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啟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啟示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基督耶穌的教訓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無不是實用的基督教教義。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教訓並不太實用。但是,主所訓悔的,從頭到尾都是有關日常實際生活的事。從祂 的這些教訓中,我們獲得有關行事為人、意念動機、禱告、憂慮以及其它種種生活方面的實際教導。但是這些具體課題背後的根據是什麼呢?

    主耶穌在教導中指出,信仰生活的根基在乎對上帝的認識,即對上帝的本質和上帝的道路的瞭解。主告訴我們,我們禱告最基本的出發點是:承認上帝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是衪的兒女,並且確信衪在我們祈求以先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

    整篇「主禱文」可以說是一份教義手冊,(如果真的有「教義手冊」這回事的話)。 「主禱文」提到上帝為父,衪高居在天、衪的聖潔、衪的名、衪的國度和衪國度的降臨、衪神聖旨意的本質、衪的保守和供應、衪的赦罪、以及魔鬼的存在和試探誘 惑的問題。在登山寶訓中,那被譽為 「天國生活藍圖」的教導,乃是對上帝的知識,以及上帝的屬性和作為的展述,而這些即成為我們在世一切實際信仰生活的依歸。

  對於主的其它教導亦然。《馬太》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馬可》十三章、《路加》二十一536這幾段被喻為「袖珍啟示錄」的經文,乃是主在世上對「末後的事」的教導。看它至今產生了何等實際的迴響!主耶穌並沒有只為傳講知識而傳講。衪教導、裝備門徒,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素 質。

  在《約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中,主耶穌在被賣之前於馬可樓上給十一個門徒的最後贈言,更清楚地表現了這一點。在那個時刻,我們的主心裡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聖經》說衪「心裡憂愁」(約 13:21); 而他的門徒呢,顯然也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和極大的苦惱,《聖經》說他們也是「心裡憂愁」(14:1,27)。這時,主怎樣行、怎樣反應呢?我們的主只把思 想集中在今日教會視之為至高至聖的基督教教義上面。主的思想提升到「三一上帝論」的教義上,衪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 在,就是真理的聖靈。」(14:161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 (14:7,9,10),「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說,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16:15)

    同時,我們的主也思想到有關「上帝的榮耀」的真 理,祂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上帝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的榮耀祂。」(13:3132),「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 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17:1),「父啊!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 我了。」(17:24)

   如今,我們應當如何著手發掘這些寶貴、豐富字句中的含義呢?我們首先必須清楚認識一點,這些偉大的真理、就是那些常常被我們妄自視為只屬於「教義」範 疇的東西,正是主在最有實際需要的時刻用以激勵門徒、甚至用以自持的基礎。衪好像在說:「唯有抓住這些真理的核心,人才能在屬靈經歷的幽谷中站立得住。」

   種種例證足以告訴我們:基督教教義是有其實際功用的。我們必須再度反省我們向來對教義性教導所持的態度和反應,好叫我們今後能更正確地將我們的屬靈經驗 與教義一同結合起來。長久以來,有太多的信徒一直視教義為不切實際、枯燥乏味、甚至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厭棄上帝在《聖經》裡所賜給我們 的教義,我們怎能說自己是在順服、聆聽主的教導呢?我們的主在世的生活,是再現實不過了。然而衪卻是用教義性的教導來餵養我們,好叫我們的生命成長得健全 紮實、滿有恩典。

世 界


    新約所描述的世界離不開三個意思:被創造的宇宙萬物、人類所居住的世界、敗壞的受造物。

    新約對以上世界的三個觀念給與以下五個清楚的解釋:

1.上帝是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徒17:24;約1:10;羅1:20;林前8:6;來11:3),這創造包括了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徒4:2414:15;啟14:16)。這些被造物有一個開始(太24:21;羅1:20;約17:24;來4:39:26),一切都由上帝來開始,維持,結束(11:36)

  新約繼續了舊約的觀念,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萬物,也是這世界萬物的主宰。不過,新約把基督“加入”了這解釋:上帝是藉著基督()創造了世界(1:3;1:2),並且這創造是繼續由基督()來維持(1:3)

2.人類住在這世界:因為上帝的救恩是針對人的需要,因此信徒負起了這樣的使命,「你們往普天下(世界)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這世界有許多邦國(太4:8),有時候還形容這個人住的世界是一個「不敬虔的世界」(彼後2:5)。

3.罪的起源:罪是由亞當“一人”入了世界(羅5:12),因此世人(世界)都犯了罪(羅3:23)。因為罪的入侵,這世界是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世界)(太12:39;腓2:15),而死也成為了罪的工價。世界也因此在「嘆息勞苦」(羅8:20)中,等候被救贖。

4.魔鬼是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6:12;約一5:19)。他的管轄當然是“暫時性的”,這段日子是一個「磨難的日子」(6:13)。當然,也要求信徒去認識魔鬼是這屬靈世界/空中的掌權者,魔鬼也掌握了死權。信徒必須與牠戰爭。

5.「基督耶穌降世(進入世界)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也為了毀滅那掌握死權的魔鬼。道成肉身也是為審判世界(約9:39)。

