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巴勒斯坦的本土
1. 嚴格來說,“巴勒斯坦”是指約旦河西的迦南地;但因以色列人佔據了約旦河東的部分地方,“巴勒斯坦”一語有時也鬆散的將約旦河東兩支派半所住的地也包括在內。
2. 巴勒斯坦位處亞洲西南邊緣,臨近地中海,是一塊美麗而豐富的土地。
3. 粗略來說,巴勒斯坦看似一個4與1之比的直立長方形(或說直立四邊形),唯西南角略向西(向左)闊了出去。
4. 若連約旦河東之地也包括來說,巴勒斯坦算是由五條南北走向而並排的地帶組成。由左面說起:
a. 沿岸平原(Coastal Plain)
(1)沿地中海海岸由北至南的是一條平原地帶,比水平線略高;
(2)在北面起自亞哥(Acco)以北20公里(約12哩半)海法灣(Bay of Haifa)的北端之處。起始之處是一個較窄的平原地方,東西闊約5公里(約3哩);
(3)稍為南下到達海法灣畔之時已闊達13公哩(8哩);
(4)到海法灣南端,被一帶西北往地中海伸出、而東南向內地延伸的迦密山脈(Mt. Carmel)完全打斷;
(5)沿岸平原在迦密山脈左面(西南面)再繼續向南擴展:
(a)這一段沿岸平原也叫做沙崙平原(Plain of Sharon:參賽三十五2“迦密與沙崙的華美”;又賽六十五10);
(b)它起先是一個尖窄的平原地帶,長達30公里(約18哩半),闊則只有4公里(2哩半);
(c)及至Nahal Tanninim的南端,平原開始闊達;
(d)來到亞雅崙谷(Valley of Aijalon)之處有20公里(約12哩半)之闊;亞雅崙谷提供了一條東行進入東面山區地帶的路徑;
(e)在亞雅崙谷的南面,海岸平原的東陲跟巴勒斯坦的第二條南北地帶(示非拉平原或低地,參下文)會合;
(f)亞雅崙谷南面的沿海平原,就是非利士人之地。非利士地有五大城鎮:亞實突、迦薩、亞實基倫、迦特、以革倫(撒上六17)。
(6)海岸平原再南下就去到迦薩(Gaza)以南,跟“南地”(Negev)連合;
(7)沿海的平原(和山間的平原)有適合穀類生長的肥沃土地。
b. 示非拉低地(Shephelah)
(1)示非拉低地其實只算是半條(或更短)中間插入的地帶;
(2)它在沿岸平原的半腰處(亞雅崙谷)向南開展,到猶大山區南端,接入南地(Negev);
(3)區內散佈著一些低山,一些由南至北的山谷,將這塊低地分為東西兩半;
(4)但區內也橫放著幾條東西走向的路徑,溝通了西面的平原和東面的山地。
c. 中央山地(Central Mountain Ranges)
(1)第三條南北地帶是處於巴勒斯坦中脊位置的山地。山地北部起自“上加利利(Upper Galilee)”:
(a)這地區群山雄偉壯觀,卻是難以跨越;
(b)中央有高及1000公尺(3280呎)的山峰;
(c)群山的東面有峭拔的懸崖,直插東面的裂谷地帶(見下段)。古代商旅都迴避這個山區。
(2)在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山地被一些廣闊、東西走向的山谷所切斷,造成一些通道,讓人從沿岸平原東走到加利利海一帶地方;
(3)下加利利以南是耶斯列谷(或耶斯列平原,Valley of Jezreel),山地繼續中斷
(a)耶斯列平原像個斜放的三角地,由西北(尖端)向東南走,由沿岸平原伸展到約旦河谷;
(b)南北最闊處達25公哩(約15哩半)。
(4)在耶斯列平原南面,山勢再高聳險峻,形成以法蓮山地:其中撒馬利亞山峰高達900公尺(2953呎);示劍和伯特利都在以法蓮山地裡;
(5)撒馬利亞山以南(在Nablus以南)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狹谷;眺過山谷,南望是伯特利山區,內有幾個山谷,當中的山路是相當的迂迴;
(6)再南下就是耶路撒冷山地,北部是個細小的高原,接著是東西走向的山谷,方便了遊人由示非拉低地往東而行;
(7)在伯利恆以南是猶大山地
(a)山勢再高聳宏偉,山峰也有高達1000公尺的,與上加利利山區中的高峰遙遙相對;
(b)希伯崙就在猶大山地裡。
(8)高山然後向南轉低,滑落南面的南地(Negev):
(a)“南地”(Negev)是統稱巴勒斯坦猶大山地以南那個遼闊而乾旱的南方地區。其中多是平原,但也有山脈;
(b)南地是一片荒野,幾無可耕之地;
(c)別是巴就在南地裡,算是猶大境最南的城鎮。
(9)由耶路撒冷山區到猶大山地的一段山區,是傍著西面的示非拉低地而行。
d. 裂谷地帶(Rift Valley)
(1)第四條南北地帶是一條長長的裂谷。它其實是一直延伸到東非;
(2)裂谷的北端有呼勒湖(Lake Huleh)。呼勒湖的湖水向南流入加利利海:加利利海海面是低於水平線210公尺(689呎);
(3)加利利的海水向南流經約旦河入死海;
(4)死海海面低於水平線400公尺(1312呎),死海海底更是再低400公尺(1312呎)。死海是一個死湖,河水流入而不流出;
(5)除了那緊貼著約旦河的河畔,裂谷地帶沿途都是屬於半乾燥或乾燥地方,甚至是沙漠般的地方;
(6)死海以北、約旦河西的河畔平原有吉甲和耶利哥等城鎮;
(7)死海西面、猶大山地對下的裂谷地段是為猶大曠野;
