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26:23 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因從死裡復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傳給百姓和外邦人。
哥林多前書 15章 20-24 節
15:20 但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15:21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
15:22 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
15:23 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
15:24 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
*************************
「死」從亞當犯罪而來,而「死人復活」卻是從耶穌基督而來!而耶穌基督的復活讓我們清楚︰死的權勢已被敗壞,不再能掌握我們將來,我們的將來是在上帝的手中!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5章4-7節說︰『我們在這帳棚裡嘆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為此,培植我們的就是上帝,他又賜給我們聖靈作憑據(原文是質)。所以,我們時常坦然無懼,並且曉得我們住在身內,便與主相離, 因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
是的,必死的生命被生命吞滅!上帝所賜之永生必取代我們原來必死的生命,使我們從死裡復活承受上帝的國!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哥林多
哥林多位於歐洲希臘南部。在地理上位於哥林多地峽(Corinthian Isthmus)。這地峽南北連接歐洲大陸和希臘半島。從希臘半島到希臘的大學城雅典,馬其頓和歐洲大陸,必定經過哥林多。
這地峽東西只闊大概七英哩半有多。哥林多位於這地峽中部偏西,東面是距離哥林多六英哩的堅革哩(Cenchrea)海港。這海港瀕臨Saronic Gulf,由這裡可坐船直達環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一帶城市,包括以弗所(羅馬帝國第二大城和駐防城)、腓立比(羅馬帝國駐防城)、大數、敘利阿的安提阿(羅馬帝國第三大城)和猶太地的耶路撒冷。地峽西面是距離哥林多一英哩半的利嘉林灣畔(Gulf Of Lechaion)的利嘉林海港。這海港瀕臨亞德利亞海。從這海港坐船可直達直達地中海西部一帶城市和環亞德利亞海和意大利半島東岸的城市,包括威尼斯和通往羅馬的大道。
從亞德利亞海或羅馬來的商品,若果要前往愛琴海北部一帶城市,可以採取通過這地峽,避免行船繞過希臘半島南端的馬利亞角(Cape of Malea)。那處航程共二百多英里長,並且航行十分危險。若要通過這地峽,從羅馬來的貨物旅客首先登陸利嘉林港,然後循陸路途經哥林多,再從堅革哩港登船出發,到達愛琴海和地中海東部一帶城市。連接利嘉林港和堅革哩港的是一條名叫Diolkos的大道。在這條大道上,小船可以整艘放在車上,拖往另一海港。但大船則必須將貨物一件一件放在車上,運往另一海港。
在十九世紀未,獨立的希臘建成連貫東西兩海港的運河,在1893年開始通行。全運河共長6,346公尺,闊24.6公尺。
