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 星期六

先知書中之彌賽亞

  先知書分成大、小先知書,這是後人的分類,按著內容分量而定,並非作者人格較高尚或啟示較大。先知書的內容雖繁多,但缺一不可,呈現彌賽亞完整的面貌。

  A.  大先知書

  以賽亞詳述彌賽亞的身分和祂的國度,強調祂是「君王」。

  耶利米身逢猶大由敗落到被擄,目睹耶路撒冷與聖殿被毀,並為此寫下哀歌,顯明祂是「僕人」。

  以西結以人子的身分看到上帝的榮耀,以「人」作代表。

  但以理在靈裡看到未來的世代,表示「上帝」統管宇宙萬有。這些都彰顯出彌賽亞。

  以賽亞書

以馬內利, 和平之 君,受苦的僕人

耶利米書

大衛的苗裔,耶和華我們的義

耶利米哀歌

我的分,被擊打的

以西結書

上帝的榮耀,耶和華沙瑪

但以理書

上帝之子,人子

  B.   小先知書

  12小先知由各不同的角度看到彌賽亞和祂奇妙的作為,祂是榮耀的上帝,全地的審判主,也成了僕人,擔負我們的重擔,彰顯上帝的公義、聖潔、慈愛和憐憫。祂雖要施行審判,但也顧念我們,賜下信心,赦免我們的罪,為我們預備避難所,祂要親近牧養我們,建造我們成為上帝的居住的所在。

  何西阿書

復活的王,忠心的丈夫

約珥書

用聖靈給人施洗

阿摩司書

擔負重擔者

俄巴底亞書

拯救者,國度的主

約拿書

復活的先知,不輕易發怒的上帝

彌迦書

赦免罪孽的上帝

那鴻書

忌邪施報的上帝,報好信傳平安的

哈巴谷書

我的力量

西番雅書

以色列的王,救主,藏身處

哈該書

萬國所羨慕的

撒迦利亞書

建聖殿者,被扎的

瑪拉基書

立約的使者,公義的日頭

西番雅和他生活之世界

 

西番雅可說是少人認識的一位舊約先知,但是在他在當時,卻是廣為人知的。先知的工作在主前第八世紀末達到高峰,以賽亞、彌迦、阿摩司和何西阿等著名的先知都在這時出現。但是這時期之後先知的事工開始沉寂下來,一直到第七世紀結束,西番雅先知再興起。對那些以為先知的運動已經死亡的人,他的出現再次成為一個希望,雖然他的信息沒有甚麼令人欣慰的地方。

 

聖經其他地方沒有提及西番雅,有關他的資料只在一章一節中找到。他的宣教工作是在「當猶大王……約西亞的時候」;是在主前640至609年間。這裏沒指明約西亞王統治期間那個時候作工;從資料的證據似乎是在約西亞王的早期,或者是在約西亞進行大改革之前(主前622年),相信他工作的日期是在主前630年左右。

 

開頭的一節提供了西番雅的簡要家譜。這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四代家譜,通常只記一代就足夠。例如,何西阿是被簡單地稱為「備利的兒子何西阿」;約珥是「毘土珥的兒子」。為甚麼西番雅被描述為「希西家的玄孫亞瑪利雅的曾孫基大利的孫子古示的兒子」呢?相信較長的血統歷史表示他是一個純正的希伯來人,又或者說這個家譜的目的是要說明西番雅的血統可追溯到希西家王(主前715至686年)。

 

這本書包含臨到西番雅的「耶和華的話」;這說明這本書是列在先知傳統的主流中。

 

先知宣道的那個時期,並不是一個愉快的年代。因為幾乎有半個世紀,猶大是在腐敗的瑪拿西王的統治下(主前687至642年),而他的兒子亞捫的統治更短(主前642至640年)。在瑪拿西時,猶大差不多變成亞述王以撒哈頓的殖民地;以撒哈頓(主前680至669年)之後又有亞薩班尼布(主前668至627年)的統治。當時猶大受到的不單是殖民地的地位,而是外來宗教和文化的滲透。希西家王統治期間的靈性復興,到了瑪拿西統治時期幾乎已喪失掉,反而吸收了許多亞述來的異教信仰。約西亞在主前640年繼位的時候,他只有八歲,實在難於作任何事,特別是在約西亞統治的早期。

 

西番雅就必須在這個政治和宗教崩潰的萎靡社會中去工作。雖然我們對這位先知的信息和事工知道甚少,但是他的宣講是充滿力量的;也相信西番雅的工作是促使後來約西亞在猶大施行改革的一個動力。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彌迦的背景

 

彌迦生活在舊約一個偉大的時代。他與先知以賽亞是同時代的人,同屬猶大國;而在北國以色列,當時有阿摩司和何西阿作先知。可能彌迦書比較簡短,今天的彌迦書比較少為人知。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彌迦在他那個時代,是著名的先知。他死後一個世紀,還被耶利米所記念(耶廿六18-19)。

 

他被稱為「摩利沙人彌迦」,相信他是住在摩利沙.迦特,這個村莊距離耶路撒冷西南二十里。也可能他經常在耶路撒冷工作,而稱為摩利沙人,是因為他來自那個城鎮。彌迦在希伯來文是個普通名字。

 

第一章一節指出,他事奉的時期,是在約坦、亞哈斯、希西家統治猶大年間,約在主前七四0至六八0年之間。那是一段不穩定的時期。烏西雅王的死(主前七四0或七三九年),好像代表猶大國一個不尋常的時代的結束。位於北方的亞述帝國,卻愈來愈強盛,威脅南方國家的安全。在主前七二二年,亞述國真的打敗了北國以色列,攻取它的首都撒瑪利亞,把以色列人擄走並分散到各國去,從此北國九個半支派被分散。這事情使南國時常活在恐懼和動亂中。彌迦就在這事發生前數年才開始他的工作,向那些生活在強國威脅下的民族,傳講上帝的話。

 

關於先知本人,除了他留給我們的預言,其餘別無所知。他經常被學者描述為“鄉下人”,不只是因為他與摩利沙的關係,也因為他所宣講的內容,表達了鄉下人的需要和城市中富人對他們的剝削。

 

彌迦書收集了他在不同時期的信息和講章。要想了解它們,必須知道每篇信息發出的時間和地點,但是這是一個艱難的工作。有時的確很難知道每篇信息的開始和結束。

 

以色列與亞述

 

亞述和以色列的歷史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上帝在以賽亞十5說:「亞述是我怒氣的棍,手中拿我惱恨的杖。」

足見亞述是被上帝使用來管教以色列人的。它比較有名的君王如下:

1.提革拉毘列色一世

他在公元前1114~1076時作亞述的國王。他打敗附近地區許多小國,亞述在他的領導底下慢慢崛起。不過在以後兩百年間,以色列國有大衛和所羅門英明的領導,勢力及於肥腴月灣,亞述的勢力未能擴張。

2.亞述拿色巴二世

公元前883~859亞述拿色巴二世作亞述王,他建設卡喇為京城,整軍經武,揮兵西進,其殘酷粗暴的手段震驚敵對諸國。

3.撒縵以色三世

在以色列王亞哈年間,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858~824 B.C.)曾經在俄隆提斯河夸夸,和以色列、亞蘭聯軍交會。此即有名的夸夸之役。以色列王耶戶在撒瑪利亞篡奪王位(約在841 B.C.)之後,曾經向撒縵以色三世進貢求和。

4.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亦即普勒王

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在745~727 B.C.作亞述王。他把西征得來的領土劃分為若干省,以便控制,又把所征服城市裡大部份的居民擄到遠方,以防叛變。

以色列王米拿現年間,普勒王曾經攻擊以色列。以色列敗給他,向他進貢(王下十五17~20)。

以色列王比加年間,提革拉毘列色前來奪取以色列北方及約但河東的一些城邑,把那裡的居民擄到亞述去(王下十五29,代上五23~26)。他又曾接受南國猶大王亞哈斯的請求,南下助其一臂之力,擊退亞蘭和以色列的聯軍(王下十六5~9)。以色列王比加不願臣服於他,他就支持何細亞叛變,何細亞就作了以色列的王。

5.撒縵以色五世

以色列王何細亞原來和亞述交好,但是他趁亞述換王之際背叛,不再納貢給亞述,卻轉向埃及求助。725 B.C.撒縵以色猛攻撒瑪利亞三年,722 B.C.終於滅掉以色列。但撒瑪利亞城陷時,他駕崩,由撒珥根二世繼位。

 

上帝的救贖

  餘民得以蒙保守,這樣的恩典來自於上帝奇妙的救贖; 先知預言:「從樹根將發出新苗,大衛後裔中將產生一根公義的枝條。」(賽四2-3,十一1-16)

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福音,在主耶穌的身上得到應驗; 保羅說:「這福音是 上帝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 上帝的兒子。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份,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羅一2-5)。

以賽亞自己的名字(意為「耶和華將拯救」或「耶和華是拯救」)也反映出上帝這方面的特性。先知安慰猶大國,上帝會拯救這個國家脫離敘利亞和以法蓮的聯盟(賽八1-14)、亞述(賽十七10,十一10~十二3)和巴比倫(賽四十五17,四十八14、20,四十九25-26)。上帝會在列國前面拯救祂的子民,彰顯祂的能力(賽五十二7-10)。他們真正的父不是亞伯拉罕、以撒或雅各,而是上帝自己,而祂會憐憫祂的兒女(賽六十三16)。

  在希伯來聖經中,go,el(「救贖者」)一詞,在語意上和拯救的範圍密切相關。特別是近親救贖者的律法,設立的目的就在保護以色列人,免於喪失財產,或落入債務的捆綁。近親救贖者可以代償債務,以保全當事人的產業或自由(利二十五47-49,十三5,十五15,二十四18;撒下七23;代上十七21;彌六4)。

同樣地,上帝為何要救贖以色列脫離巴比倫的捆綁,回到祂為他們在迦南地所預備的產業(如賽一27,二十九22,三十五9,四十一14,四十三1、14,四十四6、22-24,四十七4,四十八17、20,四十九7、26,五十一10)?他們曾因為背逆上帝,「無價被賣」,也將「無銀被贖」(賽五十二3)。以色列將被她至近的親人救贖,就是她的丈夫,天上的真神(賽五十四5)。他們將不再是瞎眼、耳聾的國家,而成為「上帝的見證者」;他們不再受捆綁,而成為「上帝的贖民」;他們不再遭棄絕,而成為「上帝的新婦」;不再荒涼、遭驅散,而成為「上帝所眷顧的城」(六十二12)。

 

 

上帝的安慰

 

以賽亞先知在四十至六十六章的預言是遙指猶大國被擄之後的事,文中所描述的似乎是先知自己已經被擄後的事,其實這些事在以賽亞先知時代過去很久很久之後才發生。

以賽亞書自四十章之後,又進入另一個不同的歷史背景,猶大強敵亞述不再被提及,繼之而起的巴比倫歷經不到百年(主前625~~539年)也開始動搖,將被傾覆。另外興起的波斯王古列,因上帝激動他的心而釋放被擄的猶大人,讓他們回國,使選民之國重獲生機。但是在先知的預言中更清楚地指出,上帝的僕人彌賽亞將兩次降臨,帶給世人更偉大的拯救。雖然先知的世代仍處於黑暗時期,百姓頑梗悖逆,但是先知敏銳的眼光已透視上帝整個救贖的計畫。在本大段的預言中,似乎他看到上帝已救贖選民離開巴比倫(其實被擄後歸回之事發生於以賽亞之後約兩百年左右),因此他為以色列將來的復興而歡欣﹗事實上,選民由巴比倫回歸耶路撒冷的事件正預表末世的選民要回歸新耶路撒冷(上帝的真教會)。今日我們正分享這應許的實現,豈不更應歡欣頌讚﹗   

以賽亞書第四十至六十六章為另一大段,總共有廿七章,每九章又明顯地形成一個段落,因為在這大段中,上帝兩次明說:「惡人必不得平安」(四十八22,五十七21),這句重覆的話把本大段分成三個段落,同時也把本大段主題「上帝的安慰」顯明出來,因為公義之上帝在審判之前,要顯出慈悲憐憫之心,按著祂的救贖計畫,使祂的僕人為世人擔罪,使信靠祂的人因著救恩大得安慰,並且靠著聖靈的大能,重享新天新地的生活;但是不信的人必致沈淪,不得平安。今簡述本大段的內容:

(一)上帝的救贖(四十~四十八章)

在前三章提及主的先鋒要喚醒選民當接納耶和華為獨一真神,也是唯一的救主,祂要透過外邦君王來拯救選民脫離巴比倫,這是人無法測透的事,由這一個已經在歷史上應驗的預言,讓我們更深信祂進一步的預言,藉著祂的僕人基督必能成就一件新事,就是使萬國都能承受救恩,這樣的應許有選民與聖靈同作見證。先知一再地強調古列的受膏及統治預表基督的救贖;並且以選民被救贖而脫離巴比倫預表末世真教會的信徒必脫離敗壞的世界而蒙恩﹗

(二)上帝的僕人(四十九~五十七章)

本段重點專論上帝的僕人。由於選民之國在扮演「上帝的僕人」的角色上失敗了,因此他要喚醒以色列人認清「選民」身分的尊貴,盼望他們自覺之後應奮興起來,成為奮興上帝國的核心。接著在第五十二至五十四章說明上帝國的復興當以上帝的義僕基督為典範,讓我們效法祂的捨己,成為多人的贖價,使上帝與人的關係重新建立起來,如同夫妻破鏡重圓。此時上帝的國將成為普世之國──上帝的真教會,也不再是以色列人所獨享的。在第五十五至五十七章指出僕人重建的國度帶給蒙贖之人滿心喜樂,靈裡享有真正的安息,因為有上帝居在其中。但是蒙恩之人必須「行事為人」與「蒙召的恩」相稱,在各樣的事上表明是得救的人。

(三)上帝的榮耀(五十八~六十六章)