(8)死海以南的裂谷,直到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上的以旬迦別(Ezion-geber),叫做亞拉巴(The Arabah);不過“亞拉巴”有時也包括約旦河谷一段的裂谷地帶(申一1);
(9)一些關於距離的數字:
(a)約旦河直距約112公里(70哩);
(b)由加利利海的北端到古時死海的南端,長約205公里(約127哩);
(c)由迦薩對開的海岸到死海東岸,闊約116公里(72哩);
(d)由迦密山對開海岸到加利利海東岸,闊約70公里(43哩)。
e. 河東山地(Eastern Mountain Ranges)
(1)第五條南北地帶是在裂谷東面崛起的山地。地帶起自加利利海的東北:
(a)山勢有高達1100公尺(3609呎)的;
(b)從這裡再北上就是連向大馬士革的高原;
(2)在加利利海以南的是一個像約旦河西面的中脊山區的山區;河東河西兩個山區東西相對;
(3)再南下是個高達800-900公尺(2625-2953呎)的高原地帶;高原地方有可作農牧之地;
(4)這個山脊地帶有幾條橫流的河流,將它切斷,造成深深的狹谷。
(5)在約旦河和死海東面的河谷,由北至南包括:
(a)雅穆河(Yarmuk River)
(b)雅博河(Jabbok River)
(c)亞嫩河(Arnon)
(d)撒烈河(Zered River)
(6)在河東山地以東,是一望無涯的敘利亞沙漠(Syrian Desert)
5. 附:關於約旦河東的“基列”
a. 約旦河東的山地是一帶密林,稱為基列地;
b. “基列”一名基本上是指約旦河東以色列人的屬地。但這個名字可以有以下不同的廣義和狹義的所指:
(1)山區基列:
(a)“基列”一名最狹義是指由希實本(Heshbon)以西的死海北端,向北伸展到靠近加利利海以南的雅穆河(Yarmuk River)之間的一帶叢林山區(申二10,三10);
(b)這個山區基列中間有雅博河(Jabbok River)將它南北一分為二(瑪哈念就是在雅博河的河岸上)
〔1〕雅博河以北的半部分曾為亞摩利王西宏所有(書十二5),後來歸為約旦河東瑪拿西半支派所有(這半支派還擁有巴珊地);
〔2〕雅博河以南的半部分曾為巴珊王噩所有(書十二2),後來則歸迦得支派所有。
(c)由於山區基列這樣一分為二,經文有時會籠統的稱其中的一半為“基列地”(申三15就稱北面半部分的基列地為“基列”;比較書十七1、5-6);但經文有時又會準確的說明那只是“基列的一半”(指南面半部分,書十二2;指北面半部分,書十二5,十三31);
(d)在這狹義的山區基列以北的一大片平原就是“巴珊”地。約旦河東的瑪拿西半支派也得了這巴珊地為業;
(e)在迦得東面的是亞捫人之地。
(2)高原基列:
(a)“基列”一名也可以指在狹義的山區基列地南面延展到死海中部的亞嫩河(Arnon River)之間一片起伏不平的高原地帶;
(b)呂便支派得了這個地區為他們的地業;
(c)例如:撒上十三7就說到有些幫助掃羅王的希伯來人因為怕由西面進襲的非利士人就往東面逃走,過了約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
〔1〕這裡的“迦得”是指在約旦河東迦得支派的屬地(在狹義的山區基列上);
〔2〕“基列地”則是指這個屬呂便支派的高原地帶。
(d)在高原基列南面就是摩押地。
(3)廣義基列:
(a)“基列”一名在最廣義的層面來說,是可以指約旦河東包括瑪拿西半支派、迦得支派和呂便支派的整片土地(即也包括了巴珊地和其它地方);
(b)例如:王下十32-33提到亞蘭王哈薛攻擊以色列的境界,“從約旦河以東〔起計〕的基列全地,〔就是〕迦得人、呂便人和瑪拿西人之地,〔即〕從靠近亞嫩河的亞羅珥起,至基列和巴珊”。這裡提到兩個“基列”:
〔1〕首先提到的“基列全地”就是最廣義的基列,指約旦河以東屬以色列的整片土地,包括了“迦得人、呂便人和瑪拿西人之地”;
巴勒斯坦的四周
1. 巴勒斯坦的西面
a. 若以巴勒斯坦地為我們要注意的焦點,我們看見巴勒斯坦是在地中海的東岸上,以地中海的海岸線為它西邊的界線;
b. 這個向海的西面為巴勒斯坦地提供了海路對外的接觸。一些重要的港口(例如:巴勒斯坦中部的約帕)就座落在這個地中海的海岸線上。
2. 巴勒斯坦的西北面
a. 巴勒斯坦的西北面仍然是地中海的海域;
b. 腓尼基(Phoenicia)這個有名的海上王國就在迦密山(Mount Carmel)山麓北面,形狀狹長,於亞蘭和地中海之間;推羅、西頓、烏加列等重要城鎮就座落於此;
c. 跨過地中海到再西北的陸地,是小亞細亞之處(或稱亞拿妥利亞〔Anatolia〕高原,即今日之土耳其一帶),那裡住著許多民族,曾在不同的時間,因受著更遠方的民族的南下入侵,他們被逼也向南遷,在巴勒斯坦較遠北面的地區入侵,及聚居在亞蘭人之地。
3. 巴勒斯坦的北面
a. 巴勒斯坦北面是亞蘭人的地區。大馬士革是亞蘭諸城邦的一個重要代表,立於巴勒斯坦往美索不達米亞的大路上;
b. 哈馬是在大馬士革再北的地方;
c. 巴勒斯坦的北面沿地海海岸線有推羅、西頓等重要城鎮;再北上是古代烏加列的所在地;
d. 巴勒斯坦北面有黎巴嫩山和黑門山;黎巴嫩山尤以香柏樹(或香柏木)著名。
4. 巴勒斯坦的東北面
a. 經過巴勒斯坦北面的地區,東轉即到巴勒斯坦的東北地區。這個也是一個亞蘭人的地區;
b. 來到巴勒斯坦的東北這裡,我們是來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源頭。這兩條重要的河流,向南流入美索不達米亞地域;
