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普通書信的安息

A. 希伯來書的安息
1. 希伯來書指出以色列人因不信,雖然入了迦南,但仍未進入上帝為信祂的人所預備的安息。
2. 希伯來書以以色列人的經驗,預表新約的人的信仰歷程,在新約裡信靠主耶穌的人就得著安息。
3. 這份在信心裡得著的安息,不只是在主耶穌裡的安息,也是上帝在創造後第七日安息日的安息。
4. 這樣,希伯來書清楚指明,上帝的創造的目的是要給人安息,人雖因犯罪而失去安息,但上帝給人恩典和機會,可以在主耶穌的救贖裡重新得著這份與上帝同在而有的安息。
5. 大祭司主耶穌以祂的血成就救贖,將信的人帶進至聖所(來十19),使他們得以進到基路伯所覆蓋的伊甸園安息裡;主耶穌也常在施恩座前給與恩惠和憐憫(來四16)。
B. 其它普通書信的安息
    其它普通書信(雅各書、彼得書信、約翰書信、猶大書)雖然沒有直接強調或討論安息的問題,但就如保羅許多書信的情形,作者在這些普通裡作出適切的教導、規勸、吩咐、警告,好叫我們能夠正確地活在上帝的心意裡,也就是積極地活在上帝的同在裡,從而討上帝喜歡,也就經歷了今日在基督裡的安息。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耶穌使拉撒路復活

(約十42~十二11)

耶穌來到約但河外,也就是當初施洗約翰施洗的地方時,那裡的人對耶穌有這樣的評論:「約翰一件神蹟沒有行過,但約翰指著這人所說的一切話都是真的。」(約十41)

在那裡信耶穌的人就多起來了。施洗約翰如果知道這件事,他一定會很高興,他為耶穌作見證的任務可以說完成了。不過這卻發生在他死後一段時日呢!

耶穌在約但河外時,住在伯大尼的拉撒路發生了不幸的事。拉撒路和他的兩個姊姊馬大、馬利亞,都是耶穌所愛的。馬利亞就是那曾經在主耶穌面前安靜地聽他講道(路十38~42),後來又在耶穌上十字架前用香膏抹主、得主稱讚的那一位(太廿六6~13)。

他們的弟弟拉撒路這時卻病了,且病得很嚴重。拉撒路的姊姊趕緊差人去請耶穌來幫忙,耶穌卻不慌不忙地耽擱了兩天才出發。等他抵達拉撒路的家時,拉撒路已經死了,而且埋葬有四天了。姊姊們當然很傷心,她們何等希望耶穌能夠早一點抵達,這樣,拉撒路可能就有救;因為她們都曾經看見耶穌醫好許多生病的人。可是,拉撒路現在卻已經死了,耶穌來遲了一步,多麼可惜呀!

耶穌對前來迎接他的馬大說,拉撒路必然復活。馬大以為耶穌是在說末日的復活。這時,悲傷的馬利亞也前來迎接耶穌。可是,耶穌卻走到墳墓,吩咐拉撒路出來。拉撒路果然從墳墓裡出來。拉撒路復活了!這真是一個不得了的神蹟!

當然,拉撒路跟所有其他的人一樣,到後來還是死了。為什麼耶穌在此時要使他復活呢?約翰福音十一4說,這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十一42說是為了使眾人相信耶穌是天父所差來的。很多人因為這個神蹟相信了耶穌,連反對耶穌的猶太人也沒辦法否認拉撒路復活這件事。不過他們卻想要殺耶穌,而且計劃連拉撒路也要一起殺掉,以防止更多的人相信耶穌(約十二9~11)。

除了拉撒路之外,耶穌在世時,曾經使另外兩個人復活,一個是拿因城寡婦的兒子(路七11~17),另一個是管會堂睚魯的女兒(路八49~56)。這些事件都在表明耶穌是復活的主,是生命的主(約十一25)。


避開獅子遇見熊

阿摩司書五章18-27

在悲哀的喪禮信息之後,現在接著以同樣淒涼的宣告對著全體以色列人講述。雖然我們不敢肯定,這幾節也是在伯特利慶祝節日的背景下寫的,但是像先知書的其他許多部分一樣,這一段是阿摩司對一些聚合的聽眾宣講的。這整個的一段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個獨立的核心信息。

一. 耶和華的日子(18-20節)。

這是一篇關於災禍的講道,但是其內容開始有希望引起會眾的注意。

「耶和華的日子」是許多先知的共同題目,我們已經看到它是整本約珥書的主題。雖然我們不能準確地指定這個措辭的內容,像先知的聽眾所了解的那樣,但是內容清楚是積極的。

在節期中,這個措辭包涵著過去和將來兩方面含意。他們回憶起過去耶和華大大賜福的日子:祂救贖他們出埃及,並在西乃山賜律法給他們的日子。回想耶和華在古時候所做的,產生對將來的希望。將來必有希望,在耶和華的日子之進程中,我們因著過去可以預期到上帝將來必把最後的勝利帶給祂的百姓。在以色列人的信仰中,耶和華的日子是他們所盼望的日子。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18節),阿摩司這樣展開他的講道,在他的第一句話中就把所有關於將來所持的希望,全都粉碎了。他們所想望的日子將要變成黑暗的、無光、悲傷無歡的日子。接著一系列這樣的話,先知不但說明了這個即將來臨的日子消極的特徵,並且指出以色列人將為所遭遇的,感到驚訝。一個逃避了獅子的人,將要遇見熊的危險。或者有一個人進到他的房屋,以為安全了,可以不再受室外的恐懼威脅;他靠在牆上,竟被蛇所咬!