    新約是從這五個角度來詮釋「世界」,因此這樣的認識也成為了基督徒的世界觀(World view),或是基督徒的人生觀。

約翰福音中論真理和聖靈

一. 新約的「聖靈」
在 符類福音和使徒行傳中出現88次,在約翰福音中出現16次,在保羅書信中出現120次,在一般書信中出現14次,在啟示錄出現17次,共出現255次。聖 靈的角色是要使神的「真理」,藉著神的兒女,充充滿滿地得到彰顯,因此又稱為「真理的聖靈」,正如約翰16:12-13耶穌所言﹕「我還有好些事要告訴你 們,但你們現在擔當不了〔或作不能領會〕。只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原文作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 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

二. 「聖靈」的位格 - 是三一真神中的一位,與聖父和聖子是同尊、同榮、同能力:

  1. 聖靈不是「能力」,否則會被人利用。
  2. 聖靈有「位格」,因此可以統管指揮人完成神的計劃。位格的特徵有:主權、行動、思想、感觸、選擇(參林前12:4-11)。教會歷史中的「神格唯一論」、「耶和華見證人」(亞流派)、「基督教科學派」等異端,都否認聖靈的位格和神性,只承認聖父的位格。

三. 「聖靈」的作為 - 包括聖靈的洗和聖靈充滿:

  1. 聖靈的洗(the baptism of Holy Spirit):
    一 生只有一次。即凡悔改初信者,皆在蒙聖靈重生的同時,也按受了「聖靈的洗」,然而外表不一定有特別的表現,因此不必再追求聖靈的洗,但必須渴慕不斷被「聖 靈充滿」。在新約中,聖靈的洗出現在七處經文(太3:11,可1:7-8,路3:16,約1:33,徒1:5-以上皆預指五旬節聖靈降臨,徒 10:44-48 / 11:15-17,林前12:13)。依耶穌在升天之前,應許聖靈降臨的四個階段「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 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1:8),每個階段都是聖靈第一次在當地降臨,是「聖靈的洗」之表現:

    1. 在五旬節(耶路撒冷,徒1-2章 - 代表耶路撒冷。
    2. 在撒瑪利亞(徒8:1-25 - 代表撒瑪利亞。與猶太全地秩序對調,是因褔音要先傳給猶太人,再傳給外邦人。
    3. 在該撒利亞(徒10:44-48 / 11:15-17) - 代表猶太全地。
    4. 在以弗所(徒19:1-41) - 代表地極。
  2. 聖靈充滿(to be filled with):
    一生可有多次。當信主的人願意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神,由聖靈主動來掌權一切,即是「聖靈充滿」。

    1. 以 「動態」出現:在新約中,以「動詞」出現在七處經文(徒2:4-使徒們,徒4:8-彼得,徒4:31-門徒們,徒9:17-保羅,徒13:9-保羅,徒 13:52門徒們,弗5:18-以現在命令被動式)。除了弗5:18以外,其餘動詞皆是過去時態→指過去一次完成之動作,即那次的經歷。

      1. 特徵 - 是暫時性,過後會消失,然而可再充滿。
      2. 表現 - 重在事奉的能力、膽量、智慧、恩賜,會顯明在講道和行神蹟的事上。因此,保羅勸勉門徒說﹔「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 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的讚美主。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 神。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18-21)聖靈充滿就有能力為 主作見証。
      3. 結果 - 當繼續不斷地被聖靈充滿以後,新人的生命會成長,舊人(老我)會痿縮,靈命品格會日異更新,越像主耶穌的樣式
    2. 以「狀態」出現:在新約中,以「形容詞」出現在五處經文(路4:1-主耶穌,徒6:3-七執事,徒6:5-司提反,徒7:55-司提反,徒11:24-巴拿巴)。

      1. 特徵 - 是形容一種靈命的情況和狀態。
      2. 表現 - 重在靈命的成熟,品格的高尚,是漸進也是持久的。因此,要時時在被聖靈充滿的狀態中,以致滿有基督耶穌的榮形。在基督徒的生命經歷中,稱為「成聖」。
      3. 結果 - 結成的聖靈果子是一個果子九個特徵: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5: 22)。

四. 約翰福音中的「聖靈」 - 與重生有密切的關係:

  1. 重生:原譯是「從上頭生的」(約翰3:1-18),是神的作為,人不能自己完成,也不能合作,惟有從神領受,創造、重生、復活都有同樣的特性。重生即聖靈可以使人悔改得新生命,從舊有的生命進入新的生命=靈生。
  2. 重生與水洗的關係:水洗是內心改變的外在印記,水洗本身並不能改變人,哥尼流的例子就是証明(徒10:44-48)。重生最重要的是與聖靈發生密切的聯合(參林前12:3)。
  3. 重生(靈生)與聖靈的洗之關係:

    1. 先重生,後靈洗 - 發生在五旬節聖靈降臨時,也發生在撒瑪利亞。
    2. 重生=靈洗 - 是較普遍的現象,除使徒以外,即發生在120位門徒(徒1:15),3000信徒(徒2:41),該撒利亞(徒10:44-48),以弗所(徒19:1-41)。
    3. 聖靈的洗(一生只有一次)≠ 聖靈充滿(一生可有多次)。

