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舊約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舊約神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6月24日 星期一

尼希米記的神學

     【上帝論】

        本書一開始便介紹上帝是『天上的神』(一4-5)。祂是至大、全能和可畏的(一5,六16,九32)。只有那名為耶和華的,才配稱為上帝(九6)。天上的萬象都要在造它們的主面前下跪;天下眾生皆是祂造的(九6)。這位偉大的耶和華超乎一切讚美(九5)。

        上帝更與人立約。祂領亞伯蘭離開家鄉吾珥,給他改名亞伯拉罕(九7)。祂洞察人心,知道他有信心。祂主動作出應許,並且成就所應許的(九8)。耶和 華信實可靠,祂言出必行(九32)。凡愛祂,又遵行祂道的人,祂必守約施慈愛(一5)。因著祂的義,祂必成就祂的應許(九8)。

        耶和華是以色列的救贖者,祂以大能的膀臂領祂的百姓出埃及(一10)。祂察看他們的苦情,施行神蹟奇事拯救他們(九9)。在西乃山上頒賜律法,又在曠野保守和供應他們。

        祂不單是救贖史的上帝,也是施恩給尼希米的上帝(二18)。尼希米認識到,是上帝將重建城牆的意念放在他心內的(二l2)。他靠著上帝的幫助,把意念化為行動(四14)。

        本書特別強調上帝的慈愛、恩典和憐憫,餘民的生存盼望是根據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的古老『憐憫宣認』。耶和華是 樂意饒恕、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愛的上帝(九17)。因此,祂沒有因為以色列人拜金牛犢而離棄他們(出三十二章)。祂對曠野中的以色列人施 予極大的恩典,供應他們一切所需(九27-31)。

        對於目前這群弱小的歸回者來說,上帝的憐憫不單是一樁往事,更是他們現今的經歷。他們的民族存亡乃是依賴上帝的憐憫。不過,上帝雖然滿有憐憫,祂同時是公義的。背逆者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出於上帝的公義(九33)。

    【上帝的百姓】

        在敵人的眼中,他們是『軟弱的猶太人』(四2)。他們現在身陷困境,在自己的土地上作奴隸(九36)。波斯的君王轄管著他們(九37),甚至他們的弟兄也要把他們賣作農奴(五1-5)。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是耶和華親自以大能膀臂救贖的百姓(一10)。他們在軟弱和困苦當中,仍然『專心做工』(四 6)。他們同心合意作這善工(二18)。某些貴胄雖然不屑動手參與修牆的工作,但經文卻提及連女兒也跟隨父親作工(三5、12)。他們一手拿兵器,一手做工,從天亮一直到星宿出來(四17、21)。

        昔日,他們的先祖行事狂傲,不聽從上帝的誡命,也不記念上帝在他們中間所行的奇事(九16)。他們把律法丟在背後,還殺害先知(九26)。今天,他們的子孫為罪哀哭。在八至九章,他們如同一人般顫抖地站在雨中,聽祭司宣讀律法。

        有超過一百人確實地立了約,並在約上留名(十27)。凡有知識能明白的,都起誓遵行上帝的律法。他們不再與異族通婚,也不再在安息日工作。縱然他們本身仍是貧困,他們卻起誓每逢第七年必不耕種,每逢禧年釋放奴僕和把債項一筆勾銷。他們又以書面承諾,要履行對上帝的殿和在殿中供職者的財務責任。即使本身也捉襟見肘,他們卻定志不忽略上帝的殿(十32-39)。

    【聖經】

        昔日,耶和華在西乃山頒給他們誡命、條例和律法(九14),並賜下良善的靈教訓他們。不過,他們在信仰和行為上的規矩卻不僅限於摩西律法。他們要照著大衛和所羅門所吩咐的去讚美和敬拜上帝。大衛像摩西一樣是上帝人,他的吩咐有約束力(十二24-26)。歷史書上的記載,在道德上也同樣具有約束力(十三 26)。本書一開始已經指出,律法書早已預告他們會被分散於各處,之後又歸回(一7)。它不僅是記錄歷史,更是百姓分別自己、行事為人的準則(十 29-30)。律法書並非只適用於聖殿崇拜。當時是在水門的廣場宣讀律法書。這門是基訓泉的出口,全城的水都靠它供應。他們是在七月的第一日開始宣讀,那時正值新年。無論是對於屬世或宗教生活,妥拉都是絕對重要的(八1-2)。

        百姓特別為宣讀律法書而造了一個足以讓l5人站在上面的木台(八4-5)。這提醒百姓,妥拉的重要性超乎他們生活的每一方面。

        這次是百姓主動要求文士宣讀律法書的。當書卷展開的時候,他們都一同站起來。然後,一切能聽明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從清早到晌午側耳細聽(八3-5)。有l3個利未人走到百姓中間,向他們解明當中的意思(八7)。