先知所關注並要指明的,不單是耶和華的日子即將來臨的危險,而且是在這個日子裏他們將要遭遇的驚訝和恐懼。好像一個人以為他可以逃避致命的危險,豈知道真正的和更要命的危險出現了!阿摩司像一位外科醫生一樣,嘗試著去切除威脅著病人健康的假信心和對將來的希望。指出了所面臨環境的試煉,使人們免去受將來沒有悲傷和困難的欺騙。他們正處在一種自然的和人性普遍的傾向中:他們藉著幻想將來快樂的日子,而對現況更能容忍。對於許多對現實不能忍受的人,這做法在原則上不是壞事。

當然,阿摩司並不是企圖去扼殺將來快樂的日子;但是百姓的意見必須除去,因為他們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慈愛的嚴肅形式。對於那些不知道上帝的正直和真實的人,耶和華的日子必將成為審判的日子。因此那些盼望耶和華的日子來到的人,現在應該活在上帝的光明和真理之中。

二. 不被接受的敬拜(21-27節)。

這四節是上帝自己的話,藉著先知說出來的。

這裏的「找恨」不代表先知的意見,而是代表上帝的立場。他們的節期、嚴肅會、燔祭和素祭,唱歌和彈琴的音樂,所有的一切,都被上帝所藐視。上帝不要把他們那種吵吵鬧鬧的敬拜(可能一個大節期正在進行著),上帝要求的是祂的百姓能夠有公平和公義。

有些學者對這幾節經文是否表明阿摩司堅決反對以色列人的禮儀和敬拜形式,發生很大的爭論。從上下文來看,這一段的確有這樣的意思。不過,先知的真正的注重點,是要使人知道上帝對公義的生活和正直的對待所有事情的態度。先知的原意是,認識上帝並因為敬畏祂而影響到實際生活,這是主要的;而敬拜的儀式是次要的。

三. 被擄的判決(25-27節)。

這幾節是整本阿摩司書中最難注釋的,然而儘管有許多困難,總的意思還是清楚的。

在曠野的四十年,以色列人沒有把當獻的祭物和供物獻給上帝;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使得正常的敬拜不可能進行。現在,先知暗示:以色列人的信心,已經被他們高舉的兩個亞述人的星神撒固王(Sakkuth)和迦溫(Kaiwan)所傾倒(現代中文譯本)。以色列人失去了當初那種純潔的信仰,他們現在反叛的結果是:整個的國家將要「被擄到大馬色以外。」(暗示被擄到亞述)


新約聖經的語文

(一) 所用語文:亞蘭文、希臘文

中東地方有幾種語言都相當接近;其中有兩種特別接近。一種是以色列人一向用的希伯來文,另一種是敘利亞及巴比倫地方人用的亞蘭文。

以色列人被擄以後,留在巴勒斯坦的百性,因與遷來的亞蘭人混居,漸漸都用亞蘭文,以後被擄去巴比倫的人歸回後,當然也講亞蘭語。在主耶穌時代,猶太人通用的都是亞蘭語文。

但在另一方面,亞歷山大建立了馬其頓帝國,統治當日歐亞世界以後,他推行的希臘化政策,希臘文也成了那一帶地方的通用語言。當時巴勒斯坦的居民,也同樣通曉希臘文。

主耶穌在世時和門徒的談話,或向當地的人講道,很可能都是用亞蘭話。

福音是為全人類的,新約的書卷如果用的是亞蘭文,當時世界上一定有許多人看不懂,而且也可能不會被人看重:因此在很多思想的表達上,希臘文的構造比較精確,所以寫聖經時,在聖靈的帶領下,就選用了希臘文。

(二) 政府也用拉丁語

新約聖經中用了約三十個拉丁字。主被釘十架時,祂頭上牌子是用三種語言。

(三) 新約聖經使用通俗希臘文

新約聖經著者用的希臘文不是古典希臘文,是通俗希臘文。

聖經裡所用的希臘文又帶一些閃族語(希伯來語、亞蘭語)的性質。也有些字,因為表達並記錄上帝國的真理與奧秘,給舊字下了新定義,如「道」、「真理」,…等。

亞歷山大時代,曾將許多猶太人移到他所建立的希臘殖民地去,被移居非洲北部的亞歷山大城猶太人特別多,這些猶太人完全在希臘文化裡長大,完全不懂希伯來文;所以完全不認識猶太人的宗教和文化背景。