哥林多市集位於高1886公尺的徙削的亞克波利(Acrocorinth)山腳下。哥林多市集建於公元前十世紀,毀於146BC。保羅所訪問的哥林多,經歷了一百年的荒廢,重建於44 BC。在保羅的時候(55AD),哥林多己經有一百年的歷史,為亞該亞省的省會,是羅馬人的殖民地,較位於東北面的雅典大五倍。
哥
林多的繁盛,有賴於南北和東西的貿易。這些貿易,不單大大助長了這城市的發展,並且使這城市充滿國際大都會的特色。城內充斥著從東西各地到訪或路經的商
人和客旅,包括各色各類的羅馬人,希臘人和擅長經營生意的猶太人。所以哥林多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在城內可以聽到各地的方言,有不同的思想文化,有不同的
宗教,更有不同的道德標準。
在146BC之前,在亞克波利山頂有一亞富羅底特女神廟(Temple to Aphrodite)。廟內有一千多位廟妓。但亞富羅底特女神廟在哥林多於146BC被毀時一同拆毀。重建後的哥林多己經沒有這神廟。另外現今仍存留的阿波羅神廟(Temple Of Apollo)的石柱,雖然建於公元前六世紀,在保羅時代仍然轟立。當保羅到訪哥林多時,那裡已經設立了猶太人的會堂。其它宗教,也在哥林多設有自己的廟宇。
哥林多是一富有城市,它出產有名的陶瓷銅器,另外也有著名的哥林多石柱和柱頂,並且每兩年舉辦的地峽運動會,(名聲僅次於每四年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雖然哥林多人著重知識和運動,但它的文化卻是虛浮,並且奢華、淫慾和墮落。「如哥林多人般過活」,即是生活言語高雅,卻同時比喻作放蕩不拘。而哥林多一詞,也慢慢成為酗酒放蕩的同義詞。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剛強和軟弱
「剛強」和「軟弱」這兩個字詞,經常在保羅書信中連接地出現。作者將這兩個字詞並排對照,用以傳遞兩個重要的原則。首先,人的軟弱讓上帝的能力得以大大彰顯。正如保羅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下)
「軟 弱」和「剛強」在結合諸如上帝的國、知識、愛、良心、自由和審判的觀念時,往往發揮關鍵詞的作用。保羅運用這兩個字詞時,會提供一個神學的語境,說明和澄 清它們的特殊含義。那些對上帝和上帝的國有正確認識,同時在沒有良心衝突的情況下實踐基督徒自由的,就是「剛強」的信徒。那些不甚清楚和不敢肯定自己怎樣 才算是運用在基督裡的自由的,就是「軟弱」的信徒。我們在決定如何運用基督徒自由一事上,不能單靠知識,反之,我們應該讓上帝在基督裡的愛引導我們尋求如 何在地上實現上帝的國度。
保羅明確指出有兩個範疇是特別關係到信心剛強和軟弱的問題,它們就是飲食和聖日這兩方面。有信心剛強的人認為吃肉沒有問題,但那「信心軟弱的」(羅十四1),卻認為只可吃菜蔬(羅十四2)。同樣地,軟弱的人非常重視守聖日,但剛強的人則認為日日都是一樣(羅十四5)。軟弱的人認為這等事情是關乎上帝的國度,所以極為重要,但剛強的人卻看法不同。
軟弱的人所持的信念和習慣,影響了他們對基督徒自由的理解。他們那種嚴謹認真的態度,使他們的良心變得極為敏感。當他們看見剛強人的表現,似乎處處與他們對立;於是便感到極大苦惱,內心受盡折磨(羅十四14-15)。有些軟弱人便開始學效剛強人的做法,但做的時候卻是出於恐懼和疑惑(羅十四23)。這種混亂和疑惑的經驗對軟弱的人造成嚴重的影響。剛強的人導致軟弱的人跌倒,甚至還有摧毀他們的可能(羅十四20)。
對吃祭偶像肉的事上,亦出現類似情況(林前八1-13,十23-33)。剛強的人知道偶像算不得什麼(林前十4-6)。他們採取一個不受束縛的方式,相信「凡事都可行」(林前十23)。軟弱的人沒有這種知識,而且,因眼見剛強的人之行為,內心產生極大的交戰(林前八7-13)。