本段論及藉著上帝的救恩將使地上萬族都得見祂的榮耀。在前三章說明上帝的榮耀之彰顯,是藉著蒙恩的人表現出敬虔的信仰生活及公平待人的處世方法,以發出主榮耀的光輝,使黑暗所遮蓋的大地得見真光,並接受真光。在第六十一至六十三章指出救主基督兩次的降臨,親自顯明祂就是真光。祂首次降臨,被上帝的靈膏立,把好信息傳給謙卑的人,安慰一切悲哀的人。祂將再臨,祂的公義如光發出,為上帝的選民施行拯救,擊退仇敵,建立耶路撒冷成為可稱頌的城邑(即屬靈的真教會),使全地的人都歸入,得享永遠的榮耀。在第六十四至六十六章裡,先知在回顧過去的歷史之後,展望未來上帝大顯榮耀的景象,心中對於主的大愛感念不已,但是當祂面對現實悖逆的環境,獻上懇切的代禱,求上帝廣施憐憫,上帝給予先知的答覆是藉著異邦的蒙恩,將激勵那悖逆的以色列民發憤悔改,使上帝普救萬民之目的得以達成;並且蒙恩的人得以在新天新地與上帝同住,分享上帝的榮耀。至於那些悖逆不順服的罪人,上帝必在火中降臨,以火與刀施行審判,他們將永遠沈淪。

小結

以賽亞書下卷可說是新約的縮影,它說明了上帝救贖計畫如何逐一完成,以及上帝國未來榮耀的遠景。由當中的預言讓我們明白猶太人所盼望君王式的彌賽亞,原是藉著僕人式的彌賽亞──耶穌基督,祂道成肉身,為世人受苦並受死,被釘於十架之後,復活升天得榮耀,成為君王式的彌賽亞,祂藉著聖靈統治祂以寶血所救贖的教會,時候將到,教會要在主榮耀的凱旋之中,得勝仇敵,被接回天上,成為新耶路撒冷,讓被贖的人享受永遠的榮耀。

 

以賽亞書之歷史背景

 

「烏西雅王」時代國家富強,由於長期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帶來了驕奢淫逸,不公義和物質主義與虛有其表的敬拜,招來先知的斥責。

烏西雅王死後,「約坦」接續作王,因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國內平安無事。

約坦的兒子「亞哈斯」作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並且欲藉亞述以對抗亞蘭及以色列國,因此他進貢亞述,勉強保住國家免受侵略。但是亞哈斯在他所行的一切事上不但不信靠耶和華,反而崇拜外邦偶像,埋下猶大國滅亡的禍因。

亞哈斯的兒子「希西家」在位時,亞述非常強盛,不但奪取猶大鄰近諸國,又攻取猶大諸城鎮,希西家王贈送金銀向亞述求和,但亞述仍不饒希西家王,欲攻取耶路撒冷城。希西家王最後求告上帝,蒙上帝之助,上帝的使者於夜間殺死亞述王的軍隊,猶大國得蒙保守。

以賽亞書以此為背景,讓我們看到先知的話代表了上帝的聲音、宣告上帝的信息、刺激人的良知、伸張社會的公義、引人悔改歸向上帝。在先知的信息中也隱含了重要的預言,不但預告猶大國亡國被擄之命運,也預言被擄的歸回,更重要的是它預言基督第一次降臨的救贖,為人受苦贖罪,並且建立教會,也預言基督第二次降臨的審判,直到世界被滅,得救的人進入新天新地得享永福。

由此可見,以賽亞書不但是歷史的一面鏡子,以儆後世;更是一部預測未來的書,叫人預知未來如何,以便未雨綢繆。它是人人應熟讀的一本先知書。

 

以賽亞先知之工作時間與地點

 

烏西雅王死的那一年,以賽亞蒙召作先知,當時他可能只有廿幾歲。

他作先知時,經歷了四代王朝:烏西雅(主前781~~740年)、約坦(主前740~~735年)、亞哈斯(主前735~~716年)、希西家(主前716~~687年);他可能活到瑪拿西的時代,但以賽亞書第一章第一節沒有記載第五位王,也許他已年老,不再傳講信息。根據傳說,以賽亞被瑪拿西王捕來,縛於兩塊木板之間被鋸死(來十一37)。

以賽亞先知的工作地點大都在耶路撒冷或宮殿中,因此被稱為「宮殿的先知」。與他同時代在猶大作先知的有彌迦,在民間傳揚上帝的話,他被稱為「鄉村的先知」。

以賽亞書之著者

 

本書著者是以賽亞先知。「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拯救或耶和華是救恩。他的名字充分的表明他所傳信息的主題。

他的孩子,一個叫做「施亞雅述」意思是餘民將要歸回(賽七3)。另一個叫做「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意思是擄掠速臨,搶奪快到(賽八3)。上帝也藉著他們的出生及名字成為以色列中的預兆和奇蹟(賽八18),並且以賽亞的妻子也稱為女先知(賽八3)。以賽亞的一家人在上帝的聖工上為我們留下佳範。

       根據猶太人的傳說,以賽亞先知的父親亞摩斯是烏西雅王父親亞瑪謝的兄弟,因此以賽亞便是烏西雅王的堂兄弟,那麼以賽亞可能因為是皇親國戚,甚獲烏西雅寵愛,在烏西雅王朝時已開始講道。後來王崩,他失去了依靠,便到聖殿中去祈禱,反而因禍得福,見到異象,蒙主呼召,成為上帝忠心又有信心的先知。

 

耶穌生平的奧秘

耶穌一生從出生到受死、復活升天的種種事蹟,五百年前的以賽亞、彌迦、撒迦利亞與大衛等先知或君王在舊約中早就有預言。

將主要事蹟與其於新、舊約聖經中之對照經節,大致依時間之先後順序略述如下:由童女所生(賽七14;太一18~25)、降生於伯利恆(彌五2~3;路二1~7)、寄居埃及(何十一1;太二13~15)、容貌枯槁憔悴(賽五十二14;約八57)、傳道的態度(賽四十二1~3;太十二9~21)、在加利利傳道與行神蹟(賽九1~2;太四18~25)、被本國宗教領袖所棄絕(詩一一八22;太廿一42~44)、騎驢進耶路撒冷(亞九9;太廿一1~8)、被朋友(猶大)出賣(詩四十一9;約十三18~27)、受審的情形(賽五十三7;太廿七13~14)在十字架上喝醋(詩六十九21;約十九29)、兵丁拈鬮分衣服(詩廿二18;約十九22~24)、與罪犯同釘十字架(賽五十三12;太廿七38)、死時全身骨頭保持完整(詩卅四20;約十九31~33)、被搶扎肋旁(亞十二20;約十九34~35)、與財主同葬(賽五十三9;太廿七57~60)、死後復活(詩十六10;徒二31~32)、復活升天(詩六十八18;徒一9)與將來還要再臨(亞十四5;約十四3)等。

上述各項預言之應驗,其困難度均甚高,甚至有些幾乎是不可能;若非藉上帝的靈直接運行,每一項都是無法成功的。就以我們最耳熟能詳的耶穌降生於伯利恆的事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耶穌肉身養父約瑟和生母馬利亞都是拿撒勒人,拿撒勒位居北方,距離伯利恆至少有 一百公里 的路程。在當時若非在羅馬皇帝該撒亞古士督要人民「報名上冊」(目前所謂之戶口普查),而統治迦南地的敘利亞巡撫居里扭的認真執行下,馬利亞怎麼可能在交通工具仍不發達的情況下,挺著大肚子到她與約瑟的本籍大衛家的伯利恆去報名上冊呢﹖(路二1~5)

此外,再由耶穌「迫不及待」地降生於連他們寄宿房間都沒有著落的馬槽裡(路二6~7),就時、地、事、物而言,絕非偶然。可見凡事都有上帝的旨意與作為,只要祂想成就的,沒有一件不會成功。試問世間又有那位教主或宗教家的一生,能有像耶穌那樣完全的預言與應驗呢﹖

 

 

約拿書之神學主題

 

一、 從約拿書看上帝的救贖

    上帝差遣約拿至外邦敵國傳警告,是上帝對世人寬大的愛。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要使地上萬族因他得福,這指著上帝的救贖要藉著彌賽亞的工作,臨到所有以信為本的屬靈的亞伯拉罕後裔(創十二2/3,加三8/9),如今在約拿書中開啟了這救恩的序幕與亮光。

二、 從約拿書談彌賽亞工作

約拿是上帝所揀選差派的先知,以賽亞先知預言主耶穌是上帝的僕人,是上帝所扶持、揀選,心裡所喜悅的(賽四十二¼)。

上帝藉約拿向敵國傳警告不但顯示上帝的慈愛,亦預示在上帝的普世救贖中,世人要與上帝和好,人與人和好(特別是猶太人要與外邦人和好),這工作在彌賽亞基督身上得以完成(弗二14/18,林後五18)。

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裡,人子耶穌也三日在地裡頭,這預表耶穌基督被釘十架,埋葬(太十二39/40);約拿在魚腹裡生命得保全,後被大魚吐在陸地上,這預表基督從死裡復活的大上帝蹟(路十一30,約二8/21)。

三、 從約拿書看選民對外邦的責任

上帝在舊約揀選以色列百姓,使他們成為獨居的民,永遠屬乎上帝,並要在萬民中分別為聖,進而向列邦顯明上帝聖潔的國度,並宣揚上帝奇妙的作為。而向外邦宣教的工作雖未全面展開,但此一職責卻要由新約時代的教會來完成(太廿八16/20,可十六14/16,徒一8),因此約拿的海外宣教實則告訴我們,今日世界傳道的責任即在我們身上。

四、 從約拿書看末日上帝的審判

約拿傳警告立即獲得尼尼微城人的響應,他們徹底的悔罪改過歸向上帝。此舉在主耶穌的口中得到認同,而尼尼微人聞過遷善的義舉對比出上帝選民的頑梗不信,他們在末日必受極重的審判,尼尼微人要起來定他們的罪(太十二41)。

 

掌管歷史的上帝

 

  舊約用以判斷真假先知的主要標準,是看他們所說的話是否應驗(申十八21-22)。這個標準的前提為:耶和華會將祂的計畫啟示給先知(摩三7),而祂將掌管歷史,使祂的旨意得以實現。

  在以賽亞書四十至六十六章中,上帝掌管歷史是讚美的高潮。本書四十章後,多處談論人手所造的偶像說,偶像不能與上帝比較,假神是虛無,不能降福、或降禍(賽四十一21~24),上帝必不將祂的榮耀歸給偶像(賽四十二8~9);倚靠偶像的將蒙羞; 人用同樣的木頭可以燒來烤餅,可用來作雕刻偶像跪拜,這種偶像怎能救人(賽四十四15~19);因此先知多次強調耶和華是救贖主、耶和華是真神,在祂以外並沒有別上帝,除祂以外沒有救主,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祂是惟一的上帝,惟一的救主,祂更是歷史的主宰。

以色列人已經在亞述危機時看見,上帝如何宣告,並如何成就(賽三十七33-37);如今他們可以相信,上帝曾宣告:「看哪,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將新事說明,這事未發以先,我就說給你們聽。」(賽四十二9),這是預言上帝的救恩臨到時,真理的聖靈要如活水泉源或江河,滋潤荒涼如曠野、沙漠的人心,使它變為肥田、水池,使人得生命、得喜樂,未來上帝要為這個國家所成就的新事,必然會實現(賽四十三9、19,四十八3、6)。因為上帝在過去的事件中,曾以大能和權柄發言,所以如今祂針對未來所說的話,也是可信的。偶像從來未能這樣作,它們的無能顯示它們根本不是上帝(賽四十三8-11)。惟獨以色列的上帝曾經啟示、拯救,並宣告祂要採取的行動。

以賽亞書有三處預言從東方選召僕人建設教會(賽四十一2,四十六11,二四14-25),現在已經應驗了。末來我們可以密切地注意上帝的作為,就可以看到先知的預言將陸續地應驗,就可以明白上帝的確是掌管了歷史(四十一21-24,四十三8-13,四十四6-8,四十五20-21,四十六8-10,六十一1-2,六五17,六十六1-2,15-17,22-24)。

 

君王式的彌賽亞

 

     先知以賽亞又預言彌賽亞王者的身分,上帝要藉著他將光賜給萬國,救贖以色列,赦免罪惡,並帶來全世界的祝福,這一切都要在千禧年國度中實現。先知稱彌賽亞為「耶和華的苗裔」(賽四2);彌賽亞將從大衛的後裔中誕生,並要將福氣臨到全世界。

    彌賽亞也稱為「以馬內利」,就是在生活和事奉中,讓信靠他的人體會「上帝與我們同在」(賽七14)。這個預言在基督降生時實現了(太一23)。基督藉著祂的話語和工作,彰顯了「上帝與我們同在」的事實。

    以賽亞對彌賽亞的形容為:「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和「有一子賜給我們」。前一句話暗示祂的人性,後一句話暗示祂的神性(賽九6)。以賽亞所給彌賽亞的稱號,特別強調祂的神性:「奇妙策士」(比較賽二十八29)、「全能的上帝」及「永在的父」(賽九6)。

  以賽亞強調,彌賽亞不單將福氣賜給以色列人,也要賜給列國。一度被藐視的加利利地,是被稱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的,它有一天要成為彌賽亞榮耀顯現的所在(賽九1至2;比較四十二6,四十九6)。彌賽亞作為大衛的後裔,彌賽亞定會掌權;先知預告祂在未來的國度中施展對世界的管治(賽九7)。彌賽亞的國度是公義和公平的(賽十一1至5),但在祂完成千禧年統治之後,世界各國先要受審判(賽二十四1至23),那時,彌賽亞要賜福給以色列人(賽十四1至2)及列國(賽二十五6至12),使人類能恢復在亞當裏所失去的一切。彌賽亞統治時,死亡的咒詛將被除去(賽二十五8),世界普遍要認識這救贖的真理。這位偉大的彌賽亞,要引領世人歸向祂(賽三十20至21)。彌賽亞更要醫治這個世界(賽三十五5至6),這種醫治是在千禧年國度裡的人產生功效(賽三十五8)。

 

僕人式的彌賽亞

 

從以賽亞的神學,我們可以看見上帝解決人類罪惡的方法,是藉著彌賽亞的救贖,叫上帝的榮耀在千禧年國度中得以彰顯。

以賽亞說明了上帝要怎樣賜福給以色列人和列國。這種福氣,是建立在赦罪的基礎上,而赦罪的工作是由彌賽亞來完成,不過以賽亞所介紹的彌賽亞,不單是一個君尊的彌賽亞,也是一個僕人式的彌賽亞-這兩種身分皆屬一人。僕人式的彌賽亞要被殘害至死,並補贖世人的罪惡(賽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

