各種手段要破壞教會;其中最厲害的方法,就目前而言,就是世俗思想的潮流(啟十二15)。

牠利用各種資訊、書籍、媒體、宗教、哲學等播散方法,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改造力量來衝擊教會,今天教會的真理受到嚴重衝擊,使人對上帝的話產生疑惑而離開教會、離開上帝!所以唯有堅固的信心才能抵擋牠(彼前五9)。

四、鍥而不捨

開 始立志讀經會遇到一些障礙,也許是艱澀難懂,或是你還沒有養成讀經的生活習慣,以致於始終無法配合貫徹你所立定的心志。這讓你覺得挫折沮喪而很想放棄,不 少的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但若能鍥而不捨的支撐下去,以後就是平順寬敞的道路了。所以,剛開始要稍加約束自己,比較勉強的繼續下去,才能度過這個「撞牆 期」。

智慧的箴言上面指示我們:「我兒,你若領受我的言語,存記我的命令,側耳聽智慧,專心求聰明,呼求明哲,揚聲求聰明,尋找它,如尋找銀子,搜求它,如搜求隱藏的珍寶,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得以認識上帝。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二1-6)。所以求智慧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何況我們要得著這屬天至高的智慧,更要鍥而不捨的「尋找」、「搜求」,怎可因為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呢?

約伯也以開採寶藏來和尋找上帝的智慧做比較,他說:「人伸手鑿開堅石,傾倒山根,在磐石中鑿出水道,親眼看見各樣寶物。祂封閉水不得滴流,使隱藏的物顯露出來。然而,智慧有何處可尋?聰明之處在哪裏呢?」(伯29-12)。原本無處可尋的奧秘智慧,如今向一切信祂的人闡明解開,讓我們得以知道上帝無窮的豐盛與智慧(西一26-27),等著我們去挖掘出來。

五、持之以恆

生 命的維繫在於持之以恆。呼吸和心跳要持之以恆,血液的流動要持之以恆,腦波的活動要持之以恆,神經的傳達要持之以恆,新陳代謝要持之以恆,免疫系統要持之 以恆等等,所以為了維繫身體的運作,能量的補充也要持之以恆。屬靈的生命也是如此,讀經也要持之以恆才有屬靈的能量,才能維持靈命持之以恆。所以「智慧人 的法則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十三14

上帝的話更甚於智慧人的法則,使人能得以出死入生。

義人好像溪邊的樹,就如詩篇所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詩一2-3

因為這棵樹不斷有溪水隨時補充水分,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樹木長青、結實纍纍。我們也都像是溪邊的樹,如箴言指出「智慧的泉源好像湧流的河水」(箴十八4

既然上帝供應我們「湧流的河水」源源不絕,我們怎可停止領受?有如以色列人在曠野,上帝每日降下嗎哪在他們紮營的四周,就是要他們每日拾取來作為食物,若不去撿,那天就要餓肚子了;這樣撿拾的生活,一直到他們進入迦南地才停止(書五12)。所以需要恆常的讀經,就像每日三餐正常的飲食一般,從小到大都不間斷,一直到我們結束肉體生命的日子為止。

六、單純自然

聖經雖然奧秘高深,卻是從單純自然入門。所以單純的人願意接受聖經,並且一生都奉行不渝。保羅向哥林多教會這麼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上帝,上帝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一21

人一旦要依仗自己的智慧來讀經,在心態上就已經不單純,很難真正的認識上帝。相反的,單純的人因為深深的認識主而有深深的信心,對上帝的話不會疑惑動搖,才能更深的明白聖經的奧秘。

隨 著神學研究風氣的提升,各樣研經資料和工具書以及語文能力都相對備受重視,大家都期望能把聖經的原意找出來,好更明白上帝的旨意,並且明白更多聖經的奧 秘。這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正確動機,只是在此方向努力之餘,更要謹慎自己,恐怕失去了那份單純自然的心。彼得長老論到保羅書信對信徒說:「他一切的信上也都 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後三16

上帝一定會向祂的教會揭開奧秘,只是時間和方式的問題。重點是要能保守自己的心,不可在研經的事上彼此論斷批評或閉門造車、鑽牛角尖。徜若能夠順其自然的等候上帝的啟示,必能得到亮光。

七、平靜安穩

主耶穌曾經接受馬大的接待到她家裏去,她卻因為繁雜的接待事務以致心裏忙亂而抱怨,耶穌機會教育告訴她:「馬大!馬大!妳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141-42