        百姓對律法表示極大的崇敬;他們一邊聽,一邊跪下敬拜(八7)。然而,受敬拜的並非律法書本身。在這聚會中,惟獨耶和華享有這樣的事奉。首領們提 醒百姓不應在這聖日憂傷。當眾百姓都哀哭悲傷之際,文士規勸他們不要憂傷,反而該充滿喜樂,並互送禮物(八19-10)。他們終於明白耶和華的喜樂是他們的力量。他們飽餐慶祝,因為『他們明白所教訓他們的話』(八12)。每年大約在這個時期,今天的會堂都會慶祝一個節日,名為「Simch at Torah」 (意思是『靠妥拉而得的喜樂』),其淵源可能就是本章所記載的事件。

    【祈禱】

        尼希米記可能同時包含了聖經中最短的禱文和其中一篇最長的禱文。前者是在二章4節,當時王問尼希米要求甚麼,尼希米便向上帝默禱。而最長的禱文則幾乎佔去第九章全章。

        百姓是在贖罪日和住棚節過後才作出此長篇的祈禱。他們不是在上述節期中的某一日祈禱,正好表明一點,就是人並非僅限於某些特別的日子才分別為聖。百姓已經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他們這天用了四分一時間念律法書,四分一時間認罪(九1-2)。

        至於領禱者的身份,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說是以斯拉,但希伯來文的抄本卻沒有在九章6節明確表示是他。這是一次全國性的認罪禱告,也是一篇在困逼和羞辱當中懇求憐憫的禱文。它在本書裡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尼希米記一共記載了13次祈禱。本書的開始和結束各有一個祈禱(一4-11,十三31)。第一章記載,尼希米為著耶路撒冷城的被毀,持續多天禁食 祈禱。他不分晝夜地為聖城祈求。這位屬上帝的人代百姓認罪的時候,與他們認同,他承認自己和父家都行事邪惡(一7)。他呼求上帝記念在利未記二十六章33節的應許:他們若然悔改,上帝便重新招聚他們。最後,他祈求上帝讓他在王面前亨通、蒙恩。這誠然是聖經中最偉大的代求禱文之一。

        本書多次記錄尼希米在危急關頭的簡短禱文。當他聽聞有人同謀要阻擋工程,他便與修造城牆的人一同禱告,並派人看守防備(四9)。在敵人五次想伏擊他後,他作了一個僅有三個希伯來字詞的祈禱:『求你堅固我的手』(六9)。他不斷祈求上帝記念他在省長任內的忠心表現。除了基督之外,尼希米可能是聖經中最勤於祈禱的人。他知道何時要持久不斷地祈禱,何時要勤快工作、急快默禱。

    【道德教訓】

        在城牆修畢之前,一個有關社會道德的危機出現了,急待處理。一群富有的猶太人地主高息借貸,令不能還款的同胞淪為農奴。省長尼希米勇敢地直斥他們的所作所為。最後,他們知錯能改,願意免除百姓的債項(五1-12)。

        尼希米不是一個死守律法條文、對人無動於衷的律法主義者。他一直為了百姓的福祉而甘願犧牲自己的權益。他深深明白到,律法是以愛上帝和愛鄰舍為依 歸。他為了減輕百姓的負擔,甘願放棄本身的省長俸祿。他不單沒有轄制百姓,反而自掏腰包,負責各公職人員的開支(五15-18)。他並不認為與百姓一起勞動會降低他作為省長的尊嚴,還身先士卒地努力修造城牆(五16)。

        當尼希米發現利未人和歌唱的因為得不到百姓十分之一的供物,要離開本身崗位時,他便迅速重整國家的財政政策。他派可靠的人負責管理什一供物的庫房(十三10-14)。為了保證帳目清晰,當利未人取十分之一的時候,必須有一位祭司在場(十38)。

        尼希米在發現多比雅於上帝殿的院內自設房子儲物之後,他便親自把家具一一拋出街外(十三4-9)。然後,他派人立即潔淨那房子,重新奉獻作聖殿之用。貪污自肥等情況,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

        對於不守安息日的人,尼希米先是警戒(十三l5),繼而是怒斥(十三l7)。然後,他便吩咐人將城門鎖上,又警告要採取懲治行動(十三 l8-21)。當問題涉及聖經中摩西信仰的存亡時,尼希米便不再容忍。有時,他甚至訴諸武力(十三25)。眼見百姓不理禁例,與外邦女子通婚,他氣得打了 那些犯事者,甚至拉掉他們的頭髮。對於此等激烈行動,本書純粹作出客觀報導,並沒有作出任何評論。

        與外族人通婚,極可能損害以色列人的民族身份。這樣甚至導致下一代不曉得猶大語,繼而不能明白那能賜他們生命的律法(十三24)。尼希米透過他本身對聖經的認識,清楚知道國家如此多災多難,正是因為所羅門犯罪(十三26)。尼希米的領導方式與以斯拉不同,後者在同一情況會拔掉自己的頭髮(拉九 3)。我們必須記著,尼希米正為著自己國家在屬靈和政治上的存亡而戰鬥。

