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瑪拉基書之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

   瑪拉基書的寫作目的是要使靈裏昏睡的猶太人甦醒過來,並警告他們若不悔改,審判就要來臨。

猶太人懷疑上帝的愛(一2)和公義(二17),又沒有認真地遵守祂的命令(一6,三14-18)。然而,耶和華是「大君王」(一14),祂的名在以色列國境之外也必被尊為大(一5、11),瑪拉基再三地勸告祭司和以色列民敬畏上帝,把祂該受的尊榮歸給祂。

上帝本是以色列的父和創造主(二10),但以色列卻藐視祂的名(一6,三5),所以上帝就派遣祂的使者來,宣告耶和華的日子快來(三1)。

施洗約翰確實已呼召人悔改,基督已潔淨了聖殿(約二14、15),並確立了約(瑪三1、2)。

然而,大部分熬煉和潔淨的工作,還有待基督第二次降臨時才成就;祂要回來潔淨祂的子民(參三2-4),並審判作惡的人(四1)。

 

瑪拉基書之作者與寫作背景

   瑪拉基的意思是「我的使者」或「耶和華的使者」。由於這詞在三章1節出現時,並不是人名,因此有些學者認為「瑪拉基」並非專有名詞,也不是本書作者的姓名。

根據一個古老的傳統,這「使者」是以斯拉,是寫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的祭司。可是,猶太人通常不會保存一卷沒有清楚註明作者姓名的先知書。所有其他大小先知書──包括最短的俄巴底亞書──都是以先知的名字作書卷名稱的。再者,以「耶和華的使者」作為一個先知的名字也是最適切不過(參代下三十六15、 16;該一13)。

  主前五世紀時,猶大地的猶太人正在掙扎求存,以斯拉和尼希米的回歸給予他們極大的幫助。

主前458年,波斯王亞達薛西鼓勵以斯拉帶領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進行宗教改革。約13年之後,在主前445年,一位政府高官尼希米也獲准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他在52天之內就完成了這工程(尼六15)。尼希米既為省長,就帶領人民進行經濟改革,讓窮人有足夠的供應,又鼓勵人民作什一奉獻,以供應祭司和利未人的生活費(尼五2-13,十35-39)。

像以斯拉一樣,尼希米力勸人民守安息日和避免與異族通婚。回國12年期滿後,尼希米返回波斯,期間猶大的屬靈境況一落千丈;可能由於缺乏具有政治權力的執行人,所以什一奉獻變得稀疏,安息日無人遵守,與異族通婚更是很平常的事,連祭司也變得難以信任。尼希米稍後回到耶路撒冷,不得不採取強硬的手段,去整頓猶太人 (尼十三6-31)。


  寫作年代由於瑪拉基所面對的問題正好是尼希米記十三章所提及的罪行(參瑪一6-14,二14-16,三8-11),他工作的時間很可能是尼希米第二次返回耶路撒冷作省長的時候,或剛好在這段時間之前。然而,瑪拉基書一章8節所提到的省長不像是指尼希米,所以最合理的推論應在主前433年後,即尼希米返回波斯之後。

 

以利亞的來臨

 

瑪拉基書四章4-6節

 

簡短的瑪拉基書以回顧和展望來作結束。這不單關於瑪拉基,而且也是整卷十二先知書的最後幾節。這幾節結合了律法和預言,是瑪拉基書的典型風格。這樣,瑪拉基書之所以被放在十二先知文集的最後,是因為它的結語不但適切地概括了它本身的內容,而且也總結了整個先知傳統的信息。

 

在回顧之中,百姓被命令去記念摩西的律法,這個律法雖然已經存在了許多世紀,它一直是建立上帝與以色列的關係的基本要素。這個在何烈(西乃山)賜給的誡命永不會成為一種重擔,而是引導人到豐盛生命的恩賜。

 

在展望中,以利亞被宣告要再來,他的到來將作為「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的先遣和預備。這個展望說明了上帝的審判日子必將來到,但是當它來到時並不是沒有預兆和警告的。在一個敗壞的社會中,先知要在上帝的審判來臨之前,先回來把事情修正妥當。

 

摩西和以利亞在這裏代表舊約的兩大基礎:律法和先知預言。律法建立起與上帝連繫的生活;先知作為以色列的良心,時常把上帝的百姓從錯誤道路上呼喚回轉,回到他們起初的關係中。因此在改變形像的山上,耶穌和摩西、以利亞談話(可九2-8)。

 

這並非巧合,因為對舊約的讀者,耶穌成全了它的內容。這樣,律法的應許和先知的信息,在耶穌基督個人和祂的工作中,為外邦人帶來嶄新和恆久的意義。

 

善與惡

 

瑪拉基書三章13節-四章3節

 

在這最後的爭辯中,先知指出在他所屬的社會中滿布了不信的心態。先知宣告說,百姓的話曾經頂撞上帝。當他們問在甚麼地方說話頂撞上帝時,他再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回答他們,可從他們行動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得知。他們的價值觀顯示出無人認為事奉上帝是值得的或重要的。在社會中,行邪惡的看來興旺,因此更多人去追求作惡。這樣的態度對上帝是一種侮辱,它混淆了善與惡。

 

一個社會可以放棄善惡之區別,但是上帝永遠不會放棄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在時間的界線之後會有審判,在審判中的好與壞、善與惡,是根據上帝的標準。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出尊敬上帝,他們的名字記錄在上帝的名冊中,在審判的日子,要從中找到證明。雖然現在看來上帝好像在社會中消失,但是衪和衪的審判是實際存在的,並且正在觀察人們怎樣生活,注意那些行善的,和那些作惡的人。

 

接著,景象從上帝記錄人類的行為,轉到上帝要來審判世界。那一天眾人將見到極大的對比。那些行惡的,將要如碎燒盡,在考驗的日子可見他們生前的成就一點也不能持久。另一方面,那些行善的人,雖然他們在生前是被遺棄,但面對審判的日子,他們好像是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他們的上帝發出光,如同太陽照耀大地,使那黑暗的世界重見光明。好像田園裏的肥犢,在夏季的清晨充滿著喜樂,照樣上帝的百姓也要因祂的同在而歡愉。正義的人長期被惡人壓制,在那日將要作為上帝的使者,去處置那些作惡的。

 

瑪拉基是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善與惡,藉此結束他的爭辯,而這也是所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生活必須在信念和實踐的層次都跟從善惡知識的引導,因為對上帝的認識在人類的理解力之內衍生出這種兩極性。但是當一個社會放棄了對上帝的信心,善惡之間的區別就變得逐漸迷糊起來。當道德的絕對性因為一系列倫理上的妥協而被放棄時,這時個人的成功和利益就會成為決定的主要原則。

 

對這種道德意識在人類社會中廣泛蔓延的時候,又沒有解決的辦法,是可悲的。這種善惡觀念的混淆和曲解,在我們的時代就像瑪拉基當時一樣普通。先知的回應是採取一種提醒和警告的形式。他提醒人類,雖然他們忘記善惡之間的區別是很容易的,但上帝不會忘記。大規模的社會改變,並不能改變上帝的本性。而且祂警告人類,作惡達到頂點總是招來審判。上帝的日子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先知敏銳地覺察到,那個使許多人絕望的降臨日子,也是許多謙卑人慶祝「公義的太陽」升起的日子。

 

 

偷盜上帝之物

 

瑪拉基書三章6-12節

 

爭辯再一次以上帝對百姓的批判開始:「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

 

但是這個批評,儘管伴隨著悔改的呼召,還是不很明確,所以百姓問道:「我們如何纔是轉向(悔改)呢?」

 

上帝在第二部分的宣告中,控告講得更清楚:「你們竟偷盜我的供物!」

 

但是聽眾抗議,並且要求進一步澄清:「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

 

接著的經文是描述人民生活的如同偷盜上帝之物。

 

被偷盜的是什一奉獻和供物。

 

舊約的律法和傳統都要求以色列人把上帝所賜給他們的一部分,再歸還給賜予者。什一代表納所有所得的十分之一。但是這方面的失敗不僅指明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失責,而且成為一種偷盜的行為:本來應該屬於某人的卻被別人所奪走。

 

這個國家偷盜的結果是上帝的咒詛: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獻上,他們所接受的也會愈來愈少。

 

先知然後命令百姓去把他們足量的供物帶到聖殿中;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使我家有糧」(10節,因為要支持聖殿職員/祭司和利未人的食用),而且也將試驗上帝衪能否更加豐富地供應。

 

在這個信息中附帶著一個應許,它同時是一種呼召,就是要悔改。如果百姓肯施予,他們將發現上帝的豐盛;祂將控制那些會毀壞糧食的災害,而葡萄園將出產更豐盛的收成,而這地的祝福將是:周圍的萬國都將看見,並稱讚選民的蒙福。

 

 

公義和審判

 

瑪拉基書二章17節-三章5節

 

先知在此代表上帝,開始另一段的爭辯。這裡論及人民的反應。

 

先知說:「你們用言語煩瑣耶和華。」「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他呢?」

 

聽眾回答。以色列人不承認或不知道他們如何煩瑣上帝。因此先知用兩個例子作回答(17節下半節)。

 

這些例子不是直接的引句,而是表達人民的態度和行為的語句。

 

先知的信息關係到公義和審判;卻並談到認罪和悔改。上帝宣布祂正差遣一位使者去為祂自己的來臨預備道路。根據新約,這位使者是指施洗的約翰(可一2)。這句話在後來更明顯(以利亞的來臨四4-6)。

