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耶利米的出身及其時代背景


   耶利米名字的意思是「我為耶和華所高舉」。他的故鄉亞拿突,屬便雅憫地的祭司城( 21:18、代上 6:60),靠近耶路撒冷。耶利米出身祭司世家,父親名叫希勒家( 1:1),叔叔叫沙龍( 32:7)。他有可能是被所羅門革職的祭司亞比亞他的後代(王上 2:26-27)

   耶利米誕生的年代和猶大王約西亞的誕生相差不到一、兩年,他的信息和一生的遭遇可以說與猶大末後五個王密不可分:

 1.  約西亞王:約西亞王是猶大末期難得一見的好王,他八歲時登基,一反祖父瑪拿西、先父亞們的作風,在位第八年就開始尋求他祖大衛的上帝(代下 34:3);再過四年,他潔淨猶大和耶路撒冷,除去國內的偶像,拆毀巴力的壇,砍斷日像。在位第十八年,約西亞王下令修殿,祭司希勒家發現摩西的律法書,讀給王聽,王與百姓都立約要遵守上帝的誡命,並且吩咐眾民守逾越節。這是公元前 622 年的事。可惜的是當他在位第三十一年,他在米吉多為法老尼哥所殺(代下 35:20-24),使一切的改革遭遇中斷。

 2.約哈斯王:約西亞王一死,約哈斯就被國民擁立為王。或許國民認為他比其兄以利亞敬更能繼承其父王的政策,所以膏他為王(王下 23:30)。但是法老尼哥將他鎖禁,不許他作王。後來他又被帶到埃及,死在埃及,不得再回故土(王下 23:33-34)

 3.約雅敬王:約雅敬原名以利亞敬,法老王尼哥廢約哈斯王之後,就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亞敬為王,並且把他改名叫約雅敬。約雅敬效忠尼哥,向國民索取金銀給尼哥。後來巴比倫強大,勝過埃及,他就歸順巴比倫。然不久他又毀約背叛巴比倫,而引來巴比倫大軍。宗教上,他回復瑪拿西時代的混合主義,背叛耶和華。

 4.約雅斤王:約雅敬的兒子約雅斤王在巴比倫大軍圍城之際就任,三個月後他就出城投降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進城掠奪聖殿、宮殿的財寶,又將王、官員、國中的上流領導階級、工藝技術人員都擄到巴比倫去。祭司以西結就在這次被擄。不過被擄的人在巴比倫仍享有相當程度的自由,而約雅斤王後來也受到相當的禮遇(王下 25:27-30)                               

 5.西底家王:尼布甲尼撒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作猶大王,給他改名叫西底家。此時,耶路撒冷尚未被毀滅,祖國仍然存在,被擄的人心存希望能夠歸回。但是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猶大亡在他的手中,他自己也被巴比倫軍所辱所殺。
  值得注意的是,約哈斯、約雅敬、西底家都是約西亞王的兒子,約雅斤是約西亞王的孫子、約雅敬王的兒子。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耶利米書與盼望神學

耶利米是所有舊約先知中寫下最多他的歷史處境和內心世界的先知。後人因此得知他的掙扎與他的經歷,在黑暗虛假的世代中他的盼望信息是什麼?對今天的教會和傳道人有什麼應用?

盼望的定義是什麼?舊約常用不同的字來表達「盼望」的意義,例如依靠上帝(耶177)、投靠上帝(詩511)、義人的盼望(箴1028)、等候上帝(賽515),盼望名詞強調期待的對象,而動詞強調人盼望的態度。

盼望在舊約中的意義很豐富,有保障、信任、期待、避難、等候之意。盼望不是人特定的慾望和期待的某種形式,而是上帝創造和照管的大能使盼望朝著與上帝大能相應的美好移動。因此盼望不是把一切推到未來,不是與現在隔離,而是人在受苦中仍然明白上帝與我一同受苦,與我同行,上帝必要引導一切成就神上帝的美善,盼望幫助人即使在痛苦的環境中暫時失去方向,之後仍能重尋方向。

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是聖經盼望歷史的開始(創121),出埃及也是上帝信實紀念應許與聖約的明證(出324191~8)。盼望連接聖約的雙方,上帝是人的盼望,人的盼望在上帝裡面。但以色列人常忘記未來的幸福是「聖約的上帝」的恩賜,想以形式上的敬拜、偶像、權力、聖約等保證國家和各人將來的安全和福份,一代比一代惡劣,到耶利米的時代更甚(1611~12)。耶利米斥責這些虛假的盼望(8151316),2~24描述舊的制度已完全敗壞,選民離棄起初的愛隨從假神(2~6)、聖殿已成賊窩(7~10)、背叛聖約(11~17)、選民包括祭司先知百姓行惡忘記上帝(18~20)、坐大衛寶座的猶大王不聽上帝的話也不行公義以致被巴比倫滅國(21~24)。

選民心離棄上帝,卻把外表宗教的形式當作保護國家的萬靈丹。從經文結構觀察,耶利米書1章警告上帝的百姓離棄上帝必招從北方來的災禍乃是上帝為要施行拆毀、毀壞、傾覆、建立栽植,耶利米書2~24章分為五部分描述舊的制度已完全敗壞,先提出以色列子民離棄與上帝恩愛的證據(2~6),接著拆穿聖殿主義(7~10)、聖約主義(11~17)、揀選主義(18~20)、王朝主義(21~24)的虛假盼望,25章做出「必須拆毀」的結論。巴比倫毀滅猶大的歷史事實,應驗了耶利米傳講多年卻不被接受的信息。但耶利米的信息不單是審判與毀滅,26~35章指出「重新建立」的過程,特別是在被稱為「安慰之書」的30~33章宣告以色列蒙必安慰且有盼望,甚至說以色列的不忠實也沒能攔阻盼望,因為信實和慈悲的上帝是以色列的盼望(1481713),上帝以永遠的愛愛以色列,要再建立以色列(313~4)。

學者Gary Yates認為26~35章重演出埃及立約的經歷,其中30~33章指出耶路撒冷淪陷後的盼望。耶利米書的盼望神學建基於「人雖變心,上帝仍是守約施慈愛的上帝;人雖背約,上帝的應許永遠有效;無望的環境中,上帝仍掌權按者祂的旨意成就。」

因此審判不是與祝福對立,在恩約之內,審判之後是祝福,上帝施恩也不是偶然,而是上帝計畫的一部份。

從破到立的轉變,耶利米在兩個張力之間掙扎:上帝的應許是永恆可靠的,可是人的處境卻如漫漫長夜,看不到黎明前的曙光,看不到應許在他處境中應驗。他夾在上帝與百姓之間,審判的信息與根深蒂固已成為生活體制的聖殿主義、聖約主義、揀選主義、王朝主義格格不入,人們不悔改,用宗教的形式取代順服上帝,繼續行可憎的事(710, 30),寧信假先知平安的信息(28章),他的痛苦長久不止,傷痕無法醫治不能痊癒,他質疑上帝是否以詭詐待他,不像活水的泉源而像流乾的河道、他坦承上帝要他歸回(1515~21)。他因忠心傳上帝的話與眾不同,成為笑柄受逼迫,連知己都願他跌倒,尤其當時猶太背景的末世觀是「現世」的,面對不利的現世,很容易心懷不平。他失望了,他實在不想再傳上帝的話了,可是他的生命與信息已無法分開,只好自咒生辰,然而他在痛苦中深信上帝仍掌權、堅持與上帝同在的立場、抓緊上帝拯救的應許、從哀哭轉為讚美上帝必施行審判與拯救(207~18)。

因此耶利米書的盼望神學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而是因為耶利米在長期的痛苦與無望的環境中焠煉出對上帝的認識、對救恩歷史的瞭解、對時代的洞見。他忠心傳講上帝託付的話,他經歷無望環境中的盼望,因此他能在大家依靠虛假的盼望時一針見血的戳破謊言,在國破家亡大家沒有指望的時候又提出似乎不可能的盼望。他本可到巴比倫舒服的過餘生,卻選擇留在破碎的家園(401~6)。他的生命見證上帝託付的信息。他這樣率直、純真的性格不會為了安慰百姓就編織盼望美夢。30~33章因有較多的盼望信息而被稱「安慰之書」,其實耶利米書盼望的信息不單是在30~33章,例如13151615244~72910~14也提到上帝必憐憫、看顧、賜平安給餘民,使他們歸回故土,叫他們末後有指望。