    【耶路撒冷城】

        耶路撒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它是尼希米祖先的墳墓所在,亦是上帝選擇立為祂名的居所(一9),要成為一個聖城。最先動手修築城牆的是祭司,他們 一面建造,一面把牆和門分別為聖(三1)。他們又派人看守城門。誰住這城和誰可進城都是重要的問題,所以百姓掣簽確定誰人住在城內。住在聖城的人都獲百姓 祝福(十一l-19),他們的名字和數目都仔細地記下來。城牆的奉獻禮非常隆重,百姓都大大歡樂,熱烈地慶祝。兩隊稱謝的樂隊從兩個不同的方向帶領巡行, 由城的最南面行到北面的聖殿(十二31-43)。巡行在盛大的獻祭和萬眾歡騰聲中圓滿結束。慶祝的歡樂喧聲,一直傳至遠方(十二43)。

        這城的分別為聖使人想起以斯拉記三章8至13節所記載的立聖殿根基儀式。敬虔的事不是侷限於聖殿範圍之內,也包括城牆以內的大小事情。建造城牆是上帝親自託付人去做的一件大事。

    【君王和政府】

        本書承認君王和領袖都是上帝所設立的(九34),但上帝卻保留從他們手中收回祝福的權利。以色列要成為一個聖潔的國家。外邦的領袖在這裡是無份、無權 和不受紀念的(二20)。他們縱然設法阻撓,卻無法阻止工程的進行,因為上帝親自破壞他們的計謀(四15)。當工程在上帝的幫助下順利完成,敵人的信心便完全 崩潰(六16)

信仰之重建

 

    尼希米知道外在的城牆建造完成,更進一步,必須使百姓的信仰重新建立更加堅固,才能不再重蹈,以前他們祖先去效法外邦人的信仰,而遠離天上真神之覆轍,也才能在強敵環伺之下,保持民族和信仰的延續,因此他採取一些作為,而從其中,我們也能得到許多造就:

  1.看重上帝的律法:

      尼希米邀請以斯拉在節期之時,召集以色列百姓,「將耶和華藉摩西傳給以色列人的律法書帶來。」(尼八1)

      清清楚楚的講解,使百姓看清以前祖先所犯的罪,和深思今日自己的遭遇:「國家滅亡,百姓分散,成為被擄之民」,與上帝當時對先祖們所應許的福氣,為何相差如此之大?得以認罪悔改,且知道唯有看重上帝的律法,全心全意遵守上帝的教訓,持守純正的信仰,才是蒙福之道,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今聖經更是勉勵我們:「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那藉著天使所傳的話,既是確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該受的報應,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來二1~3)。

  2.真心事奉:

      在此時,聖殿與城牆均都完成,且宣告上帝的律法,就必須過真心事奉上帝的生活。因此,尼希米鼓勵百姓:「我們又為自己定例,每年各人捐銀一舍客勒三分之一,為我們上帝殿的使用。」(尼十32)

      且要按照摩西律法的規定,奉獻各樣的禮物,表達對上帝的感謝,也使聖殿獻祭的工作,持續不斷,使祭司和利未人的生活得到照顧,使他們更專心工作,為百姓的信仰努力(尼十36~39)。

      今我們亦當有實際事奉的表現,願意獻上上帝所賜的時間、財物、恩賜,照著所有的,忠心去作,必蒙上帝的悅納。

  3.分別為聖:

      當百姓明白律法,再一次反省自己的家庭、生活,承認過去無知的觀念和作為,大家互勉,下定心志「必遵行上帝藉祂僕人摩西所傳的律法,謹守遵行耶和華我們主的一切誡命、典章、律例,並不將我們的女兒,嫁給這地的居民,也不為我們的兒子,娶他們的女兒。」(尼十29~30)

      後來,尼希米回到王宮述職一段時間,之後,他又回到耶路撒冷,卻看見百姓不能堅守安息日的規定,甚至有祭司因兒女與外族人通婚,私自挪用本為服事上帝的房屋,尼希米再一次的嚴厲指責他們,教導他們一定要堅持分別為聖的精神(參尼十三章)。

      我們既是主耶穌以寶血從世界中所救贖出來的,不再屬於世界,就當保守在上帝的恩典中,與世俗分別為聖,才能在主再臨之時,領受榮耀冠冕。

2023年5月7日 星期日

約的概念

 

  我們探討以色列百姓的興起與建國,我們發現他們和上帝有一種特別的關係,可以說是用立約來聯繫的。根據艾羅特(W.Eichrodt)的看法,「約」是整個舊約信息的中心,舊約就是在描述上帝和百姓、上帝和世界、上帝和人的關係。

舊約很多記載,即使是詩篇,也都必須用「約」的觀點才能理解。基督教的聖經分成新約和舊約,都用「約」,可見「約」實在是描述人與上帝關係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英文聖經新舊約的「約」(Testament)是從希臘文的 diatheke 而來。在舊約聖經裡,「約」的希伯來原文是 berith,翻成英文就是 Covenant。「約」代表一種關係,立約雙方同意、應允或甚至發誓來表示願意遵行某些行為。不過,「約」的概念並非單一,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甚至不同場合都有它們自己的用法。「約」也不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它可以說是社會上一個實際的制度,像約的筵席、立約的儀式等等。