 

這裏也包含一個雙關語的文字技巧,因為「瑪拉基」意思是「我的使者」。先知看來不會把他自己與這位預言人物等同起來,雖然他的信息本身也是豫先宣告使者的來臨。要來的這一位是「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

 

這句話帶著諷刺的,以色列人雖然渴慕立約的祝福,但是他們所聽到的卻是立約的審判。當「上帝來到祂的聖殿」時,將是:「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祂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2節)

 

接下來,是描述上帝坐在那裏施行審判(2節下至4節)。

 

這個比喻混合了兩個景象。在一方面,上帝是一位漂布之人,祂的鹼性「肥皂」使衣裳清潔發白。另一方面,上帝是煉淨珍貴金屬的人,祂的火焰將使銀子和金子中不純之物除淨。

 

這個比喻說明上帝來臨的雙重目的。祂來為使信的人純淨,也除去不信的人。受到純淨以後,選民的敬拜將再一次被上帝所接納,但是描寫上帝的審判的篇幅則較長(5節)。

 

行邪術的、犯姦淫的、壓迫人的、和所有在他們生活和職業上不敬畏上帝的人,將落入祂的審判而成為遭難者。他們不屬於被提煉的銀子和金子,卻屬乎被除掉的渣滓。

 

結婚與離異

 

瑪拉基書二章10-16節

 

在古代以色列,離婚是允許的,但只能在特殊的情況之下進行(見申廿四1-4),而且再婚也是可能的。但是制定的律法要嚴格控制離婚的事。相反地,他們對婚姻高度尊重,視它為立約的一種。立約這同一個詞也被用在描寫以色列人的信仰和國家的憲法方面。就像信心的盟約在以色列民族生活的中心所佔的位置那樣,同樣婚姻的盟約也處於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上。

 

在瑪拉基時代,婚姻的神聖看來已經受到侵蝕,因此造成離異和重婚的事情大量增加。離婚很可能在猶太人中普遍起來,以便男子可以與當地的婦女再婚。這帶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社會的結構被破壞了,單身的離婚婦女數目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再婚是爭吵和麻煩的根源,相信那些與猶太人再結婚的,是一些外邦的婦女。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色列古時候的宗教傳統逐漸消失掉了。

 

離婚的事增加了,這是一種信號,表示不忠誠的情況在人類關係中普遍增加。另外,與一個不同信仰的人再婚,不但標誌著那些離婚的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衰落,也危害以色列宗教前途的「死亡之吻」。那些能夠這樣迅速地拋棄婚姻誓約的人,也同樣會迅速地拋棄與上帝所立的約:兩者都是不忠誠的行為(13-14節)。

 

因此,先知說:「休妻的……都是我所恨惡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16節)

 

他不是一個立法者,在他的社會中草擬新例,使離婚不合法和不可能。他是一位先知,清楚地表示,當離婚已變成在一個萎竭的社會中的家常便飯時,上帝是多麼的不悅。離婚多是悲傷的,代表著破碎的關係,但當它被視為平常時,事情就更加可悲了。所以上帝宣告說:「我恨惡休妻」。

 

在這個爭辯的結束時,先知提醒以色列人:「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不可行詭詐」(16節)。這個命令是向所有輕視離婚的人而發。

 

 

對祭司的批判

 

瑪拉基書一章6節-二章9節

 

這裏是談論祭司職事的性質和他們所從事的崇拜。這段經文以一個關於“尊敬”的課題的反問作開始。

 

一位父親受到他兒子尊敬,一位主人被他的僕人尊敬,但是上帝被誰尊敬呢?

 

祂在祭司所進行的崇拜中被尊敬嗎?

 

沒有!因為祭司的行為顯出上帝是被藐視的。這種爭論進一步發展下去:「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6節)

 

祭司們再一次提出問題:「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7節)

 

而接在第二個問題之後,那回答仔細地列出祭司的失敗。

 

他們獻祭給上帝時,使用瞎眼的、瘸腿的、和有病的動物,這顯露出他們輕蔑對上帝的崇拜。他們作夢也不敢使用這種有缺陷的動物去作為獻給波斯政府的貢物(8節),因為害怕那即時造成的後果。如果你們要贈送禮物,就要送一份好的;骯髒的禮物破壞了整個獻禮物的目的。如果祭司們獻他們的二等或三等的東西給上帝,為甚麼他們期望從上帝那裏有較好的回報呢?上帝對他們的污穢敬拜的憤怒,指出倒不如把聖殿的門鎖上、獻祭的火不要點燃,這樣反而好些,比假冒作真正的獻祭還好。

 

接下來先知進一步的比較,這比較更加顯出古代以色列特殊的上帝恩寵論和排他主義的實事。

 

「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從東方到西方,上帝的名將在外邦列國的敬拜中被稱為至大(11節)

 

這樣陳明的目的是為了把外邦敬拜的效果和希伯來人褻瀆上帝的敬拜,作一對比。外邦人儘管無知,尚且知道創造之主宰上帝;而在瑪拉基時代的猶太人卻變成厭倦敬拜,輕視這煩瑣事。這種次等的敬拜是不被上帝所接納的(13節);不敬拜比敗壞的敬拜更好些。

 

對祭司們批判之後是一種審判的警告:如果祭司不把先知的信息放在心上,所有他們的工作將遭受咒詛。

 

先知大膽地描寫說殘廢祭畜的糞便,要抹在祭司的面容上(二3)。

 

由於他們的行動,當時的祭司體制,已經打破古代祭司誠實地事奉上帝的盟約。他們不但在敬拜方面失敗,也在他們的教育任務方面失敗。他們沒有誠實地教導信仰,反而傳揚一種假的宗教知識,因而引致許多百姓從真知識的道路上絆倒。因有這種祭司,暗示了在他們所有的工作中輕蔑上帝,他們自己也將被輕蔑,並在他們所屬的社群中被「看為下賤」(二9)。

 

 

上帝的慈愛

 

瑪拉基書一章1-5節

 

瑪拉基書的書寫技巧是一種爭辯的形式。究竟這種爭辯是基於一些真實社會背景的對話和討論,或者只是以文字形式去傳達一個信息,仍然未能確定(雖然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一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來自上帝的聲明開始;隨即聽見百姓的反對,而這種反對其實可能表達了在全體百姓中間非常普遍的態度。百姓的反對之後,接下來是以上帝更進一步的陳明作為回答。

 

第一個爭辯以簡單但意義深長的聲明開始:「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

 

這個聲明沒有詳細的解釋,但是它總括了以色列整個立約的歷史。憑著愛,上帝已經呼召祂的百姓與祂建立一種立約的關係,也因著愛,祂曾經和他們在一起,並引導他們經過許多世紀。假如他們依循歷史去反省的話,上帝的愛對祂的選民是明顯的。

 

但是百姓對聲明的反對,顯示出他們的思想是被蒙蔽了的:「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反對的聲音是無禮和任性的;這種話是那些自我中心的人說的,因為他們不能在他們的生活中覺察到上帝的愛。

 

一種回應隨著這項反對發出,這回應的目的是要引導聽眾承認起初的聲明是正確的。而這種回應的性質初時看來是奇怪的:先知沒有從神學層次探究愛的性質和證據,而是轉向一種歷史經驗的比較。這個比較是關於以掃和雅各的,這兩個名字在這裏代表兩個國家,即以東和以色列,但是它提醒聽眾兩個國家來自共同的祖先:雅各被寵愛,以掃被恨惡。

 

說得明白點,就是上帝在愛裏揀選了以色列,使它成為一個國家,通過這個國家,全世界將要看見上帝的光;祂沒有揀選以東去承擔這種特別和有特權的任務。而以東的歷史經驗是災難性的;它的土地荒涼以致成廢墟,而這惡果部分是由它的惡行造成的。可能在這些話中有一種暗示,以東人將逐漸被拿巴提人(Nabatean)從他們的國土驅逐出去;拿巴提人是那些居住在曠野的人,在這裏被指為「曠野的野狗」(3節)。

 

雖然以東人決心去重建他們破碎的國家,但是他們將不會成功;他們已經成為上帝憤怒的對象。這歷史就是要使以色列人對上帝產生一種新的體會和認識。

 

先知瑪拉基的信息

 

要在一個對宗教冷淡而又沒有組織的社會中去處理百姓的問題,絕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當人們不再關心時,則宗教、道德、社會習慣和價值觀所發揮的功用都停止了,無法使社會團結和保持古時候的信仰。

 

在瑪拉基的時代中,某些宗教的原理遭受懷疑:上帝真的愛以色列人嗎?在上帝的世界中真有公義嗎?

