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門徒看見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話


4:31-45
 
這時一班門徒從外買食物回來,遠遠看見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話。
 
約翰,如一貫的手法,在一個敘述之後常附有一小段記述。敘述者也特別記述撒瑪利亞婦人因為明白耶穌是彌賽亞後,立刻回到自己的地方傳揚這好消息使當地許多人信主。
 
門徒回來後驚奇耶穌與婦女談話。這是律法不准許的,因為律法禁止一位猶太人與不潔淨的撒瑪利亞人有來往。整個敘述也由耶穌與婦人的談話轉到宣教的課題。
 
「還有四個月」一般上,發芽與收割的時間有四個月。相信這裡有意說明當時的基督教會認為教會成立與差傳(收割)的時間有一段距離,約翰卻指明宣教是不必等待將來,隨時可以開始:當撒了福音的種子後,就立刻可以收割。
 
耶穌也指明他的工作就是作差傳的事。他正實行這事。向撒瑪利亞人傳福音可說是猶太人基督徒的一個難處,這也是一個突破(8:4-25)
 
約翰特別把希伯來文的彌賽亞用希臘文翻譯出來。(彌賽亞含義“救世主”,希臘文翻譯為「救世主」。這字也應用在羅馬皇帝身上。基督教會卻用「救世主」來形容耶穌)
 
「我的食物,就是遵行...」相信耶穌是引述申8:3。耶穌的工作是施行上帝的旨意(5:36;6:38)。剛才與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就是施行上帝的旨意和工作。
 
「那人撒種,這人收割」是當時一句箴言(proverb)。不知從何引來。
 
「別人勞苦」一般解經家認為是指先知,也有學者說是指撒瑪利亞婦人。這裡目的是要收割者不要忘記別前人所勞苦的。
 

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


4:1-42
 
  在這談話中,耶穌以崇拜這件事來表明衪「實現了」(Fulfilled)了舊約。這實現是因為上帝是個靈,而耶穌把這它帶來給人(以活水的觀念來表達),使今天的崇拜可以超越了地點的限制。
 
婦女明白這意思,並且知道只有「彌賽亞」才可以指明這事的發生。耶穌對她宣佈了他是彌賽亞。婦女也把這消息帶回去給當地的同鄉。當這些居民親自見到耶穌時,他們承認耶穌不只是猶太人或是撒瑪利亞人的彌賽亞,而是世界的救主。
 
在這談話中,附上了一個耶穌與門徒的談話;目的是要向門徒或當時的教會說明宣教工作是不必等待將來或末世的,耶穌在世時已開始向外邦人宣教,而且門徒現在就可以作收割的工作。
 
符類福音沒有這記錄。學者相信這份資料是屬於初早期教會中的「宣教」傳統(Mission Tradition)資料。通常符類福音指說「收莊稼」雖然是近了,但是屬於是未來的。這裡,不需要等待發芽及收割之間的四個月。現在就是收割的時候。這是約翰的特色。
 
「就離了猶太...經過撒瑪利亞」一般上,加利利的猶太人上耶路撒冷過節多數會繞道由東岸去耶路撒冷,避免與撒瑪利亞人接觸,有時會經過這地把六天的路程縮短為三天。
 
耶穌是離開耶路撒冷往加利利去,故意經過撒瑪利亞地。
 
猶太人自北國以色列被亞敘滅亡後就憎恨撒瑪利亞人,因為他們的後裔與許多外邦混種(王下17:24-41),而撒瑪利人的宗教信仰雖然根據猶太傳統和摩西律法,但滲有外邦風俗,不為正統猶太人接收。耶穌取道撒瑪利亞似乎有意打破這種族歧視,有意說明彌賽亞也屬於非正統猶太人的。
 
約翰似乎記載耶穌多次上耶路撒冷。相信約翰的神學目的是要說明耶穌與耶路撒冷的親密關係。
 
「敘加」是亞蘭語,可能指舊約的示劍城。「那塊地」撒瑪利亞人看重這塊早期在示劍的聖地。由雅各所買(33:19)
 
「雅各井」見創29:1。雅各因力大把覆蓋井口的大石挪開而得名。約瑟的遺骸也葬於此(24:32)
 
從第八節開始,門徒沒有見證這個談話(一直到第廿七節)。是耶穌先主動開口向婦女要水喝。可見耶穌走這一段路及選在此停留是有目的的,從此向撒瑪利亞人打開了福音的門。
 
這撒瑪利人稱耶穌為猶太人,而猶太人卻稱耶的穌為撒瑪利亞人(8:48)。耶穌在世上永遠是一位佰生人。
 
猶太人沒與撒瑪利亞人交往。連「器具」也不共用。這是舊約時期所留下來的仇恨(王下17:6;18:10;13)
 
「上帝的恩賜」猶太人一向是指「律法書」(Torah)

「活水」原文的字面意義是流動的水。在舊約有深一層的意義,是指維持生命的活水(2:13;14:8;47:9)。猶太教認為水是一種淨潔物。約2:6指它是用來淨潔的。約7:39「活水」指聖靈。另外,約翰福音指活水與生命有關(3:5;4:10-15;7:38;19:34)。婦女只領會第一個層面的意思:可吃用的水,而不是那給人生命的活水,或聖靈。就如尼哥底母一樣只領會重生只是第二次生出來,而不是聖靈所賜的新生命。
 
「永遠不渴」雖然婦女稍為明白,但還是不透澈。她仍然要求這種「活水」使到她不必再來打水。
 
「五 個丈夫」有可能指這婦人有五個丈夫,過去的丈夫已逝世或與她離婚,而現在的丈夫不是律法批准的。猶太律法只准許在離婚後有三個丈夫。當時的婦人都要依靠丈 夫來過活,多次結婚是普遍的現象。婦女也承認耶穌擁有這特別的知識是一位先知。在撒瑪利亞五經中,特別指明彌賽亞是一位先知(18:15)。衪將要到來。
 