c. 哈蘭、迦基米施等重要古城就是在這個地域裡。
5. 巴勒斯坦的東面
a. 原則上,巴勒斯坦是以加利利、約旦河和死海為它東面的邊界;
b. 約旦河東面曾一度為亞摩利人之地,但自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來到約旦河東面之後,約旦河東面一帶地方即落入以色列人手上,分配與呂便、迦得和瑪拿西半個支派;
c. 在約旦河東:
(1)在瑪拿西半支派東南、迦得以東的,是亞捫人之地;
(2)在呂便以南的、死海南半東面的,是摩押人之地;
(3)在摩押撒烈溪以南、死海以南,直到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上的海港以旬迦別(Ezion-geber),是以東人(西珥)之地。
d. 在呂便、迦得和瑪拿西等兩個半個支派所分得之地、在亞捫和摩押的再東面,是廣大的敘利亞沙漠
(1)敘利亞沙漠東延至美索不達米亞;
(2)南連阿拉伯沙漠;
(3)在東、西、北三面覆蓋著敘利亞沙漠的,是一個向北而拱的彎月形地帶。這個地帶土地肥沃,自古即吸引不同民族逐流而居,繼而發展至沿途繁榮且重要的城鎮,也帶動頻密的商旅往還,學者稱之為“彎月形肥沃地帶”(Fertile Crescent)。
(4)“彎月形肥沃地帶”包括了東面的美索不達米亞、北面和西北面的亞蘭、西面的巴勒斯坦;
(5)古代的人多不會橫渡敘利亞沙漠,多是沿“彎月形肥沃地帶”往還。
e. 美索不達米亞是蘇默人(Sumerians)、亞述人和巴比倫人的發源地;
f. 考古發現的吾珥古城就在幼發拉底河下游,在巴比倫城東南方,近波斯彎口;
g. 尼尼微城和亞述城在底格里斯河中游,在巴比倫城西北方;
h.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向東南方向流過美索不達米亞之地,流入波斯灣(Persian Gulf);
i. 在美索不達米亞再東去,是查格羅斯(Zagros)山脈地帶,是以攔人出沒之處
(1)以攔人也曾從查格羅斯山脈地帶西進,攪擾美索不達米亞一帶地方;
(2)亞述就是被以攔人和巴比倫人的聯軍亡掉的;
(3)卡西人(Kassites)和瑪代人(Medes)也曾聚居於查格羅斯山脈地帶;
(4)書珊城就在巴比倫城東面、以攔人之地。
6. 巴勒斯坦的東南面
a. 巴勒斯坦的東南角是死海,在死海的東面是摩押人之地;
b. 在摩押以南(即巴勒斯坦的東南面)是以東地,由死海南端(與摩押地接壤)直到“紅海邊”:“紅海”(Red Sea)是在西奈半島南面的海,分隔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範圍也包括西奈半島西面的蘇彝士灣,以及東面的亞喀巴灣(參出十四1-31有關的註解);
c. 向東南方向跨過以東之地,是廣大的阿拉伯半島,它基本上是一個沙漠地帶。
7. 巴勒斯坦的南面
a. 巴勒斯坦的南面是個曠野地帶(包括猶大曠野),統稱為“南地”(Negev);
b. 再南面就是西奈半島;
c. 西奈半島的東、南、西三面環海,就是“紅海”;
d. 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就走過了西奈半島的曠野路。
8. 巴勒斯坦的西南面
a. 巴勒斯坦的西南面與埃及接壤,兩地以埃及小河為分界線;
b. 埃及不但是文明古國,以色列人也在當中寄居了430年;
c. 以色列人入迦南後,尤其是在王國分裂以至南國獨存時期,鑑於迦南位處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之間,成為兩個強權接觸必經之路,也是兩個強權必爭之地。埃及對以色列的政治有很重大的影響。
巴勒斯坦的氣候
1.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氣候。基本上,是越高的地區越涼。所以中央山脈是夏涼之區,死海一帶(遠在水平線之下)是冬暖之地。有權勢者都愛在這兩處興建冬夏行宮 。
2. 巴勒斯坦偶然也有下雪的時候:
a. 詩六十八14提到飄雪在撒們(士九46-48提到撒們山是在示劍附近);
b. 參撒下二十三20:“……又在下雪的時候……”;
c. 在巴勒斯坦北面的高山更是經常有雪(耶十八14提到黎巴嫩的雪)。
3. 在巴勒斯坦,許多古時的地名都有連著“水泉”或”水井”的,顯示水對民生之重要,而人民基本上就是逐水源而居。
4. 秋雨(陽曆10-11月間;猶太曆法八月)和春雨(陽曆3-4月間;猶太曆法正月)帶來全年重要的雨水供應:
a. 秋雨時播麥種,春雨時收割,所以秋雨又叫早雨,春雨又叫晚雨;
b. 秋雨春雨成為整個雨季的開始和末了。
舊約歷史概要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並以「六日」的時間有條理、有計劃和有目的地創造了地球,使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上帝在第六日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亞當和夏娃),設定一夫一妻的婚姻,然後在第七日安息。這 個“安息日的安息”,開始了上帝為人類所預備、讓人在與上帝保持正確的關係裡所可以享受的“與上帝同在的安息”。人在伊甸園裡生活,在滿足裡享受生命樹的果子, 正是活在這種蒙福的安息裡。