軟弱人指責剛強人運用自由的方式是不虔誠的表現;而剛強人則嘲諷軟弱人的信念。信徒之間出現了這種張力只會危害教會的合一。保羅從以下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萬物既是出於上帝的創造,本身便無不潔之處(羅十四14、20;林前八8,十26):食物和守聖日都與人的得救無關──它們是中性行為,不會對靈性構成任何影響。吃或不吃、守或不守,都不會帶給我們任何好處,因為它們與上帝的國度無關。這正是保羅認同剛強人做法的原因(羅十四 14;林前八4-6,十25-27、29-31)。
在 保羅眼中,問題的底線是在於信徒採取某種做法背後的屬靈動機。若從這方面衡量,則無論是剛強人或軟弱人都做得不對。剛強的人沒有憑愛心行事,在軟弱人的屬 靈道路上放置絆腳的石頭,造成推毀他們信心的危險。軟弱人則懷疑上帝能否使剛強人站立得穩。兩者都僭越了上帝的角色論斷對方(羅十四1、4、10-13)。
保羅同時在個人和群體的層面論及軟弱人和剛強人之間的張力。信徒不要彼此爭論哪種行為才算是敬虔的表現(羅十四1)。反之,各人心裡應意見堅定,不可做任何令自己良心感到不安的事情(羅十四5、14)。對於什麼是可行的個人信念,必須是出於真誠的信心,而且應該自己守住,不應使之成為整個群體的規範(羅十四22-23)。
在群體的層面,則要有互相的接納和包容,因為無論是剛強人抑或軟弱人之表現,皆是發自對上帝的忠誠(羅十四6-8)。耶穌基督是信徒在教會中實踐自由時的榜樣(羅十四9、15、18節)。我們絕對不應做任何可能會對其他信徒構成傷害或絆倒他們的事(羅十四13、15、20-21;林前八9-13)。凡我們所作的,都應該憑著愛心而作,為的是彼此建立和帶來和睦(羅十四 19)。
有關死與復活之思想背景
【猶太背景】
撒都該人否認死後的生命(申25:5-10、太22:23-33)。
在猶太人的思想中,有一派完全不信靈魂的不滅及身體的復活(徒23:8)。
舊約的思想是人死後都到陰間裡去,不再有希望。『陰間』,常被誤譯為『地獄』,是在地下一個幽晦的地方,在那裡死者僅似幽影般的存在,沒有力氣,沒有光明,與人與上帝隔絕。(詩6:5、詩30:9、詩88:10-12、詩115:17、賽38:18、傳9:4,5,10)。
【希臘背景】
希臘人天生對死亡的恐懼。
尤里披蒂(Euripides)說:『世人擔負無數病痛,但仍然酷愛活命。他們渴望明日的來臨,喜歡承受今生他們知道的事,不喜歡面對死亡未知的世界。』
希臘思想相信靈魂的不滅。靈魂的不滅與身體是完全分開的。
斯多亞派看上帝如烈火般的靈,比世上任何東西都來得純潔。給人的生命乃是這聖火的火花,來住在人的身體中。人死後,他的身體化成在他成為身體時的原素,而神聖的火花歸回到上帝那裡,為原有的上帝的烈火吸收。
對希臘人看來,永生不朽就是要拋棄身體。
【基督信仰】
保羅說基督教的信仰,死後個人還是存在。希臘人相信二元論,說身體是物質,一切罪惡的淵源,靈魂的囚牢。基督徒說身體並非罪惡。上帝的兒子取上人身,上帝卻住在其中。在基督徒看來,將來生命乃是涉及整個的人:身體與靈魂。
保羅論復活
復活是使徒們所傳福音的中心,也是我們對耶穌基督信仰的中心。主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了,但因著復活,顯明他是上帝的兒子(羅1:3-4)。上帝讓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徒17:31)。
如果有人還懷疑耶穌的復活,他應該來讀哥林多前書15章。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就有人起了懷疑的心,說沒有復活這種事。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 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3-4)