這談話有多次的轉題。第十九節的轉題是因為婦女要避開這困窘的談話。
 
撒瑪利亞五經故意把舊約的耶路撒冷改為基利心山(Mount Gerazim),好讓撒瑪利亞人在那裡獻祭與崇拜,不需要到耶路撒冷去。耶穌所指的崇拜是超越地區性的。
 
「時候將到」是指耶穌受難復活以後。這也說明救恩在那時候將從猶太傳到各地。
 
「藉著心靈和誠實」藉著靈是因為上帝是個靈,藉著真實(誠實在原文是真實)是因為基督教指明上帝是真實(Faithfullness)的。此處說出崇拜上帝必須以聖靈(基督徒擁有的靈,或約3:3,5那重生或靈生的聖靈),加上確信上帝是真實的上帝這樣的心態來敬拜衪。

從天上來的基督


3:31-36
 
這段的談話是因施洗約翰而引起,為而與耶穌作一比較。
 
「從天上來的」原文anothen,在約3:3被譯為「重生」。
 
Anothen含有一字二義功用:指再生或是從天上而生。這裡說明基督或道是從天上而來。
 
「從地上來的是屬於地」是指地上的施洗約翰,而「他所說的也屬於地」是指施洗約翰無法講「天上來的」(anothen),也就是那重生或水與靈生的事。
 
「印上印」按照希臘社會的規矩,合約都需要加印後方為生效。新約常以聖靈的印記來代表上帝在一個人身上所施的功效(林後1:22;1:13;4:30)
 
「賜聖靈給他,是沒有限量的」猶太人相信歷代的先知是憑上帝所賜的靈的大小多少來宣講(Leviticus Rabbah 15:2),但是耶穌所領受的靈是沒有限量的;耶穌所宣講不只是無可測量,並且父上帝已將萬有交在衪手裡(3:35-36)
 
「信子的人有永生」是因重生得永遠的生命,不必等待將來才可以得到這生命,現在就開始,就如不信的人「上帝的忿怒常在他身上」。
 

上帝愛世人


3:16-21
 
約翰首先說明兒子受差派是出自上帝主動的愛:「上帝愛世人」。
 
「獨生子」說明基督與上帝的關係和不同的位格。希臘文“獨生子”(monogenes)翻譯自舊約“獨子”(yahid)一字,含有“愛子”意思(22:2;11:34)
 
「世人」原文“世界”(kosmos)。約翰所指的世界並不是宇宙,而是指被上帝創造人住的世界,這世界也抗拒了它的創造者(1:10; 7:7; 14:17,22,27,30; 15:18-19; 16:8,20,33; 17:6,9,14)
 
「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一般人不能接這似乎矛盾的邏輯。可是聖經常以許多反合性(paradoxical)的觀念來表達上帝的心意:一方面不能容忍罪惡(48:26,25,38,42),另一方面罪人滅亡衪卻痛心(48:31,36)
 
但是這裡提出一個積極的反合性觀念,提供一個積極的答案:「上帝差衪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世人得救。」
 
「罪已經定了」說明不信的人不需要等到最後的審判時刻(雖然這時刻會到來,約5:26-29),上帝的忿怒已在他身上(3:36)
 
「光來到世間」另一種表明道成肉身的講法(1:4-5)
 
「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恐怕受責備」說出黑暗不能接受光(1:15)的原因。廿一節與廿二節為平行對句,因此「作惡」與「行真理」是平行相對。

以敘述詮釋法來看約翰福音3章1-21節


關於新文學詮釋學的敘述詮釋法請參看本書導言「約翰福音與新文學詮釋」。無可否認,約3:1-21耶穌與尼哥底母的談話是一篇敘述文體。
 
【情節】
 
耶穌與尼哥底母相遇並由尼哥底母開聲引入話題(3:1-2)、接著是耶穌三次回答尼哥底母兩個疑問(3-15)、不能肯定約3:16-21是否屬於耶穌的回答,相信是敘述者的個人反省。
 
耶穌三次使用「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把談話的情節帶高峰。也使用「重生」和「聖靈如風」的雙關語使談話引起衝突。這個衝突並沒得到平息,因為作者並沒有交待尼哥底母是否接受或解決了這兩個衝突,他只是靜稍稍地從情節中消失。剩下敘述者個人的反省。
 
當然敘述者無需對尼哥底母作最後的交待,因為他所要扮演的情節及角色已完成。樣從第二章至第四章,有三篇的談話,這三個情節緊緊相接。與其他經文(上下文)比較,之前一段是耶穌與衪母親的談話,而後一段是耶穌與撒瑪利亞婦女的談話。相信這三段談話有連貫性。
 
【人物】
 
耶 穌和尼哥底母是主要人物,可是耶穌所說「我們」和「你們」又代表那些人呢?相信「我們」是代表使徒或是當時的基督教,而「你們」是由尼哥底母所代表的正統 猶太教。如果是這樣,那之前耶穌和衪母親的談話可能代表基督教與一般猶太教的對話,而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可能代表基督教與非正統猶太教的對話。
 
上 帝、聖靈、摩西、人子也是一些在談話中出現的配角人物。上帝在這裡被形容為與耶穌「同在」而行神蹟的人。聖靈卻是那使人重生或“靈”生的對象。摩西是因為 銅蛇的事故被提出來。人子是新約特指耶穌基督的名稱,這人子在此特指那升天的基督。以上的人物都是直接被敘述,並沒含有隱喻的意義。
 
   另外也提出兩種人物:「靈生的」「肉身生的」。這兩種人物是敘述中唯一含隱喻的意義,代表著兩個對比。相信這兩個名詞是當時教會的常用字眼,說明信耶穌的人或重生的基督徒是屬於「靈生的」,而屬世界(或屬律法)的是「肉身生的」。

【佈景】
 
尼哥底母是在夜裡來,相信談話地點是在耶路撒冷一所耶穌和門徒所停留的住所。耶路撒冷應是這敘述最好的地點,配合尼哥底母的身份。不知道尼哥底母何時離開這所房子。
 
風的來去無形成為解釋聖靈工作最好的場所,聖靈要在這大自然界中工作。不只是聖靈在這世界中工作,上帝也差派衪的獨生子到世界來,要拯救人類。地和天被代入作為佈景,說明地上的人或肉身生的人只懂得地上的事,「我們」的見証是關於天上的事。
 
