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給所羅巴伯的信息


哈該書二章20-23
 
表面上,這信息是直接向所羅巴伯傳講的,他是當時猶大省的首領,大衛王朝的後裔。
 
先知宣告,在預期不久的將來,上帝要震動天和地,顛覆世界列國,並推翻他們的軍事力量。
 
在那日,先知指出(23)上帝將要樹立所羅巴伯作為祂的僕人和「印」(上帝權柄的記號)。這樣的預言顯然含有彌賽亞的寓意。來自大衛家族的所羅巴伯,已被上帝所揀選。
 
這個預言傳達一個清晰的景象,就是哈該期望在聖殿重建工作完成時,彌賽亞的年代會來臨;他希望所羅巴伯就是彌賽亞。(但是,此後的歷史清楚顯示,情況並非如此)。相信這是先知對更遠的將來的預言。
 
大衛的王朝必定要繼續下去,而很自然地把他的希望寄託在所羅巴伯身上。這時世界的列國必將被勝過(22)。縱令不是所羅巴伯。然而,彌賽亞的時代必將和大衛的血統有關連。
 

主前520年12月18日


哈該書二章10-19
 
1218(924)在早期聖殿的重建時期,必定是個重要的日子。哈該宣講了三個信息:警告的信息(10-14)、祝福的信息(15-19)、給所羅巴伯的信息(20-23)
 
有人曾建議說,這一天為聖殿下基石(根據18節的記載)的日子。雖然這是推測,但很可能一個特別的農業紀念日使這個時間添上重要性。
 
一. 警告的信息(10-14)
 
先知蒙指示向祭司們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直接了當的。假如一個祭司帶著已經分別為聖預備用作獻祭的肉,而當他的衣服接觸到其他的食品(例如麵包、酒、或油),這些食品會因為它們間接與聖物接觸而成聖嗎?回答是否定的。這說明成聖是不能傳遞的。
 
第 二個問題好像第一個問題一樣,但是結果是倒轉過來。如果有人按禮儀是不潔淨的,例如,接觸到死屍,而他又接觸到上述的食品,這些食品會因此變成腐敗嗎?答 案當然是「是」。由於這樣的接觸,這些食物將變為不潔淨,因為禮儀上的不潔淨是可以傳染的。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有關祭司的律法中,清楚地指示過(見利六27-30;十一24-28;廿二4-7)
 
接下來便是先知的教導。第十四節有兩個可能性的解釋:
 
()這裏提及從撒瑪利亞而來在建殿工作中提供幫助(拉四1-3);這裏的教導是這種幫助必須拒絕,因為他們將弄髒重建中的聖地。
 
()百姓在從事建造聖殿,但是聖潔並不自動地就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即使他們從事的聖工是尊榮的,他們必須是聖潔的人。如果他們敗壞,卻會污穢聖殿的純正和聖潔。
 
這 裡讓我們看見先知哈該所注重的信仰,就是禮儀的正直必須與道德的正直並行。百姓即使從事一項可貴的工作,但是這並不能因為為上帝工作而可以放棄道德的正 直;如果他們敗壞,他們就會損害他們所從事的聖工。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從事任何聖工時,很容易會以為工作的成績將多少能夠遮掩他們生活中的不完全。
 
二. 祝福的信息(15-19)
 
先知再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這一次是神學上的問題。這次是向所有人提出的。他非常著急,三次迫切地要他們「追想」(1518)
 
哈該要百姓回想在聖殿的重建未開始以前的光景。他們當時的情況如何呢(16)?他們的穀類和酒的供應,是大大的不足夠。過去雖然他們辛勤工作,但是他們的農作品全遇到災害。他們也從來沒有想到要悔改轉向上帝。
 
先知以一種極強的語氣(18-19),要他們去思想這個特別的日子。是不是穀種收在倉裏呢?不是的,種子剛剛播在地裏。是不是水果收成的時候到了呢?當然也不是,這才不過12月中旬!
 