30~33章宣告新盼望包括重新揀選(30:12~17)、新制度(30:18~22)、回歸(31:2~9)、更新(31:10~14)、上帝的憐憫(31:15~22)、新約(31:29~34)、新耶路撒冷(33:1~13)、大衛永約(33:14~26)。被擄到巴比倫,西乃之約所應許的土地和祭司的國度都失去了,大衛王位中斷了,聖殿被毀了,更可悲的是上帝的子民像淫亂不貞的妻子毀掉婚約,丈夫能用原來的婚約娶回她嗎?大衛的王位中斷,還能有一位與大衛一樣的君王接續嗎?聖殿仍會是敬拜的中心嗎?舊制度與新盼望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

耶利米的盼望信息指出三方面:首先,盼望出於上帝無條件的恩典,不是因人先悔改(31:3~4, 20;32:36~42; 33:25~26);其次,上帝將賜下刻在心版上的新約,上帝親自醫治人已無法醫治的人心(17:9),不再是舊律法從別人口頭教導(31:31~33);最後,新約是永約(32:40),與舊約形式相似但內容能赦免人的罪,神親自拯救子民,並建立與子民親近的關係(31:33~34),未來的君王是大衛公義的苗裔,他必親近上帝使人也能親近上帝,他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坐在以色列家的寶座上施行公平和公義(30:21~22;33:14~18)。

917~22上帝要婦女舉哀好使百姓眼淚汪汪,因為死亡毀滅從外邊進入錫安,國破家亡,連孩童都不能倖免於難。但3115~17審判來到,722BC以色列亡國,使雅各的妻子拉結(約瑟與便雅憫的母親,以法蓮的祖母,以色列母親的代表)痛哭兒女都不在了,上帝反而說不要哀哭流淚,上帝要賞賜拉結,上帝的百姓必從敵國回歸,拉結末後必有指望。拉結所做之工不過是哀哭與顧念兒女,有指望是因上帝每逢責備以法蓮,仍因親子情深的關係顧念他,所以上帝的心腸戀慕他,上帝必要憐憫他(3120)。這呼應313永遠的愛、22幼年的恩愛及婚姻的愛、312上帝是慈愛的。「上帝是慈愛的」指上帝守約施慈愛。

永遠的愛包括愛、忠誠、憐憫,有恩約長久的效力。婚姻的愛也有約的效力。親子愛說明以色列是上帝的產業,也承受神產業,特別是親子愛與拉結的哀哭同一個地方出現,更深刻地表明兒女受苦,父母也受苦的關係,很具體的說明審判不是上帝最終的目的,栽植建造才是目的。這愛是耶利米盼望的根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悔改,但愛孩子在先,指望不是基於人必須悔改的條件,3118~19以法蓮為自己的悲歎,受責罰還覺得不該受責罰,只因他盼望、依靠耶和華是他的上帝,他呼求上帝使他回轉,上帝就使他轉回,表明上帝主動而不勉強。之後他才真正懊悔,受教明白過去的羞辱。這裡表達「內心的歸向上帝」是最重要的「歸回」。

耶利米的盼望就是上帝掌權,雖然上帝藉著國家災難來管教屢勸不聽的選民,但上帝對選民像慈父憐憫孩子一樣,孩子壞到極處時不得不責罰管教,但這是手段,建立栽植才是目的。3122「就是女子是護衛(圍繞)男子」有各種解釋,如「以色列軟弱變為剛強」,但無法確定其意,最單純就是這句話形容「上帝造了一件新事」,「正如」女子是護衛男子是件新事。從上下文背道的女子當回轉、上帝使被擄之人歸回以及另立新約,都是同一件新事,都是審判之後出於上帝的救恩。「造」與創世記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同一字,指上帝的主權和能力的創造,可見這件新事的重要性。

耶利米書的盼望神學在現代有什麼應用?今天的社會價值盼望掌握更多的金錢、權力、地位做為安全保障。能幫人獲得這些保障的宗教很受歡迎,添油香錢、還願錢的人也多,發展很快。宗教像企業一樣,顧客喜歡什麼,就給他們什麼。有的教會也隨著潮流在傳道的方式上調整,這原是好的,可是如果取悅會眾成為最高指標,甚至連真道的內容都可以「調整」,只要大家高高興興,互道平安,互相授受榮耀,大家事業成功,教會人數與奉獻上升,就說是上帝的祝福,上帝的同在,至於信徒與上帝的關係,是否過合上帝心意的生活,教會少提以免得罪「金主」。教會是永生上帝的家、真理的柱石與根基,若違背耶923~24,不依靠上帝,不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而依靠智慧、勇力、財物,就是傳虛假的盼望,與耶利米時代的假先知、敗壞的聖殿沒有太大差別。再者,如果教會領袖和傳道人生命的見證與所傳的信息差距很大,也無法承載振衰起斃的盼望信息!另一方面,忠於呼召與使命不表示看得到成果,不表示會得到掌聲與尊敬,反而常受誤解與逼迫,忠心良善的傳道人有時也會陷入灰心自憐的光景,如果謹記一切出於上帝的恩典,上帝應許眼淚止息,上帝親自作子民的上帝,上帝以永遠的愛愛子民,要再建立子民,使子民的悲哀變為歡喜,就會因上帝的恩惠滿足。

耶利米先知活在一個沒有盼望的世代,但他忠心傳盼望的信息,正如他活在一個不信審判的世代,忠心傳審判的信息一樣。審判是希望悖逆的子民悔改,是上帝管教子民的手段,拔出拆毀不是目的,栽植建造才是目的。上帝愛子民,用婚姻的愛、永約的愛、親子的愛表明他與子民的關係,不因人的悖逆而改變,這是盼望的根基。上帝與作母親的拉結一同哀哭,因以法蓮也是祂的愛子,「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審判子民「置之死地」是為了「而後生」,國破家亡流落異鄉才有機會拆毀聖殿主義、聖約主義、揀選主義、王朝主義的偶像。審判為餘民帶來盼望與祝福。盼望出於上帝無條件的恩典,上帝將賜下刻在心版上的新約,上帝將親自改變人心,上帝親自拯救子民,並建立與子民親近的關係。


以西結書與盼望神學

歷世歷代直到如今,人生於世上也在痛苦黑暗的世界裡,全因罪的緣故。既是如此,人們在絕望中便將盼望只放在眼前屬地的生活,這不外乎生活安舒、快樂、享受等等。屬上帝的兒女也不例外,但是信徒多了一份屬天的永恆盼望。從以西結書中,讓我們可看到不論在那一個時代的人,因犯罪離棄上帝所要臨到的苦難和受罰,心仍舊硬並將眼目的焦點容易擺放錯誤位置。

身為祭司和先知的以西結,基本上的信息與耶利米一向所傳講的相同,就是「耶路撒冷的毀滅」。以西結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斥責被擄的以色列人所懷的虛假盼望。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因當中有假先知向百姓發出假預言,認為上帝不會離棄祂所揀選的聖城,並有平安和祝福為他們存留(結13章)。不僅如此,在他們中間,擔任牧養工作的宗教領袖疏於職守,並沒有按照牧人的責任照顧百姓(結34章)。

第二個原因是被擄大部分人仍不離棄偶像,不轉離他們的惡行,心中還充滿了虛假的幻想,以為一心盼望儘速返回耶路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他們認為以西結所宣告的禍患是不會臨到的,還不是時候(1222)。以西結要百姓瞭解到,因他們的罪惡緣故帶來被擄之刑罰必然臨到,而耶路撒冷將會遭受到上帝的審判並徹底的毀滅(結1578)。