人子卻是那位在天的人物。因此天上的事必然關於人子的事。摩西在曠野舉蛇的佈景被帶出來,使這談話的佈景更添加許多色彩。
 
【意見】
 
敘述者似乎特別記述這件事情,是符類福音沒有的記述。也把三個談話:「耶穌與他的母親、耶穌與尼哥底母、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並列在一起。從這敘述中讓我們認識到即使當時的正統猶太教也不能有把握 如何能得著上帝的國,必須藉著重生才可進入上帝的國。
 
敘述者記述耶穌如何藉著一個平行對句把「重生」與「水和靈生」相比較,成為一個平行的同義詞。更指明聖靈重生的發生就如風的出現一樣;人無法控制和知道,但發生時就會感覺得到。
 
更註明銅蛇被舉起來等於耶穌被釘十架舉起來。當然,這含意是要說明被蛇咬的人望向被舉起的銅蛇而得生,那罪人望向被舉在十字架的人子將得永生。以上兩個意見都是在談話中直接被提出來。特別註句說明:「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提醒讀者耶穌現在己在天上。
 
最後,敘者述在約3:16-21作個人的反省,讓當時的讀者認識上帝愛世人,使一切信他的人都可以得著永生,或進入上帝的國。
 
整段經文含有許多敘述文體形式:「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重複三次,「信衪的...得永生」重複兩次。許多談話被記錄下來。直喻觀念有上帝的國、永生、地上的事、天上的事。隱喻觀念有「重生」和「水和靈生」、風和靈捉摸不定。平行觀念有重生比較水和靈生、不能見比較不能進。對比觀念有地上的事和天上的事。預表有蛇被舉起得生預表人子被舉起使人得永生。
 
敘述者要求讀者的反應有:「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希奇」「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你不明白麼?」(特別要求那些熟悉或是教導聖經的人)
 
藉著一個隱喻詞句,問讀者是否屬於「靈生的」或是「肉身生的」。約3:11更要求讀者有否領受使徒的見証。約3:12要求讀者有否信地上和天上的事。在約3:16-21整個反省中,指問和警告當時和今日讀者有否這樣的反省。
 

論重生


3:1-15
 
 
明顯地,這是一個關與耶穌與尼哥底母這兩位具代表性人物的談話。相信談話地點是在耶路撒冷城中。
 
尼哥底母突然出現在耶穌面前。當談話進行時,他漸漸消失了:本來是一對一「你」「我」卻變成眾數的「你們」及「我們」。因此有學者提出說今天我們所聽見並不是一對一的「對話」,卻是兩人所代表的圈子-可能耶穌代表了基督教會,而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統猶太會堂的對話。
 
這談話至少說明一點,就是猶太教並不能真正帶領猶太人達到上帝所要他們得到的永生,不管猶太人對律法有多熟悉,而耶穌卻輕易藉著「重生」達到律法的終點。
 
3:16-21 似乎是作者個人的反省。我們留到後頁才分別作註釋。
 
「法利賽人」,「猶太人的官」(當時猶太公會七十二成員中的一員,法利賽人佔有二十四席),「以色列人的先生」這些名稱似乎一起說明尼哥底母代表了正統猶太人。另外,從他的言談中發現他還是一位對上帝律法熱心的人。
 
「夜裡來」有三個可能性解釋:
 
. 可能是因為怕白天被其他猶太人看見。
 
. 這是一個「象徵」;指明尼哥底母從黑暗裡來,要面對耶穌這「光明」,正如在這章第十九至廿一節所說。
 
. 當時背景說明拉比們通常教書及辯論至深夜。當討論一個課題無法達到答案時,會連繼地討論至深夜。
 
尼哥底母稱耶穌為「拉比」也說明他願意把耶穌與他放在同等地位。
 
「從上帝那裡來」不只是一位老師,而是含有“先知”的意思。「上帝同在」似乎指明耶穌是那麼特別,就如上帝與摩西同在(3:12)或上帝與耶利米同在一樣(1:19)。也因為這樣衪才可以行神蹟。
 
「重生」(ανωθεν)這希臘文字本來含有兩個意思:就是「第二次再生出來」及「從上頭而生」。可見這是一個雙關語(一字二意)。也可見尼哥底母只領會了前一個意思;那是最普遍的意思。
 
從耶穌的回答中,見到兩句平行同義對句: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人若不           重生        就不能    上帝的國。
         |                                   |                  |                 |            |      |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  人若不是從  水與靈生   就不能    上帝的國。
 
  這平行句子說明:「重生」與「水與靈生」是平行對句。「見」與「進」也是平行對句。也就是說重生和水與靈生的意義雖不等於也極相近,它們之間並不代表兩個不同的意思。見和進的意義也是如此。
 
「見」在希臘文含有「經歷」的意思。尼哥底母認為他可以從耶穌所行神蹟中“見”到耶穌是誰。可是耶穌卻回答沒有人能「見」到上帝的國,即使是透過神蹟。
 
「水與靈」這詞句曾引起許多不同的解釋:
 
. 水代表自然或是肉體的誕生,而靈代表超自然的誕生,或是把「水」當著是地上的事」,而「靈」當著是「天上的事」(如第十二節所說)
 
. 一般解經者相信「水」是指施洗約翰的水禮,是當時猶太人所領受悔改之禮,而「靈」是指基督教的重生。指明猶太教式悔改的水禮不足夠,而需要靈的重生。
 
. 把水當著是基督教當時的洗禮,就如耶穌之前水的洗禮(1:33)
 
  舊約並沒有直接提出「水和靈」的洗禮。但是上帝的靈在末世將澆灌上帝的子民(2:28)。只有一處指明水和靈將出現在一起使以色列人潔淨並獲得新心跟隨上帝(36:25-27)
 
. 有解釋說是指上帝的道(王明道:「重生真義」)
 