學者常將以賽亞書第一部份(賽一至三十九章)與第二部份(賽四十至六十六章)作對比,認為餘民的主題在第二部分不具重要地位。其實所謂的「僕人之歌」正是直接與餘民這主題相關。原本僕人就是指以色列人,因為這位僕人特別被稱為「我的僕人以色列/雅各」(賽四十一8-9,四十四1-2、21,四十五4,四十八20,四十九3-6)。由於忠心的餘民出現於審判的時期,所以忠心的餘民可以稱為「受苦的僕人」。上帝曾伴他們行過火中、趟過江河(賽四十三1-2),現在祂要使「微小的以色列再度強壯(賽四十一8-14)。祂的僕人將是公義的,並把公理傳給萬邦(賽四十二1-9)。上帝會將祂的子民從地極帶來,作祂的見證、祂的僕人(賽四十三5-13)。祂將把祂的聖靈傾在上帝僕人的後裔身上,他們將如草原上茂盛的青草(賽四十四1-4)。雖然這個國家曾經犯罪,但剩下的餘民,歷經苦難的僕人將忠心於上帝。

  可是以賽亞所說的僕人並不只是指著以色列國。以賽亞已經將以色列國和以色列忠心的餘民(受苦的僕人)作了區分(賽四十九5-6),但是這些上帝的僕人以色列後來卻是眼瞎、耳聾及背逆(賽四十二19),無法完成上帝的託付;回歸時期的先知們清楚看見這個問題:被擄的審判與火煉,還沒有塑造出純淨的以色列民,可以完全忠於上帝的誡命。事實上,從回歸時期的歷史來看,餘民的確沒有達到以賽亞崇高的期望,成為煉淨的國,離棄一切罪,完全遵行上帝的誡命,作聖潔的子民,在上帝面前全然公義、毫無瑕疵。可見以賽亞所預言關於回歸團體中許多不公義的事實(賽五十八-五十九章),果真在歷史上得到印證。

以色列的罪必須得到救贖,因此上帝應許要將之塗抹(賽四十四22)。所以上帝藉著先知所作的預言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知將這位僕人個人化、理想化:他將由一位婦人所生,而他與整個國家都不同,他將振興雅各家,帶回以色列(賽四十四24,四十六3,四十九1),更重要的是他要成為外邦人的光,末了萬國要來俯伏敬拜他(賽四九7,九2~7)。

然而這些事尚末成就之前,必須有贖罪祭獻上,才能除去世人的罪。所以這位僕人在高升之前(五二13),要先經過受苦和死亡,以代贖罪孽。這樣一來,我們就可知道這位理想的僕人要先受苦,才能得榮耀。

這位受苦的僕人,被很戲劇化地描繪在五二13~五三12。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就是這位僕人是公義且無罪的。以色列是因他自己的罪加倍受罰(賽四十2),相反的,這位僕人卻完全是為了他人的罪受苦。因他代罪受苦而成全了救贖。

   今日我們也很容易了解,新約作者已說明以賽亞所預言的彌賽亞是如何在主耶穌的身上得到應驗。在新約作者的眼中,耶穌成了那一位餘民。祂乃是忠心餘民的化身,是真正為公義而受苦的僕人。祂不像回歸時期的餘民,因為祂沒有犯罪(五十三9;彼前二22)。既是忠心餘民的化身,祂就經過了上帝對罪的審判(十字架),忍受了遭放逐(嚐死味),又經驗了歸回(復活),重得生命,成為新以色列的基石,重新承受上帝的應許。

既然救贖的應許已應驗,耶穌基督就成為盼望的焦點,使上帝的子民能繼續存活,形成新的國度,新的以色列,包含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內。既然他們成為新國度的核心,基督便呼召這「小群」來領受上帝的國(但七22、27;路十二32),並在新世代中設立審判者,來審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教會被視為新世代的以色列(加六16)、十二支派(雅一1)、「被揀選的族頪、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屬上帝的子民」(出十九6;彼前二9)。舊約的以色列既是有罪的國,它所受的苦就無法代贖全世界的罪。這個國家的罪使它無法扮演這個僕人的角色,正像有瑕疵的牲畜沒有資格作為祭牲。惟有一位真正的義僕才可以承擔這個艱鉅的重任。

 

南北國被擄與歸回

 

以色列和猶大末期,四圍列強更迭。影響以色列早期的是亞蘭,亦即敘利亞,它曾和北國以色列聯手要攻南國猶大(王下十六5)。後來亞述急速興起,滅了敘利亞和北國以色列,但亞述也急速衰微,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言(賽十24~27)。

巴比倫帝國隨之興起,聯合瑪代人滅了亞述,南國猶大亦難脫被擄之命運。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亦即普勒王)首創把戰敗國的人擄到邊疆地區的政策,後來巴比倫王也效法他。但是波斯接著興起,滅了巴比倫。波斯王的政策正好相反,他讓被擄的各國人返回他們自己的家鄉。因此猶太人有機會回去重建家園。後來猶大屬於波斯的版圖,稱為猶大省;而巴比倫也成為波斯帝國的一省。

1.北國被擄

北國以色列共有九個王朝,十九個君王,歷時兩百零九年,結局是兩次被擄,亡於亞述,聖經沒有記載他們有任何歸回的機會:

1)河東兩支派半的被擄(王下十五29;王上五25~26):

以色列王比加年間,流便、迦得、瑪拿西半支派的人,被亞述王普勒,亦即提革拉毘列色擄到哈臘、哈博、哈拉與歌散河邊。

2)其餘的七支派半被擄(王下十七3~7):

以色列王何細亞時,其餘的七支派半被亞述王撒縵以色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2.南國被擄

南國猶大只有一個王朝,有二十個君王,歷時三百四十五年,結局是四次被擄,亡於巴比倫:

1)約雅敬王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前來圍困耶路撒冷,擄走王室貴冑一些人,並帶走上帝殿中的一些器皿。但以理和他的三個朋友就在被擄的人中(但一1~7)。這件事列王紀或歷代志都沒有清楚地記載,因此其歷史的真實性曾受到質疑。巴斯德引用巴比倫史家波路西斯的記載,認為那是尼布甲尼撒在登基之前受父王之命,出兵埃及、路過耶路撒冷時所做的。列王紀下廿四1~2記載約雅敬王服事巴比倫王三年後背叛他,因而遭受巴比倫等軍隊的攻擊。這裡並未說明是在約雅敬王那一年發生的事。

2)約雅斤作王三個月投降圍攻耶路撒冷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當時王室、首領、勇士、木匠、鐵匠全被擄到巴比倫去(王下廿四10~16),只留下一些貧困百姓。

3)西底家王第十一年,耶路撒冷城被攻破,剩下的人被巴比倫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到巴比倫(王下廿五8~12)。

4)猶大剩下來的人在約哈難的率領下,逃到埃及(耶四十二1~四十三7)。他們不聽耶利米的勸告,最後又被巴比倫的護衛長尼布撒拉旦擄去(耶五十二30)。

3.有關歸回的預言

猶大人隨著約雅斤王被擄以後,思鄉之情瀰漫在流亡國外的百姓當中。他們天天盼望,那一天可以重歸故園。但是先知耶利米和以西結分別在耶路撒冷和被擄的社區當中宣講猶大必亡的信息。西底家王第四年,有稱為先知的哈拿尼亞說,兩年以後猶大人要歸回。這是猶大人所樂意聽到的信息(耶廿八1~4)。

但是耶利米說,這是假的,猶大必亡;百姓將來雖然得蒙上帝的恩典要歸回,但不是現在,而是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耶廿九10)。

有關被擄歸回的預言,不單是耶利米在說(耶卅1~3,卅二26~44),以賽亞書(賽四十四28)、以西結書(結十一17~18,廿八25~26)都有。上帝所定的事情,時候到了就必成就。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有時候可能上帝成就了,我們都還不知道呢!我們需要留心上帝的作為,也需要學習更認識上帝。

 

4.被擄歸回

猶大人的歸回分為兩次,第一次由所羅巴伯帶領,記載在以斯拉記一~六章,第二次由以斯拉帶領,記載在七~十章:


以斯拉記四6~23是插入的一段,所記載的事情是修建城牆受到攔阻的事,時為亞哈隨魯及亞達薛西年間。這件事的發生比較靠近以斯拉歸回的時期,但在經文上卻安排在第一次歸回之中。讀以斯拉記時要注意,免得混淆。以斯拉的信息非常清楚,乃是上帝憐憫祂的百姓,帶領他們歸回。但是裡面所記載的事蹟,年代比較混亂。有一些至今仍然無法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被擄的猶大人都歸回自己的家鄉,有些仍然留在巴比倫省,古列王特別吩咐這些人要幫助那些歸回的人重建聖殿與家園(拉一4)。

5.波斯諸王

波斯諸王和被擄時期的猶大人有密切的關係,知道其順序有助於瞭解發生在上帝百姓中間的事。

 

1)古列大帝:

古列在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倫後,他一反過去逾二世紀亞述和巴比倫遷徙佔領區百姓的政策,恩待猶太人和其他被擄的百姓,頒佈諭旨允許他們歸國。這道諭旨還允許他們帶回自己的神像,置於原來的聖所。猶大人沒有神像可帶回去,他們帶回的是聖殿裡的器皿。古列王命令庫官將這些器皿交給猶大的一個首領設巴薩,由他負責運回(拉一7~11)。

2)剛比西斯:

剛比西斯是古列的兒子,他把波斯的勢力擴展到埃及。聖經沒有記載他和猶大人的關係。

3)大利烏一世:

又稱大利烏大帝,在他登基之初,曾批准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拉六1;該一1)。

4)薛西一世:也就是以斯帖記裡的亞哈隨魯王。

5)亞達薛西一世:

他在位的初期曾受理猶大敵人的控告,禁止修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拉四7~23)。但是到以斯拉、尼希米的時期,卻又允准他們歸回,教導律法並重建城牆。

 

先知以賽亞和彌迦

 以賽亞可以說是宮庭先知,相對地,彌迦是鄉野先知。他們都是同一時代的人。

以賽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救恩。底下我們要介紹他的身份、蒙召經過和重要事蹟:

1.身份:

1)亞摩斯的兒子,生長於耶路撒冷,經常出入宮廷(賽卅七5、21)。

2)在烏西雅、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四個王的時期作先知(賽一1,六1)。

2.蒙召經過

1)時間:烏西雅王駕崩時(主前740年)

2)國際情勢:亞述興盛,埃及漸弱。國內有兩大政黨,一黨主張聯絡亞述,一黨主張與埃及同盟。

3)經過:(賽六1~13)

看見主(六1)→察己不潔(六5)→罪得洗淨(六7)→蒙呼召(六8)→回應(六8)→走上先知之路

3.重要事蹟及預言

1)巴比倫必如所多瑪、蛾摩拉之傾覆(賽十三1~22)

2)以露身赤腳行走三年預言埃及、古實被擄(賽廿1~6)

3)亞述因驕傲致禍(賽卅六4,卅七6、21~25)

4)預言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賽卅九3~8)

5)預言耶穌基督

a.施洗約翰預備主的道(賽四十3;太三3;可一2~4;路三3~6;約一23)

b.耶西的根(賽十一1),童女懷孕生子(賽七14),加利利人(賽九1~2;太四12~16)

c.名字:以馬內利(賽七14)、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6)、王(賽卅二1)、僕人(賽四十二1)

d.被聖靈充滿(賽十一2,六十一1)

e.工作:

a)代替軟弱,擔當疾病(太八17;賽五十三4)

b)將公理傳給外邦(太十二18~21;賽四十二1~4)

c)以公義審判(賽十一3~4)

d)傳好信息(賽六十一1~3)

f.受死:(徒八32~33;賽五十三7~8、12)

g.復活:(賽廿五8)

彌迦的意思是「誰像耶和華」,他雖然沒有以賽亞那麼有名,但是他帶給當時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卻不小。彌迦指責當時的社會,預言耶路撒冷將變成亂堆,導致希西家王徹底的改革(彌三9~12;耶廿六16~19)。

他最有名的是呼籲世人:「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六8)

 

亞哈斯王

 

亞哈斯是烏西雅王的孫子,約坦王的兒子。他登基時年二十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六年。他雖然有前兩代敬畏上帝的父王作風範,卻行惡,造巴力的像,又使兒女經火。這原是北國以色列諸王和外邦人所行的,亞哈斯王學他們的模樣,結果招來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攻擊。當一個人離棄上帝去事奉別的神明、人或東西時,這些人或事物反而會成為他的網羅。亞哈斯王就是這樣。

首先,亞蘭王攻擊他,把許多人民擄到大馬色去。接著,又有以色列王比加前來大行殺戮;連王子、宰相都被殺了。若不是先知俄德出面勸阻,不知還有多少人會被擄到以色列地去(代下廿八5~15)。

後來亞蘭王和以色列王聯盟,前來攻打耶路撒冷(王下十六5)。

先知以賽亞形容南國猶大王的心和百姓的心都在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賽七2)。

但是上帝差遣以賽亞去安慰亞哈斯王,鼓勵他不要害怕,因為照上帝所說,亞蘭和以色列所謀必不能成就。為此上帝特別給亞哈斯王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起名叫做「以馬內利」。以賽亞說,在這個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以前,亞蘭王和以色列王必致見棄(賽七10~16);意思是二王進攻必定失敗,這件事很快就會成就。

亞哈斯王在危急當中作了兩件糟糕的事:

第一,他祭祀大馬色的神明,以為這樣做的話,那幫助亞蘭王的神也會幫助他。亞哈斯又封鎖耶和華殿的門、毀壞殿裡的器皿,並且到處拜別神。他這樣做越發得罪上帝(代下廿八22~25)。

第二,他求助於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並把耶和華殿裡、王宮府庫所有的金銀全送給他。亞哈斯可能不相信以賽亞的安慰和預言,所以自己到處想辦法。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果然答應前來幫忙。他這一來,不但進攻大馬色,殺了亞蘭王,把居民擄到吉珥(王下十六7~9),再過不了幾年,北國以色列也亡於亞述。表面上看來,亞哈斯的困難似乎暫時得到解決,事實上,他所求助的亞述王,並未真正幫助他,反倒欺凌他(代下廿八20)。以賽亞就曾說過,亞述將成為猶大人的禍患(賽七17,八5~8)。