保羅的思想淵源

一. 引言 - 了解保羅的宗教思想淵源就可以明白基督教的思想立場。

二. 保羅的成長背景
與三個世界有關:保羅生於大數,長於耶路撒冷,而在大馬色路上遇見復活的主,使他的一生經歷三個不同的世界,受其影響至深。
希臘文化背景:
  1. 背景 - 保羅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徒22: 3),1-12歲耳濡目染希臘的文化。
  2. 影響 - 保羅在書信中常用到希臘文化上的比喻:
    1. 運動用語:選手、比賽、冠冕(林前9: 24, 27; 腓3: 14; 提後2: 4)。
    2. 法庭用語:律法、文約、承受產業(羅7: 1-4; 加3: 15, 4: 1-2)。
    3. 市場用語:買賣、憑據、質(頭期款)(林後1: 22, 5:5; 弗1: 14)。
    4. 思想 - 良心、本性(羅2:14-15),知足(腓4:11),奧秘(西1:26, 2:2),完全(西1:19, 2:9)。
  3. 希伯來文化背景:
    1. 背景 - 保羅成長後在法利賽人迦瑪列門下,按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徒22: 3)。
    2. 影響 - 保羅深受猶太末世觀影響,而有今世與來世的思想(弗1: 21; 2: 2; 林前1: 20; 2:6, 8; 林後4: 4; 加1: 4);律法的重要性也由猶太背景而生,「這樣看來,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我們原曉得律法是屬乎靈的,但我是屬乎肉體的,是已經 賣給罪了。」(羅7: 12, 14)。
    3. 思想 - 保羅深受一神主義影響(羅3: 30; 加3: 20),而反對異教和異教祟拜(西2: 8; 林前10: 14, 21)。
    4. 基督教背景:
      1. 背景 - 保羅在大馬色路上遇見復活的主(徒9: 3-6),是他一生的轉捩點。
      2. 影響 - 耶穌真是基督(彌賽亞),是神的兒子;教會是由神的子民所組成,因此逼迫基督徒就是逼迫耶穌自己(徒9: 5)。
      3. 思想 - 分別顯明在書信中
        1. 因信稱義:羅馬書強調「義」(羅1:17-32);加拉太書強調「信」(加3: 11-14)。
        2. 住在基督裡,並與基督聯合(羅6: 5; 8: 1)。
        3. 脫去舊人(老我),穿上新人(弗4: 22-24)。
      4. 結論:保羅生於文化背景,長於文化薰陶,並把這些文化影響用於信仰,我們也可以仿傚,藉著不同的文化把信仰表達出來。

        三. 保羅的思想與基督教的信仰
        1. 保羅書信的特徵:不是神學論文或文學著作,乃是與基督徒生活有密切關係的信件。
          1. 權威 - 保羅自認其書信是神藉著他所傳達的,有權威性的救贖真理,「若有人以為自己是先知或是屬靈的,就該知道,我所寫給你們的是主的命令。若有不知道的,就由他不知道罷。」(林前14:37-38)-保羅用權威的真理教導基督徒的生活。
          2. 資格 - 保羅的使徒身份是因:他是主耶穌復活的見証人(徒9:3-5);有復活主的呼召與託付(徒9:15;徒26:18);聖靈的同在能行使神蹟奇事(徒13:9-12);從神直接領受奧秘啟示(加1:16)。
          3. 保羅所論的屬靈:為反對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強調要擁有奧秘的知識才能得救),而借用諾斯底用詞,改以新的含意。所以:
            1. 屬靈人 - 不是:
              1. 魂遊象外進入特別神祕或屬靈真理之人;
              2. 得到別的基督徒所得不到之奧秘的人。
            2. 屬靈人 - 是:
              1. 明白耶穌身份及十字架事工之成熟基督徒;
              2. 在聖靈引導之下持續生活在啟示真理之中的人。
            3. 比較之下 - 屬肉體的人是:接受真理而不持續活在真理之中的人;vs. 屬血氣的人是:不明神屬靈之事的人,即不信者(林前2: 14 - 3: 3)。
            4. 保羅所論的奧秘:為反對諾斯底主義,所論的「奧秘」包括多重的意義
              1. 奧秘 = 耶穌基督的福音,神永恆的計劃,先知的預言(羅15: 25-26)。
              2. 奧秘 = 耶穌基督的身份、事工、與信徒永恆的關係(林前2: 1, 2, 6-8)。
              3. 奧秘 = 基督成了心中有榮耀的盼望(西1: 27)。
              4. 奧秘 = 外邦人與猶太人在基督裡成為一體(弗3: 3-6)。
              5. 奧秘 = 教會與基督之間親密的關係(弗5: 32)。
              6. 奧秘 = 外邦人信主數目滿足,以色列全家得救(羅11: 25-26)。
              7. 奧秘 = 主再來時,活著的神的兒女身體要改變(林前15: 51)。
              8. 奧秘 = 在基督裡宇宙神聖秩序的恢復(弗1:9-10)。
              9. 結論:奧秘=啟示=福音=耶穌的身份與事工,及與世人的關係。