. 有解釋說水就是聖靈(4:13;6:37;7:39),而這裏只是重複了前一個字。
 
  一般上,學者認為這名詞代表一樣東西,就如平行對句的「重生」,也就是一個因彌賽亞而改變的新生命(Carson, 195)
 
「上帝的國」這個名詞並沒有在舊約中出現過,但有相似的觀念,比如主的國度及主的統治或主是王卻常出現(15:18;93:1;103:19)。先知們也常預言這國度將由大衛子孫統治(9:1-7;9:9-10),主的僕人將統治(42:1;49:1),主自己將統治(9:1-7;33:2;14:9)。這國度是將來的,也是永遠的(撒下7:12-16)。尼哥底母作為一位猶太人先生,要進入那將來上帝的國度就是要進入永生。福音書有相同的表達(9:43,45「進入永生」等於9:47「進入上帝的國」)。當時猶太人認為所有的猶太人都會進入這上帝的國,除非犯了故意犯的罪。
 
「風隨意吹...靈生的也是如此」希伯來文RUAH() 這 一個字含有兩個意思:靈及風。耶穌在巧弄這字的雙重意思,尼哥底母卻捉摸不到當中巧妙之處。耶穌指責他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為什麼還不懂呢?這裡也說 明事實確是如此,靈生或重生好像風一樣,另人捉摸不定,也意料不到。不知到它從哪裡來,幾時來到,但是當來到時卻令人感覺得到。
 
「仍舊在天的人子」可能是因為約翰編寫這福音書時是在耶穌復活升天以後。這句是作者的註解,學者認為應該把這一節括弧起來。
 
「摩西舉蛇」一事記載在民21:4-9。當時被蛇咬的人如果望見這蛇並相信上帝會醫治,將得生命。這樣,蛇「被舉起來」預表了相信「被舉起來」的耶穌將得永遠的生命。要知道耶穌並不是預表那蛇,而是那「被舉起來」。
 
結論:這一段約翰獨有的記錄是藉著耶穌與尼哥底母談話來幫助我們了解整個重生的意義。我們不知道尼哥底母是否從談話中明白過來(或得了重生)所追求的永生。後來我們卻見到他如何在公會中為耶穌講話,也出錢出面來膏抹耶穌的屍體。(7:50;19:39)

潔淨聖殿


2:13-25;11:15-19;21:12-17;19:45-48
 
約翰把耶穌潔淨聖殿記錄在衪工作的前半部,而符類福音卻是把這件事記錄在後半部。
 
我們不能肯定到底耶穌幾次潔淨聖殿?一般學者相信有兩次:一次在初期工作上耶路撒冷時,另一次在後期上耶路撒冷時。贊成一次潔淨聖殿的理由是認為約翰一向都不按次序編排資料。贊成兩次者認為第一次猶太人沒有對付耶穌,第二次猶太人才計謀要陷害衪。
 
「猶太人的逾越節」是猶太人在爾撒月第十四天的節期(新曆四月初),是記念上帝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12)。接下來是七天的無酵節。猶太人一般把這兩個節期合起來稱為逾越節。也是猶太人的新年。許多外地的猶太僑胞會乘這節期上耶路撒冷敬拜獻祭。約翰記述耶穌的事奉曾經歷過三個逾越節(2:13; 6:4; 11:55)。這裡指是猶太人的逾越節,可見當時的基督徒已不再遵守這節日,因為耶穌這逾越節的羔羊已完成了逾越節的意義。
 
「殿裡有賣牛羊...」 在逾越節,散居各地的猶太僑胞上耶路撒冷過節,也到聖殿去獻祭和交建殿費。建殿費只收猶太地的錢幣,不收印有羅馬皇帝的錢幣,所以猶太僑胞要以外地羅馬國 的錢幣換成猶太地的錢幣方可捐建殿費。賣牛羊是方便外來的猶太人獻祭。當時這些買賣是在聖殿外邦人院的地方進行。猶太人對這外邦人院存著許多無奈和矛盾: 無奈上帝吩咐摩西設計聖殿時不只有聖殿、內院、婦女院,還包括了外邦人院,矛盾是猶太人自以為是特權民族屬於亞伯拉罕子孫,心裡而不願意接納外邦人。所以 作買賣時把攤子故意擺在外邦人院侵佔該地。有意阻止外邦人來聖殿敬拜上帝。
 
「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約翰沒有說明門徒是在當時或是過了這事以後才想起這詩69:9的經文。符類福音引用了賽56:7(禱告的殿)和耶7:11(賊窩)來指責這些作買賣的猶太人。馬可引用說:「...萬國禱告的殿」,指明這殿包括外邦人在內。馬太沒有指明這事,可能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的原故。
 
舊約曾記載在末世,彌賽亞要來潔淨聖殿(3:1;14:21)。耶穌的行為應驗了這預言。這次的潔淨,說明了崇拜的意義,真正的崇拜是不受任何東西攔阻的,是必須完全潔淨的。
 
把作買賣的人趕出聖殿明明是觸犯了祭司們,因為這些攤子的商家是受了祭司的批准(可能是貪污)方可在那兒作買賣。
 
「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猶太人,自認為是聖殿的擁有者,立刻挑戰耶穌膽敢行潔淨聖殿的事(多是指瑪3:1-3預言有主的先知來作潔淨的事),那有什麼証據來証明衪的身份。這樣的要求也是舊約用來試驗先知的方法(18:20-22)
 
「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這樣的回答法是屬於猶太拉比式的“馬撒爾”(masal);一種比喻式的回答法,要求聽眾去猜測其意。符類福音沒有記錄這說話,但是卻把這句話記錄進耶穌在猶太公會前被審時被指控的罪狀(14:58)。拆毀聖殿是羅馬國的一刑事案,但是耶穌是指衪的身體為聖殿,被殺後三天活。猶太人明顯地誤會這屬靈的含意。
 
「四十六年」這聖殿是在大希律王第十八年開始重建(公元前廿/十九年)。四十六年以後應該是公元廿七/廿八年。整個聖殿是在公元六十三年才完工。
 
「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肯定這句話是耶穌復活後約翰個人的註解。相信從21節開始的後幾節都是約翰個人的註解。
 