 

而這些對基本原理的懷疑影響到以色列人生活的其他方面。獻祭和宗教敬拜失去了它們的完整性。異族通婚變得普遍,因而一直存著猶太信仰與異族宗教互相混合的危險。

 

這些都是瑪拉基面對的情況。

 

 

先知瑪拉基和他的時代

 

瑪拉基書是十二先知書的末卷,這卷書在許多方面反映了一個時代結束時的先知思想,和期望另一個不同時代的來臨。對於基督徒,這卷書有一種從舊約過渡到新約的感覺。然而,像其他先知,每個先知都有屬他那個時代的信息。如果我們想要聽見他給予後來世代的信息,我們必須先仔細地傾聽他對他當時的世代說些甚麼。

 

這卷書的導言(一1)提供很少有關先知或這卷書的背景資料。這部作品被描寫為一種「信息」(中文譯作「默示」),與前一卷撒迦利亞書的兩個結束段落相似(亞九1;十二1),但是瑪拉基書與撒迦利亞書的第二部分不同;它們有自己的統一性和特別的風格。瑪拉基書是對「以色列」講述的,或者可以說,是向所有上帝的子民說的。

 

「瑪拉基」這個字詞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論。到底它是一個名稱,還是一個標題呢?它的原意是「我的使者」,同樣的字出現於三章一節,那裏適合地譯成「我的使者」。因此許多注釋家認為「瑪拉基」只是一個標題,或代表一位匿名的先知;這個標題(或稱號)足以清楚地指明其先知的作用。但也很可能「瑪拉基」只是一個人名,而那個用於三章一節的相同希伯來字是一種先知名字的寫作手法,為了要帶出一種更加強而有力的信息。

 

先知工作的時期必須按他所寫的內容來決定。日期大約是主前四六○年,或更後一點至聖殿重建完成後一段時間(公元前430-420年),在哈該和撒迦利亞這些人的宣教事工過去半個世紀以後。對於先知的前輩而言,聖殿的重建是當時主題的中心,但是現在重建的工作已經成為過去,敬拜也有規律地進行。當時猶大地的人民還是受波斯王的統治,過殖民地旳生活,但是所受的統治比較寬鬆,而且國際形勢也無多大令人擔憂之處。

 

雖然在瑪拉基的世代是和平的,對於選民卻不一定是一個快樂的時光。在國際危機的時候,他們的行動和思想受到激發;但是平靜安穩卻使到人民精神遲緩,並消弭進取的感覺。以色列人一直浮蕩在國際和平的水面上,沒有方向感,而內部的紀律正在崩潰。以前世代崇高的盼望已經沒有了;他們原本是期望聖殿的重建會帶來一個新的秩序,現在已經失望了。百姓中迷漫了一種沮喪,這種沮喪使他們在面對世界時,顯得十分鬆懈。而過去幾十年,先知呼召百姓回到基本信仰的聲音,已經不再聽聞!瑪拉基就是要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工作。他要面對一群對宗教信仰冷淡和又不想遵守古代傳統的人講述信心。

 

瑪拉基書神學

         瑪拉基書的神學   ,

瑪拉基書作者與寫作時地

 

【先知瑪拉基是舊約中有記錄的最後一位先知】

他是被擄回歸之後,留下記錄的第三位先知。他服事的年代,比哈該和撒迦利亞要晚八十年以上,他是主前第五世紀的先知。換言之,他服事的年代,聖經學者大多認為是在尼希米記的後期,即尼希米回巴比倫述職之後,約主前433年期間開始傳上帝的話。

【「瑪拉基」(Malachi)這一名字的意義是「我的使者」】

    他的身世,在聖經別的地方並沒有記錄,在舊約中也沒有同名者。有人認為「瑪拉基」只是一位隱名者的自稱。這種說法並沒有甚麼依據,在先知書中,有好幾位都是這樣對自己不多作介紹,而且在聖經中都沒有別處記載者,例如先知那鴻、哈巴谷。他們這樣對自己不多作介紹,可能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當代的人都認識他,知道他的身份和來歷,他不需要在書中對自己再多作說明;

其二、是他把重點放在上帝要他傳的信息上,他不要讀者分心多注意傳話的人。

【從他服事的年代,可推知他是在回歸耶路撒冷的之民中出生長大的】

    他生長的年代是以色列人回歸已經有八十多年了,聖殿也已經重建了六十年,殿中早已恢復了祭司的事奉。他成長的期間,可能正是文士以斯拉率領以色列人第二次回歸之際。當以斯拉留在耶路撒冷教育成全回歸的子民時,瑪拉基可能就在他的門下受教學習,以後他又經歷了省長尼希米回歸後,重建了耶路撒冷的城牆,並重建了子民全体生活和事奉見證的復興。瑪拉基是在這樣一連串時代背景中成長和成全起來的人。然後,他蒙了上帝的呼召作上帝的使者,傳上帝的話。所以,他可謂是一位完完全全在回歸之地出生、長大、受教、成全、而蒙召的。

【瑪拉基是對已回歸重建了聖殿和聖城的以色列子民傳上帝的話】

    他在書中所論到的事,已經不是鼓勵子民建造聖殿或聖城,而是論到他們的獻祭事奉和生活的實際情況。這表明他是已經深入在聖殿的獻祭與事奉中,也親身体認深入觀察到了這些回歸的以色列子民,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與言語態度的實情。瑪拉基發現他們的事奉逐漸偏邪虛有其表,在生活見證上更是有日漸荒涼墮落的危機。尤其,當省長尼希米回巴比倫向王述職期間,許多事情更表面化了,因此,他為此憂心向上帝禱告,而蒙了上帝的呼召,差他傳上帝的話。

    瑪拉基書是先知奉差遣傳上帝話的事奉記錄。瑪拉基的這些話,都是在耶路撒冷向回歸之地的以色列子民傳的。這卷書大約在主前430年左右完成。

 

危機中的國家

 

彌迦書一章1節

 

這裡指出彌迦書的作者、工作、時代。

 

「彌迦」的含意是「誰能與主相似?」。這個名字相當普遍。摩利沙.迦特位於耶路撒冷西南二十里地的一個鄉鎮,現在它還保留在帖爾葉猶底(Tell ej-Judeideh)的遺址上。

 

彌迦不是直接被稱為先知,但是「耶和華的話」臨到他。彌迦的信息是他得自「耶和華的默示,論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撒瑪利亞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耶路撒冷是南國猶大的首府。雖然他論的是兩座城和兩個國家,但他主要的還是對耶路撒冷城和猶大王國宣講。

 

彌迦經歷三個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和希西家。這三個王一方面說明了先知的時代;他在主前七四0和六八七年間工作,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事奉的準確年限,但很可能是在主前七三五至七00年之間。

 

為失喪的社會哀歎

 

彌迦書七章1-7節

 

前面之經文多是彌迦在公眾地方的宣講,這一段卻是他私下對國家墮落所表達的哀傷。

 

彌迦用一個比喻描述他的挫折感受(1節)。他好像一個人進入一座果園中,希望摘到無花果滿足他的胃口;但是果園中沒有水果,因為已經全部被人摘掉了。他又像一個人進到葡萄園中,希望找到一串清爽解渴的葡萄;但是所有的葡萄都已被摘取,沒有剩餘。他的不滿不是只基於沒有水果,而是那個本來應該有水果的地方已經被摘清這個事實。這就是他的耶路撒冷城;本來應該結滿公義和公平的果子,現在已經就被採光了。

 

他首先為這個社會的腐敗而哀傷(2-4節)。那裏看來不再有正直的人。取而代之的是暴戾和不擇手段的人。他們喜歡追隨邪惡(3節),統治者和法官受賄賂,並且結聯去討論如何成全這計畫。果樹中最好的枝子都是無用的,好像蒺藜般多刺,也好像荊棘般屈曲(4節);蒺藜和荊棘只適於在火中燃燒!指明這種人的審判日子必然近了。

 

接下來彌迦把宣講轉到日常生活的層面(5-6節)。他見到沒有一個鄰居值得信任,甚至直屬的家庭成員,也不能互相信賴。父母、兒女、親戚,所有的人都已被那個腐敗社會的邪惡所感染。

 

彌迦為了他國家的敗壞而悲傷,最後以積極的提醒作結束。儘管他覺察到道德的墮落,他仍然堅定地相信上帝,並繼續向祂祈求(7節)。悲傷並不會絕望。先知努力地從他的沮喪中站起來,繼續事奉那呼召他的上帝。

 

 

將刀打成犁頭

 

 

彌迦書四章1-5節

 

這個異象是屬於「末後的日子」 (1節)。

 

異象以一座有「耶和華的殿」的山為中心,這是一個上帝永久同在的記號。而且這異象指出,世界各國的代表都要走向耶和華的山,到那裏去求問那一條才是他們應當走的路。

 

從這座山上,訓誨(原文是律法)傳出來,這是上帝的道,藉著這道,所有的民族將得到指示如何去生存。藉著這樣的教導,人類社會將發生許多改變:戰爭的工具將被打成和平的工具,各國之間將不再發生戰爭:「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無人驚嚇。」(4節)

 

在這個新世界中,不同國家將要和諧地一起交往,各自持守自己的信仰,但以色列人則要憑著上帝更新的信心向前奔走。

 

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末日的時代,含有彌賽亞的意義。

 

 

 

審判的公布

 

彌迦書一章10-16節

 

彌迦第二個宣講,延續第一篇宣講的語調和主題。

 

先知一直對耶路撒冷的居民宣講審判。在這個審判中,彌迦的目的不完全是恐嚇性的;他希望喚醒他的聽眾,去意識到他們生活的危機,並且因此覺悟而回轉,以真誠的信心信靠上帝。

 

相信這篇信息的日期比第一篇遲得多,大概在主前七二0至七一0年間;或者是在亞哈斯的統治期間,或者早於希西家執政時。外來的威脅,因亞述帝國撒珥根王而再次出現。這裏所列出的城市和鄉村,曾在西拿基立於主前七0一年的入侵被蹂躪過,因此有人覺得這篇信息來自較晚的時期。

 

「伯亞弗拉輥於灰塵之中」(10節)。這個地名,意思是「灰塵之屋」,有意表達當審判來到時的悲哀。

 

「亞革悉的眾族,必用詭詐待以色列諸王」(14節)。彌迦帶領他的聽眾去看,在示非拉的城市和鄉村中,從猶大的邊界位於諸山的西面,和沿海平原的東面,預期審判將會是非常廣泛的。

 

先知的信息,在第十六節達到高峰。現在彌迦向耶路撒冷城的居民宣講,他請他們去為其「兒女」哀傷,這兒女就是那些視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城市和鄉村。彌迦就是這樣在他自己的審判公布中,透過對各個地區的描述,向耶路撒冷的居民傳達他們迫在眉睫的命運。

 

舊約中的舊約

 

  舊約文件形成的時間長達一千五百年。其中不難發覺較後的文件引用和註解較前的文件。從這些舊約中的舊約解釋,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最源始的「以經解經」法,例如:

 

一.何1:4引用王下9時卻與原初意思相對。

 

    何西阿距離耶戶約有一百年。他指責耶戶的行為是惡的。但是在王下9章,寫史的人似乎有意指明耶戶的作法是對的,說他是奉以利沙的命令而行。

 

為何何西阿不知道或不根據王下9的歷史背景資料而私自/另外註解這件事情?