為了打破那些被擄之人的錯誤的盼望,以西結照上帝的指示,用許多以象徵性的動作、比喻、寓言和詩歌來表達耶路撒冷將會必亡及聖殿被毀,具體地說明被擄是上帝公義審判的事實。目的是企盼吸引百姓注意,加深印象和說服,並強化信息的作用,可引發真實的感受和回應,來指出以色列離棄了上帝和將來必落在審判之下。

以西結竭力傳遞上帝審判的信息,以戲劇化的宣講方式,引起擄民的注意。可惜,百姓對上帝話語普遍持否定的態度,有些不信上帝的預言會成真(結1222)。另一些餘民則認為,上帝的話將會在極遠的將來才應驗(結1227),現只尋求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最終,先知以歷史的回顧( 20:1~44),詳述他們重蹈列祖的覆轍,忘恩負義,崇拜偶像,惹動上帝忿怒,必然無法逃脫上帝的刑罰。

然而,有關耶路撒冷的惡運的信息,亦包含了四個盼望的主題:百姓和土地的復興(結1117);百姓的潔淨(結1118);及上帝與祂的百姓重新建立相交(111920)。由此可見,以西結早期主要的工作是使被擄的百姓不要將信心和盼望放在屬地的和屬物質的事物上面,乃惟獨靠賴威嚴而榮耀的上帝。整體來說,上帝的盼望與人的盼望完全不相同。在耶路撒冷被毀前,上帝仍盼望百姓悔改回轉,因此差遣先知向他們作見證(257317)。但人易被眼前的好處迷住了,面無羞恥,心裡剛硬,卻不知毀滅的結局近了(24)

由此觀之,以西結是盡上了祭司和先知的責任,因自己也活在水深火熱的處境中,他仍畢生鞠躬盡瘁,清楚傳遞上帝的信息和勸餘民回心轉向上帝。這反映出他確實持有牧者的心,希望他們能夠悔改,並三番四次談及上帝仍預留時間讓他們有悔改的機會。

當耶路撒冷陷落後,預言得到一一應驗,國家已經覆亡,餘民的希望全滅。耶和華已經顯明以西結是真的先知(結253333)。對被擄子民來說,他們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一直以為耶路撒冷城及聖殿是他們的倚靠,最終也落空。然而,聖殿仍象徵上帝的榮耀、上帝與祂的子民同在和聖潔(王上81011);但上帝的榮耀已經離開及聖殿已被毀。民族的敗亡並失去上帝的同在,不再有敬拜的地方,上帝的子民全無指望,才開始醒覺,真正仰望的是耶和華。先知說明耶和華不是只在耶路撒冷;也不僅在該地的聖殿,上帝就是在他們中間,其實上帝是在一切之上。以西結所傳的信息,卻有一個指望的安慰,就是在異象中看到那些枯乾的骸骨必要復活(結3711),餘民雖在失國的痛苦之中,無疑帶來無限的希望,耶和華沒有忘記他們。
審判就是要人承認上帝、絕對的順服、悔改和歸向祂。這就是以西結在書中所提及的個人責任。然而,審判過後就是救恩的開始,先知以西結將審判的信息轉移至盼望的信息,就是宣揚救贖和上帝百姓的新生。一方面,以西結呼籲以色列人徹底悔改,重新依靠信實的上帝,祂要把餘民的信心再重建,叫他們在絕望的處境中,仍持盼望。事實上,這不單不是結局,更是新開始的轉捩點,向絕望的餘民傳達一個盼望,一個被擄後回歸復興的盼望。以西結強調上帝的時候一到,上帝的榮耀要再回來,上帝的子民就要再度聯合,聖殿要重建,敬拜要恢復,那時以色列人就全家得救了。對長久失掉外在憑據的百姓來說,這是一個不絕的盼望之曙光。以西結的預言,交替論及上帝審判以色列的罪,並以色列的復興,貫串了以色列的過往和將來。
基於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的約,建立了上帝和祂百姓間的關係,耶和華是以色列的上帝 (20:5),祂應許賜福忠心的餘民,使他們成為新的子民。以色列人是上帝之特別選民(結112034303628),即使有上帝審判的來臨,祂和選民之間的關係仍然存在。換句話說,以色列違背了與耶和華立約的要求,不履行約的責任,就招致被擄的審判;而回歸的意義,就是從約的關係上重新建立一個永遠的平安之約(3726)。這約不會被廢,因為耶和華的居所要在他們中間,永不離開。然而,以西結所盼望的是一種更新的約(結3423~303720~28)。再者,聖殿的重建,是表示約的重新延續,這些都是耶和華眷顧祂子民的信息。地要重建,人可回歸(結361~15243714~233927),以西結論到希望的信息便成為亡國之百姓真實的盼望了。

以西結並不因耶路撒冷滅亡而絕望,因他的眼目轉向未來復興的盼望,而他的盼望是存在天上,顯出他對神的信心,相信末世的救贖日子,在審判完成後展開。

事實上,以西結的盼望是來自他所見到的三個異象,首先第一異象,當以西結蒙召時,上帝藉著異象讓他知道到上帝的全知全能是管治萬有的上帝,即使耶路撒冷要陷落,上帝是仍在管理著一切的(結1~3章)。從聖殿與聖城的描述中,以西結顯然說明:上帝超越的榮耀、上帝完善的公義、上帝絕對的聖潔。

第二異象,以西結觀看到耶路撒冷的猶大污辱聖殿的情形,使上帝的榮耀離去。他深刻體會到上帝是公義的,因審判的原因是猶大的罪(結8~11章)。

第三異象,就是有關聖殿重建的事(結40~48章)。先前上帝曾離棄聖殿,現在上帝又回到這聖所,並且在此新聖殿中建立祂的永恆居所,與祂悔改之民同在(結43:2)。聖殿的復興就是國家的中興,這個復興的異象多麼重要!毫無疑問,有形的聖所會毀壞,無形的聖所是永恆的。由此看來,以西結所盼望的卻反應了更遠的將來的殿。上帝讓以西結認識人的內心,充滿罪污,但上帝應許要除掉那些可憎的物,除掉人的石心,賜給他們肉心和新靈。此處看出在上帝公義的審判之下,仍有無限的慈憐與恩惠。
以色列人的眼目卻不定睛在上帝身上,他們只關注眼前在地上短暫的居所,就是重得地土的盼望。但以西結所關心的卻是更遠,就是將來上帝的國和衪的榮耀。換句話說,他的盼望是把現在投射進可期待的將來,就是永恆的盼望上帝的應許,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48)

總括而言,無論國家或個人,面對痛苦危機的現實中,有無限的焦慮與不安,以恐懼與希望交織,對前路充滿無奈。從以西結的信息中,人唯有憂傷痛悔,除掉內心所有的罪污,上帝會賜給更新的靈(結33:32),我們才能在永恆裡享有上帝豐盛的恩典;並以敬虔與愛慕的心來敬拜上帝。從神學角度而言,以西結要人們認識到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將上帝的幾個屬性表露無遺,祂是權能、聖潔、公義、信實及慈愛的上帝,並且上帝是永遠與我們在一起。藉以鼓勵信徒即使面對現今的衝擊,或在痛苦之中,不論世界局勢如何變化,上帝仍在掌管,因此信徒必須持守所信的道並恆久忍耐等候,不偏離左右,向著困境後的榮耀邁進。

新的聖經神學論述方向



在這新的詮釋走向中,聖經神學家又如何展開新的論述方向?它至少有三種可能的論述方向:



1.以系統教義為主的論述:



雖然說是意識到當代詮釋理論對聖經文本詮釋所具之影響及多元詮釋意義的產生,但由於它所服侍的對象是教會體制,所以它仍然以建構系統教義為其目的,期盼為聖經神學開展出真正具教會合一性(ecumenical)的基督聖經神學信仰,代表人物如巴爾及大部份七十年代以前的聖經神學家。



2.以時代處境為主的論述:



特別強調古老聖經文本的時代處境適切性,並指出每個時代的群體必須為聖經文本詮釋開展出適切其時代處境的詮釋,再以此為基礎整理出當代處境的聖經神學。這所謂的時代適切性的聖經神學也開拓出各式的本土神學;適切時代處境的聖經文本詮釋與聖經神學之代表人物如查爾斯(B. S. Childs)和麥可恩,本土神學如宋泉盛或古狄利爾士(Gustavo Gutiérrez),鞏特沃爾得(Norman Gottwald)。



3.以聖經文本詮釋為主的論述:



這是一種強調聖經文本的主體性及主導地位,以聖經文本詮釋為主,一方面重視聖經原文的多向度考據,同時又讓文本和讀者之間的主體相互指涉性產生詮釋效應,代表人物如克萊斯,蘇吉特拉加(R. S. Sugirtharajah),士可維亞(F. Segovia)和維斯特(Gerald West)。本文也傾向於此種論述的開展,既重視文本也強調解讀群體的相互主體詮釋效應。



第一種的論述仍然是以抽離式的思維進行聖經神學的詮釋,忽視了解讀群體的個別性,也宰割了聖經文本的主導地位。第二種的論述雖重視解讀群體的主體性及特定時空所引發的時代處境適切性,但忽略了聖經文本的主導地位,因此所產生的聖經神學乃本土區域性的神學(local theology)而非本土聖經神學。第三種的論述強調聖經文本的主導地位,同時給予解讀群體合法的主體位置,讓其產生主體相互指涉的詮釋效應而達其理解目的,亦是本文所重視的。



要開展新的聖經神學論述,它必須以新的詮釋向度對聖經文本和解讀群體進行批判性的詮釋,同時也應考慮較為全面的時代及處境適切性,這種新的批判的聖經神學論述方向至少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1.解讀者作為文本的主體性(Reader as Text)



有別於系統教義神學的抽離性形式,解讀者的主體必須受到肯定,是建構意義的關鍵因素。以往讀者代入作者,解讀代表原意,原典原意主導一切的詮釋時代必須被解構而開拓出容納讀者為文本的主體聲音之空間。



2.解讀群體的生活經驗為文本(Context as Text)



解讀群於時空中的現實經歷,其生活中的文化因素及生存經驗,都構成解讀者/群的語言及生產意義的內容。社會文化意識必須適切地理解和詮釋,作為對文本產生意義的處境。然而過於強調其主導位置而忽略聖經文本的主體性會導致它喪失其神學性,也因而成為某種社會批判論述而已。



3.聖經文本的主導性(Text as Text)



聖經神學的本質在於它局限於聖經文本中所開展出的文本詮釋,因此有關聖經文本的種種客觀性的因素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如原文的考據(biblical exegesis)、考古資料的分析(archaeological data analysis)、比較語文學的成果(comparative philology),社會文化背景(sociological context)等。



以上三種因素的共存性對批判的聖經神學建構是關鍵性的,這批判的聖經神學論述,除了要以聖經文本主導的內在考據之外,它也考慮解讀者作為文本的主體性和讀者群的社會文化生存經驗。然而,有別於歷史批判法的目的,除了往後看之外,還得往前看,也就是探索其時代的適切性,對現代人類生活處境以經為本的進行詮釋,祈盼重獲聖經文本對現代人生產適切的意義,對信仰群體的生存價值注入新的信仰能力和責任。有別於系統教義神學為主的模式,除了向內看之外也向外發展,以多元解讀理論為聖經文本進行詮釋所產生的效應,嘗試發展對後現代現實生活中被生化科技和宇航通訊支配的人類生存處境生產正當性強的生存意義。



在新的詮釋理論中對聖經文本進行多元解讀所開展出新的聖經神學論述,不僅可打破以往聖經研究與神學論述兩者互不相通的局面,也可突破以往聖經研究相等於沉悶內向的原文考據活動和神學論述以人為本的思想系統編制。更期待的是在多元的詮釋理論運作下,聖經神學可發揮它合一性的潛力(ecumenical potential),讓這新而批判性強的基督聖經神學為人類和平作出一定的貢獻。






但以理書與啟示文學的預言

    縱使但以理書明顯是啟示文學,但大多數學者都堅決地把它當作是歷史性作品。一些學者(如楊以德〔E.J.Young〕及〔R.K.Harrison〕)為本書的歷史性辯護,而其他學者(如羅列〔H.H.Rowley〕及蒙哥馬利〔J.A.Montgomery])有些反對它是六世紀歷史,有部份則假設它是指二世紀的巴勒斯坦而列出詳細的歷史資料。然而,正如啟示錄—樣,但以理書基本的意圖,不是提供準確的歷史資料,它確曾提及「尼布甲尼撒」、「伯沙撒」或「瑪代的大利烏」,但作者的目的,是要以象徵手法來傳達啟示!

[預言]


但以理書不屬於希伯來正典的先知書部份。因為但以理書的日期較遲,有些人認為那時先知正典已經關閉了。另外亦有人認為但以理書不是真正的先知言論,它沒有指斥罪惡,也沒有提倡高尚的倫理思想,所以不是先知作品。其實,上述觀點都誤解了本書的主旨。

    本書其中一個基本的目標,就是記述立約之神所揭示的將來。一17這樣記載︰「這四個少年人,上帝在各樣文字學問上,賜給他們聰明知識。但以理又明白各樣的異象和夢兆。」

當但以理被召去為尼布甲尼撒解夢時,他說︰「只有一位在天上的上帝,能顯明奧秘的事,他已將日後必有的事,指示尼布甲尼撒王。」(二28︰參44一45節)

尼布甲尼撒夢見大樹被砍下來,此乃預告將有什麼事發生在他身上,令他「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四25〔MT 22〕)。伯沙撒王在壁上看見的字,是說明他的國將要滅亡(五 26)。但以理夢見四巨獸,是啟示人的國將要結束,至高者的聖民將承繼快要降臨的新國度(七17、27)。綿羊和公羊的異象,是「關乎末後的異象」(八17︰參19節)。封住二千三百日的異象,是「因為關乎後來許多的日子」(八26)。但以理論及耶利米那個七十年的預言,不僅指到重建和復興耶路撒冷,也是指一位受膏的王子將降臨,然後「必有一王的民來毀滅這城」(九25—27)。預言波斯與希臘的衝突只是輕輕帶過,而「人子」告訴但以理他來是「要使你明白本國之民日後必遭遇的事」(十14)。但以理書預言到波斯將來的王、希臘的勝利(只是合理的猜想,沒有具體的證明)、國度分裂為四部份(推論而矣︰參十一3、4)一一這都看似是波斯帝國的末期︰亞歷山大的勝利,他的將軍瓜分和繼承希臘帝國,多利買在埃及興起,西流基則在敘利亞興起一一所有都是要來「設立那行毀壞可憎的。事(十一3;參九27,十二11︰另參看太二十四15︰可十三14)。然而,這都不是啟示的主要目的。預言一直向前描述,直到「米迦勒」興起,「那時保佑你本國之民的天使長米迦勒必站起來……你本國的民……必得拯救」(十二1),死去的人亦會在這時復活(十二2,清楚是指較遠的將來卜當但以理想知道更多的時候,上帝提醒他說︰「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9節︰參4節)曾見公山羊(但八),此公山羊代表「希臘王」(21節)


[啟示文學的預言]

若與先知書比較,但以理書有很多方面都是另一種不同的預言。我們已經指出,以色列先知的目的,是要顯明耶和華的旨意,所以至少在審判與復興兩方面,會涉及將來的事。所有先知的預言,或多或少都有預告未來的成份,但相對於上帝對子民的要求,這些成份只是次要的信息。不過,上帝那些將來最終的目的,永遠也是純正先知言論的一部份。

    在啟示文學的預言中,重點明顯是揭示將來。它從現有處境開始——但以理也是在巴比倫的宮廷,處理巴比倫或波斯王的事情。他的異象包括波斯、希臘、南部和北部的王和騷擾上帝子民的統治者,還有受膏者被剪除、祭禮止息等事情。倘若讀者不急於把預言套進確實的歷史處境之中,就一定能夠好像以往的上帝子民一樣,應用信息來面對自己當前的需要。