  考古學的研究發現,近東文化有許多「約」的存在,小至婚約,大至國與國之間的盟約,這都是為了規範原先可能沒有關係的兩個人或兩個團體間的關係而產生的。銅器時期的盟約具備有「約」最完整的架構,目前大部份的資料從赫特帝國而來,但它並非赫特帝國所開創或獨有。約既然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它勢必超越文化、超越國家。

  赫特帝國與其附屬國所訂立的盟約,最大的特色是強調帝國對附屬國所施行過的恩惠,以此作基礎要求附屬國的忠誠與順服。其內容包括訂約者的身份、歷史序言、條文、約之保存與誦讀、見證神明、祝福與咒詛、簽約儀式等等。

  另一種精神截然不同的「約」存在於鐵器時代,以亞述帝國出土的盟約為代表,其特色是以軍事力量的威嚇來壓迫對方,迫使對方順服,如有違背,將遭受嚴厲的咒詛。其內容比赫特式盟約更簡略,只有訂約者的身份、見證神明、條文、咒詛。這裡不但沒有赫特式盟約的祝福,對咒詛的描述還非常詳盡。

  比較赫特式盟約和亞述式盟約,前者係強國用精神感召來讓小國知恩圖報,後者則用軍事壓迫來使對方馴服。兩者均為強國主導。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以斯拉記的神學

 

   【上帝的主權和作為】

 

        上帝是『天地之神』(11)。祂興起君王,賜給他們權柄(2)。祂能夠激動他們的心,使他們遵行祂的旨意(1)。作為諸王之王的亞達薛西王也不能拒絕一位卑微的文士所提出的請求,因為這位文士有上帝的手幫助他(612)。省長、貴族、總督和那些不共戴天的敵人,都在不自覺間成了耶和華的得力僕人,幫助祂實行復興百姓的計劃。

 

        當上帝開展計劃時,君王只讓上帝動工是不足夠的,他們本身更要成為實行上帝至高旨意的工具。在世界政權上稱雄稱霸的古列王,首先下詔令批准猶太人回國,並重建聖殿(1-4)

 

      這位『諸王之王』容許百姓重建耶和華聖殿一事,在上帝眼中仍然不足夠。他必須讓聖殿得著尊榮,資助購買用以獻祭的祭牲,以及任由百姓把全省收集所得的金銀用於聖殿上(12-18)。亞達薛西王不單接受妥拉(Torah),還下令凡是那聖者吩咐的,都要熱心完成。他頒令要嚴懲那些不 遵行上帝律法的人(25-26)

 

        本書沒有令人嘖嘖稱奇的戲劇化神蹟。以色列的上帝在無聲無息之間改變人的心,不管他是大人物抑或小人物。書中沒有要上帝降重災使之謙卑的法老。偉大的造物主安然站在一旁,任由敵人設法阻撓祂至高的旨意(四至五章)。當建殿計劃似乎成功無望的時候,突然之間,這些敵人不單接到諭旨,要他們不可攔阻工作,甚至要他們撥出稅款來作為建殿經費(6-7)。事奉的人則豁免納稅(24)。那些極力要使工程擱置的人,如今卻成了資助工程進行的人。工程所需用的一切,都萬無一失地供應妥當。任何妨礙這工作的人,將會被懸掛在自己房子的樑上(11)。上帝的恩典顧全了由最微小至最重要的事情,祂的主權非人所能抗拒。

 

        沒有人看見上帝,但上帝卻確實在作工。尼布甲尼撒從聖殿奪取的金銀器皿。如今要交回殿中。然而,在交還的行列中,卻沒有任何金造的偶像。從古列的諭旨中,我們得知許多不同國籍的人都可以重歸故國,而許多偶像都交回他們的廟宇。但這些卑微的猶太人在回歸的時候卻顯得很獨特,因為他們沒有隨身攜帶任何雕刻的偶像,他們只帶著具體地彰顯上帝至高權能的標記。

 

    【上帝的無處不在】

 

        上帝不單是天上的上帝,更是『我們列祖的上帝』(27)。祂不單激動君王的心,猶太人的心亦受到同一位靈的感動,要重返故國,重建聖殿。事實上,上帝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祂的人(22)。祂的手會拯救祂的百姓脫離突如其來或隱藏的危險。因此,他們可以不用王的軍隊護送(31)。以斯拉亦因著上帝施恩的手的幫助,有力量履行他的工作和得以來到耶路撒冷(9,八17-18)

 

    【上帝的恩典和聖潔】

 