 

相信王下這件事和解釋早已在猶太人的傳統歷史裡,也被認為是好的。

 

    面對這矛盾,最好的解釋是雖然耶戶殺惡王之事是奉上帝旨意所作,但是後來他本身所行的惡卻導致上帝討他殺害耶洗別之罪。相信何西阿是從這個角度來解釋說耶戶為惡人。可見今日我們解釋何1:4這經文時,雖然參考王下9章,同時也要留意本身經文的意義。

 

    另外一個例子,代上21:1和撒下34:1對歷史的解釋也不相符。撒下是說上帝激動大衛數點以色列人,代上卻說是撒旦激動大衛數點以色列人。

 

    如何解釋這些經文呢?比較顧及全面的解釋是因大衛的驕傲引起他有這意念,上帝就使撒旦激動他這麼作。

 

二.在申命記看見作者如何為過去的歷史事蹟再作註釋和教導。

  

申8就是對整個曠野的歷史事蹟作一個解釋。另外,詩78,106也是為過去所記載的歷史作註釋。尤其是詩106:16的註解,與原本的意思 (出32和民12)不相符。

 

原本是亞倫嫉妒摩西,並不是詩106:16所說是以色列人嫉妒摩西和亞倫。一般的解釋是說猶太人按整個曠野的情況來註解,認為以色列人是背叛當時曠野的領袖,而摩西和亞倫為當時的領導人。

 

  這種“複述”式的解經法,正如猶太人的《米施拿》(Mishna“複述”)解經法。《米施拿》是《他耳目》(Talmud)的一部份,專門“重複解釋”舊約的經文。

 

三.但9:2,24-27借用耶5:11的七十年這觀念,然後應用在自己的預言中,並且“靈意”解釋是七十個七年。

 

四.次經馬加比二書2:4-8把聖殿遺失的約櫃的原因說成是耶利米受上帝的吩咐(參耶3:16)把它藏在一個找不到的山洞裡,因此今天仍然找不到這約櫃。

 

  以上只例一些例子,告訴我們原來早在舊約時,不同形式的釋經法已存在了。連舊約較後的作者也為較前的文件作「以經解經」的工作。這些也是最早期的解經法。

 

 

俄巴底亞書作者、時間、和背景

 

俄巴底亞書是舊約最簡短的一卷書,但是並不容易注釋。

 

俄巴亞」的意思是「耶和華的僕人」。除了名字,我們對他的生平一無所知。在舊約,名叫俄巴底亞的人一共有十一個,但是沒有一個是這本先知書的作者。

 

明顯的,他是一個先知,因為他宣告耶和華的話(148,18節)。他的信息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它的背景卻難確定。

 

很多先知書,例如何西阿書,開始會有一個準確的日期宣佈出來,把先知的工作和某一個王朝連繫起來;但是俄巴底亞書,在一句簡短的引言之後,就直接進入主題內容。關於這本書的寫作日期,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意見:從最早的主前第九世紀,遲至主前第五世紀,都有人提出來。

 

這本書的對象是以東,先知的信息是向它傳講的。按我們所知以東的歷史,有幾個時期可以與這本先知書連繫起來。

 

以東座落於以色列的北部。它的北部靠近死海的東岸,向南延伸至亞拉巴大裂谷。雖然在東面和南面都以沙漠作國界,但是以東卻是一個可供人居住的地方。無論在山地,斜谷,和西部內壁的高原邊界,都有充足的雨水。適度的雨量使得農作物可正常生長。

 

在主前一千三百年,當希伯來人在巴勒斯坦定居下來後,以東的領土原是屬於一些游牧民族的區域。除了農業外,這個小王國藉著各種的貿易而繁華。向北,它的公路直通亞拉巴,最後到達約旦河流域並越過大馬色。同一條公路向南延伸到亞拉伯和連接海路直達阿克巴海灣。向西橫過亞拉伯,有一條公路直通地中海及其港口,最後到達埃及。這樣,藉著貿易和農業,以東獲得了財富。

 

它的城市在受到攻擊時,可以藉著建造在山上的要塞及時得到保護。現代大多數到約旦的人都熟悉皮特拉城(City of Petra),這是一座「紅玫瑰城,半古半今的城市」。雖然皮特拉的建築物大部分是舊約的末期和以後建造的,但是它的位置,曾經是古代以東的首都所在地。

 

遠在舊約時期,希伯來人和以東人的關係一直是緊張的。在大衛王時代,以東曾變成以色列的殖民地;雖然他們最終掙脫掉殖民地的地位,但是這個王國從沒有與以色列和平共處過(以後和猶大也是如此)。在主前第五世紀,以東人被另外一個國家逐出他們的國土。許多以東人向西移至亞拉巴,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南部──這塊領土在公元前第六世紀初期,在猶大亡國以前,曾經是屬於猶大的。

 

這本書是希伯來的先知,向以東所說的預言;只有一小部分是指向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這本書的原意雖然還有些不太清楚,但都是關於希伯來和以東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建議說,俄巴底亞書大概產生在公元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在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攻破後的十年間。當猶大淪陷後,以東是趁機掠奪土地,並且不憐憫巴比倫戰爭和猶大淪亡後所殘存的人。正因為以東的行為,引來俄巴底亞的悲哀信息──宣告對以東的審判。

 

孤兒得蒙憐憫

 

何西阿書十四章1-9節

 

從國家政治的觀點看,最後的結局已來到了。上帝藉著先知何西阿數十年來所傳講的審判,現在已來到了實現的階段。的確,鄰近國家要侵略以色列的勢力正圍繞著她,以色列只有放棄所有的希望。到了主前七二二年,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失陷在亞述手裏。先知的預言應驗了。

 

現在以色列的結局已經來到,何西阿向他們再一次呼喚說:「以色列阿,你要歸向耶和華你的上帝。」(14:1)

 

他教導他們禱告(14:2-3)。要他們祈求上帝的赦免,放棄他們所倚靠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同盟,也不再敬拜人手造的偶像。何西阿說,如果他們能這樣做的話,還可能有將來的希望。

 

先知接著宣告上帝憐憫的話語(14:4-8),這些話是對以色列人悔改的回應。這些最後的話充滿了上帝的愛,它所用的字句和比喻,強烈喚起我們想起雅歌中的愛。對於那些肯說「孤兒因你得蒙憐憫」的人,上帝將回應說:「我必……甘心愛他們。」(14:4)

 

先知的話不像是呼召以色列人趕快悔改,以便有希望去避免大災難;而是呼召他們悔改,以便透過大災難,去看到那暗淡的和不定的前途。他要求以色列完全反省和為過去所作所為悔改,一心一意歸向耶和華。

 

判以死刑

 

何西阿書十三章1-16節

 

何西阿的傳道活動現在接近了尾聲,因為他所講的正迅速實現。也說明他在這個國家不會太久了。這裏摘錄的經文是有關他最後階段的信息。時間大概在屬前七二四至七二三年,以色列的亡國近在眼前,何西阿此時沒有甚麼高興的話可說。

 

十年前,當提革拉毗列色作亞述王時,以色列曾經發生過一次危機(亞述王派兵攻打以色列),但是在主前七三三年的危機中,他們竟然生存下來。然而在危機過後,他們甚麼也沒有學到;他們既不了解先知的話,也不覺察上帝給他們機會悔改。他們只是一味地犯罪,「罪上加罪」(2節),繼續鑄造偶像和敬拜偶像。「向牛犢親嘴」(2節)。

 

以色列人不單是拜偶像,他們也忘了那位過去給他們得飽足的上帝(4-6節)。這樣的忘記,使上帝對這個國家的心意轉變:本來保護並引導他們經過曠野的上帝,現在變成一隻危險的獅子,埋伏的豹,一隻丟掉小熊的母熊(7-8節)。因此,先知代表上帝宣佈一個可怕的聲明:「以色列,你與我反對,就……自取敗壞。」(9節)然後指明所有虛假的依靠,在上帝憤怒的日子,必將無能為力(10-11節)。

 

必有東風颳來(15節),這是一個亞述進軍的信號,它將要摧毀脆弱的蘆葦,就是以色列國。當上帝這樣決定之後,祂就不再施憐憫,也「決無後悔之事」(14節)。

 

說謊抵擋真理

 

何西阿書十一章12節~十二章14節

 