可惜,後來人犯罪背逆上帝:不再以上帝為上帝,不再以上帝的說話需要聽從的,就摘了上帝所禁止的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來吃,導致上帝人關係決裂,人就被趕出樂園,失去與上帝同在的安息。
人離開上帝之後,每下逾況。亞當的兒子該隱殺死兄弟亞伯;該隱的後裔也囂張狂傲。雖然亞當兒子塞特的後代懂得歸向上帝,以諾更與上帝同行而被上帝接去,不至見死;挪亞也與上帝同行而蒙上帝悅納,但整體而言,人的罪已泛濫到無何救藥,至終招來洪水的毀滅,只有挪亞一家得救,重新在地上生養眾多。只是人類仍然拒絕上帝,建造巴 別城塔高舉自己。上帝就變亂他們的言語,使他們四散在地上。
上帝從各民族中揀選了亞伯拉罕(主前2165-1990年),呼召他離開米所波大米到迦南去(主前2090年), 應許他的後裔眾多,成為大國。亞伯拉罕就憑信心去了。亞伯拉罕雖在高齡,但憑信心接受上帝的應許,就因信被上帝稱為義。亞伯拉罕這種“因信稱義”的經歷,成了歷代的人在上帝面前蒙福的榜樣和寫照:就是凡願意再次以上帝為上帝,再次以上帝的說話為需要聽從的(意即願意信靠順服上帝的),就蒙上帝賜他生命的應許,也會有與上帝同 在的安息與祝福。亞伯拉罕後來果然像上帝所應許的生了以撒(主前2065- 1885年),以撒也生了雅各(主前2005-1858年),雅各生十二個兒子,成為以後以色列的眾支派。
雅各第十一個兒子約瑟遭哥哥們妒忌而被賣下埃及(主前1897年),卻在上帝的計劃裡成了整個家庭後來的拯救。約瑟的貞潔與信服,有上帝與他同在,換來埃及宰相的高位。由於迦南大饑荒,約瑟就接待雅各父家下去埃及(主前1875年),以色列人就這樣在埃及寄居了430年(主前1875-1445年)。因為埃及王朝的變遷,以色列人遭到新一王朝的逼害,但上帝用摩西將他們領出來(主前1445年),應驗了上帝先前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上帝賜下會幕和律法,使人知道可以在信心裡親近上帝,在信心裡活出討上帝喜歡的生活。只是百姓對上帝不信,就換來在曠野飄流40年的審判,連摩西也受牽連不得進入迦南。要到摩西死後,以色列人才在約書亞的帶領下進佔迦南(主前1405年),並將迦南應許地分配給眾支派。
但在約書亞和眾長老離世之後,以色列人又多離棄上帝,上帝就用外敵警戒他們,到他們懂得悔罪回轉後才藉士師之手拯救他們。其中如底波拉、基甸、參孫,都是我們熟 識的士師。士師時期的摩押女子路得,因愛婆婆拿俄米,願意投靠拿俄米所信靠的上帝。她堅貞的愛與信,使她賺得波阿斯的愛意,並成為大衛和主耶穌的先祖。
大祭司以利和先知撒母耳是士師時期末段的士師。因著百姓的背道,約櫃在以利之世被擄到非利士地去。上帝亦因大祭司以利縱容兒子,尊重人過於尊重上帝,預言大祭司將不再出於以利(亞倫四子以他瑪)的家族。
以色列人這一役的失敗,導至示羅也毀壞凋零了。摩西的會幕和銅祭壇輾轉去到基遍,約櫃後來返回以色列,就存放在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家裡。這時,先知撒母耳起來領導百姓歸向上帝,並帶領百姓對抗非利士人。
在四鄰敵人的威脅下,百姓的心也偏離上帝的帶領,要求撒母耳為他們立王治理他們。上帝遂百姓的心意,為他們立了掃羅為王(主前1029年),是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君王。掃羅和他的兒子約拿單力拒非利士人的入侵,但掃羅也一而再的犯罪,以致上帝要棄絕掃羅,另立合上帝心意的大衛。自從戰勝非利士巨人歌利亞,大衛冒起,帶來掃羅對他的忌恨。掃羅在位二十二年(推算為主前1029-1008年),達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追殺大衛。
掃羅和三個兒子戰死基利波山之後,大衛繼位:在希伯崙作猶大的王七年半,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的王三十三年(前後總共四十年;推算為主前1008-969年)。大衛戰勝敵人,威震四方,為以色列人帶來歷來最大的版圖,使上帝應許列祖的地業得著最完全的應驗。大衛又將約櫃安放在他在大衛城所預備的帳幕裡,更起意為上帝建造聖殿。只因大衛在位流人血太多,建殿一事將由他的兒子負責。
大衛愛上帝,卻犯上姦淫和殺人的大罪。他跟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同寢,又安排使烏利亞死於戰事。但大衛接受先知拿單的責備,向上帝認罪,蒙上帝赦免,只是罪的懲罰不離大衛的家,先是長子暗嫩污辱她瑪之後,被她瑪的哥哥押沙龍刺殺;跟著是押沙龍的背叛,逼使大衛出走逃亡到約旦河東。
大衛死後,兒子所羅門繼位(主前969-930年)。因大祭司亞比亞他附從亞多尼雅的背叛,所羅門罷輟了亞比亞他,改立屬亞倫三子以利亞撒家系的撒督作大祭司,因而上帝早前預言亞倫四子以他瑪家族將不再有大祭司的預言在此應驗了。
所羅門早年愛上帝愛民,向上帝求得智慧治國理民,且為上帝建造聖殿。他的智慧為他帶來極大的財富聲譽,他就慢慢利慾昏心,多娶妃嬪,到晚年更轉向異教假神,甚至在耶路撒冷東面的山上建造異教的邱壇,導致上帝審判他,使一統的國家分裂為二。
