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西番雅書之背景



  在政治方面,亞述帝國已向西面伸展,牢牢地控制巴勒斯坦。

  在瑪拿西長期的任內(主前696-642),國家完全臣服於亞述。政治上成為亞述的附庸國,也等如宗教上歸附亞述諸神,特別是敬拜天上的萬象(王下二十一5)。

    西番雅斥責這些罪行(一5),當國家之門向一個外邦宗教敞開,其他的宗教便自然湧入,一旦摒棄敬拜獨一以色列的上帝,巴勒斯坦的異教便公然得到接納。因此,正如西番雅所證實(一4),人們公然敬拜迦南地的巴力(王下二十一3)。

    西番雅斥責那些拜瑪勒堪的人(一5),他們把兒女作祭物獻給亞捫人的神(王上十一7;王下二十三10)。國際間的帝國主義削弱了本土的文化,以致人們追隨外國的風俗,可能還染上了外國的宗教色彩(一89)。

  約西亞的統治帶來改變,標誌著政治和宗教上的轉捩點。在此期間,亞述東面和北面均出現了紛擾,因而無法鞏固佔領的土地,不能加強西面的勢力,這就促使了約西亞推行改革運動。

  他把亞述的重壓拋開,向北伸展勢力至舊北國的領土。從宗教的角度來看,他個人以及國家已完全擺脫盛行於猶大地的各種宗教,他更重新召喚國家單純專一地信服以色列的上帝。西番雅書中顯示,至少有一個人與他擁有共同的理想;毫無疑問,他作先知的工作為約西亞日後的改革鋪了路。他與耶利米同期,至少是與耶利米早期同期(耶利米於主前627開始作先知)。

  學者曾這樣提出,西番雅的預言,部分原因是由於西古提人的侵略。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描述大約在西番雅作先知的時期,西古提人席捲西亞,甚至南達埃及的邊界。現在甚少人傾向相信希羅多德的故事,並把它與西番雅作先知的工作連在一起。沒有具體的證據可證實西古提人曾作那麼大規模的侵略。

  可能正如西番雅所言(例:一17),他是純粹由於神學上的需要而言的。他受上帝的啟示,預見由於上帝的干預和人的敗落而觸發的一場無法避免的衝突。



西番雅書寫作年代、緣起和對象



 西番雅大約在主前630年作先知,當時尼尼微城還未傾覆(主前612;二13-15)。

    約西亞的統治,以主前622年為分界,分作兩期。在主前622年,當人把聖殿中異教的物品消除時,發現了律法書,以致加速了約西亞的宗教改革(王下二十二)。

    西番雅書中所形容的景象(一4-68-12,三1-4),是未改革前的情況,至少從他的責備中,可推斷是寫於622年以前。

    先知信息的對象,是南國猶大,特別是耶路撒冷的統治者及宗教領袖。約西亞王在8歲登基,而西番雅很有可能是在約西亞年幼時作先知的。

  學者向來很關注書中預言的真確性。書中第二章(除了二1314)對外邦的預言,以及三章920節的應許,是學者未敢肯定的。雖然外國文獻中與西番雅的歷史記載沒有任何牴觸之處,而且我們又不能絕對否定三章920節的真實性,但很可能三章1420節是附加的預言,用來完結被擄時期及後期所訂定最後的版本。

    書中有關猶大國的罪和刑罰的部分(現在已應驗了),可作為對叛逆上帝的人嚴厲的鑑戒。西番雅書中已應驗的警告性預言,加強了書中的正面意義,堅定新一代屬上帝的子民。



西番雅書概論

  西番雅書  , 西番雅書中心信息–耶和華的日子  ,

  西番雅書作者   , 西番雅的生平  , 西番雅和他生活之世界  ,

  西番雅書寫作年代、緣起和對象   , 西番雅書的內容架構  ,

  西番雅書之背景  ,  西番雅書寫作目的和教導   ,  西番雅書簡介   ,

  西番雅書主題  , 西番雅書之信息  ,

  論猶大的審判 , 外邦的荒涼 , 耶路撒冷的腐敗  ,

  歡樂的後記  , 審判和存留 , 忿怒的日子 ,

西番雅書作者



  根據一章1節所述,西番雅是在約西亞(主前640-609)作王期間的先知。

他的家譜異常詳盡地記載在書中。有些釋經學者認為希西家王(主前715-686)是他祖父的祖父。但在猶太和基督教的傳統中,缺乏支持。書中列出的最後3個名字,很可能是要表明他父親的名字並非「古實人」的意思,從而確定西番雅是一個土生的猶太人。

「西番雅」是一個相當普通的名字,意指「主所保護及蔭庇的」,以見證上帝保守的能力。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啟示文學