「耶穌卻不將自己交托他們...」「交托」與23節的「信」為同一字。這兩節的意思是要說明耶穌對那些看見神蹟而信他的人,他的態度審慎。但是耶穌知道萬人。「知道」這裡是指人的內心(17:10)。這種能力不需要人來見証。約翰多次指出那些看見神蹟而信耶穌的人的信心並不足夠(6:14-15;25-26)
 
結論:明顯地,約翰一開始就記述這件事,一方面是要人認識耶穌是那預言要來潔淨聖殿的彌賽亞,另一方面要求人去認識真正的崇拜。
 

以身體喻為殿


「因 此猶太人問祂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纔造成 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麼?』但耶穌這話,是以祂的身體為殿。所以到祂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祂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約二 18-22)
 
耶穌對聖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拿起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推翻兌換銀錢的桌子,要賣鴿子的,把東西拿出去,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東西在聖殿裡沒有地位的,也不許存在的,上帝的殿是禱告的地方,不許當作買賣的地方。
 
在聖殿裡不只有這些作買賣的,還有一等猶太人,他們問耶穌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
 
他們進聖殿來要看神蹟的,這等人比較上好像比那些賣牛羊和鴿子,並兌換銀錢的好得多,實際他們與上帝也毫無關係的,在上帝的殿裡也沒有他們的地位。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
 
使徒約翰說:「耶穌說這話,是以祂的身體為殿,所以到祂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祂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什麼是最大的神蹟呢?
 
馬太福音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裡頭。」(太十二3940)
 
可知耶穌的死、埋葬、三日後復活是一件最大的神蹟。
 
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麼?」
 
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們要知道耶穌的身體,不只是像聖殿用四十六年造成的,希伯來書說:「所以基督到世上來的時候就說,上帝阿!祭物和禮物是你不願意的,你曾給我豫備了身體。」(來十5)
 
我們就知道上帝豫備耶穌的身體,成為贖罪祭。

耶穌潔淨聖殿


猶 太人的踰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 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祂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 如同火燒。」
 
按 聖經所記,耶穌傳道時間有三年多,其中經過四次踰越節,本段記其首次過踰越節時所經歷的事。耶穌兩次潔淨聖殿,內容好像十分相同。其實前後完全是兩件事。 祂第一次潔淨聖殿,發生於傳道的初期。祂第二次潔淨聖殿,則發生於將近釘十字架的時候。約翰福音只記其首次,而前三卷福音則記其末次。這兩件事相隔兩年以 上,主的傳道,開始和末了均有潔淨聖殿,表明潔淨聖殿至為重要。
 
聖 殿的建築,是依照會幕的樣式來完成的。以色列人在曠野時,上帝吩咐摩西建立會幕,以作上帝與人交通的地方。上帝藉著會幕,訓練以色列人如何學習事奉上帝。 人也藉著會幕,將自己獻上,供主使用,於是會幕就成了上帝與人同在的明證。後來所羅門所建築的聖殿,也根據這些原則,建立上帝與人之間世代美好的交通。
 
會 幕是分三層的,最裡一層是「至聖所」,裡面有約櫃,櫃上有施恩座。中間的一層是「聖所」,聖所內北邊有陳設餅的桌子,上面擺著十二行的餅,表示以色列十二 支派靠上帝而活。聖所內南邊有金燈台,有七個枝子叉出來,左邊三枝,右邊三枝和中間一枝。表示上帝的光,時常照耀他們。靠近至聖所門口有一金香壇,表示以 色列人時常向上帝禱告。外面的一層是「外院」,這是獻祭的地方。有一個大銅盆,靠近聖所門口,是祭司洗手洗腳用的。另外有一大銅壇,是獻牛羊之用。
 
聖殿的建築,也倣照會幕一樣分開前後三層的。保羅以聖殿比方信徒,(林前六19)意義是很深長的。聖殿必須保持聖潔,信徒的全人也應時常保持聖潔,才能蒙上帝悅納。
 

把水變酒的神蹟


約翰福音 2:1-11
 
把水變酒目的是要顯出耶穌的能力,說明他如何把一個新的時代帶給人類。這「時候」也只有耶穌知道,也只有他有能力來劃破。這裡含指猶太教是屬於舊時代。
 
只有約翰福音記述這個神蹟。可2:19 (9:17;5:37)另外記錄說新酒不可裝在舊皮袋裡的談話,表示耶穌帶來的新時代不可放在舊式的猶太教裡。
 
「第三日」應該是整個系列的最後一個記述。第一日是施洗約翰的回答(1:19-28),第二日是施洗約翰的宣告(1:29-34),第三日召門徒(1:35-42),第四日召門徒(1:43-51)。相信這「第三日」是由耶穌召門徒(1:35)算起。
 
「迦拿...娶親筵席」就是離拿撒勒不遠一家人的婚筵。約翰沒有講明為什麼耶穌與母親及門徒一起出席。相信是一位親戚的婚宴,所以容許那麼多人去參加。作者目的是這些門徒及他的母親如何一起見証這新時代的序幕。「門徒」應指所有的門徒。雖然只有五位門徒在之前被召(包括一位不知名的)
 
在新約中,娶親筵席常被意指上帝國的筵席(22:1-14;25:1-13;12:36;19:7)。在這裡我們見到一個新的上帝國度真正開始了。
 
「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用婦人(gunai)來稱自己的母親是當時一般對母親的稱呼(見約19:26)。「有什麼相干」這是一句通俗語(idiom),意思是說我們各自理自己的事。絕不含輕視之意(11:12;代下35:21;王下3:13)。另外是要指明耶穌不受任何的命令來開始這個新的時代。他是要來執行天父的旨意(5:30;8:29)。他母親也不覺得耶穌拒絕了她,她的要求後來也得到應允。
 