保羅的世界觀

一. 引言保羅的人觀與世界觀說明了他基本的末世觀。希臘思想中的「人觀」是 「人類學二元論:身體和靈魂」;而希臘思想中的「世界觀」是「宇宙學二元論:地上的和天上的」;人的身體屬於地上的層次,而靈魂屬於天上的層次。然而,保 羅思想的基本結構不是如此,而是「末世的二元論」,是在基督裡,新時代臨到舊時代,保羅自覺站在兩個世代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希臘人沒有神創造天地這個 觀念,沒有神掌權這超然的啟示,因此希臘人的人觀與世界觀是很狹小的。

二. 保羅的創造觀
是典型的的希伯來創造觀,不是希臘的創造觀,因希臘思想中沒有神創造天地這個觀念:
  1. 神是創造主(弗3: 9;西1: 16)。
  2. 神是由無造出萬物(弗1: 4)。
  3. 神是陶匠-人是泥土,因此當敬拜和感謝神(羅9: 20ff)。
  4. 人與萬物皆墮落-在敗壞轄制下,也在神的審判下(羅8: 20)。
  5. 世界將要過去(林前7: 31)。
  6. 萬物等候得享神兒女榮耀之自由(羅8: 21)。

三. 保羅的世界觀 - 有關「世界」和「靈界」:
保羅論「世界」:保羅用kosmos有五種含意
  1. 宇宙 - 指所有存在萬物的整體,弗1: 4「就如神從創立世界以前…」。
  2. 地球 - 指人居住的地球及歷史的舞台,提前6: 7「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在這裏,聖徒不得不與不道德的人接觸(林前5: 10ff),然而也是福音的工場(羅1: 8;西1: 6);與天堂相比,世界是沒有指望(弗2: 12)。
  3. 人類 - 指居住在地球上之人類社會的整體,有一天要向神交帳(羅3: 19「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因此對這世界而言,使徒們是世上的污穢(林前4: 13「被人毀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然而神要審判世界(羅3: 6)。
  4. 與神為敵 - 指人類與神比較之下是墮落的,是沈淪在罪中,因而是與神為敵的,林前3: 19「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又說:『主知道智慧人的意念是虛妄的。』」。
  5. 人類的活動 - 不只包括全人類,也包括整個人類屬地關係的複合,例如嫁娶、買賣等人類全部的活動,林前7: 29 - 31「弟兄們,我對你們說,時候減少了,從此以後,那有妻子的要像沒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快樂的要像不快樂,置買的要像無有所得,用世物的要像不用 世物,因為這世界的樣子將要過去了。」人類世上的活動都要成為過去。
  6. 「屬世界」= 1). 敬拜受造物過於造物主(羅1: 25);2). 人在受造物中尋求自己的騙傲。
  7. 保羅論「靈界」:論天使、執政的、掌權的、有位的、主治的、有能的,甚至撤但
    1. 天使」何物? - 天使有好與壞:
      1. 好天使:有以下角色
        1. 賜律法(加3:19);
        2. 觀看世人(林前4:9);
        3. 看耶穌升天(徒1:10;提前3: 16);
        4. 與主再來審判(帖後1: 7-8)。
      2. 壞天使:有以下角色
        1. 隔離神的愛(羅8:38);
        2. 引人敬拜天使(西2: 18)。
      3. 結局:基督徒要審判壞的天使,「豈不知我們要審判天使麼,何況今生的事呢。」(林前6:3)。
      4. 「執政的、掌權的、有位的、主治的、有能的」何指? - 可指好天使,也可指壞天使:
        1. 好天使:西1: 16「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另參:西2: 10,弗3: 10)。
        2. 壞天使:弗6: 11-12「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兩爭戰原文都作摔跤〕」。
        3. 結局:一切邪惡的勢力都因基督的死和高升,得著所有權柄,而終將滅亡。
        4. 「撒但(魔鬼)」的角色? - 是這世界的「王」,是至高獨一真神最大的對頭;保羅並未明說,但卻明說其失敗的命運(羅16:20):
          1. 魔鬼 (弗4: 27;6: 11;提前3: 17)。
          2. 這世界的神 (林後4: 4)。
          3. 裝作光明的天使 (林後11: 14)。
          4. 空中執政掌權者的首領 (弗2: 2)。
          5. 阻擋基督徒作工 (帖前2: 18)。
          6. 誘惑人的 (帖前3: 5)。
      5. 保羅論「世上的小學」:依加拉太書4: 3上下文而言,世上的小學 = 守割禮、守規條、禁慾、律法主義、守節日…,是責備猶太人捨本逐末。

啟示、權威、使徒超越性問題

    正統基督教會接納聖經是上帝啟示的最終源頭,上帝的特別啟示藉著聖經的作者(先知,使徒等)記 錄在聖經裡,今天沒有人可以說他獲得上帝的特別啟示而改寫或加添聖經。爭論的問題出於靈恩派信徒說他們今天仍然獲得許多從上帝而來的「新啟示」,到底這些 「新啟示」有否牴觸正統教會的信仰?我們知道,第二世紀的孟他努主義被教會判為異端是因為他們的領袖自稱是先知,並且獲得由上帝而來的新啟示。近代許多異 端,如摩門教、統一教、耶和華見證人會等,皆宣告他們的領袖獲得新啟示而被正統教會判為異端。今天,面對靈恩運動,啟示、權威、使徒的超越性的爭論都投在 「先知」這課題上,問到底今天的信徒是否擁有「先知預言」或可以「作先知」?
   