        
 聖經啟示文體的特徵  , 啟示文學簡介  , 啟示文學  ,  啟示文學之特徵  ,  啟示文學形式的特點  , 什麼是聖經啟示文體?(Acocalypse)    ,  啟示文學的起源啟示文學釋經原則  , 啟示文學導論   ,   

聖經文體

           
  聖經文體的結構分析  ,  意義與文體相關  , 聖經體裁的分類  , 字義或寓意 ,

 聖經文體(1) — 律法體裁  ,

 聖經文體(2) — 敘事體裁(Narrative)   ,  敘述體裁  ,

 聖經文體(3) —詩歌體裁(Poetry)    ,  聖經詩歌體之釋經原則  , 新約中的詩  ,

  研讀詩歌的基本方法  ,  希伯來詩歌的特色  ,

 聖經文體(4) —智慧文學體裁(wisdom literature)智慧書之釋經原則 ,

 智慧教導的歷史 ,

聖經文體(5) —福音書體裁(Gospel)  ,

 聖經文體(6) —書信文體(Epistles)  ,   書信之釋經原則  ,

 聖經文體(7) —使徒行傳文體(Acts)  ,  

聖經與修辭

                   聖經修辭手法  ,   如何解釋修辭手法  ,  何謂修辭解經  , 修辭或寫作模式  ,

聖經的特質

               聖經是一本上帝默示的書  , 聖經源自上帝  ,

              聖經是一本人寫的書   , 聖經是人寫的書  ,

              聖經是奧秘的   ,  聖經是前後一致的(統一性)   ,

               聖經的啟示是漸進的  , 上帝的啟示有漸進性

               認識真理有多面性的可能   ,

              聖經是可靠的(infallibility)和無誤的(inerrancy)   ,

               要承認人的理智對上帝的啟示理解上是有限的  ,

書信之釋經原則

1.研究論述的邏輯發展

    有些書信中,這不是太難的事(如:哥林多書信;希伯來書),但是有一些(如:雅各書;約翰壹書)則非常困難。狄比流(Dibelius)稱雅各書為不同講章的隨意集錦,而馬學而則認為約翰壹書無法理出頭緒。他將後者分為幾個不同的段落。這兩種說法都不完全公平,只是註釋家長久以來一直在與這兩封信的邏輯模式搏鬥。

   
我相信,雅各書的開頭部分是討論試煉與信心(一l-18),接著就轉到第一個問題,即基督教的實際應用(一19-26)。這一部分從主題(一 19-26)再轉到兩個特殊的問題,偏待人(二l-13)和善行(二14-26)。接下來,第二大段是講論教導和口舌(三1-12),用迴旋的方式,一開始先講教師(三1),然後說明口舌的一般性危險(三2-12),接下來又回到教師的資格(三13-18),然後再談誤用口舌來爭戰(四l-10)與譭謗 (四11-12)的問題。接下來則是教會裡一連串的問題:自我倚賴(四13-17)、誤用錢財來壓迫窮人(五l-11)、起誓(五12)、祈禱與醫治(五 13-18)。雅各的結語是將書信中的道德問題作一摘要,並呼籲教會,要引導犯錯的罪人回歸基督(五19-20)。這封書信明顯具均質性。

   
約翰壹書比較困難,但是它是用迴旋的方式繞著基督教三個重要的「測驗」來談:道德測驗(順服)、社會測驗(愛心)和教義測驗(信仰)。這兩個例子的關鍵,是如何將部分與整體相聯,並看出各個部分在作者的論證發展中如何互相關 聯。

2
.研究語句背後的狀況

    乍看之下,這一點似乎不太要緊,但其實它不單可以決定一卷書論證的背景,也可以看出在當時歷史情境之下,這段經文如何應用於原來的讀者身上。在故事文體中,情境會在內容中說明,但是在書信內,要察覺當時的狀況,有時並不容易。究竟保羅在哥林多、歌羅西,或腓立比 的 對頭是誰,而在約翰壹書中約翰要反對誰,爭議甚多。不過按照主要經文的解釋,可以作出判斷。因此,參照近期的註釋和其他工具書便很重要。例如,有人主張,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並不是在駁斥某一特定的異端,而是駁斥一般將基督教與猶太教和異教思想混雜的現象。大部分學者不採用這個看法,但若這是實情,那麼第二章 16-23節所列舉的儀式與倫理特色,就必須按照這種狀況來重新思考。這樣一來,保羅就是在舉例,而不是在描述某種實際的作法與信念。