所羅門死後,兒子羅波安繼位,因不恤北面支派的困苦,導致北面十個支派脫離南面的猶大獨立,國家就分裂為南(猶大國)、北(以色列國)兩國(主前929年;位處南北兩國中間的便雅憫支派,似乎也因而分裂為二)。
南北兩國時友時敵。在北國開創和完結的時段,南北兩國的關係並不友善。但在北國亞哈和約蘭的時候,就是南國約沙法至亞哈謝的時候,南北兩國的關係最友好密切,並且結親,南國約蘭娶了北國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為妻。
北國前後經過9個王朝,共19個君主,歷208年而亡。北國所有的王都偏離上帝。立國的耶羅波安一世為免百姓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而生異心,就在但和伯特利設立金牛犢的敬拜,又使非利未人作祭司,使北國一直陷 在“耶羅波安的罪”裡,永不翻身。許多敬虔的以色列人以及祭司和利未人,因不滿耶羅波安的所為,就逃到南國裡去,因而在北國亡國之後,仍有北國十支派的人 保留在以色列民當中。
亞哈王又引入巴力和亞舍拉的敬拜,成為合法的另一個國教,使北國陷在“耶和華與巴力”一種混合的宗教裡。當中雖有先知力挽狂瀾(例如:以利亞,以利沙、何西阿、阿摩司),耶戶也曾除滅巴力,耶羅波安二世也曾使北國的政治和經濟中興,但仍然不能拯救北國脫離上帝的審判。北國經常遭受亞蘭和亞述的侵擾,最後在主前722年亡在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手上。
北國亡國後,就成了亞述的撒馬利亞省。以色列人被擄到異地,亞述王也幾次將外族人遷入撒馬利亞。他們一方面懼怕耶和華,一方面又保持他們原有的宗教,使北國的人民仍困於“耶和華與異教”一種混合的宗教裡。
至於南國猶大,在上帝的保守裡始終只有1個不間斷的王朝,但同樣有19個君主,歷343年而亡。 猶大君王有歸向上帝、行上帝看為正的事的。其中尤以亞撒、約沙法、希西家和約西亞為明顯。但也有極度拒絕上帝的(例如:亞哈斯和瑪拿西)。雖然瑪拿西後來悔改回轉,但他的惡行已經將百姓叛逆的本性表露無遺,也同時將猶大帶進審判裡去。期間上帝多次差遣先知(例如:以賽亞、彌迦、耶利米)傳講上帝的信息,但南國的百姓 同樣走北國離棄上帝的道路。南國就在主前605年約雅敬在位第四年之時經歷第一次被擄(但以理也在被擄之列);主前597年約雅斤在位之時經歷第二次被擄(以西結和末底改也在被擄之列);最後主前587年西底家在位第十一年之時經歷第三次被擄,亦為南國亡國之時。南國也曾受亞蘭和亞述的為害,但最終是亡在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手上。
北國以色列十支派被擄四散,未見歸回。南國猶大人在被擄期間卻仍蒙上帝保守,得以聚居在巴比倫的城鎮裡,過著某個程度的自由生活。除了有先知但以理和以西結繼續在異地事奉和傳講信息之外,上帝也按照祂透過耶利米所應許的,使他們被擄七十年後歸回。他們首先在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元年),在省長所羅巴伯和大祭司耶書亞的帶領下歸回重建聖殿(大概也著手修建城牆)。但建殿工程開始不久,即受到北面敵人的阻撓而停頓了十多年。到主前520年(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得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支持,工程復工,聖殿最終在主前515年3月12日(波斯王大利烏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日)重建完成。
及至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七年(傳統認為是主前458年,但建議為主前515年),身兼祭司和文士的以斯拉帶領一批主要為祭司和利未人的百姓歸回,要重建百姓的靈命,尤其是幫助了百姓棄絕所娶外族的妻子。
到波斯王亞達薛西第二十一年(傳統認為是主前444年,但建議為主前501年),尼希米歸回,在內憂外患裡,只花了52日就重修好耶路撒冷被火燒毀的城牆。尼希米亦與以斯拉一起奉獻城牆。尼希米又與先知瑪拉基建立百姓,除了再次幫助百姓棄絕所娶外族的妻子之外,也整頓百姓對聖殿的供給和謹守安息日的律法。
在耶路撒冷以外的猶太人也得上帝的看顧。在波斯王亞哈隨魯年間,猶太人曾面臨一次滅族的危機,但王后以斯帖不顧性命,挽救了她的民族(主前474年)。
這樣,舊約的歷史就結束了。其後400年沒有啟示、也沒有記載在舊約聖經裡的時期,就是介乎舊約和新約之間的時期,我們習慣稱它做“兩約之間時期”(Inter-testamental Period)。
舊約重要年期
在舊約歷史裡,其它一些重要的年日也值得我們熟記:
1. 所羅門建造聖殿(在位第四年;主前966年)。
2. 以色列王亞哈跟亞蘭王便哈達二世聯手對抗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的夸夸之役 (主前853年;Battle of Qarqar)。
