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傳統歷史


    鄧恩和桑特茲(James Sanders)主張,各個團體的正典意識,和其傳統發展的階段有關,而每個階段都增進了他們的瞭解;因此,不僅最後的階段有上帝的話,前面的階段也有, 而史前史也和最後成形的固定經文一樣,都是真正的聖經神學不可少的部分。傳統形成的過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或按諾特(Martin Noth)的方式,將經文和國家歷史徹底重塑;或倚賴經文,視之為正典,不以猜測的方式來改造歷史。前一種方式實際上使聖經神學不可能成立,因為它會產生 多重解釋,結果令人對這種作法是否能生存,大感懷疑。所以,大部分人採用第二種方式。

    以傳統歷史法研究聖經神學,最著名的學者是吉斯(Hartmut Gese),他採用自覺的正典式連接法,主張傳統形成的過程是封閉式、合一式的,將兩約連接在一起。在吉斯看來,傳統歷史並不是一種人工化的收集,將各種 零碎的傳統湊在一起,偶而還會互相矛盾;相反的,它乃是一個冗長的發展過程,傳統在其中經過重新解釋,以面對新出現的情形。例如,十誡不只一種,因為妥拉 曾在不同的狀況中被重新解釋過。但是其中有連續性,而後期的詮釋者是在古典的律法上建造,而不是取代。

    吉斯相信,惟有經過傳統批判,兩約才能連接成一體;因為經文是透過這些團體的「生命過程」發展而來,而惟有運用一種方法,就是恰當結合編輯和寫作批判的方 法,才能檢視神學的發展。每一個階段對最後的成品都很重要,也倚賴那最後的目標。這就意味,對吉斯而言,舊約要到新約才算實現。吉斯的理論遭到許多批判。 他的傳統過程或啟示過程理論,在許多方面似乎取代了同一中心的概念;他不重視神學,卻看重釋經學與歷史。不但如此,在某種程度上,吉斯的理論乃是倚賴他對 希伯來正典很晚才出現的看法,而最近對這一點卻有不少辯論。

    所有傳統批判法,都倚賴對聖經歷史猜測式的重塑,因此便是建立於歷史觀點易變的沙土之上。總而言之,聖經神學家必須留意以色列和初期教會傳統的發展過程,但這只是解經倉庫內許多因素之一,在聖經時期教義歷史的形成過程中,不能視為惟一主要的成分。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