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舊約之啟示與默示的基本問題

 我們可以依循兩個方向去研讀聖經。

 

聖經是古代近東的產物,所以可以與一些時代相若、類型相近的作品一起研究。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真實地了解聖經人物︰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而不是單單從上帝接受啟示,也不是單從祭禮去敬拜上帝。

 

有些人認為以色列是孤立的群體,不必與其他民族比較;但是,聖經所描繪那群耶和華的子民,卻不斷與頗多的國族及宗教的體系保持接觸。

 

然而,話說回來,這種比較研究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只留意聖民與鄰族的共同點,卻傾向於忽略兩者的重要分歧。到現在,其他古代近東宗教都已經消逝,而聖經那種宗教卻仍保留至今,也許這就是聖經宗教的特別之處,使她屹立不倒。

    第二條進路是,於開始時便提出聖經對自己的說法。這不是忽視近東歷史、地理、宗教及文化,因為聖經本身也不會這樣做。但聖經宗教實在有些特色,是與鄰族不同的。其中尤以聖經裡耶和華的觀念最為特出——舊約描繪的上帝,竟不斷渴望與他的子民保持溝通。

    聖經一開始,便指出上帝創造天地、以他自己的形像(創一26)創造人倫社會,並與他們溝通(一28一30)。最初的上帝和人團契,因為人對神權的反叛而破裂,但上帝仍然在舊約時代不斷與人溝通,因此,上帝使人與他契合,是舊約(及新約)的一種基本概念,也是相信聖經的人所一致贊成的。為了保持這種溝通,上帝向他的子民啟示他的心意,同時在人墮落之後仍然持續不斷,為的是使人知道他渴望與人回復團契的關係。

聖經的世界

 

聖經的世界是歐亞非三洲匯合的地方,有幾個重要的地理特徵。由大西洋到亞洲東南,有一條連綿的山脈——庇裡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山脈、高加索山脈、艾布士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及喜瑪拉雅山脈。

 

他們阻擋了寒冷的北風,令南部的天氣,有利古代文明的發展。它們也阻擋了北方外敵的入侵。在南邊有一度天然障屏,就是撒哈拉、敘利亞,及阿拉伯沙漠。南邊的沙漠,北面的高山,不單阻止敵人,更促使居民聚居在中部的土地。於是,地中海一帶、米所波大米、伊朗高原的山腳、印度河谷,便成為了「文化的搖籃」——人類在這裡由粗野的獵人和漁夫進展成為較文明的農夫。當人能在固定的家園生產糧食,他們便有剩餘的精力去發展藝術和手工藝、興建城市、製作陶器、造出樂器、提煉金屬、發明文字,以及在「文明」這個概括字眼中的其他項目。

 

在山脈與沙漠之間的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聖經世界」;所有聖經中的事情都在這裡發生或涉及這個地方的人民。舊約的人物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但有時也會在米所波大米及埃及出現。其他地方的居民,如波斯、南阿拉伯、伊索匹臣(古實,很可能是努比亞)、小亞細亞、地中海的島國(居比路、革里底)、希臘,亦會偶然出現在聖經的故事中。

 

約但

 


[地區名稱]

 

    由約但河到敘利亞沙漠之間的地區,似乎從未有過真正的名稱。舊約最常見的,是eber hayyarden,字義是「過了約但河那邊」,與「約但」(Transjordan)的字義相若。(Transjordan有「那邊」的含意。)

 

望詞生義,它是指約但河的東岸地區,與新約的Perea意義相同。在波斯時代,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外約但,一起合稱為「大河後方」(大河是指幼發拉底河)。

                               [一般描述]

 

外約但是一個高原,也可以當作是東部山脈向南綿延的附屬山區。它由約但狹谷突然上升至海拔二千多尺(六一○米),然後緩緩下降到敘利亞及阿拉伯沙漠。它有復雜的河道系統,所以物產早已聞名遠近。其中有幾條較大的河流注入約但河谷,因而在高原割切出幾道深谷,形成了幾道天然的地界。

                                [河岸地區]

 

