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怎樣解釋聖經的比喻

1.      比喻所陳述的只有一個中心真理
這是解釋比喻的最高原則,差不多所有研究比喻的學者都強調這一點。有位學者說:“標準的比喻只提出一個比較,其餘細節都沒有其獨立的意義。”另一位說:“不要讓比喻隨處漫游。”這就是比喻不同於寓意故事的地方。在寓意故事裡,每個細節都有其意義,但在比喻裡,作為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它只有一個中心主題。譬如:約十五:1 - 8 節有關葡萄樹與枝子的比喻 - 整個比喻的重心在講明怎樣可以結果子更多,就是常常住在主裡面。所謂常住在主裡面的意思,就是常常和主聯合,常按上帝的旨意而行,這樣就可以結果子更多了。若把第二節說的“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解釋為,不結果子的信徒要滅亡,是誤解了整個比喻的重點,是把比喻的細節取代了比喻的中心地位。又譬如,太二十五:1 - 13 節有關十個童女的比喻 - 耶穌自己已經把比喻的重點說明,在第十三節,“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那日子,那時辰,你們不知道。”細節如燈呀、油呀、童女等不是代表什麼特別的東西。比喻是把真理盛裝於器皿中,因此不可避免的,會提到一些枝節的事,以裝飾比喻的背景。但這些裝飾沒有特別的意義。解釋比喻教訓的危險是,把裝飾用的枝節解釋成帶有特別的含義。
每當我們解釋一個比喻時,首先我們要找出它的Points of Reference,也就是它的主要角色。譬如,路七:40 - 50 節有關債主和兩個欠債的比喻。這個比喻的角色有三個:債主,和兩個欠債的人。他們所代表的人物很清楚:上帝就像債主,法利賽人西門和那個有罪的女人就像那兩個欠債的。記住,Points of Reference 不是比喻的中心主題,他們只是角色的扮演。這個比喻的中心主題是:耶穌責備西門不懂得怎樣回應上帝的愛﹔上帝卻接納那個知罪悔改的女人。
我再舉一個例子。路十:25 - 37 是家喻戶曉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這裡的主要角色其實只有兩個:落在強盜手中的那個人和撒瑪利亞人,其他如強盜、祭司、利未人、店主、牲口只是陪襯,以加強比喻的演出效果。律法師不是不知道誰是“鄰舍”,耶穌也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他只是用這個比喻來暴露律法師的偏見和心裡的憎恨。祭司和利未人都是屬於“祭士”的宗教階級,跟法利賽人、文士和拉比這些律法專家原本就是對頭。當祭士和利未人經過那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而不予以理會的時候,他心裡一定說,“當然咯!還有誰會幫助他,除了我們法利賽人和律法師。”他怎麼也料想不到,下來那個伸出援手的人竟然是他恨惡到極點的撒瑪利亞人。這是耶穌給他的一大巴掌。律法上“愛人如己”的“愛”是不能私下加以限定範圍的,這就是比喻的中心真理。

2.      注意比喻的上下文是否有線索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比喻的意義也要注意耶穌怎樣解釋自己的比喻
以前我已經說過,不論是什麼文體解經,第一要緊的就是看它的上下文,解釋比喻也不例外。譬如,路五:36 - 39 節和可二:21 - 28 節有關新布及新皮袋的比喻 - 這 個比喻的上文是耶穌在治癱瘓病人之前,竟然說祂有赦罪的權柄﹔耶穌呼召利未後,又和罪人稅吏同坐以及耶穌的門徒沒有按律法禁食。比喻的下文是耶穌在安息日 治病,不按律法行事。法利賽人和文士站在傳統的立場看待耶穌,指責他的不是。耶穌才用這新舊難合的比喻說明他帶來的新生命不是建立在舊有的猶太教的基礎 上,也不是在舊有的傳統文化上改頭換面。他來是要人得新生命,這生命是建立在新的約上。
又如路加十五章記載了三重的比喻,即:失羊的比喻、失銀的比喻、浪子的比喻。這比喻的上文是路十五:1 - 2 節,“眾稅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穌要聽他講道。法利賽人和文士私下議論說,這個人接待罪人,又同他們吃飯。”這比喻的下文是說到耶穌和罪人、稅吏一同吃喝是合理的。因此牧者、女人、父親都代表愛、赦免、和在基督裡的救贖。失去的羊、失去的銀子都代表圍繞在我們主四圍的稅吏和罪人。
耶穌說的撒種的比喻(太十三:3 - 9,18 - 23)、稗子的比喻(太十三:24 - 30, 36 - 43)等,他自己都加以解釋。在撒種的比喻裡,四個主角(Points of Reference)就是四種人對領受了福音後的反應,耶穌提醒他的聽眾,大部分是可能成為門徒的,要成為“結實的好土地”。當耶穌自己解釋了比喻後,我們就不要加鹽加醋,再解釋他的“解釋”了。

