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讀太5:1後錯誤地以為耶穌講論八福的對象是所有人:「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然而,耶穌講論八福,甚至整個登山寶訓的對象,都不是「許多人」,乃是跟隨他的門徒:「……門徒到他跟前來」(太5:1下)、「耶穌舉目望著門徒,說“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路6:20)。
此外,太5:2指出「他就開口教訓他們……」,這裡所用以形容耶穌講論八福乃是用「教訓」(Teach)一詞,對比較早前於4章所載耶穌「傳天國的福音」(Preach,參考太4:17、23),則指出了八福的講論非同一般的「傳福音」,換以今時代的用語,則是近於牧師於崇拜時旨在牧養群眾的講道吧。
單就八福的句式及結構上的觀察,也可歸納出整個八福講論的一些重點:
1. 八福是門徒應有的八種質素:
八福中的每一福都是「XX的人有福了」——也就是說XX的人該是長久地有著XX的質素,如我們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則他必非一時的聰明,乃是恆久地被人認為是聰明的。換言之,八福所指也不是說你今天在某事上「虛心」,你就有福了,乃是你恆久地虛心,在上帝的眼中要算為一個「虛心的人」,這樣「虛心的你」才是有福的。
2. 八福的重點是要「成為」,不只是一個解釋性的事實:
八福的八節經文,全是因果的句式,只是要留意的一點是,八福中「有福的因」永遠都是後置的。每一個後置「有福的因」都為幫助我們理解前句「XX的人有福了」,因為耶穌所提到八種有福的人在當世而言是一種顛覆性的宣講,所以講論每一福之後必須輔以解釋,教導我們自屬靈的眼光來看,才能明白耶穌「顛覆有理」、上帝為何要我們成為這「XX的人」的原因。所以,藉著後句「有福的解釋」的確能深化我們對前句的認知,只是我們還是必須知道重點是「XX的人有福了」而非「XX的人與有福」的陳述性的因果關係——耶穌的焦點是要我們成為XX的人,因這樣的人是被上帝所欣賞、稱為有福的。
3. 八福——「非我」與「惟主」,十架的道路(漸進)與十架的生命(一體兩面):
八
福可以是一個漸進的經歷:由虛心(看見「靈裡一無所有」)至於為義受逼迫(看見「主是我所有」),是為由「己」的破碎(「無我」的開始)至於完全的為主
(「非我惟主」),這樣的一個漸進過程,是十架的道路。然而,首福與尾福兩個相同的「是」——「天國是他們的」又將二福相扣,並說明了一個弔詭的事實:
「非我惟主」實乃一體兩面,「惟主」(為義受逼迫)的極致就是完全的沒有「己」(虛心),所以說「天國是他們的」;同樣,「非己」(虛心)的極致就是完全
的只有主(為義受逼迫),因此這樣的人也是「天國是他們的」。由是如此,則八福是一個漸進的經歷的同時,去到終點又會發現「八福」的極致竟是一體兩面:
「非我」與「惟主」為一切的根基,也是包含了一切,「十架過程」的終點即「十架的生命」:「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
活著」。
將
以上所歸納而得的重點應用於八福每一福的查考上,就可以成為仔細查考每一福時的一些基本原則: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八福中的每一個福都具有兩重意義,一是自漸
進的經歷而言(連以其上之福及其下之福看),二是自漸進的終點——「非我惟主」的生命而言;而在查考「這樣的人」與「福」之間的關係也能令我們更明白「XX的人有福了」一句的深意,只是重點乃是「如何能成為這樣的人」。
其次,我們必須知道上帝向我們所要的,不是「一時的溫柔」,亦非「一時的飢渴慕義」,乃是叫我們常常處於「溫柔」的狀態、「飢渴慕義」的光景——今天盼望成為主門徒的我們,向「八福」所該有的發問應是:「主啊,我如何能作一個溫柔的人?」或是「我如何才能常有渴慕的心?」
故而八福所講的實踐該為一種切實可行的恆久性的屬靈操練,而非個人於某時某刻所曾經歷某種光景而有某福的經驗性的分享,畢竟只有當我們能真正成為具有八種恆久品格的人,我們才能與世界有別,成為光、成為鹽,真正作主所盼的門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