    今日的教會是否有先知?這問題的答案在乎我們怎樣定義先知或先知的功能。「先知」(prophet)這字在舊約,在新約應用在耶穌、使徒、及信徒身上雖然沒有分別,但是它們在含義上卻是有分別的。讓我們清楚劃分以下的定義:

一.     耶穌和使徒是特別的先知:耶穌被人稱為先知(太16:14;21:11,46;可8:28;路7:16,39;9:19;24:19;約4:19;19:17),或他自稱先知(太13:57;23:37;可6:4;路4:24;13:33,34)或新約使徒所扮演先知的角色(加1:15,16;啟1:1-3),詳細查看這些經文的含意,是指他們擁有上帝特別的啟示,使徒彼得也把保羅的書信和舊約先知書信的權威相提並論(彼後3:16)。歷代教會也接受他們的先知信息和預言具有特別的權威,這些信息和預言也記錄在聖經裡(路1:1-4;徒1:1-2)。當上帝的特別啟示藉著他們完成後(指新約啟示錄是最後一本書)(啟22:18-19),後來也沒有人或「先知」的信息或預言可以好像他們一樣擁有特別的權威。正統的基督教會堅持接納這一點,也以一點來測驗以後任何先知信息的權威。使徒先知身份的超越性是無可推諉的。

二.  新約教會中的先知:新約多次提出「作先知預言」/「作先知講道」(林前14:1,39-40;帖前5:19-21),也稱一些人為「先知」(林前12:28-29;14:29,32;弗2:20;3:5;4:11),也有「女先知」(林前11)。使徒也預言指出將有許多先知會出現在教會中(徒2:17-18)。相信這些先知預言是基於個人從上帝那裡所獲得的啟示(林前14:30),為著教會得「造就、安慰、勸勉」(林前14:3)而發出的公開信息(林前14:29-33)。這些信息是忠於聖經的教導,與聖經其他的教導沒有相衝突。這些先知預言不是一篇預備好的信息,乃是聚集時,聖靈(先知的靈)向個別信徒啟示的內容和向會眾的信息。有人擁有這樣的恩賜而被公開稱為「先知」(徒13:1)。

    這些經文並沒有說明這些先知信息與耶穌或使徒的一樣,擁有上帝的特別啟示,或具特別的權威。使徒的權柄也超過先知(林前14:37-38),聖經堅持指示所有的信徒都要「遵守使徒的教訓」(徒2:42)。曾有一次,保羅這位使徒和傳道人,在離耶路撒冷不遠的該撒利亞,有猶太下來的先知亞迦布預言和勸止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是保羅並沒有聽這位先知亞加布的話,說他是「為主耶穌」的原故繼續上耶路撒冷(徒21:7-17)。

結論:

我們必須清楚劃分,耶穌和使徒那一種特別的先知身份,所獲得的特殊啟示,是與新約後期所指的先知有大大的分別。今天,福音派教會和靈恩派教會並沒有在這一點上交待清楚,時常引起誤解,也迷惑多人。

除了以上所說必須劃分清楚和不可引起混亂迷惑的指示以外,聖經也指出一些運動「先知預言/講道」的方法:

一. 按規矩及次序而行:今天教會必須明辨:「所以弟兄們,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也不要禁止說方言。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林前14:39-40)

「切慕」是要求信徒追求和操練這個恩賜,就如操練其他恩賜一樣,要求對上帝的啟示敏感,時常安靜等候和聆聽上帝的話語。

    作先知講道的時候,必須有規矩:「上帝的靈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和平」(林前14:33),而且,「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林前14:32),可見先知預言這恩賜的運用是可以受意志控制的。

二. 不是每個人都有同一樣恩賜:「先知」的恩賜既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林前12:11),就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這個恩賜,雖然保羅是鼓勵信徒要追求。「你們都可以一個一個的作先知講論」(林前14:31)其重點不是指人人都有能力說預言,乃是指說預言的次序問題。

三. 有正確的動機:「愛」是運用屬靈恩賜的至高動機(林前13:2;14:1)。先知預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造就人(林前14:12,26)。必須指責有些「先知」和其他「先知」起紛爭,鬧分裂,令信徒迷惑的事。

四. 要慎思明辨:為避免太多人作先知預言,保羅吩咐「至於作先知預言的,只好兩個人,或是三個人,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林前14:29)。「明辨」的意思不是判斷他們身份的真偽,乃是評估他們所說的是否正確,是否可以接受。如何明辨呢?當然是以聖經(上帝)的話來評估這些預言的內容:也就是說,今日任何先知的預言和講道皆不可與聖經的教導相衝突(帖前5:19-21)。信徒必須時時以聖經這最權威的教導來評估任何今日先知的信息。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啟示與默示


[基本問題]

我 們可以依循兩個方向去研讀聖經。聖經是古代近東的產物,所以可以與一些時代相若、類型相近的作品一起研究。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真實地了解聖經人物︰他們有 自己的生活目標,而不是單單從上帝接受啟示,也不是單從祭禮去敬拜上帝。有些人認為以色列是孤立的群體,不必與其他民族比較;但是,聖經所描繪那群耶和華 的子民,卻不斷與頗多的國族及宗教的體係保持接觸。然而,話說回來,這種比較研究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只留意聖民與鄰族的共同點,卻傾向於忽 略兩者的重要分歧。到現在,其他古代近東宗教都已經消逝,而聖經那種宗教卻仍保留至今,也許這就是聖經宗教的特別之處,使她屹立不倒。

