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是近東文學一個特色,猶太文學常借用其他民族的比喻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宗教意義。
舊約使用Mashal一字來形容比喻,含有箴言、明喻、比喻等等的意思(撒下2:1-4;14:1-11;賽5:1-7)。
新約希臘文使用Parabola,含有「並排」的意思,目的是把兩樣東西並排作比較。因此這是一種“說明”的方法,就好像說:「天國好像...」。耶穌更是緊捉比喻的特性用來表達所要傳講的信息,常以一個屬地的生活事實或故事,闡明屬天的意義。
耶穌主要的比喻不少過三十三個,加上一些不太明顯的卻有四十多個。
比喻一般可分為三類:
一、關於上帝國度的;可以是開於現在的國度,或是關於未來國度的;
二、關於天父屬性的,
三、關於末世審判的。
而耶穌所使用的比喻的更具有以上的特色,因此在解釋比喻時必須留意這些上帝的屬性或國度的原則,而每個比喻也有其特定的處境/上下文(context),因此必有其中心主題,因此許多細節可能不能獨立的存在。
為何耶穌喜用比喻?聖經學者提出以下的原因:
一、按照可4:10-12,是不想“外人”知道上帝國的奧秘。因為
a.按耶穌當時的處境,他必須這樣作。因為當時反對他的人都想捉住他的把柄來控告他。因此,他們希望從他的言談中找出一些控告証據。
b.“彌賽亞”完全顯示的時間還沒有到。比喻故事更加容易把這彌賽亞的畫像暫時藏起來。
c.天國本來就是一個奧秘。
二、為了要把的信息用人間生活的例子告訢一般的人。
三、為了要使聽見的人去嘴嚼比喻中上帝豐富的信息。從此可見深入思考的門徒與沒心要認識上帝國度的文士的對比。
聖經學者屢勸讀者必須“嚴謹”掌握解釋比喻的原則,不可隨意“靈意解釋”或以個人主觀背景曲解。解釋比喻應有以下原則:
一、上帝的屬性及國度原則。耶穌所講的比喻幾乎皆一個清楚的性質或是一個中心,都是與上帝的屬性或上帝的國度有關連。因此,解釋比喻的第一步就是要尋找比喻主要的目的,許多細節並不能獨立存在。
二、處境原則。耶穌的比喻資料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取自當時的背景資料,也按著當時的處境來設計。當時耶穌也按當時門徒及教會的需要設計比喻。認識比喻的處境是了解比喻的基本步驟。
三、註釋原則。
a.一般的註釋原則,例如,經文段落、字義、文法修辭分析、歸納及結構等,都可應用於比喻。
b.比喻含有一個中心主題,因此許多細節不能獨立的存在。
c.自解。有些比喻是有自解的經文。
d.上下文的解釋。
在比喻的上下文之間常有一些線索為該比喻提供許多解釋的資料。
四、應用原則。
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求聽眾有所反應以至完全明白當中的屬靈意義。
路加獨有的比喻有十五個,計有兩個負責人(7:41-43)、好撒瑪利亞人(10:30-37)、半夜來求的朋友(11:5-8)、無知的財主(12:16-21)、不結實的無花果樹(13:6-9)、筵席首位(14:7-11)、大筵席(14:15-24)、失錢(15:8-10)、失去的兒子(15:11-32)、不義的管家(16:1-8)、財主與拉撒路(16:19-31)、無功的僕人(17:7-10)、寡婦和法官(18:1-8)、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18:9-14)、交銀與十僕(19:12-27)。路加的比喻的敘述也最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