 

以西結書的神學

         對以色列人而言,以西結和他同時代的人所面對的,可能是信仰上一個最痛苦的挑戰: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現代基督徒很難完全領會這個神學上的大災難帶來的深遠含義。


        布西的兒子以西結是一位祭司,大概生於主前622年前後。他在597年與其他尊貴的耶路撒冷人一同被擄至巴比倫。他在巴比倫和尼普兒之間的迦巴魯河邊定居,在30歲那年蒙召成為先知(根據一1的記載),經歷耶路撒冷在主前586年的淪陷。

    以色列人似乎一直這樣認為:作為上帝的百姓,再加上那代表著上帝同在的聖殿就在他們中間,他們是穩如泰山的。耶利米書七章4節便暗示百姓相信耶和華的殿可以為他們提供安全的保障。他們無法想像上帝會容讓祂的殿被毀。以西結的任務就是要向百姓清楚指出,他們這枝枴杖並不可靠,而上帝卻沒有失敗。

    【以西結書一章和上帝的超越性】

        以西結書有一個非常令人難忘的開始。站在迦巴魯河邊的以西結,突然看見耶和華戰車的異象(一2-28)。戰車隨著狂風而來,是上帝顯現的一個徵兆。戰車上有四個活物,各有四張臉(分別屬人、牛、鷹和獅)。他亦看見古怪的『輪中套輪』,輪軸周圍滿佈眼睛。活物的頭以上有穹蒼,以下則有寶座。寶座上坐著有火包圍的人的形狀。戰車不需轉動便迅速掠過。

        儘管學者們對這異象的細節爭論不休,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就是它所描繪的正是那位掌管全地、至高無上的上帝。活物的四張臉代表了四種最有能力的生物(牲畜之中以牛為首;猛獸之中以獅為首;飛鳥之中以鷹為首;萬物中則是以人為首)。輪中套輪代表毋須轉動左右便能自由向四方前行,象徵了上帝的無所不在。眼睛暗示可以環視四方,表明上帝是無所不知的。『穹蒼』一詞的希伯來文是raqia,跟創世記一章用以指『天』的是同一個字詞。從喻意來說,物質的宇宙是在上帝的寶座之下。那彷彿人形狀的物,坐在穹蒼之上的寶座上,暗示耶和華擁有掌管天地的主權。

        令讀者感到詫異的是,以西結是以上帝的主權而非猶大的罪惡來展開他的審判信息。古代的人會將他們所敬奉的神明,與本土地區和特定領域連上關係(參王上二十23-28)。人會假定神保護自己的領域,倘若某城征服另一個城,則意味著勝方的神能力比敗陣那方的神大。不少猶太人亦抱這種觀念,而這種觀念會帶 來兩個極之危險的結論。首先,他們認為耶和華有責任保護耶路撒冷。其次,假使這城淪陷,則意味著耶和華是軟弱無能的神。

        以西結的異象向他們表明,耶和華並非太小,反而是太大。正因為上帝是超越萬有,祂不需要任何聖殿。所羅門亦承認連天亦不是上帝的住處——『何況我們建的這殿呢?』(王上八27)

    正因為祂不是一位地方的神明,祂不需要保衛地上任何的殿宇。但由於主是掌管萬有的,祂也就是萬有的審判者——包括耶路撒冷。簡言之,上帝的權能並非意味著耶路撒冷永不倒下,反之,耶路撒冷將劫數難逃。

    【以色列極端頑劣的罪和以西結極端的表達方式】

        開頭的異象只是以西結書連串奇異信息中的第一個。若說傳遞信息的方式與信息本身對以西結是毫無分別的,可能言過其實;但他所用的傳達方式,卻實在是透過與那絕望困境相關的戲劇,有力地表達出來。

        以西結用比喻方式來演出信息的次數,比任何先知都多。其中一次行動,是用一塊磚來象徵耶路撒冷,然後再假扮圍困這城(四1至五4)。他就如一名拿著玩具士兵作戰的小童一樣,在這微型的耶路撒冷城四圍造台築壘,進行攻擊。然而,這卻非一場遊戲。仿如其他猶太人被圍困城中,以西結亦要接受束縛——他要日復一日地向左側臥,不能輾轉,直等到以色列滿了被困的日子,重獲行動的自由。此外,他又要像他們一樣,用糞便烤食物。最後,他要剃髮,將髮砍碎、焚燒和分散。以色列曾經與上帝親近的程度,就如以西結與他的頭髮,然而除了極少數餘民外,他們將要被消滅和分散。

        他甚至為了傳遞信息,將妻子之死放在上帝的手下(二十四16-27)。上帝吩咐他,即使妻子死了,也不可依習俗進入哀悼期。這暗示猶太人不久將有多不勝數的為人妻者、夫者,兒女和父母死去。哀傷的時刻迅即降臨在他們身上,任何哀悼也不足以抒發痛楚。

        以西結的預言,是聖經中最為大膽和歷歷如繪的。第十六章用比喻來描述以色列國的歷史。她出生的時候,就如一個躺在血中,附著胎盤的棄嬰。耶和華憐 憫和眷顧她,讓她日漸長大成熟。她卻仗著財富和美貌,縱情濫交和淫亂。若有人認為以西結的用詞缺乏修飾,那只是因為他一心一意要警告百姓,即將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將是非常可怖的。

        然而,以西結的預言卻非全是情緒化的喻意方式。他在第十四章改採用的表達方式,反映出一位訓練有素的祭司在思辯上的深入細緻。他在當中縷述上帝審判 的原則。他首先指出,虛有其表的宗教行為不能感動上帝。百姓即使來求問上帝,但他們一日仍然把偶像留在心中,上帝都必不理會他們(十四l-11)。其次他宣告,不管敬虔的人如何努力求情,都不能拯救背逆的民(十四12-23)。

    【守望者的責任】

        上帝習慣用『人子』(即凡人)來稱呼以西結,藉此來提醒他和百姓,不要忘記自己是軟弱和渺小的人。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是在上帝的手中。

        上帝差派以西結作耶路撒冷的守望者。他若能履行本身的職責,把即將臨到的災難預告百姓,即使他們因不肯順從而遭消滅,他也清白無罪。但假如他不盡本 分而導致他們喪命,則上帝必追討他的罪(三16-21)。不過,上帝已預先告訴他,百姓將會是既頑梗又悖逆,但他也不用怕他們(二3-8)。

        除此之外,以西結在一個異象中吃了一卷記有上帝話語的書(二9至三11)。他唯一的責任就是領受和傳講上帝的信息。當他不公開宣講上帝信息的時候,便暫成啞巴(三26-27;二十四27)。在緊急的關頭,惟有上帝的話最重要。

    【個人和群體的責任】

        不少學者指稱,根據第十八章的教訓,以西結成了強調個人責任的教義的理論先鋒。許多解經家都追隨羅賓遜(H.Wheeler Robinson)的見解,認為早期的以色列人都被群體責任和群體罪惡的觀念所支配,因此父親的罪會追討到他的後裔頭上來。他們指出約書亞記七章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裡記述亞干的家族因亞干一人的罪行而全部被處死。

        以西結在第十八章質疑當時的一句流行諺語:『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十八2)

    其含義十分明顯,就是父親的行為會無可避免地要兒女承受苦楚,這是很不公平的。言下之意,就是指上帝不公平。

        以西結奉上帝的名來回應這項指控。他首先指出,每一個人都是屬於上帝的,亦需要直接向上帝負責,而不是透過他的父母(十八4)來向上帝負責。然後,他提出了一個涉及三代的假設。假設某人一生為人忠實可靠、樂善好施和正直廉潔,他便得以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不會遭到任何報應(十八5-9)。可是到了他的兒子, 卻沒有傚法父親的為人,反而一生充滿了貪婪、悖逆和自私,那麼他不會因著父親的義而獲得稱義。他要背負本身的罪責(十八10-13)。倘若這人的兒子——即第一個人的孫兒——又與他的父親背道而馳,傚法祖父的典範,那麼,這人將不用擔當父親的罪孽,卻能得稱為義(十八14-18)。

        以西結提出這個道理之餘,還加上另一個原則,那就是如果一個有罪的人悔改,上帝將不會再追討他以前的罪。另一方面,如果一個義人轉離義行,變得墮落敗壞,那麼,他從前的義行不能保護他免受責罰(十八l9-32)。以西結不單清楚帶出個人要承擔本身責任的觀念,而且指出悔改對命運的影響力,以及人必須持之以恆地行義。

        然而,這引發了另一個問題:以西結的觀念與舊約先前的教導是否完全兩樣?在亞干犯罪的例子中,以色列人究竟認為整個國家都與亞干的罪有份,抑或只有亞干的家族有份,我們不能確定。他們一方面知道全國人都因亞干所做的惡行而承受苦果(書七4-5)。另一方面,他們又要找出哪個人犯了罪(書七 13-19),顯出他們明白責任應該由犯罪的人去承擔。而且,姑勿論亞干的整個家族要與他一同遭到處決這件事(書七24-26),是如何的使我們感到震驚,但這並不表示百姓認為亞干的罪終究要延至家人。其實亞干所接受的懲罰,重點在於表明他已經喪失承受以色列土地的身份。假如他的家人繼續存留和分得土地,在百姓眼中,他便是藉著他的於後裔避過了對他的真正懲罰。犯罪的人是他,而懲罰亦是直接對準他的。

        總而言之,以西結對上帝審判的某些原則和個人責任的問題,比從前的經卷說明得更加清楚,亦糾正了當代人對這方面的誤解。可是,我們若以為他否定以色列原初信仰的教義,則並不正確。反之,他要指出的是,當猶太人親眼目睹他們的聖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他們只能怪責自己。

    【悖逆背道】

        以西結是先知當中,花最多筆墨去繪影繪聲地勾劃百姓那種剛愎頑梗和厚顏無恥的悖逆行為。他在這裡又再一次看見聖殿的被毀;以色列的罪大惡極,正好說明上帝怎麼會容讓聖殿被毀。

        以西結在第二十三章提出了一個有關阿荷拉和阿荷利巴兩姊妹的比喻,它可算是聖經中一個勾畫淫亂的最生動例子。根據以西結的解說,阿荷拉代表撒瑪利 亞,阿荷利巴則代表耶路撒冷。阿荷拉首先離棄丈夫耶和華,貪戀亞述和埃及。因著她的邪淫,耶和華便將她交在兇狠殘酷的亞述人手中(二十三5-10)。換言之,上帝容讓亞述人摧毀撒瑪利亞。

        阿荷利巴竟然完全沒有從她姊妹的經歷中吸取到丁點兒教訓,而且敗壞的表現還尤有過之。由於戀慕別國的榮耀和力量,她分別與亞述人、埃及和巴比倫人行淫。結果,她同樣滅亡(二十三11-49)。

        作者使用這個露骨的比喻,有以下幾方面的用意。首先,它活靈活現地展示出悖逆就如淫亂一樣,是厚顏和無恥的行為。其次,它具體指出以色列的悖逆行 為。當猶太人懾服於列國的強大軍力下,尋求與它們結盟的時候,他們對上帝的背叛,就如一位任性的妻子背棄丈夫,投向英俊而富有的姦夫懷抱中一樣。而且,與這 些列國結盟,還無可避免地使以色列被牽引誘惑,敬奉他們的偶像(二十三30)。第三,比喻說明了那些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是何等的愚昧:先知已經用撒瑪 利亞淪陷這件事,成為他們的前車之鑑,但他們仍然吸取不到任何教訓。百姓既犯了這樣膽大妄為的罪,當他們看見審判臨到聖城和聖殿的時候,就無權感到驚訝 了。

        在第八章,以西結描述了百姓在聖殿內所犯的悖逆行為。他告訴我們,在第六年六月(約在耶路撒冷被毀前五年),他在異象中被帶進聖殿。就在上帝的居所內,以西結親眼目睹耶路撒冷悖逆的幾個事例。

         首先,他看見北門有『忌邪的偶像』(八5-6)。這可能是亞舍拉的像(參王下二十一7)。它立在北邊的位置這點,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因為以色列的敵人——上帝向以色列發洩怒氣的工具——通常都是從這個方向入侵的。

        接著,他進到一間秘密的房間,眾長老正在此敬拜各種爬物和走獸的偶像(八7-12)。按照經文的描繪,這些偶像應該是屬於埃及的。眾長老如此秘密 地進行敬奉儀式,反映出他們不單想從耶和華面前隱藏起來,而且,還想避免讓巴比倫人知道。因為巴比倫人會認為此舉是背叛他們帝國的行為。猶太人不久將會知 道,埃及人的所謂幫助只是虛空的承諾。

        然後,他再次走到北邊的門口,看見一群婦女正在為『搭模斯哭泣』(八14)。搭模斯是一位死了又復活的多產之上帝,敬拜他是為了確保農產豐收。百姓在這方面離棄了作為萬物之主的耶和華,改而向別的偶像求取農作物豐收和牲畜平安。

        最後,以西結看見一群男人背向聖殿,面向東方拜日頭(八16-17)。這表示當他們俯首致敬時,他們的臀便向著耶和華。那句大概應譯為『向著我[上帝]的鼻放屁』。悖逆的結果是上帝必不顧惜(八18)。以西結的讀者應該對聖殿被毀的原因心知肚明。

    【斥責列國的神諭】

        正如許多別的先知書一樣,本書亦包含連串有關列國的神諭(二十五1至三十二32)。然而,因為這些預言是在主前586年的災難背景下發出的,於是 便加增了它們的迫切性。例如,以色列指出亞捫因為耶路撒冷的聖所被毀而幸災樂禍,上帝將會把他們連同他們的財產,交給從東方來的異族人。這裡特別值得注意 的,是對推羅的長篇哀嘆(二十六1至二十八l9)。它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因為耶路撒冷的聖殿是由推羅人興建的(王上五1-11)。以西結形容推羅 王彷彿基路伯像屹立在至聖所上(二十八13-14;參代下三10-13)。這個比喻對一位祭司來說是意味深長的。上帝會驅逐他們離開那片位於海旁的樂土,使 他們的財富和商貿化為烏有。對以西結而言,斥責列國的神諭意味著那位懲罰耶路撒冷的上帝,同樣會審判列國。倘若上帝的百姓逃不了,他們當然也逃不了。