第二條進路是,於開始時便提出聖經對自己的說法。這不是忽視近東歷史、地理、宗教及文化,因為聖經本身也不會這樣做。但聖經宗教實在有些特色,是與鄰族不同的。其中尤以聖經裡耶和華的觀念最為特出——舊約描繪的上帝,竟不斷渴望與他的子民保持溝通。

聖 經一開始,便指出上帝創造天地、以他自己的形像(創一26)創造人倫社會,並與他們溝通(一28一30)。最初的神人團契,因為人對神權的反叛而破裂,但 上帝仍然在舊約時代不斷與人溝通,因此,上帝使人與他契合,是舊約(及新約)的一種基本概念,也是相信聖經的人所一致贊成的。為了保持這種溝通,上帝向他 的子民啟示他的心意,同時在人墮落之後仍然持續不斷,為的是使人知道他渴望與人回復團契的關係。


[啟示]


上帝向很多前人啟示他自己,例如向亞伯拉罕、摩西、撒母耳等。阿摩司先知論及他信息的權威時說︰「主耶和華若不將奧秘指示他的僕人眾先知,就一無所行。」(摩三7)這個啟示的觀念在舊約經常出現。

字義。啟 示的意義,「主動」來說,是指揭示的行動,「被動」來說,是指顯露,或那被顯露的事物。以往,人常常強調主動那方面的意義——透過上帝對人所講的說話、所 做的工作,和所展示的異象,啟示便在其中顯露。但現在人卻強調被動方面的意義——在某件歷史事件中,人感受到是上帝的作為,啟示便在其中。聖經的觀點則包 括上述兩種元素︰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我們「『看見』歷史事件,又透過上帝的話語『明白』其意義」。

Jebel Musa,傳統認為就是西乃山,是耶和華向摩西說話之處(出十九3)

行動的啟示及話語的啟示。我 們可以肯定,上帝在其行動中揭示自己。那段上帝拯救以色列人擺脫埃及的桎梏,出埃及過紅海的奇異歷史,難道不是舊約最偉大的啟示行動麼?此外,與行動並肩 的,是話語的啟示。在出埃及前後以及事件進行中,耶和華都向以色列人啟示他自己和他的心意(出三2一10,十二12,二十2;結二十6一10)。事實上, 舊約常被形容為上帝偉大作為的反復吟詠,因為上帝重復地提醒他的子民,要他們記念他為他們所作的事。倘若沒有啟示的話語,就算「行動」有什麼啟示性,也是 模糊不清的。甚至在上帝為他的行動作出解釋後以色列人也時常忘記那些話語對啟示及救贖的重要性。

無 論是話語及行動,啟示不會獨立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要對接受啟示的人產生效果。接受的人要觀察、學習,然後作出回應。在聖經中,上帝不斷表達他的目標 ——就是扭轉伊甸園墮落的後果,並使人類回復創世之初的形像,所以,聖經啟示常是救贖性的。從聖經的觀點考慮,上帝的每個啟示大概都包含救贖的目標。就算 是反面的行動(例如審判和刑罰),亦對完成上帝的美意有所助益。

在 希伯來文中,表達啟示這個觀念的字眼,主要是 gala——即顯露、揭開之意(參新約希臘文 aPokalypro〔揭開〕,及 aPokalypsis[揭開、顯示﹞)。在舊約,這個字不單用作上帝的啟示,同時也指人的行動︰例如指尼布甲尼撒王將猶大地「搶掠一空」︰然而,新約則 只用來形容上帝向教會及以色列人的啟示行動。

啟 示的需要。我們有兩個理由,說明啟示是必須的。首先,耶和華是超乎時空系統的存有。第一個蘇聯太空人從外太空返回地球時說,他在「上面」看不見上帝。聖經 所啟示的上帝,表明人不能依靠任何感官的方法直接與他接觸,所以他需要顯露自己,以人能感受和明白的方法與人溝通。他利用人的聽覺、視覺,及其他感官,作 為溝通的媒介,所以在聖經中,那些人能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一些現象,或感到上帝臨在的「震動」。此外,人類乃存在於罪惡社會之中,人因叛離上帝, 而陷於罪裡,所以難以聽到、看見和明白上帝的啟示。

普通啟示及特殊啟示。依據聖經的觀點,上帝在創造中啟示自己,也在其護理的作為中啟示自己。「諸天述說他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1)。正因這啟示是透過自然界表達,所以稱為自然啟示︰也因為它是對所有人傳達的(雖然有很多人不能了解),它又稱為「普通」啟示。

相 對來說,特殊啟示就不是以普及方式對所有人傳達,而是用特別的方法,向被選召的個人或群體,啟示上帝的性情和旨意。上帝曾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 及以色列人啟示自己︰為了以色列人,他將紅海分開,讓他們安全經過,但卻讓海水覆蓋埃及人︰上帝帶領子民進入應許之地,驅趕當地的居民,又在日子滿足的時 候,差他的兒子進入世界。