然而,哈該代表上帝肯定說,「從今日起,我必賜福與你們。」

主前520年10月17日


哈該書二章1-9
 
重建的工作幾乎過了一個月。這裏的721(根據我們現代的日曆,相當於1017)正是住棚節的最後一天。這是一個節期,百姓從鄉村到城裏去參加節日。相信許多人會到聖殿的地區去,去看看重建工作已進行到甚麼階段。相信大家看見的是失望的一幕。可能重建工作一直被拖延。
 
這時群眾露出消極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哈該再一次向領導人、大祭司、和聚集的群眾講話。他注意到那種不滿情緒。他要求他們必須鼓起勇氣,繼續這項工作,因為上帝與他們同在(4)。以後的經文比較難解(6-9)。相信第六節的「過不多時我必再一次」,指上帝要使地震發生(到底是真發生或只是比喻則不能確定),而其結果是萬國的財富將流入耶路撒冷。地震為甚麼會造成財富這樣轉移呢?這點也不太清楚。也許先知暗示,將來以色列人將要成為一個富強的帝國,從其他國家的財富將源源流入他們的國家。
 
擺在眼前的工作當然是重建聖殿的工作,但先知同時也看見更遠的將來;他看到的是一個華麗的聖殿,如以西結先知所見(結四十至四十八章)。哈該也看到在最終,在壯麗的聖殿中,外邦人將要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主前520年9月21日


哈該書一章12-15
 
毫無疑問,在主前520年的八月末到九月的第三個禮拜之間,所羅巴伯和約書亞發起了重建上帝從前華麗的家的工作。我們只能猜測這行動曾經遭到反對。在重重障礙下,建殿工作終在主前520921日展開。
 
哈該所建議的聖殿重建要藉著大量志願的勞工才能建成。可以看見,百姓有順服上帝,自願參加工作(12)。他們「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2)。當然,他們這樣作是因為「耶和華激動」(14)所羅巴伯和約書亞。「激動」這詞指恢復異象和能力。
 
在這個行動中,先知再一次宣告上帝的宣講:「耶和華說,我與你們同在」(13)。現在,重建聖殿的行動已開始,先知就藉著這信息安慰百姓。
 

主前520年8月29日


哈該書一章1-11
 
這日期是大利烏王第二年(公元前520)第六月的第一天。按現代的歷法是主前520年的8月末。
 
耶路撒冷還是由波斯人統治,但是波斯國的政治最近起了變化。古列的兒子,剛比西斯王帝(Emperor Combyses)在主前522年自殺,然後由大利烏一世繼承王位,但是他則花一年時間去對付各地的叛亂。當時耶路撒冷的執政者是所羅巴伯,他是猶大王族的一個成員,而約書亞卻是祭司(約書亞是耶路撒冷祭司世家的後裔)
 
哈該正是對這兩個人宣告從上帝來的信息;因為如果他們對先知的話能作出回應,他們是有足夠權柄去採取行動。這裏所指的「 六月初一 日」(1)是許多百姓聚集在城裏的一個假日,哈該有意選擇一個有許多聽眾的日子去宣講他的信息。
 
先知的講話多次附著一句開頭語,說明這些話是由上帝來的(23579)。開始引用「這百姓說」的話(2),說明當時耶路撒冷的居民對聖殿的態度;聖殿是要重建的,但是不是現在。
 
耶和華藉先知作出回答,指出當時以色列人的優先次序是錯誤的,當上帝的居所處於荒廢的情況下,百姓卻集中所有力量去為生活忙,這樣是適當的嗎?
 
這 篇信息也清楚的指出:百姓已經嘗試去種植,但是並有好的收成。現在他們需要改變政策:他們應該把注意力從自己的需要轉移到上帝的家,必須開始重建工作。然 後先知解釋他們失敗的原因。因為他們把自己放在首位,所以他們沒有經歷到上帝的祝福,反而是咒詛。收成不好,乾旱、出產不豐和其他的災害,這些都是對背約 百姓的咒詛,早已在申命記廿八章說明。
 
哈該對百姓說:「你們要省察自己的行為。」(7)
 
換言之,百姓招到的失敗,是由於他們違背了立約的信念。聖殿必須重建,這樣耶和華的榮耀能夠再次與以色列人同在(8)

哈該書的教導

    哈該書可算是一講道集,集合了先知哈該在四個月來從上帝所得的默示。第一篇的信息以生活困難帶出責備;第二篇信息以預言帶出勉勵;第三篇信息以祭司對答帶出警告;第四篇信息純粹預言。