        上帝是公義的,沒有一個不潔的人能在祂面前站立(15)。以色列可說是罪惡滔天(6)。上帝的恩典一臨到,她的枯骨立時又恢復生機。在波斯王朝面前,這些受轄制的奴隸獲得極大的恩惠。他們如同釘子釘在上帝的聖所;這個沒有牆垣的國家成了上帝的保護範圍(8-9)。即使他們干犯了上帝,上帝仍給予他們指望 (2)。他們雖犯了大罪,上帝還賜給他們奇妙而不配得的恩典(13)

 

    【聖經】

 

        上帝將祂的『妥拉』(即律法書)透過神人摩西交給以色列(2)。因此,它又可稱為摩西的妥拉(6)。它不單是口頭的訓誨,更是清楚寫下來的(2)。以斯拉除了用心查考上帝的話,更切實遵行它(10)。他又教導別人遵守,因為不遵從的人,將要承受嚴重的後果。

 

    【上帝的百姓】

 

        以斯拉記中的那群人,人丁單薄,卻背負著一個使命,是上帝的餘民。上帝藉著由祂所立、堪稱古代世界的偉大君王古列,把祂的重要使命交給他們(拉一l- 4;賽四十五1)。這位君王甚至用先知傳講上帝信息的常見方式(『……如此說』),來帶出上帝的話。像聖經的任命一樣,這裡隨之而來亦有兩個命令。以色列人要 回國,重建主的聖殿。雖然是由古列下詔降旨,卻不是純粹世俗的任務。回應使命的百姓,個個都是『被上帝激動他的心……都起來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華的殿』 (5)。那些不想歸回的猶太人,則在古列的詔令下,提供物質的支持(6)

 

        也許,這些人就是以賽亞書六章12l3節提到的,是『聖潔的種類』,是剩下的餘民。他們如何回應妥拉,以及上帝為他們所立的領袖之吩咐,將決定將來數百年猶太教的情況。從某個意義來說,他們的行動,將會影響聖經或摩西的信仰能否繼續保存,進入新約的時代。

 

        他們不是佚名的群眾。他們都是有名有姓、活生生的人(拉八20)。他們與那些自出埃及以來上帝的百姓一脈相承。那些一家之主的名單,不單提供了人數,也提供了他們的身份(二章,八1-14)。他們每個人的身份都十分重要。家庭的團結也很重要,他們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同胞。

 

        上帝已經施恩幫助他們(22)。他們被委以一個神聖的使命。從某個意義來說,上帝救贖計劃的前途已交在他們手中。正因這緣故,他們必須分別出來,成為一個聖潔的民族,不可與上帝所憎厭的異族人通婚。九章1節便將他們與那些以不潔、污穢全地的異族人作出對比。

 

        上帝曾經應許,只要他們尋求祂,就必得著額外的施恩。但與此同時,上帝亦警告他們,祂的能力和憤怒必攻擊一切離棄祂的人(22)。他們的悖逆不忠,已經把國家帶到毀滅的邊緣。如今,上帝再顯的救恩已把他們從為奴的境況中拯救出來,給予他們第二次重生的機會。

 

        一切都在乎他們對上帝的忠心。他們若忠於上帝,上帝便會讓他們得吃土地生出的美物,這地亦會留下給他們的子孫為業(12)。他們不單植根於過去,更建基於將來。他們所做的一切,將會影響世世代代的幸福。

 

        假如他們昔日沒有堅持列祖的信仰,他們當中就不會興起馬加比(Maccabee)的愛國家族,起來力抗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強逼他們接受希臘宗教的行動。否則基督的門徒將會在一個以宙斯(Zeus)神廟為中心的地方生活。

 

        在以斯拉記中,上帝的百姓都是立約的子民。他們對上帝的命令感到顫驚(3)。他們作為民族中的一員,會對他們的領袖說:『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4)

 

      當面對領袖作出正確,卻又令他們感到難受的決定時,他們的回應竟然是:『我們必照著你的話行』(12)。他們不像從前那群在西乃山作出重 要的決定,立志跟隨上帝,卻在轉瞬間便因拜金牛犢而跌倒的百姓(出二十四3)。作者以一句精煉的說話來概括了他們的回應:『被擄歸回的人如此而行』( 16)

 

    【施恩的途經】

 

        根據經文記載,這群朝聖者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聚集在耶路撒冷,『如同一人』(1)。他們清楚知道合一和公開的敬拜,是十分重要的。他們傚法祖宗亞伯拉罕的榜樣,第一時間建造祭壇(2)

 

        即使聖殿的根基還未立定,他們已率先慶祝住棚節。上帝設立這節期,是要提醒他們不要忘記昔日以色列人在曠野的飄流和生命的脆弱(4)。他們在音樂、讚美和彼此唱和聲中,同心敬拜上帝(l0-11)。他們讚頌上帝永不止息的恩典,已經帶領他們離開為奴之地(11)

 

        在聖殿奠基的那一刻,這群百姓的心必然是緊緊地連結起來的。他們在這個極富意義的聚會中,一同分享悲與喜(12-13)。事實上,他們很容易找到藉口待聖殿完工時才舉行敬拜。然而,這群朝聖者卻深深明白,敬拜和敬虔的心,比一座建築物來得重要。