    啟示文學的預言,是以一個超越時間的形式表達出來︰末期的知識已被封閉隱藏,但上帝呼召子民進入他們自己的處境之中。但以理問︰「這奇異的事到幾時才應驗呢?」(十二6)︰「這些事的結局是怎樣呢?」

上帝的回答是︰「這話已經封閉。」

信息的目的,是要人忍耐等候、常存盼望。如果我們忘記這個目標而企圖拆去封印,或把啟示性的異象套進歷史細節之中,或把歷史套進異象,那麼,信息便變得模糊起來。但以理書不單適用於安提阿古伊比法尼的時代,或羅馬破壞聖城的日子,它也適用於主後一○○年、一八四四年,或一九八四年︰它是為了末期的子民,要向他們宣講,使他們相信他們那受逼害的日子過後,至高者將會來統治世界,聖徒和至高者都要承受那永不敗亡的新國度。

如何解釋但以理書的預言

    解釋但以理的夢與異象是極之困難的。部份原因可能是很多解經家往往從第十至十一章及安提阿古伊皮法尼開始,然後把所有其他解釋建基於這一點上。另外,某些解經學派面對的大部份問題,來源都是他們企圖把「時間」、「星期」(或「七」)及「日子」都擺進時間體系之中。對於那些相信這卷書是神聖啟示的人,部份的困難是來自那些形式和數字,因為它們的意義十分模糊。凡此種種,都令這卷書看起來真好像是封閉「直到末時」(十二4)一樣。

在第二章內,但以理為尼布甲尼撒解釋那些關乎「後來必有之事」的異夢(4 5節)。

異夢中的像分為四部份,代表四個接續的王國︰第一個是由尼布甲尼撒開始(38—40節),第四個衰敗之時,「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34、41—43節),打在大像之上把它的腳砸碎,令碎像分散,無處可尋(35節),但那塊石頭卻變成大山,充滿天下(35節)︰而按但以理的解釋,這是上帝所立的國度,它「打碎滅絕那一切國」,它必永遠長存(44—45節)。

    很多人用這夢及其解釋作為四巨獸異象(第七章)的基礎。那些認為有兩個作者,或認為此書有早期及後期兩部份的人,就會說第七章的作者借用了第二章的主題,以此支持他們對作者身份的理論。但無論如何,兩個段落必須一起考慮。第七章的四巨獸是從海中興起(3節)。以後幾節指出四巨獸不是同時代出現,而是一個接一個(5—7節)。第四隻巨獸生出小角,第四角「說誇大的話」(11節)。但此獸被殺,而但以理又見一異象︰「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13節)。這人子「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14節)

「這四個大獸就是四王,將要在世上興起,然而至高者的聖民,必要得國享受,直到永永遠遠」(17-18節)。

    這就是但以理書的主題。最後的國不是在希臘時代,而是上帝的國。不錯,第四獸明顯是代表上帝國降臨之前的最後一國,而當但以理想知道更多關於第四獸的事(八14)時,上帝便回答他︰答案中的細節,很符合波斯末期(參八20)至亞歷山大的時代(21節)︰亞歷山大有四個繼承者(22節),他是個大有能力的王(23—25節),不能被人手所擊敗(2節)。

    關乎將來的預言,人常常從「先知的角度」(或理解),令眼前的事和將來的事結合起來。例如,以賽亞書第九章就是由西布倫與拿弗他利(代表亞述俘擄的地區)得榮耀與喜樂的信息,轉移到「末後的日子」(九1),然後達至高潮——和平之子登上大衛的寶座,統治一個永不完結的國度(九6—7)。但以理的異象亦應該用同樣的角度去理解。肯定的說,沒有一個人會宣稱「那不出於人手」的國,是取替了伊皮法尼……。認識先知書的人都知道,但以理對那永恆之國描寫較多,其他先知(如以賽亞、耶利米,或以西結)則著墨較少︰相信這些認識先知書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會把那永恆之國,當作是現存的基督教會時代,或者是早期的馬喀比王朝。
除非我們採取不下判語的態度,否則每一個選擇都是困難的。若認為第二及第三國是瑪代和波斯,便會發覺波斯帝國不能當作是兩個接續的國家︰若認為第四國是羅馬,又會發現羅馬帝國不符合一分為四的異象。其實無論我們採取那一種解釋,當我們分析經文的時候,都會發現經文的焦點,總是在那個取代所有地上之國的永恆國度。

第四巨獸

但以理希望知道更多關於第四獸的事(七19),上帝便賜下另一個異象︰一只頭有十角的獸,頭上有另一角長出來,「這角與聖民爭戰,勝了他們,直至亙古常在者來」(20—22節)

「就近一位侍立者」(16節︰參23節)解釋異象說︰第四國與其他國截然不同(23節),它殘暴成性,極盡破壞之能事,它的其中一個王說誇大的話,「必來折磨聖民,聖民必交付他手一載、二載、半載」(25節)。然後他的權柄必被奪去,轉交至高者的聖民(26—27節)。

    讀者很容易迷失在細節而看不見裡面的信息。讀者會問︰這是否就是七年大災難的一半(三年半)?說誇大話的王是不是敵基督?是不是六六六?最後審判來臨的時候,這些事都會顯明。但我們當前所需要的,是「聖民那位至高者」所帶來的盼望︰無論地上任何一個統治者逼害上帝的子民,時間肯定不會長久,那王定必遭毀。

雖然每一代的信徒都有各自的解釋,而這個異象所包藏的信息,仍歷久常新,不斷給讀者安慰、把握,和盼望。


令人顫懼的異象

在一個附有確實日期的異象(十4,五三六年四月二十三日)中,上帝告訴但以理可怕的事將在末期傾倒在子民身上(十14節)。異象的處境應該超越歷史之上,原因是異象牽涉到被稱為「你們的大君」的米迦勒(十13及21節),以及一位身穿細麻衣的人(十5節,很可能是九21提到的加百列)。「波斯 國的魔 君」攔阻那人二十一日,但米迦勒前來救他(十13節),跟著,米迦勒打仗去了,那人則去告訴但以理「日後必遭遇的事」(十14節)。然而,他會回去「與波斯的魔君爭戰」(十20節)。

    這段信息似乎延續到第十一章。波斯將還有三王興起,然後第四王必激動大眾攻打希臘(十一2節)。第三節進而提到一個勇敢的王興起執掌大權,並且隨意而行(經文沒有指明是希臘的王,但學者通常都這樣解釋)。「他的國必破裂,向天的四方分開,卻不歸他的後裔」(十一4節)。

    解經家認為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他沒有立承繼人,所以他的將領瓜分他的國土。大多數注釋者都十分具體地解釋異象的細節︰「南王」是勒基狄(Lagide)或多利買那一幫(約323至330年統治埃及那邊的土地),「北王」是指西流基那一幫(於同期治理敘利亞)。然而,異象在歷史層面並不是準確的。但以理書不是「預先寫下的歷史」,也不是「事件發生之後的預言」。它是啟示文學,是超歷史的︰它的來源是歷史,但它的目的卻指向歷史之外——它提供了不受時期限制的信息。正因為此,但以理的預言不單服侍了西流基和多利買的時代,也服侍了主前第一世紀、主後第一世紀,以及以後的各個時代的人。

    北王攻打南方不遂,回來「聯絡背棄聖約的民」(十一30節),他的軍隊污穢聖殿,「除掉常獻的燔祭,設立那毀壞可憎的」(十一29—31節︰參十二11︰太二十四15︰可十三14)。除少數例外,大多數現代注釋家都認為但以理書這部份是歷史回顧。

另一方面,耶穌與很多新約時代的猶太人都認為此信息能夠應用於一個不定時的將來,它可以指耶路撒冷被毀(主後七十年),以及人子降臨地上(太二十四15︰參3節︰可十三 2、4)。