以色列國愈來愈靠近她最後的結局。大概在屬前七二六年,撒縵以色第五(Shalmaneser V)成為亞述的新王帝。再過四年,以色列國崩潰了。雖然何西阿不知道準確的時間,但是他感覺到時候不多了,因此緊急地抓住他的使命,努力地完成他的工作。但是以色列人卻被財富增加的假象迷惑(8節),以為處在安全的環境中,沒有覺醒他們正生活在危機的時代。

 

這一段的主題在第十二中提出來,就是「謊話」和「詭計」。

 

一. 假話。

 

以色列人的言論充滿虛謊和詭計(十一12);他們不但說謊,而且伴隨著強暴(十二1),這些行為使他們遠離上帝,而去與亞述和埃及聯合。先知講到以色列人的先祖雅各(3,4和12節);沒有提及他的光榮的過去,而盡講一些他欺騙方面的事,他的名字的意思就是詭詐。從他出生到他成人,雅各一直在欺騙;以色列人也是這樣,從他們出埃及到現在,一直都說謊。

 

二. 真話。

 

祂藉著先知向他們說真話(10節);藉著先知的話,祂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為奴之地,應許給他們自由(13節)。就是在這個國家面臨滅亡的前夕,上帝的真話還一直藉著何西阿向他們宣佈。如果在十一章十二節中的第一人稱「我」,指的是先知本人的話,那麼先知所傳講的真話是被「謊言詭計圍繞著」。

 

三. 結局。

 

繼續說謊和拒絕真理最後引致上帝的審判(14節)。這裏使用嚴厲的話,譴責以色列(以法蓮)因為棄絕真理而將來必有的結局。當我們把這段的上下文和以色列後來的歷史連繫起來看的時候,我們就看出這裏記載的是一些不吉祥的話;不多幾年以後,先知的話就應驗了,以色列將經歷苦難。

 

愛的聯結

 

何西阿書十一章1-11節

 

何西阿的這段話再一次充滿了愛。好像父母愛兒女那樣,照樣上帝親切地愛以色列人。按說話的形式,像是法庭上的指控。按希伯來人的律法,作父母的可以把他們悖逆的孩子帶上法庭(申命記廿一18-21),同樣上帝也帶以色列這個祂從小所愛的悖逆的孩子上法庭。

 

文中顯示,好像依靠軍事力量的信心已經消失了,亞述的統治看來不可避免了(5節下半)。日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七二五年左右。

 

這段話從上帝的愛和人的回應開始,又從以色列的產生講到何西阿那個時代的生活(1-7節)。上帝一開始就愛以色列,但是祂愈以愛招呼他們,他們愈堅持轉向虛假的信心和空洞的愛。然而上帝一直愛他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4節)。這句話的意思(4節下半)是較難以從希伯來文中翻譯出來;和合本譯作「牛的兩腮夾板」──一種農業上的隱喻。以色列堅持拒絕上帝的愛,不可避免的必招致災禍,這整個國家必在戰爭中被打敗,她所有的人民必從他們的家園被趕散到周圍的鄰國中(5-7節)。

 

這個審判雖然是以色列人自己的惡行促成的,但卻在上帝的心中引起困擾:祂怎麼能放棄祂的選民呢?押瑪和洗扁(8節)是兩座因為犯罪而被上帝在怒氣中毀滅的城市(參申命記廿九23)。

 

 

 

君王和牛犢

 

何西阿書十章1-8

 

反對先知的勢力正堅持著,使得先知的公開傳道受到限制。此時已經很接近公元前七三三年的危機。這個危機在九章十七節最後一句已經反映出來。暫時的平靜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何西阿比他同時代的人更清楚地覺察到這一點。

 

何西阿在這裏所說的話,是直接對他的親密朋友講的,因為上帝在這裏被指為第三人稱(2節)。以色列也同樣不是先知談話的直接對象;何西阿也不是對以色列人直接演講,而是討論這個國家所走的愚昧的路,以及預言她後來必被毀滅。

 

一. 先知開始回顧過去。用葡萄樹做比喻,何西阿回想起以色列過去曾如何成長和茂盛,結出豐碩的果子。葡萄樹這個比喻一尚以來是一個正面或積極的比喻;以色列常被比喻為葡萄樹,栽種在應許之地,在那裏生長和繁茂(見詩八十8-11)。何西阿在這裏把積極的意義轉變為消極的:他指出以色列的成長,在屬靈方面都枯萎了。「他們心懷二意,」,因為他們的心不正,他們不久將要看到祭壇和柱像被毀滅。

 

二. 君王和牛犢都不能帶給以色列人希望。這就是說,既不是 國家 君王的領導,也不是虛假的金牛犢,可以救這個國家脫離危機。先知在第三節中預言了這個國家的命運:百姓最終將要意識到, 任何 君王都不能夠拯救他們。這句話雖然真實,但百姓卻沒有聽進去,因為即使百姓 明白 君王無能力救他們,還是不知道真正的拯救到底在那裏。第五至第六節也許是一種對牛犢的嘲笑。以色列人的金牛犢,那個在伯亞文敬拜的偶像,當被遺送到亞述的時候,必被當成進貢的禮物。

 

三. 結局不可避免地一定要來到。君王必定要被審判。聖殿也將被毀滅,荊棘和蒺藜將要生長在祭壇上。這個國家的羞恥將是如此之大,以致於有人呼喊大山和小山倒在他們身上,把他們遮蓋。

 

 

愛的悲哀

 

何西阿書9章10-17節

 

這幾節經文告訴我們先知好像不再對歡樂的群眾宣告上帝的審判。可能是群眾對何西阿在歡樂的日子裏所講的話反應強烈,以致他暫時隱退。隱退並不表示何西阿不宣講了。先知繼續要群眾知道:以色列國家的命運就快結束了。當然群眾是不相信的。抓住這樣的疑問,何西阿開始這段對話:首先,耶和華說(10-13節),然後何西阿回應(14節);耶和華再說(15-16節),然後何西阿下結論(17節)。

 

一. 在這段對話中,上帝回顧了祂愛以色列的過程:起初上帝是愛以色列的,在曠野的日子曾和他們有密切的關係。但是進入應許之地以前,他們已在一個叫做巴力毗珥的地方拜巴力而犯罪(見民廿五1-5)。從那次到何西阿時代,以色列人一直頑固。以致這個國家在上帝眼中被看為惡(11節)。她的兒女,將交給行殺戮的人消滅掉(13-14節)。

 

他們確實是上帝的選民,上帝選擇他們給與他們特權;但是這關係被他們拒絕,就使自己轉變為上帝審判的對象。

 

對此先知以禱告來回應(14節),他開始時好像要祈求上帝再給一次機會,但是他沒有把話說完全。因為當他禱告的時候,他想起他自己不幸的經歷;他的愛也因為對方犯姦淫而消失了。他終於放棄了。何西阿於是改變他的禱告,他贊同上帝的話,並且要求這些話成就。

 

二. 何西阿回應之後,上帝接著第二次向先知陳述(15-16節)。這一次的講話也從歷史講起,提及在吉甲發生的事情。「在那裏,」上帝說,「我開始憎恨他們。」在吉甲這個地方,掃羅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個王(撒上十一15);也是在吉甲,以色列王失敗了(撒上十五10-11)。

 

所以,可怕的審判再一次宣告:「我必……不再憐愛他們,」(15節)因為自掃羅王以來,直到先知何西阿時代,以色列並沒有真心改變自己。

 

 

約的終止

 

何西阿書9章1-9節

 

「以色列阿,不要……歡喜快樂!」(1節)

 

何西阿這樣對著歡樂的群眾開始他的演講。他對集合在「穀場」上的人這樣說。穀場是一個作為打穀,但又是作為慶祝豐收的場所。他所講的是悲哀的信息:以色列人在慶祝由土地而出的收獲,但是先知宣告:「他們必不得住耶和華的地。」(3節)

 

這樣的宣佈,說明上帝與這個國家所立的約已經終止。

 

以色列過去曾經從埃為奴之地出來,被帶到這自由和豐收之地。但是現在先知宣佈:「以法蓮卻要歸回埃及」,而且不久將要「在亞述吃不潔淨的食物。」(3節)

 

在未來被擄的時候,以色列人將不再能夠向耶和華奠酒,或者慶祝國家誕辰(4節);也不再有豐收,不再有國家。

 

他們的被擄不是暫時的,而是要到那裏一直到死:「摩弗人必埋葬他們的骸骨。」(6節)

 

這句話可能是諷刺說有一天一些以色列人將要埋葬在埃及的摩弗城。摩弗(Memphis)是古代華麗的金字塔所在地,它那裏的墳墓是珍貴的地方。就在這個歡樂的日子,先知宣佈說:「降罰的日子臨近了。」(7節上半)

 

相信何西阿在歡慶的集會講這些悲傷的話必會引起注意;他們回應:「民說:作先知的是愚昧,受靈感的是狂妄。」(7節下半)

 

先知回答說:「皆因他們多作孽」,而「耶和華必記念他們的罪孽,追討他們的罪惡。」(9節下半)

 

撒風種收暴風

 

何西阿書八章1-14節

 

這一段再以「吹角」來發出警告作開始(參五8),這一章將是何西阿傳講的另一個事件的概要。

 

這一段的背景,與上一段(指五8-七16)相當接近。事情發生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間,北國以色列一直處在危機之中,外有敵人威脅,內有腐敗犯罪。此時的何西阿好像一位守衛,接受指示,把號角放在嘴唇上,準備吹角提醒危險正在逼近。這一段話比前一段更加憂鬱陰沉;審判比以前更加接近,而聽眾對何西阿所講的卻無動於衷。講話的重點是:罪、罪孽,重覆的講。