 

        在以斯拉這群小羊的週遭,正有一群強悍威猛的敵人虎視眈眈。因此,以斯拉在未曾禱告和禁食之前,便不准他們上路(21)。他曾向王誇耀上帝的偉大能力。於是他們便同心祈求主的保護。經文用了一句話來指出他們禱告的功效:『[上帝]就應允了我們』(23)。這事以後,以斯拉明白到,上帝不單能夠向祂的百姓伸出施恩的手,他們也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向上帝舉手禱告(5)

 

        除了公開敬拜外,這群會眾亦經歷到傳講上帝的話是何等重要。當他們完成使命的決心遭到動搖的時候,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便起來,奉以色列上帝的名向他們說訓勉的話(1)。百姓以行動來回應:他們都起來動手作上帝所差派的工(2)。眾先知都在他們旁邊,用上帝的話來鼓勵他們。

 

    【領導和事奉】

 

        以斯拉深知百姓需要有優秀的領袖來領導他們。他一直等到有才智見識的人加入,才開始上路(l6-18)。不過,才智不是作領袖的唯一素質。事奉的人還必須接受嚴格的問責制度。負責司庫的人必須把交來的禮物小心秤過,當抵達耶路撒冷時又再秤量和數點清楚(25-34)

 

        領袖必須作群羊的榜樣。當以斯拉得悉作首領的,境在娶外邦女子一事上為罪魁,使他十分震驚(2)。這些領袖不單被革職,而且在本書的結尾,更列出他們的名字,作為對後世的警誡(18-44)

 

        猶太人的他勒目(Talmud,口傳律法及猶太人遺傳的法典)把以斯拉視為第二位摩西。從聖經的角度看,他們二人確實有不少地方可互作對比。以斯拉並非一位律法主義者,他沒有花過多精力去研究律法書。從他使重視聖經的猶太教得以重生和復興的事實來看,他可說是第二位猶太教之父。他除了使百姓團結起來,還使他們有合一的靈來保持信仰的真實,直到基督來臨。

 

        他是一位有學問的文士,像摩西一樣專心查考上帝的律法(610)。此外,又如摩西一樣,他帶領同胞離開異國,走上一條危險重重的路途。他為了建造敬拜上帝的聖所,收集百姓甘心樂意作出的奉獻。他選派領袖來分擔他的職務。他的領導方式也跟摩西相似。當面對會眾的危機時,他也跪在主面前禱求(民十六 4;拉九5)

 

    【道德倫理和會眾的組織】

 

        驟眼看來,最後兩章記載百姓要休掉所娶的外邦女子,似乎是非常殘忍和過分的做法。但我們必須記著,在危急存亡的時候,需要孤注一擲的措施。百姓與不潔的異族女子通婚,已經令會眾走到滅絕的邊緣(14)。這以聖經為基礎之信仰的存亡關鍵,正繫於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離婚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然而,它的嚴重性又遠遠不及人類得蒙救贖的問題。我們必須指出,這種與外邦女子的結合,永遠不會產生幸福的婚姻。當他們最初踏足那地時,外邦人都前來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上帝。』(2)

 

      可是,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必然聽見他們領袖的回答:『我們建造上帝的殿與你們無干。』

 

      進入婚姻關係的雙方,假若不能分享共同關心的事情——尤其是在信仰方面——實在很難同偕到老。

 

        還有,他們不是在毫無考慮的情況下任意解除婚約。他們差派一些領袖來審判每件離婚個案(14)。當中毫無疑問會留下一個空間,察看某人的妻子是否已經完全接受了他們的信仰,可以不再作異族人看待。

 

        把不遵從議定的人逐出會眾以外,似乎是太極端。然而,我們不可忘記,這會眾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建造上帝的殿。那些不能忠於這目標的人,當然不應期望他們繼續參與這個以建殿為唯一目的之群體。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先知書中救恩的應許

 

    在先知的時代,以色列國在各方面抖處於一個惡劣的景況。因其所處地理上的獨特位置,它就成了各大國相爭的地方。巴勒斯坦地既位於地中海沿岸,米索不達米亞與埃及之間,故多與各國貿易往來,同時耶不能避免各大強國因政治上的擴張索進行的侵略。

    因此,以色列要保持其屬靈性質,與外邦宗教分隔,顯然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多個外邦強國既環繞著以色列,他們是不會容讓以色列繼續孤立的。當交通更形頻繁的時候,以色列人在靈性方面多會受到外邦假神影響;不但是在邊界地區的以色列人,就是在主要的城市如耶路撒冷、撒迦利亞的以色列民,也會受到影響。更危險的是,當時的以色列很有可能被列強如亞述、巴比倫和埃及所侵佔。因此,要在屬靈方面保持純潔,不受外邦宗教影響,是極其困難的;加上其在政治上已不再可能完全獨立,這就更難做到了。