一個強大有權勢的統治者將以巧計引誘眾人,聯絡那些自稱信徒卻又背棄聖約的人。馬喀比之前的時代,已有這事發生一一那些主張希臘化的人,不是企圖把猶太人改變為外邦人嗎?自此,這些事不斷發生,而到了末後的日子,情況將更為嚴重。「惟獨認識上帝的子民,必剛強行事」(但十一32)。

    到那時候,米迦勒必站起來(十11),「且有大艱難」(參太二十四21︰可十三19︰啟十二7,十六18),「但你本國的民……必得拯救」。但十二2清楚說明末後的日子必有復活的事。可是,這些奧秘,「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十一9節),有關「年份」(十一7節)與「日子」(十一11節一12節)的話,也包括在其中。


一位像人子的


當巨獸被殺的時候,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與獸有極大的對比(七13),正如上帝對以西結的稱呼一樣。

「人子」的意思是「人類、人」。耶穌也常自稱為人子,一些學者因此認為耶穌是藉此說明自己是彌賽亞,但相信這個可能性不大。其實耶穌用這個字眼,是有更深意義的,當日子來到,「人子」的含意便會擴展,因此便應驗了但以理的預言(太二十四30,二十六64及下文︰參啟一 7、13,十四14)。

    要了解上述發展,必先研究一下「人子」這個稱謂的歷史。以諾二書的比喻或明喻,就包含了頗為豐富的「人子教義」。他不是人類,他是一個屬靈、先存的存有,統治一個「普世的國度」。

在早期的猶大主義中,以下兩種教義是分別發展的——彌賽亞,從大衛之子而生的世上君主︰人子,神性的,或半神性的存有,他從天庭下降人間,把這世代結束,然後建立新的世代。昆蘭社群堅持一個純粹的大衛之子的彌賽亞︰所以在昆蘭可找到以諾書其他部份的很多殘篇,卻完全沒有以諾二書。一些學者因此把二書定為後期作品,可能遲至教會時期。但無論如何,猶太教把兩個教義分開,新約則把它們結合成一,用以指出耶穌的獨特性(參太二十六63、64)。

    但以理書一直都引起基督徒的興趣。曾有些時候,學者發展了不少奇幻的解釋,雖然很多已被證實是錯的了,但無可置疑,它們是信徒在患難時得盼望、得安慰的泉源。若我們熱衷於建立歷史細節或決定各個時期及階段,一定會失去本書那不受時間限制的信息。但如果我們先把握它的信息,那些細節卻不會失去,因為當末期漸到,它們便會愈來愈清楚。

閱讀啟示文學的一個健康又合乎聖經的態度,就是首先聆聽上帝的靈正在說什麼話。這在充滿患難的世代,是尤其重要的。「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三22)

綿羊山羊和角

角是權力的象徵(王上二十二11;亞一18),尤其適用於統治者(詩一三二17︰結二十九21)。在但以理書第七至八章、啟示錄第十三及十七章,角也是象徵國家的統治者。頭有兩角的綿羊,站在以拼的烏萊河邊,似乎是代表瑪代波斯帝國。另一只公山羊以驚人的速度由西邊衝過來(八5),滅了那綿羊。它有一個大角,後折斷裂開,又長出了「四個非常的角來」(8節)。這角通常被解作亞歷山大大帝,他征服波斯後不久便死去,由四個將軍繼位。「四角之中有一角長出一小角……漸漸成為強大」(11節),很容易便認出是安提阿古伊皮法尼,他在一六八年基斯流月二十五日( 十二月二十七日)污穢聖殿(參馬喀比一書一54;馬喀比二書六2︰猶太古史xii.5.4 248—256)。但以理問這事延續到什麼時候,答案是︰「二千三百日聖所就必潔淨」(14節,英譯本為「二千三百個黃昏和早晨」)。

    「加百列」對上帝的啟示所提供的解釋,是一個「關乎末後的異象」(17節),這異象支持瑪代及波斯的列王(20節)、希臘之王(21節)、亞歷山大大帝,及其四個繼承人(22節)的解釋。在末時,必有一「面貌凶惡」的王興起(23節),「他必行非常的毀滅」(24節),但「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25節)。在這里,一對一的解釋同樣是困難的。如果他是安提阿古伊皮法尼,他是不是「非因人手而滅亡」呢?其實最終的應驗,要到「許多的日子」之後(26節)才實現,但上帝的子民卻可以在任何時代應用其中的信息︰上帝子民的敵人,就是上帝的敵人;上帝的國度永遠長存。

    但以理為子民禱告。本著他對耶利米預言的認識,但以理相信,七十年是指耶路撒冷荒涼的日子(九2︰參耶二十五11、12)。他覺察到這時期快完結,所以向上帝禱告,為自己與眾民的罪痛悔,祈求上帝早日實現預言,「不要遲延」(19節)。加百列(路一26︰是天使;在舊約時期的文獻之中,是天使長)再一次向但以理談及受膏者快來的事(25節)。 25至27節是細致的釋經。很多學者十分熱心計算那些「七個七」、「六十二個七」,和「一七」,及「一七之半」的問題(27節)。他們的研究沒有一致的結果,令人對他們的解經方法難免產生懷疑。

    「受膏者」(25節)的希伯來文是masiah。雖然沒有指定冠詞,但一些譯本(KJV,NASB等)亦譯作「彌賽亞」。不錯,這個受膏者是指那將來國度的統治者。到後來,「彌賽亞」便成為這位統治者的尊有稱號(參上文511,512頁)。學者把「七個七」變成四十九年,用以說明重建聖殿是應驗這個預言,又把「六十二個七」定期為彌賽亞降世或受死的日子(參26節)︰但這些解釋只會引來混亂。我們先看看經文的次序︰

(1)論到復興耶路撒冷的話;

(2)受膏者——一個王子,降臨了;

(3)「在艱難的時候,耶路撒冷城連街帶濠都必重新建造」(25節);

(4)受膏者被剪除,聖所被毀;

(5)有王來毀滅聖城,一七之內,與民立約,一七之半,必停止祭禮(27節)。

企圖把這個次序納入解釋系統之內,大都會遇到重大困難,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實。

    實際上,加百列確是把耶利米的七十年,當作是被擄的時間,但是,他立刻便拆入末後「七十個七」的預言(24節)。這個複雜的圖晝包括一一聖城重建、艱難的時代、受膏的王被剪除(他似乎統治了「六十二個七」的時間)、另一個王、人民參與破壞聖城及聖所,「直到所定的結局」,忿怒會傾在那行毀壞的身上(27節)。

無論是那一個世代,那些渴望耶路撒冷復興的人,都能在這裡找到盼望的信息。那些尋求彌賽亞王子的人,經文必向他保證他必降臨。那些生活在患難、戰爭、災劫之中的人,必從中知道,那行毀壞的,還有「一七」的日子就要注定滅亡。誠然,加百列所回答的,遠遠超過但以理原本的問題。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應許的日子︰第九世紀


如今大衛的『家室』和所羅門的『聖殿』都已建立了,上帝的應許在進展中也達到了預期的高潮。因此,在出埃及記中所宣稱的︰以色列要成為雅威的兒子、他的百姓、祭司的國度和聖潔的子民,這應許在大衛的後裔中延續且更新了。上帝應許他將擁有一個永遠的王朝、寶座和國度,這一切將成為人類的大憲章,上帝未來的統治者在大衛的後裔中已經隱隱可見了。

先知與應許

  這時期的先知,本來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上帝普世的計劃和國度上,但可惜的是,以色列人的罪佔據了先知們大部份的注意力。即便如此,在這些審判的話語中,卻仍帶著對上帝永恆國度的熱切期望——就是從前在應許中所宣告的。