3. 耶戶向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進貢(主前841年)。
4. 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攻打以色列王比加及亞蘭王利汛(Rezin;主前732-731年)。
5. 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攻打希西家(主前701年)。
6. 約西亞在聖殿發現律法書(主前622年)。
7. 約西亞戰死在米吉多(主前609年)。
8. 尼尼微亞述亡國(主前612年)。
9. 巴比倫亡國(主前539年)。
舊約神學概論
“舊約神學”乃是“聖經神學”的一部分。“聖經神學”跟“系統神學”都是以聖經的啟示內容為建構基督教神學的材料,但兩者建構的架構有所不同。“系統神學”基本上是以哲學的模式,視聖經內容為一個平面的資訊庫,從而組織聖經整體對例如“啟示”、“上帝”、“人”、“基督”、“救贖”、“聖靈”、“教會”和“末世”等題目的講論。“系統神學”並不著重這些題目在聖經啟示過程裡怎樣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聖經神學”正補充了這一點,就是要探討聖經主題在聖經啟示過程裡怎樣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論到聖經主題,雖然有時學者也有興趣探討例如在系統神學裡“上帝論”當中的“三位一體”這個真理怎樣從一個階段發展到另一個階段,但“聖經神學”更著重首先探討是否有某個主要課題貫穿著整本聖經的啟示。如果有的話,這個主要課題又怎樣從一個啟示階段發展到另一個啟示階段。或者簡單來說,就是聖經裡不同的作者或書卷怎樣表達這個主要課題的信息。
這樣,“舊約神學”就是嘗試掌握舊約聖經裡的一個主要神學主題,並且有條理地研究它在舊約不同的時期裡(或在不同的書卷裡)是怎樣發展和啟示出來。但“舊約神學”原是“聖經神學”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必須先去探討整部聖經(包括舊約和新約)的“聖經神學”,然後才能夠回頭集中討論舊約聖經的“聖經神學”。
舊約導論概論
要認識聖經書卷(包括舊約和新約),我們總離不開去討論有關書卷一些關乎“導論”的問題。所謂聖經書卷的“導論”(Introduction),主要是關乎以下的問題:
1. 作者問題:這涉及一個書卷是由誰寫成的。猶太人傳統或教會傳統會有它們的意見和記述,學者會探討它們的可信性。這又引申到探討該書的成書過程,是由一位作者在某個時候 寫成,還是由多位作者在不同時間寫作而集成,又或是由不同編者過一個漫長的時間編輯而成。所以這又涉及書卷內容的統一性。
2. 寫作日期:這涉及一個書卷的成書日期。這個當然跟上述的作者問題息息相關。如果書卷是由一位作者寫成,它通常就是在某個確定的時候寫成的。如果書卷是由多位作者或編者 編寫而成,它就涉及多個成書日期了。寫作日期這個問題自然也讓學者引申去討論該書卷的寫作背景,就是探討它是在甚麼環境之下寫成,而這個寫作背景跟該書卷 的寫成是否又有某個關係(例如:那個寫作背景是否可以幫助我們明白作者編寫該書卷的動機和目的)。
3. 內容可信性:這涉及一個書卷的真確性。如果書卷涉及歷史,學者就要探索它所記述的歷史的真確性和準確性(例如去參照聖經和聖經以外的歷史或考古資料);如果書卷記載有神蹟和預言,學者也會試圖去討論它們的可能性和可信性。
4. 信息清晰性:這涉及一個書卷所要表達的主題、信息和神學。一個書卷理應是有的而放矢。學者會去分析一個書卷究竟是要表達甚麼信息。這有時也會引申去探討書卷的作者怎樣在他的書中發揮他的思想,就是他在寫作裡用怎樣的手法或結構去發展他的神學或信息。
此外,不同的學者在處理聖經書卷的導論問題 時,當然有時也會有他所特別關心的問題。例如:一個有興趣於聖經書卷在聖經正典裡的意義的學者,在他處理書卷的導論問題時會特別有興趣去探討一個書卷在聖 經正典裡面的位置(例如它是在甚麼書卷之前,或是在甚麼書卷之後)所要透露的意義。
這些導論問題,固然也是一些學術研究的問題。由於聖經涉及許多客觀和歷史的成分,所以我們可以用學術的方法去讓我們更接近書卷的真相和意義,因而就連不信的人也可以活動於聖經研究之中。但這些問題又 並非只是一些學術研究的問題。它們更是一些信心認信的問題。所以信與不信的學者在這些話題上可以有很不相同的處理方向和研究結論。不信的學者在處理導論問 題的時候,他們的前提基本上不離以下幾個信念(或“不信念”):
1. 不信上帝,或不能認同聖經所啟示的上帝。
2. 不信書卷,或不能盡信書卷的內容為真確。
3. 不信傳統,或不能重視猶太人或教會的傳統為可靠。
基於這些不信的前提,他們就著眼在經文裡有所差異或可疑的地方。他們處理導論問題的做法,乃是訴諸理論上消極的可能性,常強調書中不同的地方,藉以抹煞書中相同或一致的地方:
1. 不同用字、風格、文學結構─他們愛強調甚或誇張聖經書卷或作者在同一書卷裡,或在不同書卷裡的用字怎樣不同,風格怎樣迥異,文學結構怎樣差距。
2. 不同主題、題材─他們愛著眼在一個書卷中前後主題怎樣改變轉換。
3. 不同背景─他們愛留意一個書卷所反映的在它背後的歷史背景可能是怎樣的變遷。