啟示的途徑。除了透過創造和歷史之外,上帝又以夢境、異象,及說話向人啟示自己。說話的方式有時稱為「命題式啟示」。

嚴 格來說,命題式啟示意味著日常的溝通方式,即以普通人能了解的語句說話。但這種方式如何發生呢?聖經從沒有清楚說明。但經驗告訴我們,以語句溝通、聆聽及 說話,必有生理及物理反應伴隨。然而,若說屬靈的上帝必須以物質化的方法說話,無疑是可笑的。不過,用人的言語來形容,上帝確是「說話」。聖經清楚地表 示,人聽到上帝的說話,就好像聽到人說話的情形一樣。先知們確信上帝以言語向他們說話,讓他們明白後再向別人傳達,並且要求他們順服上帝所啟示的旨意。

上帝對人最終極的啟示,是道成肉身的神子耶穌。聖經肯定以往的啟示,都在耶穌的言行中實現和成全(來一1—3)。

漸進的啟示。當 我們瀏覽舊約,就會發覺上帝並沒有一次過將自己及其心意揭示出來。反之,他作出連續的啟示,每一次都要與過去的累積起來。例如,他呼召亞伯蘭(亞伯拉罕) 到迦南地去(創十二1),並將這片土地賜給他的後裔作為應許(十二7)︰及後,上帝說亞伯拉罕的後代,要受別國壓迫四百年,才能進入應許之地(十五 13)。這個主題在舊約逐步發展,漸漸清晰,並被清楚界定,最後,更成為先知教訓的核心信息—應許轉化為將來那榮耀的日子。其他的主題,也是這樣漸進地啟 示出來。這個觀念稱為「漸進啟示」。

漸 進啟示並不單單是資料的增加,而是啟示的量與質的逐步轉化。例如,耶穌說他來不是要破壞,而是要來成全律法和先知(太五17),這種「成全」是將上帝的目 標帶到完滿的地步,但非藉破壞律法和先知(舊約),而是在「舊」中注入「新」意。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新約令舊約「漸舊漸衰」(來八13)。舊約仍是上 帝的話語,但必須以新舊兩約的完整啟示,來了解舊有的教訓。

救贖的目的。按照聖經,上帝對人啟示自己的心意,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乃是為成就他的計劃,而這計劃基本上是救贖性的。上帝的目的,是要使墮落的人性回復本來的原性,並進而讓人對上帝有一整全的了解,與他完全地契合,致使救贖臻至善境。

這 個啟示要求人信任及順從所啟示的道理。倘若亞伯拉罕的啟示要達到救贖果效的話,亞伯蘭必先對上帝有信心,並順服所啟示的話語才能成就。對於聖經其他地方, 我們同樣要有上述要求。耶穌在世上所講的、所做的,有很多人都聽過、見過,但對於那些沒有信心,又不肯順服的人,所啟示的真理,對他們是不會有什麼救贖果 效的。同樣,倘若我們今天要成就救贖的目的,我們也需要相信及順服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所以,按此意義而言,若有人不相信又不順服啟示,上帝就會好像沒有 向那人啟示過一樣。

有 時候,先知被人問及一些看來不重要的問題,但先知的回答卻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比方掃羅問先知︰我父失去的?子在那裡?先知的責任不是回答掃羅的問題,而是 向他揭示上帝對他的心意(撒上九3一十8)。其他幾處的的聖經,記載君王於作戰前夕先向先知求問意見,而先知的回答則一致地表達出先知的職份不是軍師,而 是要王知道上帝在以色列歷史中掌權(王上二十二 1—28)。

經文撰寫。聖 經從沒有說,所有啟示皆記於聖經之中。相反地,福音書明言耶穌部份言行沒有記錄下來——這些未記下來的部份亦是上帝對時代的啟示(約二十30)。上帝為了 將來的世代,也為他那繼續不斷的救贖目標,他願意記下部份的啟示,這樣,以前的救贖行動,便可以給後人留下榜樣和見證。聖經便是這個撰寫過程的成果。

根 據聖經的教訓,上帝指定救思歷史的進展,所以歷史裡的一連串事件,最終會成就他完美的旨意。這些事件的啟示性意義,會由上帝的僕人為他詮釋。他們被形容為 「被聖靈感動的人」(彼後一21)。他向這些僕人默示(或向那些接受最初啟示的聖者默示),他們便記下這些事件和對事件的解釋,藉此留傳下來給後世的人。 尤有進者,上帝的靈在各個時代中,光照那些讀聖經的人,使他們能認出經文的權威,以信心接受為上帝的話,並作出信任和順從的回應。

默示與啟示的關係。默示是上帝的靈對古代聖者的一種作為,令他們準確地把啟示的話語,用文字的媒介記錄下來。啟示是上帝自我揭示的行動,而默示則是上帝保守的工作,令啟示得以正確傳遞而最終撰寫成經文。

上帝的氣息。「默示」一詞不是聖經用語,但這個觀念則來自聖經。在新約,翻作「默示」的希臘文是theopneustos,意思是上帝呼出的氣息。它指出聖經終極之源是上帝,聖經因此擁有一種特質,可以對看或聽聖經的人產生某種果效。