    在這這種情形下,以色列靈性狀況的看管者 先知,就起來大聲疾呼,勸喻以色列民回轉真神。先知清楚地看到,上帝立約的子民是在急難之中,所以他們迫切反對以色列人接納外邦的習俗和觀念。他們知道,以色列民若不能在屬靈方面分別出來,則其在政治上的獨立統一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的;如果沒有宗教上的獨立,則他們決不能盼望得著上帝的拯救。以色列人若不能保持其對耶和華單一純全的信心,則其存在也屬枉然。先知都清楚知道,以色列若繼續隨從外邦,敬拜假神,那麼一切都要失去,因此先知都儆醒守望著以色列的聖所。對先知來說,外邦宗教固然是魔鬼的一種引誘,是一種想要奪取上帝的尊嚴與榮耀的可厭企圖。我們聽到先知嚴厲的責備 甚至叫人戰慄的責備,然而在他們嚴厲的背後,卻隱含著無奈和憂慮。他們所最關心的,不是以色列在戰爭中獲勝,而是以色列的上帝和祂的榮耀在戰爭和被擄之中不會消失無蹤。在被擄的人中間,你可以聽到但以理祈禱的聲音﹕「求主垂聽,求主赦免,求主應允而行,為你自己不要延遲;我的上帝啊!因這城和這民,都是稱為你名下的」(但九19)。先知書中所描述的這種光景,正好顯明先知的悲哀。

    在這種困難的情形下,我們不能期望先知會給我們一種對外邦宗教冷靜而客觀的心理研究。然而,上帝讓外邦的強國包圍以色列,祂的最終目的該是我們可以知道的。上帝是否會保守祂的子民,使他們經過戰爭的禍患,最終得到平安?巴比倫、亞述、以及埃及人又將遭遇怎麼樣的命運?這些問題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都是先知每天必須面對的。以色列民要謹守屬靈上的聖潔,似乎越來越困難;在這個環境下,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最終計劃是什麼呢?我們如果要從先知書中找出答案,所得的是如下的結論﹕

    先知都清楚知道,上帝自己已經指向一個新天新地和新時代。那時人的生活要改變;所有弱小的國家,如摩押、亞捫、以東等從前常與以色列爭鬥的國家,現在都被大國併吞了;小國已無法獨立生存。此外,在文化與政治方面,小國也開始遭遇同化。各國的宗教結構彼此適應融合。當時以色列所面臨的,就是這種充滿了可怖衝突的危機;同時以色列國的獨立生存也受到威脅。如果我們仔細思想,就知道當時的以色列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宗教和政治方面受當時的世界所同化,二是轉弱為強,發揮影響力,把列邦帶進上帝的救恩。上帝不斷向眾先知支持第二個方向,因為這樣才能完成祂對世界的計劃。先知大聲疾呼,叫以色列民悔改回轉;又宣佈那些不信的人必要受到嚴重的刑罰;然而,對於當時的外邦強國,雖然它們曾為以色列帶來許多苦難,先知還是在它們的信息中帶出上帝的普世救恩;因此,世界上所有人,還可存著盼望。

    成就這個應許的首要條件,是以色列民必須真誠悔改。以色列民經過了危險與困難,受到了上帝嚴厲的審判以後,將要徹底改變。惟有上帝親自施恩憐憫,他們才會真誠悔改。以西結曾經如此應許說﹕「我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又從你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結三十六26、27)。《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三十一節和接著的幾節經文,也有同樣的應許 上帝要與他們建立新約,祂要將律法放在新約的中心,又要寫在他們心上。在漫長的試煉與背逆之後,這該是新的黎明了。

    這個光景得以實現,與那位將要來的彌賽亞有關。這一點在先知書中時常提到,這是必要成就的應許。所有預言都以這位彌賽亞為中心,先知更用多個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位將要來的彌賽亞。以賽亞稱祂為以馬內利、和平之君,說祂如嫩芽發根生長;祂也被稱為人子、上帝的僕人;有時也被稱為榮耀與權能;有時又被描述為無佳形美容,被人厭棄;祂也是將要來的大君、大衛的後裔、偉大的牧者。上帝要與以色列訂立新約 就是它屬靈的更新,只有在祂裏面才得以成就。以色列人被引誘事奉假神,受外邦攻擊和被擄的痛苦時代,在祂裏面都要成為過去;新的時代將要來臨,那時上帝必在全地作王,建立祂的寶座。

    我們不必驚奇,為什麼與彌賽亞有關的信息之中,也時常提到列邦要受審判。在上帝的僕人,就是大衛的後裔面前,要又可怖的戰爭和屠殺,地上的諸王都要被滅絕。但對以色列來說,那日將是他們榮耀的大日,他們將要有極大的歡樂。然而在期望那日來臨的時候,甚至以色列本身也會戰慄。「哀哉,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這日來到,好像毀滅從全能者來到」(珥一15)。接著瑪拉基也如此哀歎說﹕「祂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三2)。