由於不信的前提,帶來偏叵的思維,他們就總愛將聖經書卷說成是:
1. 文獻集成─一個書卷是包容了多個作者的寫作,他們或因神學的類同,或因派別的相依,就借一偉人之名,發揮己見,拼湊成書。
2. 編輯而成─一個書卷是經過漫長的編輯過程而成;不同的編輯在不同的時間裡,因不同的需要或神學,不斷編理修改先前的作品,卻又留下編輯之痕跡,讓後人有跡可尋。
總而言之,他們研究的結論,不外乎是要證明他們的前設,所以他們的論調,不外乎是要說明:
1. 不是上帝的啟示,乃是人的作品─聖經書卷並沒神聖的來源。它們不過是人類思維的作品,甚至是人類思想抗衡或鬥爭之下的作品。它是人類歷史的產品。
2. 不同作者、不知作者─它們不只是人的作品,多時更是多人的作品,甚至不知名的人的作品,在編輯的人或編緝的群體手下的製成品。
他們的研究,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要用同一的手法去處理不同的書卷,為要達致同一的結論:聖經書卷不是上帝的作品,也不是一人的作品,乃是由不同的人所寫成,通常也會經過後人補充、改寫、編輯和整理。他們要盡量將聖經說成不是由傳統所說的聖經作者所寫成。
對於這等研究和主張,我們信上帝的人當怎樣回應?首先,我們不要因學者學術的外衣而叫我們自卑。其實在他們針對聖經書卷和作者怎樣不同的時候,不同學者也常有不同的理論,他們的觀點也常不一致。這亦足見批評聖經的人立論的主觀和片面。
其次,雖然這等學者的立場和結論都是我們所不能苟同的,但他們在許多方面所徵引的資料,卻是客觀和中性的。他們的研究不少時候擴闊了我們的接觸點;他們的工夫也會為我們的信仰奠下更好的基礎。
我們的信仰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在信的前提下,我們仍可以用學術的態度和方法去探討聖經,從而深化我們對聖經的認識。以信為本的研究,叫我們不致偏離信仰的規限,更不致失落研經的祝福。
對於不信的人的說話,我們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的對照圖表,來表明我們的態度和立場:
範疇
|
批判理據
|
我們的回應
|
神學前設
|
1. 無上帝,不可以有預知、預言和神蹟
|
1. 有上帝,就可以有預知、預言和神蹟
|
寫作彈性
|
2. 一位作者不能寫出不同的作品
|
2. 一位作者可以寫出不同的作品
|
|
3.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在一書個卷裡作有條理的分類編排,就證明不同作者
|
3.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是可以在一書個卷裡作有條理的分類編排
|
|
4.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混合在一個書卷裡,也證明不同作者
|
4. 不同形式的寫作片段可以因某寫作原因,混合在一起
|
|
5. 不同用字、不同神學重點,證明不同作者
|
5. 一位作者能用不同的用字;在不同的書卷裡,他也可以因某寫作或處境原因有不同的神學表達
|
歷史真確性
|
6. 常挑剔聖經的記載,將利益歸於反對聖經的立場上
|
6a. 當聖經記載似有所矛盾的時候,我們要從更闊的可能性去理解經文。例如聖經會從後來的角度敘述先時的歷史(例如會用“王”的稱謂稱呼當時還未作王、但後來作王的人)
6b. 當聖經的記述有不明朗的地方,我們仍可以有信心,對經文作更深入的研究,或等待更多的歷史或考古資料來引證,聖經的真確和可信性必然顯明
|
聖經神學認識
聖經神學(Biblicaltheology),有兩種用法:
其一,是指聖經神學的運動,
其二,是指一種方法學(methodology)。
這種研究方法,是從新舊約搜集資料,本著歷史學的態度,建立起一種神學的思想。本質上,它是註釋性(exegetical),材料取自聖經,這與作為哲學性的神學方法是不同的。它強調教義所衍生的歷史環境,它細從在一段特定歷史時期中的神學,或某一聖經作者的思想。
舊約神學之認識
舊約神學是根據舊約經文來做的研究,而舊約的主題,應是環繞著神權國度。上帝在整個舊約時代,透過不同的中保(mediators), 去實現祂的國度﹔上帝指派人做領袖,祂藉著人去啟示祂的旨意與祂自己。上帝的國度最終實現的形式,就是由耶穌基督做王的千禧年﹔千禧年正是舊約一直所盼望要出現的。
舊約神學可歸納在「國度」這個主題中。從歷史的起頭,上帝一直透過祂所指派的中保來成就祂的工作,他們在整個舊約時期,管理祂的中保國度(mediatorial kingdom)。
解經與譯經的關係
解經的主要任務,是確定上帝在聖經裏說了甚麼,決定上帝所啟示的正確意義,然後用當代當地人民所熟識的語言文字和概念闡明出來,使人明白上帝的心意,而接受為信仰的根基,生活工作的準則。這工作包括釋經和講經。
從公認的正典經文,翻譯為另一種文字語言時,譯者的神學思想,和對兩種文字,文化與哲學的修養程度有極大的決定性。雖然在主前第三世紀,來自耶路撒冷的七十二位文士,在亞力山大城,將希伯來文的舊約譯成希臘文時,他們都是精通兩種文字的學者,但在譯經時,對某一詞的運用,也受當時神學觀念的影 響。雖然一般譯經的原則是“意義相符,效果相等”,但在成語的運用上,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弊病。