    【救贖和更新】

        在以西結的觀念中,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因此祂有權審判耶路撒冷和摧毀她的聖殿。但上帝的主權,亦正是耶路撒冷盼望的基礎。聖殿被毀並非表示上帝已經失敗,或是應許已經完結。在第三十七章,以西結提出了三方面復興的盼望。

        首先,他以平原遍滿枯骨的異象開始(1-14節);這異象表示以色列是一個已死的國家。正如在他們之前許許多多的人一樣,他們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地圖上再沒有他們的蹤影。從人的角度來看,沒有任何理由能使人相信他們可以再次成為一個國家。然而,上帝不會受人的限制所束縛。這死去的國家將會再次復 生。

        其次,在一段近似耶利米書三十一章3至37節應許與以色列和猶大另立新約的經文中,以西結指出上帝應許會將祂的百姓聚集起來,賜給他們一個順服的心,使他們永遠都不再偏離(三十七15-23)。

        第三,以西結指出上帝應許『大衛』必永遠忠心地作他們的王。『大衛』這名稱是屬於象徵性和預表彌賽亞的來臨,使人盼望將來那日的臨到——那時,一位全心全意愛上帝的君王將要興起,他會與那些帶領耶路撒冷步入可怕的悖逆和戰爭的君王和領袖截然不同。

    【歌革和瑪各】

        以西結突如其來地中斷他有關將來救贖和榮耀的預言,轉而預言攻擊歌革和瑪各的大戰(三十八至三十九章)。這並非預言某個具體的戰爭,更絕非有關攻 擊現代國家,諸如俄羅斯的一次戰爭。瑪各、米設等名稱,是指在黑海地區的部落(例如:西古提人)。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知道他們的特定身份,重要的是他們都是 居住在北方、信奉異教的好戰民族。聖經中有關末世的預言經常提到『從北面而來的敵人』帶來爭戰和審判,而這裡所指的亦屬於預表性 (typological),而非字面的意思。

        其重點乃是要指出,儘管以色列已經在敵人手中受盡痛苦,但在他們進入上帝的國度之前,卻還要經歷更多的傷痛。在主前584年所發生的連串事件確實很可怖,可是,它們並非空前絕後,更悲慘的災難甚至會再發生。然而,上帝必會勝過仇敵,祂的百姓保證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重建聖殿】

        從以上的探討,我們得知以西結的預言,主要是關乎聖殿被毀之後所觸發的神學危機。正因如此,祭司以西結以一個新聖殿的異象作為復興應許的顛峰(四 十至四十八章),也實在毫不出奇。唯一有待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乃在於我們是否應該按字面理解這個預言,把它視作對將來那座聖殿的描繪,抑或把它理解為一個 理想化和象徵性的異象。

        只要透過小心的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個預言不能按字面解釋。除了當中指出將來的聖殿會有利未人的祭司制度和以牲畜獻祭等觀念,與新約經文(例如:來八1至十17)截然矛盾之外,以西結書的經文本身亦否定這種解釋。

        雖然本章所列出的細節或許已令現代讀者感到吃不消,可是,它們卻並非真的那麼全面。其實,當中欠缺了許多明確的規格和角度,以及該用甚麼材料等重 要指示(對比出二十六章和代下三至四章)。任何人若嘗試為這聖殿制定一張圖則,都會因欠缺詳細的資料而徒勞無功。同樣地,有關十二支派分配土地的記述(結 四十七l3至四十八35),也是高度理想化的;我們不可能按字面為各支派劃定地界(雖然這點未能阻止富想像力的解經者努力嘗試)。

        這裡最值得留意的是四十七章1至12節所描繪的生命之河。當中的細節不可能按字面解釋。清清流水從聖殿的北門流出,但只有短短一千公尺的距離,它 便成了一條又廣又急的河流,任何人也不可能游過。當經文所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按字面解釋是不合理的話,若強行用這種意思來解釋經文,簡直是愚不可及。

        這是身為先知和祭司的以西結,描繪上帝國榮耀的異象。被擄的災難已經結束。百姓恢復按規矩的美好敬拜。作領袖的都順服上帝。每個屬上帝的百姓都有自己的 地方,他們再沒有任何欠缺。最重要的,就是耶和華在那裡(四十八35)。對於基督徒來說,上帝的一切應許都在基督裡得以完全應驗,連一個也沒有落空。

 

耶利米哀歌神學

    耶利米哀歌的神學 ,

耶利米哀歌的神學

 
        耶利米哀歌是作者的一篇獨白。當中雖有提及上帝,但上帝卻沒有親自說話。除了最後那章之外,本書的結構是一組離合詩。至於它的體裁,則屬一首哀歌。某些傳統的觀念——例如罪與罰的關係——在本書隨處可尋。背景是耶路撒冷被毀的歷史危機。那位獨白者,既目睹悲劇的發生,本身亦是災難的受害人。上帝是出現在整篇獨白的主要人物;對於有分牽涉在過程當中的人——例如巴比倫人和以東人——作者亦表達了他的看法。在表達方式方面,作者加入了不少比喻的說法。只要留意本書的形式、體裁、表達的傳統觀念、處境和人物,便是尋索本書神學的最佳方法。

    【痛苦的哀聲】

        作者在本書所表達的,基本上是屬於今世的看法。作者赤裸裸地面對耶路撒冷如今遭到巴比倫人蹂躪(主前587年),以及百姓被擄的悲慘現實(一3, 二8-9)。百姓受盡屈辱,陷於極度困境中(一1-21上,五1-18)。巨大的苦難和痛苦的哀號便成了本書的主題(參三1-20)。

    作者透過詩體而不是散文的形式來抒發他的哀嘆。全書採用了輓歌的語調(一、二、四章)。在全書五章中,有四章用希伯來字母以離合詩的形式寫成,作者也許是想藉此來盡情表達他的哀傷。那用以形容苦痛的措辭和比喻,是非常鮮活鮮明和有血有肉的。那個先前充滿自豪的城市,如今竟如寡婦,又如王后成了奴僕(一1)。那強調這城和聖殿是固若金湯的『錫安神學』(詩四十八,一三二13;耶七4),已被證實是一堆空話。

    昔日那充滿喜樂、佳餚、財寶和繁榮的美好日子,已經去而不返(一7,三 17)。昔日儀表出眾和服飾華麗的貴胄,現在的面貌比煤炭更黑,而且還骨瘦如柴(四8;參一6)。婦女被玷污(五11),兒童哭求食物(二12);無人去安慰錫安(一17)。作者毫不掩飾地描述殘酷的現實。他既沒有抑壓自己的哀聲,也沒有歪曲事實。雖然他所寫的內容會引來人對上帝產生一大堆疑問。正如我們在約伯的例子中所見,人必須透過言語來表達哀傷,才能對創傷的心靈產生治療的作用。

        作者在痛苦之中向上帝說話,因為他知道上帝垂顧受苦的人。於是,他首先要讓上帝看見他的哀傷。他繪形繪聲地描述財物的被毀,強調名副其實地盡失所有,以 及意志的極度消沉——讓上帝看個清楚!饑荒成為焦點(二20,四10),這也許是因為在傳統上,上帝總是藉著饑荒來成就祂的旨意(創十二10;路得記;耶十四章)。作者在苦難之中,不忘呼求上帝的醫治和復興(五21-22)。積極干預的上帝。

        一首接一首的詩除了描述實況之外,亦代表了作者對與當前情勢有關的傳統觀念加以分析。這傳統觀念包括犯罪與苦難之間的關係。成書日期很可能早於本 書的約伯記,已經清楚指出一切苦難皆是犯罪的報應,這理論實在過於簡化。不過,自從人類在伊甸園犯罪之後,便知道犯罪會帶來懲罰。

        作者在本書一開始,便清楚指出罪與苦難之間的關係:『因耶和華為她許多的罪過使她受苦』(一5)。罪造成了關係的破裂。

    按照比喻的講法,以色列已經被繫上重軛,以致她的力量逐漸衰敗(一14)。她在苦難中訴說上帝『使他轉離正路,將[他]撕碎,使[他]淒涼』(三11)。以色列以傳統的觀念來解釋她的處境:『我們犯罪背逆……殘害和毀滅,都臨近我們』(三42、47)。全部五首詩均認定犯罪是導致災禍的原因(一8,二14,三42,四13,五7)。

        儘管她的罪無可赦免,但是,從另一個傳統來理解卻可能更為恰當,那就是先知應有的事奉。眾領袖都要負上罪責(四12-13)。以色列的傷口如今之所以大如海,全因為眾先知沒有揭露她的罪行,以致她不能避開被擄的惡運(二14)。在背後支持這指控的理據,乃在於上帝要先知履行的其中一項任務,就是要指出社會中的各種罪狀(參耶七1-15)。二章14節提到說虛假神諭的先知,很可能是向罪人宣告平安,以及曾經與耶利米激烈辯論的那些先知(二十三 16-18)。

        另一個在耶利米哀歌顯示的傳統思想,就是上帝會攻擊祂的百姓。以賽亞曾經簡潔地指出:『他[上帝]就轉作他們的仇敵,親自攻擊他們。』(六十三10; 參民十四39-45)『主如仇敵』這句話(二5),正是本書作者發出的共鳴;它只是在另一層面解釋主前587年的悲劇。禍患至終是出於上帝的作為(三38)。上帝使祂的居所如荒廢的庭園;他又毀壞祂的聚會之處(二6、17;參一12,二1,三1)。

        上帝是統治者(五19),亦是救主。故此,人因著相信上帝的信實而常存得救的盼望。咒詛仇敵(一21-22,三59-66,四21-22)和發出悔改的禱告(三40-41),兩者都是心存盼望的表現。

    【公義、憤怒和憐憫的上帝】

        一般認為上帝的屬性既使人畏懼,又使人樂於親近。本書肯定上帝的公義(一18)。然而,鑑於百姓的罪惡,本書論到上帝發怒的經文便較論及祂公義的經文多。發怒正是公義的上帝之正常反應。每一組離合詩——尤其是第二組——都有提到上帝的發怒(一12,二1、2、3、4、21、22,三43,四11)。若用比喻的說法,上帝倒出的憤怒就如火(二4;參四11),以致猶大的保障被傾覆(二2),君王和祭司遭到唾棄(二6),老老少少都死於刀下(二21)。耶利米和在他之前的眾先知都警告過以色列,當上帝發怒的時候,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三十23-24;摩一3-5、6、10、11)。

        對於上帝的憤怒和上帝的憐憫這兩者之間似乎出現的分歧,聖經作者沒有嘗試作出任何調協;事實上,兩者皆是上帝的屬性,沒有主次之分。傳統對上帝的看法,都認定祂是全然憐憫和溫柔的,卻堅持要公正地施予懲罰。那粗略地可算為本書核心部分的第三首離合詩,其主要部分是描述上帝的信實極其廣大和不斷更新(三 23)。前兩首離合詩所築起的情緒洪流,如今被正確的神學所控制。上帝的憐憫和慈愛永不斷絕(三22、32)。上帝基本上不願意使人憂傷(三33)。上帝是滿有憐憫這個信念,為這個陷於痛苦中的城、其中的居民和被擄者帶來了一絲的盼望(三21)。

    【彷彿遙不可及的上帝】

        本書充滿了哀歌的色彩——無論是個人的哀嚎(三章),或是群體的哀歌(五章)。哀歌的要旨主要是向上帝抱怨,但形式則可以有別(參詩六、十三篇)。耶利米哀歌所抱怨的事情,基本上是上帝好像不見了、無人可以來到祂面前,甚至感到遭上帝離棄。比喻又再一次派上用場。上帝用黑雲遮蔽自己,以致『禱告不得透入』 (三44)。

        然而,我們卻要繼續禱告。正如摩西不單提出懇求,更力陳各種理由求上帝答允(出三十二11-14),因此,作者在這裡藉著指出仇敵對他的辱罵和攻擊,來『激發』上帝為他申冤(三61-63)。另一個『刺激』是指出受害者的完全無助和身心所遭受的痛苦(一20;參摩七2)。最後還有一個,就是重提上帝從前曾施予援手:上帝曾經臨近和使人得以安心(三55-57)。抱怨的基礎,在於認識上帝始終是上帝——即使人感到上帝好像不見了,祂始終關心遭遇困苦的人,正如在出埃及所經歷的一樣,只要向上帝呼求,上帝就會施行拯救。因此,作者不斷呼喊上帝:『求你觀看』(一9、11,三63,五19-21)。最終,上帝總會垂聽。

 

耶利米書的神學

         要說明某卷書的神學,就是要從神學而非歷史的角度來整合當中的內容。耶利米書的神學是來自對該書的種種研究,包括架構、體裁(例如:審判的神諭、哀歌)、它所引用的傳統(例如:立約)、字彙(例如:回轉)、角色人物(上帝、以色列、列國、耶利米先知),以及當時的宗教/社會氣候(亦即是北方來的敵人對猶大的威脅及其後的圍城)。在我們要找出這本書的神學時,我們要問:『這本書背後的信念是甚麼?』

        耶利米書的架構雖然備受爭議,但我們可以嘗試用前後呼應的方式概述如下:

    A.上帝給耶利米的個人信息(一章)

    B.警告災難即將臨到(二至十章)

C.先知糾纏在百姓和上帝中間的故事(十一至二十章)

    D.與諸王和眾先知的爭論(二十一至二十九章)

E.安慰之書(三十至三十三章)

    F.與諸王的爭論(三十四至三十八章)

    G.被劫掠的城和其餘波(三十九至四十五章)H.審判列國的神諭(四十六至五十一章)

    I.附錄:歷史文獻(五十二章)

        藉著兩線進路來探討耶利米書的神學,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式。這兩個進路分別是:

(1)按照本書的交叉平行架構,

(2)探討書中的『角色人物』。

    以下我們依循交叉平行的排比來討論。

    【救恩歷史(二至十章=B;四十六至五十一章=B1)】

        撇開第一章不談,第一個主要部分包含了對以色列的講話,配以論到列國的神諭,我們可以把這些講話和神諭,同時歸入救恩歷史和審判歷史的標題下。這 部分是以一種回顧過去的語調開始:『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跟隨我,我都記得。』(二2)