 

一. 他們被定為假冒偽善者。他們對上帝說:「我們……認識你。」(2節)

 

但是他們的行為並不能和他們的話相稱,因此他們必將受審判。

 

二. 他們自立首領並拒絕上帝的引導(4節)。

 

這樣的人一旦被立為主,然後所有的一切,都隨著世界潮流而行。這不可能引導大家走向解救之路。

 

三. 他們倚靠偶像。

 

他們製造金牛犢的像(4-5節),這犯了第二誡。他們的行為和當時外邦人沒有其麼區別。

 

四. 他們與鄰國建立聯盟,以此來尋求安全(8-10節)。

 

他們忘記與上帝之間曾立過的約,而去與其他國家立約結盟,以為這些可提供他們安全。

 

何西阿揭露以色列國的罪:「以色列忘記了造他的主。」(14節)

 

何西阿書的神學

        何西阿書的基本信息和有關上帝的教導,主要是環繞何西阿娶歌篾,以及歌篾生了三個孩子後不辭而別的故事。我們一開始便驚訝上帝竟然吩咐何西阿去娶淫婦 (一2)。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上帝吩咐何西阿帶他這個失德的妻子回家,並再去愛她(三1-2)。何西阿的個人悲劇觸動了讀者的內心,使他們在情感、理性和靈性上都受到震撼。

        何西阿書著重上帝是聖潔(十一9、12)和擁有至高的主權(十二5),也體會祂對於百姓猶如丈夫(二16)和父親(十一1-4)。何西阿書的神學並不是空洞的理論;反之,從書中經常提到的歷史事件、地點,以及先知個人如何參與其中,我們便知道其神學是出於先知對百姓的根本認識。

    【婚姻圖畫】

        本書一開始談及何西阿的婚姻,但旋即將焦點從個人生活轉移到上帝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上。這件事所帶出的信息和上帝愛人之深切,正是超越文化的真理。何西阿神學的重要部分是上帝在審判逼近眉睫的緊急關頭,仍呼喚祂的百姓趕快回轉,流露祂的愛、關懷和各種情感。

        何西阿的婚姻帶出了約的象徵意義。這約的法律形式提供了說明和界定上帝渴望與祂百姓所建立的關係模式。從一方面來說,它為以色列提供了一個藍圖,讓他們認識其信仰的歷史基礎,亦提出了明確的證據,讓他們知道上帝的要求。從另一方面來說,百姓藉這確立的約,向上帝見證他們的忠心和愛。何西阿縷述的正是這種關係。它由婚姻和父愛所象徵的親密巔峰,急轉至淫婦歌篾所象徵的:以色列的背道和拜偶像使她落入憤怒和絕望的深淵中。

        與舊約其他先知書相比,何西阿書描述上帝對祂百姓的愛,可說是最淋漓盡致的。即使以色列人背棄了上帝,上帝仍然不離不棄,設法勸他們回轉。雖然審判和被 擄的命運頃刻將至,復興和將來的盼望卻總是在望。以色列不會像所多瑪四周的城邑那樣遭到殲滅,她要被保存下來(十一8-9)。

        上帝不住供應祂的百姓,這也是愛的明證。在何西阿眼中,上帝對以色列關懷備至,正好比作天天為兒子預備食物的為人父母者。本書其中一幅感人的圖畫,就 是用『我俯下身子,餵養他們』(十一4;譯註:和合本作『我……把糧食放在他們[牛]面前』)這句話,來把上帝對以色列的細意關懷具體地描繪出來。透過何西阿的生平和信息,我們深深體會上帝對以色列如何充滿了憐愛(十一8)、慈愛(十一4),以及渴望與他們同在的心情(七13)。

    【審判】

        不過,儘管先知何西阿的神諭蘊含著一絲絲的盼望,但上帝的審判始終在他的神學中佔有較重要的位置。以色列人那種任意妄為的表現已持續多年,上帝準備要打散他們,叫他們散到所事奉的偶像所屬的國家裡去。為了如實執行祂從前的啟示,耶和華不會容許祂的百姓繼續踐踏上帝與人的關係。正如淫婦要被剝掉衣服,逐出家門(二3、10),以色列同樣要遭到被收回祝福的惡果(二9-12,九2)——百姓將面對被擄之苦(五14,九15-17)。上帝的恩典和憐憫並不包括對罪視若無睹!

        透過何西阿的婚姻,以及列出同胞所犯的罪證,作者鮮明地展示出他對罪的理解,以及罪帶給百姓的後果。他列出百姓在社會、道德、政治和宗教上的罪 (四2,六9,七1,十二1)。他特別強調以色列人的驕傲(五5,七10),把信心寄託在錯誤的對象身上(五13,八14,十13),以及殘暴的行徑(四 2,六9,十二1)。不過,最大的過失莫如忽略和破壞與上帝的關係。

        人背約棄義的結果,就是上帝將臨到他們的審判。立約的條款已列明懲罰,他們卻屢犯不改。正如昔目的雅各(十二2),以色列人將會照他們所做的受報 (四9,八7,十13)。上帝曾經差派先知來警告百姓(六5,十二10),但最終,祂將容讓仇敵來征服他們,蹂躪全地(十14,十三16),無人會拯救他們 (十三10)。他們的罪甚至禍延後代(四14,九11-12、16)。

        何西阿特別針對某些具體的立約條款來向以色列提出質問。約中所列的祝福和咒詛(申二十八章),以及定期將律法唸給全民聽的要求(申三十一 l0-13),都是為了經常提醒百姓對上帝當盡的責任。然而,以色列卻不理會警告,忘記上帝(二13,四6)。他們不單離棄上帝,還拿了地所出產的五穀供奉偶 像,甚至認為是迦南的諸上帝賜福他們(二8,十一l)。相對於以色列的不忠,何西阿指出上帝卻一直記念和供應以色列。

    【認識上帝】

        先知何西阿在書中建立了一個重要的神學主題,就是有關『認識上帝』的這個觀念。何西阿用這個觀念來表明上帝與祂百姓的相互關係。『認識』這個動詞一方面反映出關係的親密程度,另一方面亦表明宗主國和附庸國對對方的承認。上帝指責以色列『無誠實,無良善,無人認識上帝』(四1)。但他們不是被動的,以色列是 故意拒絕去認識上帝,因此將遭到相應的審判(四6)。認識上帝的關鍵,首要是有全心遵從上帝的心態。上帝提醒百姓:『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上帝,勝於燔 祭』(六6),這證明他們在履行宗教責任時,沒有抱正確的動機,因此在上帝眼中是毫無價值的。

        儘管上帝認識以色列的程度像婚姻關係般親密(五3),以色列卻不再認識上帝(二8,十一3)。他們的行為已使自己逐步遠離上帝(四6,五4)。雖然他們 自以為仍然認識祂(八2),可惜他們在行為上卻證明他們是在說謊話。上帝宣佈祂的審判,讓以色列得知自己的結果(九7-9)。然而,上帝的愛最終會得勝;即如 何西阿用錢買回歌篾,將她帶回家,上帝也會帶領以色列重新歸回祂懷中:以色列將再次認識耶和華(二20)。

    【拜偶像】

        毫無疑問,以色列最明目張膽背棄上帝的表現,就是拜偶像。它扭曲了他們的思想,最終使他們以別神取代真神(四11-12)。歌篾的淫行清楚反映以色列的背道,同時亦顯露拜偶像所造成的傷害和災難:上帝深受傷害,百姓則經歷禍害,他們最終要面對被擄和被毀的命運。

        以色列的鄰國很多都是敬奉主司生育的神祇,他們將地上的出產、動物和人類的繁衍視為受所敬奉的諸神主宰。以色列亦接受了這種思想,竟然將上帝所賜的 歸功給外邦神明(二8)。經過多年的積習,他們離上帝太遠,難以歸回。淫心已在他們裡面生根(五4;參四12)。祭壇和偶像不斷增多(八4、11),尤其是 拜牛犢的行為(八5-6,十5,十三2)。何西阿明白偶像對人民的牢籠;驕傲和狂妄驅使他們更熱切追求這等盲目的敬拜。他們增添祭壇和盟友,結果愈來愈遠 離上帝(五4-5)。他們正走上一條不歸路(十一2),最終要完全敗壞自己(九10)。然而,上帝不會強逼他們歸回(四17),祂只會悲傷地目睹他們離棄祂 (四17,十一8)。

        何西阿在著意描述以色列的拜偶像行為之餘,其實同時強調了以色列的任意妄為和上帝的忌恨。上帝揀選、看顧百姓,甚至與他們建立特殊的關係,因此,祂不會容許任何人成為第三者,特別是那些虛無的偶像。最終,上帝要摧毀這些偶像(十2)。

    【盼望和復興】

        何西阿筆下的以色列,就像新約浪子比喻中的那個小兒子,他終於明白從前與上帝親近的日子是最美好的(二7、15)。以色列明知應該歸回上帝那裡,尋求憐憫(六1-3)。可惜,他們被驕傲和淫亂的心所矇蔽(七10、16,十一7)。他們沒有歸向上帝,反而走去找他們的偶像,與埃及和亞述結盟(七11,十一 5)。

    上帝想努力尋回他們,但他們卻總是不加理會。以色列以三心兩意、搖擺不定的態度來尋找上帝,上帝一定不會讓他們尋見(四17,五6)。真正的悔改要有內在(七14)和外在的改變(十四2-3)。上帝要求的是行動,然而,以色列卻離棄上帝(六4,八2-3)。