   
費 依和司陶特討論了兩個相關的問題,即,延伸應用與無可參照的事項。他們的想法是:好好作解經,肯定聖經時代特有的生活狀況,以明白我們的狀況是否可與他們 互相參照。延伸應用,就是將經文應用到與其原意並不真可參照的現代狀況中。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詮釋者必須先作出主觀的判斷,認定某種應用是否延伸得 太過分。不過,這個原則很重要。例如,哥林多前書三章16-17節和六章19-20節講到基督徒是「上帝的殿」,又從負面講說,上帝會「毀滅」那「毀滅上帝的殿」之人(林前三17);基督徒並要在他們的身上「榮耀上帝」(林前六20)。一般都將這句話延伸至有害的食物,其實原初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

    另外一個例子,哥林多後書六章14節: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常應用在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婚姻上,其實上下文的意思更寬廣,而主要是指參與異教的習俗。第一個例子很可能有 錯,因為垃圾食物、香煙等等,乃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可是第二個例子則是同一原則恰當的延伸,不過在講道時必須說明,不相配的婚姻乃是經文的相關含義,而不 是其本身的意義。

   
無可參照的事項,指書信中的狀況不再可能出現於今日。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哥林多前書第八至十章和羅馬書第十四至十五章中論剛強者與軟弱者的經文。在西方世界,我們不再有偶像的廟,或祭拜過的肉或在廟中吃,或在市場賣,因此我們必須先找出背後的原則,然後再應用到類似的狀況中。基本的原則是:不要作出讓軟弱弟兄「跌倒」的事。然而,這不是指會觸犯律法主義式基督徒的事;而是指不要作會讓別人犯罪的事。費依和司陶特注意到三個命令:

l)不可赴偶像的筵席,因為這樣會與魔鬼相關;

2)保羅為他自己有權接受經濟支持辯護(林前九14);

3)獻給偶像的肉可以吃,但是要避免導致別人跌倒。

    第 一與第三項可以應用在今天某些第三世界的部落中,但第一世界之內卻沒有相同的情形。不過,曾經應用這段經文的事情則不勝枚舉(服飾、頭髮的長短、珠寶、美 容、電影、橋牌、賭博、飲酒、抽煙等,不過是其中的一些)。基督徒要留心,保持觀點的平衡,知道宗教良心的複雜性,避免使軟弱的信徒跌倒。以自由為炫耀, 卻損及基督的大業,是錯誤的。同時,以上所提的一些事,在某些私下的狀況中或許是可行的,但是卻要避免公開這樣作(這是「祭過偶像的肉」之原則的恰當延 伸)。

3
.注意書信中所用不同的次文體

    各種文學形式,在書信中幾乎都可找到,如:詩歌與信條、啟示文學、箴言。讀者必須仔細留意,在解釋書信的時候,應用相關文體的原則。例如,在探討不法之人(帖後二)和世界的毀滅(彼後三)時,啟示文學的注意事項就很有價值。研究提摩太前書三章16節或彼得前書三章1822節時,詮釋詩歌的規定就很有幫助。在詩歌方面,則會導出兩層解釋,一為詩歌原來形式的意義(如:腓二6-8,道成肉身的神學),一為它在書信內的意思(腓二6-11,是講謙卑的模範)。

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字義解經

         字義解經  ,  用字義來解經    , 

         字句文法的觀察(一):譯本   ,

         字句文法的觀察(二):體裁    ,

        字句文法的觀察(三):結構與文法   ,

        字句文法的觀察(四):用字 ,

        字義研讀 -如何研讀  ,

        字義研讀 -讀哪些詞 ,

       文法分析─字根字義的研究─靈、魂、體的範例  ,

歷史和文化解經

     歷史和文化解經— 引言  , 歷史分析 ,

  用歷史來解經    ,  用文化來解經  ,

  用地理來解經  ,   地理背景的研究   ,

  決定聖經中的風俗是否超越文化的準則 ,

  經文受文化限制至哪種程度  , 

  不同的文化風俗如何影響經文的解釋 ,

   跨越文化鴻溝  ,  解經的時候切勿亂用聯想力

  歷史情境  , 解經的時候要了解經文的背景 ,

  解經要留意聖經各卷書的宗旨和特性  ,

  宗教習俗背景研究  ,   文化習俗背景之研究   ,

  軍事與戰爭背景研究  ,  經濟背景研究  ,

 政治背景研究 ,  地理背景研究  ,

 歷史與文化背景  , 要分辨聖經之教訓對象 ,

 研究故事經文之方法的原則 ,

 考據背景資料   ,  舊精神和新模式  ,

 背景資料的特定來源  , 

 發現作者原意  ,  

 歷史-文法式的解經   ,

 完整的歷史–文法釋經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