馬利亞以耶穌母親的身份來吩咐耶穌作事相信是她當時還未真正認識耶穌那彌賽亞的身份。相信約瑟這時已過世,她的母親必須依靠大兒子耶穌來過活。
 
學者們也相信馬利亞的要求並不是要耶穌行神蹟,而是希望去想辦法處理這件事,免得使主人家出醜。耶穌卻借這機會說出彌賽亞的含意。
 
通常在婚宴前主人家會大量釀酒用來招待客人,這也是猶太人的習慣。絕不可解釋說耶穌允許人大量的喝酒。
   
「六口井」所盛的水都是用來作潔淨的,是當時猶太人的傳統(7:3-4)。每口約可盛 六加侖 的水。
 
「管筵席的」通常是從親戚朋友中選出協助負責按排婚筵的人。
 
「時間還沒有到」一般上,這時間是指耶穌受死後得榮耀的時刻(7:30; 8:20; 12:23,27; 13:1;17:1)。這裡應該是指他行神蹟得榮耀的時間。
 
「頭一件神蹟(Semeion, 記號)」這頭一件神蹟並不一定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記號或神蹟,可能是指約翰所要描述的七個記號中的第一個。因為他認為這七個是耶穌所行的神蹟中最有意義的。作者另外註明醫治大臣的兒子是第二件神蹟(4:54)。相信這第一件及第二件神蹟是指耶穌在加利利所行的神蹟,並沒有包括他在耶路撒冷所行的神蹟入內(2:23)
 
「記號」(Semeion)是舊約常用的詞彙。一般形容上帝給先知的印証(3:12;4:1-9;撒上10:1-9)。有時用來指末世將要發生的事情(7:10-16)。莫利(Beasley-Murray)認為:「作者進一步的把記號當著比喻來應用,為了要使人看見上帝國度在衪兒子身上成全」。當然,這些神蹟或記號最終的目的是要指向「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14:12)
 
「門徒就信他了」耶穌完成了新時代的序幕。劃破了猶太教的守舊傳統。他也成為門徒的信心對象。他的榮耀也在此顯明。可見這“記號”的目的是要使人相信。
 

迦拿娶親筵席


「第 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祂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祂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 與妳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祂母親對用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 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 不知道是那裡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 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祂的榮耀來。祂的門徒就信祂了。」
 
約翰福音八大神蹟。神蹟就是說,是平常人作不來的,是人沒法作到的,是只有上帝能作的,是只有主能完成的,這個才叫作神蹟。
 
()以水變酒。(二111)憂愁變喜樂,突破質量的限制。
 
()醫治大臣的兒子。(四4654)疾病變健康,突破空間的限制。
 
()醫治卅八年癱子。(五19)軟弱變能力,突破時間的限制。
 
()五餅二魚。(六114)饑餓變飽足,突破數量的限制。
 
()海面行走。(六1621)風浪變平靜,突破重量的限制。
 
()醫治生來的瞎子。(九112)黑暗變光明,突破命運的限制。
 
()拉撒路復活。(十一146)死亡變生命,突破死亡的限制。
 
()得滿網魚。(廿一114)失敗變得勝,突破失望的限制。
 
開頭一句說到第三天,是說到主耶穌在第三天死裡復活。迦拿娶親的筵席,不但請了馬利亞,「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
 
幸而耶穌被請,因祂是一切問題的答案。
 
「酒用盡了,」這正是今日地上人生喜樂的一個寫照,地上的喜樂會有盡頭。婚筵的喜樂在於酒,酒一用盡,喜樂也就完了,唯有主耶穌才能將那個局面完全挽回過來。
 
馬利亞對主說:「他們沒有酒了。」
 
這簡單的一句話,是很好的一個禱告。
 
「婦人,我與妳有甚麼相干?」主稱馬利亞為「婦人,」並且說:「我與妳有甚麼相干?」
 
酒已經用盡了,馬利亞以母親的資格通知主,要祂行一個神蹟來彰顯祂自己是彌賽亞。誠然,馬利亞是主肉身的母親。可是在事奉上,在屬靈的工作上,她根本不能支配主或是催促主作任何一件事,所以主說:「婦人,我與妳有甚麼相干?」
 
「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直等到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彰顯祂是彌賽亞。
 
「祂母親對用人說:祂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
 
我們想要在生命上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在工作上看見到上帝的奇蹟。我們就要在凡事上順服主。
 
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主吩咐用人,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倒水舀水原是一件平凡的事,因著僕人的順服、你就看見在這家婚筵上,便有一個大變化。無酒變為有酒,憂愁變為喜樂,缺乏變為豐盛。
 
耶穌「變水為酒」的神蹟,是含有一個新啟示。他利用日常普通的水,變成甘香醇味的好酒。祂把最羞辱的十字架,變成最榮耀的十字架。

變水為酒


舊約摩西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水變血,滋養人的水成了腥臭的與人有害的血;新約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水變酒,淡水變成了叫人喜樂的酒。水變的酒是那麼多,又那麼好,連管筵席的也未曾嚐過,真顯出耶穌的榮耀來。
 
「神 蹟」原文與「記號」同。牧羊的人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通過這個記號他們就認出了基督,基督就從這記號被顯明出來:而今主在迦拿的筵席上行的 水變酒的神蹟,主就通過這個神蹟(記號),顯出了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門徒們也就通過這個神蹟,認識了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看見了祂的榮 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他們就信了祂;信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
 
耶穌變水為酒,並不表示祂提倡喝酒。我們研讀聖經,不可根據一點作片面觀,要進窺全貌從整部聖經來著眼。
 
耶穌曾警告上帝的僕人,若是「和醉酒的人一同喫喝,」要受「重重的處治他。」
 
保羅說:「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
 
以賽亞也說:「禍哉那些勇於飲酒,以能力調濃酒的人。」
 
在箴言書上更清楚的說:「酒能使人褻慢,濃酒使人喧嚷。」
 
又說:誰有禍患?誰有憂愁?誰有爭鬥?誰有哀嘆?誰無故受傷?誰眼目紅赤?就是那流連飲酒,常去尋找調和酒的人。」
 
再從聖經舉幾個例證,來指明飲酒之害!挪亞「喝了園中的酒便醉了,」失去了家庭幸福,小兒子含因此受咒詛。
 
羅得喝醉了酒,犯了亂倫之罪,因此萬世不齒。
 
伯沙撒王因為醉酒,擅用聖器,斷送了他的江山。
 
希律王因為酒後輕於諾言,殺了主的先鋒施浸約翰,這些都是「前車之鑑」。
 
這神蹟當中的一個「變」字,十分重要。水是淡而無味的,酒是芬芳馥郁的。主耶穌變水為酒,使罪人得以成為聖人,使愁雲苦難的罪惡世界,變為充滿歡樂的光明的天堂。
 
好撒瑪利亞人,用酒去醫治那受傷半死的人,這是我們所知道的。
 
水又象徵潔淨,酒又像徵聖靈。所以聖靈降臨的時候,門徒就都好像飲醉了新酒一樣。(徒二1315)
 