        何西阿從沒放棄承認耶和華是主。上帝主宰環境,不是以色列,更不是那些無能的偶像。何西阿將上帝一方面不妥協其聖潔的要求,一方面因愛百姓而造成的痛 苦張力,清楚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何西阿在記述上帝說:『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愛大大發動』(十一8)的時候,自己也感到驚訝。因著公義,祂要審判以色列;因著 聖潔,袍不能不審判。然而,這位恩慈的主所施予的審判是一種管教,目的是要他們得復興,再次歸向祂,而非為了永遠與他們隔絕(二12)。何西阿指出上帝好像 愛人一樣,向以色列說勸導和安慰話,試圖說服她回轉(二14)。

        何西阿的末世觀是建基於至高的耶和華所努力維持的立約關係。本書在盼望和審判之間擺動,正反映上帝愛百姓和要審判他們這兩種感受的張力。在何西阿筆 下,上帝的愛甚至大過百姓的頑梗叛逆,願意給他們未來的盼望。但何西阿並沒有扮演上帝。他指出,在上帝的計劃中,以色列若接受勸導而悔改,必然復興(二 14-16)。

        不過,復興出現與否在乎百姓是否真誠認罪(五15)和悔改(六1-3)。完全的復興將會為百姓帶來物質和屬靈的祝福。何西阿預見重新的婚盟(二 19)、新的關係(一10,二16),結出在約中的仁義、公平、慈愛、憐憫和認識上帝的果子(二19-20)。此外,和平(二18)、統一(一10-11) 和土地豐收(二21-22)等物質福氣亦成為這種新關係的標記。雖然審判是無可避免的,上帝卻甚至渴望復興能下達陰間(十三14)。

        假如忽略何西阿在結語中所傳達的盼望信息和歸回的邀請,我們就會錯過他思想的連貫性。先知的婚姻和三個兒女的名字強烈暗示重新修補關係的可能性, 這個可能性和書末講及的審判互相輝映,而這審判不會過於上帝的慈愛和憐憫。先知要百姓記著,只有在上帝裡面才能得著救恩(十三4),這將在上帝藉基督施行完全的 救贖上顯明出來。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上帝發命令

 

阿摩司書三章1-8

 

從第三到第六章,這第二部分是比較分散的,不像第一部分,由對各國之宣講組成,在主題上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前八節包含兩篇信息,也許開始是彼此獨立的:(甲)第一至二節,和(乙)三至八節。每一篇信息從不同的角度提供先知工作的背景和目的。

 

一. 以色列蒙揀選

 

阿摩司說話的對象──以色列人被描寫為:「全家都是我從埃及地領上來的。」(1節)

 

這樣簡短的一句,概括了上帝解放他們的歷史和上帝的目的。這個民族曾經長期在鄰國為奴隸,他們本來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但竟然被從奴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這完全因為上帝「認識」以色列人特別深(見2節)。

 

當所有上帝恩惠的話語說完之後,卻以一句非常特別的話作為結束:「我必追討你們一切罪孽。」(2節下半)。

 

以色列接受了上帝的特權,但忽略了上帝救贖他們的目的。所以阿摩司先知被差派去宣佈上帝對待以色列的歷史之新篇章。

 

二. 先知的使命

 

第二個引論信息(3-8節)顯明了阿摩司的使命之「起因和效果」的特徵。

 

先知用了一系列的比喻,這些大多數都由自然界得來的,這個自然界是先知故鄉的背景,為他所熟悉。每一個比喻都說明某些事件之間的關聯。他的語言注重修辭和說服力,而不注重思想和邏輯。可以想像當兩個人走在一起的時候(暗指在危險的曠野),他們這樣做是豫先約定的。此時在森林裏的獅子兇惡的吼叫著,表示牠猛撲到獵物。藉著這類比喻,阿摩司強調起因和效果之間的關係。所有的比喻都是他的聽眾真實知道的;鳥不會掉進網羅中,除非設圈套抓住牠。先知的目的是藉著簡單的比喻,去使聽眾得到一些知識,這樣他們便能明白他最後所指的,其高潮是:「主耶和華發命,誰能不說預言?」(8節)

 

獅子吼叫喚起人們驚慌害怕,暗指上帝的話也要同樣引起恐怖戰兢。一種比喻的因果關係,預告了一種危險:「災禍若臨到一城,豈非耶和華所降的麼?」(6節下半)

 

 

以色列的罪惡

阿摩司書二章6-16

 

 

「因為以色列人三番四次的犯罪。」

 

很明顯的,這句話向這個國家敲起了喪鐘,現在先知陳述上帝另一部分(北方)選民的罪惡和判決。阿摩司曾經柔和地向他的聽眾展示別國的罪惡,現在要他們看見並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罪。

 

先知開始把苦口婆心的「三番四次」用在以色列身上(6-8節)。但下面他講得更詳細,因為他現轉向他佈道的主要目標。所列出的罪名,藉著簡單地複述上帝在以色列身上的恩典,對比以色列的作為,顯出他們忘恩負義,行事愚昧(9-12節)。耶和華曾經在以色列人未進入應許之地前毀滅了當地的居民亞摩利人,儘管他們當時是穩定的和強盛的,上帝還是要把他們連根除掉。而在這之前,祂先把祂的百姓從埃及為奴之地領出來,安然經過曠野那許多年的試探。接著祂賜給以色列國兩種特殊的人:拿細耳人,那些在眾人面前發誓歸耶和華的人;先知,那些藉以傳達上帝的話的人。但是就是這兩種人,現在也都犯了罪,從上帝恩典中墮落,以致被廢棄。拿細耳人因為他們起了一種很特別的誓,在他們脫俗的日子不可飲酒(見民六1-3),只能飲水,現在卻喝起酒來;而先知則被禁止以上帝的名講話,被囑咐不要說預言。

 

因此,上帝的審判需要而且必然臨到以色列。當審判來臨時,以他們最飛快的腿,也不能逃脫;最強壯的勇士,在審判的面前,也將軟弱無力。藉著這樣一些活動(13-16節),阿摩司描述了以色列人的審判來臨時的情況;看起來既是可怖的,又是沒有人能逃脫的;而且也沒有悔改的呼喚發出,先知也沒有提及任何的希望。審判的不可避免和嚴肅性,要求我們回頭去考察以色列的罪惡(6-8節)。

 

一. 濫用法律

 

「他們為銀子賣了義人,為一雙鞋子賣了窮人。」初讀這些話,好像是指普通的剝削正直的窮人;但是細讀之下,發現它們有更特別的含意。在上下文中的義人,原是一個法庭上被告的人,將要被宣判無辜,或者「不被定罪」;法庭的判決被顛倒了,銀子改變了人的手,有錢的人藉著賄賂法官,就能把無辜者判罪。而且所花費的極少;代價是「一雙鞋」(或者涼鞋)。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個詞是一成語,指著某種便宜的東西。這樣,只是用了很少的幾文錢,有錢的人就能按照他們的意思改變法庭的判決。

 

二. 虐待窮人

 

在以色列中的富人和有權勢的人「踐踏窮人的頭進入地上的塵灰中」(7節)。剝削窮人的動機,就像濫用律法一樣,都是為了個人謀私利。富的還希望更富,有權勢的希望增加勢力,其結果必然造成把保護社會貧困和軟弱者的正常規範全都棄絕了。為了步向更富裕和更有權勢,窮人和無勢力的人就被踩踏在腳下了。

 

三. 宗教的破產

 

「父子與同一個女子行淫」,這不是指一般的荒淫無恥,也不是指某種亂倫,而是指與崇拜巴力相聯繫的淫亂活動。何西阿先知對此曾經極其憎惡。為了追隨外邦人的信仰,他們在廟中當妓女,嚴重地背棄了他們古代對真神的信仰。而且由於荒淫無恥,他們在壇的旁邊飲酒;他們已經離開安靜敬拜上帝的古代傳統,而接受酒精的麻醉,去敬拜偶像。

 

 

摩押和猶大

 

 

阿摩司書二章1-5

 

摩押的罪明顯的是在於褻瀆已死的人的骸骨。摩押是一個小國家,位於死海的東邊。她的鄰國,南邊接壤的是以東(見一11-12)。這兩個國家屢次發生戰爭。先知無疑知道最近一次戰爭或侵略行動中,摩押曾進入以東的領土(阿摩司的家鄉在提哥亞,遙望死海,就能看見彼岸的摩押)。在這次戰爭中,摩押人打破以東以前的王帝的墳墓,焚燒了他的骸骨,使之變成灰。

 

從考古學的發掘知道,當時的人對死者的遺跡是十分重要的。他們的君王墳墓被建造得好像宮殿一樣。敬拜已死的君王成為他們信仰的一部分。從這裏我們看到摩押所犯的,有一點像我們稱為褻瀆的罪。在一方面,他們毀壞了已死者的骨頭;在另一方面,他們毀滅了在以東人心目中認為神聖的和高貴的東西。這是一種任意妄行的罪。

 

接著先知宣佈了關於猶大的宣講(二4-5)。阿摩司的以色列聽眾,當他們聽到先知宣佈的一系列對他們的仇敵的審判時,必定會感到高興;但是現在卻有一點矛盾的感覺。而阿摩司本人則是從猶大來的先知;對他自己的國家宣告審判,無疑將證明他沒有偏見,他同樣能看到自己國家的失敗和同外國一樣。