    二章21節概括陳述了神的行動和以色列的回 應:『我栽你是上等的葡萄樹……你怎麼向我變為外邦葡萄樹的壞枝子呢?』

    上帝的拯救行動包括了領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二6,七22),和領他們『進入肥美之地』(二7,三19,七7)。上帝對那『變為外邦葡萄樹的壞枝子』的審判,包括要使他們解體和把他們連根拔起。

        透過經文不斷用『萬軍之耶和華』這稱號來稱呼上帝(超過80次之多),深刻地顯出上帝擁有掌管歷史的至高主權。這個稱號經常連接著審判的裁決(共30次),一再在審判列國的神諭中出現。無論是救贖歷史抑或人類歷史,都在這位宇宙大主宰的鑑察之下前進。

        上帝對祂的百姓關懷備至。『我怎樣將你安置在兒女之中,賜給你美地。』(三l9)

     儘管猶大的罪孽滔天,但以色列的聖者卻不丟棄祂的百姓(五十一5)。九章24節扼要地列出了上帝的屬性:上帝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

        然而,因著百姓犯罪,離棄了『古道』(『善道』六16),上帝要傾出祂的怒氣和憤怒(七20)。作者藉著生動地描繪猶大即將遭到外敵——主要是來自北方的敵人——恣意蹂躪的圖畫(五15-17,六22-26,十l8),以及彷彿遭到原子彈摧毀的宇宙大災難景象(四23-26),來提出他的警告和勸勉。上帝對列國亦非常惱怒(五十21,五十一25)。祂的怒氣『如火著起』(四4,8),以致審判的景像一幕接一幕地出現。其中一個用來指發怒的字詞,在耶利米書共出現了24次,超過聖經中任何一卷書。耶利米書共有42章經文提到上帝的怒氣。從遠古開始,上帝便因著人的犯罪而發怒(參出三十二lO)。上帝發怒並非出於暴戾,乃是出於祂的聖潔,因為上帝早已清楚告知世人,犯罪必然招致懲罰(四18,五十一6)。

        可是,我們若妄下結論,說耶利米的上帝祇有嚴苛的一面,便大錯特錯。尤其是在二至三章,上帝仿如在婚姻關係中遭到配偶遺棄一般,深深流露出祂的傷痛:『處女豈能忘記她的妝飾呢?新婦豈能忘記她的美衣呢?我的百姓卻忘記了我無數的日子。』(二32)

    即使不追溯至最遠古,上帝對人犯罪所表現的傷痛,早於洪水年代便已經顯露無遺(創六6)。先知耶利米為了表達自己和上帝對百姓悖逆的傷痛而晝夜哭泣(八21至九2)。悲傷之情打從耶利米的心底一湧而出:『我的肺腑 啊,我心疼痛!』(四19)

        上帝的百姓違背了第一條和更多的誡命耶利米在聖殿的講道中直斥猶大的罪孽,又在其他地方力數她對上帝的忘恩負義。她違背了上帝(二8、29)。最令上帝憎厭的,是她拜偶像的罪(七9),以別的『神』去取代真神(二11)。

    第十章一針見血地將這厚顏無恥、完全違背第一條誡命的罪行勾劃出來。當中形容上帝是『本為大』的『真神』、『活神』、『永遠的王』、『創造天地的神』、『雅各的分』,和『萬軍之耶和華』(6-7、10、12-13、16節),然後挖苦地形容偶像是無感覺、無價值和會毀壞的(8-9、11、14-15節)。

    此外,上帝亦斥責祂的百姓滿心詭詐、對社會上的不公義視若無睹(五23-29)。若逐一訪查城中的百姓,將發現竟無一個正直人(五1-9,參)九3-6)。十誡控訴他們姦淫(像發情的壯馬向鄰舍的妻發嘶聲,五8,三2-3,七9)、偷盜和殺害(七9)。罪人的表現,像『背道的以色列』和『奸詐的猶大』這對姊妹一樣(三11)。先知一再語重深長地勸告他們悔改。『回轉』一詞,可算 是先知在本書中的一句『口頭禪』。

        注定受審判和接受救恩的列國論列國的神諭沒有詳細說明上帝要懲罰他們的原因,不過,他們所做的肯定是違背了上帝的屬性而招致上帝的審判。埃及明顯是因為長期對上帝的百姓施壓,名列被審判的國家榜首。她要像蛇一樣逃跑(四十六22)。至於摩押,則由於她極其驕傲,將要像罐子被倒空(四十八12)。刀劍將臨到巴比倫(五十35-38),作為報復她向以色列所行的諸惡(五十一24)。令人詫異的是,神諭當中亦直截了當和無條件地宣告埃及(四十六26下)、摩押 (四十八47)、亞捫(四十九6)和以攔(四十九39)將得到復興。

    【上帝與人之約(十一至二十章=C;三十九至四十五章=C1)】

        第二組的內容,連同本書下半部與它配合的部分,轉而記述關乎耶利米個人的經歷,尤其是他的『內心世界』(十一至二十章=C)和國際事件(三十九至 四十五章=C1)。這部分基本上是以『約』作為其神學要旨,作者開宗明義地道出了這個主題:『不聽從這約之話的人必受咒詛』(十一3)。

        由摩西開始,一直到耶利米,他們都清楚認識到這個與上帝所立的約,跟人與人之間簽訂的協議有根本的分別。這約完全是出於上帝的主動,而非雙方商議的結 果。在立約的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對另一方矢志效忠。至於一般的協議,最首要則是履行條約的規定。破壞立約關係,就不單是不履行既定要求,更是破壞了雙方的 關係。摩西早已警告百姓,背約的必要遭受咒詛(申二十八15-68)。對耶利米來說,背約已經成為一個事實,包括痛失國土的咒詛亦快將臨到。行惡與報應的 關係非常明顯:『我必使我所說的一切災禍臨到……因為他們硬著頸項不聽我的話。』(十九15;參十五4,四十3)

        悲愴和矛盾相對於從前作為立約中保的摩西,耶利米牽涉入約的瓦解過程多於它的制訂過程(一10;但亦參二十四6)。我們可以透過耶利米的七首哀歌來感受他這個任務的痛苦(十一18-23,十二1-6[13],十五10-12、15-21,十七14-18,十八l8-23,二十 7-13)。正如在他之前的眾先知一樣,耶利米的私生活亦不可能不受他的職責所影響。他不可娶妻(十六1),又不可為百姓代求(十一l4,十四11)。這項要將敗壞的宗教建制和歪曲的宗教教義連根拔起及全然拆毀的任務(一1O,七1-15),為先知帶來了無盡的眼淚、痛苦和抑鬱(九1-2上,十五 15-18)。跟以利亞一樣(王上十九4),耶利米寧願死去,也不想繼續下去(二十14-18)。

        一如過往的上帝僕,耶利米也是蒙上帝呼召的(一4-10;參摩西,出三1-14;賽六章)。像前人一樣,他的蒙召亦置他於困境中。在耶利米那首在先知 作品中顯得有點兒格格不入的哀歌中,我們可以略略體味到先知職分所帶給他的不安。他在迷惘之中追問上帝有關公義的問題(十二1下)。他在重重敵意的包圍下深 感痛苦,衝口而出說:『求你記念我,眷顧我。』(十五15;參《巴錄傳》四十五3)

    在氣憤和沮喪之餘,他向主投訴:『主啊,你欺騙了我!』他的職責甚至使 他與上帝產生衝突(二十7-13)。

        以色列和猶大:兩個不忠於約的立約夥伴聽從上帝的話就是忠於約的表現,可惜上帝的百姓卻不肯遵從。『聽從』是貫徹全書和這部分討論的一個 重要字詞。特別在七、十一、二十六、三十五和四十二章,這個字詞更出現超過30次,通常都是用在上帝指責他們:『你們(他們)卻不聽從』這句話之中。他們不 單不聽從,而且還變本加厲,故意悖逆:『我們要照自己的計謀去行;各人隨自己頑梗的噁心做事。』(十八12,參四十四16,十七29、23)總的而言,以 色列和猶大『背了[上帝]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十一10)。結果,就是連串災難——刀劍、饑荒和瘟疫——以及被擄的命運接踵而來(十四l2、l6、18, 十五2,十六4,四十四12-13、27)。

        長久忍耐、信實和自由行事的上帝聖經所描繪的上帝,並非一位在裁定百姓背約之後,便冷酷無情地宣佈懲罰的判官。反之,祂一再規勸祂這群出爾反爾的立約 子民重新守約。十一至二十章的一個顯著特色,是在於先知透過象徵性的行動來宣示其信息。其中兩個有關腰帶和破碎的瓶的比喻,象徵了百姓將要滅亡的惡兆(十 三9,十九11:參四十三8-13)。上帝採用了各種途徑——口頭的勸籲(十一4)、警告(十五7)和象徵性的行動,來修補那遭到破壞的立約關係。

        這兩個敘事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四十五章),均強調一個基本的信念:凡上帝宣告的,祂必成就。十至二十章一再預告將會出現的危難,在記述巴 比倫圍攻耶路撒冷和擄去城中的居民時便宣佈應驗(尤其是三十九1-9)。巴比倫護衛長尼布撒拉旦的話可謂一語中的,把上帝的信實表露無遺:『耶和華——你的 上帝曾說要降這禍與此地。耶和華使這禍臨到,照祂所說的行了。』(四十2-3;參四十四29)

        但正如另一個象徵性行動清楚顯示,縱使所立的約已名存實亡,上帝卻有權決定是否如實執行約書所註明的懲罰(十八1-12)。有關將來的預言是依據所 定的條件來應驗,而不是一種命運已成定局的宣告。「E」部分表明了一個事實,就是上帝有權另立新約(三十一31-34)。上帝自始至終都是完全自主的。

    【公義永存(二十一至二十九章=D;三十四至三十八=D1】)

        在「D」和「D1」部分的爭論中,最首要的神學關注點就是公義:『你們每早晨要施行公平』(二十一11)。聖經中『公義』這觀念所包含的意義遠遠 超過公平。它要求人恩慈地對待那些遭到社會遺忘和弱勢的社群——例如被欺壓的受害者、寄居者、孤兒和寡婦(二十一12,二十二3)。當耶和華點名批評猶大 的君王時,祂的評語便清楚表明祂要求施政者要在社會中廣行公義(二十二10至二十三6)。約雅敬只顧為自己建造美輪美奐的王宮,卻不理困苦和窮乏人的死活;他沒有秉行公義(二十二13-17)。在與它互相呼應的那個部分(三十四至三十八章=D1),西底家釋放奴隸之後,卻又反悔,要他們回來仍為僕婢一事 (三十四1-22),同樣顯示出上帝對公義的關注。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得出的一個基本信念,就是上帝非常重視伸張公義。

        與公義可謂息息相關的誠信問題,是本書對另一個領導群體——先知——提出控訴的核心。『詭詐』是這部分的重要字詞。它在本書出現了 37次,比聖經中任何一卷書為多。先知們不單被指控口出謊言,還行事虛妄(二十三14)。哈拿尼雅就是如此的一個人(二十八章;參二十三16、 25-40,二十七16)。他們不只缺乏誠信,甚至犯姦淫。亞哈和西底家都是典型的例子(二十九23;參二十三14)。不管是君王抑或先知,凡濫用權力的,都有違了『公義』的原則。

        對質這部分的片段主要是關乎與眾領袖的對質和爭論。早在數百年前,撒母耳與掃羅的對話中,便已經清楚顯示出先知的召命包括要向公眾的領袖人物對質。按照以色列的等級制度,先知的地位在君王之上,他可以奉上帝的名召君王為自己的行為作出交代(一lO)。這兩部分逐一揭露了下列君王和先知的各種惡行:約雅敬(二十二13-19,三十六1-32)、西底家(三十四8-22)、哈拿尼雅(二十八1-17)、亞哈和西底家(二十九20-23),以及示瑪雅(二十九24-32)。先知耶利米指出了這些『尊貴人』的不同惡行,同時表明上帝會相繼降下懲罰。先知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要不顧慮本身的安危,對 社會中的惡行直斥其非(二十六11、20-23,三十七16,三十八4、6-9)。

        人有選擇的自由,卻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人類擁有為自己作出道德抉擇的自由,這是本書的基本觀念,在這段落則成為重點。在這部分一開始,西底家便面對這樣的抉擇:『看哪,我將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擺在你面前。』(二十一8)

    耶利米那個負軛的象徵性行動,便清楚顯示了這個要以色列和列國作出抉擇的主題 (二十七1-15)。耶利米與西底家最後那次會面(三十八20-21),正是為了提醒人選擇行善,不惜動之以情,勸之以理(甚至給予威脅)的一個極佳例子 (二十二4-5,二十五5-6)。一如往常,經文直接指出選擇和結局之間的關係:選擇悖逆注定要滅亡(二十一8-9,二十五8-9,二十七4-6,三十八 17-18):選擇聽從則得享生命(二十六13,三十五15)。

        上帝忍耐也有限度,但恩典卻極其廣大。上帝勸告百姓不要聽虛假的預言(二十七16,二十九8-9)。上帝有耐性地一次又一次打發先知出去(二十五4)。但上帝的忍耐也有限度,當百姓、尤其是領袖不肯聽從祂的說話時,祂的忍耐便到達極限。約雅敬焚燒了書卷(三十六章)。西底家因為不想聽耶利米說上帝的話,所以便把他監禁起來(三十七16至三十八9)。上帝的耐性也會耗盡(三十六31)。三十七至三十八章的重要字詞『焚燒』,便再一次在歷史的記載中出現(三十九 8)。

        審判之後仍有盼望。上帝的本意並非要去毀滅。祂對百姓的計劃,是要賜給他們『指望和將來』(二十九11)。凡尋找上帝的,仍可尋見祂(二十九13)。祂要看顧被擄的人,賜他們認識祂的心(二十四7),並引領他們從被擄地歸回故國(二十四6;參二十三5-6)。

