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耶穌和法利賽人的衝突


(路5:12-6:11;可1:40-3:6)

  耶穌下了山,但仍然在迦百農一帶(見太8:5;路4:31;7:1)。路加在5:12-6:11,就如馬可在1:40-3:6,提供了六個“衝突”事件,讓讀者看出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的分別,也讓我們認識法利賽人為何要對付耶穌。最近學者對這些福音書中的“衝突”事件有許多研究,嘗試找出福音書作者欲表達的信息。一般的看見是認為福音書作者是要告訴讀者基督教與猶太教之間的分別,因此藉著耶穌與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來表達這意義。另外,這些敘述一般上是以敘述體的形式來描寫;可按佈景、情節、人物、意見,這四個角度來分析:

  在整個衝突事件發生之前,必有一個佈景,一些角色,一個情節,最後多數是作者本人的註解意見。

    佈景是讓許多角色在一個時間、空間、或是社會環境演出,在福音書就是猶太地︰首先是加利利一帶,後來是猶太省和耶路撒冷。一些特別的佈景如約旦河、曠野、王宮、會堂、聖殿、漁船、海上、甚至到外邦人地如撒瑪利亞、耶利哥等等。有時作者特別指明事情發生的時間或節期。這些佈景常含有意義,讀者必須留意和熟悉這些佈景的要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看新約歷史和地理的書籍,讓我們對各種地理環境有所認識。

    角色有耶穌;衪也是最主要的角色,敘述中描述衪懂得分析好與壞﹑真與假﹑懂得上帝心意並且是有權威的人。衪的說話被記錄下來,衪每個動作和語句都含有意義。另外,門徒象徵附屬於耶穌的次要角色,衝突事件多數由他們身上引發。他們可能是無意的或是被形容為無知的。宗教團體有法利賽人、文士及祭司,甚至有希律黨,這些團體象徵與耶穌對抗的權力。他們是以色列人的“領袖”。這些人也象徵“錯誤的教導”、或是“虛偽”的人。群眾象徵一群被夾在耶穌和宗教團體之間,也左右於這兩方之間的人物。他們常常出現於衝突事件之中。次要角色如施洗約翰、希律安提帕、彼拉多也扮演著極重要的地位。以上的人物在敘述中皆代表不同的意義。

    情節是衝突事件的過程。它出現每一個衝突事件的開始,在衝突事件完結時情節也平靜下來。它有起點、高潮、結論。有時一個敘述中可能有多個情節。

    最後,在敘述完結後,作者(也就是敘述者)常給這件事提供個人的意見或是註解,盼望帶出其真正意義。

潔淨長大痲瘋的(路5:12-16;可1:40-45;太8:1-4)

    痲瘋,並不像今天所認識的痲瘋病人一樣。在當時是指一切不能得醫治的皮膚病。這些人必須和其他人隔開:通常是被趕出城,也住在城外的樹林間。按照律法,如果得了醫治,就要遵照摩西的律法去給祭司察看,也要按律法獻祭(利14:1-32),然後才被接納回到社會群體與正常人一起生活。

    這些病人是絕望的人,人們看見他們出現皆要躲避或追趕。

    這裡說明是痲瘋病人親自求耶穌醫治他。耶穌的醫治是立刻痊癒的:只說:「我肯,你潔淨了罷」。可見是病人的信心加上了耶穌的能力而得著醫治。馬太(太8:5-10)繼續以“治百夫長的僕人”來說明信心在醫治中的重要性。當然,使人得著醫治的是耶穌的能力。

    當病人得著醫治後,也像其他的神蹟一樣,耶穌吩咐受醫治的人不可把這事告訴別人。相信耶穌這樣作有三個原因:

   不想讓這樣的事傳揚,以免會攤阻衪傳福音的工作(可1:45)。

   耶穌真正的工作是傳揚福音,不想以行神蹟來取代了這主要的目標(路5:15)。

   彌賽亞真正顯明的時間還沒有到。


醫治癱子(路5:17-26;可2:1-12;太9:1-8)

    在這敘述中,作者進一步的說明耶穌不只有醫治的能力,而且有赦罪的權柄。這是要証明耶穌是“人子”,他如上帝一樣,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這裡也說明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就加深了。

    法利賽人在福音書中顯明是猶太教傳統的保護者,他們不願意開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釋。