 

猶大的罪特別列在第四節,它和前面外邦列國所犯的罪不同。猶大人厭棄了神聖的律法(妥拉」torah),他們沒有「遵行他的律法」;猶大人拒絕按照上帝指示他們的那樣去生活。因此對猶大像對其他鄰國,審判的火將要降下,就是耶路撒冷的宮殿也將毀滅(歷史記載,在主前五七六至七年,它被巴比倫在戰爭中毀滅)。

 

 

以東和亞捫

 

阿摩司書一章11-15節

 

先知全面地觀察各國的罪惡,現在繼續進行下去。現在轉過來,把注意力投向兩個處在從約但到死海以南這片大裂谷東面的國家,名叫以東和亞捫。

 

以東在死海東面和南面,在亞拉巴和內部大沙漠之間。

 

亞捫更向北去,東與以色列接壤,在約但河的那一邊。

 

和前面幾個國家一樣,先知在這裏譴責他們違背人性的罪行。

 

以東被責備,是因為他的粗暴的行為,向他的親族發怒。根據聖經記載,以東是以掃的後裔,後者是雅各的雙胞兄弟。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先知在十一節後半所說的拿刀追趕兄弟,指的是那些事,因為在以東與以色列和猶大之間,有過很長歷史的仇恨。因為以東在追趕他們的「兄弟」(也即以色列)的殘酷和流別人血的行為,一個降火的審判將要臨到以東最大的城市,即提幔和波斯拉。

 

先知講這些預言以後,以東曾被亞述軍隊打敗過,並向這個帝國進貢。一直到主前第五世紀,以東則完全被拿巴坦斯(Nabateans)所戰敗,並從傳統的家園被逐出。以東的罪惡,在這裏特別指出的,有三個不同方面:

 

亞捫的罪也是一種惡劣的和無人性的行為(13節)。為掠奪和搶劫,亞捫入侵鄰國基列,在那裏他們犯了剖開孕婦,屠殺母親和出生嬰孩之殘忍罪行。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慘景狀。

 

亞捫王帝,提革拉毗列色一世在主前第十一世紀的時候,曾經被為他編年鑑的人稱讚他殘忍地屠殺孕婦和她們腹裏的胎兒。

 

在阿摩司傳道幾年後,以色列的王帝米拿現就犯過同樣可怕的罪行(王下十五16)。

 

亞捫的首都拉巴,將因為他們的罪惡而被燒毀。這個 國家 君王和王子,將要被擄放逐。阿摩司宣告上帝的審判,總的目的是反對亞捫人胡作非為。

 

 

給迦薩和推羅的信息

阿摩司書一章6-10節

 

斥責了大馬色之後,阿摩司現在把注意力轉向其他的國家:迦薩和推羅。迦薩是一座城,但在這裏她代表地中海東南角的一個小國非利士,位於埃及和上帝應許之地中間。推羅則是地中海東邊的一個大的沿岸港口,腓尼基人的城市,座落在以色列的西北方向。這兩個國家現在變成上帝藉著先知譴責和審判的對象。

 

對這兩個地方的抱怨實際上是相同的,只有在言語上稍有改變。兩個國家都要對他們從事販賣奴隸負責。因為他們把人口交給以東(6,9節),可能在以東把他們賣給奴隸主;也可能在以東國際奴隸交易市場作買賣,雖然作者沒有特別說明,但他似乎暗示有一小隊武裝力量,襲擊一個沒有自衛能力的村莊,並把「所有的百姓」帶走,賣為奴隸。

 

兩個國家都是處在一個有利的地點,從事這樣無人性的活動;而且兩個國家都有足夠的能力去掠奪人口。迦薩號稱「非洲之出口,亞洲之門戶」,是一個偉大的貿易中心,橫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南北貿易大道之上,以及以東入口和地中海東西交通要道之間。迦薩和她鄰近城市的居民,多數都是非利士人,在聖經的早期,他們就以軍事力量強大而引人注目。

 

推羅則是一個繁榮昌盛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一百里的地方。這個城市本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大陸,另一部分由岩石島嶼組成。這個城市有能力抵抗軍事入侵,因此可以巍立在眾多大國之中(參見結廿六1-廿八10)。就是在較後期的時候,推羅仍以販賣奴隸著稱(結廿七13)。

 

這兩個國家,因為他們積極從事貿易奴隸,將接受上帝的審判。非利士的眾城市和他們的居民將要滅亡;推羅必被火燒毀。(只幾年以後,迦薩和非利士眾城市則遭受和以色列相同的命運,她們在主前七三二年被亞述所統治。迦薩曾經重建過,但在主前七二○年再次被毀。的確,迦薩的歷史史是被毀、復原、又再被毀的歷史。推羅一直保存到主前第四世紀,才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攻破,亞歷山大在主前三三二年掠奪了這座城市,三萬當地居民被賣為奴。

 

 

 

大馬色的行為

 

阿摩司書一章3-5

 

讀了這一長段,我們得了阿摩司先知開始工作時的情況。

 

這一整段(一3-16)充滿了宣講,或者信息,向著各個民族和百姓傳講。我們很難以確定,這一整段原來是一次講出來,或者是分次傳講的;無論那一種情形,我們必須嘗試著去感覺先知的聽眾所受的衝擊,特別是最後對以色列人的宣講(二6-16)

 

每一篇信息都有相似的樣式構成。它以先知傳道的公式開始:「耶和華如此說」。接著以照版複製的方式表達:「因為三番四次的犯罪……」好像詩一樣,不厭其煩地重複,並常常只對一樣犯罪特別清楚地陳述。隨後用即將來臨的審判加以譴責,又以另一個先知的公式:「這是耶和華說的」作結束。

 

第一篇信息是對大馬色說的,她代表以色列北部邊界的一個鄰國。大馬色的罪惡是「以打糧的鐵器打過基列。」(3節)

 

這裏用的是一種比喻。在古代,打糧的器具是一個木錘,底部突出的部分卻是用鐵造的。它用牛拉著,越過收成的莊稼上面,使谷粒和稻草分開。這個暗喻指著大馬色曾派軍隊殘酷地入侵基列的城市──屬於以色列北部疆土以內的外約但地區。先知無疑是指新近發生的歷史事件,因為他的讀者清楚知道,新興的強國大馬色入侵過以色列,並且施行殺戮。在先知的信息傳出幾年以後,亞述大帝國的提革拉毗尼色三世,在他的「年鑑」中這樣記錄著:「我毀滅大馬色的十六個地區之五百九十二個村莊,令他們如同洪水淹沒的山地一般。」

 

 

 

耶和華的怒吼

 

阿摩司書一章1-2

 

阿摩司書的開頭,就像一般的先知著作那樣,有一些資料介紹;開始這兩節相當於現代作品的引言和緒論。它們提供我們一些閱讀以下幾章必須的背景和知識:我們得知這本書的關鍵人物阿摩司,他在甚麼時候做先知,和他信息的精髓。

 

一. 阿摩司先知。本書的主要人物是阿摩司,我們將在七章十四至十五節中對他有更多一點了解。但在這兩節裏我們僅知道大概的背景,作者並未用一般格式描寫他是一位先知;稍後,他本人甚至否認他是一個專職的先知。這裏只簡單地把他說成是提哥亞的牧人之一,一個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人。阿摩司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是作職業傳道的。

 

然而,他卻承擔了傳道的工作,因為他所講的話是從上帝而來,他得到上帝的默示,要「論關於他所看到的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大人,他將論以色列的事,這表明他要以一個外國人的身分,在以色列人中講話;給他們一個即使在最合適的時候也不會受歡迎的信息。對於一個外國人到異己的地方,傳遞這樣的信息將面對難以想像的困難。

 

二. 時間和環境。歷史的時期這裏特別指明是在兩個王:烏西雅作猶大王(主前七八三至七四二年),和耶羅波安二世作以色列王(主前七八六至七四六年)。這一個歷史時期,對於上帝的選民來說,是一個表面上相當成功的時期:國家興隆,列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和,以色列和猶大兩國政府都連續的統治。但是以色列人的生活表面上的平靜,掩蓋了她內在的健康狀況。好像先知下面將要清楚講述的那樣,在以色列中不義和不人道的事到處都有。

 

阿摩司傳道的日期,還進一步特別用當時的大災難來加以指明:阿摩司傳道在「大地震前二年」。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先知在地震前二年作短暫的傳道工作;另一種說法是,傳道工作延續了兩年直到大地震發生時。在以色列和猶大國領土上發生的地震並不罕見,它們是地層運動在約但河谷和死海形成大裂口時的後果。幾百年以後,在先知撒迦利亞所寫的書中,仍有生動的記錄(參見亞十四5)

 

三. 阿摩司的信息。先知的信息在第三節中扼要地給出,其中包括引用了先知的話。先知傳道的要旨是:「耶和華從錫安吼叫」(2節)。動詞「吼叫」是一種最強烈的措詞,用於上帝和祂說話的對象之間。這個詞的直接意思,可以用先知自己的比喻:「獅子吼叫,誰不懼怕呢?」(三8)來加以說明。

 

阿摩司作為一個外國的先知十分清楚這些話的意思,耶和華從錫安吼叫,祂的聲音是從耶路撒冷發出的,這兩個地名在上下文中是同義詞。另外,藉著牧場和迦密山頂引出的比喻(2節下),先知指出旱災將要來到。這裏不像是字面上的乾旱,而是北國屬靈泉源和社會生活的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