    哈該書清楚指出妄顧上帝和尊重上帝的後果。為什麼以色列人雖然勞苦,卻不得飽足?原因是「收到家中」,上帝就吹去(1:9)。因為上帝的殿荒涼,他們卻顧自己的房屋,並且還在有天花板(1:4)的 房屋中居住。但是當色列人回轉,他們手中的工作,雖然比不上先前,上帝卻有安慰和勸勉,更藉他們手中的工作,透露了祂那更美的工作和計劃。上帝安慰他們, 不要為目前工作「看如無有」就灰心。並且,上帝還教導以色列人,使人知道,雖然參加聖殿重建工作,也不會使他聖潔。柤反,人卻會因沾染污穢,而使自己也污 穢。

    從哈該書2:6節到2:9,和2:20-23題到主耶穌的第二次降臨和祂為王的預言。上帝以所羅巴伯為基督的預表。「到那日」(2:23),上帝會傾覆列國,除減列邦,惟有所羅巴伯卻被揀選。

屬地的福樂與屬天的榮耀


哈該書是舊約聖經最短的書卷之一,有人稱它為「重要的小塊」。主前520年,哈該向回歸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發出上帝對他們的責備,並吩咐他們要重建聖殿,使上帝得榮耀(18)。哈該的信息得到很快的工作果效,聖殿於四年後完工(615)。回歸後的人民生活貧困,靈性軟弱,但哈該的信息竟能立時激勵他們冷淡的心,且剛強起來重建聖殿。
 
主前538年,上帝感動波斯王古列下召,准許及鼓勵以色列人返回故鄉重建聖殿(11~4) 。於是他們帶著興奮的心回到耶路撒冷。可惜他們在立好聖殿根基後(38~13),便選擇了一個錯誤的開始:只顧自己的房屋,忽略上帝的殿(19)。因為重建工作的怠延,上帝的殿荒涼──這是一幅叫上帝何等傷心的景象,但人卻對此無動於衷達十六年之久。終於上帝使用哈該發出信息,要以色列人重建聖殿。
 
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哈該宣告上帝的責備(14),要百姓「省察自已的行為」(157)(這可譯成「把你的心放在你的道上」)
 
上帝要百姓用心省察失敗帶來的禍害──穿不暖、吃不飽、乾旱失收(1610~11) ﹔再從失敗中糾正,更新心志,在耶和華面前存敬畏的心(112),且要保持聖潔(211~14),因惟有省察悔改,甘心順服才能帶來盼望。
 
當百姓明白貧困生活是與自己的屬靈光境有關(參申2815~31),願意重整生命的優先次序(看上帝重於過物質追求)時,這位萬物的主宰既能因管教子民而「命」乾旱臨到地上,亦能因百姓的回轉而賜福,給他們將有一個大豐收(218~19) 。這是以色列人屬地上福樂的盼望。
 
重建聖殿的吩咐發出後,耶和華「激動」所羅巴伯、約書亞和百姓的心(114)。「激動」這詞暗示恢復異象和更新能力,以色列人立時起來行動,更新聖殿。聖殿標誌著整個民族的敬虔生命,是人敬拜上帝的地方,也是上帝與人相交之處(258)。但在重建中,有一些看過舊聖殿的人,見到新殿比不上「這殿從前的榮耀」,就消極失望,這負面的態度,加上經濟困難(16~11)和外敵阻擾(411~24),都對重建工作帶來衝擊。上帝知道百姓此刻需要建立,衪重申與以色列民出埃及所立的約和應許(19),「所以你們都當剛強做工… 我的靈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懼怕。」(29)
 
上帝接著要百姓將眼目由「現在」轉向「將來」。衪很快便會「震動天地」。在這裡上帝啟示了一個榮耀的盼望(26~9) 。這殿將來的榮耀要大過先前的榮耀,並要賜下平安(29)
 
上帝要使「萬國的珍寶都必運來」,(這話或譯作「萬國所羨慕的必來到」),主要有兩個解釋:「所羨慕的」指珍寶、寶貴的禮物;另一指彌賽亞(基督)
 