聽道理要有一顆平靜安穩的心,才能領受那上好的福分,同樣的,讀經也需要這樣的平靜安穩才能領悟上帝道理的奧妙。

在今天這麼忙碌的生活中,人的心就像馬大一樣充滿了「思慮煩擾」。工作的時間為了處理公務而忙碌,休息的時間也為了安排休閒和交際活動而忙碌,鮮少能夠得到片刻的寧靜。長久以來在這樣的狀況下會造成一種危機,好像「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傳5

這是侵蝕生命的危機,不斷的消耗卻無法繼續補充,最後在毫不自知的情況下漸漸死亡。

為了領受「上好的福分」,得到生命之泉的澆灌,在這個忙亂的世代我們甚至必須強迫自己「要休息」(詩四十六10),自己必須去「製造」出一個平靜安穩的天地,使自己能在這「風雨中的寧靜」裡面好好研讀聖經,做一個受教者能日日聆聽上頭來的聲音(賽五十4)。

結語:

把握讀經的精神才會有實質生命的造就,否則容易流於形式成為虛空的假象。尤其現今面對這個混淆真理的邪惡世代,我們更要落實這種基礎的工夫,才能使自己靈魂日日成長茁壯興盛(約參2),享受豐盛的生命。

錯誤的基督論

1。敵對者的基督論

約翰首先攻擊的是那些敵對者的基督論。

當代異端諾斯底派(Gnostic)主張靈為善,物質是惡的,是故身體與信仰是兩回事,歷史的耶穌與信仰的基督也是兩回事。

諾斯底派與基督教爭辯最激烈之點是基督的位格。他們以為屬靈的上帝,怎會與屬物質的身體合?因此他們對基督的看法又有不同的兩種主張:

(1)基督非人,是靈體,在人眼中是一種幻影,並沒有真實的存在過。

(2)耶穌具有雙重人格,當他受洗之時,基督的靈才進入他身體,又在耶穌被釘十架之前,基督的靈才離開了他,此說使人對於耶穌的神性與人性造成混淆。

他們否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約壹二23);不承認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耶穌(約壹四2;約貳7);所以他們否認耶穌是基督(約壹二22)。

2。約翰提出嚴正的辯正:

(1)身體屬乎物質,但不是屬惡的!

耶穌曾說:「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我既然將真理告訴你們,為甚麼不信我呢?」(約 八46)

主耶穌在世上帶著肉身,不但沒有犯罪,並且榮神益人;所以約翰勉勵信徒說:「小子們哪,不要被人誘惑。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的一樣。」(約壹三7),可見身體屬乎物質是惡的是不對的主張。

(2)耶穌是基督(約壹五1);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約壹四215;五5; 約貳8-11);這是靈裡的奧秘; 保羅如此見證:「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上帝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裡。」(提前三16),這裡清楚的說明上帝在肉身顯現,彰顯上帝的王權,能夠醫病趕鬼,在十架上為人贖罪,後來戰勝死亡,死而復活,擁有天上地上所有的權柄,所以耶穌在世上不但是人子,也是上帝的兒子(約壹一37;二23;三823;四91015;五11)。

(3)認識耶穌是道成了肉身的,才有真正靈裡的團契。

約翰曾親身與耶穌相處過,也親眼見過復活的耶穌,更經歷了耶穌彰顯基督的權柄,所以他以自己生命的更新與經歷,非常懇切的見證他是如何在靈裡與主與人有屬靈的團契,他說:「論 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也看見過,現在又作見證,將原與父同在、且顯現與我們 那永遠的生命、傳給你們)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有古 卷:我們〕的喜樂充足。」(約壹一1-4)

可見靈裡的團契是屬主的人都可以參與的。

3。新紀元錯誤的基督論

在二十世紀中葉至二十一世紀初期,也有類似諾斯底派(Gnostic)的神學思想,死灰復燃,深深影響這個世代的人,這是我們不可輕忽的事。

推展新紀元運動中的人們,覺得耶穌只是人類中最進取的一個,他與其他宗教領袖和偉人(例如穆罕默德、孔夫子等)都是『基督』之一,而每一個人亦有『基督』的成份,但必須經過『變異的意識狀態』才能了解。這個過程和領悟,新紀元稱為『基督的意識狀態』Christ consciousness。 如果你曾與新紀元人物接觸,你會知道他們亦常常引用聖經,但是他們不斷章取義,根本就不相信聖經,他們更採納一些不正統的書卷(例如﹕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學者們認為,新紀元的文件可靠性很低,都是後期的作品,作者是誰也不能肯定,此外,最重要的是作品都帶有諾斯底派(Gnostic)的神學思想。