  這就產生了應許教義中的精髓,正如Willis JBeecher所注意到的一個雙重特性︰這是一個對未來時代不變的預言,也是為著同時代能應用的宗教原則。

因此,先知的應許不是一堆零散的預言,也不是非要等到基督顯現的重新詮釋後,才有意義。如果先知們只是預言未來,那麼他們的資訊焦點,就只在事件前的預言和事件後的應驗這兩件事上。然而,這種對預言的看法或許自認為恰當或正統,但卻不能簡單扼要地掌握舊約作者和眾多信徒的心意。所以Beecher認為對他而言,寧用『應許』這詞過於僅用『預言』。他對這兩者的差異做了最佳的描述,因為先知們的應許︰

是為了使用的目的而採用這種方式。應許、方法和結果同時出現在腦海中……如果應許包括一連串的結果,正如一個已應驗的預言,我們可能在任何一個結果子句之前,連接一個預言的句子。至今我們所想的可能是對的,但如果我們硬要在應驗的應許項目上堅持己見,那麼我們將導致不恰當,甚至可能是錯誤的應許和應驗的觀點上。要正確明白預言的要素,我們必須要看見在其他因素中的亮光。每一個應驗的應許就是一個應驗的預言;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它當成一個應許而不僅是個預言而已。

  同樣重要的是,先知的話和所提及的歷史、地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先知們的資訊不盡是宣告一些含糊的刑罰聲音,也不是一些不相干、不連貫的預言,更不是僅在預測未來的預言。先知是一群公義的宣揚者,傳講律法和應許,以激勵百姓悔改,過順服上帝旨意和計劃的生活。在那個時代裡,他們的預言經常帶來一個短暫聖潔生活的刺激,並看見未來在他們的上帝手中,接受他公義的統治。

  當然,這些預言要比零星的將來預言,有比像糖果更開胃的感覺和神秘的心理作用。反之,先知在用到關於將來的話語時,在措詞和觀念上,通常都是謹慎選用過去先知的模式,他們審慎地模仿、增色亞伯拉罕——大衛的應許,因為它們是上帝將來單一累積的應許。因此,在先知著作中,稱為彌賽亞預言的經文經常重復,或有添加教訓的含意,正像當初上帝給亞伯拉罕、以色列、和大衛的應許。因此,這些預言就不是一些不相干或零散的預言,而是應許教義母幹上不同的枝子。

  有一些人特別反對這個固執的看法︰以色列國的境遇和其地理的領域是上帝唯一的應許計劃。可以肯定的,一些猶太人和理性主義學者做如下結論︰由於以色列的政治境遇和地理疆域,是應許預言中明顯強調的重點,因此以下就是它所有的意義︰這些預言僅是以色列國的人口統計和政治抱負而已,就像一些以色列國的預言詩人的想像!因此,任何想要將這應許應用到教會或耶穌基督身上,都會是錯誤的,這也不是先知們想要走的路。無論如何,這樣的論調不能真的符合舊約,更缺少歷史的事實。

另一方面,許多基督教解經家有同樣態度上的錯誤,只看應許的另一面。他們完全否認在今天基督徒的時代中,這個應許還會對以色列國有意義。因此Pririceton神學院的Willis J. Beecher在本世紀初評論到︰

如果基督教解經家堅持,要從他的應驗觀念中排除以色列族,或堅持認為即使以色列參與在這事件中,也只是預備期的而非永遠的,那麼他必然會踫到與兩約的明證相矛盾的情形(如今我們更加上與歷史間的矛盾)……。正確的解釋是,聖經在應驗上的論點包括了以色列,他們的約是永遠的約;這也包括了基督自己和他的作為,及在各世代中蒙救贖的屬靈以色列。新約把這教訓視為基督徒的教義,為了引導並教化人悔改;舊約則將它當做彌賽亞教義,為要引導並教化人悔改……。排他性的猶太人式解釋,和排他性的基督徒式解釋,都是同樣的錯了。他們分別在肯定的解釋上是正確的,但在否認上卻錯了。

  那麼,應許就是國際性和世界性的了。不僅是以色列要領受上帝已無條件應許的︰成為一國、大衛式君、地土和財富。地上的列國也要如此在亞伯拉罕的後裔中蒙受應許之福,甚至到世界的末了,都要歸向雅威(詩七二1117)。如此可以世界性應用的偉大應許,就是後來在使徒行傳十五章耶路撒冷大會中的主題,保羅也將所有的論題放在羅馬書九—十一章,上帝救贖的計劃中論及此事。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說,先知書中上帝的應許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計劃,它的範圍和應驗是永遠的,即使在其歷史的進展中,似曾達到頂峰。在建造上,是累積的;在範圍上,它也是兼有國際性和世界性的,正如以色列和萬族、萬民、萬國都是藉一個獨一的信心程式所聯結的一般。按E. Jenni的說法,古代近東文學或意識型態中,沒有像彌賽亞及其所伴隨而生之特性這樣的教義。

第九世紀的應許

  王國的分裂在大衛、所羅門時代之後,是以色列第一次連續的危機,她要面對的是一個侵蝕性的罪的對果。上帝嚴苛的審判藉許多先知的資訊,不斷臨到北方的十個支派(以以法蓮為代表,或稱之為以色列)及南方的二個支派(以便雅憫或更常用的猶大支派為代表),勸他們悔改,離開他們所選擇的滅亡之路。但當這國一直剛硬並放縱在可惡的偶像中悖逆上帝的時候,先知就不斷肯定地宣告︰在他們蒙救贖及最後應允成就他們真正的命運之前,上帝的百姓必要再次經歷上帝嚴苛的審判。因此,現在上帝所設立的這個國家必要受審判,但必會有另一新的日子、新的僕人、新的約、和從上帝而來的新的勝利。

  在這新發展中的第一個記號,出現在以利亞和以利沙時代(王上十七~王下九),他們直接捲入了北園的政治舞臺,他們的『行動』比言語更多地傳講上帝的資訊。在他們的身分中代表著上帝對百姓兩方面的屬天力量︰以利亞代表屬天法律的力量,與悖逆並有大暴行之百姓對抗︰而以利沙則代表百姓悔改時,上帝所賜的福。但上帝的話也在一系列的著作先知中得以延伸,最早的可能就是俄巴底亞書和約珥書。

  對于俄巴底亞書和約珥書是最早的先知書一事,總會引起一些想像得到的爭議。但如今,對於這兩卷書中共同的主題是未來『雅威的日子』(yom YHWH),則已毫無問題。這個日子藉著以東的悲慘事件,已經部份地顯明瞭。以東是因為惡意取笑上帝的見證人——耶路撒冷——而要受到侵略者的羞辱(俄巴底亞書中);而在以色列,也會有蝗災和旱災的摧殘(約珥書)。

  但若不關心現在逼迫日子的結果,那麼當雅威再來並彰顯他的公義時,那日子就將成為上帝審判以色列和列國的時刻。『日子』這詞所指的比較著重在日子的內涵,而不是在指一段長時間或時期︰像是在創世記四九1和民數記廿四14中的『日後』(aharit hayyamim)提到的,雅威的日子是審判全世界的時刻,那時,上帝要讓萬國知道統管全地的權柄和他的屬性。雅威以他大能的作為向世人顯明,全人類都是從他而來,以他為源頭。審判是普世性、無可逃避且是報應的。

以東和應許︰俄巴底亞

先知書中第一次提到『雅威的日子』,是在俄巴底亞書。因為以東的狂傲(1-9)和他對兄弟雅各的暴行(10-14),所以在雅威的日子,必像外邦遭同樣的報應(15-21);就好像亞瑪力人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在曠野惡待他們(出十七8-15;申廿五17-19),所以,以東用來代表屬人的國度,如今是『外邦的典範』(俄15-16;賽卅四25;結卅五14;卅六5Marten Woudstra有很清楚的說明︰

是因為上帝的命令和認可這敵意(我們可以聯想到創三15的『彼此為仇』),存在于上帝的百姓和列國之間,後來也用來指不信者……。從出埃及記廿三22︰『我就向你的敵人作敵人』可以清楚看見,確實有過這份敵意……。這類描述以詩篇最為真切,出現在某些詩篇中,如詩一三七;一三九21-22。在這些詩篇中,有信心的以色列人都自許為上帝的理想,除非反對勢力崩頹,否則這理想永不會得勝。