耶利米說:「古實人豈能改變皮膚呢?豹豈能改變斑點呢?若能,你們這習慣行惡的,便能行善了。」(耶十三23)
 
主耶穌變水為酒,顯然像徵著,唯有祂能改變屬世的人,成為屬靈的人。
 
約翰福音第二章的重點為「屬靈的酒,屬靈的殿。」
 
主耶穌和門徒,赴迦拿娶親的筵席。正是因為他們在那裡同喝,使那家的酒用完了。直到如今,主耶穌到一個人心裡,就使那人覺得不滿意自己。主耶穌到一個家裡,就使那個家庭覺得缺少。既然發覺自己的缺少,就求耶穌,那人或那家是有福的。
 
有一個人作見證說:「主耶穌變水為酒,是個神蹟;我卻知道有一個比這更大的神蹟,就是主耶穌變酒為水。我未信主之先,每日非酒不可;蒙恩之後,再不喝酒,只喝白水。」
 
約翰福音第二章前半段屬靈的酒,指重生的生命。後半段屬靈的殿,指教會的生活。
 
哥林多前書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 (林前六19)
 
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潔淨我們,為上帝的殿焦急,不要拆毀聖殿,乃要建立聖殿。

帖撒羅尼迦教會背景

1. 帖城為富庶的海口,於公元前315年時,馬其頓王之女婿把城重建及美化,並以其妻亦即亞力山大帝之妹帖撒羅尼迦之名為名,後為羅馬所征服,成為全馬其頓之首都,至該撒奧古士督時把它變為自治城,交由地方官管理﹙徒17:6,7﹚。

2. 保羅於第二次旅行佈道途中,因馬其頓的呼聲而建立了腓立比教會,後因不能多留,便來到相距一百哩外之帖撒羅尼迦城﹙徒17:1﹚。一連三個安息日在會堂裡為主證道,使許多人信從福音,他們大部分是虔敬的希利尼人﹙徒17:4﹚。

3. 但不信的猶太人卻嫉妒,召聚些市井匪類誣告保羅、西拉攪亂天下,傳另一個王耶穌﹙徒17:5-9﹚他們便趁夜離開往庇哩亞去﹙徒17:10﹚。

推斷保羅在帖城時間應超過三個星期﹙參帖前2:94:16﹚。

帖撒羅尼迦的史地

    帖撒羅尼迦原名塞馬(Therma),是馬其頓王的兒子該撒特(Cassander)將軍於主前315BC重建。他以太太的名字作為城重建後的新名。在的太太是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妹妹。

    帖撒羅尼迦於愛琴海西北部,Thermaic Gulf彎 畔,是馬其頓省省會,也是馬其頓省的一個重要海港,為輸往馬其頓省內陸的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在保羅傳道當日,帖撒羅尼迦人口估計大約二十萬。在當日世 界中,若果和以弗所安提阿相比,帖撒羅尼迦並不是一座世界級大城,也不是一個世界級的大海港。但它郤對是事馬其頓省的內陸城市鄉鎮十分重要,帖撒羅尼迦是 它們通往世界的大門。今天的帖撒羅尼迦仍是如此,人口大約一百萬,是馬其頓省會,是今日希臘的第二大城,名為薩洛尼迦(Salonika)

    昔日帖撒羅尼迦遠較腓立比為大,腓立比是一內陸城鎮而帖撒羅尼迦則為一海岸邊港口。它也為於通往羅馬的驛道(The Egnatian Way)的中途站。經過這驛道,客旅,商人和貨物,都可循陸路向西前往亞德利亞海畔,乘船往羅馬去。另外也可以循驛道轉往於東北部一百二十公里遠的腓立比,和位於腓立比以北流入黑海的多瑙河河畔的城鎮鄉村。昔日有相當數量的猶太人聚居於帖撒羅尼迦,所以那裏設有猶太人的會堂。

    帖撒羅尼迦由地方官(17:6)管轄。地方官politarchs一詞出現在昔日羅馬帝國的公文記錄和碑銘中,是給那管理馬其頓省內城市方伯的稱號,相等於現今的總督。帖撒羅尼迦在保羅時代的一個「自由城」,也是馬其頓方伯的的駐防城。

帖撒羅尼迦史地簡介


        
帖撒羅尼迦--意即勝利,在保羅時代,是馬其頓省一個重要城市,約在主前三一五年,馬其頓王卡山德Cassander振興此城,以其王后帖撒羅尼迦之名稱之,此后乃希臘王亞力山大同父異母所生之妹

    主前一六四年,羅馬人選立此城為馬其頓省首都,至主後四十九年,該撒與龐貝將軍Pompey 發生內戰,戰爭停止後,被立為自由城,該城座落於愛琴海之西北隅,面臨美麗港口,位於肥沃多水之平原上,至今仍屬於希臘國,但已被稱為撒羅尼迦 Saloniki,為希臘東北通往土耳其與南斯拉夫的要衝,是一個極其繁榮的城市。

        
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離開腓立比以後,第二次出門旅行佈道時所建立的,約在主前五十一年,當時保羅和西拉在腓立比傳道受辱,被打下監,出監以後(徒十六222440),就往帖撒羅尼迦去,有三個安息日時間在猶太人的會堂講道,得不少人信主,從此就奠定了教會的基礎(徒十七 14)。後來被逐出境,就往庇哩亞地方傳道去了,其佈道行蹤大都記在使徒行傳裡。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注意要點