不要以為新紀元事物是一些離你很遠的神怪東西,其實它到處都是例如:有些教會教導禱告時用觀想的辦法人本主義和反基督教思想已入侵學校現代電影、電視和小說不少帶有新紀元思想,例如『星際大戰』(Star war)中的『能力』(The Force)已影響很多人,使人覺得上帝不過是宇宙中的一種力量。

我們應效法約翰護道的精神,為了這一代的信仰,我們除了提出警告不要讓異端的思想滲透在信徒的心中,更要採取積極的態度,藉著團契的生活,提升屬靈的素質,以迎戰惡者的攻勢。

偏差的救贖論

1。當代錯誤的救贖論

敵基督者認為身體屬乎物質是惡的,人欲脫離物質的領域,進入屬靈的境界,逃脫的方法有許多,最主要是藉著神秘的知識(常透過媒介),人便可以脫離物質界的黑暗,進入光,屬上帝的領域,不需基督的救贖。如此,基督的救恩就屬多餘的了!

因著他們認為耶穌人性部分是惡的,他的受苦豈能救贖人類?他們也以為基督是靈,怎會受苦?所以主耶穌在世上的工作,尤其是救贖性的代死,也遭否定。其結果是基督教的救贖論被連根拔除。

它是一種混合主義,結合各種的宗教思想所產生的:傾向主觀經驗,把它絕對化了,忽略了理性的價值。

2。約翰提出嚴正的辯正:

世界象徵黑暗,黑暗是指道德倫理的敗壞,是充滿情慾、享樂、自我,物質主義的思想; 所以這裡所說的世界,不是指上帝造的物質世界;而是指逆的世人(約壹二216 ;三134 :5;五19)

我們若說是與上帝相交卻仍在黑暗裡行,就是說謊話,不行真理了。因為上帝是光,人若與上帝相交,就是在光明中行,自然會看見自的罪,人肯認罪悔改,主的寶血必潔淨人的罪(約壹二8,一9,二911)

物質界不是黑暗的;人不須脫離物質的世界,只要接受耶穌是世界的光,就能脫離敗壞。

其理由如下:

(1)若有人犯罪,在父那裏我們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基督。

義者是指主耶穌基督是無罪的人(約壹三7)。曾經有天使(路一35)、彼得(彼前二22)、彼拉多(路二十三22)都為主作了無罪的見證。試想世上有個人無罪,能成為我們的中保?主耶穌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單為我們的罪,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約壹二2)

(2)耶穌是藉著水和血來的,並且有聖靈作見證,因為聖靈就是真理。

作見證的原來有三就是聖靈、水,與血,這三樣也都歸於一。我們既領受人的見證,上帝的見證更該領受〔該領受:原文是〕了,因上帝的見證是為他兒子作的(約壹五6-9)。

       我們受了洗之後,明顯地,惡者無法來侵害我們,我們所求的只要合乎上帝的旨意,祂都必成全(約壹五14-18)

(3)約翰強調人只要知道罪的事實,並且肯靠主來贖罪,才能在光明中享受靈裡的團契,這是必然的事實。所以約翰說:「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 一7)

3。新紀元錯誤的自我救贖論

新紀元運動有輪迴的觀念,其意思就是說每個靈魂都成為肉身到世界上來很多次,每次的遭遇都是受到前生行為的報應(因果之律)。但是聖經教導『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

並不是說死很多次,每次都有機會改進。其實說穿了,這不過是將今生受苦看成一種「自我贖罪」的一種方式,基督十字架就沒有功勞了。

還有,這種想法會造成人對別人的受苦沒有憐憫之心,因為覺得別人受苦不過是為自己贖罪而已。

新紀元人物除了相信輪迴之外,還受了進化論(Evolution)的影響,覺得每個靈魂在每個輪迴之中學習功課而進步。如果這樣,人類社會應該日漸進步才對,但事實並非這樣。

還有一點不合理之處,一般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前生的情況,如何去改進﹖我們所聽到的輪迴『見證』,都是一些直覺回憶(Intuitive Recall)、突然回憶(Spontaneous Recall)、靈媒協助下的回憶(Psychic Recall)或催眠術下的回憶(Hypnotic Recall),這幾種方法其實都是不能證實的,所以我們要小心去因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