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耶穌的歷史性與意義

    論及研究耶穌基督的生平,最引人爭議的課題就是耶穌的歷史性(Historicity of Jesus)問題。西方神學界和傳播媒介曾多次為這課題議論,引起社會人士熱烈反應。問題中心在於問今天的人如何能真正地得到耶穌這位歷史人物的資料,或是所得到的資料是否已是初早期教會“包裝”了的耶穌。德國著名聖經學者伯恩坎(Gunther Bornkamm)在其書《歷史的耶穌》的序言中說:「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寫出耶穌的生平了。」他認為福音書並沒有提供給我們寫耶穌傳記的史料。

[耶穌為歷史人物的考証]

. 羅馬帝國歷史著作的記載:耶穌不是羅馬人,所以要從羅馬官方的記錄裡看耶穌的生平和他傳道的事工是極不可能的事。雖然這樣,我們仍可在羅馬國家歷史著作中找到一些關於基督教的記錄。相信羅馬帝國史記載耶穌的記錄是因為基督教在當時已一個普遍被人知道的宗教。

1. 羅馬的《塔西達年鑑》(Annal of Tacitus)中,當塔西達在記述尼祿王(Nero,AD58-64)史蹟時提到耶穌在提庇留王(Tiberius,AD 14-37)執政時被巴勒斯坦地的總督彼拉多處死並且把耶穌的跟隨者視為是一班迷信者。
  
2. 羅馬歷史學家陸西安(Lucian)曾諷刺基督教說耶穌被釘死是因為他創立異端邪教。

3. 《羅馬王克勞底(Claudius,AD 54-57)的生平》和《羅馬諸王生平》中,邵東尼奧斯(Seutonius,AD 90-160)提及說猶太人為基督徒的事情引起騷亂,因此把他們驅出羅馬城。

4. 《羅馬衰亡史》中有記述耶穌的受死和基督徒不肯否認他們的信仰而甘願受苦受逼迫。

以上歷史事件是正確的,但是評語卻不正確,相信是羅馬政府不能正確地瞭解基督教。

.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AD 37-100)所著《猶太人古事記》(Antiquities of the Jews)提及耶穌的家庭和他行神蹟的事,並且說有不少猶太人和希臘人跟從他。而耶穌後來卻被彼拉多判死刑釘在十字架,第三天後死裡復活並向跟從者顯現。約瑟夫也記述說耶穌自稱是彌賽亞,他的門徒因為傳揚他的信息以致受了不少的逼害。

. 考古學資料卻有許多。其中有一封是公元70年有一位名叫Marabar-Serapion的人寫給他兒子的信中提及說猶太人殺死他們的王。這「王」是指耶穌。

    雖然早期非基督徒對耶穌的見証不多,但是以上料足以證明耶穌是一位歷史人物。他生長於第一世紀早期的巴勒斯坦,同時他召集過一群人,並且在彼拉多任內被判死罪。基督生平與言訓的詳細資料卻無法從外來資料得到。唯有靠聖經的記錄。

[耶穌的歷史性資料]

  以上所提出的資料也只不過是一些客觀歷史片段記述。新約聖經,尤其是福音書才是歷史的耶穌的真正資料來源。在新約聖經,耶穌的言行記載是各作者身歷其境、親聞目睹的見証和記述。

  研究耶穌最可靠的根據乃是福音書。福音書作者如當時猶太教師的學生清楚仔細的把耶穌生平、教導和事蹟一一記錄在書裡。四福音的作者也按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耶穌。雖然有許多記述重複,但也互相輔助把耶穌完整的“肖像”刻畫出來。路加醫生在路加福音序言中一再註明他是「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出來」關於耶穌的事蹟。如果詳細閱讀福音書,我們必然會承認各作者本人曾親身經歷過這些事,而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在使徒行傳一書中,我們看見路加醫生把使徒的事蹟的發生過程詳細的記錄下來。記述一班門徒怎樣經歷了耶穌的復活,而大膽的把這復活的福音傳給別人;即使是遭受許多的逼迫和苦難也在所不惜。在保羅的書信中,我們見到保羅寫信給各地被建立起來的教會教導信徒們對歷史的耶穌之信仰有所認識。

    我們可下此定論,如果沒有歷史的耶穌,新約各作者是無法自編自導的把這樣複雜的歷史事實有系統性地記錄下來。

[歷史的耶穌的神學問題]

    耶穌的歷史性在神學討論上產生了極大的爭論。論點乃是注重於到底基督教信仰的對象是誰?是真正歷史上的耶穌或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以下將要從有關學者的言論上觀看這兩者的分別。其實這爭論是因為學者對歷史觀念上產生了各自的言說與看法。“歷史”這字眼可分為客觀或外在的歷史”和”註釋了或內在的歷史”。兩者的分別是前者指外在普遍過程和它的記述,而後者是指較特殊性且注重事情意義的襌釋。以下是四位近代學者代表四種不同的意見:


. 凱勒(Martin Kahler)
    他認為歷史上的耶穌(historische)是歷史學家所想像及所重建的耶穌,而聖經中的耶穌(geschichtliche)才是真正為人的耶穌和教會所宣揚的基督(kerygma)。他以因果律來描述基督教信仰的產生和教會的興起是基於耶穌的歷史給予人的影響。他完全否認歷史上耶穌的存在而認為聖經的耶穌才能改變和影響人的生命。

.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他認為有歷史的耶穌存在,但是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本性和作為。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初期教會將其神化了。這“神化”的解釋只含有少許的歷史內容,主要是強調耶穌的死帶有特殊的意義,並且能將這意義給予相信的人。他認為基督教會信仰是信上帝在耶穌身上的作為而不是歷史事實的發生。

. 凱士曼(Ernst Kasemann)與羅賓遜(James M. Robinson)
    他們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以存在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的耶穌和宣揚的基督有密切關係。因為福音書所宣揚的耶穌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對象。

. 艾伯林(Gerhard Ebeling)
    他堅持歷史的耶穌之重要性。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是分不開的。耶穌的復活成為信仰的福音內容。他反對布特曼所提倡的kerygma(教會所宣揚的基督)只含有耶穌的工作和十字架的內在意義。他認為kerygma的基礎和源頭是歷史的耶穌,所以耶穌的生平和言訓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來源和根基。

    以上各學者的討論將為我們帶來以下的結論:

  教會所宣揚的基督與歷史上的耶穌是密切關連的。這耶穌,不管是教會所宣揚的或者是歷史所記載的,就是福音書的資料。福音書就是研讀耶穌生平和言訓的最好資料。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的內容是一致的。我們大可這樣說基督教信仰的對象是歷史的耶穌也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