巴珊在雅姆克(Yarmuk)河谷以北,上約但河及加利利海以東;此外主要由變質的火山岩組成,所以特別肥沃。羅馬時代稱為Gaulanitis(即現在的哥蘭高地),是羅馬帝國主要的大麥來源地。

    基列地,雅姆克河以南,這裡有很多可供放牧的山谷,山地則起伏不平,有橡樹及其他樹林覆蓋。而著名的「基列香膏」(耶八22,四十六11),可以用來制藥物和化妝用品,就是在這裡出產和出口到推羅及埃及去。雅各與天使摔交(創三十二 24一32),以及與以掃和好(三十三 1一17),都是在基列地︰先知以利亞,亦由提斯比到過此地(王上十七1)。基列南部地界並不明顯,一些學者相信是在亞嫩(Wadi el-Mojib),但似乎有更多人接納地界是在雅博河谷。

    亞捫的位置大概是在雅博河谷及亞嫩河谷之間(確切地說是約但河正東的雅博河分支)。首都拉巴安曼,就是現代的安曼。十三世紀的西宏王朝,位置便是在約但河東、亞捫以西的地區。


    摩押大部份地區位於亞嫩河及澤列河(Zered)之間,但曾經有一段時間伸延到亞嫩河以外。摩押平原在死海及 Wadi Nimrin之間,綿延至朝向希實本及瑪迪巴的緩坡。拿俄米的媳婦、大衛的祖先一一路得,就是一個摩押人。摩西在摩押觀看應許地,及後在這裡逝世(申三十四1—5)。

 

米士拿碑文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也是用摩押文寫成的。

   
以東地通常是指阿拉巴以東的地區,位置在澤列河與阿克巴灣盡頭之間。然而,舊約時代的大部份時間,以東人都是分布在阿拉巴兩岸的。以東地的中心,是西珥山脈,首都則在西拉(希臘文稱為彼特拉;王下十四7)。

    米甸不包括在「外約但」,位於以東以南,阿克巴彎以東,興西乃相對。摩西岳父葉忒羅是米甸人,但聖經所描述的以色列旅程並不支持這個講法。

 

約但峽谷

 


     大峽谷(The Great Rift)是一個地理現象,它的斷層由土耳其的加拉斯(Kara Su)山谷開始,伸展到尚比南端的維多利亞瀑布,最深之處是在約但河谷內的死海。約但峽谷是大峽谷其中一部份,所包括的地區有︰約但河上游的支流、加利利海、約但河、死海,以及阿拉巴。

[約但河上游]

 

黑門山上那些涌流的泉水,從山坡流下,形成約但河上游的支流。在聖經的時代,它們合成一個沼澤地區,然後流入呼勒湖(Huleh Lake),這個蕪菁葉形的湖有四哩( 六點四公里)長(今天沼澤及湖泊已經沒有了);約但河水繼續流入約但中部,這里是一度十哩( 十六公里)長的河谷,河道起初在海拔二百余尺( 七 十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下跌至地平線以下六百八十四尺(二○ 八米)。

[加利利海]

 

加利利海是新約中的一個重要地點,在民三十四11稱為基尼列湖,後來稱為革尼撒勒湖(路五1)及提比哩亞海(約二十一1)。這個豎琴模樣的湖有十三哩( 二十一公里)長、八哩( 十三公里)闊。它位於加利利的山岡與河東高原的哥蘭高地之間,雖屬亞熱帶氣侯,但常有突發的暴風。西北岸是極美的革尼撒勒平原,土壤肥沃得令人難以置信。

[約但河]

 