許多譯經者常以自己的神學思想確定經文的意義,應用一些不合聖經原意的文字或詞句來譯經,與其說是譯經不如說是解經。這就造成後來不細心研究原文的讀者,或解經者只根據譯本的字句,去發揮聖經的含意,結果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所以譯經者常作了解經與註釋經文的工作,把譯者對經文原義的見解,當作譯文的正典。使譯文的讀者,在無意中跟從譯者對經文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對聖經正典的誤解,產生錯誤的教義與神學思想。
在譯經的過程中,由於兩種不同的語文和文化思想,所以譯者總要兼任譯經與解經的任務。不過譯者若忠於讀者的話,應該在譯本中有所說明,這譯本是根據譯者們,或翻譯委員會的神學思想,及對兩種語文與文化的認識而翻譯的。英文的新國際譯本,在其介紹詞中提及“意義相符,效果相等”的翻譯原則,使英文 讀者能如聖經第一班讀者,對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一樣地體會原意。
解經與神學思想
解經的正確目標,是將聖經的原意向讀者或聽眾講解。使他們明白上帝在聖經中對人類的信息,旨意和計劃。將上帝對人的信息和啟示,按主題,分題有系統地論述,成為說理清晰,教義健全的理論,就被稱為神學。
多數的神學家以希臘文的“theos”(神)與“logos”(道)二字合起來說:研究上帝的道,或合理,合邏輯地討論上帝的道,就稱為神學。但聖多馬在其神學總論(SUMMA THEOLOGICA),第一部中稱神學是聖教學,是一種受上帝啟示的學問,是超乎人類理性的事,所以人當以信心加以接受,而不可能以處理自然科學的方法,來處理上帝的默示。因為神學是藉接受那由上帝默示給他的原則,來討論創造主與受造物的學問,是一實踐的學問,是更高貴更真確的學問。
所以神學思想絕不是以人有限的思想,理性,語文和文化中的觀念與邏輯體系去限制,分割上帝那超乎人類理性的啟示。我們不但要用理性接受那些合乎人類理性與邏輯的聖經真理,更要用信心去領受那些超理性,超邏輯的聖經真理。不是人的理性和邏輯決定聖經的真理,乃是用上帝所賜的信心,去領受聖靈在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我們以單純的信心,受教的態度在聖靈的啟迪下,接受聖經的全面真理,才是正確的神學思想,才是解經的前提。
在以信心領受聖靈對聖經真理的教導過程上,由於文化與語文概念不斷地變遷,及講解者對聖經真理的領受力與表達的方式,對領受者領悟力的差距,所 以要表達一個真理或神學思想,需要一組的詞句來推理,敘述,說明。由於講解者或領受者,多是靠理性的理解才接受,所以一切的推理要合邏輯,合常理,這就不免流於削足適履的現象。自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掛帥以來,這種現象在神學界更為普遍,凡不合理性的,都是迷信,都當拒絕。因而興起對聖經經文,作者,年代等,以幼稚的偏見作為批評的尺度。凡研究神學的學者當深切的體會,單求合邏輯,合理性的神學理論,不能等於聖經所啟示的全部真理,只能當作合理性的一部分理論,且需要不斷修改訂正,以便更接近全部真理。如果我們篤信全部聖經真理是上帝的啟示,那麼就不應該以某種的神學理論,作為解經的前提;反之,要以全部聖經真理作為解經的前提,和神學思想的基礎。
聖經的神學思想與解經
正確的聖經神學思想是來自正確的解經態度與解經學,所以釋經學的研究是先決的事。但單運用這些解經的原則和體系,是否能正確得到聖經的原意,全部聖經的神學思想?其答案是可能,也不可能。可能,是這些解經法,多是一般敬虔愛慕上帝話語的聖徒所使用的。他們用這些方法,得到正確的聖經全面真理,和聖經的原意,我們若沿用這些方法,豈不也會得到同樣的效果麼?其答案卻不一定。雖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利器在一個不熟練人的手中,不但無益,反而有害,這是很普通的常理。在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只要公式相同,操作的技巧相同,必會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在領受上帝所啟示的聖經真理,雖方式相同,前提相同,但若靈命不同,領悟力不同,就很難得到相同的結論。
我們研究上帝啟示真理的方式各不相同,領受神啟示的方式也各不一樣。如上帝對摩西啟示律法條例是面對面的,但對大衛的啟示,有時藉聖靈的感動,有時藉先知的口傳達。先知們傳達上帝的信息方式也不一樣,摩西要傳律法給以色列人,是先將律法刻在幾塊大石頭上,然後召集以色列人,到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傳給他們。然而先知以西結傳信息有時用行動,有時用口頭傳述。領受上帝信息程度的也不一樣,當摩西將上帝的律法傳給以色列人時,百姓都說阿們;但以西結傳信息時,百姓的反應完全不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