因此這是一個有關彌賽亞的預言,基督是萬國的盼望。這段經文的榮耀聖殿景象,就是發生在基督再來的時候(參賽601~9)。彌賽亞再來時,衪要彰顯比以前更大的權能與榮耀。那時一切被更新(6517~25),看似無有(23) 的聖殿會帶給我們屬天的榮耀盼望。
 
彌賽亞的來臨一直都是以色列人所期盼的,這盼望是與上帝對大衛的應許有關(撒下2251)。大利烏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先知宣講最後一個信息。所羅巴伯原是約雅斤(參耶2224)的一個孫子(代上316~19) ﹔上帝要以他為印(223,印是權柄和王的象徵)
 
上帝曾向對大衛應許他的後裔要永遠作王,但在耶路撒冷被毀時,大衛王的根源就終斷了。「被擄」的事使他們對彌賽亞盼望疑惑,他們的前途如何能與大衛王朝聯結呢?
 
上帝對所羅巴伯的揀選,重新肯定祂對大衛的應許。所羅巴伯預表了君王──彌賽亞(基督) 。上帝藉著所羅巴伯來像徵彌賽亞根源的超越性,因他是大衛後嗣的身份,能使以色列人恢復盼望。
 
哈該書的盼望是建基在「更新」之上,並串連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哈該和撒迦利亞都關注重建的聖殿。哈該的盼望建基於更新聖殿(18),而撒迦利亞是要更新耶路撒冷(1~2) ﹔他們都曾努力喚醒餘民冷漠的心,成功地激勵百姓奮起工作。
 
聖殿終於在主前516年完成。但在瑪拉基時代,以色列人自被擄回歸已有一百年,他們對重建聖殿的榮耀盼望起了疑心。早期的宗教熱情亦消退,百姓漠視敬拜,道德放縱,因此瑪拉基在呼籲「更新敬拜」(16~29)外,同時也嚴厲警告叛逆與抗拒者。舊約先知的預言也就止於瑪拉基書。彌賽亞的預言,以聖殿為中心,有敬拜,也必須有聖潔德行。耶路撒冷與上帝國的關係,成為一條線,貫穿這三卷書,超越當時的世代和地域。
 
哈該書從一幅荒涼的聖殿景象開始,上帝要以色列人省察他們的行為,從失敗中回轉。聖殿是上帝與衪百姓同在的記號。哈該喚醒以色列人的心,要將生命的優先次序調整,重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因著他們願意更新聖殿,慈愛的上帝立時給他們應許與盼望:上帝應許他們有屬地的福樂──豐收,更有屬天的榮耀──彌賽亞來臨,衪會帶來拯救與平安。
 
上帝以所羅巴伯為印,作為彌賽亞的預表,使以色列人對大衛王國復興的盼望得而恢復。榮耀聖殿的盼望是以色列人重建聖殿的基礎,也是更新聖殿的獎賞。但願我們都能時刻以上帝為首,順服衪的旨意和保持聖潔,盡心為主工作,因我們的勞苦在主裡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633)
 

哈該書之成書日期與內容

    從內容來看,本書明顯寫於聖殿重建工作恢復之後,在完成之先。時間在大利烏王第二年九月二十四日,即主前520BC十二月十八日之後,在大利烏王第六年亞達月初三曰,即主前516BC三月十二日之前。若果此書寫於聖殿重建完成後,理當有所記載,引證上帝的勉勵。

    先知哈該的四個信息,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至九月的四個月年發出。

    第一個信息(1:1-11)是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即主前520BC八月二十九日。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說。上帝要責備和使眾人回想,為何種的多,收的少;吃卻不飽,喝又不足。上帝告訴他們,原因是上帝的殿荒涼,而以色列卻各自顧自己的房屋。他們所得的少,都是上帝的手刑罰的緣故。

    在第一個信息發出後,該1:12-15節記載了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和剩下的百姓聽從上帝的話,存敬畏的心。當再次得到上帝藉著先知哈該所說的話後(1:13),在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即主前520BC九月二十一日,開始重建聖殿的工作。

    第二個信息(2:1-9)在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即主前520BC十月二十一日。距離第一個信息五十二日。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和剩下的百姓說。上帝的用意是勉勵以色列人剛強作重建聖殿的工作,不要因它不能和先前的聖殿相比而懼怕放下。因為不久之後,上帝會使「這殿」的榮耀,大於先前。