  在這個例子中,凡蔑視、取笑雅威的產業以色列家的(如︰結卅五15),就是在蔑視雅威;因他專愛這國、這民(申四33ff),為要完成普世的救贖。不但如此,他還要做萬國的統治者(申卅二89),因此,凡嘲弄上帝的工作者,必從地上被剪除。因此,以東必不能逃脫像上帝對列邦審判的刑罰。

  但和列國的毀滅有強烈對比的是『餘民』︰『一群逃脫的人』peletah;(珥二32;賽卅七32,在這裡與另一個字seerit通用);在錫安山(俄17),他們要在上帝所賜之力量的推動下再次得勝,然後,以色列將再次擴展他們古時的迦南地及其周圍的領土,包括南地、非利士地、在東約但和敘利亞的基列地,以及像撒勒法那樣北方的利巴嫩。這些土地都是當初上帝給族長雅各和約瑟的(俄18-20)。大衛和所羅門也曾經統管了這大部份的土地,但後來又失去了。以色列民必在那日重新收復失土。

  上帝要用這種方法建立他的統治︰就是透過一位『拯救者』(mosiim 21)來執行『審判』和『管理』(sopetim)的工作,就像在士師時代的情形一樣(士二1618)。錫安(即耶路撒冷)將是他們的中心,而且『國度必歸雅威』(21)。

  正如這預言的應驗方式,俄巴底亞書把歷史中個別的不同時代和事件,混在一個影像中。確實,馬克比(Judas Mac-cabaeus)、許爾堪(John Hyrcanus)、詹紐氏(Alexander Jan-neaeus)和反抗羅馬統治的奮銳黨等,都帶來了以東或以土買人的完全毀滅。但那只是上帝最終對所有與上帝為敵之國家的一個範例而已,因為雅威的日子涵概了上帝國的歷史,因此在某特定時間發生的特殊審判事件,是『雅威的日子』的完全實現即將臨近、迫近的證據。

雅威的日子︰約珥

  約珥預言的事件,是一場可怕的蝗災和緊接著的旱災——這兩災是雅威大而可畏之日來臨前的兩個預兆。即使時候再遲,只要悔改——必須是真心為罪憂傷、回轉歸向上帝(珥二12-13)約——仍然能蒙救贖。

  當百姓禁食、哭泣、禱告時(珥二15-17),『雅威就為自己的地發熱心,憐恤他的百姓、應允他的百姓』(18-19)。第18節是全書語氣的轉折處,在此節之前,從一1-17一直是審判的字眼,但到這裡,書中卻充滿祝福和希望了;這個轉變基於兩點事實︰(1)耶和華他們的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慈愛的。』(二13b)和(2)百姓的悔改是『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服。』(二13a)當他們悔改後,上帝就應許賜福他們。上帝的恩典有兩方面︰(1)物質上︰賜福他們的地——多出土產、五穀豐收(19-27),和(2)靈性上︰雅威要將他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28-32)。這些福也要成為『那日子』的一部份。

  同時,書中對雅威的日子其餘的描述,很像俄巴底亞書,它說到︰『這日來到,好像毀滅者從全能者來到』(一15-16);

  『那日是黑暗、幽冥、密雲烏黑的日子』(二2);『雅威的日子大而可畏,誰能當得起呢?』(11

  但雅威的日子在審判之後,尚有拯救的時刻︰『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二32);那日子未到以前,在天下人間也有奇事顯出(30-31);上帝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28-29),這也是一個特徵。

  至於澆灌的時間是指何時,並不確定。當然這『以後』(aha- re ken)可以回到二23b來看︰『秋雨、春雨降下要和先前(barison)一樣』,好像『以後』這詞與此有關,似乎是說上帝的靈澆灌下來就像秋雨、春雨降下一般。但請注意二29重復了二28的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它們只有一點不同,︰『在那些日子』(bayyamim hahemmah)。因此,使徒彼得若不是把五旬節的末世意義擺在二28中,就是擺在二29中。這個澆灌不會立刻臨到,因為26節描繪了一段極其富庶的景況,是在28節所引介的世界危機之前。當彼得在五旬節引用這段經文時,他指這福是『在末後的日子』(en tais eschatais hemerais,徒二17)。

  這種『從基督徒時代開始,一直到耶穌再來』的末世觀,在新約中有一些記載(如︰來一1-2;彼前一20;彼後三3)。再者,同樣同時指著近處和遠處的事件,或指多重的應驗,也都是作者單一真理意圖的一部份。在俄巴底亞書中,雅威的日子的異象,就不僅是指立刻擊敗以東國,且是指更遠之上帝國度的完全得勝。因此,五旬節是雅威的日子的一部份,但至終仍有另一個末後的日子,上帝要將他的靈像雨一樣澆灌在『凡有血氣的人』身上(珥二23)。

  那麼,這個超自然的屬靈福份要如何延伸呢?通常舊約中用『凡有血氣的』,(kol basar)是指全人類而言(如︰創六12-13;詩一四五21)。在這裡的上下文,有『你們的兒女』,有些人會據此就斷定,這單指全猶太人,但這並不能確定,惟一能確定的是,它指不同的年齡(年少或年長的)、性別(有兒子、女兒)、地位(僕人或使女),都不會影響聖靈恩賜的普遍性。因此,在民十一29可以清楚看見,摩西是以祈願式的口吻說︰

  『惟願雅威的百姓都受感說話。』以色列在那日,不僅要做祭司的國度單單事奉雅威,還要做先知的國度(出十九6)。毫無疑問的,這福份要延伸到猶太人以外,就像後來保羅在羅馬書十12-13所見的,將此擴及全人類。

  除了上帝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之外,天地間還會顯出大奇事,像在出埃及時的大拯救一樣,降下血、水之災(出七17;九24),以及他在雲煙中的顯現(出十九18)。因此,當上帝闖入人類的歷史,這自然界就緊跟著帶進了上帝的審判及拯救。在約珥書二1ff中最早出現審判的日子,它會因猶大的悔改而暫停,但在將來必再出現。即便如此,在那些日子,『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yimmalet,『必逃脫』。在上帝國度的中心錫安山,必有『逃脫的人』(peletah)、『生還者』(seridim 32﹝三51﹞)。然而,在某些國家逃脫之際,雅威也要在約沙法穀,審判並滅絕列國(三2﹝四2﹞)。

  再者,有一前述神學已經提到過這『雅威的日子』的教義(出卅二34;申卅一17-1829;參創四九1;民廿四14;申四30)。在出卅二34以『我追討的日子』那時,『我的使者』『必追討他們的罪』開始,它以那日子和以色列國投射到最後的日子和列國。這追討他百姓之罪的特定日子,越來越明顯了。但這不是說,上帝追討的日子就是上帝審判這國的任何時刻;而是指一個特別的日子,上帝追討的那日。在這地上最後的沖突中,雅威王要徹底消滅那些聚眾起來攻擊上帝軍旅的列國。剎那間,審判的鐮刀揮舞,開始收割,酒榨也開始蹈踏。天地都要震動,萬民也被趕進生死穀的戰場上去。

  約珥書三1-21(四1-21)不僅成為舊約中上帝對列國最後審判的基礎經文,它也成了描述上帝百姓蒙福結局的基礎。他們必擁有富饒的土地,那地必有泉源湧出,且要滴甜酒、流奶子。更高潮的是,雅威要親自住在錫安山。

  雅威的日子『近了』(qarob)——再出現(俄15;珥一15;二1;三14;和後來的賽十三6;番一714;結卅3等等)。Beecher警告說︰


  這個資訊由各不同時代的先知們所主張,是因為先知們知道,在他們之前各世代的先知已說過︰也許這就表示,先知將雅威的日子視為一般而非特殊的——以一概全的,是會一再重復的。

  當然,這最後的一次會是最重要的,且是所有的總和。雖然他們自己的世代所發生的事,是將來上帝審判的模式,但在那末日,上帝救贖和和審判仍具極其廣大而永恆的果效。