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溫得伯特大學的施高華(F. F. Segovia,Vanderbilt University)在其名著《從這裏讀出來》(Reading From This Place),提出六個文化詮釋的原則。
意義是由現實讀者與文本的相遇下而形成(Location of Meaning is Construct in the Encounter between Text and Reader)
文化詮釋必須在現實讀者面對文本時才建立(construct)起其意義。可見一個文本的意義並不依附在文本的作者或文本的歷史背景(如歷史批判學及文化批判學所獲得的意義),也不依附在文本中(如文學批判學或敘述/修辭詮釋所獲得的意義),而是在現實讀者與文本的相遇下形成。現實讀者在此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是主動的,文本的意義要在此才會顯示出來,或在相遇時才由現實讀者提出或爆發出來。換句話說,意義是因此藉著一個社會和歷史的文本與一個社會和歷史的讀者的相遇而產生。這現實讀者也在這樣的相遇情況下更顯示出他是現實讀者,不然我們還見不到現實讀者的完全顯示。
在這原則下,一個文本,不管它是什麼形式的(文字或圖畫),永遠是不變動(unchanging)和非自主(non-autonomous)的,在那裏等待被現實讀者去詮釋。文化詮釋這樣定義的「文本」,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等待現實讀者去詮釋的,也在這樣的相遇中被建造(construct)出來。換句話說,文本之真正成為一個文本是在於現實讀者和文本的相遇中被現實讀者創造出來(the
text as a creation on the part of
readers),文本的意義也在此產生。這種“意義的創造”是繼續不斷地發生的;當不同的現實讀者按各別的社會處境(social
locations)和各別的興趣去閱讀或詮釋(read and
interpret)。藉著這樣的看見,「文本」是不定性的(arbitrary),是按各別讀者而變成不同的「文本」(texts)。
二. 交叉式的閱讀策略(Matrix reading strategies)
也就是說,詮釋者不可以單單從一個角度或一個方向去閱讀他的文本。詮釋者時常要在兩個核心(現實讀者和古時文本)之間走動,互相較量,來回調整,然後才落定在一個“最適合”(或最適用)的意義。
三. 多元意義原則(multiple significance principles)
因為文化詮釋承認「文本」的意義是不定性的,因此其意義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多元化是詮釋者必須按著其「社會位置」去反應或詮釋。詮釋者對多元化意義是不必懼怕的,因為這些詮釋是針對其社會位置而發出,因此是適合的。
四. 讀者霸權原則(hegemony principle)
霸權原則是指從本文中找出霸權的背景並給與解除。解除霸權也是適合的動作,因為這樣的詮釋是針對社會的位置而發出。
五. 神學性的原則(Theological Presuppositions)
文化詮釋對神學的看重不會比其他的詮釋模式少。文化詮釋看重社會位置加於每一個現實讀者身上的總經驗,即使每一個現實讀者可以說他的詮釋是何等客觀及公平,但他還是不能否定或遮蓋他個人的宗教或神學思想背景,因為每一個現實讀者皆受其社會位置(不只是當中的性別、社會政治背景,更包括其社會宗教背景(socioreligious
dimension)在內,並且這社會宗教背景的影響力是何等的大)的影響。這裏所指的社會宗教背景包括了現實讀者的信仰系統、當中的神學和宗教生活習慣、因宗教產生的意識型態。這些社會宗教背影是不能隱藏的,反而要呈現出來讓它們接受批判。另外要說明的,文化詮釋也是一個注重文本中的社會宗教層面的詮釋法。當現實讀者針對著其社會宗教背景去詮釋及尋找一個文本的意義,這找到了的意義更加肯定該文本是“神的話語”(The
Word of God)。
對文化詮釋來說,所有的現實讀者都是神學家,不管是明顯或不明顯的,因為現實讀者的閱讀或詮釋皆算是一種的神學工作,為了要從文本中獲得宗教或神學的意義,目的是要把這意義應用在現實讀者活生生的生活裏。這“宗教或神學意義”對現實讀者來說才是真實的,才是“有意義”的。也因為每一個現實讀者皆有其特定的社會位置(包括社會宗教背景這因素),因此每個文本是沒有或不可能在任何時間及文化中擁有“一個意義”(a
meaning for all reade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ultures)。
六. 教育性的原則(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文化詮釋看重於社會位置的實際情況及現實讀者從文本中獲得意義的重要性,因此它對讀者的教育性是獨特的。
第一,過去強調只有一個方法去獲得文本意義的原則已不復存在,這時每一個現實讀者都要去認識其他不同的現實讀者如何理解一個文本,每一位現實讀者都不能申明他的意義是唯一的,必須開放自己去接受其他現實讀者的看見。
第二,對某文本那傳統及流行的意義不再擁有權威或霸權,每個傳統的意義必須受每一位現實讀者的挑戰。換句話說,每一位現實讀者在每一時刻都可以挑戰傳統及流行的詮釋。
第三,面對著許多現實讀者,每一位現實讀者必須時時醒覺,常常自省(或常常自我批判),可見每一位現實讀者不只是要面對文本,甚至要面對其他的現實讀者。霸權意義已不復存在,即使有,也立刻要面對其他現實讀者的挑戰。
簡單的說,過去那種被動式的教育及灌輸某個傳統意義已不復存在,現在是一個隨時開放、自我醒覺、留意世界各地不同的現實讀者的詮釋。這種教育性原則是超地域、超民族、超語言的、超性別的。
以上的「文化詮釋」原則就是「後殖民主義詮釋」或「霸權主義詮釋」的詮釋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