    第三個信息(2:10-19)在同年九月二十四日,即主前520BC 二 月十八日。距離第二個信息五十七日。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哈該向祭司說。首先上帝藉先知哈該問祭司兩個問題:第一,人衣襟兜聖肉後挨近食物,食物算為聖潔嗎? 第二,人摸死屍後挨近物件,物件污穢嗎?祭司對第一問題的答案是不算聖潔。第二問題的答案是必算污穢。意思是人聖潔不因作聖工,人接觸污穢卻必被沾染。換 上今天的說說,聖潔不會傳染而污穢卻可以。以色列人在壇上所獻的也是如此,所以十分留心。第三個信息後一部份要以色列人回想,從前在生活種種不如意的光 景, 現今上帝卻要因重建聖殿的工作而祝福他們。

    第四個信息(2:20-23)在第三個信息同日發出,當日,上帝的話第二次臨到先知哈該。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哈該向猶大省長所羅巴伯說。告訴他,上帝將以他為印,傾覆列國。這是一篇預言,也是彌賽亞的信息。所羅巴伯為上帝所揀選,是上帝的僕人。他預表了彌賽亞。而彌賽亞將會敗壞列國列邦。

    整卷哈該書共二章聖經,三十八節經文。除俄巴底亞書外,哈該書是舊約第二短的書卷。

哈該書中心信息--我的殿仍然荒涼


哈該書中心信息是先知哈該,勉勵以色列人起來,重新建造聖殿。在以斯拉記第三章,以 色列人十六年前在以斯拉、耶書亞、所羅巴伯領導之下,已經發起建造聖殿的事,但因為受了仇敵的攔阻,而停頓下來,漸漸的到了後來,他們也竟把重建聖殿的事 也忘記了。因此上帝興起先知哈該來,勸勉眾民,激動熱心,重建聖殿。
 
先知傳上帝的話說:這殿仍然荒涼,你們自己還住天花板的房屋嗎?我的殿荒涼,你們各 人卻顧自己的房屋。百姓們把自己的住所裝潢得美奐美倫,卻說建造耶和華殿的時候尚未來到。他們將自己的事情居為第一,上帝的事情放在末後,難怪他們吃卻不 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了。而且他們這種行為影響到全民,以致天不降甘露,地也不出土產,大家都受旱風、霉爛、 冰雹的攻擊。一個人染了污穢去摸聖物,所有聖物都污穢了。先知叫他們省察自己的行為(該一17)意即檢討生活在各方面的情形與不蒙福的原因。
 
上山取木材建造這殿
 
  山常是代表屬天的地位,我們今天在地上是要建造上帝的靈宮,就當到天上去取材 料。若不到上帝那裡,到上面取材料,就是枉費工夫;所建築的就不蒙上帝喜悅,也不榮耀上帝。所以作工的當先在上帝面前求透了,滿得天上的豐富和能力,然後 再來建造,這樣的建造才能得上帝的歡喜,榮耀上帝的聖名。
 
  摩西建造會幕的時候,他所作的,不論大小物件,會幕的圖樣.構造的方法,都是在 山上上帝所親自指示他的;沒有一件事是按著私意作的,當製造的時候,一切在工作上有分的,也都是心中有智慧被聖靈充滿的。沒有聖靈印證的工作,靠著自己的 努力所作的一切工,都不能分別為聖歸上帝。
 
  今日的聖殿有兩個意思:一是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一是教會。這兩種都是屬靈的殿, 跟所羅門所建的物質的殿不同。因此先知在這裡預言說: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聖徒同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漸漸成為主的聖殿,這是多麼榮耀呢?(弗二20-22
 
剛強作工
 
  上帝對他們說:「所羅巴伯阿!你當剛強。大祭司約書亞阿!你也當剛強。這地的百姓,你們都當剛強作工,因為我與你們同在」(該二4)。 無論首領或百姓,都當剛強,才能聯合成嚴密的陣線,使撒但無隙可乘。為什麼上帝在這裡特別提醒他們要剛強呢?因為從前在建殿的時候,碰見仇敵破壞,便腳酸 手軟,中途而廢。所以現在上帝對他們說:我的靈住在你們中間,你們不要害怕。這是我們剛強的原因。靠自己,靠別人,我們都無法剛強,惟有靠著主,倚賴祂的 大能大力,便能作剛強的人。(弗六10)
 