上 帝向前人啟示,不單為了他們的好處,同時也為後世著想,所以,順理成章地,上帝的啟示應該正確地接收、保存,及傳遞。這個過程有好幾個步驟。首先,啟示由 某些被選召的個人或群體所接收;跟著,上帝的子民便將啟示傳遞(通常以口頭宣講的方式);然後,口傳的啟示會被記錄下來。或問︰信息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 可能是由聽者默寫記錄下(例如耶三十六4、18、32),又可能由聖經作者收集編輯(例如路一1—4);隨後不久便有多種以原文寫成的版本留存,繼之便出 現譯本;到了最後,上帝的啟示便藉著聖經傳到了聽眾和讀者那裡。

「默 示」的作用,在上文所講述的那一個階段有效呢?這是一個爭論性的神學問題,如果堅持上帝的默示在每一階段都有效,那麼,雅煞珥書(書十13)及以諾書(猶 14),豈不也擁有上帝的默示麼?這是過份一點了。不過,把默示限制在撰寫階段,認為耶利米書只在巴錄默寫的那部份才算是默示,因而排除了耶利米的講道部 份,也是過份偏狹。其實,默示就是上帝的靈的工作,無論以何種方式,於那個階段,用什麼辨法,到那種程度,其目的都是確保啟示的救贖功能得以有效地發揮出 來。

上帝的靈。默 示是上帝的靈的工作。新舊約所用的「靈」字,可翻譯為「?」或「氣息」。在默示的過程中,上帝將聖經「呼出」,而人將之「吸入」,兩者是密切相連的。以聖 經的說話來講,就是上帝的靈默示古代的聖者。我們沒法更精細地界定聖靈的活動,因為上帝的靈如風,是不能被控制的,風只會以其果效顯露自己(約三8)。

人的同工。將上帝的啟示撰寫成經文,是一種上帝人同工的過程。上帝極少直接寫在石版或紙張上(出三十一18;申九10)。在其他情況,甚或在這些直接的情況中,也需有人積極參與其中。

受 默示的人,因著用詞、風格、側重點、歷史和社會環境等等因素,明顯地流露出他的性格和文化背景。詩篇作者寫詩歌,箴言作者寫箴言式的教訓,以賽亞的詞句和 思想又與何西阿和阿摩司的不同。在默示的過程中,上帝的靈在人的心智中動工,但不會抹剎或改變作者的性格,然而,那寫出來的經文仍是上帝的話。

然 而,聖經所說的「默示」,不能等同藝術家從事創作時那種「靈感」。我們或可說,莎士比亞寫話劇和詩歌時,是依賴「靈感」寫作,亦可以說路加福音及以斯帖記 的作者,具備文學的天份。我們甚至可作結論說,因為莎士比亞更具天才的氣度,所以其作品所有的「靈感」,比其他作品更多。不過,這些事實與聖經的「默示」 無關。聖經沒有說聖經作者受默示是為了創作藝術品︰只說作者受上帝的靈影響,所以寫出來的就是上帝的話。因此,聖經在外表看來就好像把人的話等同上帝的 話,於是「摩西說」也就是「上帝說」了。

受 感的程度。聖經是否有部份受默示,而部份卻沒有呢?不錯,聖經有部份是不依靠直接啟示的一一例如,引用世俗作品如宮廷記錄、古列王的諭令,和希臘詩歌等。 聖經沒有說這也是上帝的啟示。有部份聖經比其他部份更受默示。詩篇比利未記的古以色列崇拜禮節更具靈感︰釘十字架的記載及羅馬書,如果比起猶大國和以色列 國的事跡及傳道書,當然更能使讀者接受救恩。

不 過,話得說回來,聖經本身已肯定所有經文都有默示。上帝的靈帶領聖經作者和編修者除記錄上帝的啟示之外,還包括一些純屬於人的行為和言論。上帝的救贖目標 是整全的,需要了解部份來把握全貌︰撒但的謊言和基督的真理、利未人的祭禮和基督的活祭;無論在那一處,上帝永遠是焦點,救贖的目標也貫徹始終,而那些看 似不重要的部份,其實對我們了解整個啟示,是非常重要的。

詞句默示。「詞 句默示」指聖經默示伸展到每一句話;對某些人來說,這是指上帝讀出詞句,作者則默寫下來。但是,如果所寫下的皆是不折不扣的上帝的話語,那麼,各卷聖經便 沒有詞語、風格及文體的分別了。其實,聖經的作者是人,他們是以人的語句去寫出上帝的啟示。要溝通得有意義,語句及字眼都應有意義。所以,大多數現代學者 都認為,如果要正確地明白聖經,最肯定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利用作者的文法規律,以及所有可靠的歷史資料,來研究經文的意義。這種研究必須涉及文字。音樂藝 術能傳信息,但只有用詞句溝通才能準確。要保證溝通的準確性,上帝啟示自己時必須在詞句層面也準確無誤,所以,默示必須伸展到詞句。這並不是說上帝藉人默 寫每個字,而是說上帝的靈可能影響作者,令他選擇合適的詞句和個人經驗,準確地傳達上帝的信息。從這個層面看,聖經作者是人,但他們寫在經文上的話也可視 為上帝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