耶穌的復活,表明他已經戰勝了人類最可怕的仇敵,死亡;也表明了他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如果耶穌沒有復活,那麼基督徒信的就是枉然,保羅說,他所傳的也是枉然(林前15:12-19)。保羅接著舉出許多人證來論復活。耶穌復活有500個人以上看見,這些人大半都還活著,如果有人不相信,大可以去求證。
耶穌是初熟的果子,他先復活,所有信主的人也一樣要復活(林前15:20)。只是復活的身體是怎樣呢?保羅特別用生物的各種形體來打比方,這都是上帝所給的形體,將來復活以後,上帝要給我們另一個不朽的形體,和現在的肉身不同。
論到愛
林前13:1-13
哥林多前書13章所提到的愛,由於「愛的真諦」這首詩歌的流行,在台灣它幾乎已經是家喻戶曉了,特別是新婚夫婦,更是喜歡它。但是較少有人知道,這裡所說的愛是指上帝永恆的愛、不變的愛、徹底的愛,人若憑靠自己根本是做不到的。
愛是永不止息,但這樣的愛來自上帝。只有我們被上帝的愛所激勵、所感動,才有可能體會或遵行這樣的愛。而且,真正的愛是一種意志上的委身,不是一時感情的衝動;後者會隨環境變動或心情起伏而改變,前者比較能夠持久。
保羅在此告訴我們,愛超過智慧,愛也超過恩賜,愛能解決一切問題。
有關說方言
林前12:10-11、12:28-13:1、14:1-28
從哥林多前書看起來,哥林多教會已經遇到過說方言的問題了,因此保羅在此有詳細的討論。
方言是在心靈裡講說各樣的奧祕,對象是上帝(林 前14:2);它是聖靈所分給人的恩賜之一種(林前12:10-11),最主要的功用是造就自己(林前14:4);在聚會中方言如果不翻出來,就應當閉口,只對自己和上帝說(林前14:28)。
用方言禱告時是靈在禱告,沒有用到悟性。在教會中無論是禱告或歌唱,不要只用靈,也要用悟性,否則對別人沒有幫助(林前14:14-19)。能夠說方言的人,如果沒有愛,就好像鳴的鑼,響的鈸一樣(林前13:1)。
一個人如果切慕屬靈的恩賜,最好是尋求那能夠造就教會的恩賜,像愛(林前12:31),像先知講道(林前14:1)。
教會中如果有人說方言,毋需禁止;如果沒有人說方言,也毋需特別追求或鼓勵(林前14:39),因為真正要羨慕的是愛和作先知講道(林前14:1)。
論恩賜和肢體關係
林前12:1-31、14:1-12
在教會中,聖靈隨己意賞賜給弟兄姊妹各種不同的恩賜。不僅如此,信主的人,好像肢體一般,都是同屬於一個身子。用身子與肢體來比喻教會和信徒,保羅特別要闡明以下幾點:
a. 每一個肢體的功用不同,而它們都是身子所不可少的。
b. 看起來愈是軟弱、愈不體面的肢體,更是不可少的。
c. 肢體要彼此相顧,同甘共苦,榮辱與共。
說到恩賜讓我們來思考幾個問題:
a. 你有什麼樣的恩賜?你羨慕怎樣的恩賜呢?
b. 你注意到教會裡有那些比較軟弱或是不體面的肢體嗎?應當如何對待他?
c. 對牧師或傳道人所未具有的恩賜,我們應當存怎樣的態度?可以要求或批評嗎?
論聖餐
林前11:17-34
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提及聖餐,成為我們今日領受聖餐時,主領者常引用的經文:「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
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
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林前11:23-26)
聖餐在今日教會是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與洗禮同為基督教會的兩大聖禮典。基督徒領受聖餐,記念主的死,並且再一次與上帝立約,提醒自己身為上帝子民的身份,照著祂的旨意來行事為人。
在領受聖餐時,你的感受是什麼?你要怎樣行,來記念主?你要怎樣行,來等待主的再來?