    【盼望(三十至三十三章=E)】

        安慰之書在兩方面是本書的中心。本書的交織平行架構把這四章經文置於中心位置。它們一方面被視作本書下半部的序言,另一方面則可以跟帶出上半部的 發言內容互作對比。一如所料,這中心部分集合了本書所有的思想主線,不過,最重要的始終只有一個——盼望。上帝是基於背後的理據才發出審判的信息,但盼望的 說話卻毫無道理可言,它完全是出於上帝的意願:『我以永遠的愛愛你』(三十一3,三十三11;參申七7-8)。

        拯救的上帝救恩歷史(參耶二至十章)在這裡出現在我們眼前。審判的聲音仍然在空氣中迴蕩,甚至還傳來上帝的陣陣怒氣(三十23-24,三十一2,三十二28-29),然而,在被擄的背後卻已經隱藏了應許中的救恩。上帝將要在地上造出一件新事,就是祂的民會戀慕上帝(三十一22,這節難解的經文可以這樣解)。開頭幾節經文已經開宗明義地道出這本『小書』的主題是復興:百姓在靈命上得以復興,歸到上帝的懷抱;在實際處境方面,則得以歸回故土(三十3,3節上翻譯為『我要使我的百姓以色列得復興』似乎較佳)。在靈性方面得著復興的百姓,將會離棄偶像,熱切事奉耶和華(三十9、17,三十一6)。在國土方面得著復興的百姓,將會離開被擄之地,歸回自己的國土(三十10,三十一8-9、16)。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信息:『你末後必有指望』(三十一17)。

        立約之民以色列正如其他部分(十一至二十章,三十九至五十一章)已經提出所立的約——特別是約的咒詛,這部分所探討的也是這個主題。罪和前約仍留下殘跡(三十14;參三十二30-35)。約的形式雖然以不同的字句來表達它的重點,卻都指向一個嶄新的現實:『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 (三十22,三十一1、33,三十二28)上帝作出一個重要的宣佈,就是要另立新約,取代那被毀的約(三十一31-34)。上帝按照其心意而設立的新約,與從前西乃的約有相同之處,但亦有不同的地方。目標仍然是要建立雙方的關係。達致百姓和上帝之間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在於寬恕和將上帝的律法放置在人的心中。那就彷彿上帝重新抖擻精神,要自己再受約的限制(三十一35-37,三十三19-21)。

        人人獲公義對待有關公義的主題,除了在這部分之前和之後幾章的經文中特別強調外(二十一至二十九章,三十四至三十八章),亦作為那擴充了的『安慰 之書』的首尾呼應(三十11,三十三15)。上帝要與祂的百姓同在,施行公義(三十11)。上帝的心意沒有改變:祂要『歡喜施恩與他們,要盡心盡意、誠誠實實將他們栽於此地』(三十二41)。倘若行公義意味著要關心被欺壓的人,那麼完全秉行公義的上帝便已經落實地付諸行動,因為人都稱以色列為『被趕散的……無 人來探問的』(三十17)!

    上帝亦要在以色列的敵人中間施行公義。那些欺壓和擄掠人的人,將要成為擄物(三十16、20)。上帝在將來所定的日子,將要使那『公義的苗裔』(彌賽亞)長起來,『他必在地上施行公平和公義』;因此,全地都要揚起旌旗,上面寫著祂是『耶和華——我們的義』(三十三15-16)。

        這幾章中心經文(三十至三十三章),集中了本書的神學。透過耶利米遵照上帝的吩咐,在耶路撒冷被圍困的時候,作出購買田地這令人迷惑的事,並且在成事之後說出最後盼望的話,我們得以對上帝、以色列(過去的和將來的)、列國和先知本人,得到一個整合的認識。


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以經解經:四福音是基督生平大事記

   約二十31:"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本節記在四福音之末,可總括四福音,都是直接記載基督正是上帝所差來的兒子,使凡信他的"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新約的四福音講到主耶穌的生平時,有許多次提到他的事是"應驗經上的話"。如:

  (1)基督的降生

太一22-23: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

  (2)希律殺嬰孩,主耶穌逃難到埃及

太二17-18:"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在位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

  (3)主耶穌剛出來傳道時,在會堂裡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唸到一處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路四18)然後"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四21)

  他在傳道時,常憐憫有疾病的人,把他們治好,太十二17-21:"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4)他要上十字架以前,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太廿一4-5說:"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他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到了客西馬尼園那天晚上,主耶穌預言他的門徒會因他的緣故走散、不認他,是應驗經上記著的話:"……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太廿六31)(參亞十三7)

  (5)耶穌基督被公會定罪之後,猶大良心發現,把錢拿回來,丟在聖殿裡,出去吊死了。這也是應驗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亞十一12-13;太廿七9-10)。

  (6)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兵丁拈鬮分他的外衣,也應驗詩篇廿二篇18節的話:"他們分我的外衣,為我的裡衣拈鬮。"(詩廿二18)

  (7)後來他被掛在十架上,猶太人因為第二天是安息日,要將犯人的腿打斷,免得屍首留著過安息日。但到耶穌跟前時,看見他已斷了氣,便沒有打斷他的 腿。約十九36-37說:"這些事成了,為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亞十二10又說:"……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

  所以四福音所記載基督的一生,既然一再的強調"應驗舊約的預言",可見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是同一中心的,都以基督為主題。

  (8)耶穌基督向以馬忤斯兩個門徒顯現講解《聖經》說:"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廿四27,參44節)可見摩西和眾先知,都以基督為中心,是主耶穌自己解明的。

  (9)主耶穌和猶太人辯論時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五39)

  "這經"當然是指舊約《聖經》。舊約《聖經》就是為基督作見證的。可見新、舊約《聖經》的信息是一致的,都是為基督作見證。這是《聖經》自己的解釋。

 

 

先知書──最後十七卷書

 

    先知書可分為大先知書五卷與小先知書十二卷。大先知書除了以色列三位大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的書卷外,還有但以理的預言書;小先知書從阿摩司到約拿,共十二先知的預言。其中以西結和但以理是在被擄時期的先知,哈該、撒迦利亞、瑪拉基則是從巴比倫被擄歸回期間的先知。

先知書有大小之分,主要是根據它的篇幅長短。即使將十二小先知書卷全部合起來,也比不上大先知書一卷的份量。例如,以賽亞書長達六十六章之多。先知與當時王朝的歷史有相同的命運,從王政初期開始到以色列百姓被擄後期為止。他們完全倚靠上帝並解釋歷史,在當時的環境裡見證上帝的旨意。因為執政者墮落,以色列百姓開始拜偶像和悖逆上帝,百姓在道德上敗壞,罪惡淊天,先知便嚴厲責備百姓,並宣告上帝對他們的審判。但上帝也藉著先知預言未來的事,特別是以賽亞書中論及許關於耶穌基督的預言。

    這些預言是使人明白「舊約的應許與新約的成就」的核心鑰節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3至8節。

    從這些先知結束活動一直到新約耶穌基督降生為止,舊約進入長達四百年的沉默時期。

出埃及記概說

 

  聖經中第二卷書,記載上帝將以色列民從埃及為奴之地拯救出來。舊約其他書卷,在歷史和神學上的重要性,都難與出埃及記相比。


  在歷史上來說,出埃及的事件,便是以色列立國的始源。身為亞伯拉罕後裔的十餘個支派,在西乃山變成一個由上帝管治的國家。出埃及記解釋了以色列人如何得以在上帝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上定居,並為他們提供了宗教、政治和社交生活的基礎。


  在神學上,舊約和新約都經常提到出埃及記,神學家稱之為「出埃及的主題」。例如,在詩篇三十七篇,當大衛記念他的上帝,正是把以色列從埃及拯救出來的那 一位上帝,他便重拾信心。先知耶利米將以色列未來的重聚,與他們的出埃及相比,指出將來的事件會顯出更大的神蹟(耶十六14、15)。

    在馬太福音二章13至 15節,耶穌與父母從埃及回來,亦與出埃及的事件相連起來。上帝從埃及拯救以色列人,已被解釋為預表上帝釋放祂所有的子民──以色列和教會。故此,出埃及記的 信息,是瞭解整部聖經有關上帝的拯救計劃的基礎。


  「出埃及」的英文名稱來自七十士譯本,那是在基督教出現之前,將舊約翻成希臘文的譯本。這個字表示「出路」或「離開」,所指到的便是將以色列從埃及拯救出來。這卷書的希伯來名稱的意思是「就是這些名字」,書中首幾個詞語便是雅各眾子的名字,他們在埃及與約瑟團聚。

 

2022年8月3日 星期三

彌迦書的神學

        彌迦雖然沒有像以賽亞(六1-9)、耶利米(一4-10)和以西結(二1至三27)那樣,向讀者自述蒙召作先知事奉的經過。不過,書中的標題:『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一1),卻斷言是那位肉眼看不見的上帝在書中向人說話。在六章1節下至8節,彌迦仿如天庭的大使,奉耶和華的差遣來到耶路撒冷,為 的是指控以色列背棄了摩西的約。對比於那些見錢開口、對上帝的聲音卻置若罔聞的假先知(三5、11),彌迦是一位被耶和華的靈充滿、滿有能力,    傳講公義的先知(三8)。

        彌迦的神學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耶和華的立約子民若然不遵從祂那公義的律法,祂的判決便是要他們被擄,離開蒙福之地;可是,祂卻必 然會在他們中間保存一群公義的餘民,將來在被擄之後,把祂的應許之地再賜給他們(二5),並且透過他們賜福多國(四1-5)。

    【第一個循環】

        彌迦將全書包含的大約20個預言,編配入三個循環的段落之中:一至二章、三至五章和六至七章。每一段都以『要聽』(一2、三1)或『當聽』(六 1)的命令開始。每一循環都首先提出審判的神諭,內容主要是針對以色列國沒有遵守摩西的約;接著就是救恩的神諭,依據乃是在於上帝曾應許亞伯拉罕和列祖,要永遠作他們的上帝。由此,便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在第一個循環的頭兩個預言,上帝宣判撒瑪利亞(一3-7)和猶大(一8-16)要為到他們拜偶像的罪(一5、7)而經歷被毀和被擄的命運。

        在第三個預言(二1-5),彌迦控訴那些富豪地主,指他們串通貪官,強行霸佔百姓的田地產業,剝削中等階層的利益(二1-3)。我們常常聽見人說,彌迦是窮人的衛士;其實,他所捍衛的,是以色列中等階層的權益。那些安分守己的農人,他們的妻子待在舒適的家中,而孩子則在耶和華的賜福下成長(二 9)。耶和華會從這些貪財不義的地主手中奪回土地,使他們被擄到他方(二4-5)。對於以色列所佔的應許地,耶和華只是賜他們使用權。祂雖然把地賜給他們,讓他們盡享地所帶給他們的好處,可是,祂卻保留了擁有權,萬一他們濫用此地,祂便有權收回(利二十五33)。

        彌迦第四個預言,是針對那些假先知,他們用自己那套一知半解的神學,唆使貪財的人變本加厲。他們都有相同的標記,令人一望而知,那就是只傳講上帝的愛,對上帝的憤怒和審判卻絕口不提。他們那種只強調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卻略去出埃及記三十四章7節(『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半真半假的謊話,完全把約的內容扭曲。他們宣揚的那種永久平安的虛假教義,促使以色列國踏上滅亡之路(二 6-11)。彌迦在這四個神諭中預言以色列將被擄。但是,在他總結第一循環的時候,卻將目光望向審判之後,預言耶和華將會為自己保留一群餘民,他們將隨從祂,以祂為得勝的大君王(二12-13)。

    【第二個循環】

        在第二個循環(三1至五15),彌迦發出三個審判的神諭,對象是耶路撒冷那些敗壞的領袖,當中包括:貪婪的法官——他們在百姓身上搾取一分一毫,仿如冷血的吃人者(三1-4);斂財的先知——他們的責任本該是守護國家,可惜卻變成只要餵他們骨頭,就向人搖尾的狗(三5-7);以及所有互相勾結、合謀搶掠百姓的首領、官長、先知和祭司(三8-11)。彌迦以一個最恐怖的預言來總結這些神諭,就是:耶路撒冷將要陷落(三12;參耶二十六18)。

        彌迦宣佈完耶路撒冷要變成廢堆,而其中的聖殿要像叢林的高處之後,他便令人眼前一炫地改變話題,論到七個異象,全都關乎以色列『末後的日子』(四 1、6,五1O),此乃指到一個以矛盾方式逆轉『現在』困境(四9、11,五1)的將來。與此同時,此將來亦帶來一個適當的結局,是這個國家一直爭取的。彼得在他第一篇講道中,便將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一事,與『末後的日子』相提並論(徒二17),這個時代的稱號,乃出自彌迦,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先知以賽亞。彼得所引用的經文,其實是出於約珥書二章28至32節。不過,這位受聖靈感動的使徒,可能是基於某些原因,把約珥的經文作出了改動。約珥的預言是用『以後……』開始(珥二28),可是,彼得卻沒有採用這個開頭,反而改用彌迦書四章1節,和以賽亞書二章2節那段平行經文的用語開始。由於約珥書任何一個抄本 或譯本都沒有出現過這個用語。所以,彼得似乎是故意將五旬節和那個直至耶穌基督再來才確實臨到的時代,與以賽亞和彌迦預言有關以色列黃金時代的『末後的日子』相連起來。希伯來書的作者同樣指出教會如今是處於『這末世』(來一2)。不過,這片語亦同時包含現世的層面,可以容納在一段長時期內所發生的許多事件。在彌迦書,它的含義可以包括餘民從巴比倫手中得到解脫並得著復興(四9-10)、彌賽亞的降生(五2),以及祂賜予普世和永久的平安(五5-6)。此外,儘管今天的教會應驗了這些預言,但她仍然要等候新天新地的來臨,那時,一切的預言將得以完全成就。

        在有關末後的日子的第一個異象中,彌迦看見錫安山巍然矗立,是唯一真實的宗教,勝過一切虛假的異族宗教(四1)。他無意中聽見那些已更新的國家彼此勸說,要前來錫安山學習上帝的律法、聆聽上帝的訓誨,以及把上帝的話語帶回他們的地方(四2)。當他對所見所聞加以思考之後,便為這些人預言一個平安的國度: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四3);『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四4)。然而,在這事發生之前,彌迦和余民將『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上帝的名而行』(四 5)。