猶太人的領袖很關心這件事,請求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來幫助他們。據傳統說,在主前兩百多年間,耶路撒冷差派了七十二個學者(每支派六個)來到亞歷山大城,得到埃及王的支持,將全部舊約譯成了希臘文,普通稱之為「七十士譯本」。新約時代引用聖經時,大都引自七十士譯本希臘文的舊約。



醫治癱子

經文: 可2:1-12;//路5:17-26;太9:1-8

    對猶太人來說,叫癱子行走完全是一個新/令人驚奇的神蹟。在這敘述中,作者進一步的說明耶穌不只有醫治的能力(如前一個事件,耶穌潔淨長大痲瘋者),而且有赦罪的權柄。這是要証明耶穌是“人子”,他如上帝一樣,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這裡也說明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加深了。

    法利賽人在福音書中顯明是猶太教傳統的保護者,不容易開放自己去接受另外的新解釋,尤其是一位不是出自拉比學校的耶穌。

    情節的開始指出耶穌是一位特別受歡迎的人,不只是人們願意聽他講道,也千方百計的把有病的人帶來給他醫治,情節和可1:32-33一樣。相信耶穌在迦百農名聲遠播(可1:28),馬太說是耶穌「自己的城」(太9;1)。癱子是被抬上屋頂,然後從洞口墜下來,一起表明了他的朋友和他的信心。講道加上醫治並不會引起衝突,「赦罪」是真正衝突的起因。耶穌不只是醫治他的病,甚至赦免他的罪,這樣的宣告是因為當時的猶太人認為病與罪連在一起(約9:2)(耶穌對此觀念沒有解釋並不表示他接受這樣的意見)。耶穌有意藉著這事件指出他的“醫治”是全人(身体和靈魂)的拯救。

    僭妄,或褻瀆(blasphemy),對猶太人來說是妄稱上帝的名字(也就是妄用上帝的權威),必須治死(利24:16)。耶穌以問題來反問法利賽人,"…那一樣容易呢?“。答案是上帝兩樣都可以作,他也選擇最好的方法去作。猶太人的宗教權勢最後還是以此罪名來控告耶穌死罪(可14:61-64)。耶穌並不因為將受到這樣的控告而停止去作。

    人子,是耶穌常用來自稱的字眼,代表榮耀和權柄的人物(但7:13)。在猶太文件中人子含有彌賽亞的意義(以諾書37-71三次提起人子要行使審判的權力,在以斯拉四書2-52講論這位人子是在創世之前已存在。他要在末世之前降臨錫安山,用口中的火滅絕地上邦國,保謢「餘民」)。耶穌最喜歡使用這名字來自稱。兩約中間的猶太文件繼續發展這彌賽亞的意義。

    眾人都驚奇,相信不是因為耶穌赦罪的權柄引起,而是神蹟導致眾人這樣的反應。這敘述者記述耶穌行神蹟後觀察到的意見(1:27;2:12;5:20)

約翰三書中「接侍傳道人」的教導

一. 「愛心」和「接待」:

這是作者長老稱讚該猶的行為。相信這些被接待的「弟兄」多來自長老的教會,是一些遊行傳道人或宣教士。對教會來說,他們是「客旅」(原文:陌生人)。從初早期教會文件中,常有提起說當時因為傳道人的缺乏,教會之間有許多遊行傳道人到各地教會傳道/講道。在「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中特別指導信徒/教會要懂得接待這些傳道人。

   「愛心」是指該猶所對遊行傳道人的表達,這些人也回報見証他的愛心接待。同時長老也教導他如何安排這些傳道人離開到下一站去的作法。一般上,是給與足夠的旅費及食物,因為他們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不知道為甚麼不取外邦人的東西,當時的猶太人卻有款待客人的好行為。耶穌曾吩咐傳道人不拿人的錢財(太10:8),但是可以受人的接待(可6:8,10)。保羅也認為教會應支持傳道人(林前9:14;腓4:10-18)。當時的希-羅社會中有許多遊行的術士及哲學家(講學者)四處講學也同時領受人的錢財。

二. 不接侍的指控:

作者長老開始談論兩位人物:丟特腓及低米丟。

   「丟特腓」我們無法知道他的背景,不過有四件事是我們可以從談論中知道的:

 (一)不接侍傳道人:這裏是用「現在繼續」動詞(present continuous)指明他是常常這樣作。作者長老用「我們」似乎要說明不接侍傳道人(或者是由長老派去就等於抵毀。

(二)用惡言妄論:這裡是指用一些不真實的話來抵毀。

(三)也禁止別人接侍傳道人:這裏清楚看見丟特腓不支持這些傳道人所作的工作,也要別人像他這樣。

(四)把接侍傳道人的弟兄趕出教會:相信丟特腓在教會中也有許多人支持他這樣的作法。

    作者也指出丟特腓的心態,就是他「好為首」,這是指權力地位而言。相信他這樣作連長老的權威也看低。作者長老的反應也清楚的提出來,他將會到那裏去指責這樣的行為。丟特腓的行為也被稱為「行惡」;與行善的對比。

    「低米丟」我們也無法知道他的背景。經文中也沒有清楚說明他作了些甚麼值得多人見証他的善行。相信像該猶一樣是接待傳道人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