            在本書中,提出幾件比較需要領受和明白的地方說明如下:

  (1)保羅述說在大爭戰中,把上帝的福音傳給帖撒羅尼迦人,疼愛他們到達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了,保羅辛苦勞碌,晝夜工作,不叫一人受累,向他們信主的人,是何等的聖潔,公義,無可指責(二2810),如此赤膽忠勤,真情愛心之流露,高尚品格之表現,令人感動深思效法。(參林前十一1;羅十五5

  (2)「上帝的忿怒臨在他們身上已經到了極處」(二16),保羅意指猶太人因殺害基督,反對福音,逼迫信徒,一定要受末世的審判,亦即如他在上章所說「那將來的忿怒」(一10),這都是要到主的再臨時,所要施行全地上的刑罰(四1617;啟廿1115

  (3)「論到睡了的人」,或「在基督裡睡了的人」(四1314),皆指基督徒之死的說法(參太廿七52;約十一11;徒七60;林前十五61821),因信徒之死,不過如同睡覺一樣,沒有懼怕,在基督裡與祂同在,得享安息了(參腓一2123

  (4)在前後兩書中,皆有論及主的降臨信息(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418;五223;帖後一710;二1),或稱二次降臨(來九 28),亦即主自稱祂的再來(約十四3;參啟廿二7),祂再來之時,天地之間將有許多重大奇事發生(太廿四293031;廿五31;彼後三 1012;林前十五5052;猶14;亞十四5;啟十九1121;徒一912;亞十二10;十三19;十四45;賽六三16;珥三 113;啟廿16

  (5)靈、魂、體是人的本質三原素(五23): 靈--是人與上帝有直覺交通的功能,人有敬上帝之心,有是非善惡與榮耀羞恥之心,皆是出於靈的表現;魂--是處於靈和體的中間,人有愛情、慾望、痛苦、歡 樂、意志,皆是出於魂的表現;體--是包含人的肉身百體,對於人與一切事物,發生觸覺感官作用,人是由這三種成分組成的。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研讀提要

            帖撒羅尼迦前書開始,保羅就為門徒的信心、愛心、與盼望感謝上帝,不住的紀念他們,這信、望、愛三方面,乃為信徒信仰生活的重點,在林前十三7-8節,歌羅西書一4-5節,本書一3及五8節,同樣的提到,在其他書信中,也有許多解釋和勸勉,這是讀習本書先要領受的。

  (1)先將本書讀習一遍,將各章所論基督再來重要啟示和教訓,多加思想和領受(一10;二19;三13;四1418;五223),並查考舊約及新約有關此事預言預兆,必有更深的認識。(參賽六三16;六四1;但七1314;亞十四459162021;瑪四135;三1718;太廿 四392931;廿五3134;廿六64;可十三2429;路廿一2328;約十四13;徒一11;帖後一710;二12;來九28; 彼後三813,啟廿二71220)。

  (2)在本書第一章中,提到傳福音是在言語、權能、聖靈、和充足的信心,第二章提到把福音託付我們,就照樣講,不要討人喜歡,乃要討上帝喜歡,並見證沒有用過諂媚的話,沒有藏著貪心,沒有向人求榮耀,存心溫柔等(一5;二47),這些要求和見證,十分重要,為今日信徒所當讀習追求和共勉者。

  (3)本書第三、四章中,講到受患難原是命定,靠主站立得穩,彼此相愛,心裡堅固,成為聖潔,遠避淫行,要立志作安靜人,親手作工,行事端正,為信徒應有常存的心志,保守的生活,和學習的功課。(參二9~五122326

  (4)本書第五章中,論到光明之子,總要儆醒謹守,追求良善,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是信徒正常生活的秘訣,須讀習遵行,好得無比。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主要信息


        
本書主要信息,是論到基督再來的預兆,在本書每一章中皆有提及(一10;二19;三13;四1418;五223

    基督再來降生釘死復活升天再來,是上帝的救恩完全計劃,為信徒五大根基信仰

    就再來之信息,在新約全書二六章中,曾共提到三一八次,平均每20節中,就有一節是論此事,因祂的再來,是信徒永遠的盼望,此信息之重要性可知矣。

帖撒羅尼迦前書寫信原因

    帖撒羅尼迦教會與腓立比教會相同,都是在逼迫中成立。而牧者更是忽忙地離開,羊群獨自留下,面對逼迫苦害。在帖撒羅尼迦時,保羅更是在夜忽忙間離開的。

    在離開帖撒羅尼迦後,保羅曾兩次想回到帖撒羅尼迦去,只是有撒旦攔阻(帖前2:18),不能成行,最後只有差派提摩太前去。後來當保羅從回來的提摩太口中,得知到有關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好消息,但是也知道在帖撒羅尼迦教會中,有弟兄姊妹在逼迫中離世(帖前4:13);他們中間有人放縱私慾,欺負了弟兄(帖前4:1-8);也有人不守規矩不作工(帖前4:11-12)

    這些都是保羅在上帝的默示底下,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原因。

帖撒羅尼迦前書之著作原因


           
保羅約於主後五十一年,第二次旅行佈道時,和西拉在腓立比傳道受辱,被打下監,出監以後,就往相距約三○○里以外的帖撒羅尼迦去,一連三個安息日,在猶太人的會堂講道,有不少人信主(徒十六222440;十七14)後來被逼出境,就去西部五十里外的庇哩亞傳道,又引起騷動,不久保羅先行來到南部二○○里外的雅典,後召西拉和提摩太到此(徒十七1016)。

    保羅因聽教會情形,非常掛念,於是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去,自己卻留在雅典(帖前一3;三12),後因雅典工作效果不佳,於是來到哥林多(徒十七212223~十八1),時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返回,帶來一些好的消息報告 (一3;二13;三69),且知那裡信徒正受逼迫,以及有人誤解主道,對於主的再來真理起了疑惑,認為已死之人,不能得著主的賜福(一6;二14;三 34;四351317)。

     因此,就寫了這封書信,給他們帶來一番安慰和勸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