        有關這些日子的第二個異象,彌迦看見瘸腿的餘民重新聚集起來,變成一個強盛的國(四6-7)。到了第三個異象,這國從前的榮耀再次歸給耶路撒冷 (四8)。我們要經常記住,地上的耶路撒冷一直都是天上那個耶路撒冷的複製品,今天的教會已經達致這個現實(即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至於那國度在地上的舊有符號,包括錫安山上的聖殿,都已經永遠廢掉了(來八13)。

        在第四個異象中,彌迦將被擄者進入巴比倫的哭號,變成婦女生產時的哭叫。那些經歷被巴比倫人擄走,仍倖存性命的余民,最終將誕下一個新的時代(四9-11);那些看似戰敗的人,將變成勝利者(四11-13)。

        來到第五個異象,亦是這些榮耀的預言的真正核心(五1-6),彌迦如今預言餘民將誕下彌賽亞;祂將會在卑微的伯利恆城——即大衛的故鄉——出生 (2節;參太二1-6)。祂將會憑耶和華的力量牧養祂的羊群(4節;參約十11;來十三20;彼前二25,五4),他們將安然活著(參太十六18)。祂將 會是他們的平安,保護他們免受一切仇敵的攻擊,包括最能象徵恃強凌弱的亞述人(5-6節;參路二14,二十四36;羅五1,八31-39;弗二14)。

        在第六個異象中,彌迦預見復興的餘民在列國中間成為傳送生命或死亡的要素(五7-9;參林後二14-15)。

        最後,彌迦說:『到那日』,耶和華會將百姓從前把信心錯誤寄託的東西一一除掉,它們包括:軍事上的戰備、邪術和偶像(五10-15)。在人的內心 整肅祂管治主權之後,人便得到保障,避免因為不聖潔而招致上帝的憤怒;同時,耶和華亦應許保護他們,免受外敵的攻擊(15節)。

    【第三個循環】

        到了第三個循環(六1至七20),彌迦一開始便提出約的訴訟(六1-8)。耶和華在這裡清楚顯出立約的關係。祂一直以完全的恩典來對待祂的百姓,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帶領他們安然進入應許地(六1-5)。然而,百姓不單沒有以完全的信靠來回應祂的恩典,以致忠心守約和遵行約的規條,反而把立約降格為討價還價的協議書(六6-7)。彌迦指出,讀者想以這種方式與上帝建立關係,實在是何等的荒謬。這些虛假的信徒以謬誤的方式與上帝議價,首先提出獻上整隻燔祭品;然後提出可獻一歲的牛犢(較值錢的)(六6),接著是千千的公羊,或萬萬的油河。最後,他甚至殘忍地提出獻上自己的兒子(六7)。從他提出獻上『萬萬的油河』這點,便顯出以這種方式與上帝議價是沒有底線的,它不單不能夠與上帝建立關係,亦不能確保人得著救恩。油的容量單位實際上是『升』或『欣』(出 三十24;民十五9,二十八5)。這些人的想法錯謬,以為上帝的口味跟他們一樣,是可以用錢來收買的!相對而言,真實的信徒則以彌迦書六章8節作為表達信仰的真正精髓。耶和華對信徒的要求,其實是要他們行公義和對人有愛心,有智慧地與祂同行。虛假的信徒願意為耶和華獻上一切,但祂所要求的,卻只是一顆愛祂和順服祂的心。只有那些領會到耶和華恩典的人,才能夠和願意獻上上帝所要求的東西。

        先知在此訴訟之後,再發出另一個審判的神諭(六9-16)。為了猶大那種貪污腐化和欺詐失實的行商手法(六9-12),耶和華會使約的咒詛臨到她,包括疾病、刀劍和被擄(六13-16)。在最後一個審判的神諭(七1-7),政府正面臨瓦解。官員當中沒有一個是正直的(1-4節),因此,整個國家已陷入無政府狀態(七5-6)。然而,彌迦卻仍然深信上帝會信守祂與列祖所立的約,仍然仰望拯救他的上帝(七7),他不會就此失望。他最後的預言包含了一首勝利之歌(七8-20)。彌迦這名字的意思是:『有誰像耶和華』;而他在這最後一個預言中亦提出了一個問題:『上帝啊,有何上帝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 民的罪過?』(七18)

    在以色列歷史之初,耶和華將法老的軍兵投進大海。如今,來到她的歷史尾聲,祂要投入海中的,卻是她們的罪(七19)。以色列縱然不忠,耶和華卻仍然要忠於祂給亞伯拉罕和列祖的立約應許(七20);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正如彌迦書中的審判神諭體現上帝的公正,而救恩神諭則體現祂的公義,兩者其實亦同樣體現上帝其他崇高的屬性。無所不知的上帝甚至知道貪婪的地主在床上的圖謀(二1)。祂預言以色列人要被擄到巴比倫和餘民的倖存,彌賽亞要在伯利恆出生,祂的治權要得勝,以及祂將帶領他們經過一切。

        彌迦在他第一個預言中,形容以色列的掌權者猶如一個凱旋的戰士。祂從天上的寶座上站起來,步出祂的聖殿,大步走過地的高處(一3)。耶和華怒氣沸騰,腳步沉重;亙古常存和宏偉壯麗的眾山在祂腳下熔化,如熱臘流動:作為人類生命之源的良田阡陌亦一一裂開,仿如瀑布隆隆衝下山坡(一4)。當這位威嚴的上帝帶著大而可畏的能力出現,人手建造的圍牆和碉堡都化為碎片,變成廢堆(一6-7)。只要這位長久忍耐的上帝一直留在天上,人便自覺安全;然而,當祂大步踏出,要施行審判,赤裸裸的現實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要親自面見這位聖潔的上帝。

 

2022年8月2日 星期二

雅歌怎能納入聖經正典

   雅歌,英文聖經又稱它為歌中之歌(Song of Songs,Canticles)。雅歌無疑是與聖經各卷迥然有異,其主題並不在於闡釋某些神學、教義,卻描寫人類內在的感情——愛,這是最令人興奮及情緒激昂的感覺。愛情令兩人結合在一起,將兩個靈魂連結為一個較大的整體——配偶。夫妻二人回應亦反映了神秘兒女的愛,更表達出基督對他所揀選的新婦——教會——的愛情。雅歌之所以是重要的經卷,乃因它是有關愛情的一卷書,特別提及丈夫與妻子之間的愛情,正好成了救主與被他救贖的人之間的愛的典範。

    其實,聖經屢次提及人類婚姻的神聖以及其作為預表的特性。以賽亞書五十四4-6記載耶和華上帝向他那犯罪悖逆、不知悔改的以色列子民說話,經文的措辭顯示出,上帝就像一個滿心怨憤的丈夫,仍以恩慈態度來原諒妻子:「不要懼怕,因你不致蒙羞,也不要抱愧……不再記念你寡居的羞辱,(當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期間,他們與上帝疏離了。)因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萬軍之耶和華是上帝的名。救贖你的,是以色列的聖者……耶和華召你,如召被離棄心中憂傷的妻,就是幼年所娶被棄的妻。這是你上帝所說的。」

    換言之,丈夫深愛妻子時所表現出來的專一與充滿愛意的態度,正好成為一個典範,預表了上帝對他子民所發的永恆而不間斷的愛(參弗三18、19)。以弗所書五21-27著實是一段典型的經文,表達了上帝對他子民的愛:「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瞭解上述關係後,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雅歌,這卷充滿感情的經卷,就像音樂大師所寫的樂章,由技巧登峰造極的交響樂團演奏,令人聞之蕩氣籏腸。雅歌是一卷使人讀了深受感動的記述,指所羅門與一個生長於郊野的漂亮窮家女之間的羅曼史,這女子可能生活於以撒迦境界內的書念。這位漂亮的窮家女正在放牧群羊,而所羅門可能打扮成牧羊人的模樣,結識她,並向她示愛。

    在所羅門統治以色列的初期,他極可能放下公務到郊外渡假(顯然是往巴力哈們,參八11)。他喜歡放羊、采葡萄和野花,卻不像我們今天行政人員所喜愛的,高爾夫球、釣魚、賽艇或打網球這些活動。因此,所羅門假扮平民,在郊野渡過幾個星期。(有某些學者卻認為,自幼生長於郊野的年青牧羊人,從所羅門手中奪走他所愛的女孩。然而,從經文本身的字眼看來,這說法難以成立。而且,雅歌的作者顯然是所羅門,他極不可能將自己在情場上失敗的事蹟記錄下來。)

    當所羅門最初看見這位漂亮的女孩時,便一見鍾情。另一方面,那女孩在發覺所羅門的真正身份之前,已墮入情網了。兩人締結婚約後,所羅門帶那女孩到耶路撒冷的皇宮裡。在那裡,她要面對所羅門的六十個妻子和八十個妃嬪。在皇宮內,她覺得自己黯然無光,因為多年郊野生活,令她的皮膚變黑了,她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妃嬪。事實上,弟兄們亦曾因她皮膚黑而加以嘲笑(一6)。

    與年輕女牧人之間的一段愛情,是所羅門生命裡有極深意義的插曲。與女牧人相處的時候,他體會到自己從未感受到的真摯愛情。所羅門將這段事蹟記錄下來,使我們在今天得睹感情如此細膩的詩句。所羅門自己多納妻妾,這種為求滿足一己私欲的態度顯出他的愚昧。與女牧人的一段戀情,使他對愛情有深入的洞見,但亦因他的愚昧而不能保持。縱然如此,所羅門寫成雅歌,在表達愛情的尊貴這方面來說,實無其他文獻能出其右。人類的愛情成為一個典範,預表了上帝對人的無可比擬的愛:「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八17)

    所羅門並沒有依照事實發生的先後次序或合乎邏輯地寫雅歌。反之,他照著自己情感的流露,不受局限地寫成這八章經文。這種方式,極像現代電影的倒敘鏡頭。假如我們謹記上述假設及基本指引的大綱,閱讀雅歌時就會發覺裡面的各個情節是互相吻合的。請你多讀一次,可能你會愛上雅歌這卷書。閱讀四1-5及七1-9這些章節時,讀者應謹記,那位深愛所羅門的女子,是上帝的傑作,她的身體充滿美感。雖然這些美麗都是外在的,卻正好成為一個表徵,彰顯出從屬靈的角度看來上帝的殿是如此可愛。而且,每一個真信徒的身體,亦是聖靈的居所。另一方面,二3-6及五10-16是從女子的角度說出,這兩段經文與前兩段同樣流暢而感情豐富,雖然男性讀者閱這兩段時,所受的感動會比女性讀者為低。

    雅歌可提醒我們,使我們謹記上帝喜悅自己手所作的工,使他所造的一切都美麗悅目,使人讚歎不已。上帝將白雲、山嶽、藍天、碧海、綠樹及野花都造得美麗悅目,最重要的是,他使人類喜悅于與配偶的愛情。然而,除卻欣賞讚歎,我們必須將榮耀與崇敬之心歸於創造萬物的那一位。我們當謹記,創造者的位置,遠高於受造物。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聖靈的工作與信心的回應

 

    倘若世人讀聖經都會不自覺地帶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又怎有可能讀到聖經真正的意思呢?聖經的答案一方面是說聖靈的工作使上帝向人說話可以產生果效,另一方面是強調人必須有信心的回應。

    聖經本身論及上帝的話,經常強調上帝的話的能力,整個世界的存在,是上帝說話的結果,(創一:3,6-7,9等)“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

    先知們也是一樣強調上帝的話的能力,例如以賽亞以雨雪從天降下為比喻,說:“我口所出的話……決不徒然返回,卻要成就我所喜悅的。”(賽五十五:11)

    當上帝將祂的話寫成文字時,這文字就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與原本的話有同等的能力。因此,先知耶利米被猶太人囚禁,以致不能公開宣講上帝的話之時,上帝就命令他寫下,叫人代讀(那三十三:1-8),國王約雅敬聽見書上的話:耶利米的豫言照舊會應驗,約雅敬也會因所行的受到責罰(耶三十六:27-31)。

    新約中我們亦可以看到同樣的教訓。約翰福音告訴我們,耶穌本是上帝的“道”(約一:1-2)。他來到世上時,在迦拿說了一句話便醫好另一地方的病人(約四:46-54),同樣又是用一句話醫好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無助的人(約五:2-9)。因此,祂的話也一樣能叫人從上帝得到新的生命,並在末日復活(約五:24-28)。

    路加福音則進一步地告訴我們,上帝的話之能力是聖靈工作的結果。天使告訴馬利亞將懷孕生子時,馬利亞問了一句很自然的問題;怎有可能?天使便告訴她:當聖靈的能力在她身上時,上帝的話沒有一句是不可能的(參路一:35-37),因此,我們也看到耶穌以一句話趕鬼(路四31-37),醫病(路四:35-41)。不但如此,聖靈還在人心中工作,帶領人明白上帝的話,順服上帝(約十四:26,十六:8-10)。

    從聖經教訓,我們可以看到聖經本身成書時是上帝的話,有聖靈引導作者(參彼後一:21),而且聖靈還是一樣會透過聖經對人說話。當人讀經時候,上帝也同時向人說話,而因為聖靈的工作,可以突破人為的障礙。

    這並不是說人在讀聖經的過程中不必負責任,更不是說每個讀經者都會得到同機關報結果,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便曾要求提摩太“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5)

    雖然他所傳的道大有能力,許多人因他所講的信了耶穌,但是仍然有不少猶太人不相信,在舊約中隱約已看得到保羅所傳的福音,對於這種不信的現象,保羅的解釋是:他們的心剛硬不信,因此看不到耶穌基督的真光;但他們的心何時歸向主,何時就看得見光(林後三:12-18)。

    耶穌基督在世時,也一樣的告訴當代的猶太人:雖然聖經為耶穌作見證,但猶太人看不見,因為他們心裏沒有愛上帝的心,反而互相求榮耀(約五:39-44)。當聖靈的大能工作時,人必須以順服的心回應,這樣,人便可以突破障礙,聽到上帝在聖經中的話。

    總言之,讀經時,要瞭解自己在有意無意之間帶了許多文化背景,因此,讀經者必須向上帝存著一個開放的心,祈求聖靈指引,讓我們看出上帝在聖經中救恩的真理,再以信心接納,這些都是讀經時必備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