由加利利海到死海,直線距離是六十哩( 九十七公里)。但由於河道迂回,長竟達二百哩(三二五公里)。約但河谷土壤含鹽份量很高,所以河水將相當多的鹽份帶入死海。

    從約但河的橫切面可看出,它實際上是一山谷內的山谷。最大的那個山谷有一阿拉伯名稱——哥爾(Ghor),它由撒瑪利亞的山丘,綿延至河東高原的邊沿,在加利利海以南的部份有五哩闊( 八公里),到了耶利哥就超過十二哩( 二十公里)。在哥爾谷內,有另一個鎖爾谷(Zor),被稱為約但的「森林」或「至寶」 結十一3),水深十至二十尺(三至 六米),闊一百五十尺( 五 十米),它的兩岸幾乎是垂直的。在鎖爾谷內,就是真正的約但河道,有十五至二十五尺(五至 八米)闊。因為河水在兩季泛濫到鎖爾谷外,所以兩岸便長滿濃密的樹木。

    一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人由摩押到基列時,約但河瞬間停止,是因為一次地震所致。陡峭的泥灰岸堤震裂,下陷於鎖爾谷內,于是河水便止住(地點在亞當城,即現在的Damiyeh ︰參書三 13、16)。主後一二六七年,這種現象確曾令約但河斷流數小時;一九二七年的地震,亦有相似現象。

[死海]

 

地球上最低的湖泊是死海一在水平線下一千二百九十尺(三九 五米)︰湖床最深的部份在水平線下二千五百尺(七六 五米)。死海長四十八哩( 七十七公里),闊九哩( 十四公里)。它又稱為「鹽海」(創十四3)或「阿拉巴海」(書三 16),現在則被阿拉伯人稱為「羅得之海」。它在新約則未被提及。每日有 六百萬加侖 約但河水湧入死海,而唯一的「出路」就是蒸發,令到水的鹽份竟高達百份之二十六。沒有生物能在裡面生存;希臘人為此海命名時,正表達出這個意思。


[阿拉巴]

 

阿拉巴是死海以南一個險要的山谷,高出海拔六百五十六尺( 二百米),然後延伸至海中,直到南面一百八十五哩(二九八公里)的阿克巴灣。希伯來文「阿拉巴」一詞仍沿用至今,大概與「阿拉伯哥爾谷」(Arabic Ghor)相同。但在舊約,阿拉巴可指死海河谷及約但河谷。

[阿克巴灣]

 

約但河谷向紅海伸展的一段稱為阿克巴灣。在古代,「紅海」一詞包括阿克巴灣、蘇彝士灣,甚至是阿拉伯海及印度洋。而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所過的紅海則肯定不是上述任何一個

[
一般描述]

 

整個地中海東部,都受東北季侯風影響。在冬季,風把水份由西北帶來;在夏季,則把西南的於燥氣侯帶來。有些時候,由東方或南方所吹來的沙漠熱風,稱為Sirocco或hamsitn,它帶來乾燥炎熱的氣候,每次會持續幾天的時間。

[季節]

 

上述原因帶來巴勒斯坦兩種季節——雨季(大約是十二月到三月)及旱季(五月到九月)。在旱季末期,某些年份會有驟雨,舊約稱之為「前雨」。而同樣地,有些年份的雨季會持續多幾個星期,則稱為「後雨」。兩種「雨」都被以色列人視為特別的祝福。

[雨量]

 

由於風由西方吹至,它們所帶來的水份,會在中央山脈及東岸高原的西面山坡結聚成雨,因此這些山坡便比較肥沃。東部山坡由於受炎熱的南風或東風影響,樹木植物都很快風乾,造成極大損害,甚至間歇性地帶來大群的蝗蟲,在數小時內便將植物吃光(參珥一至二章)。

[氣侯變遷]

 

按照某一種理論,巴勒斯坦的氣候,由族長時期到現在已有很大改變,由土地被風乾,引致林木消失及其他後果。但現有記錄似乎並不支持這種理論。巴勒斯坦及鄰近地區的雨量、平均溫度,及其他氣候條件,似乎在過去六千年來均沒有多大改變。引起植物的變動,更可能是由於其他兩種因素——伐木和放羊,這兩個因素很不尋常地對巴勒斯坦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山嶺失去樹木的保護,泥土便被雨水沖走,繼而改變了這裡的氣候。氣候變遷是人為的,它不是一種自然現象。

聖經地理環境的重要性

 

[政治上的重要性]

 