哈該書的筆者

    哈該書的作者是上帝。祂藉先知哈該寫成這書。先知哈該是這書的筆者。

    哈該是被擄回歸時期的先知,名字意思為「上帝的節期」,可能因為他是在猶太人三大節期中的一個出生。他的身世無從考究。他與先知撒迦利亞同一時期蒙上帝使用,激勵回歸的猶太人恢復聖殿的重建。有人從該2:3推 論說,他可能曾經看見耶路撒冷聖殿的宏偉。這樣看來,他己是八十至九十多歲的老年人。這老年人能否經歷超越五個月的長途跋涉,從巴比倫回到猶大?最保守的 估計,他從巴比倫起程時,可能最少七十多歲。但這也未嘗不可,因為在以斯拉記的記載中,也有老年人見過舊的聖殿。或許這些老年人也有可能是被擄時剩下的 人,他們未曾經歷被擄。總而言之,沒有任何證據,足以支持任何一種說法。

    先知哈該被解經家稱為「務實先知」(Pragmatic Prophet),因為哈該書多提及現實問題,少提及預言和默示。他也被稱為「聖殿先知」(Temple Prophet),因為他的信息全關乎聖殿。

    先知哈該與所羅巴伯,大祭司約書亞和先知撒迦利亞同時間的人。較以斯拉,尼希米和以斯帖為早。

哈該的生平

  
先知[哈該]的意思是[我的節期],或是[耶和華的節期]。可能他出生那一天是一個節期,也說明他是何等渴望早日回故國,恢復上帝的節期。哈該這個名字,也可譯作[我的筵席][我的喜樂]。他真是名符其實,傳出重要的的信息,使上帝的心歡欣,舊約無同名者。
 
哈該是歸國後三位先知之一,其餘兩位是撒迦利亞與瑪拉基。他生在被擄的家庭中,隨猶太省長所羅巴伯回國重建聖殿。(該一1,拉三1)但有研究聖經的人,根據哈該書二章三節謂哈該是被擄去的兒童,曾見過以前榮耀的聖殿,現在已經年紀老邁,因為最少已經過被擄的七十年,最少也有七十五歲。
 
除了哈該書以外,聖經中記載先知哈該的事不多,只有(拉五1、六14)。他的出身、籍貫、父家、所屬支派,在聖經中無從查考。只知道他是一位先知,(該一1)和撒迦利亞同時代。(拉五1)曾在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初一日、 七月二十一日 、 九月二十四日 先後傳說上帝的話語。他作先知的時間最短,只有三個月零廿四天,他的信息也非常簡短,只有兩章。
 
哈該是新約信徒所欽佩的一個模範僕人:
 
1.他隱藏自己,不花時問去說明他的家世、生平,他只高舉上帝。
 
2.他不傳自己的話和思想,只傳[耶和華如此說]。或[這是耶和華說的]。而且每三節聖經中就有一次。
 
3.他不只譴責,並且安慰:不只批評,並且稱讚,鼓勵。
 
4.他不只傳道,並且實踐,他對建殿作了最大的努力。(拉五1-2)。
 

哈該書的性質和信息

                                 
這簡短書只有二章,一共三十八節。都是用詩體寫成的。
 
儘管這卷書是那麼簡短和缺乏背景資料,但它準確地指出日期。它一共提出五個日期(115;二11020),在公元前五二0年八月到十二月之間。這些日期為整本書提供了架構,把它分成五段,也有一些解經家懷疑一章十五節的日期不完整,只把這本書分成四個單位。
 
從這本書的形式看來,它很明顯是由哈該一些預言式的宣講(宣講)編輯而成的,這些宣講主要是論及聖殿重建的事工。哈該在這些敘述中一直是以第三人稱()出現,有可能這些話是由他的門徒編輯而成。
 