婦女講道的問題
林前11:5、14:34-35
從哥林多前書11:5 保羅吩咐女人禱告或講道一定要蒙頭來看,他並未禁止婦女講道,只強調要蒙頭,因為那是服權柄的記號(林前11:10),意思是不可自高。
至於哥林多前書 14:34-35說,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這個吩咐讓許多人感到難以理解。大部份的解經家都認為這是針對當時社會習俗所定的一般性原則;由於婦女在當時 受教育的機會很少,社會地位低落,在公眾場合很少發言,信了主的婦女如果標新立異,提倡自由,強調在基督裡不分男女(加3:28),在聚會中任意發言,反而會讓不信主的人看輕,福音受到譭謗。
保羅禁止婦女在會中說話,需要在這樣的背景底下來瞭解。陳終道牧師更具體地說,保羅並不是禁止女傳道講道,而是指婦女在聚會中隨便發問、說話,這在當時被視為不妥。坎伯‧摩根牧師則認為那是針對婦女聚會時竊竊私語、辯論不停而言。
提摩太前書2:12說,「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這裡的「講道」,原文是「教訓」的意思。保羅認為女人教訓男人、轄管男人是不相宜的。
婦女蒙頭的問題
林前11:2-16
婦女蒙頭在當時非常普遍,只有新潮的婦女或是妓女才不蒙頭。保羅在此所談的與當時社會習俗有關,今天的教會很少再沿用這裡的教導來要求婦女蒙頭。
保羅接著提到兩性關係中一個重要的原則:雖然起初女人由男人而出,「然而照主的安排,女也不是無男,男也不是無女。因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林前11:11-12)
現代的生理學研究也驗證了保羅的看法;雖然男女兩性天生有別,但是男性體內亦有女性荷爾蒙,只是含量較少而已,女性也一樣。可見男中有女,女中有男。男女兩性如何互相對待,是今日快速變遷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吃祭偶像之物
林前8:1-13、10:14-33
保羅在反覆討論祭偶像之物時有時說可以吃(林前10:25-27),有時說不可以(林前10:21,28-29)。究竟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或說,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吃,什麼情況下不要吃?
原來,在理論上,偶像根本算不得什麼,我們只有一位上帝、一位主,萬物都是屬於祂的(林前8:6),因此凡物只要感謝過後就可以吃。但是有時根據此等認知這樣做,會讓其他弟兄姊妹跌倒,這樣的話最好不吃(林前8:9-13)。
保羅在此指出基督徒行事為人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要為榮耀上帝而行。」(林前10:23-24,31)
婚姻問題
林前7:1-40
a. 有關性生活:
除非是為了專心禱告,且兩相情願,否則夫妻不要分房,免得給撒但留地步(林前7:3-5)。這吩咐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上帝樂意讓人享受性生活,但是必須在婚姻關係中為之。
b. 有關分居:
不要離開配偶(林前7:10-11)。
c. 有關離婚:
不要主動離棄配偶,但若不信的配偶要離去,不必勉強(林前7:12-17)。
d. 有關守童身:
能守童身,可以減少掛慮,但不必勉強(林前7:25-40)。
e. 有關再婚:
寡婦如要再嫁,要嫁在主裡的人(林前7:39)。
保羅並未討論到夫妻都是信主的人卻要離婚的情形。以目前社會狀況,離婚愈來愈多,信徒也無法倖免。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離婚?教會應該如何照顧面臨離婚或已經離婚的會友?他們可以擔任教會要職嗎?擔任牧師呢?你的看法如何?
或許,我們應該回到上帝創立婚姻的原意、要人有伴互相幫補這個角度來重新思考婚姻;夫妻應該本著互愛互重的原則,協力開創美滿婚姻。美滿婚姻並非天賜良緣,
而是需要努力經營。萬一婚姻觸礁,不要輕言放棄;經過雙方一番努力,有可能苦盡甘來。如果盡力溝通仍然無法改善,而對方堅持一定要離婚,只好隨他/她。
對付淫亂罪惡的弟兄
弟兄犯至死的罪(申廿二30,廿七20;利十八8),應當趕出教會,交給撒但,肉體死亡,靈魂仍得救,但是失去千年國度的賞賜(六9)。除去教會內部的罪是拯救教會,挽回上帝的怒氣,如同非尼哈刺死犯淫亂的人,利未人殺死拜金牛犢的人,得著上帝的稱讚與重用。有些人在愛的幌子下包庇罪惡,不革除犯罪的教會領袖,失去教會的爭戰能力,如同船破進水而沉沒,直到上帝把該教會交在仇敵手中,絆倒許多人。
基督徒交往與世人不同,不是體貼肉體乃是相互警戒、提醒;引人捨己更愛主,幫助犯罪弟兄,也當慬慎自己不被引誘(加六1);不在別人的罪上有分(提前五22~24),當面的責備強於背地的愛情(箴廿七5)。
淫亂的罪是得罪自己的身體,這個身體已經分別為聖歸於上帝,上帝住在裡面,是上帝的殿,若有人毀壞這殿,上帝必毀壞這人(三17)。
在基督裡有自由,在基督外沒有自由,有不犯罪的自由,不濫用自由:
凡事都可行,是否對上帝對人對己有益處(六12)。(永生的價值)
凡事都可行,是否受這事的轄制(六12)。(佔有心)
凡事都可行,是否造就人(十23)。(見證基督)
凡事都可行,是否榮耀上帝(十31)。(滿足上帝的心)
各人追求的程度不同,強烈愛主的人,為了討主喜悅,肯捨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不追求的人是藐視主愛自已的人。
論淫亂
林前5:1-13,6:9-20
保羅勉勵信徒不要行淫亂,因為身體是聖靈的殿,是上帝用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身子上榮耀上帝。對於教會內稱為信徒,卻又行淫亂的,保羅主張不可與他相交往。
在現今開放的社會中,男女接觸、交往的機會比以往更多,如不留意,有可能會落入淫亂的陷阱。基督徒應當如何避免淫亂發生呢?