    癱子是被抬上屋頂,然後從洞口墜下來,一起表明了他的朋友和他的信心。耶穌不只是醫治好他的病,甚至他的罪,有意說明全人(身體和靈魂)的拯救。

    僭妄,或褻瀆,對猶太人來說是妄稱上帝的名字(也就是妄用上帝的權威)。耶穌以問題來反問法利賽人,"…那一樣容易呢?“。答案是上帝兩樣都可以作,也選擇最好的來作。

    人子,是耶穌常用來自稱的字眼,代表榮耀和權柄的人物(但7:13)。在猶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彌賽亞的意義。

    眾人都驚奇,是敘述者描述耶穌行神蹟後一般的註解結語。

利末被召(路5:27-32;可2:13-17;太5:27-32)

    前兩個敘述是描述耶穌有赦免罪人的權柄,這裡卻是記述耶穌對罪人的態度。

    耶穌呼召門徒的方式並沒有改變:還是「來,跟從我」。回應這呼召也必須是立定決心不回頭。

    稅吏在當時是為希律安提帕在各進城的關口收稅的人。可見聰明的外邦人希律王卻利用猶太人來收取猶太商人和農民的稅。通常這些稅吏也是一些貪官,時常發佈假命令,多收取平民的稅。猶太平民對這些恨之入骨,也把他們當著罪人。

    罪人(可、太)也是在法利賽人眼中是一班不懂得律法和守律法的猶太平民。猶太人並不和這些人來往或通婚,也低視他們。

    耶穌的回答說明了衪受差遣的性質; 就是要去到罪人當中作拯救的工作。後來耶穌還到馬太家去坐席吃餐。更進一步說明耶穌對罪人的態度。

論禁食的態度(路5:33-39;可2:18-22;太9:14-17)

    猶太人常有禁食的習慣,也是一種宗教生活操練。

    猶太人的指責是建立在比較上; 說他們和約翰的門徒常禁食,而耶穌的門徒卻不常這樣作。耶穌以一個比喻回答說他和門徒在一起的時間就如是在婚禮中新郎和參加者一起快樂的時間。在這樣的時間,不應該施行禁食,反而應該快樂吃喝。

    這裡讓我們見這“彌賽亞式的新郎”,而且也預言這新郎將要被隔開。在舊約,耶和華常被形容為以色列人的新郎(何2:16,21;結16;賽54:5-8;62:5;耶2:2)。
                       
    日子將到,新郎(比喻耶穌)將要離開他們。這是預言耶穌的死。藉著這比喻,再加上新舊難合的比喻,說明這新時代(耶穌所帶來的新時代/教會的時代)的行為不應該與舊的時代(猶太教時代)的規例有關連。因此新的布不應該補在舊布上,而且新的酒,也就是還沒有完全發酵的酒,仍然會膨漲而把沒有彈性的舊皮袋弄破。必須用有彈性的新皮袋才可以裝新酒。再次說明福音不應該受舊約的形式來定規,它要以新的形式來發展。「他說是陳的好」路加這樣諷刺猶太人不肯改口味。

    我們必須小心的處理這比喻,這裡的含意是要比較兩個不同思想的宗教。今日信徒不可斷章取義,以這比喻來比較同一間教會中兩個不同的看法。

在安息日工作(路6:1-5;可2:23-28;太12:1-8)

    最後這兩個衝突是關於耶穌對安息日的態度。

    安息日是猶太人謹守的日子:沒有任何工作容許做,包括收割、抬東西、醫治、走多過五里路等。門徒所採的麥穗被當著是做收割的工作。

    耶穌卻以大衛如何超越律法吃陳設餅這事來辯他也可以超越安息日的律法,這陳設餅只准許祭司吃(撒上21:1-9)。耶穌也指明他(人子)是安息日的主人,因此不受安息日的規條來管制。

在安息日治病(路6:6-11;可3:1-6;太12:9-21)

    整個記述有一個美麗的佈景:在一個安息日,一個會堂裡,那裡有一個右手枯乾的人,一班想捉耶穌把柄而虎視眈眈的文士和法利賽人(反對耶穌的人),行上帝蹟的是耶穌,眾人是觀眾。

    明顯的,這裡的中心點是在安息日可以行救人的事而不是行惡。

    許多時候,所敘述的上帝蹟顯得不太重要,作者目的是耶穌和猶太人之間的衝突更加深了。這才是敘述經文的真正目的。

    六個關於衝突的敘述也以「他們滿心大怒,彼此商議,怎樣處治耶穌」來表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