哈該是一位理論家,也是一位實踐者。他對聖殿有特別的看見(異象),知道它對選民的重要;他也有能力、衝勁、和智慧,去將他的異象變為具體的行動。
 
要掌握這卷書的意義,必須認識先知所處的時代。他正努力要求一個失望的國家講復興的信息,並且指出行動的方向。
 

哈該書概論

哈該書是以色列民歸回故土之後的第一卷先知書。全書的目的就是要百姓重視聖殿的建築,因著哈該的鼓勵,百姓重建聖殿,因此,哈該親眼得見他信息的果效。

哈該,希伯來Chaggai,這個字和「節期」(Chag)近似。有人說哈該可能是在某一個節期出生的,也可能是他的父母對這孩子的期盼和對上帝的信心,以色列人要再過自己的節期。在經文中,對哈該的生平一無所知,由哈該書二3推論,他曾經見過聖殿的榮耀,那麼,他必定是八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的事奉很短,在哈該書中非常詳細記載了日期,按此日期(大利烏王第二年六月一日至九月二十四日)他的工作只有三個月又二十四天,因此,有人說,他宣佈了信息不久就不在人間。他的事奉很短,但十分忠心。

哈該書的歷史背景是以 色列人被擄之後的回歸。在巴比倫的日子並不是沒有自由的,而且因著巴比倫的科技和繁榮,猶大人已經習慣了富裕和安定,因此,願意回歸的人不多,大約五萬 人。他們回到故鄉, 面對故鄉的殘破荒涼,原有的產業被後來住的窮人佔據了,耶路撒冷和聖殿的重建都受到當地其他民族或波斯官員反對,所以他們立了聖殿的根基(二18),但卻停工了。各人忙於先建自己的房子,先種植自己的土地,許多年就這樣過去了。直到公元前五二零年,上帝興起了哈該和撒迦利亞鼓勵百姓,必須先建好聖殿,才顧自己的家,使他們願意再度建殿的工作,歷時四年,大利烏王第六年聖殿修成(拉六15),即在公元前五一六年。

哈該書的寫作風格直接和簡潔,並且非常重視「耶和華說」這些字。表示作者隱藏自己,高舉上帝。哈該書要人看重聖殿,聖殿是榮耀上帝的表現,要人順服上帝,上帝恩惠的約永不廢除。哈該並說明苦難是上帝忿怒的表示。雖然哈該強調建殿的重要,但他也強調內心敬畏上帝更重要。

哈該書之歷史背景


    猶大人最後一次被擄發生在主前586BC,那一年聖殿被毀。在主前536BC,即第一次被擄(606BC)七十年後回歸。隨即在第二年二月,即主前535BC四月重建聖殿,根基在同年立好。其後因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賄買謀士,敗壞猶大和便雅憫的計謀,並且在猶大人建造聖殿時擾亂他們,使他們的手發軟(4:4-5)。所以聖殿重建工作停頓了。上帝為此並喜悅。

    當古列王在主前530BC戰死沙場,他兒子甘拜西登位後遠征埃及,途經猶大。估計甘拜西曾徹底徵收貢物,維持軍隊開支。可能因這緣故,猶大人十分貧乏,吃不飽、喝不足,正如上帝的話藉著先知哈該所說的第一個信息。

    甘拜西在主前521 BC被剌殺,其婿大利烏登位。上帝在這時,也透過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勉勵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恢復重建聖殿。按歷史記載,大利烏對猶太人友好,故此大利烏王第二年,發生了拉6:1-12節中撤消聖殿重建的禁令。

哈該書的背景


先知生活和工作的時期,是以色列人最困難的時期之一。66年以前,也就是主前586年,耶路撒冷城被巴比倫軍隊攻破,聖殿也被毀壞。大部分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到巴比倫;其他逃脫的人,寄居到外邦各國,都,是遠離他們的家園。只有小部分仍留在應許之地;當時沒有領導人,雖然生存下去,但沒有異象,也沒有意志力保持耶路撒冷原有的信仰。
 
國際形勢在主前539年開始起變化。新興的波斯帝國,在古列王的領導下,打敗了巴比倫,變成被擄的猶太人的新主人。古列王也許早在主前538年,就開始讓猶太人回國。這樣猶太人經過半世紀以後,開始遷移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許多人是未見過這土地的(指那些出生在被擄之地的人)
 
在主前538年和以後的年間回歸家園的猶太人,看來曾有小部分有意要重建主前586年被毀的聖殿。但是他們的努力卻是徒然的。他們大多數經過許多勞苦才能在新環境中活下來。雖然重建聖殿的基址已被清理和作好準備,但是看來很難進行如他們所盼望的重建工程。
 