除了加強夫妻兩人溝通、培養感情之外,有三個簡單的原則可供參考:
1.不聽已婚異性抱怨其配偶;
2.不向異性抱怨自己的配偶;
3.如果只有兩個男女在同一個房間內,而他們不是夫妻,門就打開。
哥林多前書10:12說,「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保羅列出十七件事奉的經歷
一、定死罪的囚犯:主釘死在十字架上代替死刑犯而死
二、成了一台戲:在彼拉多衙門前示威
三、愚拙的:人看祂是愚拙,上卑微的十字架
四、軟弱的:祂為我們成為軟弱,被釘在十字架上(林後十三4)
五、受藐視:人看祂是拿撒勒人,強盜村的人(約一46)
六、饑餓:常禁食祈禱(太四2)
七、乾渴:在雅各井旁與十字架上叫,我渴了(約四8,十九28)
八、赤身露體:人剝去祂的外衣,內衣,掛在十字架上(太廿七35)
九、挨打:被鞭打(太廿七26)
十、無住處: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太八20)
十一、勞苦:忙碌無時間吃飯(可三20)
十二、親手作工:木匠的兒子
十三、被人咒駡:又打又辱駡(路廿二65)
十四、忍受逼迫:追殺,推祂下山崖(約七1;路四29)
十五、譭謗:靠別西蔔趕鬼,褻瀆聖靈(路十一15)
十六、世上的污穢:被賣奴隸30元價,釘奴隸之十字架
十七,萬物的渣滓:大喊除掉祂
保羅傚法主(林前十一1),他的經歷,讀林後十一23~29。
嬰兒生命的特徵
之一:是以自己為中心,不會服事人,要求人服事(林前三1;來五12~14;弗四14)。
之二:靠別人餵奶,得著二手貨,依靠聽道,不能直接從上帝那裡得著生命的供應。
之三:屬肉體行事為人,嫉妒分爭,照世人樣式。
之四:不能負什麼責任,上帝不能使用他,不能首先被提。
之五:隨從各樣異端,人云亦云,沒有分辨能力。
分派結黨
分裂的原因,是運用世智,生命幼小,靈裡無光,定睛在有名望的人身上。解決方法,是與基督合一,接受基督的十字架除去人的智慧與聰明,只見耶穌,不見他人。屬人的智慧,是屬地、屬情慾、屬鬼魔的,是嫉妒、紛爭、擾亂、各樣壞事,抵擋真道(雅三13~16)。世故深,天機少;物質重、靈命昏。
上帝揀選的是人看為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無有的、免得有人自誇,不服上帝的主權。自立救法,吃知識樹果子,以自己的智慧衡量上帝的事情,上帝必須80年廢去摩西埃及王宮中的學問,纔能使用他40年,完全照著山上上帝啟示的樣式來事奉祂。
追
求基督的本身,向己死,向上帝活,是生命長進的路是唯一目標。身量長大,能力、智慧隨之增加,接受上帝對付的生命長大的人,是屬靈人,能看透萬事,與人交
往時有聖靈啟示知道這個人需要什麼,能按時分糧,明白上帝旨意,生活、事奉是金銀寶石,在火的試煉中存留得住,風吹雨打總不倒塌(太七24)。