    巴勒斯坦是歐洲、亞洲西南部,以及北非文化交流的橋梁。在舊約,古代近東的商旅及軍隊常常在這地方出現。但這個交匯點可不是常有戰爭的。只是當某一國君自信勢力超過對手時,才會進軍犯境︰倘若巴勒斯坦鄰近邦國並不強盛,這裡就很容易達到軍事上的平衡。在政權真空的時期,巴勒斯坦便成為緩衝區。以色列進佔迦南期間,巴勒斯坦正處於這種狀態,並且持續下去,經過獨立王朝的大部份時間,到了亞述帝國興起時才失去這種均勢。當然,期間亦有一些波動——例如埃及軍以巴勒斯坦為外圍防線,或以婚嫁與以色列王聯盟,而鄰近小國,如非利士、亞捫、摩押、以東等,亦會偶然擄掠以色列的城市。

    令以色列國得以光輝地享有獨立,除上述因素外,地理形勢亦是一個原因。商人及軍隊所用的主要南北通道,其一是在西岸平原,其二是在河東高原的東部邊沿,而以色列人則位於中部山區。所以外邦君王會取笑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是山上的神,不是平原的神。」(王上二十28),但反過來說,以色列人相對上也是比較安全的山民。在猶大地這話就顯得更真實,因為猶大多峽谷大石,比撒瑪利亞的大平原更為安全。無怪亞述很容易攻佔北國,但耶路撒冷就較難攻陷了。

    地理環境是以色列經常分裂的其中一個原因。這片土地適合分開的部落和城邦統治,而不適合聯系緊密的邦國。這一點古以色列與希臘很相似。更貼切點說,這裡的城邦就好像沙漠的綠州。

    由於以色列人住在山上,他們沒有向海發展,所以地中海一帶的船務,幾乎完全由腓尼基人控制,最好的港口也在北部的亞柯。以色列從未佔領過沿岸平原。他們唯一發展海務的地方就在阿克巴灣的以旬迦別(Ezion-geber)——在紅海(也可能在非州東岸)提供港口貿易。

[神學上的重要性]

 

聖經之中,大多數的地理景物都含有神學意義。上主建立土地,分隔海洋。他令土地出產果實,也能令土地荒旱。他賜下或止住雨水。如果他不降「早雨」,土壤便不能及時適合耕作;如果他不賜「後雨」,果實便難以成熟。上帝令可怕的東風吹至,令蝗蟲破壞農務。他定立天然的疆界,令河向海奔流,而海仍不滿溢︰他豎立大山又令民族遷移,從埃及帶出以色列人,從迦斐托(CaPhtof)帶來非利士人,從基珥帶來亞蘭人(摩九 2)。

    也許對地理景物的神學了解,最容易明白的,就是耶和華的先知與巴力先知的鬥爭。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他們便接納迦南那種以巴力為中心的自然宗教。它的基本信念,與耶和華宗教的觀點截然不同——是耶和華使五谷豐收,而不是巴力(參考何二8)。

 

巴力是一個非常「屬世」的神,巴力崇拜包括以性交來引發土地「生產」。所以,耶和華的先知大力反對巴力崇拜,並一再堅持,耶和華才是創造世界、賜豐收、譴荒旱的上帝。因此,地理、氣侯,成了先知信息中常見而又重要的部份。正因為地理氣候的資料,成為啟示言語的一部份,所以要了解先知所傳講上帝的話語,就必須對巴勒斯坦的地理有基本的認識。

為耶路撒冷荒涼而作之哀歌

耶利米哀歌是為耶路撒冷而作的哀歌,因為記述耶利米為耶路撒冷的憂傷。他曾經盡力拯救這座城,卻仍然為巴比倫帝國所滅

 

耶利米雖然在憂傷中,仍然不絕望,相信耶路撒冷將要復起。果然在70年後,耶路撒冷重新建立起來。

 

在希伯來文舊約,將此哀歌與其他詩歌安排在一起,是屬於詩歌類。這卷書在今天仍然在世界各地之猶太會堂被誦讀於猶太曆之四月九日,紀念耶路撒冷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