在這樣的背景下,先知哈該就出來工作。被擄以前的先知們服事的是一個背逆上帝的民族,現代哈該所面對的卻是那些疲乏和對上帝冷淡的居民。有些人只是僅僅希望生存,另一些卻希望可以過得舒適的,大家沒有任何的異象。令人更心痛的,是乾旱和各種農作物失收。所以對大多數在主前520年的以色列人,似乎沒有時間去為國家的聖殿憂慮。聖殿已經荒廢數十年;多數人認為直到經濟情況有所改善的時候才有行動。
 
哈 該是當時極少數有看見的人,他認為儘管經濟情況不好,但是必須重建聖殿。貧困並不能作為容許聖殿繼續處在可悲情景的原因。從信仰的觀點來看,聖殿是一種上 帝與祂百姓同在的象徵;當它仍處廢墟的狀態,信心就沒有活潑的希望。聖殿曾經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驕傲;一旦還處在毀壞的狀況,人民就沒有希望恢復民族的 自尊,人民也就缺乏希望,從他們現在的沮喪環境中得以解脫。
 
哈 該是一個有異象的人,他希望看見耶路撒冷的聖殿重現昔日的榮耀,這樣他才能大膽地宣告上帝與祂的百姓同在。除非他能夠說服全民,特別是他們的領袖,使他們 下定決心從事艱苦的重建工作,否則他的異象將只是白日夢。哈該書讓我們看到從漠無關心至採取行動之間的一些作法。它本身並沒有記載重建聖殿的事情,但是它 描述了一位為實現他的異象作出行動的人。
 

哈該書簡介


哈該書的日期比西番雅書至少要晚一個多世紀。先知西番雅大約是活在耶路撒冷被毀(主前586)的前半個世紀(主前636);而哈該則活在大災難之後五十多年(主前530年以後)。西番雅預言會有審判,哈該則生活在這審判的後期,那時擺在猶大民眾之面前的,完全是另一個歷史。
 
除了知道哈該的日期,我們對他所知甚少。對於他的父親,或者家庭背景,我們一無所知。他被稱為先知,是因為他從事宣告上帝話語的工作。
 
書中的五個日子,特指先知的事工時期:這些事情發生在主前5208月和12月之間。但是如果把哈該的整個先知事工,都限定在這四個月內,那樣是錯誤的。反而應該說先知在這個短暫時期的生活和事工獲得保存下來給後代的人。我們甚至不知道當時先知年齡多大,也不知他這段短暫工作時間處於他一生人中那個時期。

哈該書

一、概要
作者是哈該,是三位在被擄之後作先知的人之一;作先知的時間在被擄七十年至巴比倫後,鑰節是二69;鑰字是修建;時間主前520508年。
二、題旨
先知哈該是在所羅巴伯與文士以斯拉率領百姓第一批回國的人之一(拉三8;該一1),歸國後,重建聖殿的工作立即展開,後來遇到先前當地居民的反抗,上帝默示先知哈該,勸勉百姓繼續工作。
三、特
僅僅在三個月的期間內,哈該傳佈了四個信息。
可能哈該親眼看見所羅門殿的榮耀(2)
由此可見,當他說預言時,他已是一個年紀老邁的人,哈該書的信息非常簡短,或許是口述信息的一個摘要,每逢提到哈該之名,他就被稱為先知,如此強調了他的重要工作。
四、顯著的教訓
由於建殿工作所遭遇的抵抗,百姓離棄了這個工作而轉趨對自己更有益處的追求,他們說,重建聖殿的時機尚未成熟。於是,他們就裝潢自己的房屋,繁殖生畜,耕種田地,關心自己所愛好的事物。由於哈該熱情的請奮起他們再從事工作。
哈該的頭一個信息在本質上乃馬太福音六33的信息。第二個信息,他特別強調新殿的榮耀要大於往日的榮耀。第三個信息,他告訴百姓由於他們忽略重要的工作,災難必要臨到,最後一個信息特別是對所羅巴伯的,應許他上帝要毀滅仇敵,並要百姓忍耐到底。
五、瞭解的關鍵
上帝在他所定的旨意上並不受絲毫的挫折而有絲毫的改變,他用人來完成他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