3.      幾乎所有的比喻都是離不開天國的
很多比喻 都以天國好像…作開頭的。基督來是要傳揚天國的福音,並宣布天國已經近了。有些比喻直接說到天國,有些雖然沒有明說,但也離不開天國的教導。因此若要充分 解釋比喻,必須了解這個比喻與天國、耶穌基督、和他的福音的關系。猶太人當時的天國觀跟基督耶穌要傳講的天國是完全不同的。這裡我要解釋一下:
天國上帝的國是同義的,因為猶太教的拉比是很敬虔,他們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便以榮耀來 代替他。這是為什麼只有馬太福音是用天國這個字眼,理由是馬太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天國一詞從來沒有在舊約出現過,但它的思想卻是深深植根於猶太人的宗教 和政治層面。從出埃及開始,以色列就是上帝的國,是上帝所統治的,有別於周圍的外邦人。對他們來說,上帝的國是包括了管制者、管制權,被管制的人民和地 土。耶和華上帝為王的觀念遍布於詩篇和先知書上。國破家亡之後,他們就開始把上帝的國和耶和華為王的觀念推展至末世,盼望有一位救世主彌賽亞來救贖他們, 在地上建立彌賽亞國度。同時,為了解釋他們遭受的苦難以及社會上種種罪惡,他們把這一切都看作是撒但的工作﹔昔日那在上帝寶座前控告約伯的撒但,現在下到 凡間肆虐。撒但在地上有自己的國度和管制權,這原不是舊約的觀念。耶穌一來,他傳講上帝的國近了。猶太人,甚至門徒們都以為這就是他們朝思暮想的彌賽亞國 度,特別是他們看到耶穌行的神蹟奇事,就更以為耶穌要來推翻羅馬的統治,建立地上的彌賽亞國度了。耶穌要做的就是用比喻和其他教導糾正他們錯誤的天國觀。 耶穌傳講的天國有什麼特徵呢?
A。有權能生命:耶穌的天國不是猶太人夢寐所求的赤裸權力,不是政權版圖,乃是權能生命。天國像一粒芥菜種,雖然很小,卻長起來成了大樹,充滿生命。地上的政權會連根被拔起來,上帝的國永不衰亡。
B。天國不屬於生來自命不凡的猶太人,也不屬於皇親國戚,更不屬於大財主或自以為有學問、傲慢自大的人。天國是屬於小孩子和像小孩子的人(太十九:14),虛心的人,飢渴慕義的人對猶太人來說,這簡直是聞所未聞,驚天動地的宣告。
C。進天國與作門徒是分不開的。天國裡沒有分平信徒,門徒,傳道不錯,在天國裡也有領袖,但他們不是管轄別人,為首的必先要服侍眾人,這是天國的原則。(可十:43 - 44)耶穌說: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太十一:12),意思就是說,得天國便必須作門徒,沒有較舒服的捷徑。作門徒是要付出代價的,耶穌說: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37)這是天國的要求,沒有討價還價的地步。
D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約三:5)這是上帝的恩典,不是人可以積功德換來的。這是恩約,是用基督耶穌的血所立的,天國裡的人是耶穌用重價買贖過來的。
E。天國也有預言的性質。在這世代的末日要有一個大的收割。基督耶穌第二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把真與假加以分開。
所以,那裡有上帝旨意行,那裡就是上帝的國,這是主禱文裡的教導,也是耶穌說的上帝的國就在你們心裡的意思。我們是天國的子民,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在比喻裡,在登山寶訓裡,在書信裡,甚至在整本新約就是教導我們怎樣做個天國的子民。
大家明白了這點之後,我們在解釋比喻時,必須謹記於心,天國已經降臨﹔天國繼續存在﹔天國還要來臨。我們要分辨該比喻所論到的是屬於那一種性質的天國,或是所有的性質都包括在內。耶穌也時常用比喻催促人要趕緊進入天國,因為時間已經不多。譬如,路十六:1 - 8 不義的管家,耶穌不是讚賞他不義的作為,乃是催促人快點行動,天國已經近了。太十三:44 - 46 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和天國好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的比喻,都是提到找到天國的難以言喻的喜樂,是值得用一切去換取的。

4.      解釋比喻時不要忘記它有地方色彩
我們的主生活於古代巴勒斯坦猶太人之中,他所講的比喻都是取材於這個文化背景的。所以,解釋每一個比喻,都必須量了解該比喻的地方色彩。譬如,太二十:1 - 16 葡 萄園的比喻:當時勞工市場的情形正如耶穌所說的,供過於求的狀況非常嚴重。有的工人一早就在等,直等了十二個小時,等到白日將盡,即將收工前一小時的時分 還在閑站。那些一大早就被雇佣的實在沒有吃虧,因為他們怎麼知道自己一定被選上﹔他們之被選上,得以工作,完全是恩典。這是整個葡萄園比喻的關鍵,忘記了 這一點,盡在斤斤計較上盤算,運用現代人的勞資關或者同工同酬的原則來解釋,我們就根本不能明白這比喻的要領。
5.      如果要把教義建立在比喻上請三思而後行
很多千禧 年派的教義,不管是前千禧年派、無千禧年派、後千禧年派,還是時代論者,都是建立在幾個比喻上,這是非常危險的。譬如有人說馬太福音十三章裡的七個比喻是 一個奧秘,它們代表教會的七個時期等。除非在聖經裡有別的經文可以支持那個教義,提醒讀者加倍地小心。比喻就像是一種類推法(analogy),從類推或比擬的東西建立教義是極度危險的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