保羅傳了福音,亞波羅講造就的上帝的道,聖靈動工叫人相信接受、追求、成長,上帝賜福音種子,是主耶穌麥種死了才結麥穗。上帝耕種人的心田,馬太十三章有四種心田。馬可四章26~29節是上帝耕種的方法,生命成長的自然律,是需要陽光,雨露,除草,去石塊。人得救以後需要的是讀經生命之糧,禱告認識上帝,經歷聖經的話,接受上帝的光照、啟示,十字架對付除去一切舊人的東西,除去攔阻人認識上帝自高自大的事情。肉體中的嫉妒、分爭、邪情、私慾等等(林後十4~5)。
信入主耶穌與祂聯合,順服接受祂一切的拆毀建造工作,這就是上帝的工作。作上帝的工不是做,乃是先接受上帝在自己身上的工作,才有工作流出來。玉瓶打破,才有基督香氣散發出來,影響周圍人對上帝的饑渴,而去追求祂(約六29;可十四3)。
先是上帝在人裡面工作(work in),然後作出上帝的工(work out),(腓二12~13),先是耶穌基督在人心裡行祂所喜悅的事,然後遵行出祂的旨意來(來十三21)。
凡不讓上帝在自己身上作工的人,就沒有工作流出來。我們是上帝所建造的房屋,每塊建造的石頭都必須在暗中被上帝用祂的鎚子、斧子、鐵器打擊,雕刻過,每個人都有上帝拆毀、建造的經歷,然後被上帝建造成為靈宮(彼前二5)。上帝使用周圍的人與事壓榨我們,然後纔能成為油與酒,供應人生命,擘開的餅纔能供應人。唯有這樣纔能靈裡越來越明亮,明白上帝的旨意忠心去做,工作的根基是基督,是在於上帝的本身,耶穌基督的救贖與聖靈熬煉的工作,這就是金銀寶石,存留到永遠。
上帝的管家執事如同船底搖櫓的奴隸,舵手是上帝,船上的是信徒,搖櫓的奴隸是把人引向上帝。
不以人誇口,當以主為誇口,判斷人的乃是主,不討人的喜歡,乃得上帝的心(加一10)。忠心的管家天天仰望審判台前的亮光,唯主照出人心中的隱情,站在玻璃海上透亮不能隱藏,連句句閒話也要供出來(啟十五2,四6;太十二36)。
論到教會內分黨派
林前1:10-17,3:1-4:6
亞波羅是一個十分有口才又心裡火熱的人,他原先在以弗所,當保羅離開哥林多,在以弗所工作時他來到哥林多。亞波羅在眾人面前極有能力,駁倒猶太人,引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許多蒙恩信主的人都得幫助(徒 18:27-28),教會裡就有許多人被他所吸引。因此,在哥林多教會中有人偏愛保羅,有人偏亞波羅,有人偏彼得(可能彼得也訪問過這個教會),有人乾脆就說,我是屬基督的。
這是教會裡很容易產生的問題,當有不同的屬靈領袖出現時,大家有個傾向,會偏愛某一個人。保羅在此教導哥林多教會的聖徒一個重要的原則,如何對待不同的屬靈領袖:保羅指出,他和亞波羅其實都只是與上帝同工而已,真正讓生命成長的是上帝(林前3:6-9)。
哥林多教會是保羅所生的,所以 保羅要求他們效法他(林前4:14-16)。但是,保羅也很清楚他自己的地位和身份,他是基督的執事,是上帝奧祕事的管家(林前4:1),所以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人效法他不可過於聖經所記,免得他們厚此薄彼,貴重這個,輕看那個(林前4:6-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