    在預告這些將要來的事的時候,先知也同時描述列國將要得救的光景。在預告巴比倫、亞述和埃及所要受的審判時,他們常會忽然為要臨到眾人的救恩歡呼。他們也常提到,彌賽亞將要嚴厲審判以色列與列國,然而一個榮耀的新以色列將成為普天下人前來集合的中心。以賽亞有非常驚人的宣告,他說﹕埃及與亞述將要來事奉主。「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因為萬軍之耶和華賜福給他們,說,埃及我的百姓,亞述我手的工作,以色列我的產業,都有福了」(賽十九23-25)。以賽亞又宣告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上帝的殿」(賽二2、3)。

    奇怪的是,《舊約》預言總是將列國得救視為「列國自動地前來尋求救恩」。《詩篇》第六十八篇三十一節說﹕「埃及的公侯要出來朝見上帝,古實人要急忙舉手禱告。」《聖經》中很少提到宣教事工要以色列人去完成,卻常強調以色列要獲得無比的榮耀,各國都要前來朝見上帝。「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侯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太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上帝與你們同在了」(亞八23)。

    因此,我們很難說《舊約》中有宣教的應許;有的卻是比這應許更為光榮的信息。列國要自行來到以色列上帝的面前,有如被磁鐵所吸引。在先知書中,有關宣教應許的信息並不多見。然而在《以賽亞書》第五十五章五節中卻可找到一個,上帝對以色列說﹕在大衛的後裔,即萬國之王充滿福祉的統治下,「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呼召」,可以說是宣教聖工的行動。然而這節經文末尾卻又提到列國的人民要自發地前來尋找上帝。「素來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耶和華你的上帝,以色列的聖者;因為他已經榮耀你。」宣教的呼召之所以有效,並不是由於呼召本身的能力,而是由於上帝親自榮耀了以色列。《以賽亞書》第六十六章十八、十九兩節經文,也有相同的預言。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這種自發地前來尋求上帝的行動,是在末世發生的事情;就是在新時代以及末日發生的事情。先知約珥論到末世的時候,他預言將來聖靈要澆灌在每一個人身上(珥二28)。那時,以色列自然會成為世上眾民所注意的焦點,「以色列在眾民之中,必要蒙福。」

    最後,所臨到以色列以及列國的救恩,將是普世的救恩。當然先要與上帝和好,罪的赦免;然而《舊約》提到救恩的時候,始終也帶到其他許多祝福上面。以賽亞提到救恩豐盛的榮耀時,見證說﹕「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 他又必 … 除滅遮蓋萬民之物,和遮蔽萬國蒙臉的帕子。祂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賽二十五6-8)。在另一處經文中,以賽亞也描寫到自然萬物要大大改變﹕「豺狼必與綿羊同居,豹子必與山羊同臥 … 在我聖山的遍處,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十一6-9)。以西結也肯定地說,以色列屬靈的更新也必包括另一件事情,就是上帝必叫「樹木多結果子,田地多出土產」(結三十六30)。何西阿也作證說﹕上帝說,「那日我必應允,我必應允天,天必應允地,地必應允五榖,新酒和油,這些必應允耶斯列民」(何二21、22)。以色列人將來要得的榮耀,先知都有美麗的描寫。就是這種榮耀要吸引列邦來歸向上帝,使他們在這救恩中一同有份。到那日,萬民都要親自體會救恩及平安。以色列中先知所看將來的救恩,是普世的救恩,也是全人的救恩。

    總之,我們看到,《舊約》先知所預言的是,在末日當彌賽亞降臨擊敗仇敵之後,列國的救恩必要成就。那時列國要來到復興侯的以色列地,並在耶和華的聖山上敬拜上帝。雖然救恩得中心是與上帝和好,又因著白白的恩典得稱為義;然而這救恩也將要普及萬民,所有受造之物都要有份。以色列雖曾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但那時卻要發出光芒,吸引全地的人來歸信上帝。以色列在救贖計劃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消極的;它並不是除去召聚萬民,卻是因為外邦人羨慕上帝給它屬靈上的豐盛而前來尋求祂。然而,彌賽亞本身卻要向世人作最大的見證。彌賽亞在上帝面前要指控世人的悖逆;因祂的見證,列邦都要知道自己背叛上帝的罪。這一切都要成就,使上帝的名 昔日常因祂子民受辱和敗壞而受到羞辱 遠超過天上地下萬名之名,而大得榮耀。救恩必要成就;就寬度來說,要以以色列為中心;就深度來說,要以上帝為中心,因為這是關乎祂的名和祂的榮耀。先知以西結特別強調﹕「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家啊!我行這事,不是為你們,乃是為我的聖名,就是在你們到的列國中所褻瀆的。我要使我的大名顯為聖;這名在列國中已被褻瀆,就是你們在他們中間所褻瀆的。我在他們眼前,在你們身上顯為聖的時候,他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這是耶和華說的」(結三十六22、23)。這以上帝為中心的看法就描繪了救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